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教育法規救濟

教育法規救濟

發布時間: 2022-05-17 18:34:21

⑴ 教育法律救濟的途徑有哪些

(1)訴訟渠道:訴訟救濟,也稱司法救濟,是指相對人就特定的侵權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救濟,人民法院依法對糾紛做出公正裁決,為相對人提供救濟。

(2)非訴訟渠道:①行政救濟渠道,主要是指行政申訴和行政復審制度;②其他救濟渠道,主要是指通過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內部或者民間進行救濟的渠道。

⑵ 教育法律救濟的根本目的

法律救濟的最終目的是要補救受害者的合法權益。
法律救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自己的人身權、財產權因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或者其他單位和個人的行為而受到侵害,依照法律規定向有權受理的國家機關告訴並要求解決,予以補救,有關國家機關受理並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動。
法律救濟的方式主要有行政復議、行政裁決、國家賠償、 民事訴訟四種。
教育法律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按法定程序制定的。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黨組織,也可以是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教育政策的執行方式主要是倚靠黨政力量或黨的紀律,運用號召、宣傳、教育、解釋、動員等方法貫徹落實,其強制力是有限的。教育法律是一種社會規范,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十條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
國家扶持邊遠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
國家扶持和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第十一條 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推進教育改革,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銜接融通,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健全終身教育體系,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國家採取措施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國家支持、鼓勵和組織教育科學研究,推廣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促進教育質量提高。第十四條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領導和管理教育工作。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高等教育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理。第十八條 國家制定學前教育標准,加快普及學前教育,構建覆蓋城鄉,特別是農村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為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

⑶ 教育行政救濟的法律特點有哪些

您好:
行政救濟行為是行政法上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而教育行政救濟的內容決定了教育行政救濟具有如下幾個特徵:
1.教育行政救濟具有因行政相對人提起的補救性
教育行政救濟由教育行政相對人提起,由有行政救濟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對教育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實現對教育行政相對人損失的補救。教育行政救濟主管機關的審查和補救行為是在相對人提起補救申請之後發生的。這種補救是責令責任主體通過不作為停止侵害或通過作為彌補其所造成的損失來實現的。教育行政救濟的根本作用在於保護教育關系主體特別是教師、學生及學校在教育活動中的合法權益,這種保護作用是通過對合法權益確受損害者的補救來實現的。
2.教育行政救濟具有爭議性
教育行政救濟是國家有權機關依法處理和裁決教育行政爭議的過程。教育行政爭議,也叫教育行政糾紛,是教育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而侵害其合法權益,不服行政行為所形成的法律爭議。說其是爭議,是因為究竟該行政行為是否違法或不當,僅是教育行政相對人一方的主觀認定,因而表現為法律糾紛。有權國家機關處理與裁決教育行政爭議,成為教育行政救濟制度的核心內容。然而,教育行政救濟過程中對行政爭議的解決,不是平等地對雙方當事人的行為均加以審查,而是以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為主。另一方面,教育行政爭議的解決是對行政主體行為的責任有無及大小的認定,如果行政主體給教育行政相對人造成了實際損害,則其對自己的違法或不當行為,必須負相應的行政責任。這時的救濟就轉化為對行政責任的不同承擔方式,如教育行政機關宣告不當行為無效、撤銷和變更、停止侵害、返還權益等。因而,教育行政救濟的整個過程,體現了行政爭議的解決過程。
3.教育行政救濟具有程序性
由於教育行政救濟所要撤銷或變更的行為涉及的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爭執關系,因此各國法律往往對行政救濟都規定了極為嚴格的程序法。通常做法是將行政機關救濟的程序與司法機關行政救濟的程序法相分離,我國《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的制定實施正表明了教育行政救濟的程序性,而且它和行政行為相比,行政救濟的程序意義更為嚴格。通常,非經法定程序提起,有關機關不主動受理救濟案件,行政救濟不會自動發生;非經法定程序審理,不得認定行政主體之行為違法或不當,並進而承擔行政責任。法律對行政救濟的規范和調整,多是根據行政救濟活動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一系列活動過程的特點,從程序上加以規范,使行政救濟成為依次連貫進行的法定的程序性活動,因此,也有人將「行政救濟」稱為是「程序性法律行為」。我國目前施行的《行政復議條例》、《行政訴訟法》以及一些教育法律、法規也都對教育行政救濟的程序作出了明確規定。

