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未成年法律法規案例分析

未成年法律法規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5-18 09:29:10

『壹』 說出五個,關於未成年人有關的法律真實案件,並說出審判結果一定要是真實的

摘要 您好,⑴為你的手抄報命一個報名:如—法律與我們同行、法律在我們身邊、法律——我們的守護神、少年與法等。

『貳』 青少年保護法案例的分析

(1987年4月29日上海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原則通過 1987年6月20日上海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4年6月14日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的決定》修正)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障青少年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使青少年在品德、智力和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保護青少年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學校、家庭以及公民的共同責任。
青少年有自我保護的權利和自我教育的義務。
第三條 對青少年的保護,應當根據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堅持下列原則:
(一)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嚴;
(二)教育應當以啟發引導為主,與保護相結合;
(三)對需要特殊保護的青少年實行特殊保護。
第四條 本條例保護的青少年是指居住或者進入本市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第五條 市、區、縣、鄉、鎮人民政府設立青少年保護委員會。委員會主管檢查、督促、協調本條例的實施工作,討論和決定保護青少年的重大問題。
街道辦事處也應設立青少年保護委員會。
各級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應當為青少年保護委員會辦事機構配備工作人員。
第二章 國家機關保護
第六條 市、區、縣人民政府領導青少年保護工作:
(一)研究、規劃、檢查青少年保護工作;
(二)按所轄地區青少年數提供必要的經費,並列入財政預算;
(三)規劃、建設青少年活動的場所和設施;
(四)加強對視、聽、讀物和公共活動場所的管理,對不適合青少年的視、聽、讀物和活動場所應當嚴格控制;
(五)有計劃地培訓青少年保護工作者,提高他們的素質;
(六)獎勵和表彰保護青少年成績顯著的組織和教師、監護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其他人員;
(七)處理其他有關青少年保護事項。
第七條 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縣人民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做好青少年保護工作。
第八條 各級公安、司法機關應當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對為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所提出的檢舉、控告或者申訴應當及時處理,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必須依法懲處。
教育、勞動、文化、工商行政管理、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以及其他政府部門應當按各自職責,做好青少年保護工作。
第三章 家庭保護
第九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青少年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應當依法行使監護的權利,履行教育、保護和法律規定的其他義務。
家庭其他成年人有協助青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教育、保護青少年的責任。
第十條 父母應當保護青少年子女的身體健康,保證他們必要的物質生活和醫療保健條件。
第十一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保障青少年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受教育的權利,保證適齡青少年接受法律規定的義務教育。
第十二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言行和正確的方針教育、影響和管束青少年子女或者被監護人,並遵守下列各項規定:
(一)關心和指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培養青少年的意志、勞動習慣和自理能力。預防和制止青少年酗酒、吸煙、賭博、吸毒、賣淫。不得讓青少年觀看、閱讀不適合青少年的視、聽、讀物和進入不適合青少年的活動場所;
(二)教育青少年遵紀守法。發現青少年逃學、逃夜,應當及時尋找,耐心教育;發現有人誘騙、脅迫、教唆青少年違法犯罪時,應當及時向公安、司法機關報告;
(三)關心青少年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及時給予指導。發現青少年早戀,要教育、勸阻;
(四)學習教育青少年的科學方法,接受家庭教育機構的指導。對青少年不應溺愛、放任,不得辱罵、體罰。沒有監護措施,不得讓青少年分戶獨居;
(五)協助有關部門對有不良心理、行為的青少年進行教育矯治;
(六)不得縱容、教唆青少年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不得包庇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行為。
第十三條 生父母對其非婚生子女,繼父母對受其撫養的繼子女,養父母對其養子女,離婚父母對其子女,都必須依法履行撫養、教育、保護的義務,不得歧視、虐待或者遺棄。
父母離婚的,與子女不共同生活的一方,每月給子女的撫養費,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付。
父母離婚後,撫養方不適宜繼續撫養子女的,另一方可以向原受理機關提出變更撫養的請求;經調解不成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第四章 學校保護
第十四條 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在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重視對青少年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質。
學校教師應當以自身良好的言行影響和教育學生。
第十五條 學校和教師應當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應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衛生保健條件;應當保證學生休息、文娛、體育和課外活動的時間,不得額外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得將學生的活動設施、場地移作他用。
第十六條 學校和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生活指導,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引導學生觀看、閱讀有益的視、聽、讀物。對進入青春期的學生應當適時進行青春期教育。發現學生早戀,應當會同家長教育、勸阻。
第十七條 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得對學生實施辱罵、體罰和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第十八條 教師對後進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或者放任不管,不得擅自停止學生上課,不得隨意開除學生。
第十九條 未經教育行政部門許可,學校和教師不得要求學生參加與教育無關的活動。
第二十條 學校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對輟學學生或者違法犯罪學生落實教育、幫助措施。
第二十一條 學校和教師對在校學生中的孤兒、離婚家庭子女、再婚家庭子女、非婚生子女以及殘疾學生應當採取保護性措施,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生活和文體活動方面的困難,教育其他學生尊重愛護他們。
第二十二條 學校應當建立教師家訪制度,密切與家長的聯系,並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發現學生曠課、逃學和其他不良行為,應當及時通知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並會同他們教育學生改正。
第五章 社會保護
第二十三條 影視、文化、出版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和人員要為青少年創作、出版、發行、展出、演出、播放適合青少年特點,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的影視、錄音、錄像、書籍、報刊、照片、圖畫、文藝節目和其他精神產品。
凡向青少年提供精神產品的單位和人員,都應當對產品的內容、情節負責;內容、情節不適宜青少年觀看、閱讀,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視、錄音、錄像、書籍、報刊、照片、圖畫、廣告、文藝節目和其他精神產品,嚴禁向青少年提供或者展示。
第二十四條 公園、娛樂、體育等場所要有人指導青少年開展活動,勸阻、制止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為。
影院、劇場、博物館、體育場等文體活動場所應當定期開放青少年專場,並對青少年實行優惠。
禁止向青少年開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娛樂設施。
第二十五條 營業性舞廳、游戲機室等青少年不宜進入的場所,經營者應當在門口設明顯標志,不得允許未滿十八周歲的青少年進入活動或者就業。
第二十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學校門口設攤、堆物或者停車。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破壞供青少年學習、活動的場地或者房屋和設施。
第二十七條 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青少年就業和當幫手。
不得讓未滿十八周歲的青少年從事有毒、有害或者危險的生產作業以及過重的勞動。
第二十八條 禁止任何人誘騙、脅迫、教唆青少年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第二十九條 公民有義務勸阻、制止青少年的不良行為。發現逃夜青少年,應當向公安機關或者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報告。
容留逃夜青少年的,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報告。
第三十條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教育本單位職工依法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第三十一條 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與教育部門和學校配合,為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方便。
第三十二條 教育部門和有關單位應當關心、愛護有創造發明或者有突出成就的青少年,為他們的學習和深造創造條件,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榮譽和成績;任何人不得侵佔、剽竊他們創造的成果。
第三十三條 衛生部門應當向青少年宣傳生理、衛生、保健知識,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衛生保健條件,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第三十四條 民政部門應當依法收容遣送流浪、乞討、露宿街頭的青少年。
第三十五條 各級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社會團體應當協助人民政府做好青少年保護工作,並會同教育部門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提供咨詢服務,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第三十六條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分別在街道辦事處和鄉、鎮人民政府指導下開展青少年保護工作:
(一)關心青少年課余和假期生活,配合學校教師指導青少年開展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
(二)關心和幫助無教育能力的家庭、缺損家庭教育管理青少年子女,指導青少年學習和料理生活;
(三)協同公安部門、學校與家庭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的青少年及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的青少年進行幫助教育。
第六章 青少年自我保護
第三十七條 青少年應當自覺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自尊、自愛、自強,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和身體健康的公民:
(一)勤奮學習,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學、法律知識和勞動技能,提高辨別是非和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
(二)遵守社會公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敬愛父母,尊重教師,敬老愛幼,艱苦樸素,不做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事情。應當誠實謙虛、接受別人的幫助教育,克服缺點,改正錯誤;
(三)遵紀守法,不吸煙、不飲酒,不打架罵人、不賭博、不早戀、不逃夜逃學、不參加封建迷信活動、不進入僅向成年人開放的娛樂場所、不觀看不良的影視讀物、不做其他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四)努力鍛煉身體,講究衛生,增強體質;
(五)青少年之間應當團結友愛,互學互助,共同進步。
第三十八條 青少年對於侵犯自己人身權、財產權、受教育權、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的行為,有依法檢舉、控告和訴訟的權利。
第三十九條 共青團、青年聯合會、學生聯合會、少年先鋒隊應當帶領青少年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反映他們的合理要求,同侵害青少年的行為作斗爭,並根據青少年的特點,開展各種有益活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第七章 特殊保護
第一節 嬰幼兒的保護
