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用法規律
㈠ ★★★★★ 英語動詞用法的規律
begin / start to do sth
begin / start doing sth.
1) 談及一項長期活動或開始一種習慣時,使用doing.
How old were you when you first started playing the piano?
你幾歲時開始彈鋼琴?
2) begin, start用進行時時,後面動詞用不定式to do
I was beginning to get angry。
我開始生起氣來。
3) 在attempt, intend, begin, start 後接know, understand, realize這類動詞時,常用不定式to do。
I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truth。
我開始明白真相。
4) 物作主語時
It began to melt.
㈡ 量詞的使用規律
1、表示人的量詞
個、位、條
其中「位」是比較正式客氣的用法,「條」的用法有限
一個人、一個大人、一個小孩
一個女孩、一個男孩、一個畫家
一個司機、一個工人、一個農民
一個士兵、一個朋友、一位同學
一位老師、一位客人、一位長官
一位代表、一條好漢
2、表示動物的量詞
只、匹、頭、條、峰
一隻狗、一隻鳥、一隻猴子
一隻雞、一隻大象、一隻羊
一隻貓、一隻老鼠、一隻蝴蝶
一隻蟲、一匹馬、一頭牛
一頭羊、一頭驢、一頭騾
一頭豹子、一條蛇、一條魚
一條蟲、一峰駱駝
3、表示人和動物器官部位的量詞
個、只、顆、根、張、片、條
除了「個」和「只」以外其他大都表示形狀
一個腦子、一顆腦袋、一根頭發
一根眉毛、一隻眼睛、一個鼻子
一個耳朵、一張嘴、一片嘴唇
一顆牙齒、一個舌頭、一個下巴
一條胳臂、一隻手、一個手指頭
一個拳頭、一條腿、一隻腳
一條尾巴、一顆心
4、表示植物的量詞
棵、株
一棵樹、一棵白楊、一棵草
一棵松、一株水稻、一株麥子
一株樹、一株小草
5、表示水果的量詞
個
例外:一粒葡萄、一根香蕉
一個蘋果、一個橘子、一個柿子
一個梨、一個李子、一粒葡萄
一根香蕉
6、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詞
朵、片、條、顆、粒
大都表示形狀
一朵花、一朵玫瑰、一朵紅梅
一片葉子、一條根、一顆種子
一粒米
7、表示食物的量詞
頓、道、片、塊、根、個、粒
一頓飯、一頓早飯、一份早餐
一份午餐、一份晚餐、一份中餐
一份西餐、一份點心、一根油條
一個包子、一個饅頭、一根雞腿
一個雞蛋、一片肉、一塊牛肉
一個三明治、一道菜、一道湯
一片麵包、一塊蛋糕、一根冰棒
一片餅乾、一粒糖果、一片西瓜
一根棒棒糖
8、表示餐具的量詞
根、把、張
一根筷子、一把叉子、一把湯匙
一張餐紙
9、表示家庭用品的量詞
張、把、條、張、台、根、個、塊、盤
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條板凳
一條沙發、一張床、一條棉被
一條毛巾、一根火柴、一根蠟燭
一盞燈、一個燈泡、一把牙刷
一條牙線、一塊香皂、一塊桌布
一塊手錶、一面鏡子、一個臉盆
一隻桶、一把傘、一條繩子
一部電話、一台電視機、一台錄影機
一盤錄影帶、一盤錄音帶、一個冰箱,
10、表示穿戴用品和裝飾品的量詞
件、條、頂、個、只、枚
一件衣服、一件上衣、一條褲子
一個口袋、一頂帽子、一條圍巾
一隻手套、一隻襪子、一隻鞋
一隻眼鏡、一隻耳環、一枚胸章
一枚戒指
11、表示建築物的量詞
座、棟、條、面、扇、間、堵
一座城、一座橋、一條路
一棟房子、一座別墅、一座高樓
一幢樓房、一座塔、一座廟
一扇窗、一扇門、一面牆
一堵牆、一間房
12、表示交通工具的量詞
輛、列、架、艘
一輛車、一輛汽車、一輛自行車
一列火車、一架飛機、一條船
一枚火箭、一艘軍艦
13、表示工具的量詞
把
一把錘子、一把鎖、一把剪刀
14、表示文具的量詞
支、張、塊、方、台
一支筆、一張紙、一塊墨
一方硯台、一台電腦
15、表示文藝作品的量詞
封、則、首、篇、道、幅、個、支、張
一封信、一則日記、一首詩
一篇文章、一幅照片、一張照片
一幅畫、一台戲、一道命令
一首歌、一支曲子、一篇報告
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
16、表示事件和動作的量詞
件、頓、場、通、個、陣
一件事、一個事件、一個動作
一通電話、一頓毒打、一頓吵架
一頓臭罵、一場球賽、一場風波
一場戰爭、一場大火、一個案例
一通報告、一陣騷動、一陣掌聲
17、表示武器的量詞
把、面、張、支、發、門、枚
一把刀、一面盾、一張弓
一支箭、一支槍、一發子彈
一門大炮、一枚炮彈、一枚導彈
18、表示地理天文氣候的量詞
座、道、條、個、輪、顆、朵、陣、場
一座山、一道梁、一條江
一條河、一個池子、一個湖
一個海、一個月亮、一輪明月
一顆星星、一個太陽、一朵雲
一陣風、一場雨、一個響雷
一道閃電
㈢ 英語單詞的用法有規律嗎規律是什麼
背單詞的時候注意下詞性
用法= =不好說
㈣ 5個重點虛詞的用法規律
之: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郕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代指闕秦以利晉這個事件)
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代詞,他們)
與坐談,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代詞,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君之所知也。(《燭之武退秦師》)
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踐滅吳》,她的。)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愚溪詩序》)
