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社會組織規章制度

社會組織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5-20 14:56:32

1. 客運組織的三要素有哪些

組織目標,規章制度,組織成員。
沒有明確目標的社會組織是不存在的。明確的目標是組織的靈魂,是確定組織活動路線的基礎,也是衡量組織活動成效的標准。根據功能主義的觀點,社會組織就是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的特定目標而組合起來的社會群體。
社會組織的規章制度,是關於特定組織的性質、目標、任務、結構、組織原則、組織成員的權利與義務、組織活動規則等的規定。現代社會組織的規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體系的。社會組織自身構成的復雜性決定了組織規章制度的復雜程度。
實現社會組織的目標,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成員,但人們要進入一個社會組織,成為組織的成員,必須通過一定的進入程序或手續。通過這種進入程序或手續,從而形成社會組織的邊界,強化成員對社會組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明確社會組織與其成員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也只有通過這種進入程序或手續,社會組織才能對其成員進行有效的管理。

2. 社會組織的規定性有:

法律分析:適應性、整體性、目的性。社會組織的規定性是指穩定的規則與規章制度,它是社會運行的基礎,是社會關系及其功能價值的具體表現。它要求個體或團體應如何思考、感覺與信仰,在各種情況與關系當中應如何行動。規范的目的是使社會生活中的互動行為標准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九十一條 設立社會團體法人應當依法制定法人章程。社會團體法人應當設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等權力機構。 社會團體法人應當設理事會等執行機構。理事長或者會長等負責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

3. 構成組織的三個要素是什麼

構成組織的三個要素包括:組織目標、規章制度、組織成員。

組織目標:
沒有明確目標的社會組織是不存在的。明確的目標是組織的靈魂,是確定組織活動路線的基礎,也是衡量組織活動成效的標准。根據功能主義的觀點,社會組織就是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的特定目標而組合起來的社會群體。
艾茲奧尼認為,組織目標是組織致力於達到的某種期望的境界,是指向未來的東西,是組織期望達到的狀態。管理學家則從更加具體和操作的角度來認識組織目標,認為組織目標是組織努力爭取達到的、期望的未來狀態,它包括使命、目標對象、指標、定額和時限等。

規章制度:
社會組織的規章制度,是關於特定組織的性質、目標、任務、結構、組織原則、組織成員的權利與義務、組織活動規則等的規定。現代社會組織的規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體系的。社會組織自身構成的復雜性決定了組織規章制度的復雜程度。

組織成員:
實現社會組織的目標,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成員,但人們要進入一個社會組織,成為組織的成員,必須通過一定的進入程序或手續。通過這種進入程序或手續,從而形成社會組織的邊界,強化成員對社會組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明確社會組織與其成員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也只有通過這種進入程序或手續,社會組織才能對其成員進行有效的管理。

4. 組織的基本要素為

根據組織表現出的性質,我們可以把組織的構成要素確定為組織環境、組織目的、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這四個基本要素相互結合,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組織。組織環境是組織的必要構成要素,組織是一個開放系統,組織內部各層級,部門之間和組織與組織之間每時每刻都在交流信息,任何組織都處於一定的環境中,並與環境發生著物質、能量或信息交換關系。

所謂組織目的,就是組織所有者的共同願望,是得到組織所有成員認同的,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建立一個組織,首先必須有目的,然後建立組織的目標。如果沒有目的,組織就不可能建立,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組織系統及其運動,這種聯系和作用是通過組織這一形式而發生的,管理主體相當於組織的施控系統,管理客體相當於組織的受控系統,組織是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依據一定規律相互結合,具有特定功能和統一目標的有序系統。

