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釋義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釋義

發布時間: 2022-05-17 17:50:52

『壹』 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與處理應堅持哪些原則

某公司為了及時真實地調查事故原因、分析事故過程、明確事故責任,妥善處理事故後果,特製定《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和報告制度》,內容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事故報告內容、報告時間和調查處理。其中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與處理應當堅持哪些原則呢?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處理是兩個環節,生產安全事故報告應當及時、准確、完整,任何單位和個人對事故不得遲報、漏報、謊報或者瞞報。這是《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對生產安全事故報告所作出的規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四條第二款對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作出規定:「事故調查處理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及時、准確地查清事故經過、事故原因和事故損失,查明事故性質,認定事故責任,總結事故教訓,提出整改措施,並對事故責任者依法追究責任。」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求必須全面徹底地查清生產安全事故的原因,從實際出發明確事故責任,實事求是提出處理意見,實事求是總結事故教訓、落實事故整改措施。尊重科學的原則要求有科學的態度,並且特別注意充分發揮專家和技術人員的作用,查明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責任。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與處理受群眾監督。如果有遲報、漏報、謊報、瞞報,調查處理期間不作為或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依法進行處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第四條事故報告應當及時、准確、完整,任何單位和個人對事故不得遲報、漏報、謊報或者瞞報。

事故調查處理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及時、准確地查清事故經過、事故原因和事故損失,查明事故性質,認定事故責任,總結事故教訓,提出整改措施,並對事故責任者依法追究責任。

第八條對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中的違法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監察機關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

法律原則決定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質、內容和價值取向。《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中規定的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處理的原則,決定了具體制度的科學性,保證報告與調查內容的真實性。同時該制度也需要與時俱進,進一步完善,原則的確立對生產安全報告調查制度的完善與改革起著導向作用。但法律原則的局限在於能否充分體現在具體的制度規定中,因此二者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都是需要不斷完善的。

『貳』 安全生產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的解讀

為什麼還要制定《安全生產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1、生產經營單位的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生產經營單位的內部管理和決策機制也隨之多樣化、復雜化,給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提出了新的課;2、安全生產面臨著嚴峻形勢,特別是礦山、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道路交通等行業或者領域事故多發的熱頭沒有得到根本遏制;3、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發生了較大變化,地方政府在安全生產工作中負有越來越重要的職責;4、社會各屆對於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制定《條例》在總體思路上是如何把握的
制定《條例》的總體思路上把握了以下4個方面:一是貫徹落實「四不放過」原則。「四不放過」,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過,責任人未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未落實不放過,有關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二是堅持「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於必須堅持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三是重在完善程序,明確責任。規范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和調查處理,首先需要完善有關程序,為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工作提供明確的「操作規程」。同時,明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事故發生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中所負的責任。
《條例》是如何劃分事故等級的
《條例》將事故劃分為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4個等級。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者,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其中,事故造成的急性工業中毒的人數,也屬於重傷的范圍。
對遲報、漏報甚至謊報、瞞報事故的問題,《條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一是進一步落實事故報告責任。事故現場有關人員,事故發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以及有關地方人民政府,都有報告事故的責行。二是明確事故報告的程序和時限。事故發生後,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報告,單位負責人應當於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當按照事故的級別逐級上報事故情況,並且每級上報的時間不得超過2h。三是規范事故報告的內容。發生單位概況、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簡要經過和事故現場情況,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以及已經採取的措施等。事故報告後出現新情況的,還應當及時補報。四是建立值班制度。
《條例》關於組織事故調查的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特別重大事故,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分別由事故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負責調查;有關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也可以授權或者委託有關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對於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的一般事故,也可以由縣級人民政府委託事故發生單位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火災、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等行業或者領域的事故調查處理已有專門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事故調查的關鍵是做到客觀、公正、高效,《條例》如何保證事故調查達以這幾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明確了事故調查組組成的原則、組成單位以及事故調查組成員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事故調查組應當遵循精簡、效能的原則,由有關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監察機關、公安機關以及工會派人組成,並邀請人民檢察院派人參加。二是明確了事故調查組的職責及其在事故調查中的職權。事故調查組的職責包括:查明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人員傷亡情況及直接經濟損失,認定事故的性質和事故責任,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範和整改措施,提交事故調查報告。三是對事故調查組成員的行為規范作了明確規定。事故調查組成員在事故調查工作中應當誠信公正、恪守職責,遵守事故調查組的紀律,保守事故調查的秘密,未經事故調查組組允許,不得擅自發布有關事故的信息。四是明確規定了提出事故報告的時限和事故調查報告的內容。原則上,事故調查組應當自事故發生之日起60日內提交事故調查報告;特殊情況下,提交事故調查報告的期限經批准可以延長,但延長的期限最長不超過60日。事故調查報告除了要包括事故發生單位概況,事故經過和救援情況,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等內容外,還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事故責任的認定,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以及防範和整改措施等內容。
事故處理對於事故責任追究以及防範和整改措施的落實等非常重要,《條例》對此作了哪些規定
一是明確了事故調查報告的批復主體和批復的期限。事故調查報告由負責組織事故調查的人民政府批復。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自收到事故調查報告之日起15日內作出批復;特別重大事故30日內作出批復,特殊情況下,批復時間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時間最長不超過30日。二是對落實事故責任追究作了規定。即:有關機關對事故發生單位和有關人員進行行政處罰,對負有事故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進行處分;事故發生單位對本單位負有事故責任人的人員進行處理;負有事故責任的人員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三是明確了防範和整改措施的落實及其監督檢查。防範和整改措施由事故發生單位負責落實,落實情況除接受工會和職工的監督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要進行監督檢查。四是確立了事故處理情況的公布制度。事故處理情況除依據需要保密的外,要向社會公布。
在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方面,《條例》作了哪些規定
對事故發生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和其他有關人員、中介機構及其有關人員,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及其有關人員,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中的違法行為以及未履行安全生產職責導致事故發生等行為,都規定了力度較大的懲處措施,包括行政處罰、處分以及刑事責任等。其中的行政處罰既有財產罰,又有資格罰。比如,對事故發生單位最高可處2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最高可處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罰款;對負有責任的事故發生單位依法暫扣或者吊銷其有關證照,對負有責任的有關人員,依法暫停或者撤銷其與安全生產有關的執業資格、崗位證書。

