證監會處罰條例
A. 中國證監會對財務造假的處罰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三十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暫停或者撤銷相關業務許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第一百九十一條 證券公司承銷證券,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三十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暫停或者撤銷相關業務許可。給其他證券承銷機構或者投資者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任職資格或者證券從業資格:
(一)進行虛假的或者誤導投資者的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推介活動;
(二)以不正當競爭手段招攬承銷業務;
(三)其他違反證券承銷業務規定的行為。
B. 證監會問函上市公司提供材料不完整在期限內未補充的證監會可以對其什麼處罰
證監會問函上市公司提供材料不完整在期限內未補充的證監會可以對其罰款及其警告。
法律法規2017年,中國證監會全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224件,罰沒款金額74.79億元,同比增長74.74%,市場禁入44人,同比增長18.91%,行政處罰決定數量、罰沒款金額、市場禁入人數再創歷史新高。根據《行政處罰法》、《證券法》等規定,證監會行政處罰如下:(一)警告;(二)罰款;(三)沒收違法所得;(四)撤銷任職資格或者證券從業資格(五)責令改正;(六)暫停或者撤銷業務許可;(七)予以取締;(八)市場禁入;(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自律監管措施和紀律處分實施細則》(深證上[2016]83號),交易所可以實施自律監管措施和紀律處分。第十條在本所上市或者轉讓股票、債券、基金等證券的發行人、管理人、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題出現違法違規行為的,本所或者本所業務部門可以單獨或者合並實施以下自律監管措施:(一)口頭警示;(二)書面警示;(三)約見談話;(四)要求限期作出解釋和說明;(五)要求中介機構或者要求聘請中介機構核查並發表意見;(六)要求限期改正;(七)要求公開致歉;(八)要求限期召開投資者說明會;(九)要求限期參加培訓或者考試;(十)建議更換相關任職人員;(十-)暫不受理有關當事人出具的文件;(十二)暫不受理或者辦理相關業務;(十三)暫停適用信息披露直通車業務;(十四)限制交易;(十五)上報中國證監會(十六)本所規定的其他自律監管措施;第四十條本所紀律處分包括:(一)通報批評;(二)公開譴責;(三)公開認定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四)建議法院更換上市公司破產管理人或者管理人成員;(五)限制交易單元交易許可權;(六)取消交易單元交易許可權;(七)取消會員資格;(八)報請中國證監會認定會員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為不適當人選;(九)本所規定的其他紀律處分。第五十三條說明「要求限期做出解釋和說明」是指:本所或者本所業務部門以電話等口頭形式或者以問詢函等書面形式就有關事項提供有關證明材料、做出解釋或者說明的自律監管措施。也就是說,常見的問詢函、關注函和監管函都是自律監管措施,嚴重程度依次遞增。
C. 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1、責令停止發行證券。
2、責令停業整頓。
3、暫停或者撤銷證券、期貨業務許可。
4、撤銷任職資格或者證券從業資格。
5、對個人處以罰款或者沒收違法。
6、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罰款或者沒收違法所得。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九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通報批評;
(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D. 行政處罰較大數額罰款標准
行政處罰較大數額,行政處罰法規定了對公民處罰超過1千元,對法人或組織處罰超過3萬元的為較大數額罰款,證監會規定個人罰款5萬元以上屬於較大數額,對法人或其他組織罰款30萬元以上屬於數額較大,行政處罰規定個人1千元,單位1萬元為較大處罰。
【法律分析】
行政處罰能夠規范社會生活有序,維護公共利益不受侵害,行政處罰在法律中占據重要的位置。行政處罰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進行行政處罰。行政處罰必須由具有法定行政處罰權的行政主體實施或適用。沒有法定行政處罰權的機關或組織,無權實施行政處罰。行政處罰的決定和執行由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其他機關和組織非經授權或者委託都無權實施。處罰依據是法定的。就是行政機關據以認定相對人行為違法和處罰的判斷標准。行政管理機關給行政管理相對人的行政處罰必須有法定的依據,沒有法定的依據,不得實施行政處罰。行政處罰的設定是法定的,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要合法,必須是有關設定處罰的規范要合法,如果設定的規定都不合法,據此不合法的規定而實施的行政處罰當然也不合法。程序法定。行政處罰的法定原則,不僅體現在實體內容方面,同時還體現在程序的形式方面,這就是行政處罰適用的程序是法定的。處罰機關在適用行政處罰時,必須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否則違反該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也是違法無效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十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十一條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法律對違法行為未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為實施法律,可以補充設定行政處罰。擬補充設定行政處罰的,應當通過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並向制定機關作出書面說明。行政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補充設定行政處罰的情況。
