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社會救助方面的政策法規
❶ 我國現行有關社會救助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農村五保供回養工作條例》
《民政部答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特困戶救濟工作的通知》
《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辛辛苦苦地查了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請問社會救助的原則是什麼
自願受助,無償救助。
❸ 社會救助原則
社會救助原則如下:
第一條為了加強社會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社會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社會救助暫行辦法
第三條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國務院民政、衛生計生、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衛生計生、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前兩款所列行政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
第四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有關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具體工作由社會救助經辦機構或者經辦人員承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有關社會救助工作。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社會救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完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政府安排的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社會救助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分賬核算,專款專用,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擠占挪用。社會救助資金的支付,按照財政國庫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建立社會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社會救助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第七條國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
第八條對在社會救助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❹ 台灣有什麼社會福利
1、教育:台灣學制實施12年義務教育,含小學6年、初中3年、高級中學(含高級職業學校)3年。
2、醫療衛生:台灣1995年起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向全體民眾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及保障。
《全民健保法》規定只要繳納保費就可享受醫療保險,保險費為投保金額的4.91%,其中只規定了投保金額的上限為60800元(新台幣,下同),保費分擔比率為僱主負擔60%,政府負擔10%,民眾自付30%。
在台灣居住滿4個月的外籍學生、大陸配偶都可以全面納入健保體系;人口數在3人以上的家庭,只要交3個人的保費,全家都可享有健保。
3、社會保障體系
台當局於1999年初首度開辦「勞工保險失業給付」,規定若被保險人正處於失業狀態,且保費已繳滿1年,可立即領取失業金。
領取的失業金額為勞保投保薪金的50%,以最高投保薪金4.2萬元為例,失業勞工每月可以領取2.1萬元;最低投保薪金為15840元,勞工可以領取7920元,每半月發給一次。
新通過的「就業保險法草案」則將失業金從勞保體系中分出來,規定凡年滿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本地勞工均納入強制加保對象,勞工負擔的保險費率為當月投保薪資的1%至2%,費用從勞保中移撥,不必另交。
4、水電
水費全免,電費非常便宜(每度大約相當於幾分人民幣),天然氣很多地方都全免,冬天的暖氣基本也相當於不收費。
(4)台灣的社會救助方面的政策法規擴展閱讀:
通過的「就業保險法草案」則將失業金從勞保體系中分出來,規定凡年滿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本地勞工均納入強制加保對象,勞工負擔的保險費率為當月投保薪資的1%至2%,費用從勞保中移撥,不必另交。
老人享有不少福利津貼
台灣補助老人生活的津貼也不少,如「榮民」(隨國民黨逃台的退伍軍人)就養金受益人數高達71萬,一年約支出200億元;老農津貼受益人42萬,一年支出142億元;中低收入戶的老人生活津貼受益人數15萬,一年支出105億元。
也有由各縣市自行發放的「敬老津貼」,規定每月發給65歲以上的老人生活補助金3000元。但是從1993年實施至今,沒有幾個縣市有始有終,大部分都因財力不支,有些暫停發放,有些變相減少。
目前,在台灣尚未享有任何保險(軍、公教、勞保)及津貼照顧的老年人約有40餘萬人。為此,台當局擬定了一個「老人福利生活津貼發放實施計劃」,自2002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該計劃規定,年滿65歲以上未領任何津貼者,每月可領取3000元。
兒童照顧方案出台
幼兒園教育一向不屬於義務教育的范疇。為此,台當局於2001年3月27日公布了「兒童照顧方案」,規定自2001年至2004年(陳水扁當政時期)。
未滿5歲就讀私立幼稚園、托兒所的兒童每學期發給5000元幼兒教育券;另外,免除3歲以下幼兒的部分就診費用。目前島內3歲以下幼童有86萬人,預估當局一年將花費17億元的補助。
近幾年來,隨著台灣朝野政黨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撈取選票、吸引選民,朝野雙方不顧經濟現實,競相提出各種福利政策。這不僅使政府財政不堪重負,也不利於整體經濟的發展
❺ 民政有哪些法律法規
優撫安置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正)
2、軍人撫恤優待條例
3、革命烈士褒揚條例
4、民政部關於貫徹執行《革命烈士褒揚 條例》若干具體問題的解釋
5、湖南省實施《軍人撫恤優待條例》辦法
6、民政部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衛生部 總後勤部關於重新印發《軍人殘疾等級評定標准(試行)》的通知
7、傷殘撫恤管理暫行辦法
8、民政部關於頒發《革命傷殘軍人評定傷殘等級的條件》的通知13、9、軍隊評定傷殘等級工作管理辦法
10、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
11、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印發《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官退出現役安置暫、行辦法》的通知
12、湖南省實施《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細則
13、軍隊離休退休幹部休養所暫行規定
民間組織管理類:
1、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2、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
3、基金會管理辦法
4、關於印發《社會團體年度檢查暫行辦法》的通知
5、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
6、社會團體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登記辦法
