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中國殘疾人保障條例

中國殘疾人保障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21 13:38:28

㈠ 國家有關殘疾人的相關法律法規

有關殘疾人的相關法律法規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章第45條:「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

2、《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21至第29條:「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組織合扶持盲文、手語的研究合應用,特殊教育教材的編寫合出版,特殊教育教學用具及其他輔助用品的研製、生產合供應。」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9、3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7、15條、32條:「……國家採取措施……扶持殘疾人職業教的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除由殘疾人教育機構實施外,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及其教育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接納殘疾學生。」

「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可以對接受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學生適當收取學費,對經濟困難的學生和殘疾學生應當酌情免」。

5、《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專門涉及特殊教育有5處,具體內容見本書教育部分第九條。

(1)中國殘疾人保障條例擴展閱讀:

國家對殘疾人的優惠政策

一、稅收優惠

(1)殘疾人員個人提供的勞務,免徵營業稅。

(2)殘疾人員的所得,由納稅人提出申請,報市地方稅務局審核批准,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3)對民政部門舉辦的福利工廠和街道辦的非中途轉辦的社會福利生產單位,凡安置「四殘」人員占生產人員總數35%(含35%)以上,暫免徵收所得稅。凡安置「四殘」人員占生產人員總數的比例超過10%未達到35%的,減半徵收所得稅。

(4)對民政部門舉辦的福利工廠用地,凡安置殘疾人員占生產人員總數35%(含35%)以上的,暫免徵收土地使用稅。

二、減免規費

(1)凡殘疾人本人從事手工業、商業、服務業、修理業等,規模較小的,登記費、個協會費、管理費減半收取。規模較大(僱用幫手)的,管理費按核定標准90%收取,個協會費適當收取。

(2)經核實,確屬家庭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從事經營活動的,各所報請局裡同意後,可免收登記費、會費和管理費。

(3)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中的殘疾人就業人員達30%以上的,按福利企業對待,管理費按核定標準的70%收取。

(4)殘疾人領辦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的,登記費減半收取。

(5)凡殘疾人本人從事圖書、電子游戲、歌舞廳(卡拉ok)、檯球、錄相、影碟出租等經營,規模較小的,管理費免收。規模較大(僱用幫手)的,殘疾就業人員達30%以上(含30%)的,管理費按核定標准50%收取。

㈡ 殘疾人保障法如何解讀

1、「禁止一切基於殘疾的歧視」與原法中的「禁止歧視、侮辱、侵害殘疾人」的提法有所不同。

「禁止一切基於殘疾的歧視」的內涵比原法中禁止歧視殘疾人的內涵更加豐富。它是本次《殘疾人保障法》修訂過程中的重點問題。

2、新《殘疾人保障法》對殘疾人的社會扶助方面的相關規定

第五十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殘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便利和優惠。明確規定,盲人持有效證件免費乘坐市內公共交通工具。

新法中明確規定,殘疾人有一些隨身必備的輔助器具,如下肢殘疾人的輪椅等,可以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免費攜帶這些輔助器具,有關單位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2)中國殘疾人保障條例擴展閱讀:

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針對殘疾人權益保障工作面臨的新形勢進行了補充和修改,對於發展殘疾人事業,保障殘疾人平等、充分地參與社會生活,保障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法律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對接受義務教育的殘疾學生、貧困殘疾人家庭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並給予寄宿生活費等費用補助,對接受義務教育以外其他的殘疾學生、貧困殘疾人家庭的學生給予資助。這些條規非常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㈢ 急求殘疾人保障法解讀