第四十條 不得侵犯嬰幼兒的人身、財產權利,受撫養、教育權利,禁止下列行為:
(一)溺嬰或者拐騙、拐賣、綁架、遺棄嬰幼兒;
(二)虐待、猥褻嬰幼兒或者以其他手段傷害嬰幼兒;
(三)侵佔、污染、破壞嬰幼兒娛樂場所和托幼設施;
(四)剋扣、挪用、侵佔嬰幼兒的伙食、福利費用和物資;
(五)生產、銷售、提供有害嬰幼兒身心健康的嬰幼兒食品、葯品、玩具、用具。
第四十一條 發生危急情況時,應當首先保護和營救嬰幼兒。
第四十二條 托兒所、幼兒園應當做好保育、教育工作,創造慈愛、安全和適宜嬰幼兒生理、心理特點的環境,促進嬰幼兒在體質、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諧發展。
第二節 有生理缺陷的青少年的保護
第四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單位應當重視特殊教育的師資培養,為盲、聾、啞、殘、弱智青少年舉辦特殊教育學校和輔讀班;建立康復治療機構,提供康復醫療服務。
第四十四條 禁止歧視、侮辱、虐待生理上有缺陷的青少年;禁止誘騙、脅迫、教唆他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第三節 有特殊情況的青少年的保護
第四十五條 無人撫養的孤兒,由民政局設立的福利機構負責撫養和教育管理。
第四十六條 不服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管教,並經常曠課、逃學、逃夜的青少年,由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出申請或者學校提出報告,經教育、公安部門批准,送工讀學校設立的短訓班,進行預防性的教育保護。
第四節 女青少年的保護
第四十七條 國家機關、家庭、學校、社會都應當重視對女青少年的保護,根據女青少年的特點進行生理、心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女青少年自我保護的能力。
第四十八條 學校和企業、事業單位在招生、招工中,不得歧視女青少年。
第四十九條 禁止侮辱、猥褻女青少年;禁止與未滿十八周歲的女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禁止容留、誘騙、脅迫、教唆女青少年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第八章 違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矯治與安置
第一節 教育、矯治機構和審批程序
第五十條 教育、公安、司法行政部門分設教育、矯治機構:
(一)工讀學校;
(二)少年管教所。
第五十一條 年滿十三周歲,有違法或者輕微犯罪行為的青少年學生,經學校和有關部門教育不改的,由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出申請或者學校提出報告,經教育、公安機關批准後,送工讀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未滿十三周歲,有危害社會的行為,經學校和有關部門教育不改,家庭確無管教條件的學生,由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出申請或者學校提出報告,經教育、公安機關批准後,送工讀學校低齡班接受義務教育。
第五十二條 年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八周歲,有嚴重違法或者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經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審查批准勞動教養或者經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送少年管教所。
第二節 訊問、審查和審理
第五十三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別建立專門的預審科、檢察科、審判庭,採取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方式方法訊問、審查和審理青少年案件。
第五十四條 違法或者犯罪青少年在羈押期間應當同成年人犯分押分管。
第五十五條 公安、司法機關在審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時,應當取得青少年保護委員會、教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有關方面的協助,共同做好青少年被告人的教育和挽救工作。
第五十六條 青少年犯罪案件偵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後,經檢察院許可,律師可以提前介入案件的審理。
第五十七條 對青少年犯罪案件或者其他違法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青少年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青少年的資料。
第三節 教育、矯治與安置
第五十八條 工讀學校應當堅持「挽救孩子、造就人才、立足教育、科學育人」的方針,以轉變學生思想為主,進行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
工讀學校實行強制性保護措施,學生必須集體住宿,根據學校規定放假。
不得侵犯工讀學校結業的青少年的升學、就業權利。
第五十九條 少年管教所應當堅持「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針,對違法犯罪青少年進行教育改造,組織他們勞動和學習技藝。
少年管教所對違法犯罪青少年應當按違法犯罪的不同性質分類管理,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文化、道德、法制、技藝教育。
第六十條 工讀學校、少年管教所的教師、幹部和其他工作人員應當尊重違法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關心他們的健康,不得辱罵、體罰。
學校、少年管教所及其他有關部門,不得向社會披露青少年個人所犯罪錯的資料。
第六十一條 公安、司法機關應當加強對免予起訴、免予刑事處罰或者被判緩刑的青少年進行教育、考察。
第六十二條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學校應當為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人民法院免予刑事處罰或者宣告緩刑以及勞動教養期滿、刑滿釋放的青少年提供健康成長的條件,維護他們升學、就業的權利。
第六十三條 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和原學校、單位、地區應當積極配合教育、矯治單位做好他們的思想轉化工作。教育、矯治單位應當會同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和原學校、單位、地區做好工讀學校結業和勞動教養期滿、刑滿釋放後的教育轉化工作。
第九章 控告、檢舉與違反本條例的處理辦法
第一節 控告、檢舉
第六十四條 任何組織和公民發現有違反本條例的行為,有權向管轄單位或者有關部門提出控告、檢舉。
控告、檢舉必須實事求是。不得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
第六十五條 受理控告、檢舉的單位應當調查核實控告、檢舉的事實,並將調查意見或者處理結果答復控告、檢舉人。
禁止對控告、檢舉人打擊報復。
提出控告、檢舉的青少年或者其他公民,若有遭到報復的跡象,受理單位和公安機關應當採取保護措施,保障其本人與家庭安全。
第二節 處 罰
第六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尚不夠行政處罰的,由行為人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視情節輕重,進行批評教育,責令改正或者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六)項、第十三條第一款、第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四十條第(一)、(二)項、第四十四條、第六十五條第二款,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從重予以行政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的,由公安機關處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下罰款;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九條,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處警告,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第二十四條第三款、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四十條第(三)、(五)項,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視情節輕重處以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沒收非法所得或者處以罰款。罰款數額由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六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對其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賠償或者承擔其他民事責任。
第六十九條 危害青少年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節 處理程序
第七十條 管轄單位對違反本條例的事件,受理後的處理,最遲不得超過三個月。處理決定應當通知行為人並告知被害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
第七十一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分通知書之日起十日內,向作出處理決定的單位的上一級主管機關申訴,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當事人對依照本條例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或者在三個月內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十章 附 則
第七十二條 本條例的解釋權屬於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七十三條 本條例自1987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的決定
(1994年6月14日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1994年6月14日公布施行)
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決定對《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作如下修正和補充:
一、第一條修改為:
「為保障青少年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使青少年在品德、智力和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二、第三條修改為:
「對青少年的保護,應當根據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堅持下列原則:
(一)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嚴;
(二)教育應當以啟發引導為主,與保護相結合;
(三)對需要特殊保護的青少年實行特殊保護。」
三、第四條中「六周歲至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修改為:「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四、第五條增加第三款:
「各級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應當為青少年保護委員會辦事機構配備工作人員。」
五、第六條第(一)項改為:「研究、規劃、檢查青少年保護工作」。
第(二)項改為:「按所轄地區青少年數提供必要的經費,並列入財政預算。」
第(五)項「培養師資,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改為「培訓青少年保護工作者,提高他們的素質。」
六、第八條增加第二款:
「教育、勞動、文化、工商行政管理、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以及其他政府部門應當按各自職責,做好青少年保護工作。」
七、第十二條刪去「本著為國教子的精神」的規定。
第(一)項:「不要讓青少年飲酒、不得讓青少年吸煙」改為「培養青少年的意志、勞動習慣和自理能力。預防和制止青少年酗酒、吸煙、賭博、吸毒、賣淫。」
第(四)項後面增加一項,作為第(五)項:
「(五)協助有關部門對有不良心理、行為的青少年進行教育矯治」。
八、第十三條增加「父母離婚的,與子女不共同生活的一方,每月給子女的撫養費,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付。」作為第二款。原第二款改為第三款。
九、第十四條刪去「為人師表」。
十、第十五條刪去「影響教學活動」。
十一、第十六條中將「必要的社會勞動和社會服務」改為「社會實踐」。
十二、原第十七條中將「不得辱罵、體罰學生」改為「不得對學生實施辱罵、體罰和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十三、第十八條增加「不得隨意開除學生」的規定。在第十八條後增加兩條,作為第十九條、二十條:
「第十九條 未經教育行政部門許可,學校和教師不得要求學生參加與教育無關的活動。
第二十條 學校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對輟學學生或者違法犯罪學生落實教育、幫助措施。」
十四、原第二十條改為第二十二條,並將「應及時通知家長」改為「應及時通知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
十五、原第二十一條改為第二十三條,其中第二款增加:「影視、錄音、錄像、書籍、報刊、照片、圖畫、廣告、文藝節目和其他精神產品,嚴禁向青少年提供或者展示」的規定。
十六、原第二十二條改為第二十四條,第二款增加「博物館、體育場等」的規定,並增加第三款:
「禁止向青少年開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娛樂設施。」
十七、原第二十二條後面增加兩條作為第二十五條、二十六條:
「第二十五條 營業性舞廳、游戲機室等青少年不宜進入的場所,經營者應當在門口設明顯標志,不得允許未滿十八周歲的青少年進入活動或者就業。
第二十六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在學校門口設攤、堆物或者停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破壞供青少年學習、活動的場地或者房屋和設施。」
十八、原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七條,並將第一款修改為:
「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青少年就業或者當幫手。」
十九、原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二十九條。
二十、原第二十六條前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條:

『叄』 未成年人保護法案例

2002年1月13日(星期日)16時左右,一列鐵路貨物列車進入孝義市某鐵路分局管內的萬安火車站區內,等候加補機車。期間,家住火車站旁某村6歲的幼童楊某與夥伴進入沒有封閉的站區,到上述貨物列車尾部最後一節車廂下玩耍,數十分鍾後該列車開出,楊某被火車軋傷。楊某先後經多家醫院治療仍造成左前臂中上1/3處、左下肢小腿中上1/3處被截肢,司法鑒定為二級傷殘。2003年楊某訴至法院,要求被告某鐵路分局賠償因其管理疏忽而造成的原告人身損害損失(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住院期間護理費、傷殘者生活補助費、鑒定費、殘疾用具費、住宿費交通費、精神損失費、終生護理費、殘疾用具費的維修等費用)共計75萬元。

該案在一審中,原、被告認可的賠償項目及數額為: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住院期間護理費、傷殘者生活補助費、鑒定費、殘疾用具費、住宿費交通費總計369 129.66元。

雙方爭議焦點為:1、本案的歸責原則及法律適用; 2、精神損失費、終生護理費、殘疾用具的維修等費用能否列入賠償范圍。

一審法院認為:本起鐵路交通事故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失除了物質損失外,也包括精神損失。作為未成年的幼兒,身體被截肢,除肉體上的痛苦外,也造成伴隨終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精神損害是顯而易見的,應給予一定物質上的撫慰和賠償。賠償額度應綜合楊某的受害程度、被告某分局的過錯程度、賠償能力等因素,參照當地平均生活水平合理確定;受害人楊某安裝假肢後,每年需1500元更換接受腔、腳板的費用亦屬更換假肢的費用,應列入賠償范圍,此筆費用為6.9萬元;終生護理費及其他費用缺乏事實和法律根據,法院不予支持;火車有自己固定的軌道,在站內和區間內鐵路線路上逗留、遊逛、穿越和揀拾煤渣雜物等會發生危險,是一般性常識。國發(1979)178號文件轉發的鐵道部、交通部、公安部當時重新修訂的《火車與其他車輛碰撞和鐵路路外人員傷亡事故處理暫行規定》第二條將上述行為列為禁止性行為,相對人有自覺遵守的義務。原告進入鐵路作業區內停留車下玩耍,被火車軋傷致殘,顯系其自身原因所致。但其畢竟是未成年的幼兒,沒有行為能力,其父母作為監護人理應倍加看護,確保其人身安全。而本案中其監護人明知村外火車站鐵路作業區存在危險,而放任其外出玩耍,無人陪同看護,沒有盡到監護職責,致使本案損害後果發生,應對本案事故負主要責任;火車是高速運輸工具,鐵路作業人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避免鐵路作業對周圍環境中人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造成損害。萬安站工作人員正常作業亦無違章,雖盡了相應的注意義務,但未能及時發現並制止未成年人在鐵路作業區玩耍,其注意程度尚有不足,對本案事故的發生亦應負一定責任。依照民法通則第18條第3款、第106條第2款、第119條、第131條,判決:被告某分局承擔損害賠償總額438 129.66元的20%的賠償責任,即87626元,並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其餘由原告及監護人承擔。

一審判決後楊某不服,提起上訴稱:原判認定事實不準。火車從萬安站開出後,才發現楊某被火車軋傷,根本不是注意程度不足,而是開車時沒有觀察周圍環境。原判未能分析造成損害的因果關系,有意把責任推給監護人;原判適用法律方面錯誤。民法通則第18條第3款指的「承擔責任」是指生活上的撫養和教育責任,而不是未成年人受到傷害的賠償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2款,本案中被上訴人有過錯,原審判決也已認定,就應當依此項規定判令被上訴人承擔民事責任,而一審判決只讓被上訴人承擔本案損失的20%,顯屬不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本案侵害人是某分局,受害人即使有過錯也只是減輕侵害人的責任,原審法院把減輕侵害人的責任曲解為受害人負主要責任是錯誤的。被上訴人從事的是高速運輸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應適用民法通則第123條判決。