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詩序》)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難道。)
三、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而: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滕王閣序》)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後》)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二、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三、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一、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對)
二、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三、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今是溪見辱於愚。(《愚溪詩序》)
四、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在這職業上。)
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勾踐滅吳》,在這里。)
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一、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稍見雲中白若?數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記》)
二、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雲:"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詩序》)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三、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四、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庄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諫太宗十思疏》)
五、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焉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不然者,吾何辭焉?(《柳毅傳》助詞,呢)
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愚溪詩序》)
㈤ 文言文中使動與意動用法的使用規律
一、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使賓語動」。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動詞的使動用法不是以賓語作為動作行為的對象,而是使賓語作出這一動作行為。
例如:
《鴻門宴》:「項伯殺人,臣活之。」
1、動詞的使動用法。古代漢語里,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賓語。
例如:
①《廉頗藺相如列傳》:「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②《石鍾山記》:「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③《扁鵲倉公列傳》: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
④《韓非子 十過》: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
有時候,及物動詞也用為使動,但這種情況極為少見,例如:
①《左傳》:將戰,華元殺羊食士 (「食士」是「使士食」)
②《史記秦始皇本紀》:(王翦)降越君,置會稽郡。 (「降越君」
是「使越君」降)
③《左傳》:晉侯飲趙盾酒。 (「飲趙盾酒」是「使趙盾飲酒」)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古漢語里,形容詞也常常活用為使動,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①《促織》: 「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
②《論語》: 君子正其衣冠。
③《戰國策》: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④《史記》: 能富貴將軍者,上也
⑤《置屯田令》: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
3.名詞使動用法。
A.普通名詞活用為動詞。
①《中山狼傳》:「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頗藺相如列傳》:「舍相如廣成傳舍。」
③《項羽本紀》: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④《韓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
⑤《史記》:齊威王欲將孫臏。
B.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是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這個方位名詞所表示的方位行動。
