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安徽省的法律法規

安徽省的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5-17 12:43:36

『壹』 安徽省行政執法人員管理辦法

法律分析:本辦法所稱行政執法機關,是指法律、法規規章賦予行政執法權的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予行政執法權的組織,以及依法接受委託承擔行政執法職能的行政機關和組織。 本辦法所稱行政執法人員,是指行政執法機關中直接從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收費、行政檢查等行政執法活動的人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行政執法人員管理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行政執法機關,是指法律、法規、規章賦予行政執法權的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予行政執法權的組織,以及依法接受委託承擔行政執法職能的行政機關和組織。 本辦法所稱行政執法人員,是指行政執法機關中直接從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收費、行政檢查等行政執法活動的人員。 加強行政執法人員管理,提高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素質和能力和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並結合本省實際而制定。

『貳』 有哪些法律法規9月1日起實施

據新復華網,自2016年9月制1日起實施的法律法規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2、公安部等12部門《關於改進和規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
3、國家工商總局《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
4、教育部《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
5、國家旅遊局《旅行社老年旅遊服務規范》
6、重慶《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
7、安徽《安徽省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辦法》
8、河北《河北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

『叄』 安徽省人民防空維護管理條例

安徽省人民防空工程建設與維護管理規定

--------------------------------------------------------------------------------

第一條 為規范人民防空工程建設與維護的管理,提高城市總體防護功能,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和《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人民防空工程(以下簡稱人防工程) 包括為保障戰時人員與物資掩蔽、人民防空指揮、醫療救護等而單獨修建的地下防護建築,結合地面建築修建的戰時可用於防空的地下室(以下簡稱防空地下室),以及與其配套的出入通道、口部偽裝房等附屬設施。
本規定所稱民用建築包括除工業生產廠房及其配套設施以外的所有非生產性建築。
第三條 人防工程建設堅持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堅持長遠建設與應急建設相結合,堅持國家投資與社會籌資建設相結合。
人防工程建設應當遵循統一規劃,量力而行,平戰結合,質量第一的原則,發揮戰時防空、平時防災減災、服務生產生活、開發地下空間、保護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人防工程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政府任期目標。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民防空主管部門(以下簡稱人民防空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公用人防工程建設與維護管理,負責其他人防工程建設與維護管理的監督檢查。發展計劃、規劃、建設、財政、價格、公安、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應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人防工程建設與維護管理的有關工作。
第六條 城市人民政府人民防空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防建設需要,結合城市建設編制人防工程建設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和軍事機關批准。
人防工程建設規劃應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應有人防工程建設的內容和要求。
城市新建公用基礎設施和民用建築應當重視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兼顧人民防空需要,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地下防護體系。
第七條 人民防空指揮工程、公用的人員掩蔽工程、疏散幹道工程,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建設。人民防空專業隊集結掩蔽、醫療救護、物資儲備等專用工程,由群眾防空組織組建部門和戰時醫療救護、物資儲備等部門負責組織建設。有關單位負責修建本單位的人員與物資掩蔽工程。結合城市公用基礎設施和民用建築項目修建的戰時可用於防空的地下室,由建設單位負責修建。 第八條 人民防空指揮工程的建設與維護管理所需費用, 由同級財政預算安排。
公用的人員掩蔽工程、疏散幹道工程的建設與維護管理所需費用,由財政預算和人民防空主管部門依法籌集經費安排。其他人防工程的建設與維護費用,由建設單位籌措。
第九條 在人民防空設防城市規劃區和重要經濟目標區新建民用建築按照下列標准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
(一)新建10層以上或者基礎埋深3米以上民用建築,按照地面首層建築面積修建,其抗力等級應達到6級以上。
(二)新建居民住宅(含危房翻新住宅)樓,除第一項規定的外,按照地面首層建築面積修建,其抗力等級應達到6B級。
(三)新建除第一項、第二項外的民用建築,一類人防重點城市按地面總建築面積4%、二類人防重點城市按地面總建築面積3%、三類人防重點城市和其他城市按地面總建築面積2%修建,其抗力等級應達到6級以上。其中,在城市開發區、工業園區、保稅區和重要經濟目標區新建民用建築,本著安全、經濟、便於開發利用的原則,可按照一次性規劃地面總建築面積計算應建面積,集中修建。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設單位可向設區的市以上人民防空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該民用建築可以不修建防空地下室,按規定繳納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門負責統一就近易地修建:
(一)因地質條件不宜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築項目;
(二)建設地段地下管道密集,不宜超出一定深度施工或者難以採取措施保證施工安全的民用建築項目;
(三)按本規定第九條第三項規定應建防空地下室面積小於該民用建築首層建築面積的項目。
第十一條 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按應建防空地下室的面積計收。其收費標准由省價格主管部門會同省財政部門、人民防空主管部門按設防城市防空地下室造價制定。
收取的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必須全額繳入財政專戶,納入人防經費預算管理,專項用於人防工程建設,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平調、截留、挪用。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的收支情況接受財政、審計監督。
第十二條 人民防空主管部門參與城市新建民用建築計劃和項目報建聯審。人民防空主管部門審查城市新建民用建築報建項目的下列內容:
(一)結合項目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方案;
(二)防空地下室防護方面的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文件;
