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單行條例
1. 內蒙古的法律與北京的法律一樣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范圍內都是適用同樣的法律。各民族自治區可在不與法律沖突的情況下制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但法律的效力高於地方法規,當它們發生沖突時,應以法律為准。如果地方法規的規定沒有超出法律規定范圍,當一違法行為同時違反了法律和地方法規的規定時,既可以只引用違反法律的條文,也可以在引用法律條文的同時,為明確細化違法事實,引用地方法規。如果兩者之間有沖突,則不能引用地方法規。
2. 在法律方面自治區可以獨立的有什麼
1、民族立法權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自治條例規定有關本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問題;單行條例規定有關本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某一方面的具體事項。 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可以對國家法律和政策作出變通性規定。 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2、變通執行權 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標,如果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自治機關可以報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 3、財政經濟自主權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具有較大程度的財政經濟自主權,並可以享受國家的照顧和優待。 凡是依照國家規定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安排使用。 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項目,由國務院按照優待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則規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預算支出,按照國家規定,設立機動資金,預備費在預算中所佔比例高於一般地區。 4、文化、語言文字自主權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權。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 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公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 5、組織公安部隊權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國家的軍事制度和當地的實際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可以組織本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 6、少數民族幹部具有任用優先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001年修正版) 另:1947年5月,我國成立了第一個省級的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北京召開了有多個少數民族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正式確定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寫入《共同綱領》)解放後,我國先後建立了5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達到44個。1954年憲法以將其制度寫入憲法,稱為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得以實現,有利於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3.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
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里,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後,就非常重視民族問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日益成熟,對中國國情認識的不斷深化,逐步明確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1947年5月1日,黨領導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省一級的內蒙古自治區。解放後,我國先後建立了5個省級自治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達到44個。1954年憲法以將其制度寫入憲法,成為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4. 內蒙古自治區享有哪些具體的自治權
一、行使立法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二、擁有對國家有關法律的變通執行權利。對於那些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上報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
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
四、培養幹部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從當地民族中大量培養各級幹部、各種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並且要注意在少數民族婦女中培養各級幹部和各種專業技術人才。
五、組建公安部隊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國家的軍事制度和當地的實際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可以組織本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
六、自主發展經濟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國家的指導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根據本地方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和計劃;合理地調整生產關系,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確定本地方內草場和森林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等等。
七、進行貿易活動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國家規定,可以開展對外經濟貿易活動,經國務院批准,可以開辟對外貿易口岸;與外國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經國務院批准,開展邊境貿易。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在有些方面享受國家的優待。
八、管理財政的權利。凡是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國家在財政上對民族自治地方給予照顧性安排,
九、自主發展文化教育的權利。
5. 什麼是行政公署什麼是單行條例造紙術是何時發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設立的行政公署相當於省級的政權機關,如蘇南、蘇北、皖南、皖北等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撤銷;1978年《憲法》規定,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在所屬各地區設立行政公署作為自己的派出機關。1982年修改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必要時,經國務院批准,可以設立若干行政公署作為其派出機關。所以目前行政公署是省級政府的派出機關。目前行政公署已不多,多數已改為省轄市。尚存的行政公署有貴州畢節地區行政公署、大興安嶺行政公署、貴州銅仁行政公署、新疆哈密地區行政公署、內蒙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新疆阿勒泰地區行政公署、新疆和田地區行政公署、新疆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新疆喀什行政公署等。
一般而言,單行條例都是與自治條例一起說的,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權,主要是制定和變動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力。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民族自治地方反映本地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方面的特殊情況,行使自治權發展民族自治地方各相關事業,從本地特殊情況出發實施憲法、法律的首要的、尤其重要的法的形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作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依據。
造紙術的發明時間,根據目前的考古(甘肅天水放馬灘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來說,造紙術發明與西漢,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到魏晉南北朝時造紙術有了進一步發展,紙才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6. 民族區域自治發規定有哪八項自治權
1、民族立法權,《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九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2、變通執行權,《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十條,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該上級國家機關應當在收到報告之日起六十日內給予答復。
3、財政經濟自主權,《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二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是一級財政,是國家財政的組成部分。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
凡是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 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國統一的財政體制下,通過國家實行的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級財政的照顧。
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預算支出,按照國家規定,設機動資金,預備費在預算中所佔比例高於一般地區。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財政預算過程中,自行安排使用收入的超收和支出的節余資金。
4、文化、語言文字自主權,《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八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發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點的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民族文化事業,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組織、支持有關單位和部門收集、整理、翻譯和出版民族歷史文化書籍,保護民族的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