⑷ 江蘇教師招聘考試裡面有部分內容是公共知識,這是什麼意思,都會考哪些內容

江蘇省教師招聘考試因為不是統考,由各地市自行組織,其中各地市有的是統考,有的是統考+個別區自行組織,有的是各個區自行組織,這樣也就沒有統一的筆試備考大綱。

在各地的教師招考中,有的會考教育基礎知識,有的考教育基礎知識+公共基礎知識,還有的會考學科知識,不少考生就會咨詢這幾者的區別在哪,今天就來給大家梳理一下。

★教育基礎知識
教育基礎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還包括教師能力,德育,課程,教育法規和班主任工作這幾塊,客觀題以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為主,主觀題以德育,課程為主。

★公共基礎知識
主要內容有:時政、政治、經濟、法律、哲學、天文、地理、宗教、行政、文學、藝術、數學、歷史、科技等。

★學科知識
一般學科知識是考察報考職位所在地區對應的高中階段現行教材知識及本專業理論知識。部分地區考的是報考相應學段的難度。關於學科方面的備考大綱本專欄已出:語文、數學、英語、學前,其他科目會陸續發出。

今天就談談教育基礎知識和公共基礎知識的考查方式。

考察內容

1、教育基礎知識

教育基礎知識一般考查的內容較為固定,可以參考**省教師招聘考試大綱
**省中小學公開招聘教師
教育公共基礎筆試和復習大綱
本大綱僅供參加**省中小學公開招聘教師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礎筆試》的考生復習和考試時參考。請考生重點掌握以下知識內容。
《教育公共基礎筆試》題型包括選擇、判斷簡析、案例分析、閱讀分析和論述五種類型。

第一部分 教育學基礎
一、教育與教育學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態、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基本規律
(二)教育發展的歷史階段、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
(三)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義、教育功能的類型、教育的個體功能與社會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
(二)影響教育功能發揮的因素
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義、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教育目的確立中的價值取向
(三)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論基礎、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容
四、教師與學生
(一)教師的定義、教師的角色、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及途徑
(二)學生的定義、學生的本質特點、學生發展的規律
(三)教育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生、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
五、課程
(一)課程的含義、課程理論及課程理論流派、課程的類型、課程的組織、課程的管理
(二)我國課程改革的回顧、新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課程標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點
(三)新課程帶來的變革
六、課堂教學
(一)教學的含義、教學理論及教學理論流派
(二)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內容和方法
(三)教學策略的含義、常用的課堂教學策略
七、學校德育
(一)德育的含義、功能及地位
(二)德育過程的含義、德育過程與教學過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關系、德育過程的理論、德育過程的規律
(三)德育的任務、目標、內容與課程
(四)德育的原則、途徑與方法
八、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
(一)班級的含義與特點、班級的歷史發展、班級的結構與功能、班級的發育過程
(二)班級管理的內容、原則與方法
(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務、職責與素質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學
一、心理發展與教育
(一)心理發展的概念、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二)心理發展的理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理論、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三)早期教育與心理發展、准備狀態與心理發展、教育如何促進心理的發展
(四)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二、學習與學習理論
(一)學習的含義、人類學習與動物學習的重要區別、學生學習的特點
(二)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掌握學習和指導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三、學習的遷移,記憶和遺忘
(一)學習遷移的含義、學習遷移的種類、影響學習遷移的主要因素、學習遷移的促進
(二)記憶的含義、記憶的三種存儲模式
(三)遺忘的含義、主要規律、產生原因及克服遺忘的策略
四、學習策略與不同類型的學習
(一)學習策略的定義、分類、特點、學習策略的發展、一般的學習策略及其培養
(二)知識的含義、知識學習的一般心理過程、知識的分類與學習
(三)技能的含義與種類、影響技能形成的因素、動作技能形成的階段
(四)解決問題的歷程、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主要心理因素、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五)品德與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結構、科爾伯格品德發展階段的理論、道德教育的基本觀點
五、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
(一)學習動機的概念、學習動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
(二)歸因與歸因方式、維納的歸因理論、歸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引導合理歸因
(三)注意的含義、學生注意的組織與培養
六、個別差異與教育
(一)人格差異的含義、人格差異與教育
(二)認知風格差異的含義、場依存與場獨立、整體性策略與系列性策略、內傾與外傾
(三)學困生的含義、學困生與優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學困生的教育措施
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義、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具體方法

