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法紀法規不

法紀法規不

發布時間: 2022-05-20 04:10:53

⑴ 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是屬於財務造假原因嗎

是的,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給了財務造假可乘之機。
財務造假也就是會計造假。
一、財務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會議信息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時期,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它的存在又潛在地助長了社會風氣的腐敗。
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首先應當找到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即會計造假的原因。
(一)造假的內在原因
1、單位負責人指導思想不正
有些單位負責人利用手中權力,為了個人私利或本企業利益,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廠長成本、書記利潤」、「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設「賬外賬、小金庫」,大搞短期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一些企業負責人出於種種目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指使會計人員造假,他們有的虛增利潤騙取貸款,有的隱瞞利潤逃避交稅,有的甚至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這些人,把國家、集體的企業當成自己的「小作坊」,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任意造假,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是當前的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源頭。主要表現在:
(1)為了業績考核而造假 企業的經營業績,其考核辦法一般以財務指標為基礎,而這些財務指標的計算都涉及到會計數據。經營業績的考核,不僅涉及到企業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到企業廠長經理的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定,並影響其提升、獎金、福利等。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得分,企業就有可能對其會計報表進行包裝、粉飾。
(2)偷稅、漏稅
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率而得出的。因此,基於偷稅、漏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等目的,企業往往對會計報表進行造假。當然,也有少數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基於資金籌措和操縱股價的目的,有時甚至不惜虛構利潤,多交所得稅,以「證明」其盈利能力。
其特點是:多列費用,少計收入,達到少交稅和不交稅的目的。多見於民營企業或效益好的國有企業。
(3)粉飾業績,為達到特定目的而造假
上市公司和效益較差的國有企業以及昔日為省優、部優而今已失去競爭優勢、失去市場的企業。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造假。在市場經濟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一般不願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缺乏資信的企業。因此,為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難免要對其會計報表修飾打扮一番。為了發行股票而造假。股票發行分為首次發行和後續發行,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要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
其特點是:少列費用,虛列資產,多計收入,以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
(4)為獲利而造假
其特點是:調整賬務,虛增虛報利潤,欺詐上市。首先,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強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穩定的資本來源,在更大的范圍內籌措大量資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為公司追逐的目標,對條件不成熟的公司,財務資料做假便成為其首選捷徑。還有的企業在改制上市過程中,雖然打著「為公」的旗號,但實質是為個人(主管領導,管理者等)牟取私利,如「大慶聯誼」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案件。其次,對於那些已經上市但經營虧損的公司,為了滿足增發新股或者配股的條件,提高配股價格,達到從資本市場上撈到更多資金的目的,經常採用虛增利潤,少報虧損的方法,製造虛假的會計信息,欺騙投資者。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投機行為盛行,出現許多上市公司股價與公司實際業績變動不一致,優股不優價,「垃圾股」價不低的現象。使得投資者參與股市投機的心理大於投資,於是他們對「真實可靠」的信息披露並不重視,這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便難以達到降低市場中不確定性,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功效。
除此之外,股市承擔了企業解困的重任,造成了一批質量不高的企業「包裝上市;治理機制不健全,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股權結構不合理,不利於形成股東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激勵機制不健全。不利於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不利於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由於公司的治理機制不健全,從而使得上市公司的業績不佳,為了能長期保住其上市公司的牌子,獲得配股資格,利潤操縱、粉飾業績便成為他們的首選,披露虛假信息在所難免。
(5)為推卸責任而造假