5、組織公安部隊權,《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十四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國家的軍事制度和當地的實際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可以組織本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
6、少數民族幹部具有任用優先權,《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十二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從當地民族中大量培養各級幹部、各種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並且注意在少數民族婦女中培養各級幹部和各種專業技術人才。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錄用工作人員的時候,對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員應當給予適當的照顧。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可以採取特殊措施,優待、鼓勵各種專業人員參加自治地方各項建設工作。
7、本地方內草場和森林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法律規定,確定本地方內草場和森林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護、建設草原和森林,組織和鼓勵植樹種草。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利用任何手段破壞草原和森林。嚴禁在草原和森林毀草毀林開墾耕地。
8、主地發展體育事業權,《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四十一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發展體育事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增強各族人民的體質。
(6)內蒙古單行條例擴展閱讀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中,除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中,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的名額和比例,根據法律規定的原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應當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7. 內蒙的法律
作為自治區其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是特殊的。其他地方法規也只適用與本地區。別的沒什麼不同。
8.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青少年普及讀本)》內容簡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叢書》最初策劃於2006年初,並於當年被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按照當時的設想,我們希望與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團中央權益部共同組織編寫,並與相關人士進行了商榷,叢書編寫宗旨是為全國廣大青少年提供簡單明了的介紹我國政治制度的國情教育教材。當時計劃分兩批出版8本圖書,第一批是介紹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中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第二批是介紹我國重要的政治制度,即《中國選舉制度》、《中國行政管理制度》、《中國司法制度》和《中國國防制度》。由於各種原因,《叢書》的出版工作一直耽擱。也許是時間的巧合,借中共中央宣傳部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契機,我們推出了第一批圖書,也算我們對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的一點貢獻吧!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青少年普及讀本)》:「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叢書·青少年讀本
深刻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內涵
全面解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歷史背景
引言:實現民族平等,鞏固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壹 中國為什麼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一)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的長期存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基礎
(二)近代以來各民族外御列強入侵、內求民族解放的光榮傳統,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基礎
(三)各民族錯居雜處、相依共存的狀況,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現實基礎
(四)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之間資源條件和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經濟基礎
(五)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根本保證
貳 什麼是民族區域自治
(一)民族區域自治的概念
(二)民族區域自治的特點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五)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自治權
(六)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優勢
叄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偉大成就
(一)政治方面
(二)經濟方面
(三)民族文化方面
(四)民族教育方面
(五)醫療衛生事業方面
附錄一: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地區
附錄二:中國民族自治地方一覽
文摘
壹 中國為什麼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949年1月31日,伴隨著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北平和平解放,至此,歷時142天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宣告結束,人民的勝利已成定局。4月20日晚8時,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3天之後,南京解放。「佔領總統府」這一勝利,不僅宣告了國民黨政權的瓦解,同時也宣告了我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時代的即將到來。對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而言,要實現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必須解決好民族問題。即將成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一個重大抉擇:新中國成立後,解決國內的民族問題,是學習蘇聯,走聯邦制的道路,還是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走出一條我們自己的路?這是關繫到新中國的繁榮、中華民族的昌盛的重大抉擇!1949年全國政協大會籌備期間,在起草《共同綱領》的時候,關於新中國的民族政策,毛澤東同志就提出,要考慮到底是搞聯邦,還是搞統一共和國,少數民族區域自治。為此,毛澤東專門就有關民族自決權和是否實施聯邦制的問題徵求著名的民族理論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領導人李維漢的意見。李維漢同志旁徵博引,系統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自決權實施的原則和意義,認為「不能不根據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情況,經過不同的具體道路,採取不同的形式。」
9. 內蒙古自治區到底在那些方面有自治權
內蒙古自治區自治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要與港澳的所謂高度自治權區分開來,這里的是民族自治權)
第一,民族自治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地方性自治法規,按法定程序經上級機關批准後生效。
第二,在國家計劃指導下,根據本地的特點和需要,自主地安排和管理本地的經濟建設事業。
第三,依照國家財政體制的規定,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安排使用。
第四,自治機關可以自主地管理和發展本地區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龍活虎、體育等事業,保護民族的名勝古跡和重要歷史文化遺產。
第五,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時,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
10. 中國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迄今為止,通過識別並由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有56個。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少數民族人口為10643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8.41%。
世界上的多民族國家在處理民族問題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國採用的是民族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實行區域自治。中國採用民族區域自治的辦法解決民族問題,是根據本國的歷史發展、文化特點、民族關系和民族分布等具體情況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發展要求。中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對民族區域自治及其實施作出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中國的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解放的中國蒙古族聚居地區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開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區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目前,中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在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同時,中國還在相當於鄉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1173個民族鄉,作為民族自治地方的補充形式。11個因人口較少且聚居區域較小而沒有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中,有9個建有民族鄉。
