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分條例歌
A. 請教《小學生違紀處罰條例》
什麼意思能不能說的詳細一點?你是想找一本《小學生違紀處罰條例》?
B. 如何從嚴執行工作制度,規范工作紀律
1、要養成學習研究的習慣,融會貫通掌握制度規定。
組織工作業務范圍廣,政策性強,涵蓋基層組織建設、發展黨員、幹部監督管理、幹部培養選拔、公務員管理、檔案管理等方方面面。近年來,中央先後制定和完善了幹部選拔任用、幹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幹部檔案管理、幹部問責等方面的制度,全面加強幹部從嚴管理。這些制度規定需要組工幹部熟悉掌握。
2、要養成嚴謹細致的習慣,求真務實落實制度規定。
嚴謹細致是一種工作態度,也是一種工作作風。嚴謹細致就是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執行政策堅持原則、實事求是。要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執行幹部培養選拔、公務員管理、發展黨員等制度規定時,要堅持原則立場,嚴格標准要求,決不能放寬條件、降低標准。
3、要養成勤勉敬業的習慣,以人為本執行制度規定。
不折不扣地執行制度規定是組織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組工幹部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在保證制度規定嚴肅性、權威性的基礎上,以人為本、創新方式,讓高冷、刻板的制度規定散發出人性的光輝。
(2)處分條例歌擴展閱讀:
工作紀律是黨組織和黨員在黨的各項具體工作中必須遵循的行為規則,是黨組織和黨員依規開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
對違法犯罪黨員的紀律處分:
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浪費國家資財等違反法律涉嫌犯罪行為的,應當給予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
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刑法規定的行為,雖不構成犯罪但須追究黨紀責任的,或者有其他違法行為,損害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應當視具體情節給予警告直至開除黨籍處分。
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犯罪的,原則上先作出黨紀處分決定,並按照規定給予政務處分後,再移送有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
C. 初中生處罰條例與細則
中學生管理處罰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學校的管理,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學習和生活秩序,保障學生的正當權益,根據《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特製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在校學習的在籍學生。
第三條:學校對違反本條例的學生,堅持以教育為主,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條:學生凡有違反校紀校規和社會公德的行為,均按照本條例處理。對於違反國家法律、法令的行為應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第五條:對違反本條例的處分分下列七種:
(一)警告;(二)嚴重警告;(三)記過;(四)記大過;(五)留校察看(期限一般為一年,此項對畢業班不適用);(六)勸其退學:(七)開除學籍。勸其退學、開除學籍的處分經校長辦公會議討論決定報市教委備案。警告、嚴重警告、記過、記大過、留校察看的處分由政教處會同有關年級或班級提出意見,作出處理決定。
第六條:對於違反學校紀律,尚不夠處分的學生,視情節輕重可分別進行個別教育、年級點名批評、全校點名批評。
第七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學生,視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或嚴重警告處分,從本班當月量化總分中扣1--2分。
(一)在一學期內無故曠課累計達到12至24學時的,一學期各科作業累計達30次不交者;
(二)考試舞弊,情節輕微的;
(三)擾亂公共秩序,影響他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經教育不改的;
(四)有偷竊行為或搶劫行為的;
(五)有賭博行為的;
(六)隱匿、毀棄、私拆他人信件的;
(七)參與、唆使打架的;
(八)因過失造成少量公私財物毀壞拒不賠償的;
(九)隱瞞、包庇、縱容違法違紀行為造成嚴重後果的;
(十)偷看並傳播、宣傳色情、兇殺、迷信的壞書刊、錄相,經教育不改的;
(十一)抽煙、喝酒,經教育不改的;
(十二)違章使用學生證,有損學校聲譽的;
(十三)其他違反校紀校規的。
第八條:有以下行為之一的學生,視情節輕重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留校察看的處分,從本班量化總分中扣2—4分。
(一)在一學期內無故曠課,累計達24至50學時的,一學期各科作業達60次不交者;(二)考試舞弊情節嚴重的;
(三)故意損壞公物拒不賠償的;
(四)因過失造成公私財物較大損失拒不賠償的;
(五)有偷竊行為,情節較重,經教育不改的;
(六)有敲詐行騙行為的;
(七)參與鬧事,擾亂公共秩序的;
(八)參與、唆使打架,造成一定後果的;
(九)有流氓行為的;
(十)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
(十一)抽煙、喝酒造成惡劣影響的;
(十二)不服從管理,進行威脅和打擊報復的。
D. 四庫全書的歷史沿革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抄,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二次補抄。1914年在杭州圖書館第一任館長錢恂的支持下,由徐錫麟二弟徐仲蓀及其學生堵福詵自費補抄,歷時7年,史稱「乙卯補抄」。1923年,時任浙江教育廳長的張宗祥得知徐仲蓀、堵福詵的義舉後,十分感動,但他知道「修補」量相當浩大,單靠幾個人很難完成,必須由政府牽頭。在他的重視下,補抄人員增加到百餘人,費用全部由浙江籍人募集,徐仲蓀任總校,堵福冼任監理,歷時兩年,史稱「癸亥補抄」。解放初,由於徐仲蓀和堵福洗修補《四庫全書》有功,他們倆的畫像曾被懸掛在杭州文瀾閣,以志紀念。2008年後《四庫全書》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如今《四庫全書》只存3套半,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現藏甘肅省圖書館。文津閣本於1950年由中國政府下令調撥到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保存的版本。而文瀾閣本則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1966年10月,當時正處於中蘇關系緊張時,為保護《四庫全書》安全,林彪下令將文溯閣《四庫全書》秘密從沈陽運至蘭州,藏於戈壁沙漠中。遼寧有關人士要求歸還,以書閣合璧。甘肅方面也修建藏書樓,加強保護。文溯閣《四庫全書》其最終歸屬仍處爭議中。 提出輯佚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這樣,由《永樂大典》的輯佚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徵集圖書。征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結束,歷時七年之久。為了表彰進書者,清廷還制定了獎書、題詠、記名等獎勵辦法:「獎書」即凡進書500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100種以上者,賜《佩文韻府》一部。「題詠」,即凡進書百種以上者,擇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題詠簡端,以示恩寵。「記名」即在提要中註明采進者或藏書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助和藏書家的積極響應下,征書工作進展順利,共徵集圖書12237種,其中江蘇進書4808種,居各省之首;浙江進書4600種,排名第二。私人藏書家馬裕、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等也進書不少。
整理圖書
《四庫全書》的底本有六個來源:內府本,即政府藏書,包括武英殿等內廷各處藏書;贊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時奉旨編纂的書,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進本,即各省督撫徵集來的圖書;私人進獻本,即各省藏書家自動或奉旨進呈的書;通行本,即采自社會上流行的書;《永樂大典》本,即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佚書。四庫館臣對以上各書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應抄之書是認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庫全書》。應刻之書是認為最好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抄入《四庫全書》,而且還應另行刻印,以廣流傳。應存之書是認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庫全書》,而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對於應抄、應刻的著作,要比較同書異本的差異,選擇較好的本子作為底本。一種圖書一旦定為四庫底本,還要進行一系列加工,飛簽、眉批就是加工的產物。飛簽也叫夾簽,是分校官改正錯字、書寫初審意見的紙條。這種紙條往往貼於卷內,送呈纂修官復審。纂修官認可者,可用朱筆徑改原文,否則不作改動。然後送呈總纂官三審,總纂官經過分析之後,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復審意見,而採用分校官的初審意見。三審之後,送呈御覽。
抄寫底本