E. 中國證監會有哪些行政處罰
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主要有:
1、責令停止發行證券。
2、責令停業整頓。
3、暫停或者撤銷證券、期貨業務許可。
4、撤銷任職資格或者證券從業資格。
5、對個人處以罰款或者沒收違法。
6、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罰款或者沒收違法所得。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對證券市場違法行為的監管體系日漸成熟,作為我國證券監管機構的中國證監會的監管措施或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
2002年,中國證監會在《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體制的通知》,首次提出了「非行政處罰性監管措施」的概念,並對非行政處罰性監管措施作出了與行政處罰不同的程序規定。
(5)證監會處罰條例擴展閱讀:
中國證監會的非行政處罰性監管措施是指中國證監會對證券違法行為施加的一種監管措施,但該等措施不屬於行政處罰(即不屬於行政處罰法和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中規定的行政處罰類型),同時由於該等措施是調查工作完成後作出的。
因此調查、檢查措施以及在調查、檢查過程中採取的一些監管措施應不屬於非行政處罰性監管措施的范疇。所以《通知》中的這一概念具有非行政處罰性、非法律規定性和最終性的特點。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中符合《通知》中界定的非行政處罰性監管措施如下:
1、監管談話、談話提醒。
2、重點關注、出具監管關注函、出具警示函。
3、記入誠信檔。
4、責令改正。
5、指定中介機構進行核查。
6、要求報送專門報告、提交合規檢查報告,要求披露資料。
7、請司法機關禁止其轉移、轉讓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財產,或者在財產上設定其他權利。
8、通知出境管理機關依法阻止其出境。
9、限制業務活動。
10、限制分配紅利。
11、限制向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支付報酬、提供福利。
12、限制轉讓財產或者在財產上設定其他權利,限制證券買賣。
13、限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權利;責令保薦機構更換保薦代表人。
14、限制有關股東行使股東權利。
15、責令暫停部分業務,停止批准新業務。
16、停止批准增設、收購營業性分支機構。
17、責令暫停或者停止收購、暫停或者終止回購股份活動。
18、暫停履行職務。
19、指定其他機構託管、接管公司。
20、暫不受理業務或業務資格申請、暫緩審核相關申請。
21、責令更換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22、責令股東轉讓股權。
23、一定期間內不受理有關文件、申請或推薦。
24、記入誠信檔案並公布。
25、向社會公示違反承諾的情況。
26、認定為不適宜擔任相關職務;認定為不適當人選。
27、不予注冊登記,從名單中去除。
28、證券市場禁入。
29、撤銷證券公司。
F. 證監會有哪些行政處罰監管措施
證監會行政處罰監管措施有責令改正、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暫停或者撤銷相關業務許可、撤銷任職資格或者證券從業資格、通知出境管理機關依法阻止其出境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一條
證券公司承銷證券,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三十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暫停或者撤銷相關業務許可。給其他證券承銷機構或者投資者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可以並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任職資格或者證券從業資格:
(一)進行虛假的或者誤導投資者的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推介活動;
(二)以不正當競爭手段招攬承銷業務;
(三)其他違反證券承銷業務規定的行為。
G. 中國證監會技術人員犯了第七條跟199條的處罰是怎麼樣
處罰是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罰款。
處罰是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關閉。
中國證監會是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其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授權,統一監督管理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維護證券期貨市場秩序,保障其合法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