5. 社會組織的規定性有

社會組織規定包括政治組織、文化組織、宗教組織等。
社會組織的規定性是指穩定的規則與規章制度,是社會運行的基礎,是社會關系及其功能價值的具體表現。
社會組織要求個體或團體應如何思考、感覺與信仰,在各種情況與關系當中應如何行動,規范的目的是使社會生活中的互動行為標准化。
社會組織是公共關系的主體,是公共關系的三大構成要素之一。是人們為了有效地達到特定目標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統,建立起來的共同活動集體。
社會組織的主要特徵如下:
1、特定的組織目標,組織目標一般是明確的、具體的,表明某一組織的性質與功能,人們圍繞某一特定的目標才形成從事共同活動的社會組織;
2、一定數量的固定成員,社會組織是由至少兩個個體組成的系統;
3、制度化的組織結構。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並提高活動效率,一般都具有根據功能和分工而制度化的職位分層與部門分工結構;
4、普遍化的行動規范,一般是以章程的形式出現,並作為組織成員進行活動的依據;
5、社會組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僅自身要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成員、信息的交換,而且還根據與其他組織的關系,組成不同的組織體系,在更大的范圍內和更高的水平上與外界環境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換。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三條 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並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進行登記。
社會團體應當具備法人條件。
下列團體不屬於本條例規定登記的范圍:
(一) 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人民團體;
(二) 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核定,並經國務院批准免於登記的團體;
(三)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內部經本單位批准成立、在本單位內部活動的團體。