(三)易地修建人防工程的條件。
防空地下室防護設計文件審核納入民用建築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對應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築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時,應通知人民防空主管部門對防護設計文件進行審核,經審核符合要求的出具民用建築防空地下室建設意見書,再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統一頒發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批准書。
未取得民用建築防空地下室建設意見書的民用建築項目,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不得發給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不得發給施工許可證,建設單位不得組織開工。
第十三條 城市新建民用建築按規定修建防空地下室是建設單位和個人應盡的人民防空義務。除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批准人民防空設防城市或其某區域不修建防空地下室,不得批准減免應建防空地下室面積和易地建設費。
第十四條 人防工程建設屬於國防工程建設和社會公益性事業建設,享受國家和省給予的有關優惠。經人民防空主管部門批准建設的人防工程,其地下部分按規定免交有關規費。
第十五條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建設人防工程。
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個人投資修建公用人防工程的,城市人民政府可視情給予專項補貼;結合民用建築修建人防工程,超出應建面積的,可予獎勵。專項補貼和獎勵資金從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中列支。
第十六條 投資建設人防工程有依法取得相應收益的權利。投資者可以將其建設的人防工程依法轉讓、拍賣、租賃、抵押。
鼓勵平時利用人防工程為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不需要保密的人防工程平時可按規定用作商場、車庫、倉庫、文化娛樂場所、旅社等營業場所,但不得影響其防空效能。
戰時,人防工程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門統一安排使用。
第十七條 人防工程的勘察、設計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勘察、設計單位和執業注冊人員承擔,執行國家關於人防工程建設的強制性標准和設計規范。
修建人防工程選用的防護設備,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
第十八條 人防工程建設實行質量監督制度。人民防空主管部門負責防空地下室防護方面和其他人防工程的質量監督,並接受同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
第十九條 人防工程竣工驗收實行備案制度。防空地下室的建設單位依照有關規定在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時,應當出具人民防空主管部門的認可文件;其他人防工程建設單位應當自工程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15日內,將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和有關部門出具的認可文件報人民防空主管部門備案,並及時向城建檔案館和人防主管部門移交建設項目檔案。
經驗收合格的人防工程,方可交付使用。對質量不合格的人防工程,人民防空主管部門應責令建設單位採取補救措施。
第二十條 人防工程的維護保養和安全管理由人防工程管理單位負責。
人防工程管理單位應當配備或者指定人防工程管理人員,建立健全人防工程維護管理制度,實行消防、治安、保密等安全責任制,建立工程技術檔案和維護保養記錄,按照人防工程維護管理技術規范落實保養措施,使人防工程處於良好狀態。
人防工程所屬單位及工程管理人員不得擅自棄置人防工程,使人防工程無人管理、失修、損壞。
第二十一條 人防工程所屬單位被兼並、破產、終止前, 應向新的產權單位移交人防工程檔案資料,辦理人防工程管理交接手續,並到人民防空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二條 禁止下列危害人防工程安全的行為:
(一)在人防工程內部生產、存放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和腐蝕性物品;
(二)向人防工程內部及其孔口、出入口排泄廢水、廢氣或者傾倒固體廢棄物;
(三)佔用、堵塞人防工程疏散道路、通風孔口和出入口;
(四)覆蓋、損壞人防工程的測量標志;
(五)在坑道式人防工程上方和兩側50米范圍內取土、採石或在地道式、掘開式、附建式人防工程周圍2米內取土;
(六)其他損壞人防工程及其設備設施的行為。
第二十三條 因建設需要拆除人防工程,應報人民防空主管部門審查批准。經批准拆除人防工程,拆除單位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予以補建。補建的工程不得少於原工程面積、低於原工程抗力等級。因條件限制不能補建的,按易地建設費的標准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門繳納建設費用,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門組織易地建設。
第二十四條 人防工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屬單位可以報經人民防空主管部門批准後予以報廢:
(一)質量低劣,危及地面建築、交通安全,且加固改造困難的;
(二)滲水嚴重,坍塌或者有坍塌危險,沒有使用價值的;
(三)由於地質條件差,工程基礎下沉,結構斷裂、變形,已無法使用的。 經批准報廢的人防工程,由其所屬單位處理。處理時應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報廢作業,確保安全,不留隱患。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規定第九條規定不修建防空地下室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門責令限期修建,按照《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防 空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按照《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辦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予以處罰:
(一)侵佔人防工程的;
(二)不按國家規定的防護標准和質量標准修建人防工程的;
(三)違反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改變人防工程主體結構,拆除人防工程設備設施的;
(四)拆除人防工程拒不補建的;
(五)有本規定第二十二條第二項至第六項所列行為之一的;
(六)其他危害人防工程的安全和使用效能的。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規定,故意損壞人防工程或者在人防工程內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和腐蝕性等危險品,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 從事人防工程建設與維護管理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尚未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規定批准人民防空設防城市某區域不建防空地下室的;
(二)違反規定批准減免應建防空地下室面積和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的;
(三)明知建設單位無民用建築防空地下室建設意見書而發給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批准施工的;
(四)平調、截留、挪用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的;
(五)利用職權謀取私利或者其他不正當利益的;
(六)隱瞞人防工程安全隱患的;
(七)對違反人民防空法律、法規和本規定的行為,不查處、不追究的;
(八)有其他違法、失職行為的。
第二十九條 本規定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省人民政府1985年5月14日發布的《安徽省人民防空工程維護管理細則》、1994年11月21日發布的《安徽省結合民用建築修建防空地下室的若干規定》同時廢止。

