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秦法條例

秦法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17 11:14:13

❶ 秦朝法律的內容有哪些

秦律秦代法律的總稱。公元前356年商鞍變法時曾採用李俚的《法經》,並改法為律版,頒行秦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律修訂,作為全國統一的法律頒行各地。秦二世即位後,又修訂了秦朝的律令。《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面,使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皆有法式"。據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雲夢秦簡》所載,秦律不僅有《法經》六篇的內容,而且還有《田律》、《效律》、《置吏律》、《倉律》、《工律》、《金布律》等內容。秦律有調整封建經濟的作用,並且基本上是鎮壓農民的反抗,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工具。秦律為以後的漢律所繼承。
秦律主要內容是保護封建基礎,維護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經濟制度;維護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政治壓迫,鎮壓農民的反抗活動;保護官府和私人佔有奴隸;保護官僚地主特權的訴訟制度和監獄管理制度。秦律中的刑罰有:1、死刑,主要有棄市和磔。2、肉刑,有斬足、宮、劓、黥等肢體刑。3、徒刑,將犯人拘禁起來,並使服苦役。4、遷刑,即將犯人流放邊地。5、笞刑,即鞭笞之刑。6、貲罰,讓罪人向官府交納財物或提供勞役以達到懲罰的目的。

❷ 秦朝的法律制度是什麼樣的

你好。
1.秦國立法指導思想
(一)法令由一統:兩層含義,一是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這個統一的法律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法律基礎上制定的秦律。第二層含義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這個思想的確立,一方面體現了封建統治的專制與獨裁,一方面對於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制起了重大作用。
(二)事皆決於法:法律具有賞功罰罪、定分止爭、統一人民言行的作用,所以要有法可依。以此作為指導思想,加強封建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制定了各種法律。
(三)以刑殺為威:主張嚴刑峻法,輕罪重罰,以刑去刑。表現在:1.法網嚴密。2.嚴刑重罰。3.濫施刑罰。
2.法律形式
(一)律:成為秦最基本的法律形式,為後世的法典化奠定了基礎。(二)令:皇帝的命令,效力往往高於律。(三)式:關於案件的調查、勘驗、審訊等的程序、文書程序以及對司法官員審理案件的要求。(四)法律答問:國家官吏統一用問答形式對秦律的條文、術語以及立法意圖所做的解釋。(五)廷行事:司法機關的判例,已行的成例。
3.中央行政管理體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掌管天下行政。太尉:由戰國的國尉發展而來,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御史大夫,負責 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下面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監御史分工。
九卿:三公之下有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的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等。
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九卿中的廷尉是中央司法機關。
4.職官管理
(一)選任:三重選官法:一重客士,即重用其它諸侯國的賢人能人;二重軍功,起用有軍事才能的人;三重法律,選用懂得法律的人做官。具體的選任方式:薦舉、徵召、任子。
(二)考課與獎懲:有五善和五失。P93。
5.定罪量刑的原則
(一)責任年齡:秦律規定身高六尺責任能力的標准。(二)區分有無犯罪意思。(三)區分故意和過失。(四)數罪並罰:對一個人所犯數罪進行合並處罰。(五)共犯加重:注意構成共犯的條件,五個人以上犯群盜罪,共犯中不分首從,一律加重處罰。(六)自首減刑。(七)誣告反坐,對故意誣告他人和過失地控告他人犯罪進行區分處理。
6.刑名
(一)死刑:死刑除了原先有的戮、腰斬、棄市等等之外,還有一些新的死刑方法。
1.具五刑:五種刑罰並用,把肉刑和死刑結合起來。丞相李斯就是具五刑而死的。
2.族誅:相當於商朝的劓殄,一人犯罪誅滅全族。
3.定殺:投入水中淹死的一種刑罰,定殺是對特定的犯罪人適用的刑罰,專門對有麻風病的犯罪人適用。
4.坑:活埋的方法,焚書坑儒中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處罰那些借古非今的儒生的。
5.磔:肢解身體的死刑,就是商時代的辜,西周叫刳。後來凌遲處死的萌芽形式。
(二)肉刑:
1.黥:也就是墨刑,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作為附加刑與徒刑結合起來適用。如黥為城旦,就是在臉上刺字塗黑後罰作築城的勞役。2.劓:可以和黥或徒刑結合適用。3.斬左趾,刖刑的一種。還有斬右趾。4.宮刑。
(三)徒刑:注意這裡面對男犯和女犯所適用的徒刑是不一樣的。
1.城旦、舂;2.鬼薪、白粲;3.司寇、作為司寇;4.罰作、復作。
(一) 遷刑
(二) 貲:處罰犯人繳納一定的財物或服一定的勞役的刑罰。繳納的財物有貲甲、貲盾、貲布等,服勞役的有貲戌、貲徭、貲旬等。
(三) 誶:申斥、訓誡,針對有罪的官吏適用的。
7.罪名
1.不敬皇帝罪。2.誹謗與謠言罪。3.以古非今罪。4.妄言罪。5.非所宜言罪。6.盜徙封罪,偷移田界標志而侵犯土地所有權的行為。7.逋事與乏徭罪:逋事,應服徭役並已得到徵集的通知,但不去報到的。乏徭,已經到達服役的地方又逃跑的。對於官員失職而導致逋事或乏徭的,也要處罰。8.投書罪,就是投匿名信的罪名。9.不得兼方,只能專心煉一種葯方。
8.訴訟制度
起訴的形式:官糾、民舉。還有自告(自首),可以減刑或免刑。
受訴案件的類型:案件分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前者受訴後者不受理。公室告是對於侵犯家庭以外的其它人的人身、財產以及公共利益的案件。非公室告則是家庭成員之間侵犯人身財產方面的案件,包括主人對奴隸的侵犯的。
判決與上訴:和西周的相似,同樣有讀鞠和乞鞠。
監獄:囹圄,當時有中央監獄也有地方監獄。創立了管理制度:
刑犯分不同身份執行刑罰有所區別;根據囚犯的種類和勞役的不同,供應不同的衣食。輕犯監領重犯。