6. 如何加強和規范社會組織制度建設

同時,社會組織對社會的服務和奉獻也得到了公眾的廣泛認可。面對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和公信力也倍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公益慈善捐款的有效使用、安全運作、規范管理、受益對象的資質認證等,都直接影響著社會組織乃至這一行業在公眾當的信譽度。如何加強社會組織自身能力建設,贏得公眾更廣泛、更有力、更長久的支持,是包括基金會、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在內的每個社會組織無法迴避也不能迴避的重要課題。
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作為北京地區5A級的公募基金會,歷經十幾年不斷發展,逐步搭建了一個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公益平台,建立了一支長期合作的支持者隊伍,保持了一定規模服務青少年的資助水平,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注重機構的能力建設。從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組織提升自身能力,重點要抓好四方面建設:
一、明確組織的使命、責任,重點抓好組織的文化建設。
社會組織從事的是公益慈善事業,肩負著參與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對於公眾而言社會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公益、慈善的化身。因此,社會組織的從業者就必須有崇高的信仰、有強烈的使命感、有較高的道德標准和行為約束;社會組織必須要樹立明確的機構使命、發展願景和核心價值觀。
組織文化是對內的管理文化,組織文化是社會組織發展的指導思想,其工作重點是營造組織氛圍,加強思想道德標准體系建設和進行理念體系、組織行為體系、形象識別體系的建設。組織文化是以機構使命、發展願景,樹立核心價值和塑造行為方式為核心來開展工作。抓好社會組織文化建設,能夠實現社會組織兩大轉變——內在和外在形象的轉變,建立完整的提煉、固化、傳播、落地實施的體系,從而能夠將組織使命、核心價值觀與員工的日常工作緊密結合。因此,抓好機構的組織文化建設是加強社會組織能力建設的基本任務。
以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例,近年來北京青基會在組織文化建設中,重點從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信用至上」的機構形象,「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組織入手,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開拓進取,奮發向上,團結協作,努力學習」的機構文化,不斷提升機構發展的內動力、凝聚力、公信力、創新力,實現機構和員工的和諧發展,最終強化了組織的能力。
二、規范組織的內部治理,重點抓好組織的制度建設。
內部治理能力是社會組織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科學、嚴格、規范的內部治理機制,是社會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組織提高自身能力的主要任務。
所謂內部治理是相對於外部環境而言,是區別於人員、資金、辦公場所、設備等硬體設施的軟體設置。社會組織的內部治理主要包括規范的治理結構,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學的業務流程等等。
治理結構建設是社會組織進行內部治理重要環節,明晰理事會、監事會、秘書處的責權關系,做到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社會組織中理事會的職能是決策與支持,它負有指導組織的合作和策略,確定有效的目標和戰略規劃,確定有效組織規劃,支持籌資等的責任。監事會的職能是監督與建議,它負有檢查財務資料,監督遵章守紀情況,向理事會提出質詢和建議等責任。秘書處的職能是治理與運作,它負有參與理事會的政策制定,確保對組織的有效領導,籌集資金實現組織合作,開發項目、執行項目、實施項目管理等責任。
業務流程設置是社會組織內部治理重要支撐。科學的業務流程通過項目運行打破部門之間的界線,建立PMO(以項目管理為核心)組織,按照流程進行規范化操作、按項目發展配置資源,在日常工作中,建立項目管理體系模型,為組織的持續發展和實現戰略目標提供管理保障。
管理制度是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的核心內容。俗話說沒規矩不成方圓,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社會組織開展工作的依據,是規范社會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准繩。抓好社會組織制度建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制訂全面科學的管理制度;二是著力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三是根據外部環境和工作情況的變化,及時修訂組織管理制度。
三、建立多樣的監督形式,重點抓好組織的信息披露建設。
保持暢通的信息發布渠道,做到組織信息公開透明,建立形式多樣的監督機制,是社會組織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社會組織提高公信力的有效措施。
在廣大公眾眼裡,社會組織從事的是服務社會的善行和誠信的事業,它的「口袋」和行為應該是透明的,是讓人放心的。但是,由於社會組織特別是公益基金會天然的公益產權性質及所有者缺位的特點,往往導致社會公益組織及其管理者與捐贈者等利益相關主體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後者在信息獲取和處理方面處於弱勢。由此,容易導致公眾對社會組織的猜測、信任缺失、甚至是反感。如何贏得公眾對社會組織的信任、支持和追隨,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信息的公開透明,採取多種形式的監督。
加強信息披露機制建設是社會組織提升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它是社會組織實施多種形式監督的基礎和載體。社會組織信息披露要堅持五原則,即真實原則、長期原則、廣泛原則、有效原則和多樣原則。信息披露不能以偏蓋全,不能時有時無,不能面向少數,不能方法簡單形式單一。可以採取常規發布與專項發布相結合,主動發布與接受質詢相結合,機構網站與新聞媒體相結合。要做到三個保障,即有一個規范的信息發布制度做保障,一個常規的信息發布平台做保障,一支具有專業水平、熱心公益的監督者隊伍做保障。
所謂的多種形式監督包括組織監督、審計監督(即財務監督)、捐贈人監督、公眾監督和自我監督。
組織監督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社會組織上級主管單位對其工作的管理、檢查和問責;二是政府登記管理部門對社會組織進行年度檢查、定期評估;三是各由社會組織組成的行業協會等自治組織對其成員的監督、評估。審計監督即財務監督,是對社會組織實施監督的重要方式之一。社會組織不僅要每年由政府審計部門或者社會審計機構對其財務運行狀況進行審計,同時,要在法人代表離任時、重大救災捐贈活動後接受專項審計,並通過新聞媒體對審計情況進行公布。捐贈者監督是指社會組織的捐贈人,藉助不同的手段和渠道對社會組織捐贈接收情況,捐贈落實情況以及其他方面工作進行監督。例如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藉助網路平台將組織接收的每筆捐款向社會公布,捐贈者可登陸網站了解自己捐款接收的情況;此外北京青基會還設立了「北京市希望之星(1+1)獎學金」、「學子陽光——首都高校優秀貧困大學生扶助」等捐款者與受益人能夠建立1對1關系的公益項目,捐贈者通過與受益學生建立通訊聯系,可了解捐款的落實時間、落實金額以及受益人的家庭狀況等。公眾監督即媒體監督是指新聞媒體通過報道社會組織工作、活動和事件,反映出社會組織工作宗旨、工作狀態、工作水平以及存在的問題,使公眾認清社會組織的真實狀態,從而使公眾行使質詢權。自我監督是指在組織內部成立監察部門,對社會組織以及分支機構業務開展情況、公益項目實施質量進行檢查;同時,接受並處理公眾對社會組織及其所設公益項目實施情況的投訴。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公益品牌,重點抓好組織的運營能力建設。
社會組織的品牌作為一種標識,不僅代表有形的產品,也代表著無形的服務,是社會組織與捐贈者、支持者之間的相互承諾。社會組織的品牌分為兩種,一是公益項目品牌,如:希望工程、春蕾計劃、學子陽光、希望之星等;二是機構品牌,如在我國較有影響力的中華慈善總會、紅十字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等等。
社會組織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擁有特色品牌,社會組織在宣傳公益理念、整合公益資源、推動公益事業發展上能夠發揮著四量撥千斤的作用。因此,打造公益名牌是形成社會組織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是社會組織提高自身能力的核心任務。
公益品牌的打造,是社會組織運營能力集中體現,它是社會組織籌募能力、宣傳能力、捐贈落實能力、項目策劃能力、組織服務能力的有效結合。抓好組織運營能力建設,就要從增加社會組織籌募、宣傳、捐贈落實、項目策劃和服務等五方面能力入手,確立學習、探索、創新、發展的思想,將組織運營能力建設作為機構一項重要任務,深入研究社會環境和民眾需求,挖掘自身優勢;遵循行業規律,整合社會資源;探索、固化落實渠道;抓住典型人物或事件,藉助多種手段擴大組織影響,實現組織運營能力的提升,推動社會組織品牌戰略的實施,打造社會組織特有的公益品牌。
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其實施品牌過程中,樹立了「塑造公益名牌,籌募遵循市場規律,規范自律、公開透明,服務至上,『平民公益』,創新發展,重視受益資源以及員工與機構共成長」等八個工作理念,不斷提高組織運營能力。在品牌打造上,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重點實施「希望工程」品牌再生產,努力推動希望工程的本地化,利用幾年時間,先後推出了 「北京市希望之星(1+1)獎學金」、「學子陽光——首都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優秀大學生扶助工作」、「希望電腦教室」、「希望閱覽室」等教育資助項目,從教育階段劃分,涵蓋了大、中、小學生,實現了教育資助的全程化;從資助范圍劃分,涵蓋了校舍建設、教育教學設備、生活困難學生助學金、圖書和文體用品,做到了教育全方位資助。成功的打造了「北京希望工程」品牌,實現了由公益項目品牌向機構品牌的轉化,擴大了機構的社會認知度和號召力。
總之,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組織必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春天,面對公眾的新需求,社會賦予的新任務,社會組織只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組織服務社會的能力,才能贏得公眾更廣泛的信任,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為社會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7. 社會團體年審中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中職能怎麼填