『肆』 安徽省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啊,越詳細越好

匯總時間:2011年1月5日 編號:HM/AB 010-01
序號 相 關 法 律 法 規 及 標 准 發布日期
或文號 實施日期 頒布部門
國家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節錄) 1982.12.04 1982.12.4 全國人大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節錄) 1997.3.14 1997.10.1 全國人大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節錄) 1986.4.12 1987.1.1 全國人大
4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1989.12.26 1989.12.26 全國人大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2004.12.29 2005.4.1 全國人大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2000.3.20 2000.3.20 國務院
7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1997.3.1 全國人大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2000.4.29 2000.9.1 全國人大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2008.2.28 2008.6.1 全國人大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2002.8.29 2002.10.1 全國人大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2007.10.28 2008.4.1 全國人大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2002.6.29 2003.1.1 全國人大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2008.8.29 2009.1.1 全國人大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2005.2.28 2006.1.1 全國人大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1991.6.29 1991.6.29 全國人大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則 國務院令第120號 1993.8.1 國務院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1997.11.1 1998.3.1 全國人大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 1997.7.3 1998.1.1 全國人大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2008.10.28 2009.5.1 全國人大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1998.8.29 1999.1.1 全國人大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1998.12.24 1999.1.1 國務院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2002.10.28 2003.9.1 國務院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003.6.28 2003.10.1全國人大
24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1982.11.19 1982.11.19 全國人大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1982.11.19 1982.11.19 全國人大
26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1998.11.18 1999.11.18 國務院
27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 2001.12.27 2002.2.1 國家環保局
28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程序 1996.6 1996.6 國家環保局
29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1986.03.26 1986.03.26 國家環保局
30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 1987.03.20 1987.03.20 國務院環保委員會
31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 2002.10.13 2003.1.1 國家環保局
32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規定 2008.12.11 2009.3.1 國家環保部
33 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辦法 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令第7號 1993.3.10國家經貿委
34 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 1999.8.6 1999.8.6 國家環保局
35 廢棄危險化學品污染環境防治辦法 國家環境保護局第27號令 2005.10.1 國家環保局
36 倉庫防火安全管理規則 公安部令第6號 1990.4.10 公安部
37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 2008.8.20 2011.1.1 國務院
38 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管理規定 建設部令第15號 1992.01.01 建設部
39 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規定 1992.8.14 1992.10.1 國家環保局
40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 2002.1.9 2002.3.15 國務院
41 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 1988.3.20 1988.3.20國務院
42 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 1982.2.5 1982.7.1 國務院
43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 2008.8.1 2008.8.1 國家環保部
44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目錄(第一批) 1999.1.22 1999.2.1 國家經貿委
45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目錄(第二批) 1999.12.30 2000.1.1 國家經貿委
46 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目錄(第三批) 2002.6.2 2002.7.1 國家經貿委
47 國家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導向目錄(第三批) 2000.2.15 2000.2.15 國家經貿委
48 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規定 1992.8.14 1992.10.01 國家環保局
49 城市建築垃圾管理規定 2005.3.23 2005.6.1 建設部
50 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 1988.12.20 1989.1.1 建設部
51 印染行業准入條件 2010.4.11 2010.6.1 國家工信部
52 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 2005.7.7 2005.11.1 國家環保局
53 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管理辦法 2008.3.18 2008.5.1 國家環保局
54 關於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1.12.29 1991.12.29 國務院
55 排污費徵收標准管理辦法 2003.2.28 2003.7.1 國務院
56 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 1996.8.3 1996.8.3 國務院
57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 1990.12.5 1990.12.5 國務院
58 關於長江水資源保護工作若干規定 1985.2 1985.2 國家環保局
59 關於加強環境統計工作的規定 1985.4..18 1985.4.18 國家環保局
60 關於加強化學危險品管理的通知 1999.12.3 1999.12.3 國家環保局
61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 2010.9.28 2010.9.28 國家環保部
62 關於進一步加強哈龍替代品及其替代技術管理的通知 公消(2001)217號 2001.08 消防局
63
環境保護標准
64 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 2002.4.26 2002.6.1
65 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准 1996.10.4 1998.1.1
66 GB4287-92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排放標准 1992.5.18 1992.7.1
67 GB3095-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准 1996.1.18 1996.10.1
68 GB16297-2001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 1996.4.12 1997.1.1
69 GB13271-2001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1999.12.3 2000.3.1
70 GB12348-90工業企業廠界雜訊標准 1990.5.1 1990.11.1
71 GB12523-90建築施工場界雜訊標准 1990.10.16 1991.3.1
72 GB16170-1996汽車定置雜訊限值 1996.3.7 1997.1.1
地方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
73 安徽省節約能源條例 2006.4.21 2006.7.1 省人大
74 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 2010.8.21 2010.11.1 省人大
75 安徽省城鎮生活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 2001.7.28 2001.10.1 省人大
76 關於加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執行和監督的決議 1993.11.10 1993.11.10 省人大
77 關於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 1977.4.17 1977.4.17 省人大
78 關於依法加強環境保護、促進實施「一控雙達標」的決議 2000.7.29 2000.7.29 省人大
79 關於加強工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工作的決定 2000.4.20 2000.4.20 市人大
80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2009.5.21 2009.5.21 省政府
81 關於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替代進口高檔服裝面料生產線技改項目環評標准及排污總量的確認函 2001.8.6 2001.8.6 市環保局
82 關於加快推進污染源在線監控設施安裝聯網工作的通知 環察函[2008]87號 2008.9.25 市環保局
83 關於加強重點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設備運行維護工作的通知 環察函[2009]154號 2009.8.20 市環保局
84
85
86
87
88
編 制:詹 捷 審 核