抄寫人員初由保舉而來,後來,發現這種方法有行賄、受賄等弊病,又改為考查的辦法,具體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寫人員時,先出告示,應征者報名後,令當場寫字數行,品其字跡端正與否,擇優錄取。考查法雖比保舉法優越,但也有不便之處,因此最後又改為從鄉試落第生徒中挑選,擇其試卷字跡勻凈者予以錄用。這樣,先後選拔了3826人擔任抄寫工作,保證了抄寫《四庫全書》的需要。為了保證進度,還規定了抄寫定額:每人每天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5年限抄180萬字。五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165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發現字體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多寫10000字。由於措施得力,賞罰分明,所以《四庫全書》的抄寫工作進展順利,每天都有600人從事抄寫工作,至少可抄60餘萬字。
校訂過程 這是最後一道關鍵性工序。為了保證校訂工作的順利進行,四庫全書館制定了《功過處分條例》,其中規定:所錯之字如系原本訛誤者,免其記過;如原本無訛,確系謄錄致誤者,每錯一字記過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錯誤,簽請改正者,每一處記功一次。各冊之後,一律開列校訂人員銜名,以明其責。一書經分校,復校兩關之後,再經總裁抽閱,最後裝潢進呈。分校、復校、總裁等各司其職,對於保證《四庫全書》的質量確實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皇帝為了存放《四庫全書》效仿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的建築建造了南北七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抄寫完畢並裝潢進呈。接著又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貯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北四閣」。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貯江南文宗閣,文匯閣和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南三閣」。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七閣之書都鈐有璽印,如文淵閣藏本冊首鈐「文淵閣寶」朱文方印,卷尾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還編了《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這幾種書可以看作編纂《四庫全書》的副產品。《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收書473種、19931卷。開本大小和裝幀形式與《四庫全書》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兩部:一部放在宮中御花園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圓明園東牆外長春園內的味腴書屋。《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是《四庫全書》收錄書和存目書的總目錄。該目錄前有「凡例」,經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總序,大類之前又有小序,每書之下都有著者介紹、內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證文字。由於這些考證文字出於紀昀、戴震、姚鼐、邵晉涵等著名學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它不列存目書,只列《四庫全書》收錄的圖書,每種書的提要也寫得比較簡單。《四庫全書考證》一百卷是四庫館臣對應抄,應刻各書校勘字句的記錄匯編,該書對於校訂古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庫全書》中138種「應刻」之書。該叢書在刻印4種之後,主持人金簡通過比較,認為木活字花錢少,實用價值高,改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簡把木活字印刷過程寫成《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並收入《四庫全書》,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已被譯成德文、英文等流傳世界。 從《四庫全書》修成至今已有200餘年。七部之中,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盪然無存,只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台灣省,文津閣本今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火中多所殘闕,後來遞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四庫全書》(1773年)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里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從那時開始,作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徵,已成為中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和後代王朝維系統治宏揚大業的「傳國之寶」。《四庫全書》共收書3460多種、79000多卷、36000多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等10類;「史部」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 15類;「子部」 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05類。總共44類。為了保存這批精典文獻,由皇帝「御批監制」,從全國徵集3800多文人學士,集中在京城,歷時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書七部,連同底本,共八部。建閣深藏,世人難得一見。雖然由數千人抄寫,但字體風格端莊規范,筆筆不苟,如出一人。所以,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難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賞價值。後幾經戰亂,損毀過半,更使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為舉世罕見的無價之寶。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庫全書》正式開始編修,以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為總纂官,陸費墀為總校官,下設纂修官、分校官及監造官等400餘人。名人學士,如戴震(漢學大師),邵晉涵(史學大師)及姚鼐、朱筠等亦參與進來。同時,徵募了抄寫人員近4000人,鴻才碩學薈萃一堂,藝林翰海,盛況空前,歷時10載。至1782年,編纂初成;1793年始全部完成。耗資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體體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四庫全書》館設立不久,總裁們考慮到這部書囊括古今,數量必將繁多,便提出分色裝潢經、史、子、集書衣的建議。書成後它們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裝潢,即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以便檢閱。因《四庫全書總目》卷帙繁多,翻閱不易,乾隆帝諭令編一部只記載書名、卷數、年代、作者姓名,便於學者「由書目而尋提要,由提要而得全書」的目錄性圖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等人遵照乾隆帝的諭令,將抄入《四庫全書》的書籍,依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逐一登載。有需要特別加以說明的問題,則略記數語。此書於乾隆四十六年告竣,共20卷。它實際上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分類,始於西漢劉向的《別錄》。到了西晉荀勖,創立了四部分類法,即經、史、子、集四大部門。隋唐以後的皇家圖書館及秘書省、翰林院等重要典藏圖書之所,都是按照經、史、子、集分四庫貯藏圖書的,名為「四庫書」。清乾隆開「四庫全書館」,使成編時,名為《四庫全書》。因為有了《四庫全書》的編纂,清乾隆以前的很多重要典籍才得以較完整地存世。《四庫全書》謄繕七部,分藏於紫禁城內的文淵閣、盛京(今沈陽)宮內的文溯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閣、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此為北四閣,又稱為內廷四閣,僅供皇室閱覽。另三部藏於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即浙江三閣,又稱南三閣,南三閣允許文人入閣閱覽。中國近代,由於戰亂不斷,七部《四庫全書》中完整保存下來的僅存三部。文匯閣、文宗閣藏本毀於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文源閣藏本被英法聯軍焚毀;文瀾閣所藏亦多散失,後經補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書。1948年,國民黨政府撤離大陸,前往台灣,將故宮博物院的一些珍貴藏品運往台灣時,將《四庫全書》中最為珍貴的藏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帶到台灣,文淵閣《四庫全書》現存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內。 