依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它們在行使同級地方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擁有自治權。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中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都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則全部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所屬工作部門的其他組成人員中,依法合理配備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幹部和其他少數民族幹部。目前,全國少數民族幹部總數達290多萬人。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力。截至2004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現行有效的自治條例133個,單行條例418個。民族自治地方根據本地的實際,對婚姻法、繼承法、選舉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的變通和補充規定有68件。三是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目前,中國有22個少數民族使用28種本民族文字。2003年,用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圖書有4787種,印數5034萬冊;雜志205種,印數781萬冊;報刊88種,印數13130萬份。目前,蒙古、藏、維吾爾、朝鮮、彝等少數民族文字已有編碼字元集、字型、鍵盤的國家標准,文字軟體已實現Windows系統上的運行和激光照排。四是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截至2004年底,西藏自治區共有1700多處藏傳佛教活動場所,住寺僧尼約4.6萬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有清真寺約2.39萬座,教職人員約2.7萬人。此外,民族自治地方還有權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自主安排、管理和發展本地方經濟建設事業,自主管理地方財政,自主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
國家通過各種措施幫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主要包括: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優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大對民族自治地方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重視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採取特殊措施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教育和科技事業,加大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增加對民族自治地方社會事業的投入,扶持民族自治地方擴大對外開放,組織發達地區與民族自治地方開展對口支援,照顧少數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需要,等等。中國政府於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2004年底,陸續開工60多個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達8500多億元,涉及交通、能源、教育、衛生、環保等多方面。全國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以及120個自治縣中的83個自治縣被納入西部大開發范圍。國家制定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以及組織實施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西部地區對口支援行動、「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溫飽基金」、「天然林保護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都將幫助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作為重要內容。國家對西藏的發展給予特殊安排。1994—2001年,中央政府在西藏直接投資39億元人民幣,建設了30項工程。第十個五年計劃(2001—2005年)期間,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資312億元人民幣,建設117個項目。
在國家和發達地區的大力幫助和支援下,民族自治地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保持了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民族和睦的良好局面。1994—2003年,中國民族自治地方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9.8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1個百分點。1994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全國人均的63.5%,2003年上升至66.3%。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74億元人民幣,比1994年增加了2.3倍。同年,西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871元人民幣,相當於全國人均的75.5%;新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9700元人民幣,相當於全國人均的106.6%。� 由於成功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少數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務,民主地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保證了中國各民族不論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權利,共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反對分裂國家和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民族關系。
1.新中國民族政策的原則
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
2.少數民族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改造開始後,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民主改革通過和平方式廢除剝削制度,消滅了階級壓迫,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少數民族先後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到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建立了五個省級自治區,一百多個自治縣。這就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願望,實現了民族平等,也保證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
4.各民族共同繁榮
(1)人民政府歷來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財力、物力和人力上給予支持,以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進一步落實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區實行改革開放。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問題分析:
新中國成立後,少數民族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代的表現。
1.社會制度:新中國成立前,少數民族長期處於落後狀態,有的保留著奴隸制或農奴制,有些民族還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原始公社制度的殘余。新中國成立後,經過社會改革,先後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2.政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前,國民政府實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政策。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自己當家作主,實現了民族平等。
3.民主權利:新中國成立前,少數民族深受壓迫。新中國成立後,少數民族地區廢除了剝削制度,消滅了階級壓迫,少數民族取得了平等的民主權利。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含義及特點。
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物。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一項政治制度,也是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統一領導。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
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以來就是一個集中統一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境內各民族逐步匯合成了中華民族。
2.長期以來中國的民族分布以大雜居、小聚居為主。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適宜於合作互助,而不適宜於分離的民族關系。
3.我國人口、資源分布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只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昌盛。
4.自1840年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共同任務和命運。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長期斗爭中,中國各民族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形成了互相離不開的政治認同。這就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新中國,並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社會基礎。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實踐證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符合歷史的發展,又符合現實情況,有很大的優越性。
1.有助於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利。
2.有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從而有利於民族自治地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3.有助於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4.有助於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