7、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審查與管理暫行辦法
8、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審查與管理暫行辦法
9、文化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審查管理暫行辦法
社會事務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2、婚姻登記管理條例
3、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
4、大陸居民與台灣居民婚姻登記管理暫行辦法
5、出國人員婚姻登記管理辦法
6、民政部關於發布《華僑同國內公民、港澳同胞同內地公民之間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的通知
7、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
8、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
9、華僑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中國公民辦理收養登記的
管轄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證件和證明材料的規定
10、中國公民收養子女登記辦法
11、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12、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基層政權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2、湖南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4、湖南省《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辦法
行政區劃類:
1、地名管理條例
2、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3、湖南省地名管理辦法
4、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
5、國務院關於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
6、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
社會救助類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3、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社會福利類:
1、農村敬老院管理暫行辦法
2、社會福利企業管理暫行辦法
3、救災捐贈管理暫行辦法
4、關於印發中國福利彩票發行與銷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5、有獎募捐社會福利資金管理使用辦法
6、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
7、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
8、民政部關於批准發布《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殘疾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行業標準的通知
殯葬管理類:
1、殯葬管理條例
2、殯葬事業單位管理暫行辦法
3、公墓管理暫行辦法
4、湖南省殯葬管理實施辦法
救災減災類:
1、國家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
2、湖南省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
3、民政部關於做好救災捐贈款物接收、發放、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4、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
5、民政部、財政部關於加強特大自然災害救助補助費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❻ 社會救濟的現行救濟
城市社會救濟的對象包括:
①城市中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的孤老殘幼(定期定量救濟對象),無固定收入或收入不足以維持當地生活水平的居民(臨時救濟對象);
②1961~1965年6月9日期間被精簡退職的1957年年底以前參加工作的老弱殘職工;
③原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被寬大釋放的原國民黨的黨、政、軍、特人員中無家可歸者,生活困難的台灣同胞、去台人員親屬,因公致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下鄉知識青年,計劃生育醫療事故造成生活困難的人員,生活困難的刑事犯罪分子家屬,生活困難的歸國華僑和僑眷等。
城市困難戶救濟標准,以保證救濟對象的基本生活需要為原則,項目包括國家供應的生活必需品和其他一些必需品,以及一定數量的必要的生活費用。救濟標准由各地區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規定,並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適當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農村社會救濟主要由政府負責;農業集體化以後,主要由集體經濟負擔。80年代以來農村社會救濟的任務是:
①對農村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依無靠的老人、殘疾人和孤兒,採取依靠集體供養、輔之以國家必要救濟的辦法,實行「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孤兒保教),保證他們的生活達到當地一般群眾的生活水平。供養的形式有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
②對農村中全家收入維持不了當地最低生活水平的貧困戶,發給救濟費。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的社會救濟正在逐步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過渡。經濟不發達地區,已由單純維持貧困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發展為以扶優、扶貧為重心,解決貧困人民溫飽問題,開始由救濟型向福利型轉變;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社會救濟原有的社會功能逐步由社會保險所代替,如建立合作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保險等。
❼ 現在祖國大陸對台灣有哪些政策(簡要回答)