❸ 秦朝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1)《秦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離開魏國,攜帶李悝的《法經》入秦。在他的主持下,秦國於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兩次變法改革。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就為改法為律。

秦朝立法源於秦國立法,秦國法律形式有律、令、制、式、法律答問、廷行事等,立法以修訂秦律為主,改法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三族之誅,車裂鑊烹之刑。自商鞅主持秦國變法後,開了秦修訂刑律的先河。秦朝建立後,承襲前代,刑律內容無大更改。變化的是,秦朝不斷增修單行律條,以適應國家統一後,不斷變化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的需要。比如《田律》、《工律》等二十九種單行律條。

(2)在秦朝,令(以秦國家或君王名義發布的各種命令)、制、詔(改皇帝命令為命為制,令為詔)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是皇帝針對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犯罪臨時發布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如《焚書令》、《田令》等。

(3)在秦朝,式也是一種法律形式。式是辦事規則,公文程式。如雲夢秦簡當中曾有《封診式》,具體規定了堪驗、調查、審訊的法律文書程式。

(4)在秦朝,為了統一適用法律,還專門制定了官方的法律解釋,以利於官吏依法判案。在雲夢秦簡中,《法律答問》就是秦制定法律解釋的明證,它對秦國定罪量刑以及法律適用當中的重要問題,都作了具體解釋,同刑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成為秦國法律形式的一種,秦統一後仍在沿用,並且影響到後世的法律解釋。如「甲很小不足六尺,自己有一匹馬,一天,馬踢傷別人又吃了別人田裡的莊稼,問是否追究法律責任。答:身高不足六尺,不當賠償損失。」
韓信自小父母雙亡,生活幾無著落,在人世間倍受凌辱,後世流傳著的韓信忍跨下之辱,便是歷史明證。即使在這樣非常艱難的歷史逆境之中,韓信卻身懷大志,他犧牲自己整個青春,學得有驚天緯地之才。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佩劍從軍,投身在項梁軍中。項梁戰死後,韓信繼續跟隨項羽,但未受重用,只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

❹ 秦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規定是什麼樣的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和李斯定法,法律制度日趨完善,基本實現了「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秦法雖繁雜嚴苛,但從立法思想看,有一定合理性,很值得後人思考玩味。



