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業法規
㈠ 居民區養蜜蜂合法嗎國家有沒有明文規定
「居民區養蜜蜂」當然不行,居民的安全又有誰來保障?
《養蜂管理辦法(試行)》(中國農業部公告第1692號)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養蜂者到達蜜粉源植物種植區放蜂時,應當告知周邊3000米以內的村級組織或管理單位。接到放蜂通知的組織和單位應當以適當方式及時公告。在放蜂區種植蜜粉源植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避免在盛花期施用農葯。確需施用農葯的,應當選用對蜜蜂低毒的農葯品種。
第十五條規定:養蜂者應當持《養蜂證》到蜜粉源地的養蜂主管部門或蜂業行業協會聯系落實放蜂場地。 轉地放蜂的蜂場原則上應當間距1000米以上,並與居民區、道路等保持適當距離。 轉地放蜂者應當服從場地安排,不得強行爭占場地,並遵守當地習俗。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㈡ 居民區養蜜蜂合法嗎國家有沒有明文規定
摘要 「居民區養蜜蜂」當然不行,居民的安全又有誰來保障?
㈢ 居民區養蜜蜂合法嗎
肯定不行,雖然不知道有沒法律明確指出居民區養蜂違法,但居民區明顯不是一個市民,居民流動量小的地方,反而一不小心就會影響到別人,而蜜蜂明顯不會是你能控制的了的,於是就一定會和居民,市民產生交集,而且很有可能有人出現受傷的可能,這么我想就就明顯了。
㈣ 誰知道蜂產品的新規定
日前,由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國家質檢總局、中國蜂產品協會等部門制定的國家標准《蜂蜜》新國標公布後,有關部門將以此為執法依據,實行蜂蜜市場准入制度,市場上蜂蜜摻假的現象將得到有效遏制。
蜂蜜新標准從明年3月起執行
按照新的《蜂蜜》(GB187962005)標准,蜂蜜生產企業將從2006年3月1日,流通領域將從2006年6月1日起分別執行新標准。另外,各有關部門要對轄區內的所有蜂蜜和蜂蜜製品生產企業進行一次專項檢查。在真實性指標上,新國標也限定,蜂蜜中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蜂蜜以外的物質,如澱粉類、糖類、代糖類物質以及防腐劑、澄清劑、增稠劑等,對故意在蜂蜜中添加果葡糖(漿)、蔗糖、葡萄糖等工業生產物質,卻仍標識為「蜂蜜」或者「蜜」的產品,將依照國家《產品質量法》相關規定給予處罰。
專家解讀蜂蜜新標准意義
著名食品專家、南京財經大學教授專家李全根介紹,過去,我國在蜂蜜產品上沒有統一的國家標准,只有推薦性標准,導致蜂蜜製品市場魚龍混雜,新國標出台清晰界定了蜂蜜標准,體現了與國際接軌的意識。據了解,新標准制定參照了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標准,即國際通行的CAC標准,而其中關鍵條文,比如「名稱」,規定「蜂蜜是蜜蜂採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與自身分泌物結合後,經充分釀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質。」——這一界定與國際蜂蜜標准相一致。
此外,蜂蜜製品的命名須按照國家《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蜂蜜」或「蜜」字樣字體不得與其他字樣字體不同,字型大小不得大於其他字樣字型大小,必須在產品包裝的主要展示面上緊鄰產品名稱的位置,使用不小於產品名稱字型大小的漢字醒目標注蜂蜜含量。「這一條很重要,老百姓購買蜂蜜時就能有知情權。」李全根說,今後廠家隨意在蜂蜜製品前加「XX蜜」標識、誤導消費者的現象將被禁止。
新標准有利於我區蜂蜜產業發展
「都說乳製品市場亂,其實蜂蜜製品市場有過之而無不及,許多老百姓吃的都是糊塗蜜。」
蜂蜜新標准出台,規范了市場秩序,保護了正規企業的合法權益,有利於我區蜂業健康快速發展。
㈤ 我國蜂業管理體制是怎樣的其職能是什麼
我國養蜂業實行國家統一管理、部門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農業、商業、經貿部門分別主管生產、購銷經營和對外貿易;醫葯、輕工部門管理以蜂產品為原料的葯品、食品、化妝品等製品。蜂業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分別由各級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教育委員會統一管理。部門之間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協調發展。
農業部主管全國養蜂生產,各級農牧部門主管本地區的養蜂生產。全國約有200多個地區和縣(市)設有養蜂管理站。管理站在組織養蜂生產、推廣先進技術、加強專業管理的同時,具體負責為當地養蜂者簽發養蜂證和轉地放蜂證,開展蜜蜂檢疫工作,為外來放蜂人員安排放蜂場地等。
商業部門管理蜂產品購銷經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地區、縣,由供銷合作社及基層供銷社分管此項業務。各級土產公司都經營蜂產品。隨著改革形勢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蜂業公司直接參與蜂產品的經營活動。
對外經濟貿易部門管理蜂產品的出口。蜂蜜、蜂蠟、蜂花粉等出口業務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負責;蜂王漿及其製品的出口,由中國醫葯保健進出口總公司負責。各級經貿部門及口岸根據對外經濟貿易部的有關規定,進行蜂產品的收購、加工和辦理出口業務。
㈥ 回家對養蜂業有哪些政策保護
(一)加大對養蜂業發展的支持與保護。制定完善相關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蜂葯生產、銷售、使用等管理,建立和健全規模蜂場備案與養殖檔案制度,規范蜜蜂檢疫行為。探索建立養蜂主產區成熟蜜生產補貼和政策性保險政策,提高養殖積極性,降低養殖風險。推動出台蜜源植物保護利用政策,探索有償授粉機制,協調有關部門在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項目中支持蜜源植物種植。