例如:
①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
二、意動用法。意動用法就是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如意動,就是「覺得賓語動」,「覺得賓語怎麼樣」,是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動的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或者成為用如意動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詞有時也活用為意動。動詞一般不用如意動。用如意動的詞可以譯成「以……為……」、「認為……是……」或「把……當做……」等等。
1.形容詞意動。
例如:
①《促織》: 成以其小,劣之。
②《傷仲永》:邑人奇之
③《桃花源記》:漁人甚異之
④《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廉頗藺相如列傳》: 且庸人尚羞之
⑥《論語》: 不恥下問
⑦《漢書 奇貨志》: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⑧《史記 項羽本紀》: 項梁然其言
⑨《漢書》: 時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
⑩《文子 微明》: 人之將疾,必先不甘粱肉之味
2.名詞意動。
①《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②《傷仲永》: 稍稍賓客其父
③《赤壁賦》: 侶魚蝦而友麋鹿
④《師說》: 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
⑤《荀子 賦篇》:(雲)友風而子雨
⑥《與元九書》:詩者,根情,苗言,花聲,實義
⑦《孟子 離婁上》: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
⑧ 魚肉百姓
⑨《燭之武退秦師》:越國以鄙遠
附: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比較。
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是什麼(實際上不一定這樣),而後者是客觀上即事實上使賓語發生了某種變化,或者使賓語將要發生某種變化。
比較「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和「工師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兩句中的「小」字,就可以知道:前者只是主觀上的認識(這種認識也可能符合事實,也可能不符合事實),而後者則是實際上把木頭弄小了,使它客觀上發生了某種變化。
三、為動用法。「為動用法」是動詞(包括活用為動詞的形容詞、名詞)的一種特殊用法,即這個動詞所表達的內容含有「替」「為」或「對」賓語怎樣的意義。主要有三種情況:
例:先請看一道文言翻譯題:
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
譯文:馬患肥胖症而死,讓群臣為它治喪,要用內棺外槨的大夫禮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對此直言規勸,認為不可以。
上題為2005年高考語文全國卷II(黑龍江、吉林、廣西等地)第11題中的第(1)小題。題中「使群臣喪之」的「喪」是動詞的為動用法,解釋為「為……治喪」。
第一種情況:表示「給」(「替」)賓語施行某一行動。相當於「為人民服務」中的「為」;這種賓語的為動用法,賓語大都指人。可譯為「給」「替」等。
例如:
1《秦晉餚之戰》: .文嬴請三帥 。「請三帥」:替三帥請求。
2.《三國志·華佗傳》:廣陵太守陳登得病……佗脈之。佗脈之:華佗給他切脈。
3.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1980年高考語文試題)
「履我」:給我穿上(鞋子)。為取履:替(他)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鞋子)。(分析:句中的「履我」「履之」和「為取履」交錯使用,結構相同,用法也相同。)
4、《左傳》: 邴夏御齊侯。(御:駕車)
第二種情況:表示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動。可譯為「為了」,與「為革命學習」的「為」字相當.
例如:
1.《史記·陳涉世家》:等死,死國可乎?(死國:為了國家大事而死。)
2.《莊子駢拇》: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 (死名:為了名而死。死利:為了利而死。)
3. 《病梅館記》: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泣之:為了病殘的梅花而哭泣。)
4. 《詠荊柯》:君子死知己。 (死知己:為知己而死。)
5. 《蜀道難》: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為動用法,譯為「為……發愁」)
6、柳宗元《辯鶡冠子》:貪夫殉財(殉財:為財而死)
這種用法也可直接用「為」表示,如: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史記·報任安書》
第三種情況:表示「對」、「向」賓語施行某一行動。如:
1. 《秦晉餚之戰》: 蹇叔哭之。(哭之:對著秦國軍隊哭泣。)
2. 《漢書·蘇武傳》:單於視左右而驚,謝漢使。(謝漢使:向漢使道歉。)
3.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君三泣臣矣,敢問誰之罪也?