將軍沖鋒陷陣斬敵首級,要被流放

秦律規定:故大夫斬首者,遷。本為大夫而在陳前斬首,應加流放。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奮勇殺敵,本是國家所希望的,為何大夫在陣前斬殺敵人要受遷刑呢?因為大夫是軍功爵的五級爵,大夫以上將軍是重要的軍事指揮者,職責是軍事指揮,而不是沖鋒陷陣。試想如果在戰場上,將軍不登高望遠,掌控全局,洞察敵情變化,及時指揮戰斗,而是逞英雄揮戈上陣斬殺敵人,那就等於放棄了指揮權和指揮系統癱瘓,如此軍隊只能打亂戰、敗仗。

擒賊先擒王、三軍奪帥、斬將奪旗,是軍事斗爭的釜底抽薪之策,也是雙方競相使用的破敵之法。故此,秦國特別重視對將軍的保護。在軍隊中因軍功獲爵位的將領,根據級別不同,護衛士兵的數量也不同。商鞅之法規定:五百人的將官有五十個短兵;統率兩個五百人的將領,是將官中的首領,有一百個短兵。千石俸祿的長官,有一百個短兵。八百石俸祿的長官,有八十個短兵;七百石俸祿的長官,有七十個短兵;六百石俸祿的長官,有六十個短兵。國尉有一千個短兵,大將有四千個短兵。如果將官戰死,短兵要受處罰;如果能夠得到一顆敵人的首級,就可以免除刑罰。目的就是軍隊的主心骨和指揮系統不能缺失。

❺ 在秦朝,當時的法律到底有多麼嚴苛呢

對各種社會上出現的犯罪行為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判,對罪犯所犯的罪行進行規范的定量,同時秦朝的律法也是規定最嚴格的律法。

秦律法不僅對普通犯罪做出了具體的刑法規定,還延續了戰國時期的死刑,秦律法中的死刑也分為好幾種等級,比如最殘酷的誅九族,將罪犯相關的直系、非直系親屬全部誅殺。

秦朝繼續推行嚴刑峻法,而且輕罪重罰。

當時商鞅制定的法令就非常嚴苛。為了讓百姓互相之間有個監督,達到控制犯罪的目的,他開創了一種「連坐」法。就是讓百姓結成小組,五家為一保,兩保共十家,彼此互相有關聯。

這十家互相有監督檢舉的責任與義務,一家有罪,如果其他九家不舉報揭發,那麼這十家都要一起遭受刑罰。這樣,就使得許多無辜的人跟著受牽連。如果有人犯了謀反、叛國罪,就會處以腰斬,就是用鍘刀等刑具把人攔腰截斷,手段非常殘忍。

❻ 秦法嚴峻,真如陳勝、吳廣所說,遲到了就是死罪嗎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在大澤鄉率先舉起了武裝反抗秦朝統治的大旗,中國歷史開始走向另一個方向。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也在這一刻被敲響了喪鍾。從陳勝、吳廣煽動戍卒的演講詞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人勇於反抗的直接原因:無法按照規定期限抵達目的地,按照秦法將會被判處死刑。並且導致他們逾期的原因,是天氣這種不可抗力。兩相對比之下,我們也不由得感慨秦朝的法度之森嚴。



一句「失期,法皆斬」讓後世都誤以為秦朝法律的嚴苛,也騙了我們兩千年。但是話說回來,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陳勝、吳廣此舉也是為了將這些戍卒調動起來。衣服的領口和袖口多多少少會有一點臟,所以領袖適當地使用一些骯臟的手段達到目的,也是符合情理的。但是話說回來,陳勝、吳廣調動這些戍卒,也並不是單憑這句「失期,法皆斬」,相比之下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號更能夠讓這群社會底層的戍卒站起來反抗。而這句話也影響了中國此後兩千年,成了一次又一次農民起義的思想基礎。