表現為:更換高級管理人員時進行的離任審計,一般暴露出許多問題。新任總經理就任當年,為明確責任或推卸責任,往往大刀闊斧地對陳年老賬進行清理。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時,如《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可能誘發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提前消化潛虧,並將責任歸咎於新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發生自然災害,或高級管理人員捲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很可能粉飾會計報表。
(6)貪污盜竊,轉移國家資產
其特點是:出具假憑證,收入不入賬,辦假手續報廢資產,將賬目搞亂,渾水摸魚,或將國有資產低價出售等。多見於管理比較混亂的中小國有企業。
2、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
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但主管部門並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於自我保護,屈服於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二)會計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1、企業改革不徹底、不到位是會計信息造假的深層原因。
現代企業制度基本特徵是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目前我國尚處改革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程度不高,仍存在企業經營者的權責問題、政企分開問題。權責不明確,企業經營者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隱瞞或虛報經營成果,受利益驅動提供虛假財務信息。政企不分,使企業不能成為真正獨立的經營者,一些政府部門經常干擾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企業的領導仍由政府幹預,政治色彩濃厚,使企業領導不能專心發展企業,更注重自己是否能提升,勢必導致財務造假而失真。
2、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內部審計機構形同虛設
目前,企業內部監督控制有著局限性,內部監督不到位,會計人員不獨立,受單位領導指使被迫做假帳。社會監督仍處於起步階段,會計事務所雖然脫鉤改制,但仍缺少標準的執業制度,政府監督大於社會監督力度,職責交叉,經常重復檢查,企業領導又是政府指派,使檢查與被檢查藕斷絲連。企業領導同時管理會計與審計,內部審計不是處於董事會領導下。
社會審計監督不力。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在人員數量上,現有注冊會計師與《公司法》關於所有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度報表都要經注會審計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質量,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上,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素質偏低、偏離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松馳的問題。在審計過程中,往往是查帳容易,處理難,這嚴重影響了注冊會計師對內部人的監督,滋生其舞弊的可能。監督不力客觀助長了會計造假行為的泛濫
審計監督對保障經濟活動的有序運行,打擊經濟領域的違法活動,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有著其他經濟監督無可比擬的作用。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盡管已經相當完善,但是與飛速發展的經濟仍有許多不適應。
⑴監督力量不足。我國審計監督體系的國家(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民間(社會)審計的力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年來企業數量急劇增加,而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卻基本保持不變,造成現有的審計力量無法應對迅速增長的審計業務量。國家審計對企業的監督開始弱化,注冊會計師已經成為審計監督的主力軍,但其承擔的審計任務愈來愈重,可以說已不堪重負。
⑵監督力度不夠。國家審計的重點已經位移,企業的審計監督只能依靠內部審計和民間審計來進行。但內部審計無論在隸屬關繫上還是在利益關繫上,都始終未能解決其真正的獨立性問題,因而這種審計監督不僅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現象,反而對會計造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會計造假的幫凶。民間審計同樣面臨著獨立性問題,最突出的是資本經營管理者委託民間審計而不是股東大會委託民間審計,其監督的力度、監督的結果是可想而知。再加上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門不正當干預,大大削弱了審計報告的公證作用。
(3)監督不力。監不力,致使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處於惡性循環的狀態。內外部監督機制不完善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從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主體看,企業的會計負責人是由企業經營者直接聘任的,會計人員的工資報酬是企業經營者直接決定的,這就意味著企業的會計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企業經營者服務並隨著企業經營者的意志而改變。從企業外部對企業會計信息監督機制看,社會中介審計及政府審計監督受人力、財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後監督性質的局限,未能查出所有違法違紀行為,這也是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收入分配不均和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會計信息造假失真
由於社會上企業與企業、部門與部門、東部與西部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企業的經營成果與經營者的收入聯系的緊密度低,對經營者的積極性激勵不夠,導致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個人利益或小集體利益鋌而走險,違反財經法紀做假賬、設賬外賬、私設「小金庫」,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4、造假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助長了會計造假信息失真 企業會計造假幾乎不消耗物質成本,只需要玩弄數字游戲,空手套白狼,便可將一堆「垃圾」包裝成閃閃發光的「金子」。如黎明股份,1999年1月上市當期虛增資產8996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虛增利潤8679萬元。除常規的少計成本、費用遞延等操縱手段外,90%以上交易或事項都是通過虛開產品銷售發票,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手段人為憑空捏造的。利用增值稅抵扣制度,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既虛增了收入利潤又不增加稅負。可見其造假的物質成本很低。
