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保險條例解讀下
㈠ 最新工傷保險條例解釋
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解釋】本條是對視同工傷的情形及相應工傷保險待遇的規定。
1.視同工傷的情形。
(1)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的。
這里所稱的「工作時間」,是指法律規定的或者單位要求職工工作的時間,包括加班加點時間。這里所稱的「工作崗位」,是指職工日常所在的工作崗位和本單位領導指派所從事工作的崗位。例如,清潔工人負責的清潔區域范圍內都屬於該工人的工作崗位。這里的「突發疾病」,是指上班期間突然發生任何種類的疾病,一般多為心臟病、腦出血、心肌梗塞等突發性疾病。
根據條例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當場死亡的,以及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後沒有當時死亡,但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應當視同工傷。職工雖然是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經過48小時搶救之後才死亡的,不屬於視同工傷的情形。這一規定與266號文相比,變化較大。根據266號文的規定,應認定為工傷的必須是在生產工作的時間和區域內,由於工作緊張突發疾病造成死亡,或經第一次搶救治療後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情形。條例對266號文的規定作了較大調整,主要有以下考慮:一是266號文將突發疾病納入了工傷范圍,如果條例不將其納入工傷情形,勢必縮小職工的現有保障范圍,不利於穩定社會、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二是將突發疾病納入工傷范圍,有利於調動工傷風險較小的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積極性。同時,考慮到近七年的試行結果表明,266號文的有些規定,諸如工作緊張、第一次搶救治療,在實踐中不好操作,易引發大量爭議,條例在將其納入工傷范圍的同時,刪除了原來一些不好界定的概念,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
(2)在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維護國家利益」,是指為了減少或者避免國家利益遭受損失,職工挺身而出。「維護公共利益」,是指為了減少或者避免公共利益遭受損失,職工挺身而出。為了幫助廣大職工和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從事工傷認定的人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哪種情形屬於維護國家利益和維護公共利益,條例列舉了搶險救災這種情形,但凡是與搶險救災性質類似的行為,都應當認定為屬於維護國家利益和維護公共利益的行為。需強調的是,在這種情形下,沒有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原因等要素要求。例如,某單位職工在過鐵路道口時,看到在道口附近有個小孩正牽著一頭牛過鐵路,這時,前方恰好有一輛滿載旅客的列車駛來,該職工趕緊過去將牛牽走並將小孩推出鐵道。列車安全地通過了,可該職工卻因來不及跑開,被列車撞成重傷。該職工的這種行為,就應屬於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為。
(3)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按照1988年國務院頒布的《軍人撫恤優待條例》以及1989年4月民政部頒布的《革命傷殘軍人評定傷殘等級的條件》,「因公負傷致殘」,是指在執行公務中致殘,經醫療終結,符合評殘條件的情形,具體范圍包括:一是在從事軍事訓練、施工、生產等任務和上下班途中,遭到非本人責任和無法抗拒的意外致殘的;二是在執行任務中被犯罪分子致殘的;三是在維護社會治安,搶救保護人民生命、國家和集體財產,被犯罪分子致傷或遭意外傷害致殘的;四是因患職業病致殘的;五是因醫療事故致殘的。「舊傷復發」,是指職工在軍隊服役期間,因戰、因公負傷致殘,並取得了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其在軍隊服役期間因戰、因公負傷的傷害部位(傷口)發生變化,需要進行治療或相關救治的情形。
職工原在軍隊因公負傷致殘,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按照工傷的基本精神,不宜認定為工傷。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職工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受到傷害的,其後果不應由職工個人而應由國家來承擔。為了保護這部分人的合法權益,條例將其規定為視同工傷的情形。
2.關於視同工傷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
(1)享受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按照本條的規定,職工突發疾病死亡和在搶險救災等活動中受傷的,享受條例規定的全部工傷保險待遇,主要包括醫療康復待遇、傷殘待遇和死亡待遇。醫療康復待遇包括診療費、葯費、住院費用,以及在規定的治療期內的工資待遇。傷殘待遇包括——十級工傷職工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分別為6至24個月的工資;——六級工傷職工的傷殘津貼,標准分別為本人工資的90%、85%、80%,75%、70%、60%;需要護理的,還可以享受生活護理費,標准分別為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50%、40%和30%;需要安裝輔助器具的,由基金支付費用。死亡待遇包括喪葬補助金,標准為6個月工資;供養親屬撫恤金,配偶享受工亡職工工資的40%,其他親屬30%;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48至60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
