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把黨內法規體系納入

把黨內法規體系納入

發布時間: 2022-05-17 18:54:12

Ⅰ 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要全面推進黨的什麼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

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

在十九大報告中,黨內法規被提升至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基本方略中,報告提到,「必須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

全面從嚴治黨必須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充分體現了黨章作為管黨治黨的綱領性制度,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性指南。

(1)把黨內法規體系納入擴展閱讀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從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加快構建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內法規制度執行力、加強組織領導等方面,對加強新形勢下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出明確要求、作出統籌部署。

「意見」提出,到建黨100周年時,也就是2021年,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高效的黨內法規制度實施體系、有力的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保障體系,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

實踐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全面發力、多點突破,一系列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的黨內法規制度陸續出台,覆蓋了完善組織制度、劃出紀律紅線、加強監督執紀、著力選賢任能等方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十九大報告提出增強依法執政本領專家稱黨內法規制度體系

Ⅱ 依法從嚴治黨的內容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14年10月20日至日在北京舉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必
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
度體系,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促進黨員、幹部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10月23日 新華網)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作為主要議程,並將「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納入法治建設的「五大體系」之列,將
「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六大任務」之一,深刻詮釋了黨的建設與法治建設相輔相成、共生共存的密切關系,凸顯了
從嚴治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關鍵作用,進一步昭示了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極端重要性。

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前途和民
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國《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黨也在自己《章程》總綱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其相關章節更是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個
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要求黨員「自覺遵守黨的紀律,模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這無疑是從制度的層面規定和保
障了從嚴治黨與依法治國的並行不悖。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黨領導人民制定法律,表明黨是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體現的是執政黨履行使命的自律與
擔當;但法律從來都不是只管老百姓的,彰顯法律的尊嚴與效力,執政黨帶頭踐行法治的率先垂範至關重要。如果說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黨章就是黨的根本大
法」。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把「黨紀國法」相提並論,緣於兩者的主旨同歸,立意同向。鑒於黨的許多幹部肩負引領社會、管理一方的重要職責,從嚴治黨更有依法
治權、依法治官的深層含義。從嚴治黨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只有以健全黨規、鐵腕反腐的吏治成效,破除「以言代法」、「權大於法」的慣性思維,才能為全民
守法、踐行法治營造良好環境,才能有效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既是從嚴治黨的生動實踐,更是對依法治國的有益探索。期待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能夠成為深化從嚴治黨成果、開啟依法治國新局的新圭臬。

Ⅲ 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意義

怎樣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新華網北京4月日電
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對於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的意義。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們所說的法治,不應是「治民」,而應是「民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Ⅳ 黨內法規與依法治國的法與治

一、黨內法規的含義及黨規與國法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對黨內法規所下的定義是: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由此定義可知,其一,黨內法規的制定主體包括中央、中央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其二,黨內法規的具體調整范圍包括:黨的組織建設、黨的工作與活動;黨員的行為;對黨組織和黨員、黨的領導幹部的監督和問責。

黨內法規屬於廣義層面上的「法」,即「法」是調整社會關系和規范人們行為的一種規則,並非必然與「國家」相聯系。黨內法規既具有軟法的性質也具有硬法的性質。黨內法規與國法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為五個方面:其一,黨規在憲法、法律之下,不能與憲法、法律抵觸。這是黨規與國法關系的基本定位。其二,某些黨規可先於國法,其在實施一段時間之後可轉化為國法。其三,某些黨規可嚴於國法。「嚴於」是指黨規對黨員提出比法律更高的要求,但是「嚴於」也是有一定的法律界限的,即黨員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黨規不能減損黨員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不能增加黨員作為公民的義務。其四,一般黨規只適用於黨內而不適用黨外。其五,某些黨規既適用於黨內也適用於黨外。因為由於中國共產黨不是一般的政黨,也不是一般的執政黨,而是領導整個國家事務的執政黨,所以它不僅運用黨規規范黨內事務,它有時也會運用黨規同時調整國家事務。

二、黨內法規在依法治國中作用的領域

黨內法規作用於依法治國的領域主要有三:一是執政黨自身領域;二是執政黨直接行使相關國家公權力的領域;三是執政黨領導國家的領域。

具體而言,黨內法規在依法治國中作用的領域包括:其一,規范執政黨的行為,建設法治執政黨,通過法治執政黨領導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其二,規范執政黨直接行使相關國家公權力,為執政黨黨管幹部、黨管軍隊、黨管意識形態等執政行為直接提供「法」的依據,保證執政黨依法執政。其三,為實現執政黨領導國家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對一定國家事務作出規定,或以與政府聯合發文的形式就一定國家事務作出規定,推動國家相應事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

因此,黨內法規對於依法治國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的發揮並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有賴於一定條件的保障。具體而言,黨內法規作用正確發揮的保障條件包括:其一,確保黨內法規制定的民主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其二,確保黨規與國法的統一性和協調性。其三,健全黨內法規的實施和監督機制。其四,提高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能力。

Ⅳ 黨內法規體系是以什麼為根本,若干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規章制度體系

黨內法規體系是指以黨章為根本、以若干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規章制度體系,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

