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建立中小學規章制度的原則

建立中小學規章制度的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5-16 07:51:55

Ⅰ 我國中小學領導體制建設的依據和原則是什麼

建國以來,我國中小學領導體制變革的歷史說明:學校的領導體制受制於國家一定時期的形勢的影響。因此,國家一定時期制定頒布的關於教育的政策、法規是學校領導體制改革和建設的首要依據。它從宏觀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原理,是學校領導體制改革和建設必須落實的基本方針。

Ⅱ 學校制定規章制度時要堅持什麼和什麼這兩個基本原則

學校制定規章制度時要堅持【合法性】與【合理性】兩個基本原則

Ⅲ 中小學生常用的德育原則有哪些

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中小學的德育原則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是他們言行一致。
疏導原則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折疊嚴格要求和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因材施教原則
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在集體中教育原則
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續性原則
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中西各國的德育原則
德育原則是人們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代表一定的階級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德育原則。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丘很重視循循然善誘人" (《論語·子罕》);對人不僅"聽其言",更重視"觀其行"(《論語·公冶長》);而且採取因材施教、以身作則等原則。孟軻特別強調意志的鍛煉和培養,主張一個人要有作為,須經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的刻苦磨煉。荀況重視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居必擇鄉,游必就士",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勸學》)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是中國古代德育的重要原則,《學記》早就指出"禁於未發之謂豫"。後來(見程顥、程頤)也說"以預為先"朱熹主張知先行重,認為"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朱熹語類輯略》)王守仁在兒童教育方面,要求教育要順應兒童的性情,像時雨春風之於花木一樣,"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顏元、戴震等反對宋明理學,都強調實行、實用等實踐原則。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很重視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針對當時詭辯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談,提出了"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主張心口一致,表裡如一的原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就是美德",但他反對教給學生現成的道德知識,主張通過師生問答、爭辨,啟發學生自己從問答中得出結論,作為德性涵養的原則。17世紀英國教育家J.洛克提出"自然後果"原則,強調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為後果中自動對行為加以調節,反對教育的外力干涉。這條原則,後來被法國思想家J.-J.盧梭、英國教育家 H.斯賓塞和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所採用。18~19世紀,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倡導愛的教育,他在《林哈德和葛篤德》(1781~1787)里描述葛篤德本著"慈母之心"教育孩子,使兒童受到感動。德國教育家J.F.赫爾巴特提出寓教育於教學之中,稱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他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0世紀,美國教育家J.杜威強調從學校的社會化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的原則,反對設置道德課程進行直接道德教學,主張德育中批判的、探討研究的精神,強調在教學中發現什麼是正確的,而不是習慣於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則。杜威的這個思想,對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校中的德育仍產生著影響。
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馬卡連柯提出的在集體中通過集體進行教育,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以及結合生產勞動進行教育等都是社會主義社會學校進行德育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
中國現在學校德育的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德育的性質、任務,在總結教育實踐經驗(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力求反映學校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現在教育界比較公認的德育原則有:共產主義方向原則,知行統一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疏導原則,集體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教育影響連貫性和一致性原則,以身作則原則等。
德育原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貫穿於整個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終。德育原則不是凝固不變的,它將隨著人們對德育過程規律認識的加深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和發展。
學校的德育原則
共產主義方向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對學生的德育要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聯系起來。
這一原則體現了我國德育的社會主義性質,是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德育原則的根本標志。共產主義方向性原則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則,它集中地反映了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階級性質和培養年輕一代的根本要求,是學校進行德育的政治方向和根本保證。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能否沿著共產主義方向前進,關繫到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這一原則要求德育工作必須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其次,教師在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具有科學性。一方面,教師要以科學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另一方面,教師的教育方法要具有科學性。再次,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結合時代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趨勢。最後,要把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方向的教育與學生日常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知行統一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教育,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實際鍛煉,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結合起來,使他們成為言行一致的人。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知行統一是這一原理在德育中的具體應用。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們的正確認識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思想品德構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沒有正確的認識,行動往往是盲目的,甚至會出席錯誤的行為,而正確的認識如不能在行動中體現出來也就是言行不一。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組織學生系統地學習社會主義理論和道德規范。使學生能對社會、對人生、對道德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掌握明辨是非的標准,以指導和評價自己的行為。其次,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訓練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中包括學習實踐、生產勞動、社會公益活動、文體活動、科技活動等。使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深化認識,增加情感體驗,磨練意志,養成社會所需要的道德行為習慣。最後,教師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教師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對學生影響非常大,教師以身作則,並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去影響教育學生,能比言教發揮更大的作用。