被上訴人某分局辯稱:上訴人人身傷害是其自己鑽入火車下玩耍所致,其行為被國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鐵路運輸企業依法免責。按照《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國發(1979)178號文件、鐵路法第58條規定,上訴人因自身原因擅自進入鐵路工作區造成傷殘事故,應由上訴人本人和未履行監護責任的父母承擔責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0條的規定,監護人不僅對被監護人進行撫養、教育,還要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本案正是由於監護人未盡監護職責造成的,故應由其承擔責任;被上訴人按章作業,在目前科學可能情況下,列車裝有列尾裝置,能保證正常情況下列車的安全運行。但本案上訴人鑽入列車下面的行為情況特殊,非一般人所能預料,非一般裝置所能防止,也大大超乎被上訴人的預料和現有科學水平情況下被上訴人所能採取的防護措施。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關於從事高速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及鐵路法「因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本案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關於本案是否存在侵害人免責事由,我國法律對適用無過錯責任時的免責條件是有嚴格規定的,除了法律一般規定的不可抗力外,民法通則第123條及2003年10月23日全國人大通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均為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損害。鐵路法規定的是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受害人的自身原因一般解釋為受害人的故意。受害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行為,視為故意,受害人的故意包括直接和間接故意。免責條件是侵害人承擔無過錯責任的除外責任。侵害人要免責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侵害人沒有過錯;二是受害人存在侵害人可以免責的情況。在本案,就侵害人而言,其在所屬的萬安站區有村莊,村莊與鐵路之間沒有任何防護,鐵路作業時亦未派人看護,侵害人應當預見到村內的小孩可能會到鐵道上來玩耍,卻沒有採取安全措施便啟動火車機車,顯然存在過錯。就受害人而言,其是一個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兒童,不存在故意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問題,因為法律規范的主體是有行為能力人和特定情況下的限制行為能力人,而非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還作了特別的保護,規定其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規定保護未成年人是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責任。

從以上兩方面分析,本案不存在受害人免責的條件,被上訴人認為本案為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傷害,主張免責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本案受害人楊斌系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兒童,其監護人負有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的監護職責。該村莊位於鐵路站區區間內,監護人對被監護人未採取更為有效的看護措施,對造成被監護人楊斌被火車軋傷致殘存在過錯,可以依法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侵害人不得以監護人對被監護人負有監護職責為由,將自己依法應當承擔的侵害賠償責任轉嫁給監護人。根據本案侵權責任的承責原則和侵害人存在的過錯,被上訴人對受害人楊斌被火車軋傷致殘造成的損失應當承擔主要賠償責任,即60%的責任。楊斌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責任,應當減輕被上訴人賠償責任,即承擔40%的責任。一審判決認為監護人沒有盡到監護職責,致使本案損害後果應負主要責任沒有法律根據。關於一審中雙方認可的賠償項目及數額共計369129.66元,為雙方協商一致所確定,法院予以確認。一審法院針對精神損失費、終生護理費、殘疾用具的維修等其他費用能否列入賠償范圍的爭議焦點,判決確定每年需更換接受腔、腳板的費用共計6.9萬元應列入賠償范圍,雙方對此均未上訴,應予維持。據此,本案人身損害賠償金額總計為438 129.66元,按上述所確定的責任比例,某鐵路分局應賠償楊斌262 877元,其餘部分由上訴人的監護人自擔。關於精神損害撫慰金,一審法院針對本案實際情況,確定被上訴人賠償楊斌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亦無不妥,應予維持。綜上,一審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及責任認定不當,應予改判。依照民法通則第123條、第131條、鐵路法第58條、民事訴訟法第153條第1款第2項,判決:一、撤銷一審判決關於某分局賠償楊某身體損害所致損失87626元部分;二、維持一審判決關於某分局賠償楊某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部分;三、某分局賠償楊某身體損害所致損失262877元;

二、本案涉及的幾個法律問題

鐵路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其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並且,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鐵路列車的通車里程在不斷延長、運行速度在不斷地提高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鐵路列車越來越繁忙地穿梭於人口稠密的城鎮、村莊,從方方面面在極大地改善百姓的生活品質,但同時也可能給周圍人群帶來不安全的環境。因此,鐵路運營中造成人員傷亡時有發生。較之前些年,現今的受害人及家屬的法律意識普遍提高,且有具備法律專業知識的律師協助,鐵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及家屬越來越多地欲通過訴訟來維護自身權益,鐵路法院受理的鐵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正是在這一系列綜合背景下呈逐年遞升趨勢。在這些人身損害賠償案中,有一類案件較為典型,即未成年人在玩耍時進入鐵路作業區,被列車軋傷致殘的案件。這些受害人中,大的十幾歲、小的才二、三歲。在處理這類未成年人訴鐵路運輸企業人身損害賠償案中,法院除面臨著一般鐵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如何適用歸責原則、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外,還面臨著在未成年人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的過錯情況下,高危作業人是否承擔責任、如何承擔責任的問題。本文即結合本案試從這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鐵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歸責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民法通則作為基本法關於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規定,根據該條規定,我國高度危險作業的范圍包括: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承責原則是無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不問行為人主觀是否有過錯,只要其行為與損害後果間存在因果關系,就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從無過錯責任原則形成的歷史看,該原則首創於1838年普魯士王《鐵路企業法》。該法律確認鐵路運輸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損害,鐵路公司不得以無過錯為由免除賠償責任,這個法律幾經修改,不僅適用於鐵路運輸,而且廣泛適用於電車運輸、采礦等各種存在風險的工業部門。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各國通過特別立法和法院判例,紛紛在火車、汽車、航空、航海、電氣、核能利用、科學實驗等危險性工業中採用無過錯責任,以調整工業災害中企業主與雇傭工人及其他受害人的關系。1922年由列寧親自主持制定的《蘇俄民法典》明文規定了危險業務責任。該法典單獨列出條款,把危險性工業稱為高度危險業務,確認源於高度危險業務的損害負無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設立目的也在於敦促高度危險作業人加強安全防範意識,最大限度地保護周圍人群的人身、財產安全。我國民法通則將從事高速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確定為無過錯責任。關於火車是否屬於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高速運輸工具曾有爭論。

有觀點認為,目前我國鐵路列車的運營速度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因此不應列入高速運輸工具范疇。有人提出,是否屬於高速運輸工具應當根據其時速確定,超過一定時速才能稱為高速運輸工具,否則不能作為高速運輸工具看待。筆者以為,不能單純以速度的快慢來認定鐵路是否為高速運輸工具,從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起源及目的看,更應著眼於鐵路運營是否屬於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眾所周知,一旦被運行的列車碰撞、碾壓,產生的後果必然是非死即傷,盡管有時列車行進速度並不高,但損害後果同樣也是非常嚴重。另外,火車的速度是變化的,啟動和停車階段慢,中間運行階段快。所以,認為以火車運行的時速來確定其造成損害的歸責原則是機械、片面、不科學的,更是沒有法律根據的。隨著人們普遍對高度危險作業認識的深入及法學研究、民事審判實踐的深化,火車系高速運輸工具、鐵路運營為高度危險作業已成為一種共識。那麼按照以上關於高度危險作業及無過錯責任產生的背景和目的介紹和分析,鐵路運營致人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問題並非如此簡單,審判實踐中,鐵路運營中造成人身傷害應如何承則一直存在爭論,根本原因在於對鐵路法的規定認識不一。1990年頒布的鐵路法中第58條規定:因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人身傷亡是因不可抗力或者由於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責任。同時規定,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卧造成的人身傷亡,屬於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

有觀點認為該條與民法通則第123條存在沖突和矛盾,又由於鐵路法頒布在後,根據後法優於先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適用原則,鐵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