『伍』 安徽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

安徽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47號)
http://www.bengbu.gov.cn/public/25721/39097791.html
2021年4月起安徽省工傷職工生活護理費待遇調整
調整後 ,享受全部生活護理依賴的調整為3390元/月、享受大部分生活護理依賴的調整為2712元/月、享受部分生活護理依賴的調整為2034元/月 ,生活護理費平均月增幅為5.55%。從2021年4月起啟用調整後的生活護理費標准 ,並對2021年1月至2021年3月待遇進行補發。
安徽省工傷保險費率管理暫行辦法(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條 我省一類至八類工傷風險類別的行業基準費率分別為該行業用人單位工資總額的0.2%、0.4%、0.6%、0.8%、1.0%、1.3%、1.6%、1.9%。
第三條 以建設項目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各類建築施工企業 ,按照項目工程合同造價的1.2‰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四條 工傷保險浮動費率以用人單位所在行業基準費率為基數 ,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上一參保繳費年度支繳率情況 ,按照下列標准進行浮動:
1.用人單位未使用工傷保險費的 ,下一參保繳費年度費率下浮二檔至基準費率的50%;
2.用人單位支繳率小於50%的 ,下一參保繳費年度費率下浮一檔至基準費率的80%;
3.用人單位支繳率大於等於50%且小於120%的 ,下一參保繳費年度費率不實施浮動;
4.用人單位支繳率大於等於120%且小於150%的 ,下一參保繳費年度費率上浮一檔至基準費率的120%;
5.用人單位支繳率大於等於150%的 ,下一參保繳費年度費率上浮二檔至基準費率的150%;
6.一類行業不實施下浮。
第五條 本辦法所稱支繳率 ,是指用人單位在一個參保繳費年度內工傷保險基金使用額占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比例。一個參保繳費年度是指當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第六條 用人單位在上一參保繳費年度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工傷保險費率不實施下浮:
1.發生一次3人以上死亡 ,或者10人以上一至六級傷殘工傷事故的;
2.欠繳工傷保險費的;
3.瞞報工資總額或從業人員人數的;
4.騙取工傷保險待遇的;
5.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不實施下浮的情形。
第七條 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 ,產生的工傷保險費用不納入支繳率核算范圍:
1.職工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2.職工原在軍隊服役 ,因戰、因公負傷致殘 ,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 ,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第八條 工傷保險費率於每年7月1日實施浮動 ,新參保的用人單位參保繳費不滿12個月的 ,不實施浮動。
第九條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及時告知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支繳率和浮動費率等情況。
第十條 用人單位對浮動費率有異議的 ,可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出書面復核申請 ,並提供相關資料。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自受理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重新核定 ,並將復核結果書面告知用人單位。用人單位對復核結果不服的 ,可按照相關規定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
第十一條 從事兩種或兩種以上經營生產業務的用人單位 ,根據其所從事的主要經營生產業務 ,確定其行業工傷風險類別和工傷保險基準費率。勞務派遣單位 ,根據被派遣勞動者實際用工單位所在行業 ,或者根據多數被派遣勞動者實際用工單位所在行業 ,確定其行業工傷風險類別和工傷保險基準費率。
第十二條 根據全省工傷保險基金使用、結余等情況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財政部門可適時對工傷保險行業基準費率具體標准進行調整 ,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十三條 本辦法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解釋。