企業造假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成本、民事成本和刑事成本。行政成本包括停業、整頓、解散、吊銷證照等帶來的直接損失、對單位和直接責任人的行政罰款等;民事成本包括因會計造假行為給國家、社會、個人造成的財產或其他損失的民事賠償支出;刑事成本指對單位
和個人的刑事處分和罰金。而會計造假的收益包括謀取的不正當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只要收益大於成本,企業就存在會計信息造假的動機和需求。
由於監管體系不完善,監督手段落後,監管人員不足,會計造假被發現的幾率很小,即使發現,被追究的代價也很小,而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驚人。因此,會計造假成了許多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粉飾經營業績、侵蝕股東權益、侵害國有資產的慣用伎倆。
5、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
個別企業利用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採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提高企業利潤,利用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資產評估、虛擬資產、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差等多種手段,虛構經濟業務、從事不等價交換和進行違規會計處理,造成了企業經濟交易的失真,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6.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各經濟主體之間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並且承認其各自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的。在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會計環境的改變和對會計信息不同認識而產生的沖突,以民事責任糾紛問題為主。但目前我國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懲處手段主要以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為主。對大部分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主要是給予企業及主要責任人以罰款、通報批評和警告等行政處罰。行政處罰很難達到真正的處罰目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對於那些追究了法律責任的,也只是限於追究其刑事責任,目前還沒有公司因會計信息失真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案例。對於刑事責任的追究是一種威懾力量,是為防止市場危機爆發或產生嚴重社會後果的一種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無法形成日常的監督力量。若想形成日常的監督機制,必須依靠民事賠償責任的追究,這也正是我們目前懲罰手段里所缺乏的。
盡管我國的會計法規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使得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違反會計法規的巨大利益誘惑與低廉機會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禁不止。依法行政的隨意性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執法不嚴,執法的隨意性大,助長了部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朝量化方向發展。
二、避免財務會計造假的對策
會計信息是管理者、投資者和債權人等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作出投資決策、防範經營風險的主要依據。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會計信息越來越重要。不管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還是企業內部經濟管理部門,或者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等有關各方,都需要通過會計信息了解企業,並作為相應決策的依據。如果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不僅無法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經營與財務情況的需要,而且將嚴重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會計信息失真究其原因很多,本文僅針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在原因、外在原因和會計信息不實成因發現的幾個問題提出如下解決辦法:
(一)針對會計造假的內在原因
1、加強會計法規建設,提高單位領導的會計法規意識
單位領導的指導思想不正,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須組織單位領導學習會計法規,使單位領導提高會計法規意識;端正指導思想,明確自己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的責任。
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主要是單位負責人要會計人員造假。修訂後的《會計法》緊緊抓住了這個源頭,解決了會計委派制等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的問題,體現了以法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思想。
抓住單位負責人這個源頭,強調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拄性的責任。鑒於在實際工作中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質量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就
讓單位負責人通過學習《會計法》知道:單位負責人為本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規定單位負責人必須在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上簽名並蓋章,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因此,單位負責人要以身作則,要學習《會計法》,學習會計知識,帶頭執法,不得干預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更不能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
2、逐步實現會計人員職業化