(2)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傷殘軍人舊傷復發的,按照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㈡ 工傷保險條例解釋:第四十一條【用人單位在幾種特殊情況下的工傷保險責任】
工傷保險條例解釋:第四十一條【用人單位在幾種特殊情況下的工傷保險責任】
第四十一條 用人單位分立、合並、轉讓的,承繼單位應當承擔原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原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承繼單位應當到當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變更登記。
用人單位實行承包經營的,工傷保險責任由職工勞動關系所在單位承擔。
職工被借調期間受到工傷事故傷害的,由原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原用人單位與借調單位可以約定補償辦法。
企業破產的,在破產清算時優先撥付依法應由單位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
【解釋】本條是關於單位在幾種特殊情況下的工傷保險責任的規定。
1.單位分立、合並、轉讓。
分立、合並,是用人單位組織機構上發生的變更。用人單位的分立,是指一個單位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合並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位聯合組成一個單位或一個單位兼並另一個或一個以上單位。
用人單位發生分立、合並需解決各種問題,其中必須妥善解決職工的工傷保險權益的維護問題。換言之,要順利實現用人單位的分立、合並,妥善安置好勞動者,維護好職工的工傷保險權益,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我國《民法通則》第四十四條第2款規定:企業法人分立、合並,它的權利和義務由變更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對於非法人企業組織,《個人獨資企業法》等法律也規定,原企業的權利義務由發生分立、合並後的企業享有和承擔。以這些法律為依據,本條第1款規定:用人單位分立、合並、轉讓的,承繼單位應當承擔原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原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承繼單位應當到當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變更登記。用人單位分立、合並時,應當依據規定就原單位職工工傷保險的承擔問題達成協議,承擔或分別承擔原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而不能將勞動者一味地推向社會,影響社會穩定。原用人單位已參加工保險的,承繼單位應當到當地經辦機構辦理名稱、住所等變更登記,繼續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辦理工傷認定、支付有關工傷待遇等;原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職工發生工傷的,由承繼單位按照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准支付費用。
權利義務承繼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在承繼與變更的關系中,承繼是前提,變更是在承繼的前提下依照法律規定的變更。例如,企業分立、合並後,客觀情況畢竟發生了變化,需要對機構、人員重新組合,因而《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3條規定:用人單位發生分立、合並後,分立或合並後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其實際情況與原用人單位的勞動者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變更勞動合同。如果雙方在勞動合同中重新確定職工一方的工資待遇,職工的有關工傷保險待遇的數額就會隨之變化。應當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雙方權利義務的調整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一方不得借機損害另一方的合法權利。
2.單位承包。
承包經營是企業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經營方式,是在堅持企業所有制不變的基礎上,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以承包經營合同形式,確定所有者與企業的責權利關系,促使企業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管理制度。根據國務院1988年2月27日發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和農業部1990年4月13日發布的《鄉鎮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規定》,實行承包經營制應當採取公開招標辦法通過競爭確定企業經營者或經營集團,投標者可以是企業內部職工(俗稱內包),也可以是外部個人、經營集團或企業法人(俗稱外包),經營集團或企業法人中標後,應當確定企業經營者,承包方有權確定企業內部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依法招聘、辭退職工。在本企業內部職工承包的情況下,職工的勞動關系在本企業是清楚的,對職工的工傷保險責任應由本企業來承擔;在外部承包的情況下,職工的勞動關系有可能不在本企業而在中標的經營集團或企業法人,那麼,對職工的工傷保險責任就由中標的經營集團或企業法人承擔。