『陸』 安徽省城市規劃管理暫行辦法的法規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提高城市規劃管理水平,規范城市規劃管理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城市規劃管理活動。
本辦法所稱城市規劃管理,是指城市規劃的編制、審批、實施及監督檢查。
第三條城市規劃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實行依法管理。
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省行政區域內城市規劃管理工作。
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市規劃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城市規劃管理的有關工作。
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委員會負責審查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審批的城市規劃草案,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重大建設項目的選址方案以及其他需要審查的城市規劃草案。
城市規劃委員會由本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專家和公眾代表組成。
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不得違反規定下放城市規劃管理許可權。
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城市規劃管理公示制度,促進城市規劃管理的公開、公正和高效。
第八條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城市規劃管理工作。
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城市規劃管理工作。
第二章城市規劃的編制
第九條城市規劃按照下列規定組織編制:
(一)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由省人民政府組織編制,跨設區的市的城鎮體系規劃由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
(二)設市城市城鎮體系規劃、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由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
(三)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由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由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
第十條編制城市規劃,應當遵循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規劃原則,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和技術規范,並採用先進的規劃方法和技術手段。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通過招標投標、多方案比較等方式,擇優確定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城市規劃編制任務。
城市規劃編制單位編制的城市規劃草案,應當經該單位的注冊城市規劃師簽字蓋章,並附具公眾意見、專家評審意見採納情況的報告,方可按照法定程序報批。
第十二條編制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應當符合上一級城鎮體系規劃的要求。
編制近期建設規劃、城市分區規劃,應當符合所在地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
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符合所在地城市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分區規劃的要求。
第十三條編制城市規劃,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明確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編制城市規劃,應當劃定城市水系、綠地、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等保護范圍的界線。
第十四條城鎮體系規劃草案、城市總體規劃草案編制完成後,有關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規劃草案公開徵求公眾意見,並報請負責審批的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
近期建設規劃草案、城市分區規劃草案、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編制完成後,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規劃草案公開徵求公眾意見,並報請上一級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
近期建設規劃期限應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年限相一致。
第十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調整已經批準的城市規劃。確需調整的,應當先對原城市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對調整的必要性進行論證,並提出專題報告,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認定後,方可編制調整方案。
調整城市規劃的強制性內容,應當按照法定程序重新審批。調整城市規劃的非強制性內容,應當將調整後的城市規劃報城市規劃原審批機關備案。
第三章城市規劃的審批
第十六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將省域城鎮體系規劃草案,報國務院審批。
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跨設區的市的城鎮體系規劃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七條設市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市域城鎮體系規劃草案、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審查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審批;依法須報國務院審批的,經省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
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報省人民政府審批或者審查的城市規劃草案及相關材料,及時送省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徵求意見,並提請省人民政府組織召開省城市規劃委員會會議對規劃草案進行審查。
第十八條縣人民政府應當將縣域城鎮體系規劃草案、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審查同意後,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審批,並報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批的規劃草案及相關材料,及時送本級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徵求意見,並提請本級人民政府組織召開本級城市規劃委員會會議對規劃草案進行審查。
第十九條市、縣人民政府上報城鎮體系規劃草案、城市總體規劃草案時,應當附具下列材料:
(一)公眾意見、專家評審意見的採納情況及說明;
(二)本級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查意見;
(三)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審查意見。
第二十條市、縣人民政府批准近期建設規劃後,應當報城市總體規劃審批機關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二十一條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城市分區規劃草案、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批,並附具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審查意見和專家評審意見、公眾意見的採納情況及說明。
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批後,報審批城市總體規劃的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二條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城市規劃被批准之日起15日內,向社會公告城市規劃的內容,法律、法規規定不得公開的內容除外。
依法需要備案的城市規劃,應當自批准之日起7日內報法定機關備案。
第二十三條依法設立省級以上開發區或者改變其規劃范圍,應當附具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城市規劃審查意見。
調整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范圍的,有關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提出專題報告,報省人民政府批准。調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應當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
第四章城市規劃的實施
第二十四條城市規劃區內的建設工程,應當依法取得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建設工程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並按照許可的內容進行建設。
第二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向建設單位提供規劃設計條件,審查建設工程規劃設計方案,核發建設工程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應當符合城市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分管技術的負責人和負責城市規劃行政許可審核的機構主要負責人,應當具有注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負責城市規劃行政許可審查的其他工作人員,應當具備國家和省規定的行政執法資格及崗位執業條件。
第二十六條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范圍內的建設工程的選址和布局,應當由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論證、徵求公眾意見,並報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後,方可核發選址意見書;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內各類建設工程的規劃審批,實行備案制度。省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內建設工程的規劃審批,報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內的建設工程的規劃審批,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實施城市規劃行政許可,應當向社會公告,並採取聽證等形式徵求公眾意見。
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工程現場設立公示牌,公布城市規劃行政許可的內容。
第二十八條建設工程選址意見書有效期為1年。需要延長的,應當在期滿前1個月向原行政許可實施機關申請續簽,延長的時間最多不得超過6個月。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有效期分別為1年。期滿未完成用地審批手續或者未開工的,應當向原行政許可實施機關重新申請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或者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第二十九條市、縣人民政府應當依據近期建設規劃,制定城市建設年度計劃和城市土地儲備年度計劃,安排城市重大工程建設和城市國有土地出讓計劃。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核准建設項目,以及對報備案的建設項目進行審查,應當依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建設工程選址意見書。
