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級法規
A. 區縣級法院最高量刑標准
區縣級法院最高量刑標準是十五年有期徒刑。根據法律規定,中級法院可判處無期徒刑,基層院最高15年。
量刑的指導原則如下:
1、量刑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根據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決定判處的刑罰;
2、量刑既要考慮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輕重,又要考慮被告人應負刑事責任的大小,做到罪責刑相適應,實現懲罰和預防犯罪的目的;
3、量刑應當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罰當其罪,確保裁判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4、量刑要客觀、全面把握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治安形勢的變化,確保刑法任務的實現;對於同一地區同一時期、案情相似的案件,所判處的刑罰應當基本均衡。
量刑步驟如下:
1、根據基本犯罪構成事實在相應的法定刑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
2、根據其他影響犯罪構成的犯罪數額、犯罪次數、犯罪後果等犯罪事實,在量刑起點的基礎上增加刑罰量確定基準刑;
3、根據量刑情節調節基準刑,並綜合考慮全案情況,依法確定宣告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十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
第二十一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
(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
(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第二十二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區、直轄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二十三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是全國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這個最多是個政府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最低都是要地州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訂的。
C. 縣級人大可以制定地方法規嗎「縣級以上」的說法包含縣級嗎
《憲法》第100條規定:"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它們的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回法、法律、行政法規答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的、並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范性文件,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因此,縣級人大是無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只有省級人大或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大才有這個權利。另外,縣級以上包括縣級。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滿意請採納,舉手之勞,將鼓勵我們繼續解決更多網友的問題
D. 法律法規中的市、縣人民政府包括區嗎
不包括,市、縣級人民政府才包括區政府,市、縣人民政府指的是設區的市政府和縣(市)政府
E. 縣(區)制定的法規能否作為法院審理或強制執行的依據
法院審理案件的依據只能是法律、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 法律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行政法規只能由國務院制定。 地方性法規是指由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所在地的市和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縣級的政府或部門無權制定法規。
F. 法律規定:我國行政區劃分為「省、縣、鄉」三級,「市」哪去了
中國的市制泛化,市的建制擴展到行政區劃的所有層級。目前,中國究竟有幾種市呢?根據憲法的規定,中國只有3種市:直轄市、設區的市、不設區的市。可實際上卻至少有5種市: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副地級市、縣級市。
有這樣一個例子:某地有個代表團去國外考察,由一位副市長帶隊。外方的接待人員偶然發現成員中還有一位正市長,因此大惑不解於為什麼不是由這位正市長帶隊,而翻譯也犯難,怎麼向外方解釋副市長是地級,正市長是縣級這樣的微妙之處。如果不對市管縣體製作調整,就不會僅是分不清市長之間的級別這樣的問題了。
由於實行地市合並,一些原來的地級市和縣級市的轄區由市建制變成了區建制,出現了大量單區市。在這些地方,市民一詞應當代之以“區民”,因為“市”里的居民大部分是農民,“區”里的居民才是通常意義上的市民。這就使得“市民”的概念變得模糊起來,城市人口統計也變得變幻莫測起來。
G. 縣級政府有權制定哪些法律法規
無權。即使從修改後的立法法講,也是指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城市建設管理、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縣級是無權的。
H. 縣級政府制定相關法規、政策的許可權
縣級政府無權制訂任何法律法規。
根據《立法法》規定: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另外較大的市經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也可以制定。(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還有是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一般的地級市人民政府和縣(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不是法規、規章,只可制定行政措施、決定等。
自治州(盟)、自治縣(旗)人民政府依區域自治法規定,可以制定地方性規章。
I. 縣級行政區劃的管理原則是什麼嗎
貌似官方沒有提出縣級行政區劃的管理原則。下面是關於行政區劃的一般介紹,供你參考。
行政區劃是指國家對行政區域的劃分及其政權的設置,行政區域體制是國家組織結構的重要形式。當前,行政區劃管理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國務院關於建立民族鄉問題的通知》、《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建制鎮標準的報告〉的通知》、《民政部關於慎重穩妥地做好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調整變更主要包括縣級行政區域界線變更、撤縣設市、縣級市升格、撤縣(市)設區、政府駐地遷移等。按照國務院行政區劃管理有關規定,上述調整事項均由國務院審批。
我個人總結了幾點,僅供參考:
法制化原則。縣級行政區劃調整變更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審批權屬於國務院。
相對穩定性原則。縣級行政區是我國基本行政區域,要保持相對穩定。尤其是縣(有些已經改成縣級市,有些改成市轄區),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我國基本行政區域,更要保持相對穩定。
靈活性原則。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根據經濟、社會、科技、人口等因素變化,可以對縣級行政區劃進行局部調整。
機構設置遵循精簡、統一、效能原則。縣級政權機構設置,與全國機構設置一樣,同時遵循精簡、統一、效能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