為了擺脫企業領導對會計人員的授意造假和控制,保證會計人員工作的獨立性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必要使會計人員走向職業化,即:成立會計行業協會。職業化的核心就是將每個為企業工作的會計人員集中起來,組成行業協會,使會計人員的目標從單一的為企業謀利益轉到為公共謀利益上來。盡管職業化並非易事,其成效也不是在短期內可以見到的,但從長遠來看,職業化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會計協會是非贏利組織,因而不存在利用會計人員來贏利的動機;二是通過對會計人員任職資格的確認,形成會計人員進入市場的壁壘,從而增加會計人員的競爭壓力;三是通過職業聯合形成的行業協會必然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職業道德會在很大程度上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會計委派制與會計職業化有相似之處,但有很大的不同。會計委派機構是官方或半官方組織,而會計協會是民間自律組織。會計委派機構通過行政手段對會計人員進行任免,而會計協會不對任何企業委派會計人員,只是通過職業道德來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
(二)針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1、首先要按市場要求,完善企業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才能使企業自覺遵守經濟規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其二,企業用人要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程序辦,充分引入競爭機制,要建立起能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經營者業績和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改變單獨依靠未經核實的「數字」來評價企業經營者的業績的做法。
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大會計監督力度
內部監督是會計監督的基礎,內部審計是會計監督的保證。第一,建立內部牽制制度。第二,實行內部監督崗位責任制,明確責任,提高內部會計監督的有效性,有效的監督和控制才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第三,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強化監督。應該重視外部監督,我國外部監督有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及其他形式。我國應建立和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及業務水平,按照國際注冊會計師執業標准開展業務,提高監督質量,使其對會計的監督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會計失真。強化政府監督,政府監督應是在宏觀調控下的監督,政府監督應依法監督,應提高監督人員素質,利用監督權力謀利的政府人員,只能把企業拖垮。
3、改進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理順各方關系,減少利益沖突 利益分配與考核機制的不夠健全,不盡合理是誘發會計信息造假的一個重要原因。造假者的主要動機在於取得經濟及其他利益。只有改進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才能防止會計信息的造假。一是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機制,理順國家、地方、企業及職工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兼顧各方利益。二是改進現行的績效考核制度,並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對領導幹部和管理人員的考評,不要僅以數字論英雄,而要與定性考核結合起來。
4、盡快制定和出台具體會計准則並繼續完善會計核算制度 在認真總結現行會計准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要求,適時出台一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准則,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規范會計信息披露。同時,鑒於會計核算制度將在較長一個時期與會計准則並行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努力提高會計核算制度的靈敏性,及時反映多變的、日趨復雜的經濟業務。特別地,在准則的制定過程中,應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處理好會計准則的統一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系,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操縱企業利潤。
5、加大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制度
凡是由企業經營者個人行為因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應由企業經營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明確民事責任人,讓承擔法律責任者確實得到懲罰。只對單位處以罰款,將個人責任推脫或轉嫁到單位身上,顯然混淆了單位中的個人角色,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造假問題的。單單是單位被罰,也不利於當事人吸取教訓,更不利於整個社會培養誠信的風氣。除了加大刑事處罰力度外,還應對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進行民事賠償。民事賠償的主體應是會計信息失真的責任者即企業經營者,而不是企業法人實體,更不是會計行為主體。民事賠償制度可以增加企業巨額潛在的訴訟風險,加大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處罰中民事法律調節的力度。提高民事賠償額度,增加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成本。使得會計造假成本升高,從而遏止經營者造假。
會計信息造假不是一時就可以改變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消除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外在原因,才能真正改變會計信息造假的現狀。由於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產生是基於一些客觀因素之上,所以我們的預防對策也只能從提高准則、制度制訂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會計環境者手,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弊端,需要我們上下各級部門進行長期不懈的斗爭和努力,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范。《會計法》是會計人員工作的規范和法律保證。只有以法制規范的要求辦理企業經濟業務和開展經濟活動,才能使我國的經濟秩序逐步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tAsPc96rTkSAedlK_NJK7PP5gPGzWQs01U7wZ--LMnd_7LJ89D_WeIsGeSQylpspxpJTSKkcutz3_