第三部分 教育法學
一、法與教育法
(一)法的含義、法的特徵、法的淵源
(二)教育法的含義、教育法規的含義
二、教育法律關系
(一)教育法律關系的含義、特徵、類型;教育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二)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含義、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三)教育法律關系客體的含義、教育法律關系客體的種類
(四)教育法律關系內容的含義、權利和義務的含義、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權利和義務的類型、教育權利和教育義務
三、教育法律規范
(一)教育法律規范的含義、類型
(二)教育法律規范的構成要素
(三)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義、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的比較、教育道德的作用
(四)教育政策的含義、教育法規與教育政策的關系
四、教育法制過程
(一)教育立法的含義、原則;教育立法體制與立法主體許可權;教育立法的程序
(二)教育法規實施的含義、教育法規實施的方式、教育法規的效力與解釋
(三)教育行政執法的含義、特徵、地位、原則、內容與方式
(四)法律制裁的含義、違法的含義與種類、法律制裁的方式
五、教育法律責任
(一)教育法律責任的含義、歸責要件、歸責原則
(二)教育法律責任的分類
(三)學校(包括教師)對學生的侵權責任、學校對教師的侵權責任、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學校和教師的侵權責任、社會其他主體對學校和教師或學生的侵權責任
六、學生的權利及其維護
(一)學生權利的含義、主要內容
(二)學生受教育權的維護、學生財產權的維護、學生人身權利的維護
(三)學生傷害事故的定義、學生傷害事故案例分析、學生傷害事故的預防和處理
七、教師的權利及其維護
(一)教師權利的含義、教師權利的性質
(二)教師權利的內容:教師的職業權利、教師的一般權利
(三)教師權利的維護:教師教育權利的維護、教師人身權利的維護
八、教育法律救濟
(一)法律救濟的含義、特徵、渠道、基本原則;法律救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行政申訴制度:教師申訴制度、學生申訴制度

第四部分 教師職業道德
一、教師職業道德概述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含義和結構
(二)職業道德在教師素養中的地位、教師職業道德的功能與作用
(三)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
二、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
(一)愛國守法
(二)愛崗敬業
(三)關愛學生
(四)教書育人
(五)為人師表
(六)終身學習
三、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
(一)教師職業道德養成的含義
(二)教師職業道德教育
(三)教師職業道德的自我養成
(四)教師職業道德管理

以上內容各部分在江蘇各市教師招聘考試側重點各有不同,如南京在教育法律法規方面的考查較少。

2、公共基礎知識
包含天文地理、法律科技、人文常識、時事政治等,考查范圍廣。如南京教師招聘考試可能會考到時事政治、南京人文歷史、網路常識等等內容。

二、考察題型
教育基礎知識的考查題型涵蓋單選、多選、填空、判斷、名詞解釋、簡答、論述、辨析和教育作文。各地區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幾種,一般不會全部出現。
公共基礎知識的考查題型一般以選擇、判斷、填空為主。
江蘇部分城市公共基礎知識和教育基礎知識考情(參考歷年考試,每年考情具體變動請看公告)

⑸ 10月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點:教育法律救濟

【導讀】教育行業想要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需要一些國家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的,教育法律救濟就是其中之一,10月的教師資格證考試即將到來,9月就要進行考試報名了,相信很多考生都在緊張的復習中,但是因為教師資格證考試考點比較多,所以需要我們進行單科目復習,把歷年必考的考點進行認真的復習,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10月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點:教育法律救濟,下面就一起來學習一下。

教育法律救濟主要運用的法律救濟方式包括教師申訴制度、受教育者申訴制度、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和民事訴訟。

教育法律救濟的含義及特徵

教育法律救濟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並造成損害時,獲得恢復和補救的法律制度。在教育領域中主要運用的法律救濟方式包括教師申訴制度、受教育者申訴制度、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和民事訴訟。其特徵如下:

1.糾紛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濟的基礎。教育法律救濟制度是與糾紛的處理相聯系的。在社會生活中,糾紛通常表現為某種社會關繫上的利益矛盾與沖突,而這種矛盾和沖突,往往是由某種侵權行為所導致的。有糾紛就要求有解決糾紛的程序和制度,通過裁決糾紛去補救受損一方的合法權益。法律救濟制度也就由此應運而生。

2.損害的發生是教育法律救濟的前提。任何法律上的救濟,都是因為發生了侵權損害,無侵權損害就無所謂救濟。即使發生了侵權行為但沒有造成損害,也不存在救濟問題。所以,就其實質而言,侵權損害是法律救濟的前提。

3.補救受害者的合法權益是教育法律救濟的根本目的。教育法律救濟的目的就在於補救相對人受損害盼合法權益,為其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保護。「權力」不需要救濟,因為權力本身就是一種可以強制他人服從的力量。而「權利」對別人則沒有任何強制性的支配力,它的運用不能直接制止某種侵害行為,也不能採取任何強制人的措施,因此,權利需要法律救濟制度來。