城市規劃區內建設工程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提供土地;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核發施工許可證。
第三十一條市、縣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出的規劃設計條件和附圖,作為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條件之一。
通過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受讓方應當持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向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違反規劃設計條件和附圖的,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不予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並告知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予以糾正。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三十二條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城市規劃督察員制度,向下一級人民政府派出城市規劃督察員。
城市規劃督察員由派出人民政府從城市規劃管理和編制單位專業人員中選聘。
第三十三條城市規劃督察員對城市規劃管理的下列事項進行重點督察:
(一)城市規劃的編制、審批與實施;
(二)重點建設工程規劃選址;
(三)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的保護;
(四)公眾反映強烈的有關城市規劃管理的其他問題。
城市規劃督察員應當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經過批準的城市規劃,對前款規定的事項進行督察,及時發現、制止城市規劃違法行為,並定期向派出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書面報告督察情況。
第三十四條城市規劃督察員發現城市規劃違法行為,應當及時向派駐地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督察意見,同時將督察意見報派出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
派駐地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認真研究督察意見,及時糾正城市規劃違法行為,並將處理結果向城市規劃督察員反饋。派駐地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拒不糾正城市規劃違法行為的,派出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責令其改正,並可建議派出人民政府對城市規劃督察員反映的問題組織調查、處理。
第三十五條嚴重影響城市規劃的違法建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認定,報本級城市規劃委員會備案。
對嚴重影響城市規劃的違法建設,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或者沒收違法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不得以罰款或者補辦手續代替。
第三十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社會公示下列執法行為,接受社會監督:
(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除違法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
(二)依法沒收違法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
(三)對城市規劃違法行為處以2萬元以上罰款的。
第三十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違反城市規劃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有權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舉報。
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城市規劃違法行為舉報制度,公開舉報電話、信箱或者電子郵件地址,受理有關城市規劃違法行為的舉報,自收到舉報之日起10日內調查處理,並將處理結果書面告知舉報人。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對市、縣人民政府的下列違法行為,由上一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並按照管理許可權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違反規定編制、審批或者調整城市規劃的;
(二)違反規定下放城市規劃管理許可權的;
(三)指令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違反城市規劃實施行政許可的;
(四)違反城市規劃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九條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下列違法行為,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予以糾正,並按照管理許可權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違反規定編制、審批或者調整城市規劃的;
(二)違反法律、法規和規章及城市規劃,實施城市規劃行政許可的;
(三)從事城市規劃行政許可審查工作的人員不具備國家和省規定的崗位執業條件的;
(四)對違反城市規劃的違法行為,不依法查處的;
(五)違反城市規劃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其他行為。
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的違法行為,由本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並按照管理許可權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建設單位未在建設工程現場設立公示牌,公布城市規劃行政許可內容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給予警告或者處以1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一條本辦法所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包括設區的市的區人民政府。
第四十二條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以外其他建制鎮城市規劃的管理,依照本辦法執行。
第四十三條本辦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柒』 安徽省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消費者,是指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個人和單位。
本條例所稱經營者,是指為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單位和個人。
第三條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遵循國家保護、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原則,保障和方便消費者行使權利。
第四條有關國家機關和行業協會在制定涉及消費者權益的法規、規章、政策和行業規則時,應當聽取消費者的意見和要求,不得作出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規定。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領導,建立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辦公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督促有關行政部門依法履行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職責。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葯品監督、衛生、價格等有關行政部門應當依照各自職責,依法加強對經營者的監督,查處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第七條消費者協會和其他依法成立的消費者組織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社會團體,依法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監督。
第八條有關行業協會應當督促本行業經營者規范經營行為,加強行業自律,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大眾傳播媒介應當做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宣傳,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監督。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監督。
第二章消費者的權利
第九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
第十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了解該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情況及交易條件。
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商品的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權屬證明、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等情況;要求服務的經營者提供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標准、檢驗檢測報告或者維修服務記錄等情況。
第十一條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是否購買、接受任何一種商品或者服務。
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
第十二條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第十三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其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和個人隱私等人身權和財產受到損害的,有權要求經營者依法予以賠償。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按照行業規則予以賠償。
第十四條消費者享有依法成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社會團體的權利。
第十五條消費者享有獲得消費知識和有關消費者的權利、經營者的義務以及消費爭議處理方式等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知識的權利。
第十六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享有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
第十七條消費者有權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價格、計量、經營作風等提出意見、建議,有權對經營者的侵權行為向有關行政部門舉報,有權將有關情況如實向大眾傳播媒介反映。
消費者有權對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對行業協會制定或者經營者共同約定的行業規則中不利於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內容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
消費者有權對國家機關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工作提出建議,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工作中的違法失職行為提出批評和進行檢舉、控告。
第三章經營者的義務
第十八條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的原則,遵守商業道德,誠實守信。