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毀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除了焚毀書籍,大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毀了。除了銷毀書籍和檔案外,大清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四庫全書》的編修可以說是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不僅不利於大清的文獻被禁毀,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總共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初下詔時,切齒於明季野史。其後,四庫館議,維宋人言遼金元,明人言元,其議論偏謬尤甚者,一切擬毀,……隆慶以後,至於晚明,將相獻臣所著,靡有孑遺矣」。明清之際,黃道周、張煌言、袁繼咸、錢肅樂、顧炎武、黃宗羲、孫奇逢諸人的著作,均於例禁。後來稍稍放寬,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違礙字句,無庸銷毀」。但對錢謙益、呂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錫侯、尹嘉銓諸人的作品,查禁特別嚴厲。乾隆時被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吳晗說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文字獄如此之徹底,一篇吳三桂的「反滿檄文」,一本《揚州十日記》,一本《嘉定屠城記略》,竟在中華本土湮滅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後才從日本找出來!
《四庫全書》所收古籍許多經過篡改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四庫全書》的編纂者對於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壓迫和民族戰斗精神的作品盡量摒棄和抽毀,對於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如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全書》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北方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陳亮的《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詞雲:「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恥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還有更荒謬的,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用小名稱呼帝王,做慣了奴才的《四庫全書》館臣覺得別扭而加以改動。
再如宋代《契丹官儀》記載遼國見聞:「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四庫本則篡改為:「契丹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異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國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改掉「胡服」「胡人」等。
文人魯迅在批評明清和民國文人時表示:
「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清朝的考據家有人說過,「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妄行校改。我以為這之後,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今人(民國)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
「嘉慶道光以來,珍重宋元版本的風氣逐漸旺盛,也沒有悟出乾隆皇帝的「聖慮」,影宋元本或校宋元本的書籍很有些出版了,這就使那時的陰謀露了馬腳。最初啟示了我的是《琳琅秘室叢書》里的兩部《茅亭客話》,一是校宋本,一是四庫本,同是一種書,而兩本的文章卻常有不同,而且一定是關於「華夷」的處所。這一定是四庫本刪改了的;連影宋本的里看的,自己沒有,去買起來又嫌太貴,因此也舉不出實例來。但還有比較容易的法子在。新近陸續出版的《四部叢刊續編》自然應該說是一部新的古董書,但其中卻保存著大清暗殺中國著作的案卷。例如宋洪邁的《容齋隨筆》至《五筆》是影宋刊本和明活字本,據張元濟跋,其中有三條就為清代刻本中所沒有。所刪的是怎樣內容的文章呢?為惜紙墨計,只錄一條《容齋三筆》卷三里的《北狄俘虜之苦》在這里——「元魏破江陵,盡以所俘士民為奴,無分貴賤,蓋北方夷俗皆然也。自靖康之後,陷於金虜者,帝子王孫,官門仕族之家,盡沒為奴婢,使供作務。每人一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為米,得一斗八升,用為餱糧;歲支麻五把,令緝為裘。此外更無一錢一帛之入。男子不能緝者,則終歲裸體。虜或哀之,則使執爨,雖時負火得暖氣,然才出外取柴歸,再坐火邊,皮肉即脫落,不日輒死。惟喜有手藝,如醫人綉工之類,尋常只團坐地上,以敗席或蘆藉襯之,遇客至開筵,引能樂者使奏技,酒闌客散,各復其初,依舊環坐刺綉:任其生死,視如草芥。……」 《四庫全書》其實是一部「四不全」的次品乃至廢品。何謂「四不全」?因為在編修過程中,數目驚人的書籍遭到了焚毀、刪削、篡改、錯訛的厄運,而這一切都是蓄意為之。
一、焚毀
《四庫全書》收錄全文的圖書一共有3461種,成書79000卷,近7.7億字。編修中明令禁焚的書籍就有3000多種(估計禁毀6766部,93556卷),禁毀數超出收入的總數,這還不算上因當時詔令上繳違禁書籍在民間造成的恐怖氛圍,百姓偷偷焚毀的書籍,合計起來被毀掉的書籍恐怕不止萬部,這實在是空前絕後一場文化大浩劫。
二、刪削
只舉幾例,據黃裳先生考證:乾隆四十一年詔令:書籍內如有隻須刪改的字句,就不必因此而廢掉全書;乾隆四十四年,禁網已注意到地方誌;乾隆四十五年,注意力伸到野史詩、演戲曲本、小說等俗文學領域;乾隆五十年,改《明末紀事本末》中「吳三桂擊走李自成」為「清軍擊走李自成」。
三、篡改
魯迅先生就說過:「清人篡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 (《病後雜談之餘》) 不但與清代統治者利益密切相關的明人作品遭到大力剿滅,而且殃及兩宋。如岳飛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被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因為「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最荒唐可笑的是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本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與犯忌的「胡」「戎」「夷」「虜」等並不相關,可是奴才們害怕專制淫威,為保險起見「覺悟高」,須知「狗總是跑在最前面的」。
四、錯訛
戊戌變法時支持新法的陝西進士李岳瑞,在其筆記《悔逸齋筆乘》中提到乾隆御制、四庫館臣校訂的武英殿版《二十四史》。「曩讀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惟《史》、《漢》、《國志》校勘無愧精審,《晉書》以次,則訛字不可枚舉。」是四庫館臣的疏忽嗎?不是。這是四庫館臣、內府官員、太監共同表演的取悅皇帝的「啞劇」——故意留下些容易看出的錯誤,等待喜歡校書的乾隆看到後標出,再對館臣的「不學」降旨申斥,從而「龍心大悅」,覺得自己的學問也在「皆海內一流,一時博雅之彥」的四庫館臣之上。「然上雖喜校書,不過偶爾批閱,初非逐字讎校,且久而益厭。每樣本進呈,並不開視,輒以朱筆大書校過無誤,照本發印。司事者雖明知其訛誤,亦不敢擅行改刊矣。」
從上述可以看出,毀、刪、改,包括留下的大量錯訛,都是蓄意而為。深究緣由,就不得不剖析乾隆編修《四庫全書》的真實意圖了。在費正清的名著《美國與中國》中,他鮮明地指出了清朝統治者編纂《四庫全書》的真實用意:「通過這項龐大工程,清廷實際上進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學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締一切非議外來統治者的著作。編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編入這一大文庫時,也就能夠查出那些應予取締或銷毀的一切異端著作。正如L.C.古德里奇所論證的,這是最大規模的思想統治。」
E. 我國最大的百科全書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此說得到社會的廣泛響應,這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社會基礎。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這樣,由《永樂大典》的輯佚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徵集圖書。征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結束,歷時七年之久。為了表彰進書者,清廷還制定了獎書、題詠、記名等獎勵辦法:"獎書"即凡進書500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100種以上者,賜《佩文韻府》一部。"題詠",即凡進書百種以上者,擇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題詠簡端,以示恩寵。"記名"即在提要中註明采進者或藏書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助和藏書家的積極響應下,征書工作進展順利,共徵集圖書12237種,其中江蘇進書4808種,居各省之首;浙江進書4600種,排名第二。私人藏書家馬裕、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等也進書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圖書。