3.職工被借調。
1996年原勞動部發布的《傘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部發[1996]266號)規定,職工被借調期間發生工傷事故的,由借調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條例將此修改為由原單位擔責,這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1)被借調職工的勞動關系在原用人單位,原用人單位自然應當承擔繳納工傷保險費等工傷保險責任;(2)被借調職工的工資、履歷等與工傷保險有關的檔案資料,一般由原用人單位保管,並不在借調單位之間轉移,借調單位對被借調職工的有關情況並不清楚,當雙方發生爭議時,也不利於當事人提供證據,不利於對糾紛的調查取證和及時處理。為了更好有利於保障勞動者的工傷保險權益,同時為了公平起見,本條還規定,原用人單位可以在借調前或事後與借人單位就被借調職工的工傷保險問題約定達成協議,當原用人單位承擔被借調職工的工傷保險責任後,可以按照協議要求借人單位給予補償。
4.企業破產。
破產,是指企業法人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依照《破產法》、《民事訴訟法》和其他相關的法律宣告其破產,將其所有的財產按法定清償順序公平地償還給所有的債權人的一種法律制度。這里所謂的其所有的財產,是指破產財產,具體包括:(1)宣告破產時破產企業所經營管理的所有財產;(2)破產人破產程序開始時至終結止所取得財產;(3)應當由破產人行使的其他財產權利;(4)超過擔保債務數額的擔保財產。自法院宣告企業破產之日起,破產企業停止生產經營,由法院組織有關單位成立清算組,接管破產企業,進行破產清算。清算組負責對企業破產財產的保管、清理、估價、處理和分配。清算工作完成後,破產企業注銷登記不復存在,原有的與破產企業之間的全部債權債務關系消滅。破產財產的撥付清償是破產程序終結前的一個重要步驟,《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七條和《民法通則》第二百零四條規定:破產財產優先撥付破產費用後,按照下列順序清償:(1)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2)破產企業所欠稅款;(3)破產債權。破產財產不足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可見,法律對破產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險權益是優先保障的,本條第四款的規定與法律的規定是一致的。
破產企業,包括已參加工傷保險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破產企業。對於已參加工傷保險的破產企業,按照規定應當由其向本企業工傷職工及其直系親屬、供養親屬支付各項工傷保險待遇費用,包括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按期應繳納的工傷保險費等費用,列人第一順序清償;對於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破產企業,除伙食補助費、護理費之外,條例規定的其他各項工傷保險待遇費用,都應當由破產企業按照第一順序優先清償。
㈢ 工傷保險條例條十四條第六款理解
應該可以得到雙向補償的!
案例:郭某平時都是乘坐公司班車上下班。某日因送孩子上學未能趕上班車,便乘公共汽車上班,中途換車時被一輛計程車撞倒。事故發生後,經交通部門鑒定,計程車司機對事故負主要責任,並按《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全額賠償郭某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等。
郭某出院後,要求所在單位按工傷發給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並支付住院期間工資。而公司認為,郭某上班不是班車行駛路線,因而不是在上下班的必經路線上,不能認定工傷;即使認定工傷,由於郭某已經獲得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工廠也無須再給郭某工傷賠償。
解讀:《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款"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應該認定為工傷。《工傷保險條例》刪除了舊法關於上下班途中"必經路線"的限制,此處的上下班途中筆者建議作有利於勞動者角度的理解,將"上下班途中"理解為"以上班為目的的途中。本案中郭某應被認定為工傷。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㈣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司法解釋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1、所謂「工作時間」是指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單位制度或者單位臨時工作安排進行勞動的時間,以工日或者工時為計量單位。工
作時間這一概念主要是和休息日休假日及下班後休息時段等概念相區分,它是從法律制度層面上講,而不是從實際行為效果層面上講。
舉個極端的例子,哪怕職工在工作時間休息睡大覺,工作時間依然屬於工作時間而不是休息時間。這就是工作時間的概念,它就是一個法律制度層面的概念,通俗地講法律制度為職工從事工作安排的時間,而並非指工作過程實際消耗的時間段,所以與工作具體行為本身無關。
2、所謂「工作崗位」是指勞動者勞動所處的位置和狀態。由工種、職務、工作地點、工作時間諸因素構成。
3、「48小時之內」以醫療機構的初次診斷時間作為突發疾病的起算時間。