第十九條經營者不得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廣告或者虛假宣傳,不得欺騙或者強迫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不得以任何形式搭售商品、服務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
經營者提供可選擇性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事先告知並徵得消費者同意。
第二十條經營者應當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消費場所或者環境;存在危險因素的,應當設置警示標志並採取安全防護措施。
第二十一條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應當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強制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或者地方標准;沒有強制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地方標準的,應當符合社會公認的質量、衛生、安全要求。
發現或者有事實證明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嚴重缺陷,即使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仍然可能對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經營者應當立即停止出售該商品或者提供該項服務;商品已售出的,應當採取緊急措施告知消費者,並召回該商品進行修理、更換或者銷毀,同時應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報告。
經營者應當採取前款規定措施而未採取的,有關行政部門應當責令經營者立即停止出售該商品或者提供服務,並對已售出的商品採取召回措施。
第二十二條經營者出售需要開封、測試的商品的,應當當場開封、測試;消費者與經營者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第二十三條經營者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或者與消費者的約定對商品承擔包修、包換、包退(以下簡稱「三包」)責任的,應當出具「三包」憑證並履行承諾。「三包」憑證應當註明消費者的權利和經營者的義務,並指定具備條件的維修單位。實行「三包」的商品有質量問題的,經營者應當根據消費者的要求予以退貨、更換或者修理,不得拒絕,推諉。經營者承諾的「三包」時限超過規定時限的,從其承諾。
除國家規定實行「三包」的商品外,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會同省質量技術監督、商務等行政部門和有關行業管理部門,根據本省實際制定實行「三包」的商品目錄及「三包」期限。制定「三包」商品目錄,應當聽取消費者協會和消費者代表的意見。
第二十四條經營者按照「三包」規定承擔退貨責任的,應當按照商品的發票價格一次退清貨款,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收取折舊費。
經營者按照「三包」規定承擔更換責任的,應當免費為消費者調換同型號、同規格的商品。無同型號、同規格的商品的,經營者應當根據消費者的要求予以退貨,並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經營者按照「三包」規定承擔修理責任的,應當自收到修理的商品之日起20日內修復,並不得收取任何費用;到期未能修復商品的,經營者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更換同型號、同規格的商品;在保修期內兩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更換或者退貨。
第二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不得要求消費者提供與消費無關的個人信息。未經消費者本人同意,經營者不得以任何理由將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對外披露。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條經營者為促銷贈與或者獎勵消費者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保證質量,不得免除其更換、修理、重作等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經營者在保險公司投保的商品或者服務給消費者造成損害的,由經營者賠償消費者的損失;消費者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保險公司索賠。
第二十八條經營者以郵購銷售、電視(電話)銷售、互聯網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應當保證商品的質量、性能、規格等與廣告宣傳相一致,並按照承諾的時限提供商品。經營者未對提供商品時限作出承諾的,應當自收到消費者匯款之日起3日內交寄商品。
以前款規定方式銷售的商品與廣告宣傳不一致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內退貨,經營者應當承擔消費者支付的合理費用,並不得向消費者收取任何費用;有質量問題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二十九條從事旅客、貨物運輸的經營者,應當保證旅客、托運人的人身、財產安全。
經營者應當按照客票載明的時間和班次運送旅客。經營者遲延運送的,應當及時說明原因,按照旅客的要求盡快安排改乘其他班次或者退票,並根據有關規定對旅客的食宿予以妥善安置,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經營者不得降低服務標准,不得超載、中途加價,不得無故繞行、拒載、中途停運或者轉運。
第三十條從事旅遊服務的經營者,應當與旅遊者訂立書面合同,明確旅遊線路和景點、價格、日程安排、食宿標准、交通工具、違約責任等事項。安排旅遊購物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在合同中明示購物地點、次數、時間。
經營可能危及旅遊者人身、財產安全的旅遊項目,應當具備保障旅遊者人身、財產安全的技術條件、服務設備和必要的救護設施,並向旅遊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
經營者擅自增加游覽景點或者提高食宿、交通工具標準的,由經營者承擔由此增加的費用;擅自減少游覽景點或者降低食宿、交通工具標準的,應當退還相應費用並承擔違約責任。
導遊人員進行導游活動,不得欺騙、脅迫或者與經營者串通欺騙、脅迫消費者消費。
第三十一條食品經營者不得經營含有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物質對食品進行保鮮、拋光、著色、熏烤等加工處理。
從事餐飲業的經營者,提供的食物應當符合衛生、安全要求;不符合衛生、安全要求,給消費者健康造成損害的,應當賠償消費者的損失。經營者對所提供的食品和服務,應當事先將價格告知消費者並接受消費者的選擇。
第三十二條從事攝影、沖印的經營者,應當保證攝影、沖印質量;拍攝、沖印的照片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應當根據消費者的要求退還費用或者免費重拍、重印。經營者提供服務後,應當將全部照片、底片(包括數碼圖片資料)交付消費者,不得自行保留和另行收取費用;造成消費者的膠卷、底片損壞或者遺失的,應當退還沖印費,並按整卷膠卷價格的10倍給予賠償。拍攝內容具有特殊價值的,消費者可以與經營者事先約定保價沖印,保價費不得超過保價額的3%;經營者未按約定提供服務或者提供服務不符合約定要求的,按照約定的保價額賠償消費者損失。
第三十三條從事洗染服務的經營者,應當與消費者共同確認洗染前衣物狀況,向消費者介紹衣物洗染效果,並在服務單據中註明。經營者未按照約定提供服務,造成衣物損壞、串色、染色、遺失等後果的,應當退還收取的費用,並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四條組織展覽、演出、體育活動的經營者,不得擅自減少已公布的活動項目和內容;確需變更活動項目和內容的,應當在原定活動時間3日前以有效方式告知消費者,並根據消費者的要求辦理退票。經營者未在原定活動時間3日前告知消費者的,除退還消費者票價款外,還應當承擔消費者支付的合理費用。
第三十五條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者,應當守法經營,為消費者提供文明健康的服務,不得接納未成年人上網,不得利用互聯網上網服務製作、下載、發布、傳播含有邪教、迷信、淫穢、賭博、暴力、犯罪等內容的信息,不得對商品和服務作虛假宣傳。
提供手機簡訊服務的經營者應當依法經營,不得強制或誘導消費者接受有償服務,不得發布含有不健康內容的信息和虛假信息。
第三十六條從事美容、美發服務的經營者和從事整容、整形服務的醫療機構應當明碼標價、合理收費,不得價外加價,不得使用偽劣用品。達不到約定效果的,經營者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給予重作或者退還已收取的費用;給消費者造成人身傷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非醫療機構不得從事整容、整形項目。
第三十七條從事修理、加工服務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告知消費者修理、加工所需要的零部件、材料、期限、價格等真實情況,並開出修理或加工清單,經消費者同意後,再作修理、加工。
經營者不得偷換零部件或者更換不需要更換的零部件,不得虛列修理項目或者謊稱更換零部件。
經營者對修理的部位應當予以包修,包修期不得少於30日;經營者承諾包修期多於30日的,從其承諾。包修期自商品修復交付消費者之日起計算。
第三十八條從事商品房銷售的經營者應當在合同中明確列明商品房的地址、建築結構、建築面積、裝飾標准、計價方式、付款方式、配套設施、產權辦理等內容,保證商品房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
從事商品房銷售的經營者有下列欺詐行為之一的,應當退還消費者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承擔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金:(一)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未告知買受人將該房屋抵押或者出賣給第三人;(二)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虛假的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三)隱瞞所售房屋已經抵押或者出賣給第三人的事實;(四)隱瞞所售房屋屬於拆遷補償安置房屋的事實。
第三十九條從事商品房銷售的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對商品房實行質量保修。在正常使用情況下,應當進行防水處理的屋面防水工程、衛生間、下水道、房間、外牆面的防滲漏保修期不得低於5年。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商品房的保修期自商品房交付消費者之日起計算,保修期內的維修費用(含公共部位的維修費用)由經營者承擔。
第四十條從事住宅裝修的經營者,應當與消費者書面約定施工方案、期限、質量、價格、環保指標、質量保證方式、違約責任等內容;由經營者提供裝修材料的,還應當書面約定材料的名稱、規格、環保和安全指標、等級、價格等,材料應經消費者驗收、認可。
裝修工程的保修期限不得低於2年,自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計算。
第四十一條從事物業管理的經營者,應當切實履行物業管理合同,接受業主和業主委員會監督,不得損害業主利益。未按合同約定提供服務的,業主大會有權解除合同。
第四十二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依法維護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中的知情權、隱私權,為患者查閱、復印處方箋、住院志、醫囑單、檢驗檢查報告、手術以及麻醉記錄單等資料提供方便。因實施保護性醫療措施不宜讓患者知情或者患者因故無法行使知情權的,醫療機構應當保障患者親屬行使上述權利。未經患者或者其親屬同意,醫療機構不得公開患者病情。
醫療機構應當科學用葯,合理安排必要的醫療檢查項目,並按照規定收取醫療費用,詳列計價項目、收費清單,並出具收費憑證,不得將其用葯量、檢查項目與醫務人員的利益掛鉤,增加患者經濟負擔。違反規定多收取的費用,應當退還患者。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采購、使用假劣葯品、醫療器械,不得生產、銷售、使用無批准文號的自製葯品與制劑;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
第四十三條從事非公益性或非學歷培訓教育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如實告知課程設置、師資狀況、學費收取項目及標准等情況,不得有下列侵害受教育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一)不具備合法資格招收受教育者;(二)以虛假的受教育者所取得的成績,證明學校教育的成功;(三)虛構與有關經營者達成培養協議,以保證畢業就業誘導受教育者;(四)擅自提高收費標准或者增加收費項目;(五)降低教學水平,安排不合格的教師從事教學活動,不提供相關的教學場所、教學設備和設施;(六)以不正當手段迫使受教育者終止學業。
經營者有前款規定行為之一的,應當在受教育者提出退學退款要求之日起5日內,退還全部學費、培訓費以及其他費用,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四十四條供水、供電、供氣、供暖、郵政、電信、有線電視、互聯網路等公用服務的經營者,應當按照價格行政部門核定的收費標准收費,不得擅自提高收費標准或者增加收費項目,不得收取押金、保證金等;不得限定消費者購買指定的商品;未提供材料的,不得收取材料費;消費者要求暫停服務的,不得收取暫停手續費。