《四庫全書》的底本有四個來源:一是內府藏書,二是清廷官修書,三是從各地徵集的圖書,四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四庫館臣對以上各書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應抄之書是認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庫全書》。應刻之書是認為最好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抄入《四庫全書》,而且還應另行刻印,以廣流傳。應存之書是認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庫全書》,而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這類著作共有6793種、93551卷,比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多出將近一倍。對於應抄、應刻的著作,要比較同書異本的差異,選擇較好的本子作為底本。一種圖書一旦定為四庫底本,還要進行一系列加工,飛簽、眉批就是加工的產物。飛簽也叫夾簽,是分校官改正錯字、書寫初審意見的紙條。這種紙條往往貼於卷內,送呈纂修官復審。纂修官認可者,可用朱筆徑改原文,否則不作改動。然後送呈總纂官三審,總纂官經過分析之後,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復審意見,而採用分校官的初審意見。三審之後,送呈御覽。第三步是抄寫底本。抄寫人員初由保舉而來,後來,發現這種方法有行賄、受賄等弊病,又改為考查的辦法,具體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寫人員時,先出告示,應征者報名後,令當場寫字數行,品其字跡端正與否,擇優錄取。考查法雖比保舉法優越,但也有不便之處,因此最後又改為從鄉試落第生徒中挑選,擇其試卷字跡勻凈者予以錄用。這樣,先後選拔了3826人擔任抄寫工作,保證了抄寫《四庫全書》的需要。為了保證進度,還規定了抄寫定額:每人每天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5年限抄180萬字。五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165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發現字體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多寫10000字。由於措施得力,賞罰分明,所以《四庫全書》的抄寫工作進展順利,每天都有600人從事抄寫工作,至少可抄60餘萬字。第四步是校訂。這是最後一道關鍵性工序。為了保證校訂工作的順利進行,四庫全書館制定了《功過處分條例》,其中規定:所錯之字如系原本訛誤者,免其記過;如原本無訛,確系謄錄致誤者,每錯一字記過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錯誤,簽請改正者,每一處記功一次。各冊之後,一律開列校訂人員銜名,以明其責。一書經分校,復校兩關之後,再經總裁抽閱,最後裝潢進呈。分校、復校、總裁等各司其職,對於保證《四庫全書》的質量確實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抄寫完畢並裝潢進呈。接著又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貯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北四閣"。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貯江南文宗閣,文匯閣和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南三閣"。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七閣之書都鈐有璽印,如文淵閣藏本冊首鈐"文淵閣寶"朱文方印,卷尾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包括4部44類66屬。經部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史部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子部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演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集部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當然,《四庫全書》的內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視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經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輕視科技著作。認為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是"異端之尤",可以"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除了農家、醫家和天文演算法類收錄少數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錄的。第三,不收戲劇著作和章回小說。第四,圖書正文或有刪節或挖改。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也就是寓禁於征的過程,也就是大興文字獄的過程。據統計,在長達10餘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在收入《四庫全書》的圖書中,也有不少刪節或挖改。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還編了《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這幾種書可以看作編纂《四庫全書》的副產品。《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收書473種、19931卷。開本大小和裝幀形式與《四庫全書》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兩部:一部放在宮中御花園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圓明園東牆外長春園內的味腴書屋。《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是《四庫全書》收錄書和存目書的總目錄。該目錄前有"凡例",經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總序,大類之前又有小序,每書之下都有著者介紹、內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證文字。由於這些考證文字出於紀昀、戴震、姚鼎、邵晉涵等著名學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它不列存目書,只列《四庫全書》收錄的圖書,每種書的提要也寫得比較簡單。《四庫全書考證》一百卷是四庫館臣對應抄,應刻各書校勘字句的記錄匯編,該書對於校訂古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庫全書》中138種"應刻"之書。該叢書在刻印4種之後,主持人金簡通過比較,認為木活字花錢少,實用價值高,改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簡把木活字印刷過程寫成《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並收入《四庫全書》,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已被譯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四庫全書》編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會環境。修書期間,正當康乾盛世,天下無事,沒有戰爭的干擾。四庫館臣坐在書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沒有後顧之憂。第二,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四庫全書》從醞釀到修成,乾隆弘歷始終參預其事,並由他精心策劃。從征書、選擇底本,到抄書、校書,乾隆弘歷都一一過問,親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資金來源。《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所需經費難以數計,清廷一概包攬下來。第四,嚴密的組織系統。四庫全書館的最高職務是總裁和副總裁,多由郡王,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兼任,負責總理館內一切事務,下設纂修處,繕書處和監造處。纂修處負責校理勘定全部書籍,並兼任繕書處繕寫書籍的分校工作;繕書處負責全書的繕寫及校勘事宜;監造處負責武英殿刊刻、印刷、裝訂、整理書籍事宜。四庫館臣總計360人,因故革職、身死除名、調用它任者,不在此數。第五,破格錄用人材。四庫全書館堪稱人才之寶庫,集中了大量優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錄用的,如邵晉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楊昌霖等人,人館前不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楊昌霖等連進士都不是,僅是舉人。人才雲集,為編纂《四庫全書》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從《四庫全書》修成至今已有200餘年。《四庫全書》的流傳情況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盪然無存,只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台灣省,文津閣本今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火中多所殘闕,後來遞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如何評價《四庫全書》?雖然《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有刪削、挖改內容等過錯,但就整體而言,應當是功大於過。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總結。