舉例說明,某森林公園工作人員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暈倒,經過30個小時山路運送才送到醫院,在醫院昏迷36個小時搶救無效死亡。那麼,此案「48小時之內」起算時間從送到醫院初次診斷時間作為起算時間,此案是符合這個時間條件的。
(4)工傷保險條例解讀下擴展閱讀:
認定工傷的七種法定情形: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法定情形有七種: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參考資料:網路:工傷保險條例
㈤ 工傷保險條例中的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應如何解釋
就是你受傷前12個月的平均社保繳費基數,受傷當月的不算。
你查到你每月單位給你繳納社保的基數,從受傷當月往前12個月的基數加起來,再除以12,就是平均繳費基數。這個平均繳費基數跟統籌地區上年職工月平繳工資的60%對比,取高一點的那個計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其實如果能正常領取待遇,月繳費工資根本不需要你計算,你只管去工傷待遇部門交資料簽字拿錢就行了。
㈥ 如何理解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事故傷害
《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應當認定為工傷。這里提到的工作原因具體是指什麼,業界專家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一起了解下。
2012 年3月,某公司的職工鄭某在工作中,突然感覺身後一陣刺痛,原來背部被同事李某猛刺一刀。遂後兩人發生揪扯,鄭某當即被送往醫院救治。此後,該公司申請工傷認定。經查實,事故發生當天,鄭某在車間發現李某與其他同事發生爭吵,他隨口說了句「要吵出去吵」。之後,李某與同事又在廠區內爭吵,受到主管領導的批評。下午上班後,李某酒醉後手持工具刀,欲與同其吵架的同事算賬未果,卻發現鄭某在工作崗位上,就向鄭某背部刺了一刀。
此案中,關於鄭某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受到事故傷害的事實、證據都已清楚、確鑿,但關於是否「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理解存在分歧。多數對此持否定意見,認為鄭某因與李某的個人恩怨而受到傷害,與工作無關,不應認定為工傷。但也有少數人提出了相反意見,並試舉了兩個例子對比分析。其一,若李某在車間找到與其爭吵的同事並發生爭執,而誤傷正在工作的鄭某,如何認定鄭某的傷害事故?某二,若鄭某在崗位上工作,李某不是此案的加害者,而只是同在鄭某旁邊正常工作,操作時不慎傷到鄭某,又如何認定?
對比之下,恐怕多數人都傾向於本案不認定工傷,試舉的兩個例子應認定工傷。在工傷認定實踐中,對事故事實的全面調查、細節分析是必需的,但工傷案件並非千篇一律,工傷條例規定不能照套,有時需要工傷認定部門的人性化推理和舉一反三分析。在工傷實踐中,筆者經常為「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定性犯難。何謂工作原因?受傷職工是直接受害目標還是間接的受害對象?僅是意外事故傷害還是包括故意傷害在內?筆者就此發表自己的看法。
其一,受到的事故傷害與工作行為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換句話說,也就是傷害是否因工作行為引起的。這里的工作行為包括自己的也包括他人的。在工傷認定實踐中,我們最常見到的就是職工直接受到來自自己工作行為的傷害。但是也會出現由於其他職工的工作行為而間接導致受傷職工的事故侵害,筆者認為,只要職工受傷的原因是工作行為引起的,無論來自自己或是他人,就應當認為是工作原因,作為認定工傷的依據。
其二,如何界定工作原因。職工受傷的原因可以是來自自身也可能是他人。那此處的工作也應該包括其他職工的日常工作職責范疇。在實踐中,這一判斷就需要工傷調查人員結合職工的具體工作職責內容靈活界定。
其三,如何適用排除認定工傷情形。《條例》第16條規定,職工符合本條例第14條、第15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一)故意犯罪,(二)醉酒或者吸毒,(三)自殘或者自殺。《社會保險法》第37條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的條文。此外,對於利用工作機會實施故意犯罪,工作中故意麻痹自己而使自己不能控制行為,自殘、自殺等導致的工作過程中的傷亡,各國都不認定為工傷。但此規定的行為人是受傷職工,如果職工在工作時受到他人的上述行為傷害,是否認定工傷?筆者就以開篇的鄭某被同事李某刺傷一案為例,加以闡述。
本案中,李某的加害行為雖尚待司法機關判定,但其行為特徵符合「故意犯罪」的規范。受傷職工鄭某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受到來自李某的「故意犯罪」,鄭某本人卻不存在《條例》第16條及《社會保險法》第37條規定的情形。因此,不存在排除工傷認定的情形。雖然如此,但筆者認為此案鄭某的傷害事故不能認定為工傷。按照《條例》第 16條的規定,首先明確了職工應符合本條例第14條、第15條的規定,即前提是符合「應當認定工傷」或「視同工傷」的情形。而鄭某受傷與工作原因無關,不符合《條例》第14條第1款的工傷認定情形。因此,即使不存在排除事由,也無法認定工傷。
總之,在對《條例》第14條第1款規定的工傷情形進行認定時,必須緊緊把握工作原因這一關鍵,不能將非因工受傷的責任施加於用人單位。工傷認定本就秉承著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後果的原則,如果在認定過程中,出於對職工的權益保障而加重用人單位的負擔,就會與工傷認定的初衷相左,也有失公平。