❼ 秦朝法制的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

1、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則
秦律關於定罪量刑的原則有如下幾個方面:(1)以身高確定責任年齡。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為成年人,達到此身高者開始負刑事責任,否則不負刑事責任。(2)區分有無犯罪意識。有無犯罪意識,也是認定是否構成犯罪的標准。(3)區分故意( 「 端 」 )與過失( 「 非端 」)。秦律中故意稱 「 端 」 ,過失為 「 不端 」。(4)並合論罪。所謂並合論罪,是在數罪並發的情況下,將數罪合並在一起處刑的原則。(5)共犯加重。共犯,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所實行的犯罪。共犯的社會危害性較大,故處刑較重。(6)自首減刑。自首者可以略為減輕罪刑。(7)誣告反坐。誣告,秦律稱 「 誣人 」 。誣告罪的成立,必須是 「 端告」 ,即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控告他人,使無罪者入於罪,或使罪輕者入於重罪。依律對誣告者處以與所誣罪名相應的刑罰,這就是誣告反坐。
2、刑罰
刑罰的種類如下:
(1)死刑:秦朝沿用戰國以來執行死刑的方法,種類很多,其常用者如下:①具五刑,這是一種以極端殘忍的肉刑與死刑並用的刑罰;②族誅,即因一人犯罪而誅滅其親族的刑罰;③梟首,即將犯人的頭砍下,懸於木桿上示眾的刑罰;④棄市,即在人眾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以示為大眾所棄的刑罰。
(2)肉刑:秦朝除沿用過去的墨(黥)、劓、剕、(分為斬左右趾)、宮以外,還廣泛使用肉刑與勞役刑並用的刑名。
(3)作刑(勞役刑):作刑是對犯罪者施以強制勞作(役)的刑罰。包括:①城旦、舂。《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 「城旦者,旦起行治城 」 。即早起服築城的苦役。舂,即婦人犯罪應處城旦者,根據生理條件,不去築城,而服舂米的勞役。②鬼薪、白粲。 「 鬼薪 」是強制男犯去山林砍柴,白粲是強制女犯擇米使正白,兩者皆用以供宗廟祭祀。③司寇、作如司寇。司寇,指伺察寇賊,即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服勞役,並以防外寇;女犯作如司寇,指服相當於司寇的勞役。④罰作、復作。罰作與復作是作刑中最輕者,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戍守,女犯到官府服勞役,刑期皆三個月至一年。
(4)遷:遷是把犯罪者遷到邊遠地區的刑罰。
(5)貲:所謂貲刑,就是強制犯人繳納一定財物或服一定徭役的刑罰。
(6)誶:誶,就是訓誡。從秦簡看,多用於輕微犯罪的官吏。
此外,秦朝還廣泛沿用過去 「 籍沒 」 、 「 贖 」 等刑罰。
3、主要犯罪
秦朝法律令所規定的犯罪種類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1)不敬皇帝罪:據秦律令,不僅對皇帝本人有失恭順,而且對其命令有所怠慢,都視為對皇帝不敬。聽命書時,要下席站立,表示恭敬,否則,罰二甲,並撤職,永不敘用。
(2)誹謗與妖言罪:《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攻佔咸陽後,對父老豪傑曰: 「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 《集解》引應劭曰: 「 秦禁民聚語。 」 禁止人民誹謗皇帝。
(3)盜竊罪:「 盜 」 ,是以公開或秘密的方式把他人的財物據為己有的行為。
(4)賊殺傷罪:秦簡中有許多關於 「 賊殺 」 、 「 賊傷人 」 的規定,這種行為對封建統治有嚴重威脅,因此對其鎮壓嚴酷,防範也特別嚴密。
(5)盜徙封罪:盜徙封,就是偷偷移動田界標志。
(6)以古非今罪:所謂以古非今,就是以過去的事例,指責現時的政策和制度。
(7)妄言罪:所謂 「 妄言 」 ,指發布反對或推翻秦朝統治的言論。
(8)非所宜言罪:所謂 「 非所宜言 」 ,即說了不應說的話。
(9)投書罪:「 投書 」 ,指投遞匿名信。