另一觀點認為,鐵路法第58條的規定擴大了免責事由,與民法通則相沖突,應為無效,審判中應適用民法通則第123條。可以說,由於沒有來自於權威部門的解釋,民法通則與鐵路法規定是否存在沖突的不同認識一直存在,導致此類案件如何適用歸責原則一直擾著審判實踐,而這些不同認識也在受害人與鐵路運輸企業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訴辯中集中體現。就同一損害事實,受害人往往援引民法通則第123條主張鐵路運輸企業沒有證據證明受害人有故意行為,鐵路運輸企業作為高危作業人對其作業中造成的損害即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鐵路運輸企業則引用鐵路法58條主張損害發生是由於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根據鐵路法58條免責條款的規定,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責任。關於兩法適用問題,受害人認為,根據上位法效力的優先性,應適用民法通則;鐵路運輸企業認為,按照特殊優於一般的原則,應該優先適用鐵路法。

另有第三種觀點認為,兩法並不存在沖突,鐵路法第58條是對民法通則第123條的具體貫徹和運用,兩者均是關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規定。筆者認同第三種觀點。其實鐵路法第58條「因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實際上就是民法通則123條的從事高速運輸工具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民法通則作為基本法已對從事高速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賠償原則作了規定,有關從事高速運輸工具的單行法、部門法不可能作出不同的規定。故對鐵路在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損害賠償糾紛,適用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應該是明確的。

(二)如何確定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法定免責條件及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盡監護職責,是否構成鐵路運輸企業法定免責條件

既然鐵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那麼,該如何確定免責條件呢?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正確理解和解釋鐵路法58條的免責條款,即「受害人自身原因」的含義。鐵路運輸企業認為:火車有固定的軌道,如果沒有受害人侵限的事實就沒有被軋傷亡的損害後果,受害人傷亡原因是由於其侵入鐵路線路造成,屬於鐵路法58條規定的「受害人自身原因」這一免責條款,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責任。如果這一抗辯理由成立,那麼可以得出:凡是鐵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傷亡,鐵路運輸企業均可不能承擔責任。因為受害人不去鐵路軌道,就不會發生人身傷亡。顯然,這樣理解「受害人自身原因」與設定無過錯責任這一歸責原則的立法目的是相背。筆者認為,在理解鐵路法這一專門法時,不能斷章取義、孤立地去理解和解釋

「自身原因」的含義,應該結合民法通則123條,以及其他法律關於無過錯責任的免責條款的規定。關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法定免責事由除法律一般規定的不可抗力外,民法通則第123條和2003年頒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均規定為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損害。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1〕3號《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因高壓電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電力設施產權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一)不可抗力;(二)受害人以觸電方式自殺、自傷;(三)受害人盜竊電能,盜竊、破壞電力設施或者因其他犯罪行為而引起觸電事故;(四)受害人在電力設施保護區從事法律、法規所禁止的行為。」參照民法通則和上述司法解釋有關無過錯責任的免責情形的規定,筆者認為,對鐵路法第58條關於「受害人自身的原因」含義應理解為:1、不可抗力;2、受害人的自殺、自傷;3、受害人破壞設施或其他違法犯罪引起的事故;4、受害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的行為。同時應該明確,發生上述情況造成人身傷亡,鐵路運輸企業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亦應當根據原因力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由於鐵路法58條對「自身的原因」的免責條款僅列舉了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卧兩種情況,其他情況怎麼辦?法律調整不到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怎麼辦?這些均未規定。且這里講的是「違章」,如果違的是鐵路部門的規章,可以作為免責的法律依據嗎?特別是受害人為未成年人時,其進入鐵路作業區被撞壓傷亡是否屬於「自身的原因」呢?

筆者以為,由於未成年人的生理特點決定其對行為後果缺乏必要的認知和預見,對鐵路作業區這一特定危險場所玩耍可能產生的後果不能完全、正確、清醒的認識,所以其在鐵路作業區玩耍不存在自殺、自傷的目的,又因為無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並非法律所調整民事義務主體(法律對限制行為能力人有特別規定除外),其在鐵路作業區玩耍也就不應屬於違法犯罪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的行為,其行為不存在主觀故意或過失,不存在有無過錯,故不能認為是其自身的原因。同時,針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我國法律還對未成年人做了特別保護,規定其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規定保護未成年人是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責任。但有觀點認為, 即便人身傷害損害後果的發生非受害人自身的原因,但由於對未成年人有撫養、教育義務的監護人未盡監護職責,致使未成年人侵入鐵路限界,造成人身損害,應由監護人對損害後果承擔責任,鐵路運輸企業不應承擔責任。筆者以為,根據我國監護制度的法律規定,被監護人侵害他人造成損失的,由監護人承擔責任,被監護人有財產的,從其財產中賠償,沒有財產或財產不足以賠償的,由監護人賠償。而被監護人受他人侵害造成人身傷害損失的,由侵害人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損害時與被他人造成損害時,其監護人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不同的。不能把未成年人致人損害時監護人的責任等同於未成年人被侵害時監護人的責任。未成年人作為受害人被造成人身傷亡的,侵害人應當依法承擔過錯或無過錯的損害賠償責任,這一責任不應因為監護人的過錯而被替代。而且,監護人並非未成年行為人,監護人的監護過錯不等於行為人的行為過錯,由於未成年人不是法律所調整民事義務主體,不存在主觀過錯問題,故對損害後果不承擔責任。綜上,在未成年人人身傷害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盡監護職責,不能構成鐵路運輸企業在無過錯責任原則下的免責事由。但監護人其未盡監護職責,對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根據《民法通則》第131條過失相抵的規定,可以適當減輕侵害人鐵路運輸企業的責任。監護人有證據證明已盡到監護職責的不承擔責任。如此,既可以敦促高危作業企業採取更為有效防護措施,進一步防止損害後果的發生,又可以警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加強監護職責,以期社會到家庭最大可能避免未成年人人身傷害發生的可能,真正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後語:

社會發展的規律已然證明,社會的欲加文明、進步,人的生命價值亦會欲會得到彰顯和重視,這也必然體現在國家的立法、司法和執法各個領域和環節。鐵路運輸企業作為高危作業人其在運營中造成人身傷害應承擔無過錯責任,同樣也是在體現法律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關懷,這與無過錯責任原則產生原因和目的是協調一致的。目前,由於法律規定的不夠清晰、明確,使得對理解和適用的分歧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法院判案的統一,雖然多年來,法官一直在通過案例分析、論文研討等形式在解釋爭議,提出觀點,但不可迴避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成文法國家,法官僅是適用法律的居中裁判者,其對法律的解釋無論從論點到論據多麼充分,其權威性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而質疑的後果也必然使得鐵路作業人不易接受無過錯責任這一加重其責任的歸責原則,也不能使其從根本上在這一原則促動和指導下,自覺加強安全注意義務,採取更有效的措施,切實保護好周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劉女於2004年4月10日出生,是劉某和楊某的非婚生孩子。其在出生後一直由母親楊某撫養,在廣州市生活。2005年4月14日,劉女向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決其父劉某支付其自出生至年滿18周歲的撫養費216000元。

「裁判要點」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劉女是劉某的親生女兒,劉某有義務撫養劉女。由於劉某在劉女出生後一直沒有負擔撫養費用,故劉女起訴要求劉某支付其出生後至18周歲時止撫養費的請求,合理合法,該院予以支持。至於撫養費的給付數額,現劉女要求劉某每月支付1000元,但由於劉某不同意,該院根據廣州市現時的生活水平和劉某的經濟狀況,認為以劉某每月支付350元為宜。據此,原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五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一條之規定,判決:一、劉某在判決生效後之次月起每月支付撫養費350元給劉女,至劉女18周歲時止。二、劉某在判決生效之日起3日內,按每月350元的標准,一次性支付2004年4月至判決生效之月時止的撫養費給劉女。三、駁回劉女的其他訴訟請求。