教師的言行一致,對學生知行統一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正面教育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從提高認識入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這一德育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要求。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社會的主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開拓性人才,而不是馴服的奴僕。同時,這條原則也符合對中小學生教育的特點,在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時,不能靠壓服,更不能諷刺、挖苦、體罰學生,而要耐心細致地正面說理,要更多地採取積極引導的方法。當然,在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的同時,也要給予必要的紀律約束。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堅持正面啟發,積極疏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其次,要以正面的榜樣和事例教育學生。以表揚、激勵為主,批評、懲罰為輔。最後,要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處於發展中的學生,他們的可塑性非常大,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必須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把耐心說服和合理的規章制度結合起來,發揮思想品德教育的效力。
折疊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學生與逐步對學生提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的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
尊重學生就是尊重他們的人格,信任他們的力量和能力,相信他們能夠自力自理;嚴格要求,就是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教育。人都具有自尊心,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從教師的尊重和信任中增強了自信,從而成為思想轉化的內部動因和催化劑。如果對他們不尊重、不信任,而是歧視、侮辱、壓制,那麼就會造成學生"視學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因此,尊重、信任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教育態度問題。
教師只有熱愛、尊重和信任學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但尊重、信任學生必須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熱愛、尊重學生,必然對他們提出嚴格要求,愛中有嚴,否則就會變成嬌寵護短,放任自流;嚴格要求,必須以尊重、熱愛為前提,嚴源於愛,否則會變成無理、無度。因此,嚴格要求與熱愛、尊重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對我們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當我們對一個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時候,在這種要求里也包含著我們對這個人的尊重。"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教師要熱情關懷每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為尊重、信任是教育學生的基礎。尤其是後進生,更需要教師用愛心來醫治他們心靈的創傷,教師只有熱愛、尊重、信任他們,才能激起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使他們不斷進步。其次,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應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適當。要求合理正確,是指要求要合乎道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切合實際令人信服;要求明確,是指德育要求易於被學生掌握,便於記住和履行;要求適當,是指要求嚴得合理,是學生可以做到的。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或是無理要求,都會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最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必須堅持貫徹到底。在貫徹執行對學生的各項要求時,要督促學生完成,不能遷就、姑息、朝令夕改和放任自流,否則各種要求就會失去教育力量,教師也會失去教育威信。
集體教育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學生集體不僅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良好的學生集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共產主義接班人,共產主義的道德核心是集體主義,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必須依靠集體,通過集體來實現,集體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最佳環境。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集體教育原則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教育作用。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努力培養和形成良好的班集體。教師要確立集體的奮斗目標,引導學生關心、熱愛集體,積極指導學生開展集體活動,以形成健全的班集體。其次,要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教師要把集體當作教育的主體,先向集體提出要求,然後通過集體教育學生個體,其中最重要的是發揮學生幹部的作用,並通過學生幹部,把教師的教育意圖轉變成集體的要求。同時,要讓每個學生參與集體的活動與管理,增強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形成集體的凝聚力,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力量。最後,要處理好學生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教師要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要在集體教育的基礎上,抓緊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在集團中,既有集體的活動與交往,又有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個別活動,使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德育中,要依靠和發揚學生品德中的積極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極因素,長善救失,因勢利導,使學生思想品德不斷進步。
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動力在於他們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即積極的戰勝消極的,正確的戰勝錯誤的。當然,這兩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以自身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過程,教師要善於運用矛盾的轉化,促使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使缺點、落後的因素轉化為優點、進步的因素。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全面了解和評價學生是正確教育學生的前提。對學生既要看到他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他消極的一面,無論對優秀學生還是後進學生,都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和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發揚長處和克服不足,使他們健康地發展。其次,長善救失,因勢利導。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鞏固發揚自身的優點來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點。教師的責任就是積極地創造使學生向優點方面轉化的條件,使優秀學生更先進,後進學生不斷努力進取。特別對後進學生,更要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及時鼓勵和表揚,促使他們向積極的方面轉化。最後,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高修養水平。學生的進步離不開教師的幫助教育,但主要靠他們的自我教育、自覺努力。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善於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善於自覺進行反思與反省,嚴於解剖自己,開展必要的思想斗爭,自覺進行道德自律和道德修養。
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德育中,教師應對各方面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步調一致,並且有計劃、有步驟、系統連貫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統一學習內部的教育力量。按照德育任務,向學生提出統一要求,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其次,要統一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主動與各方面加強聯系,共同討論研究教育學生的問題並取得教育要求上的一致性。最後,要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化和制度化。