⑵ 法紀規范的名言格言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誰把法律當兒戲,誰就必然亡於法律。

執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

沒有紀律的隊伍是不可能有戰鬥力的,紀律是勝利之母。

做事要合法度,做人要有原則。

莫道我最大,天下法最大,莫道法無情,只要莫違法。

自覺遵紀守法,享受自由人生。

切記:不要指望別人保護自己,不要以為功可抵過,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是遵紀守法。

學法懂法重在守法,倡廉反腐基於遵法。

朝省、夕勝、朝夕自省;上廉、下廉、上下齊廉。

法律不僅約束公民,也約束著執法者。

警鍾常鳴築防線,防微杜漸保晚節。

沒有嚴格的執法,哪有人民的安寧;沒有公正的執法,哪有法律的尊嚴。

不教不誅,則邢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而奸民不懲。

天下之事,不難立於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人不在名,而在貨真價實;官不在高,而在德才兼備。

無功不賞,無罪不罰。

不撈不貪不癢,不急不燥志不移。

官以廉為貴,國以法為先。

淡泊明鏡,寧靜致遠。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松竹梅,歲寒三友;廉正清,為官三要。

心無私慾,自然會剛;人無邪念,自然會正。

賢內助興夫興國蔭及後代;貪內助害夫害國殃及子孫。

權是雙刃劍,榮辱一揮間。

依法行政,從嚴治政。

防微杜漸,警鍾長鳴;廉潔自律,黨性長存。

法律使入規矩,道德使入規范。

平等是一項神聖的法律,一項,先於其他一切法律的法律;一項派生其他法律的法律。

生命也許葬送在你忘記法律的一瞬間。

法學包公,辦案學愚公。

處事公,民心順,執法嚴,國自安。

講公正執法嚴明規矩,樹實事求是工作作風。

居安思危,莫忘法規。

嚴格要求貴在自律,遵紀守法貴在自覺,珍視名譽貴在自愛。

有兩種和平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禮節。——歌德

在法學家眼中沒有法律只有法理,在執法者手中沒有法理只有法律,法學家的使命就在於將法律的理性變成理性的法律交到執法者手中。 ——邱興隆

法官對任何案件都應進行三段論式的邏輯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結論是自由或刑罰。 ——貝卡利亞

在法典時代開始後,靜止的社會和進步的社會之間的區分已暴露出來。 ——梅因

一旦法律喪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絕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東西也都不會再有力量。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

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英格索爾:《摩西的一些錯誤》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惡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邪惡。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平等是一項神聖的法律,一項先於其他一切法律的法律,一項派生其他法律的法律。 ——[法]皮埃爾.勒魯 《論平等》

如果立法者一開始就不集中注意力去建立公民的財產和地位的平等,那麼,他的一切努力都將徙勞無益。 ——[法]馬布利:《論法制或法律的原則》

我們不應把全球法律產生的障礙歸咎於文化多元性,而是應歸因於不同的國家利益之間的不相容性。 ——[美]T·A·哥倫比斯·J·H·沃爾夫:《權力與正義》

一個共和國的自由存在於法律的王國之中,缺乏法律便會使它遭受暴君的惡政。 ——[英]詹姆士·哈林頓:《大洋國》

世間的一切苦難之中,最大的苦難無過於枉法。——培根

以無情的目光記事,以悲觀的目光論人。 ——培根《論法律》

法律的制訂是為了懲罰人類的凶惡背謬,所以法律本身必須最為純潔無垢。
——《聖經》

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道,詐偽生塞 。 ——《苟子》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 。 ——宋·歐陽修

威與信並行,德與法相濟。 ——宋·蘇軾

政通人口,百廢俱興。 ——宋·范仲淹

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 ——漢·劉安



⑶ 人民警察無視法規法紀

按你所說的這個事情,警察並沒有違規亂作為。
首先,你們打架斗毆,是屬於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警察依法對你們進行拘留處罰是正確的。
其次,你們私了賠償,賠償費是由你們自己協商處理,警察是不經手賠償費的。

⑷ 黨紀、政紀、法紀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黨紀是指黨內紀律、法規,是約束黨員的;政紀是指行政法規,是約束國家行政工作人員的,比如《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法紀則是國家法律,是全體公民都需遵守的。「三紀」都是約束人的行為的,其權源不同,規范的對象不同,其作用方式與效力也有所不同。相對而言,黨紀最嚴格,法紀最嚴厲,任何違反法紀(法律)的行為都是違反黨紀、政紀的行為。

其三者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性質不同。黨紀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政紀是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必須遵守的行政紀律。法紀是國家制定的為全體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

二是對象不同。黨紀是約束本黨黨員的,不能要求非黨群眾遵守。政紀是約束國家行政工作人員的。法紀是約束全體公民的。

三是范圍不同。凡是犯錯誤的黨員,必須由黨的組織和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處理,其處理種類有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和開除黨籍。對犯錯誤的國家工作人員,由國家行政部門和監察部門處理,其處分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和開除公職。犯罪是危害國家和社會的行為,要受到國法的懲處,對觸犯刑律的犯罪分子,司法機關要按照國家法律的有關規定量刑。其刑種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