判後,劉某不服,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請求撤銷原判。其理由是:1、支付撫養費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以後的生活創造好的條件,它不是需要償還的債務,不存在可以溯及既往的問題,故原審判決第二項不當。3、他現在沒有工作,作為一個專科畢業生,即使以後有工作收入也不會很高,故他無力負擔孩子的撫養費。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雖然劉女是非婚生子女,但其依法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劉某作為劉女的生父,應當負擔孩子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其能獨立生活為止。劉某以自己沒有工作、無力承擔為由請求不予支付撫養費無理,本院不予支持。劉女出生後至本判決生效之月止所需的撫養費已由楊某支付,劉女起訴請求劉某負擔此期間的撫養費,實質是楊某要求劉某返還其已支出的款項。由於本案是劉女提起的撫養費糾紛,楊某的上述請求與劉女所主張的權利不屬同一法律關系,本案不應調處。原審對此作出判決不當,本院予以糾正。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三)項的規定,判決如下:一、維持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2005)海民一初字第773號民事判決第一、三項及對一審訴訟費的處理;二、撤銷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2005)海民一初字第773號民事判決第二項。

「評析」

在美國,對於子女撫養費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子女撫養費的支付必須是自動的、不可抗拒的,就象死亡和納稅一樣」。但是事實往往並不能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除了死亡無人可以逃避之外,拖欠支付撫養費和偷稅漏稅一樣仍然存在。

支付子女撫養費是父母的法定義務不言而喻,但是對於本案而言,就存在這么一個問題:子女能否對判決生效之前的撫養費提出請求?在合議庭進行討論時,法官們一致認為本案中劉女對判決之日前撫養費的追索,實質上是劉女的法定代理人楊某與劉某之間的糾紛,反映了楊某由於劉某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未對女兒盡撫養義務,造成了她的損失,要求劉某予以賠償的心理。合議庭認為這可以構成訴因,但不應當在以劉女為主體的訴訟中進行審理,而應由楊某另行起訴向劉某追索,因此對劉女的該部分請求應當予以駁回。

『肆』 未成年人法律案例分析

違法主體是羅、范某,其監護人應承擔主要責任,學校承擔次要民事責任.

『伍』 未成年人保護法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保護法》案例分析

1、婷婷與其雙胞胎的弟弟都剛剛小學畢業,其父母生意繁忙,於是不讓婷婷繼續上學而讓她留在家中幫父母做家務,讓其弟弟繼續上學。她父母實施了哪些違法行為?
【案例分析要點】 歧視女性未成年人;使在校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
2、小剛為某校八年級的學生,今年14歲,很調皮,不愛學習,讓班主任傷透了腦筋。「要不要小剛繼續在校讀書」問題在全班進行 無記名投票表決,給小帶剛來很大的精神壓力,他再也不肯到學校讀書了。小剛的父母覺得他繼續上學也不會有前途,就送他到一家商場當服務員。小剛在當服務員期間,結識了一些不良青年,學會了吸煙、喝酒、賭博,而且小偷小摸,曾偷了同事少量錢財,受到了商場的警告。9月份的某天晚上,他竟入戶盜竊,因數額較大,觸犯了刑法,在逮捕歸案時,公安人員不開警車,不穿警服,不擴大知情面,並對小剛進行了不公開的審問。回答問題:
(1)材料中哪些人的行為分別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哪些規定?
(2)材料中哪些人的行為符合《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哪些規定?
(3)小剛的變化給我們什麼啟示?
【案例分析要點】
(1)小剛和他的父母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關「家庭保護」中「必須讓適齡未成年人接受義務教育」的規定;商場負責人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關「社會保護」中「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規定;小剛的班主任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關「學校保護」中「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尊嚴」的規定。
(2)公安人員的行為符合《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司法保護」中「尊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的規定。
(3)一般違法與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一個人如果不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有錯誤不改,任其發展下去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中學生一定要加強道德修養,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謹慎交友。
3、某一小學高年級,學生絕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嬌慣成性,組織紀律性差。某一周三下午,綜合實踐課教師王老師上課期間,學生朴某在課堂上大聲說話,無理取鬧,王老師制止時,又與老師蠻纏,下課後王老師將朴某叫到王所住宿舍內批評朴某(只有兩人在場),學生不服,與其爭辯,王老師便給了朴某兩記耳光,並說要與學生玩命,以此表示自己將學生「管好」的決心,直至下午5點50分才放學生回家,第七節英語課沒上著(教師下班時間為5:30)。結合此案例請分別就學生朴某和王老師的行為進行一下簡要闡述。
【案例分析要點】
(1)學生朴某在課堂上大聲說話,無理取鬧,當王老師制止時,又與老師蠻纏,這對老師不尊重,違反了《小學生守則》第二條專心聽講,《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三條,尊敬老師,接受老師的教導,與老師交流。也違反了《中國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八章法律責任第三十五條,侮辱、毆打教師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
因此,鑒於情節不是特別嚴重和惡劣,學生朴某應該向王老師承認錯誤,賠禮道歉。
(2)王老師作為人民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對工作認真負責應該是好的,但採取的方法不當,對學生的人格不夠尊重,違反了中國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5號《中國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章權利和義務第八條的規定:教師義務(四)「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以及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章第15條「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打學生「耳光」是屬於侵犯學生人身權利行為;致使學生一節課沒上,是侵犯了學生受教育權的行為,王老師行為是違法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教師法》第37條,《義務教育法》第16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8條之規定,可先由學校給予王老師一定的行政處分。如果矛盾激化,必要時要通過法律手段予以調解。
案例反思:
從這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教師要懂法守法,尤其要了解我國的教師法和教育法等基本的法律法規,增強教育管理和組織協調能力,學會做學生思想工作.,用規律法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並將此作為保障自己合法權利的手段;同時,應該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
其次,學校有計劃的組織家長會,定期家訪,一來增加溝通,讓家長理解教師工作的性質、內容、難度,二來可以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方法的輔導,使他們掌握教育方法、配合學校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還要加大宣傳力度,以靈活的形式宣傳教育的政策、法規,讓全社會真正把教育工作重視起來,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合力,對孩子實施有效的教育,促進孩子健康、和諧發展。

『陸』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案例一:

1、去年某晚約10時,廣東工業大學經管學院03級學生梁某在龍洞校區圓開廣場碰兩名男青年。自稱來自香港,因到學校找一名學生沒找到,他們所帶的港幣不能用,儲蓄卡又被銀行拒員機吞掉,故想借梁的IC卡打電話。

2、好心的梁某便帶他們到學生公寓內打電話;結果兩人行動十分詭異可疑。何馬上打電話向經管學院的董老師報告,董老師接報後,立即向學校保衛處及有關領導反映此事。

案件二:

1、陳某,17歲,因故意殺人罪被判有期徒刑。陳某因懷疑同學張某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還向老師告「黑狀」,便趁張某值日時,拿刀朝張某亂戳,致使張某死亡。案發後,陳某很後悔,說自己犯罪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從小被父親母親寵愛過度。

2、於是,陳某慢慢在學校里成了出名的打架大王,還與校內外的一些人結成團伙,只要覺得誰不順眼,就借端生事找他的麻煩,然後狠狠地收拾他一頓。陳某說:如果從小父母不是這樣嬌慣溺愛我,我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

案件三:

1、張某,16 歲,因盜竊罪被判有期徒刑。張某在上小學的時候,父親經常從工廠里偷偷往家裡拿些東西,還常常把張某叫到工廠,把一些東西悄悄裝在他的書包里讓他帶回家。慢慢地,受父親的影響,張某養成了一個壞習慣,經常把別人的東西「揀」回家。父母總是誇獎他有本事,「顧家」。

2、上初中以後,張某迷上了網吧,為了有錢進網吧,張某把「揀」到的東西拿去賣,後來又夥同網友去盜竊,把盜竊來的錢拿去上網、大吃大喝、進高檔舞廳。漸漸地,膽子越來越大,僅兩年時間,就和同夥作案共二十多次,盜竊過的東西有錢包、手機、自行車和摩托車,價值二萬七千多元,最終被追究刑事責任。

(6)未成年法律法規案例分析擴展閱讀:

(一)未成年犯罪處理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稱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稱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3、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一、處理原則:

1、從寬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規定,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必須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不適用死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49條:「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的規定,未成年人不論犯何罪均不應判處死刑

3、教育、感化和挽救

我國未成人保護法第38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條也明確地規定:「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四、分案處理

分案處理是指對未成年人案件與成年人案件實行訴訟程序分離、分別關押、分別執行。

五、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的原則

未成年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除保障其享有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作為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訴訟權利以外,還要注意認真落實其作為未成年人所享有的一些特別權利。

(二)家庭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的辦法:

一、《未成年人保護法》對家庭保護的相關規定

第十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

第十一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影響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沉迷網路以及賭博、吸毒、賣淫等行為。

第十二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撫養教育未成年人。

有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應當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

第十三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

第十四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和智力發展狀況,在作出與未成年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告知其本人,並聽取他們的意見。

第十五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允許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結婚,不得為未成年人訂立婚約。

第十六條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對未成年人監護職責的,應當委託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

二、保護未成年人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一)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

(二)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三)教育與保護相結合。

『柒』 請幫忙分析一則公民(未成年人)基本權利義務的案例

案例額分析:
2005年2月,宋蓉因懷孕到區婦幼保鍵院進行常規產前檢查,6月13日區婦幼保鍵院為宋蓉作三維彩超檢查,未見異常,9月26日宋蓉在區婦幼保鍵院剖宮產下一女,10月1日宋蓉與其女出院。2006年6月25日,宋蓉與其夫徐林帶新生女到區婦幼保鍵院看病,初步診斷為心臟收縮期雜音及重症肺炎。宋蓉與徐林認為區婦幼保鍵院在為宋蓉作產前檢查時沒有盡職盡責,沒有檢查出小孩患先天性疾病,即將小孩留在區婦幼保鍵院離去。區婦幼保鍵院考慮到小孩患有重症肺炎,而自己沒有治療小孩肺炎的能力,遂將小孩送到四川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醫院」)治療,並預交了相關的治療費用。此後,區婦幼保鍵院多次與宋蓉、徐林聯系,告知小孩在省醫院住院治療,希望二人到省醫院看望小孩、並辦理相關住院手續。同時區婦幼保鍵院向公安機關報案,經公安機關多次調解未果。至今,小孩在省醫院住院治療已產生9000千餘元的醫療費。為了正常醫療活動,保護其合法權益,區婦幼保鍵院向法院提起訴訟,訴請法院判決:一、宋蓉、徐林夫婦承擔法定的撫養義務和監護責任;二、宋蓉、徐林付給區婦幼保鍵院預交的醫療費9000元。
上述案件是一起典型的醫療糾紛,被告宋蓉、徐林認為醫院沒有善盡義務,沒有檢查出小孩患先天性疾病,遂將小孩留在區婦幼保鍵院,對此小孩的父母應當承擔什麼責任;對於被告宋蓉、徐林遺留在醫院的小孩,區婦幼保鍵院又應當承擔什麼責任。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本案涉及是親權及對未成年人監護責任、管理責任或一般職業看護責任的問題,由於親權及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內容豐富,因此,本文僅限於討論因醫療糾紛父母將小孩遺留醫院的責任問題。
父母不履行親權或濫用親權的責任:
父母對子女的責任或者說權利義務,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親權,二是監護。親權是指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在人身和財產方面的管教和保護的權利和義務。 而監護是指監護人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實行的監督和保護。 親權緣於身份,僅限於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行使;監護基於法律設定,監護人不僅包括被監人的尊親,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還包括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等,還包括監護機關等。無論是親權還是監護,其目的都是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以及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筆者區分親權與監護,目的在於明確父母對子女的責任。

未成年人的權利和義務:
1、受教育權。未成年人有依法接受規定年限義務教育的權利,有權要求學校開足開齊國家規定的各類課程,有權要求學校採取措施保證教學質量,學校或教師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學生上課。如有的學校對違紀學生處以停課一周的處罰,實際上侵害了學生的受教育權。
2、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未成年人在學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時,其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應該受到保護。如教師對學生的體罰或變相體罰,學校校舍倒塌對學生造成傷害,校外人員進入學校對學生造成傷害等等,侵害了學生的 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
3、身體自由權和內心自由權。發生在學校的侵害該類權利的行為有;教師禁止學生上學、進教室、罰站等,放學後禁止學生回家,下課後禁止學生自由活動,教師要求學生接受自己的思想觀點,強迫訂閱某種刊物、不允許自由閱讀等。
4、肖像權。學校在使用或對外提供有關學生學習、生活的照片作為贏利性目的的使用時,如果照片是以特定的未成年人形象為主題的,比如照片只有一個或幾個未成年人,學校必須徵得未成年人或其監護人的同意。特別是在進行有關違反校規校紀的宣傳中,最好不要出現未成年人的真實照片。
5、名譽權。未成年人年齡雖小同樣享有名譽權,學校或教師不得對其人格進行侮辱或誹謗。如有的教師上課時用言語侮辱學生,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都是對學生名譽權的侵害。
6、隱私權。未成年人的私人通信、考試分數排名等,只要是他(她)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的,都可以成為其隱私,受到法律的保護。
7、財產受到管理、保護權。未成年人在學校學習期間,其財產應該得到學校的管理和保護當學校沒有盡到保護職責致使其財產受到侵害時,學校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8、獨立財產權。財產不被沒收是未成年人對財產享有獨立所有權的基本內容,學校無權沒收其財產。學生上課看課外書或玩弄其他物品時,採取沒收的作法,實際上侵害了學生的財產所有權。
9、生活獲得照顧權。如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午餐,其衛生和營養應該得到保障,學生生病時應該及時得到救治,學生在穿衣、吃飯等方面應該得到指導等。 10、民事活動代理權。對於未成年人在學校期間不能獨立完成的民事活動,未成年人應該有要求學校代理的權利。但即使是買食品、學慣用品等行為,如果未成年人沒有提出要求學校代理,學校也無權代理。
11、休息娛樂權。作為未成年人最大幸福的休息娛樂,應該成為其在學校的主要權利之一。學校應該考慮到他們的娛樂、休息,允許他們創造健康的豐富多採的校園生活。
12、獲得良好的校園環境權。《中小學校園環境管理的暫行規定》對校園環境作了明確的規定,學校有義務採取措施,使校園環境達到相關標准,以滿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需要。
13、拒絕亂收費的權利。學校向學生收取不該收取的費用,就意味著學校侵犯了學生特別是家長的財產權,學生和家長有權拒絕。
14、拒絕不合理勞動權。學校有權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勞動,但如果學校要求學生從事贏利性勞動或過重的體力勞動,學生有權拒絕。學生犯了錯誤後,罰其勞動,也屬不合理勞動,學生有權拒絕。
15、拒絕不合理校內外活動權。有些學校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慶典活動,要求中小學生參加演出,屬於不合理校內外活動,學生有權拒絕。
16、榮譽權。未成年人在學校期間獲得的各種榮譽,如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獲獎,獲得「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稱號,學校不得阻礙未成年人獲得該榮譽,也不得隨意撤消或剝奪。
17、著作權。著作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學生在校期間的作品,應依法享有著作權。
18、平等對待權。未成年人在學校里有權得到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樣的對待,有權不受歧視。其中包括在入學和升學方面享有平等權利,在校學習和生活方面享有平等權利,受到公正評價的權利。