(10)乏徭罪:「 乏徭 」 ,就是逃避徭役。 1、所有權。秦時所有權的內容就不動產而言,主要是土地房屋,即所謂田宅。動產除其他財物外,還包括奴隸。秦統一後,於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下令 「 使黔首自實田 」,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據實登記所有田地,政府承認其土地所有權。這是秦王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這個法定的推行,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
2、債。秦朝債的法律關系主要有:買賣契約、借貸契約、僱傭契約及租借契約幾種。
對於借貸契約,秦簡《法律答問》有: 「 百姓有責(債),勿敢擅強質,擅強質及和受質者,貲二甲。 」 可見,秦律禁止從質為債務擔保。但按秦簡規定,欠官府債務,無力償還時,可以勞役抵償之。
3、婚姻。秦簡《法律答問》等記載中規定:秦時無後世良賤身份地位的限制,允許良賤通婚;禁止與他人逃亡之妻為婚;男入女家的贅婿地位低下,被人歧視。 秦統一全國後,創建了一整套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管吏管理制度,以後歷代王朝的有關制度,都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的。
1、確立皇帝制度
皇帝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獨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等一切大權。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確立了皇帝制度。
2、行政管理制度
秦在中央設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是皇帝下的行政長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太尉由戰國時期 「 國尉 」發展而來,是中央掌管軍事的長官。御史大夫由戰國時各國的御史發展而來,原在國王身邊主要管記事。九卿是具體掌管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事務之官。主要有:①奉常,掌理皇帝祭宗廟,司禮儀,由商周時的占卜史官發展而來;②郎中令,負責宮廷警衛之官;③衛尉,武官,統率衛士,負責皇城警衛;④太僕,管理皇帝的車馬和馬政,皇帝出行,親自為皇帝御車;⑤廷尉,負責司法審判;⑥典客,掌管與少數民族的交往事務;⑦宗正,掌管皇帝親屬事務;⑧治粟內史,掌管全國農田穀物和財政經濟等事務;⑨少府,掌管山海澤池的稅收,進奉皇帝。
秦時地方建立郡縣制,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與縣平級),縣以下有鄉、亭、里。
3、官吏管理制度
為了加強 「 吏治 」 ,秦法對官吏的爵制、祿秩、任免、調動、考核、獎懲等方面作了嚴格的規定。
①任官的標准與限制。秦朝對官吏的選任有嚴格的道德和才能標准:第一,道德方面。秦簡《為吏之道》規定了官吏應具備的道德和行為准則,並將其概括為 「 五善」 、 「 五失 」 。第二,明悉法律令。秦統治者強調以法治國,以吏為師,要求官吏通曉法律令,並以是否明悉法律令,作為區分 「良吏 」 、 「 惡吏 」 的標准。
秦律雖不像後世注重門第出身,但也有任官限制:第一,不準任用 「 廢官 」 ,即不準任用不稱職或不夠條件的官吏;第二,官吏必須正式任命才能到任行使職權;第三,長吏調任新職,不準帶走原屬佐吏。
②選任的方式。秦朝中央和地方長吏皆由皇帝任免,長官可以自己選任下屬,選任的方式主要有薦舉、徵召、任子等幾種。
③考課與獎懲制度。戰國時期,秦國就以考課嚴謹、賞罰分明著稱。地方每年定期向中央匯報,還有對諸曹官吏結合具體職司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按照考核結果,給予獎賞或懲罰。 1、關於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秦相當注意利用自然資源為其統治服務。這方面的法律有秦簡《田律》。
2、關於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秦始皇即位後,繼承了秦國傳統政策,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農業生產,要求各級官吏掌握農業生產情況,並通過法律對具體措施加以規定。
3、關於官營手工業管理方面。官營手工業作坊主要是為封建國家和皇室提供各種手工業產品,如武器、器物和日用消費品等。為保證產品質量和數量,秦朝制定了《工律》、《均工律》、《工人程》等法律令。
4、關於市場貿易管理方面。為維護正常的貿易,秦朝制定了有關商品價格、貨幣比價、度量衡誤差限度等法令。如《金布律》、《關市律》等。