經營者應當負責對設備進行檢查維護。經營者在對設備進行維護、檢修期間,應當採取措施,保證公用服務的正常進行;確需影響消費者正常使用的,應當至少提前3日告知消費者。
第四十五條經營者應當全面履行其法定義務;本條例未作規定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義務。
第四章消費者組織
第四十六條省、市、縣(區)依法成立消費者協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消費者協會履行法定職能的需要為其辦事機構配備必要的人員,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消費者協會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發展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並根據需要在消費者集中的地方設立投訴點。
除消費者協會外,消費者還可以依法成立其他消費者組織。
第四十七條消費者協會履行下列職能:
(一)宣傳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價格、售後服務和消費者的意見進行調查、比較和分析,為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和咨詢服務;
(二)參與有關行政部門、行業協會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價格、安全、衛生、計量等進行監督檢查;
(三)向有關行政部門、行業協會和經營者提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建議,就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向有關行政部門、行業協會反映、查詢;
(四)發現商品或者服務存在嚴重缺陷,向經營者提出改進建議,並向有關行政部門和行業協會報告;
(五)受理消費者的投訴,並對投訴事項進行調查、調解;
(六)支持消費者依法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申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
(七)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予以披露;
(八)其他與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有關的工作。
第四十八條消費者協會應當針對消費者投訴的處理情況和消費者的需求,不定期發布消費警示信息和消費指導信息,幫助消費者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引導消費者科學合理消費。
消費者協會可以向社會披露經核實的消費者的投訴情況。
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信息、披露消費者投訴情況,應當合法、客觀、公正。
第四十九條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應當強化服務意識,規范自身行為,加強隊伍建設,不得從事商品經營和營利性服務,不得以牟利為目的向社會推薦商品和服務。
第五十條有關行政部門、行業協會應當及時將涉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信息告知消費者協會。對消費者協會就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事項的查詢,有關行政部門、行業協會應當在10日內予以答復。
第五章消費爭議處理
第五十一條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二)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三)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五十二條鼓勵消費者與經營者採取協商和解的方式解決消費爭議,但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五十三條消費者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消費爭議的,消費者協會應當自收到消費者調解申請之日起3日內決定是否受理;不屬於受理范圍的,應當向消費者說明理由。
消費者協會受理消費爭議調解申請後,應當自受理之日起5日內調解。經調解達成協議的,根據消費爭議雙方的要求,可以製作調解協議書;調解不成的,消費者協會應當告知當事人其他解決途徑。
消費者協會認為經營者有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經營行為的,應當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及時處理,並將處理結果書面告知消費者協會。
第五十四條行政部門對消費者的申訴或者消費者協會轉交的投訴,應當在接到申訴或投訴之日起7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受理的決定,並書面告知消費者或消費者協會。
行政部門決定受理的,應當及時處理。確屬經營者責任的,行政部門應當責令其負責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消費者的損失。
行政部門決定不受理的,應當說明理由。行政部門逾期不作出是否受理決定的,或者對行政部門不受理決定不服的,消費者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五十五條消費者為解決消費爭議,可以依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仲裁委員會可以在消費者協會設立仲裁辦事機構,為當事人解決消費爭議提供方便。小額爭議仲裁應當體現簡便、快捷的原則,並免收或減收仲裁費。
消費者和經營者對仲裁機構作出的裁決應當履行。一方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第五十六條消費者要求解決消費爭議的,應當提供能夠證明消費關系存在的商品實物、購貨憑證、服務單據或者其他證據。
第五十七條因商品或者服務質量發生爭議需要進行檢測、鑒定的,可以根據消費者與經營者的約定進行檢測、鑒定;雙方未約定的,由受理調解、申訴的消費者協會或者有關行政部門委託檢測、鑒定機構進行檢測、鑒定。
檢測、鑒定費用由經營者先行墊付,消費者提供等額擔保。責任明確後,檢測、鑒定費用由責任方承擔;無法明確責任的,由雙方共同承擔。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八條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法律、法規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沒有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0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
(一)違反第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廣告或者虛假宣傳,欺騙或者強迫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或者搭售商品、服務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的;
(二)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對存在嚴重缺陷的商品不採取召回措施的;
(三)違反第二十八條規定,以郵購銷售、電視(電話)銷售、互聯網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商品與廣告宣傳不一致的;
(四)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三款規定,經營者超載、中途加價,無故繞行、拒載、中途停運或者轉運的;
(五)違反第三十條第二款規定,經營可能危及旅遊者人身、財產安全的旅遊項目,不具備保障旅遊者人身、財產安全的技術條件、服務設備和必要的救護設施,或者未向旅遊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的;
(六)違反第三十一條規定,經營含有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質對食品進行保鮮、拋光、著色、熏烤等加工處理,提供的食物不符合衛生、安全要求的;
(七)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接納未成年人上網,或者利用互聯網上網服務製作、下載、發布、傳播含有邪教、迷信、淫穢、賭博、暴力、犯罪等內容的信息或者對商品和服務作虛假宣傳的;
(八)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從事美容、美發服務的經營者和從事整容、整形服務的醫療機構不依法經營的;
(九)違反第三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偷換零部件或者更換不需要更換的零部件,虛列修理項目或者謊稱更換零部件的;
(十)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不按照規定收取醫療費用,或者采購、使用假劣葯品、醫療器械,生產、銷售、使用無批准文號的自製葯品與制劑,或者將用葯量、檢查項目與醫務人員的利益掛鉤,或者利用職務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
(十一)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供水、供電等公用服務經營者擅自提高收費標准,增加收費項目,限定消費者購買指定的商品,或者收取暫停手續費的;
(十二)法律、法規規定的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予以處罰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九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者人身傷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交通費、住宿費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者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前款規定的費用應當一次性補償,具體標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十條經營者提供商品和服務給消費者造成精神損害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經營者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侮辱或者捏造事實誹謗消費者,搜查消費者的身體或者其攜帶的物品,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給予2000元以上的精神損害賠償。
第六十一條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葯品監督、衛生、價格等行政部門和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六十二條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參照本條例執行。

『捌』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產假法律法規怎麼規定的

產假最多休158天,包括法定產假98天以及地方規定60天。根據法律規定,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難產的,增加產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女職工懷孕未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15天產假;懷孕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42天產假。
《安徽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三十七條:對符合本條例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給予以下獎勵:
(一)女方在享受國家規定產假基礎上,延長產假六十天;
(二)男方享受十天護理假;夫妻異地生活的,護理假為二十天。
職工在前款規定的產假、護理假期間,享受其在職在崗的工資、獎金、福利待遇。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第七條: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難產的,增加產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女職工懷孕未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15天產假;懷孕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42天產假。

熱點內容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