《四庫全書》的編纂,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對於傳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200多年來,遞經戰亂,如果沒有集眾書於一身的《四庫全書》,古籍將會大量散失,從而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輯佚、校勘、目錄學、匯刻叢書等方面給後人留下許多有益的啟示:在輯佚方面,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並收入《四庫全書》者共有385種,不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見天日,而且為後代的輯佚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例;在校勘方面,四庫館臣網羅眾本、慎選底本等做法,為後代的校勘工作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在目錄學方面,《四庫全書總目》的學術價值是古代任何官私書目無與倫比的,其編纂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匯刻叢書方面,清人以《四庫全書》為榜樣,掀起了編刻叢書的熱潮。近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續修四庫全書》的出版,正是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和發揚《四庫全書》的優良傳統而結出的豐碩之果。
總而言之,《四庫全書》是18世紀70到80年代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項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類文化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另一種觀點:四庫全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大浩劫。
至於乾隆年間修的《四庫全書》,就更是搞的徹底,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不僅不利於滿清的文獻被禁毀,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總共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初下詔時,切齒於明季野史。其後,四庫館議,維宋人言遼金元,明人言元,其議論偏謬尤甚者,一切擬毀,……隆慶以後,至於晚明,將相獻臣所著,靡有孑遺矣」。明清之際,黃道周、張煌言、袁繼咸、錢肅樂、顧炎武、黃宗羲、孫奇逢諸人的著作,均於例禁。後來稍稍放寬,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違礙字句,無庸銷毀」。但對錢謙益、呂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錫侯、尹嘉銓諸人的作品,查禁特別嚴厲。乾隆時被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吳晗說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連宋應星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也因為有礙於愚民而禁毀,文字獄如此之徹底,一篇吳三桂的「反滿檄文」,一本《揚州十日記》,一本《嘉定屠城記略》,竟在中華本土湮滅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後才從日本找出來!中華歷史上的民族政權交替時代有過,但從來沒有一個像滿清統治者這樣,徹底摧毀中華的衣冠、服飾,徹底絞殺中華的民族意識,從精神上到肉體上徹底把中華弄成完全順服的走狗!滿清統治者非惟酷毒暴虐、戾於刑獄;所「漢化」深者:工於心術而極力摧殘中華,尤其中華士人之民族意識!較之前代的外族統治者,更加陰險、卑劣、刻毒!難怪魯迅先生說:「對我最初的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的頭,這才種定了的,到我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四庫全書》所收古籍許多經過篡改是盡人皆知的事實。與清代統治者利益相關的明朝人的文學和歷史作品遭到大力剿滅,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庫全書》的編纂者對於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壓迫和民族戰斗精神的作品盡量摒棄和抽毀,對於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如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全書》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北方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陳亮的《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詞雲:「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恥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還有更荒謬的,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說是他的尊稱。這兩句的格律也應作「仄平」,兩個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為「宋主」並不涉及音律問題;「寄奴」二字也與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虜」等了無關涉。那麼為什麼還要改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用小名稱呼帝王,做慣了奴才的《四庫全書》館臣看到就感到別扭,因此即使沒有「違礙」之處也要改。這是多麼自覺的奴才態度!難怪魯迅說《四庫全書》不僅藏在內廷,而且「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作者裡面,也曾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病後雜談之餘》)。至於那些奴才走狗們說什麼根據《高宗實錄》(這又是一部可以唬人的著作),這個《四庫全書》是乾隆帝親校(夠他校一輩子的),紀曉嵐親自三校。這除了給出版界、學術界增添些笑料還能說明什麼呢?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後,明成祖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篡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庄、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1360年(永樂元年):明成祖下令修書
1404年(永樂二年):首次成書,當時叫《文獻大成》
1405年(永樂三年):重修
1410年(永樂六年):正式成書
嘉靖年間: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毀於火災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寫一本副本,耗時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毀於此時的戰火
雍正年間: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發現《永樂大典》有千餘冊不知所蹤
1875年(光緒元年):僅存五千餘冊
1894年(光緒二十年):僅存八百餘冊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縱火,《永樂大典》所余無幾,到1959年為止,收集到《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冊,加上復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國內所倖存者有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永樂大典》730卷,加上後來從世界各地徵集的65卷,共計795卷。
《永樂大典》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每韻下列單字,每字下列各項文史記載,保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
現狀
《大典》殘本星散於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個國家的30多個單位,大約400冊。單位有: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台灣中央圖書館、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英國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英國馬登、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康奈大學、美國波士頓圖書館、越南河內法國遠東學院、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等。中國國家圖書館擁有221冊(包括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60冊),居世界各處收藏之首。
春秋講義