肯定包括:《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可能包括:《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行業必須遵守的法律、法規、規章。
社團章程中規定必須遵循的規范。

8. 社會組織的正式結構由哪四個要素組成

一個社會組織必須具有如下幾個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構成要素都難以稱之為社會組織。

一是組織目標。沒有明確目標的社會組織是不存在的。明確的目標是組織的靈魂,是確定組織活動路線的基礎,也是衡量組織活動成效的標准。根據功能主義的觀點,社會組織就是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的特定目標而組合起來的社會群體。艾茲奧尼認為,組織目標是組織致力於達到的某種期望的境界,是指向未來的東西,是組織期望達到的狀態。管理學家則從更加具體和操作的角度來認識組織目標,認為組織目標是組織努力爭取達到的、期望的未來狀態,它包括使命、目標對象、指標、定額和時限等。

二是規章制度。社會組織的規章制度,是關於特定組織的性質、目標、任務、結構、組織原則、組織成員的權利與義務、組織活動規則等的規定。現代社會組織的規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體系的。社會組織自身構成的復雜性決定了組織規章制度的復雜程度。

三是組織成員。實現社會組織的目標,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成員,但人們要進入一個社會組織,成為組織的成員,必須通過一定的進入程序或手續。通過這種進入程序或手續,從而形成社會組織的邊界,強化成員對社會組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明確社會組織與其成員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也只有通過這種進入程序或手續,社會組織才能對其成員進行有效的管理。

四是權威,也即一種合法化的權力。韋伯認為,權威就是獲得認可的權力,在社會組織中權威依附於職位。一個人居於某一職位,他就具有該職位的權威,當他離開這一職位時也就失去了相應的權威。韋伯根據權威的形成,把權威區分為三類:法理型權威,這是通過人們認為合法的程序而形成的、具有合理性的權威;傳統型權威,這是由於世襲等原因而形成的權威,下級對上級的臣屬和忠誠是這種權威的重要特徵;魅力型權威,這是由於個人具有超人的才能而形成的權威。在現代社會組織中,佔主導地位的是法理型權威。