Ⅳ 學校規章制度制訂的依據是什麼

學校制度建設是學校組織整體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管理機制的基本內容。因此,制訂學校規章制度既是學校領導者和管理者實現辦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學校建設的重要任務。

學校規章制度的制訂,首先要明確其依據。

3.現實基礎依據

學校的現實基礎是規章制度制定的出發點和歸宿。某一項規章制度的提出總是針對著一定狀況和問題。基於相應群體的某種需要的,決非某個領導或管理者的主觀所為,此其一。其二,規章制度具體內容的規范要求必須適合相應群體可接受的程度,既要適度,過低或過高都不利於有效管理,甚至會產生負效應。因此,學校規章制度的制訂,需要領導去正確分析和把握學校相應群體的現實基礎,任何脫離現實基礎的規章制度都可能導致失敗。其三,還要注意以下要求:

(1)取得群眾認同,要經過群眾醞釀、討論,使其認識到制訂某項規章制度的必要性及其意義,使之成為群眾的自覺要求,執行起來,就會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要避免用那種簡單的行政命令方式。

(2)執行要堅決。規章制度已經公布,務必嚴肅認真執行,不可隨意靈活、變通;要保持制度的嚴肅性,一絲不苟,對事不對人。只有如此,才好使制度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及至逐步形成習慣。

(3)保持規章制度的嚴密性,防止漏洞;注意制度之間的統一性,避免出現矛盾。

(4)既要保持相對穩定,不要朝令夕改;又要注意在實踐的檢驗中及時修訂,使之不斷健全完善。

(5)文字表述要准確、簡明扼要;切忌引發歧義,讓人有多種理解。

Ⅳ 學校規章制度是什麼

學校規章制度是嚴格執行每周一升國旗制度。認真實施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在學生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德育基地歌曲影視宣傳欄等對學生進行教育,嚴格執行每周一升國旗制度搞好少先隊工作,發揮少先隊的德育功能定期召開少代會。

學校規章制度的優點

定期對學生進行法制安全自救等教育,嚴禁發生違法犯罪現象,防止各類意外事故發生,認真執行體育衛生工作條例,建立健全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制度,定期體檢定期召開運動會,做好優秀班主任優秀輔導員優秀班集體優秀中隊星級少年的評選工作。

完善國旗下講話制度,使國旗下講話成為教育學生的重要途徑,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指揮系統,加強德育教師隊伍建設,採取多種形式對班主任進行培訓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貫徹落實小學生守則,中小學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禮儀常規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