教育法律救濟的作用

1.保護教育法律關系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主要表現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校、教師與學校、教師和學生與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等之間的關系。當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法定權益受到損害時,可以通過法定的方式和途徑,請求有關機關以強制性的救濟方式來幫助受損害者恢復並實現自己的權利。

2.維護教育法律的

通過教育法律救濟維護教育法律的尊嚴。通過法律救濟對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和其他國家機關的違法行政或管理進行矯正,對受侵害的相對人進行法律上的補救,這都是教育法律救濟維護教育法律的性的重要體現。

3.促進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行政

教育法律救濟可以促進教育行政部門、其他國家機關和學校依法行政和管理,確保其活動的法制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4.有利於推進教育法制建設

隨著教育法律體系的完善,我國開始進入依法治教的階段。在教育法制建設中,通過建立法律救濟制度,加強各級權力機關對教育法實施的監督。

教育法律救濟的途徑

法律救濟的途徑是指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請求救濟的渠道和方式。從一般意義上講,教育法律救濟主要有三種渠道,即訴訟救濟、行政救濟和其他救濟。其中後兩種渠道相對於訴訟渠道而言,通稱為非訴訟渠道。

1.訴訟救濟渠道。訴訟救濟,也叫司法救濟,是指相對人就特定的侵權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尋求法律救濟的途徑。這一渠道使相對人在通過其他途徑都不能獲得滿意的救濟時,可以得到充分的補救,因而這是一種較為完備的救濟途徑。從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看,只要符合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受案范圍的,都可以通過訴訟渠道求得司法解決。我國教育的有關法律對學校、教師、學生等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訴訟救濟渠道做了明確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十二條、第七十二條的相應規定。

2.行政救濟渠道。行政救濟,主要是指行政申訴和行政復議制度。行政救濟也是一種功能較為完備的救濟途徑。我國《教育法》和《教師法》也進一步規定了受教育者申訴和教師申訴兩種行政救濟方式。

3.其他救濟渠道。其他渠道,主要是指通過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內部或者民間進行救濟的渠道。除了以上兩種渠道之外,在人民調解制度的基礎上,我國將逐步建立校內調解、教育仲裁等其他法律救濟制度。

關於10月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點:教育法律救濟,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這是綜合素質必考點,希望大家能夠在最後的階段回歸教材,進行考前模擬,查漏補缺,加油!

⑹ 怎樣用教育法律救濟渠道去維護自己的權利

如果自己是屬於需要法律救濟的對象,可以撥打當地12348熱線,這是法律援助,如果符合條件,會提供免費律師救助。

⑺ 教育法律救濟的最主要途徑是行政救濟還是司法

教育法律救濟中,行政救濟是最主要的救濟

⑻ 教育法律救濟三種途徑

法律分析:1、教師法律救濟的途徑是指教師認為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請求解決或補償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分為:司法救濟 、行政救濟 、社會救濟三種。2、司法救濟是指當憲法和法律賦予教師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人民法院應當對這種侵害行為作有效的補救,對受害教師給予必要和適當的補償,以最大限度地救濟他們的生活困境和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維護基於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諧。3、行政救濟是指教師認為具體行政行為直接侵害其合法權益,請求有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對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行為實施糾正,並追究其行政責任,以保護行政管理相對方的合法權益。4、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為保證每個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權利,而對貧困教師提供物質幫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十五條 侮辱、毆打教師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造成損害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 對依法提出申訴、控告、檢舉的教師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行政處分。 國家工作人員對教師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⑼ 教資考試教育法律救濟的途徑有哪些

法律救濟的途徑主要有:行政途徑、司法途徑、仲裁途徑和調解途徑。
行政救濟途徑是教育法律救濟的主要方式,主要分為行政申訴和行政復議。
司法途徑是指相對人就特定的侵權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救濟。凡是符合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受案范圍的案件,都可以通過訴訟渠道獲得司法救濟。
仲裁途徑是根據糾紛雙方的共同意願,由共同選定的仲裁機構以第三者的身份,對當事人雙方發生的爭議,依據事實做出判斷,在權利和義務上做出裁決的活動。仲裁沒有國家機關的參與,是建立在糾紛雙方自願平等的基礎上,由非國家機關的仲裁機構以平等的第三者身份進行的活動。
調解途徑是指糾紛的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在人民法院、行政機關、群眾調解組織的排解疏導下,當事人互相諒解,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解決糾紛的活動。調解有司法調解、行政調解、民間調解三種形式。

熱點內容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