四是層次不同。要求最嚴格的是黨紀。制裁最嚴厲的是法紀和政紀。違反黨紀和政紀的行為不一定就是違反國法的行為,但是任何違反國法的行為都是違反黨紀、政紀的行為。

⑸ 法紀意識淡薄不守規矩的問題駕駛員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1

⑹ 法紀 法律 區別

法紀包括法律和紀律。如目無法紀中的紀律,一般適用於那些本身身份或職業有嚴格的紀律要求,如官員,軍人等。

⑺ 遵法紀守規章廣播稿200字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法紀,一個既莊重又神聖的字眼,它象徵著一個國家的繁榮,一個社會的責任,一個校園的制度
理是智慧的頭腦,它會將一切虛妄的,表象的,在智慧中過慮。『『理』』便是法紀,在日趨繁榮但又復雜的生活的我們,難免會因為一些個人恩怨與他人結下樑子,甚至在沖動下不顧一切去報復他人,讓他人為他所做的事付出代價。然而,法紀讓我們不至於被恩怨沖昏了頭腦,做出傷害父母傷害自己的事情;法紀讓我們在恩怨面前保持慣有的冷靜;法紀讓我們明白解決問題不只有採取暴力這種愚昧的方法,只有法紀能和平的解決問題。執行發比制定法更重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國家繁榮的前提。
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爭相開放。攜手文明,文明就像春雨,擁有它大地才有勃勃生機;大樹才能抽出新條,花朵才能含苞待放;天地萬物才有愛的靈氣。法紀,是一個優秀校園必備的條件,一個優秀的校園其精神就在於其制定法紀法規後,有一批遵紀守法的老師和學生,有前者對學校工作的熱情,又後者對學習的熱衷,無不體現了他們對校園的肯定和愛護。沒有紀律的隊伍是不可能有戰鬥力的,沒有紀律的校園就像一盤散沙,紀律是勝利之母。

⑻ 你將如何遵守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做一個合格的大學生

紀律和規則是我們平時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實都能說明這個道理,比如買票要排隊;走在馬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

甚至我們平時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約束,否則任何事情都毫無秩序可言。而我們作為在校的學生,處在向邁進社會過度的時期,更是用紀律和規則來嚴格要求自己。

從規范日常行為做起,用規范來要求自己。自尊自愛,注重儀表,穿戴整潔、樸素大方,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

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襲,不接觸不健康、低級趣味的東西。

學做品德高尚的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風俗習慣。誠實守信,禮貌待人,尊敬老師,在校期間要勤奮學習,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上課專心聽講,勤於思考。

愛護校校公物,不在黑板、牆壁、課桌、布告欄等處亂塗改刻畫。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正確對待困難與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同學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只要付出了,都會有收獲。

⑼ 為什麼要開展遵紀守法,法律法規專題教育

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一個國家即使經濟實力再強,假如沒有健全的法制,沒有遵紀守法的國民,仍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文明、強大的國家,照這個標准來看,我們離真正的「強盛」還有相當一段距離.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構建起了比較完備的法律框架,普法教育也搞了多年,但實事求是地講,「遵紀守法」四個字還遠沒有成為所有公民的自覺行動.
應該說,我們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雖然距離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國家尚需時日,但卻並不缺少建立和諧社會所必不可少的道德傳承.令人痛心的是,先是十年浩劫撕裂了這種傳承,此後,財富和「地位」的劇增顛倒了一些人對是非榮辱的認知.某些人骨子裡根本沒把國家的法紀當回事,不僅沒有把違法亂紀看作是一種恥辱,反而把善鑽法紀的空子當成是自己的「本事」,正如這些無視法紀法規的所謂「本事」,釀成了克拉瑪依大火、衡陽大火等一幕幕群死群傷的人間悲劇,正是這些人破壞了共和國法規的尊嚴,動搖了社會的道德根基,弱化了民眾的法紀意識.

熱點內容
icu護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5 02:19:18 瀏覽:200
民法哲學研究 發布:2025-02-05 02:09:11 瀏覽:464
注會備考攻略2020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1:37:32 瀏覽:409
吉安市安福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1:30:40 瀏覽:65
深圳律師合作 發布:2025-02-05 01:02:09 瀏覽:147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
刑事訴訟法183 發布:2025-02-05 00:31:10 瀏覽:803
民法典實施日 發布:2025-02-05 00:19:43 瀏覽:379
businesslaw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0:15:55 瀏覽:721
中學生法律知識漫畫 發布:2025-02-04 23:56:24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