Ⅵ 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九條德育基本內原則

(1)方向性原則。
方向性原則是社會主義學校德育的根本原則,它要求學校德育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這個原則是由社會主義學校德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我們要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校要培養「四有」、「兩熱愛」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必須堅持方向性原則。
(2)知行統一的原則。
知行統一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言行一致的人。
(3)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原則。
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依靠和發揚學生積極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學生消極落後的一面,長善救失、因勢利導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優點和缺點、先進和落後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就是這種矛盾斗爭轉化的結果。德育的規律決定了發揚優點與克服缺點必須同時進行。
(4)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把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學生個人的尊重、信任和愛護結合起來,使教師的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嚴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黨和國家規定的標准,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和教育。尊重學生就是熱愛學生,是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護和關懷。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他們的自尊心,相信他們的能力。
(5)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培養學生集體的過程中,通過集體的形成教育每個學生,又通過每個學生的進步促進集體的鞏固和發展,把培養集體與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因材施教統一起來。要培養堅強的集體,就要依靠集體,培養、教育和健全學生集體。教育每個學生關心集體,自覺地為實現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而嚴格要求自己。通過集體建立全班的規章制度,培養良好的班風,以影響集體的每一個成員。教師要把集體當作教育的主體,先向集體提出要求。引導學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自由與紀律的關系、民主與集中的關系。通過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學會處理各種關系。要加強個別教育,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
(6)正面教育和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
正面教育和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要向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思想認識入手,啟發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斷進步。貫徹正面教育和引導相結合的原則,應做到以下幾點:
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教育者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積極因素,及時教育指導。
在德育中要擺事實,講道德,要以理服人。
培養典型,樹立榜樣。
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7)教育與學生年齡特徵相一致的原則。
教育與學生年齡相一致的原則是指為了達到德育的預期效果,教育者應使教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等與學生的年齡特徵相適應,使每個學生品德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中小學生的發展大致經歷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這幾個階段。每一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都各有特點,教育者必須研究掌握這些特點,特別要掌握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特點,從而使德育要求、內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統性的同時符合學生年齡特徵,才能使德育取得較好的效果。
(8)教育影響連續性和一致性的原則。
教育影響連續性和一致性的原則,是指學校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的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達到前後連貫地進行下去,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學生的品德是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長期教育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這些影響紛繁復雜,不僅相互之間存在著矛盾與對立,而且往往前後並不連貫。如果不加以組織則必將削弱學校德育對學生的影響。尤其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學生活動和交往的范圍擴大,通過書、刊、影、視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有效地教育學生,必須加強學校對各方面教育影響的控制和調節。以便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確保學生的品德按照社會的要求健康成長。
(9)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理論對於人們的行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注重於理論,即用共產主義思想及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武裝學生的頭腦,幫助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革命的人生觀。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要從被教育者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把工作做到點子上,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必須做到思想教育的系統性、開放性和針對性。
(10)循循善誘的原則。
學生的認識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認識過程。學生的年齡小,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大道理的,教師、學校領導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須遵循學生們的思想認識規律,反復地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11)思想政治工作與其他活動相結合的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孤立地脫離其他工作來進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寓教育於活動之中,寓教育於疏導之中,圍繞育人成材這個根本目標,實行德、智、體、美、勞相結合;各科之間教書育人相結合;校內各職能部門,各種教育力量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形成一股合力,齊抓共管,這種綜合教育的原則才能收到顯著的效果。

Ⅶ 中小學學校安全工作規章制度包括哪些

中小學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如下:

1、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2、學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3、門衛安全管理制度

4、寢室安全管理制度

5、來訪登記管理制度

6、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7、學生請假制度

8、校園安全責任書(學校與教師、學校與學生和家長簽訂的責任狀)

9、集會安全管理制度

10、組織師生外出活動安全管理制度

11、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制度

12、在校期間學生人身安全管理制度

13、疾病防治安全管理制度

14、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15、實驗課安全操作管理制度

學校安全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層層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嚴格實行校長包校、中層幹部包年級、班主任包班、任課教師包課堂制度。

每年年初,學校、班級、家長層層簽定年度安全責任書,就學校安全目標、安全職責、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方面明確責任。

學校要加強師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要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根據季節、形勢、環境的變化及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相應的安全教育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安全知識教育。

每學期開學初、學期中、放假前要集中進行一次安全教育,平時要結合校會、班會、課堂教學滲透安全教育。要組織師生學習《中小學安全知識讀本》、《學校安全工作須知》及各種安全法律法規。

要聘請公安、交通、衛生、消防等部門專業人員到學校上安全教育課。保證安全教育的正確性和規范性。要利用「安全教育日」和「安全生產月」突出教育主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提高教育效果。

Ⅷ 我國中小學德育應遵循哪些德育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相結合起來。

二、疏導原則

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三、結合原則

貫徹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四、連貫性原則

貫徹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五、因材施教原則

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針對學生的特徵進行有區別的教學;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六、因素原則