此外,任何社會組織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來保障其運行,包括資金、設備和活動場所等。

9. 社會組織的規定性是指什麼

社會組織的規定性是指穩定的規則與規章制度,它是社會運行的基礎,是社會關系及其功能價值的具體表現。

它要求個體或團體應如何思考、感覺與信仰,在各種情況與關系當中應如何行動。規范的目的是使社會生活中的互動行為標准化。

社會組織規定包括各種類型的社會群體,它包括政治組織、經濟組織(企業)、文化組織、軍事組織、宗教組織等。

(9)社會組織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根據組織是否營利和是否具有競爭性為標准,將組織分為四類,即競爭性營利組織、競爭性非營利組織、獨占性營利組織和獨占性非營利組織。

1.競爭性營利組織。這類組織一般包括生產型組織、商業組織、服務型組織等,它們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爭取顧客,一般都會比較主動地爭取公眾的支持,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但比較容易偏重與市場活動直接相關的公眾,其公關行為的營利性較為明顯。

2.競爭性非營利組織。這類組織一般包括各類專業學術團體等,它們沒有營利動機,但由於需要在競爭中贏得輿論的理解和公眾的支持,因此,也十分重視公共關系,會盡可能廣泛地去建立和發展自己的公眾關系。

3.獨占性營利組織。這類組織是指在市場競爭中居獨占性地位的組織。由於其產品或服務具有獨占性,其他組織無法與其競爭,這類組織很容易產生違背公眾利益的行為,從而使自己陷入不利輿論的困境。我國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這類組織不多。

4.獨占性非營利性組織。這類組織主要包括國家機關和軍隊等。由於利益驅動及壓力競爭的缺乏,這類組織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公眾,甚至脫離公眾,公關意識比較薄弱,公關行為相對滯後。

10. 組織是管理的基本職能之一,它由什麼三個基本要素構成

1、組織目標:沒有明確目標的社會組織是不存在的。明確的目標是組織的靈魂,是確定組織活動路線的基礎,也是衡量組織活動成效的標准。根據功能主義的觀點,社會組織就是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的特定目標而組合起來的社會群體。

2、規章制度:社會組織的規章制度,是關於特定組織的性質、目標、任務、結構、組織原則、組織成員的權利與義務、組織活動規則等的規定。現代社會組織的規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體系的。社會組織自身構成的復雜性決定了組織規章制度的復雜程度。

3、組織成員:實現社會組織的目標,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成員,但人們要進入一個社會組織,成為組織的成員,必須通過一定的進入程序或手續。通過這種進入程序或手續,從而形成社會組織的邊界,強化成員對社會組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明確社會組織與其成員各自的權利和義務。

(10)社會組織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組織類型:

1、按人數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組織

2、按組織對成員的控制方式分為強制(監獄)、規范(軍隊)和實用組織(工廠)

3、按組織產生的依據分為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

正式組織:正式組織一般是指組織中體現組織目標所規定的成員之間職責的組織體系。我們一般談到組織都是指正式組織。在正式組織中,其成員保持著形式上的協作關系,以完成企業目標為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是在共同的工作中自發產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團體。非正式組織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工作關系、興趣愛好關系、血緣關系等。非正式組織常出於某些情感的要求而採取共同的行動。

熱點內容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
刑事訴訟法183 發布:2025-02-05 00:31:10 瀏覽:803
民法典實施日 發布:2025-02-05 00:19:43 瀏覽:379
businesslaw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0:15:55 瀏覽:721
中學生法律知識漫畫 發布:2025-02-04 23:56:24 瀏覽:968
法律服務護航產業占 發布:2025-02-04 23:31:48 瀏覽:366
法院審判部門 發布:2025-02-04 22:39:56 瀏覽:385
法治宣教外包 發布:2025-02-04 22:30:31 瀏覽:541
肛門周圍長猴子土方法治療 發布:2025-02-04 22:22:02 瀏覽:805
政府制定規章的程序 發布:2025-02-04 21:28:54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