國家法律在規定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廣泛權利的同時,也規定了應當履行的各項義務。
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的義務。上述公民應當履行的義務是我國憲法第53條明確規定的,每個未成年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一分子,當然也應當履行這些義務。
3、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4、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的義務。兵役法第12條規定,根據軍隊需要和自願的原則,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也可以參軍入伍。可見,部分未成年人在一定情況下也擔負著服兵役,保衛祖國的義務。
5、依法納稅的義務。未成年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一部分,與其他公民一樣,在符合國家稅法規定的情況下,也具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權利意味著一種利益,一種獲得;義務意味著一種責任,甚至是一種付出、一種犧牲。國家為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規定了其享有的廣泛權利並為其權利的行使創造了充分的條件,同時也要教育他們明確地意識到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責任。

『捌』 未成年人法律案例分析求救

1、未成年人犯罪,我國刑法規定是不應當適用死刑的。所以,說「很可能判死刑」是錯誤的。
2、不是必須請律師。因為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解釋中規定,未成年人犯罪,如果沒有辯護人,法律應當為其指定。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試行)
第三十六條 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為其指定辯護人:
(一)盲、聾、啞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人;
(二)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
(三)認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
3、律師不能「直接」上訴,還應當經過被告人同意後才能上訴。
4、省高院決定是否「死刑」不是用的「判決」而是「裁定」。
5、不是「下級法院」,而是「原審法院」執行死刑。
6、不是「十日」,是「七日」
可能還有,回去看了書再來補充,下班了,不能上網了……

『玖』 未成年犯罪的著名案例50

案例二

湖南衡陽12歲男孩殺死姑媽一家三口

基本案情

2012年4月13日,湖南衡陽市一名12歲的小男孩因抵觸姑媽的管教,將放學回家的表弟表妹殺害,未等離開,又將剛回家的姑媽殺害,清理現場後逃離。據悉,犯罪人肖某為衡陽縣城某中學初一寄宿學生9年前因父母離異寄宿在姑姑家,但平時對姑姑管教甚嚴產生抵觸情緒。

推薦理由

此案的典型意義在於:年僅12歲的作案人所體現出的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犯罪手段成人化引發了公眾對於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思考。

案例三

14歲少女與男友殺人拋屍案

基本案情

2014年10月12日,雲南昆明市一名約14歲的少女王某和她25歲的男友意圖搶劫計程車司機。在男友控制司機以後,王某用隨身攜帶的跳刀,側身朝司機臀部、腹部連續刺去。在被刺50多刀後,司機喪命。在其男友獨自把屍體拖向岸邊拋入河中後,兩人行至安豐營附近棄車逃離。幾日後,二人被海口派出所抓捕歸案。

推薦理由

該案件屬於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情況:王某在結交其男友段某後受到不良影響,兩人合謀做出違法犯罪之舉,體現了未成年人不正確的交友觀對其犯罪行為的影響。

案例四

17歲少年14天連害九命

基本案情

2010年7月12日到25日,短短十四天內,貴州安順市17歲的少年白中傑與其在網路上結交的朋友以暴力手段搶劫他人財物。在短短14天內,白中傑共參與搶劫2次,搶劫財物70248元,致死9人,且在搶劫過程中以暴力、脅迫手段強奸婦女。

裁判結果

2011年11月15日,貴州省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判決白中傑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推薦理由

未成年人對於網路的沉迷是此案發生的主要誘因:白中傑與其網路上結交的朋友不滿足於網路上的暴力,在急需上網資金的利益驅使下實施了搶劫殺人的行為。此案敲響了未成年人不合理使用網路的警鍾,只有樹立正確的上網意識,讓未成年人更加直觀形象的了解到沉迷網路的危害,才能有效防止此類案件的再次發生。

案例五

重慶10歲女孩摔嬰案

基本案情

2013年11月25日,重慶市10歲的女孩李蕾抱走將要被推出電梯的嬰兒,在電梯內對其持續毆打5分鍾後將其扔出了25樓,致被害嬰兒身亡。事後李蕾撒謊脫罪樣子的真誠,邏輯清晰,甚至還淡定的安慰被害人家屬。據悉,李蕾曾因車禍頭部受傷,事發前曾有異常表現:據同學介紹,其事發前兩三天就說過想要把一個嬰兒放

『拾』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可是有的青少年因為種種原因而走上了違反犯罪的不歸路,人們在對他們的犯罪行為深惡痛絕的同時,也在感嘆花朵過早的凋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幾個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案例:
1、
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例(鏈接http://www.66law.cn/laws/109548.aspx)

案例1:

陳xx、單xx均為某校在校學生,一天陳約單去某中學打龔成,因龔向另一學生強索錢財。兩人在校門口,正好碰上學生胡某欄住龔,陳上去就打,打後胡提出要錢,龔只好同意交出70元錢由陳、胡等人分。不到一個月,陳又約單、王兩人商量說,現在中學正交學費可以去強索或搶學生的錢,之後三人走到學校附近,碰上一名學生,陳上去索要錢財,被害人不服,陳等三人一起上去推打並拉住被害人雙手,從身上搜走150元。幾天後小單也來約陳、胡、王等四人,說張某有錢,找到張索錢時被拒絕,於是陳等對張踢打,張被迫只好交出身上的錢。他們甚至於向小學生索要錢財,一個小學生被拿10元錢後大哭不走,他們又還給這個小學生6元。盡管這幾名學生都只有16歲,而過去沒有犯過這類罪錯,根據刑法的規定還是被判處刑罰。
2、
案例2:

小王與小顧是同校同學,小王讀初三,小顧讀初一。一天二人發生口角,小王順手打了小顧一下,不當一回事就揚長而去。不想小顧人小氣盛,當晚就約了幾個小哥們找到小王家,要給小王給一點顏色看看,由於王不在家,就在外面砸門吵鬧一陣。王回家知道後,第二天連續三次找小魏幫助,小魏自認為是小兄弟的頭,欺侮小兄弟就是給他小魏難看,所以一口答應,當即叫了一個朋友,准備了一把長砍刀,到校門口等候,當顧放學剛走校門,上去對准顧就是一刀。顧經搶救雖脫離危險,但顱骨骨折,構成九級傷殘。魏家境貧困,母親體弱,魏犯罪後其母舉債請律師,到處奔走,勞累、憂郁成疾,在魏判刑後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其父說:「這不爭氣的兒子一刀下去,活活追去了他母親的命,弄得我家破人亡」。王是獨生子,家庭不僅要承擔請律師、經濟賠償等難以承受的負擔,而且案發前正值王初中畢業面臨中考,在他進監獄的時候,職高的錄取通知書也寄到了家中,他的犯罪斷送了自己的學業、前途,也毀掉了家庭的幸福。顧也是獨生子,受害致殘,今後一輩子怎麼辦,父母整日以淚洗臉。魏的一刀不止毀了小顧一人,而是一刀毀了三個家。

熱點內容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
崇陽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8:55:02 瀏覽:47
雨水污水分流法規 發布:2025-02-05 08:48:05 瀏覽: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