Ⅵ 為什麼要將黨內法規體系納入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范圍

黨內法規體系納入
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范圍

Ⅶ 寫一篇十八界四中全會的解讀。求大神。

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全會公報的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極強的現實意義。
首先,進一步明確了依法治國與依憲法治國的關系,強調了依憲治國在戰略布局中的重要性。現行憲法規定,「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在實踐中,存在「違法有後果、違憲無所謂」的現象,少數人甚至認為憲法只是一紙宣言,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全會公報突出依憲治國的基礎地位,進一步明確表明了依憲治國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基石。
其次,明確了黨的領導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系,強調了依憲治國在戰略布局中的根本性。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就是堅持黨的領導,是黨的領導、人家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最佳實現形式。
再次,強調了依憲治國在全局部署中的優先性。現行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並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憲法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解釋憲法,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監督憲法實施。但是,因為各種原因,距離形成全民遵守憲法、保證憲法實施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只有首先確立憲法權威,才能確立法治權威。全會公報對於「首先要」的強調,突出了依憲治國在全局部署中的優先性;公報還對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進行了具體部署,這讓我們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偉大實踐更加充滿信心。
【四中全會公報關鍵詞解讀】
——關鍵詞:黨的領導
全會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專家解讀: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行政法學教授馬懷德認為,我國在憲法中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全會把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闡述的非常清楚,應該明確的是,推進依法治國將加強黨的領導,不是削弱黨的領導。
馬懷德說,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推進法治建設進程中,必須發揮帶頭作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
——關鍵詞:依憲治國
全會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專家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認為,「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推進,是依法治國更深入、更透徹的體現。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遵守憲法不僅是公民的義務,更被融入為執政黨的執政理念,這是此次全會的亮點之一。
——關鍵詞:黨內法規
全會指出: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專家解讀: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姜明安:「這次四中全會公報不僅強調了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還首次提出了將黨內法規體系納入法治體系建設,這是黨踐行法治理念、堅持依法執政、實現黨的執政方式領導方式法治化現代化的重大抉擇,也是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實踐。」
「十八大後,黨中央集中清理了黨內法規,在黨的歷史上首次發布了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公布了兩部黨內『立法法』,可以看出黨正在積極進行黨內法規系統化建設。相信今後,黨內法規體系將更加健全,配套黨內法規將更加完備,與各項國家法律也將更為協調統一。」他說。
——關鍵詞:法治政府
全會指出: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專家解讀:「國家行政機關直接和群眾打交道,大部分的法律、法規都是由行政機關來執行,用法治精神來建設現代政府尤為關鍵。」姜明安說。
姜明安認為,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還需要完善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責任法。以制定政府職權清單與負面清單保障公民權利為核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職權配置法治化;建立健全行政決策程序,增強政府執行力;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嚴格公正文明規范執法;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嚴密規范的行政責任制、過錯追究制,才能提高行政監察效能,增強政府公信力。
——關鍵詞:重大改革於法有據
全會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專家解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東表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體制機制的改革,本質上是法律的改革,只有改革與法律同步才能避免沖突。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須先進行法律的修改,不能先破後立。
——關鍵詞:法治體系
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Ⅷ 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什麼納入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並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作出垂要部署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之中,確立了黨內法規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地位。

Ⅸ 什麼是把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納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的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總目標包括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和高效的法律實施體系。

(9)把黨內法規體系納入擴展閱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切實解決好制度模式的選擇問題。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國體政體、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功實踐雄辯地證明,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這一核心要義的提出,彰顯了我們黨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指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從根本上劃清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與西方所謂「憲政」的本質區別。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必須沿著這條正確道路前進。

Ⅹ 怎樣理解當前中央提出的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並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全面從嚴治黨是關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都要靠全面從嚴治黨作保障。將全面從嚴治黨嵌入「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之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障,提升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地位,彰顯了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性,有利於全面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一、著眼於「全面」推進黨的建設
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特點,是協同推進黨的建設各方面,強調從嚴治黨靠教育、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以作風建設作為從嚴治黨的突破口、制度建設作為從嚴治黨的保障,對腐敗保持高壓態勢。如此,使黨的建設各方面同向發力,避免「短板」效應,切實解決目前黨內存在的問題,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二、強調「嚴」字當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八項規定」的頒布、實施以及一系列違反「八項規定」典型案件的公布、處理,痛批「四風」與「四風」蔓延態勢的有效遏制,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與「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起步,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查處腐敗分子,堅持「蒼蠅」、「老虎」一起打,表明了以黨中央「嚴」字當頭的治黨風格。「嚴」則生威,中國共產黨是擁有8600多萬黨員的大黨,不「嚴」,難以治黨,難以解決目前黨的建設面臨的問題,黨的威信難以樹立起來。正是由於「嚴」,黨內積累的問題開始得到解決,黨重新贏得了群眾的認同和信任。
三、由從嚴治標走向科學治本
無論「八項規定」、反對「四風」,還是鐵腕反腐,都是治標之法而非治本之策。但治標能為治本創造條件、爭取時間。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出路在於以制度管黨治黨,通過科學嚴密的制度安排,實現黨的建設常態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對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進行集中清理的基礎上,著手制定和完善新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使黨的建設有章可循、有規可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之中,使全面從嚴治黨走向依規治黨、依法治黨。由從嚴治標走向科學治本,重新釐定了黨的建設序列,明確了黨的建設思路。
四、通過完善制度改善政治生態
政治生態是一個地方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凈化、優化政治生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推進反腐倡廉、源頭治腐的基礎性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嚴肅政治規矩、政治紀律,完善各項制度規定,改善了政治生態,優化了黨的建設的內部環境。同時,通過黨內政治生態的改變帶動整個社會生態、社會風氣的好轉,優化了黨的建設的外部環境。
五、使黨的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黨的紀律是黨組織和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從嚴明紀律抓起。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把黨的紀律挺在前面,使紀律立起來、嚴起來,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熱點內容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