『叄』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規定自事故之日起多少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變化的應即使補報

30天。如果是交通道路和火災是7天。

1、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十三條的規定: 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2、道路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自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3)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釋義擴展閱讀:

1、第十一條: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逐級上報事故情況,每級上報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

2、第十二條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三)事故的簡要經過;

(四)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五)已經採取的措施;

(六)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3、第十三條:事故報告後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道路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自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4、第十四條: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當立即啟動事故相應應急預案,或者採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5、第十五條:事故發生地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後,其負責人應當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組織事故救援。

『肆』 按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有關規定,報告事故應當包括哪些內容

按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三)事故的簡要經過;

(四)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五)已經採取的措施;

(六)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第十三條

事故報告後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道路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自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4)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釋義擴展閱讀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十條規定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當依照下列規定上報事故情況,並通知公安機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會和人民檢察院:

(一)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級上報至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

(二)較大事故逐級上報至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

(三)一般事故上報至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依照前款規定上報事故情況,應當同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以及省級人民政府接到發生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報告後,應當立即報告國務院。

必要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可以越級上報事故情況。

『伍』 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中規定報告事故的內容包括哪些

國務院抄《生產安全事故報襲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中規定報告事故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三)事故的簡要經過;

(四)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五)已經採取的措施;

(六)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5)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釋義擴展閱讀: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九條 事故發生後,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報告;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後,應當於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陸』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及調查處理條例>規定:報告事故應當包括哪六項內容

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三)事故的簡要經過;

(四)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五)已經採取的措施;

(六)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6)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釋義擴展閱讀:

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十三條事故報告後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

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道路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自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十四條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當立即啟動事故相應應急預案,或者採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十五條事故發生地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後,其負責人應當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組織事故救援。

第十六條事故發生後,有關單位和人員應當妥善保護事故現場以及相關證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事故現場、毀滅相關證據。

因搶救人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事故現場物件的,應當做出標志,繪制現場簡圖並做出書面記錄,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

第十七條事故發生地公安機關根據事故的情況,對涉嫌犯罪的,應當依法立案偵查,採取強制措施和偵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機關應當迅速追捕歸案。

『柒』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七條的規定解釋

其實如果你仔細研讀了《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全文,對這兩個問題自然可以得出明確的答案。

1.處罰權是依據調查權而定的,《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第十九條規定:「特別重大事故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別由事故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負責調查。省級人民政府、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也可以授權或者委託有關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未造成人員傷亡的一般事故,縣級人民政府也可以委託事故發生單位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也就是說如果是特別重大事故就由國務院組織調查,那麼調查之後的處罰自然是由國家一級的安監部門也就是國家安監總局進行;如果是一般事故則由縣級政府組織調查,調查之後的處罰也就由縣一級的安監局進行;其他依此類推。

2.依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事故分為四級,那麼事故責任自然也分為四級,即一般事故責任、較大事故責任、重大事故責任和特別重大事故責任。只要調查組認定了屬於責任事故(注意:事故分為責任事故和非責任事故,要認定為責任事故才可處罰),那麼就要依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七條進行處罰,而一個具體事故是什麼性質,其認定權在於事故調查組和相應的政府(調查組的調查報告還應由政府批復才生效)。
「有責任的企業」是指被認定為發生了責任事故的企業,企業一旦發生了責任事故就應該負責任,但有關責任人和具體責任的大小還要根據調查組的調查加以查明和劃分。具體的劃分要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而定,比如事故損失大,影響惡劣,自然會重罰;如果事故的後果程度一般,沒有造成大的影響,一般會輕罰。

另外,企業自身是沒權利認定事故責任和事故程度的,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事故,企業只有配合調查,然後等待調查組對於事故性質的認定和事故責任的劃分。

你問這些問題,我猜想你應該是企業的,對政府部門的工作程序不太了解。

熱點內容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