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續呂氏家塾讀詩記》,已著錄。開禧中,溪為資善堂說書,累轉太子詹事。時景獻太子命類《易》、《詩》、《書》、《春秋》、《論語》、《孟子》、《通鑒》,各為說以進。此即其《春秋》說也。書中如以齊襄迫紀侯去國為託復讎以欺諸侯,以秦與楚滅庸為由巴、蜀通道,以屢書「公如晉至河乃復」為晉人啟季氏出君之漸,以定公戊辰即位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而時當韓侂胄北伐敗衄,和議再成,故於內修外攘、交鄰經武之道,尤惓惓焉。至卒葬之類,並闕而不釋。考宋代於喪服之制,避忌頗深。如「何居」「居字」語出《檀弓》,《禮部韻略》即不載,其他可知。溪之不釋此類,蓋當時講幄之體也。嘉定癸未五月,溪長子桷鋟本金陵學舍,沈光序之。寶慶丙戌,牛大年復刻於泰州。其《序》稱是書期於啟沃君德,天下學士不可得而聞。蓋非經生訓詁家言,故流傳未廣。陳氏《書錄解題》不著於錄,殆以是歟?《宋史·藝文志》作十卷。王瓚《溫州志》作三卷。朱彝尊《經義考》注曰「已佚」。今外間絕無傳本,惟《永樂大典》所采,尚散見《經》文各條之下。今謹為裒輯校正,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樂大典》所闕,則取黃震《日抄》所引補之。仍從《宋史》厘為四卷,而每卷。又各分上、下。其所釋《經》文,多從《左氏》,故其間從《公》、《谷》者並附案語於下方焉。
所以<四庫全書>規模更大 ,但<永樂大典>資料更真實
F.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論文 1500字
黨在我心中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振奮人心的歌聲時常在我耳畔響起,小時侯的我並不懂得其中的意義,只是知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解放、走向自由,而五星紅旗就是黨和人民的心血,我們應該服從黨的領導。而今日再聽這首歌時,我又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觸。 中國近百年來的滄桑巨變。孕育了中國共產黨,使我們黨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他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這不僅反映了我們當在過去領導中國革命的建設的歷史事實,而且反映了我們黨今天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黨的領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社會主義實現了改革開放,香港、澳門回歸了。正因為有黨的領導,我們中華民族已經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發展成為初步繁榮昌盛的「新中國」。是黨!帶領我們走向新世紀的道路;是黨!用生命換來了現在和平安康的社會。黨的偉大功績將雕刻在中國歷史的豐碑上,將永遠留在我們每個中國人民的心中。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誠心誠意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是工人階級政黨先進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標志。中國共產黨字成立起就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始自終的根本宗旨和行為的根本出發點與歸宿。中國共產黨90多年來的奮斗史充分證明我們黨的全部史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本質特徵。2008年的雪災、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廢墟里溫·家寶總理因擔憂人民安全滄桑卻仍顯和藹親切的臉,至今使我記憶猶新,還有發生在我家鄉切身體會的海南水災,黨的領導人都首要強調以救人為主,第一時間安頓好了受災的居民,決不放棄每一個生命,將損失降到最低,這使我深得體會。於是我覺得黨是太陽,人民是向日葵,哺育我們成長,展現我們風姿,有了太陽的呵護,我們就不再害怕風雨的侵襲,因為無論何時何地,黨始終和我們共患難、共成長。 90多年來,為了新中國的解放,為了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千千萬萬的黨的優秀兒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獻上了他們寶貴而年輕生命。年僅15歲的劉胡蘭在敵人的刀下,面不改色;江姐面對敵人殘酷的摧殘,卻不喊一聲疼;邱少雲為不暴露目標,在烈火中紋絲不動;李向群為救人而不惜獻出了生命……還有許許多多的英雄,他們並不企求名垂青史,卻只希望祖國能和平安康,人民能安居樂業。他們的行動證明黨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們以無上的心得譜寫了一首感人至深的黨的贊歌。這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中國共產黨精神的濃縮。這不禁引發我的思考: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毛主席說過我們是八、九點鍾的太陽,這是生命最旺盛、最燦爛的時刻,而年輕的我們又應如何實現生命的價值? 身為當代大學生,是21 世紀的開創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這就要求我們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大學生入黨知識分子,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首要的一條是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掌握過硬的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並隨時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付諸實際行動,通過力所能及地關心他人、服務同學、奉獻社會的行為來在同學中樹立良好形象,不管置身何種環境、何種職業,樂做好事者總能給他人送來溫暖和快樂,驅走痛苦和憂傷,留下笑容和欣慰,從而努力有一天能成為中國共產黨員。因此,我們更應該趁著青春年少努力學習,提高專業技能,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必遂必專,求真求確,認真對待每一份工作,畢業後成為所學專業領域的中堅骨幹力量,以卓有成效的的工作業績來為振興中華盡綿薄之力。 至此,我認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未來更好、更和諧發展的動力源泉,大學生只有堅持履行「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艱苦奮斗;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義務才是對「黨在我心中」的最好的詮釋。
G. 學生處分的種類都有什麼
1、對小學生的處分為:警告、嚴重警告、記過;
2、對初中學生的處分為:警告、嚴重警告、記過、記大過;
3、對普通高中學生的處分為: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
4、對中等職業學校(含職業高中、職業中專)學生的處分為: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增設其他處分種類。
學校應在處分決定通過之日起3日內通知被處分學生本人及其監護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減輕或者免予處分:
1、情節及後果特別輕微的;
2、主動承認錯誤及時改正的;
3、受他人脅迫或誘騙而違規違紀的;
4、有立功表現的;
5、因檢查深刻,得到學校和受害方理解,並且學校有關部門或受害方提出減輕、免除處分建議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加重處分:
1、情節惡劣,後果嚴重的;
2、對檢舉人、證人及有關人員進行威脅、打擊報復的;
3、違紀後向組織隱瞞,故意作偽證的;
4、脅迫、賄買、誘騙和教唆他人違規違紀的;
5、屢犯或屢教不改的;
6、多人違規違紀的主謀或在多人違規違紀中起主要作用的;
7、勾結校外人員進行違反本規定行為的。
有下列不良行為之一的,可給予警告或嚴重警告處分:
1、無正當理由一學期內累計曠課超過30課時(含30課時)以上,寄宿制學校學生夜不歸宿,行為不軌的;
2、考試中有作弊行為的;
3、在校內外不聽勸告屢次吸煙、酗酒的;
4、故意損壞公物或他人物品,造成較大損失的;
5、打架斗毆,惡意辱罵他人的;
6、有偷竊行為,或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的;
7、進入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游戲廳等場所,或在校學習期間逃課進入網吧,屢教不改的。
H. 中學生懲罰條例是什麼
中學生懲罰條例是用來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管理和學習生活秩序,加強校風校紀建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實施細則。不同的學校的懲罰條例會有差別。
中學生懲罰條例以學生學籍管理有關規定及《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依據。一要利於以法從嚴治校,嚴明校紀校規;二要利於良好學風、班風、校風的形成;三要利於促進和提高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質量。
對於違紀程度不同的學生分別給予的處分類型有:
1、一般教育類型:
① 教育批評
② 公開檢查
③ 通報批評。
2、處分處理類型:
① 警告
②嚴重警告
③記過
④記大過
⑤留校察看
⑦開除學籍。
(8)處分條例歌擴展閱讀:
邢台市第七中學高中學生違紀處理條例
一、處分犯錯誤學生的目的:
處分是從反面否定學生思想行為中的消極因素,是對學生所做的於社會、集體和他人有害行為的否定評價。
因此,處分的作用首先是使對真善美有阻礙的甚至破壞作用的事件、行為受到遏止,樹立正氣抵制邪氣,促進良好的校風校紀建設,保證師生員工的正常權益,維護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其次是訓練學生判別假、丑、惡的能力。
二、違紀類型:
1、違紀違規型:指學生違反了學校制定的各種校紀校規及《中學生行為規范》必須按校紀予以處分者。
2、違法犯罪型:指學生既觸犯刑法又觸犯法律的有關規定條款,除按刑法、法律及《治安處罰條例》處理外,必須按校紀予以處分者。
三、部分違紀處分執行細則
有以下行為者,班主任給予教育批評、公開檢查或通報批評
1、 男生留長頭發,燙發,染發;穿拖鞋進教室上課。