❽ 試述秦朝的主要法制原則有哪些

主要特色
秦律有著律仍保護奴隸制剝削制度、繼續實行輕罪重罰、注意運用法律調整經濟關系。形成了秦朝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鮮明特色。
1、法自君出,君主獨斷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成為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的最高主宰。據史籍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自稱為始皇帝,改「命」為「制」,改「令」為詔,使之成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規范。同時,他「晝斷獄」,「夜理書」,把行政、司法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權威,是秦朝立法、司法的首要原則。
2、以法為本,嚴刑峻罰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執政以後,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國的最高位置,長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權威性。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大歷史上看,秦朝刑罰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3、治道運行,皆有法式
為實行「法治」,秦始皇朝統治者極為注重立法工作,立法的范圍不斷擴大,法律規范也越來越細密。從現存的歷史資料看,秦朝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經濟、行政、訴訟等各大類,內容涉及軍事、外交、皇室警衛、社會治安、商業、金融、手工業、農田水利、司法訴訟等各個方面。事無大小皆有法式也是秦朝法制的基本特色。
4、法令由一統,民以吏為師
為了使法律、法令能在更廣的范圍、更深的層次得到貫徹和施行,秦朝鼓勵並要求全體臣民學法、知法,規定為官者必須通曉法律,民眾學習法律則應「以吏為師」。這也是秦朝法制的特色之一。

❾ 秦法嚴酷,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時期,秦國為何沒有爆發農民起義

從漢朝賈誼的《過秦論》開始,在討論秦朝滅亡的原因時,後世文人、政治家大多把秦法嚴酷、不施仁政作為原因,在討論秦法是否嚴酷時,都免不了要提起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為秦國變法的商鞅,這也是秦國強盛最主要的原因,沒有之一。

秦國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始,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六七代人,終於在秦始皇手中統一了紛爭數百年的亂世,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而這一切的基礎就來自於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得強盛。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論商鞅是「天資刻薄之人」,意思是商鞅殘忍對待百姓沒有恩德,《戰國策》也曾評論商鞅,是這么說的:

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這話的意思是說:但是對百姓刻薄而少恩惠,只是用強硬的辦法來使人順服他罷了。言外之意是說商鞅用強硬的辦法讓百姓順服,對待百姓刻薄而不給予恩惠,這個評價與司馬遷的評價類似,《戰國策》中還記載了商鞅被殺後,秦人並不可憐他。

商鞅變法中所有的法律條文都是提前頒布的,而且還有連坐法,一人犯法,全家連坐,秦法確實嚴酷,但是要用那個時代的眼光來看待法律,法律是有兩面性的,亂世本來就是要用重典,而且在嚴酷法律之下,秦國能做到路不拾遺、人人守法,治安良好,這放在東方六國可能實現嗎?當然不能,沒那個基礎。

秦國就在商鞅變法之下逐漸強大起來,而百姓也看到了變法給自己帶來的切身利益與好處,當秦國人人習慣了變法,百姓們自然也就擁護變法了,變成守法的秦國好公民,怎麼會反對秦法,反對秦國呢,這也就是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甚至在秦末天下大亂,六國峰起反秦之時,老秦國人仍然支持秦國的原因所在

不僅僅秦國百姓支持變法,秦國國君同樣支持變法,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仍然維持了商鞅所制定的各種變法,因為秦惠文王看到了商鞅變法能夠讓秦國變得強大,這是實實在在的變革,這也讓變法成為秦國的制度一直流傳下去,最終在秦始皇手上統一了天下。

❿ 秦法到底殘不殘暴為何後世要稱其為暴秦

秦法並不殘暴,頂多是嚴苛;後世稱暴秦正印證了一句話“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一、秦朝信奉法家,認為有明確的條例律法才能讓百姓各司其職不出錯。

劉邦在抗擊秦朝後建立了漢朝,司馬遷的《史記》雖然史學價值很高,但也沒有逃出歷史的局限性,沒有客觀去勘察秦律,畢竟漢朝的建立需要名正言順,說秦暴虐才能為漢朝建立正名。曾經的焚書坑儒被看作是說明秦殘暴的重要證據,但是根據後期探索,原來秦坑的那些儒生只是方士,一類危言聳聽之徒,不是傳說中的讀書路人。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研究生找工作 發布:2025-02-05 14:15:24 瀏覽:474
刑事訴訟法歷年司考真題 發布:2025-02-05 14:11:59 瀏覽:868
紀律責任與法律責任關系 發布:2025-02-05 13:56:59 瀏覽:766
行政法規立法程序是什麼 發布:2025-02-05 13:51:27 瀏覽:52
昆明市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05 13:30:52 瀏覽:984
李晨被法院 發布:2025-02-05 13:19:50 瀏覽:10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