㈦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章十四條第七項的解釋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第十五條規定: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預備性工作:即准備工作。在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開始之前,有的工種需要做一些准備工作,比如生產工人領取原材物料,啟動生產設備,檢查設備運行情況,以及其他與工作有關的事項。收尾性工作:即收尾工作。在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結束階段,有的工種需要做一些收尾工作,比如生產工人將產品送交庫房,關閉生產設備,對設備進行保養,以及其他與工作有關的事項。預備性工作和收尾性工作與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雖然不是直接性的工作,但是與工作是有關的和不可分割的。勞動者在預備性工作和收尾性工作中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勞動者的工種、崗位、工作千差萬別,如何界定預備性工作和收尾性工作,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在工傷認定中,對勞動者實行免責原則。一旦發生工傷事故,即使是勞動者有責任,工傷保險部門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都要承擔《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保險責任;勞動者同樣享受《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相關待遇。
㈧ 工傷保險條例三十三條解釋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三條是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的規定。
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是指停止工作、治療工傷期間,包括住院治療和出院後休養期間。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的確定,各地規定不同,大致有以下三種方法:
1、根據治療工傷醫療機構書面證明,由所在單位按照當地勞動部門《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分類目錄確定,滿一年的以及發生爭議的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
2、根據治療工傷醫療機構書面證明,由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
3、根據治療工傷醫療機構書面證明確認,滿一年的以及發生爭議的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
工傷職工停工留薪期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原工資」如何計算,《工傷保險條例》未定義,各地規定大致有以下三種計算方法:
1、《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
第六十六條本條例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二)原工資福利待遇,是指工傷職工在本單位受工傷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福利待遇。工傷職工在本單位工作不足十二個月的,以實際月數計算平均工資福利待遇。
3、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關於工傷保險若干問題的意見》
十四、《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三條中「原工資福利待遇」應理解為「職工在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正常出勤情況下,應享受的工資福利待遇(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除外)」。
3、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糾紛案件若干疑難問題的解答(2012.12)》
十六、《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的計算標準是什麼?
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其中「原工資」按照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的平均月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等,但不包括加班工資。
《工傷保險條例》
第三十三條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工傷職工評定傷殘等級後,停發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關規定享受傷殘待遇。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㈨ 關於工傷保險條例的解讀
工傷保險條例講的很明白,工資高於百分之三百,按照統籌地區平價工資百分之三百計算,勞動者月平價工資不再計算。
㈩ 《工傷保險條例》解讀(下)
合同期滿終止,就是合同到期不再續簽,這種情況下和你提出解除勞動關系的情況是一樣的,你不僅可以得到一次性傷殘補助金,還可以得到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元老都由單位支付,《工傷保險條例》修改後,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如果合同到期,單位續簽,你就只得到一次性傷殘補助金,而沒有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但如果若干年後,你提出解除勞動關系,仍然可以得到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