2、 在教學區(教室、走廊)追逐打鬧、玩球或大聲喧嘩
3、隨地亂扔果皮、飲料盒(瓶)廢紙等雜物;亂塗亂畫
4、未經允許隨便進入教師辦公室、宿舍,會議室、電教室或實驗室等功能室;
5、遲到、早退;
6、在教學區周圍玩球未造成公物損壞,經勸阻立即停止活動者;
7、在校食用違禁物品、零食。
I. 古代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圖書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的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史記》、《爾雅註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編輯]
《四庫全書》的編纂
清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設立了「四庫全書館」,負責《四庫全書》的編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個兒子永瑢負責,任命皇室郡主於敏中為總裁,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為副總裁,召著名學者紀昀為總纂官開始編纂這套卷帙浩繁的叢書。陸錫熊、孫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晉涵等其他學者也參與了編纂。曾參與編撰並正式列名的文人學者達到3600多人,而抄寫人員也有3800人。
《四庫全書》收錄了當時在全國各地徵收的流通圖書、清內廷收藏的圖書以及《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珍本善本。據統計,光是徵收得的圖書就達13501種。這些書篩選後按「著錄書」及「存目書」分別收入,其中「存目書」不錄全書,只摘部分內容,而「著錄書」則經過整理、校勘、考證後,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寫存入,謄寫完成後,還要與原本反復校勘。最後收錄的圖書有3461種。
《四庫全書》為了美觀與便於識別,採用分色裝潢,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或淺藍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顏色的確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庫全書總目》因為是全書綱領,採用代表中央的黃色。
乾隆49年(1784年)四套書陸續完成,全書共抄7部,分別貯於北京紫禁城皇宮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今沈陽)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內廷四閣」(或稱「北四閣」)。又在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建文匯閣,杭州西湖行宮孤山聖因寺建文瀾閣,即「江浙三閣」(或稱「南三閣」),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於京師翰林院。其中文淵閣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體也更工整。
乾隆52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庫全書》時發現一些書有詆毀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檢《四庫全書》,並最終刪除《諸史同異錄》等11部。但這11部書雖然從《四庫全書》中刪除,但是依然存在宮中,沒有銷毀,這11部書中的9部還流傳到今天。
嘉慶八年(1803年)由紀昀主持進行了《四庫全書》最後一部分官修書籍的補遺工作,進一步完善《四庫全書》。
[編輯]
刪改古籍
編纂四庫全書時,清廷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所謂有違礙字句的古籍,見四庫禁書。並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飛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
[編輯]
《四庫全書》的命運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中國歷經動亂,《四庫全書》也同樣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鈔,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於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復後的文瀾閣。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一次大規模修補,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因此《四庫全書》今天只存4部,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後從沈陽故宮轉運至蘭州,藏甘肅省圖書館,文津閣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而殘缺的文瀾閣本則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1966年10月,為保護《四庫全書》安全,經中央有關部門協調,遼寧省將文溯閣《四庫全書》秘密運至蘭州,藏於山中。目前,遼寧有關人士要求歸還,以「書閣合璧」。甘肅方面也修建藏書樓,加強保護。文溯閣《四庫全書》其最終歸屬仍未定。
民國初期,商務印書館影印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將之縮印。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分別出版發行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電子版。
==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
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經、史、子集書籍3450 種,79072 卷、36000 余冊)
"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此說得到社會的廣泛響應,這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社會基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這樣,由《永樂大典》的輯佚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
《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徵集圖書。征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結束,歷時七年之久。為了表彰進書者,清廷還制定了獎書、題詠、記名等獎勵辦法:"獎書"即凡進書500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100種以上者,賜《佩文韻府》一部。"題詠",即凡進書百種以上者,擇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題詠簡端,以示恩寵。"記名"即在提要中註明采進者或藏書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助和藏書家的積極響應下,征書工作進展順利,共徵集圖書12237種,其中江蘇進書4808種,居各省之首;浙江進書4600種,排名第二。私人藏書家馬裕、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等也進書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圖書。《四庫全書》的底本有四個來源:一是內府藏書,二是清廷官修書,三是從各地徵集的圖書,四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四庫館臣對以上各書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應抄之書是認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庫全書》。應刻之書是認為最好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抄入《四庫全書》,而且還應另行刻印,以廣流傳。應存之書是認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庫全書》,而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這類著作共有6793種、93551卷,比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多出將近一倍。對於應抄、應刻的著作,要比較同書異本的差異,選擇較好的本子作為底本。一種圖書一旦定為四庫底本,還要進行一系列加工,飛簽、眉批就是加工的產物。飛簽也叫夾簽,是分校官改正錯字、書寫初審意見的紙條。這種紙條往往貼於卷內,送呈纂修官復審。纂修官認可者,可用朱筆徑改原文,否則不作改動。然後送呈總纂官三審,總纂官經過分析之後,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復審意見,而採用分校官的初審意見。三審之後,送呈御覽。
第三步是抄寫底本。抄寫人員初由保舉而來,後來,發現這種方法有行賄、受賄等弊病,又改為考查的辦法,具體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寫人員時,先出告示,應征者報名後,令當場寫字數行,品其字跡端正與否,擇優錄取。考查法雖比保舉法優越,但也有不便之處,因此最後又改為從鄉試落第生徒中挑選,擇其試卷字跡勻凈者予以錄用。這樣,先後選拔了3826人擔任抄寫工作,保證了抄寫《四庫全書》的需要。為了保證進度,還規定了抄寫定額:每人每天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5年限抄180萬字。五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165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發現字體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多寫10000字。由於措施得力,賞罰分明,所以《四庫全書》的抄寫工作進展順利,每天都有600人從事抄寫工作,至少可抄60餘萬字。