和平解決 ,一國兩制也會用到台灣 。台灣人治理台灣, 享有高度自治權。 除了軍隊不能設立, 其他的都可以。但必須是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 國歌 、國徽, 在國際事務一中國台灣的名義參加。 、 目前是不行的, 起碼等20年。 下面提供一些參考: 「三月春風吹神州」:陳雲林主任受權宣布的大陸推動兩岸農業合作的20項新政策措施有什麼特點和意義? 陳雲林主任在兩岸農業合作論壇閉幕式上,受有關部門委託宣布的20項擴大和深化兩岸農業合作的新政策措施,是大陸有關部門在調查研究,充分聽取兩岸有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本著服務台灣農業企業和農民、促進兩岸農業合作、實現兩岸農業互利雙贏的出發點,經過認真的研究和討論提出的。台灣媒體報道,一些出席論壇活動的台灣代表對大陸新出台的20條政策措施的評價是:「大陸方面是玩真的」,說明這些政策是務實有效的。這次新出台的政策措施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涉及面廣,體現了大農業的合作。這些政策措施從過去的擴大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給予台灣農產品進口優惠政策,擴大到兩岸大農業領域的合作內容。具體涉及到四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完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二是鼓勵和支持兩岸農業合作與技術推廣,擴大合作領域;三是優化服務,便利兩岸農產品貿易和大陸台資農業企業產品銷售;四是保護台灣農產品知識產權,維護台灣農民正當權益。 第二,服務性強,改進和完善對台資農業企業和台商的服務工作。包括簡化相關審批辦理手續、減少審批環節、對重點農業高新技術項目優先立項、積極做好試驗區和創業園的用地服務、提供檢驗檢疫和通關便利措施、完善台灣鮮活農產品公路運輸的「綠色通道」、加強台資農業企業的咨詢服務工作,等等。加強服務,是20條政策措施的最為突出的特點。 第三,務實開放,鼓勵和支持台灣農業企業和農民來大陸投資發展。20條政策中有不少新的開放措施,如歡迎台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台資農業企業和農民參與大陸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台灣農民創業園的建設與發展;對來園區從事農業合作項目的台灣農民,可依照大陸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直接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再比如,對台灣漁船自捕水產品進口,在原來允許輸往福建的基礎上,增加允許輸往廣東汕頭。 第四,重視維權,切實保護台灣農產品知識產權,維護台灣農民的正當權益。對以非產於台灣水果假冒台灣產地水果進行銷售的行為,對侵犯台灣農產品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都明確依法予以查處。國家工商總局給各地工商部門專門下發了通知,進入了實質操作階段。
❽ 社會救助辦法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社會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
第三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國務院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前兩款所列行政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
第四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有關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具體工作由社會救助經辦機構或者經辦人員承擔。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有關社會救助工作。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社會救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完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政府安排的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社會救助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分賬核算,專款專用,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擠占挪用。社會救助資金的支付,按照財政國庫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建立社會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社會救助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第七條
國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
第八條
對在社會救助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❾ 民政有哪些法律法規
涉及民政工作的法律有四部,另有大量法規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經1984年5月3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2次會議通過,1984年5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4號公布;根據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決定》第3次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於1991年12月29日通過,自1992年4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於2010年10月28日修訂通過並公布施行。
《婚姻登記條例》國務院令 第387號,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軍人撫恤優待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烈士褒揚條例》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1980年6月4日國務院發布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同時廢止。
《軍人殘疾等級評定標准》民發〔2011〕218號
《傷殘撫恤管理暫行辦法》2002年4月22日民政部發布,2013年6月27日民政部部務會議修改,2013年7月5日實施。
《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於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國務院發布實施
《信訪條例》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0號)
《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令 第 21 號
《基金會管理條例》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1988年9月27日國務院發布的《基金會管理辦法》廢止。
《殯葬管理條例》於1997年7月11日國務院第60次常務會議通過,1997年7月21日國務院令第225號發布施行。
建議:進入中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官網,進行分類查找。
❿ 黨和政府為幫助和促進台灣同胞來大陸學習工作和生活出台的重要政策有哪些
概言之就是:堅持既定的目標與大政方針,堅定信心與決心,不急不躁,以深化經濟合作為中心,以幫助台灣「三中一青」階層解決困難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涉台法律法規和工作機制,加強兩岸執法與司法部門的合作,努力保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勢頭。1、大陸始終從建設現代化國家和振興中華的戰略高度來處理台灣問題和開展對台工作,不會被兩岸關系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偶發事件或小挫折所干擾;2、大陸會堅定不移地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主題,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矢志不渝地推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鞏固和平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