貫徹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長善救失,通過發揚優點來克服缺點;引導學生自覺評價自己、進行自我修養。

七、實踐結合原則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並聯系實際進行傳授;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於實際的能力;要教育學生懂得理論來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客觀標準的道理;要注意補充鄉土教材,聯系當地實際。

八、集體教育原則

貫徹在集體中教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引導學生關心、熱愛集體,為建設良好的集體而努力;通過集體教育學生個人,通過學生個人轉變影響集體;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集體的教育力量結合起來教育。

九、正面教育原則

貫徹正面教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堅持正面啟發,積極疏導;②要以正面的榜樣和事例教育學生;③要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

十、共產主義原則

貫徹共產主義方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教師在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具有科學性。

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結合時代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趨勢;要把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方向的教育與學生日常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8)建立中小學規章制度的原則擴展閱讀:

中小學德育內容

一、熱愛祖國

逐步樹立長大為建設家鄉、振興中華做貢獻的理想;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逐步懂得「祖國利益高於一切」,愛護國家財產,立志保衛祖國,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

二、熱愛中國共產黨

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優秀共產黨員英勇奮斗、艱苦創業、大公無私、堅持真理、全心全意為人民等高尚品質,培養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感情;知道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創建者和領導者,少先隊員要接受黨的教育,做黨的好孩子。

三、熱愛人民

培養熱愛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向先進人物學習,初步培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尊老愛幼、友愛同學、同情和幫助殘疾人、助人為樂、與各族少年兒童、外國小朋友友好相處。

四、熱愛集體

要熱愛集體、關心集體,培養集體意識和為集體服務的能力;服從集體決定、遵守紀律、努力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珍惜集體榮譽,為集體爭光;在集體中團結、謙讓、互助、合作,關心他人,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學習做集體的小主人。

五、熱愛勞動、艱苦奮斗

要熱愛勞動,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勞動習慣,愛護公物,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學習老一輩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初步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

六、努力學習、熱愛科學

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培養勤學好問、刻苦努力、專心踏實、認真仔細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科學,相信科學,反對迷信,不參加各種封建迷信活動。

七、文明禮貌、遵守紀律

遵守學校紀律和公共秩序;講究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整潔;愛護公用設施、文物古跡,愛護花草、樹木,保護有益動物;講禮貌懂文明。

網路-小學德育綱要

網路-中學德育大綱

網路-德育原則

Ⅸ 園所規章制度制定的原則包括政策性,科學性,教育性和什麼原則

幼兒園規章制度原則包括政策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嚴肅性原則,穩定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民主性原則,簡明性原則)。

一、幼兒園規章制度:

1、制定規章制度的基本原則:政策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教育性原則,嚴肅性原則,穩定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民主性原則,簡明性原則。

2、貫徹規章制度的注意事項:宣傳教育,反復訓練,在執行中調動教職工的自覺性,領導成員必須帶頭遵守,必須嚴格要求,加強督促、檢查、評比。

二、幼兒園保育工作管理:

1、生活作息制度的制定和執行;

2、定期健康檢查及全日健康觀察制度;

3、衛生和消毒:室內外環境,幼兒生活用品、玩教具,幼兒個人衛生,工作人員個人衛生;

4、疾病防治;

5、膳食管理:制定科學食譜,講究膳食烹調,注意飯食衛生,照顧幼兒進餐,加強膳食管理員的領導;

6、體格鍛煉。

Ⅹ 中小學辦學行為規范的具體內容

1、熱愛祖國抄,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襲產黨。

2、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

3、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於探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

4、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

5、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

6、積極參加勞動,勤儉樸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

8、熱愛集體,團結同學,互相幫助,關心他人。

9、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

10、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活環境。

(10)建立中小學規章制度的原則擴展閱讀: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集中體現了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對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發布,是教育系統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可以促使他(她)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國家觀,集體觀,道德觀,法制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理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熱點內容
法院的業務庭 發布:2025-02-05 20:06:51 瀏覽:974
黃驊司法輔警 發布:2025-02-05 19:26:40 瀏覽:910
怎樣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發布:2025-02-05 19:07:27 瀏覽:407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