(泣臣:對著我哭泣。)
4. 《左傳·隱公元年》: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誓之:對她發誓。)
5、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解之:對之解,向他們解釋。)
有些成語中也保留了這種用法,如:捐生殉國(為國家而死);啼飢號寒(為飢餓寒冷而哭號),形容生活極端貧困。
又,現代漢語也繼承了這種用法。如:
服務顧客(為顧客服務) 獻身四化(為四化獻身)造福後代(為後代造福)
又:形容詞用如動詞,也常常有這種用法。可視為形容詞用如為動。
例如:1、武安侯新用事欲為相,卑下賓客 (對賓客卑下)
2、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下士:對士人謙下;驕士:對士人驕傲)
㈥ 數詞和量詞的使用規律
數詞和量詞數詞是表示數目的詞,量詞是表示事物後動作的數量單位的詞,漢語的數詞和量詞常常一起使用,構成數量短語。數詞包括基數詞和序數詞。基數詞指數值,即數目多少,又包括整數、分數、小數和倍數,序數詞是表示次序的數詞,漢語序數的基本表示法是在基數詞前加「第」,如「第一」。量詞是表示事物後動作數量單位的詞,量詞分名量詞和動量詞兩類,名量詞是表示事物數量單位的詞,在漢語中,除了成語或某些特殊用法外,數詞一般不能直接和名詞連用,中間要用量詞,動量詞是表示動作後變化次數的單位的量詞。對於外國人而言,說漢語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量詞使用不當,在漢語中,通常是一個(類)事物(動作)對應著固定的一個(些)量詞,沒有一個統一規律,如「一匹布」、「一匹馬」、「一頭牛」。對於英語「two」而言,在漢語中可譯成「兩」、「二」後者「倆」,但這三個數詞又有一些細致區別,數量詞也可以說是漢語語言的一大特點,也是外國人掌握漢語的一個難點。例1錯:我們班有二個女同學。正:我們班有兩個女同學。在普通話中,「二」和「兩」所表示的意義相同,但用法有些不同,如果用在量詞前,而且只有一個個位數時,大都用「兩」,如果有十位以上的位數則不用「兩」,如「我們班有二十二個女同學。」例2錯:我買了台計算機,花了四千零零九塊錢。正:我買了台計算機,花了四千零九塊錢。在漢語中,數詞的位數有「億」、「千萬」、「百萬」、「十萬」、「萬」、「千
文言文數詞與量詞的特殊用法,只是體現在錶行為關系的數量詞上。有兩種情況需要注意:
(1)將數詞直接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表示行為數量。
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左傳·文公十六年》)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韓非子·五蠹》)
(2)在動詞性成分後加上代詞「者」,將數詞置於句尾作謂語表示行為數量。
魯仲連辭讓者三。(《戰國策·趙策》)
舉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記·鴻門宴》)
㈦ 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物主代詞用法上有什麼規律
形容詞性物主代詞: 只作定語,也就是說,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名詞
名詞性物主代詞:相當於: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名詞,所以,名詞性物主代詞作主語、賓語、表語。
如:
His books are expensive, but mine(=my books) are more expensive.
㈧ 歸納文言文中字詞句式活用規律
掌握詞類的活用現象。
1, 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形容詞、名詞用作有「使」、「令」意義的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就是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賓語,但這種情況較少。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中古以後就改變了讀音,例如:「晉侯飲(yìn)趙盾酒」,這就與及物動詞的其他用法區別開來了,但並不能一概而論。
2,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這是指形容詞、名詞用作有「認為」、「以為」意義的動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
3, 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後,就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與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籍:登記。《鴻門宴》)。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都屬於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漢語中,名詞作使動、意動的較少,但用著一般動詞的則相當普遍。在古代漢語中,方位名詞也常作動詞。
4, 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常用作狀語,直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方式、處所、憑借的工具等。
1,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中,一般要用判斷詞「是」表示判斷,而文言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直接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並且往往藉助某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語氣。主要形式有:
⑴,主語後面用助詞「者」表示提頓,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煞尾。
⑵,只在主語後面用「者」表示提頓。
⑶,只在謂語後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語氣。
⑹,用「為」表示肯定判斷。
⑺,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動句。
被動句的主語不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發出者,而是行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助詞來表示被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⑴,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⑵,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⑶,用助詞「見」表示被動。
⑷,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⑸,用「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⑹,用「見……於……」的格式表示被動。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省略主語。包括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省。
②, 省略謂語動詞。例如:「一股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賓語。
④, 省略介詞「於、「以」。
4, 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或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⑴, 用疑問代詞提出問題。
⑵, 用疑問語氣詞提出問題。
5, 變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相對應的句式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⑴,主謂倒裝句。
⑵,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 凝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⑶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置於中心語之後。
⑷,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些則置後作補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