(二)保護蜂農合法權益。逐步推行蜂產品優質優價,完善企業與養殖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在轉地放蜂集中地區,配合有關部門,妥善解決治安、收費、蜂產品銷售、蜜蜂農葯中毒、人蜂安全等問題,保護蜂農的人身權益和經濟利益。鼓勵和支持農戶在糧食、果樹、蔬菜等農作物流蜜期採用綠色防控技術,噴灑對蜜蜂低毒的農葯。加快推行農葯噴灑事先告知制度,探索建立種植農戶和蜂農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和機制。積極支持建立養蜂業風險救助金制度,不斷增強蜂農抵禦風險災害能力。
(三)加快科技研發與應用步伐。建立產學研密切結合的技術支撐體系,加快養蜂和蜜蜂授粉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普及。加大對新型養蜂機具、新蜂葯、新技術、新產品等研發的支持,加強養蜂生產者與加工企業和科研院校的聯結,切實搞好蜂農科技培訓,通過舉辦現場會、培訓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地培訓蜂農,提高養蜂管理技術水平。
(四)積極開拓蜂產品消費市場。普及蜂產品知識,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消費咨詢,對違規企業及時曝光,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維護消費者權益。適應市場需求,豐富蜂產品花色品種,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積極培育蜂產品知名品牌,利用已有優勢鞏固和擴大蜂產品出口,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五)強化對養蜂業發展的指導和管理。加強行業監管,充實養蜂管理人員隊伍,養蜂重點區域主管部門要安排專職蜂業管理人員,其他地區要有兼管人員,及時處理養蜂業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加強行業協會、組織建設,要根據本地市場和資源優勢,制定符合實際的發展規劃,充分發揮規劃對養蜂業發展的指導作用。加強養蜂生產的信息平台建設,密切關注養蜂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推進養蜂業持續健康發展。
㈦ 法律規定蜜蜂離人群多遠才合理
環保法對養殖場離村子人群多遠沒有規定。
環保法第四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農業等有關部門和機構應當指導農業生產經營者科學種植和養殖,科學合理施用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科學處置農用薄膜、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防止農業面源污染。
禁止將不符合農用標准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固體廢物、廢水施入農田。施用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及進行灌溉,應當採取措施,防止重金屬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環境。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定點屠宰企業等的選址、建設和管理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從事畜禽養殖和屠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採取措施,對畜禽糞便、屍體和污水等廢棄物進行科學處置,防止污染環境。
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農村生活廢棄物的處置工作。
禁止在下列區域內建設畜禽養殖場:
(一)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及緩沖區;
(二)城市和城鎮中居民區、文教科研區、醫療區等人口集中地區;
(三)縣級人民政府依法劃定的禁養區域;
(四)國家或地方法律、法規規定需特殊保護的其他區域。
㈧ 村莊不能養蜂有法律依據嗎
村莊不能養蜂國家法律有限制。養蜂需取得國家相應的許可,放蜂時對周圍環境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是不能夠養在人口比較密集的小區內的,蜜蜂採花釀蜜,城市居民區沒有可供蜜蜂採花的花源,同時蜜蜂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居民區養蜂是不協調的,也是法律法規不允許的,所以應選擇蜜源豐富、環境適宜的地方養蜂。
《養蜂管理辦法(試行)》第十五條 養蜂者應當持《養蜂證》到蜜粉源地的養蜂主管部門或蜂業行業協會聯系落實放蜂場地。轉地放蜂的蜂場原則上應當間距1000米以上,並與居民區、道路等保持適當距離。轉地放蜂者應當服從場地安排,不得強行爭占場地,並遵守當地習俗。第十四條 主要蜜粉源地縣級人民政府養蜂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蜂業行業協會,每年發布蜜粉源分布、放蜂場地、載蜂量等動態信息,公布聯系電話,協助轉地放蜂者安排放蜂場地。
㈨ 居民區養蜜蜂違法嗎
法律分析:不可以,1、居民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是城市較為集中的居住地,具有一定規模,還有滿足居民區的相關配套設施,如:學校、醫葯、市場等。2、養蜂,屬於養殖業的一種。蜜蜂採花釀蜜,城市居民區沒有可供蜜蜂採花的花源,同時蜜蜂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居民區養蜂是不協調的,也是法律法規不允許的。3、養蜂,要到有花源的農村、草原、林區等地放養,環境清新,蜂蜜質量會更好,可以將養蜂產業做大做好。
法律依據:《養蜂管理辦法(試行)》
第十二條 第一款:養蜂者到達蜜粉源植物種植區放蜂時,應當告知周邊3000米以內的村級組織或管理單位。接到放蜂通知的組織和單位應當以適當方式及時公告。在放蜂區種植蜜粉源植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避免在盛花期施用農葯。確需施用農葯的,應當選用對蜜蜂低毒的農葯品種。
第十五條 養蜂者應當持《養蜂證》到蜜粉源地的養蜂主管部門或蜂業行業協會聯系落實放蜂場地。 轉地放蜂的蜂場原則上應當間距1000米以上,並與居民區、道路等保持適當距離。 轉地放蜂者應當服從場地安排,不得強行爭占場地,並遵守當地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