第四步是校訂。這是最後一道關鍵性工序。為了保證校訂工作的順利進行,四庫全書館制定了《功過處分條例》,其中規定:所錯之字如系原本訛誤者,免其記過;如原本無訛,確系謄錄致誤者,每錯一字記過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錯誤,簽請改正者,每一處記功一次。各冊之後,一律開列校訂人員銜名,以明其責。一書經分校,復校兩關之後,再經總裁抽閱,最後裝潢進呈。分校、復校、總裁等各司其職,對於保證《四庫全書》的質量確實起了重要作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抄寫完畢並裝潢進呈。接著又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貯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北四閣"。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貯江南文宗閣,文匯閣和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南三閣"。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七閣之書都鈐有璽印,如文淵閣藏本冊首鈐"文淵閣寶"朱文方印,卷尾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包括4部44類66屬。經部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史部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子部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演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集部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當然,《四庫全書》的內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視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經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輕視科技著作。認為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是"異端之尤",可以"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除了農家、醫家和天文演算法類收錄少數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錄的。第三,不收戲劇著作和章回小說。第四,圖書正文或有刪節或挖改。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也就是寓禁於征的過程,也就是大興文字獄的過程。據統計,在長達10餘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在收入《四庫全書》的圖書中,也有不少刪節或挖改。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還編了《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這幾種書可以看作編纂《四庫全書》的副產品。《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收書473種、19931卷。開本大小和裝幀形式與《四庫全書》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兩部:一部放在宮中御花園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圓明園東牆外長春園內的味腴書屋。《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是《四庫全書》收錄書和存目書的總目錄。該目錄前有"凡例",經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總序,大類之前又有小序,每書之下都有著者介紹、內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證文字。由於這些考證文字出於紀昀、戴震、姚鼎、邵晉涵等著名學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它不列存目書,只列《四庫全書》收錄的圖書,每種書的提要也寫得比較簡單。《四庫全書考證》一百卷是四庫館臣對應抄,應刻各書校勘字句的記錄匯編,該書對於校訂古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庫全書》中138種"應刻"之書。該叢書在刻印4種之後,主持人金簡通過比較,認為木活字花錢少,實用價值高,改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簡把木活字印刷過程寫成《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並收入《四庫全書》,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已被譯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四庫全書》編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會環境。修書期間,正當康乾盛世,天下無事,沒有戰爭的干擾。四庫館臣坐在書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沒有後顧之憂。第二,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四庫全書》從醞釀到修成,乾隆弘歷始終參預其事,並由他精心策劃。從征書、選擇底本,到抄書、校書,乾隆弘歷都一一過問,親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資金來源。《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所需經費難以數計,清廷一概包攬下來。第四,嚴密的組織系統。四庫全書館的最高職務是總裁和副總裁,多由郡王,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兼任,負責總理館內一切事務,下設纂修處,繕書處和監造處。纂修處負責校理勘定全部書籍,並兼任繕書處繕寫書籍的分校工作;繕書處負責全書的繕寫及校勘事宜;監造處負責武英殿刊刻、印刷、裝訂、整理書籍事宜。四庫館臣總計360人,因故革職、身死除名、調用它任者,不在此數。第五,破格錄用人材。四庫全書館堪稱人才之寶庫,集中了大量優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錄用的,如邵晉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楊昌霖等人,入館前不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楊昌霖等連進士都不是,僅是舉人。人才雲集,為編纂《四庫全書》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從《四庫全書》修成至今已有200餘年。《四庫全書》的流傳情況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盪然無存,只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台灣省,文津閣本今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火中多所殘闕,後來遞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如何評價《四庫全書》?雖然《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有刪削、挖改內容等過錯,但就整體而言,應當是功大於過。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總結。《四庫全書》的編纂,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對於傳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200多年來,遞經戰亂,如果沒有集眾書於一身的《四庫全書》,古籍將會大量散失,從而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輯佚、校勘、目錄學、匯刻叢書等方面給後人留下許多有益的啟示:在輯佚方面,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並收入《四庫全書》者共有385種,不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見天日,而且為後代的輯佚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例;在校勘方面,四庫館臣網羅眾本、慎選底本等做法,為後代的校勘工作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在目錄學方面,《四庫全書總目》的學術價值是古代任何官私書目無與倫比的,其編纂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匯刻叢書方面,清人以《四庫全書》為榜樣,掀起了編刻叢書的熱潮。近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續修四庫全書》的出版,正是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和發揚《四庫全書》的優良傳統而結出的豐碩之果。總而言之,《四庫全書》是18世紀70到80年代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項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類文化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