殘疾人保障法解讀 發布: 2009-2-07 15:18 | 作者: 公職律師 | 來源: 公職律師 | 2008年4月2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下文簡稱《殘疾人保障法》)。修訂後《殘疾人保障法》共分九章六十八條,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一、修訂背景 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頒布於1990年,並於1991年5月施行,標志著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步入法治化軌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進行殘疾人專門立法的國家之一。《殘疾人保障法》自實施以來,推動了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使殘疾人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在實施的十七年中,殘疾人事業還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和參與社會生活等方面還面臨許多困難和障礙,殘疾人的生活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及時修訂殘疾人保障法,使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趨勢相適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修訂要點 (一)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 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在第三條中明確規定:「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禁止侮辱、侵害殘疾人。禁止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貶低損害殘疾人人格。」將原來法律規定的「禁止歧視殘疾人」修改為「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實際上擴大了「歧視殘疾人」的內涵:「基於殘疾的歧視」包括對殘疾人在教育、就業、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歧視;不僅包括作為的歧視,也包括不作為的歧視,如拒絕為殘疾人提供合理的幫助、合理的便利等情形;不僅針對殘疾人本人,也包括對殘疾人家庭的歧視。這項修改使《殘疾人保障法》對殘疾人的權益保護更加充分。 這項修改還體現了與《殘疾人權利公約》的銜接。2006年12月13日,第61屆聯合國大會審議並通過了《殘疾人權利公約》(以下簡稱公約)。2007年3月30日,公約開放供各國簽署和批准,我國參加了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開放簽署儀式並簽署了公約。公約將在第20個國家批准後的第30天開始生效。隨著厄瓜多於今年4月3日成為第20個批准了《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國家,公約將在一個月後、既2008年5月3日生效。公約中明確規定,「締約國應當禁止一切基於殘疾的歧視」,其內涵不限於教育、就業等歧視,還包括拒絕為殘疾人提供合理便利等情形。 (二)關於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的規定 有關單位的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約100萬新生兒患有各種出生缺陷和先天殘疾,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出生人口質量,還造成了沉重的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基於這種狀況,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增加了關於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的規定。 新的《殘疾人保障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家有計劃地開展殘疾預防工作,加強對殘疾預防工作的領導,宣傳、普及母嬰保健和預防殘疾的知識,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預防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機制,針對遺傳、疾病、葯物、事故、災害、環境污染和其他致殘因素,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採取措施,預防殘疾的發生,減輕殘疾程度。第十六條還規定以實用、易行、受益廣的康復內容為重點,優先開展殘疾兒童搶救性治療和康復。專家表示,這些規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對盡早發現和預防出生缺陷、促進殘疾人康復等具有重要意義。 (三)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 修訂後的《殘疾人保障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制度」。現行的《殘疾人保障法》只是規定各單位要按一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只是促進殘疾人就業的一項具體措施,新法將其提升為一個法律制度,對殘疾人勞動就業具有更有力的保障。 三十三條另規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並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達不到規定比例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保障殘疾人就業義務。國家鼓勵用人單位超過規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國務院法制辦有關負責人特別強調,所謂的達不到比例,而用徵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方式只是督促各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不能以此代替安排殘疾人就業。各企業、各單位、全社會都要為安排殘疾人就業作出努力。安排殘疾人就業是實行這個制度的目的,而不是徵收保障金。 (四)強化無障礙環境建設 修訂後的《殘疾人保障法》將第七章「環境」更名為「無障礙環境」,並對相應內容進行了大量充實。現行的《殘疾人保障法》僅強調了無障礙環境是建設無障礙設施硬體方面的法律規定,這次修訂保留了硬體上要進一步強化的內容,同時增加了許多軟體方面的規定,即信息交流無障礙、為殘疾人服務無障礙的規定。如規定考試中應當為盲人提供盲文試卷、電子試卷或者由專門的工作人員予以協助;盲人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等。 三、新法解析——權利、職責與責任 (一)明確殘疾人的權利 為了保障殘疾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權利,修訂後的《殘疾人保障法》在總則中規定了殘疾人的政治權利,並在康復、教育、就業、文化生活和社會保障各章,全部開宗明義地規定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康復、教育、就業、文化、社會保障的權利。將新增要點概括如下: 1.政治權利。國家採取措施,保障殘疾人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制定法律、法規、規章和公共政策,對涉及殘疾人權益的重大問題,應當聽取殘疾人和殘疾人組織的意見。 2.康復權利。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為殘疾人康復創造條件,建立和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並分階段實施重點康復項目,增強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康復工作應當從實際出發,以實用、易行、受益廣的康復內容為重點,優先開展殘疾兒童搶救性治療和康復。 3.教育權利。各級政府對接受義務教育的殘疾學生、貧困殘疾人家庭的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並給予寄宿生活費等費用補助,對接受義務教育以外其他教育的殘疾學生、貧困殘疾人家庭的學生給予資助。 4.就業權利。國家實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制度。國家對安排殘疾人就業達到、超過規定比例,或者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的用人單位和個體經營的殘疾人,依法給予稅收優惠,並在生產、經營、技術、資金、物資、場地等方面給予扶持。國家對從事個體經營的殘疾人,免除行政事業性收費。 5.文化權利。在公共圖書館根據盲人的實際需要,設立盲文讀物、盲人有聲讀物圖書室。 6.社會保障權利。對生活確有困難的殘疾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後,仍有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家庭,應當採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地方各級政府應當根據情況給予護理補貼。地方各級政府對無勞動能力、無扶養人或者扶養人不具有扶養能力、無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按照規定予以供養。 7.無障礙權利。新建、改建和擴建建築物等設施,應當符合國家有關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准。國家舉辦的各類升學考試、職業資格考試和任職考試,有盲人參加的,應當為盲人提供盲文試卷、電子試卷或者由專門的工作人員予以協助。公共服務機構和公共場所應當為殘疾人提供語音和文字提示等信息交流服務,公共交通工具應當逐步達到無障礙設施的要求。 (二)強化各級政府在保障殘疾人權益方面的職責 修訂後的《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國務院制定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綱要,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綱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使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殘疾人工作的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有關部門做好殘疾人事業的工作。法律還規定,國家建立健全殘疾人統計調查制度,開展殘疾人狀況的統計調查和分析。 國內外的經驗表明,殘疾人事業發展和殘疾人權益保障需要以政府為主導,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消除對殘疾人的影響和外界的障礙,保障殘疾人平等權益的實現。現行的《殘疾人保障法》對於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職責的一些規定較為模糊,造成整部法的剛性不足和執法困難,修訂後的《殘疾人保障法》進一步明確並強化了各級政府在保障殘疾人權益方面的職責,彌補了舊法的不足。 (三)擴充違法者的法律責任 現行的《殘疾人保障法》在法律責任一章主要側重在刑事責任,本次修訂針對殘疾人的各項權利,擴充了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內容。將新增要點概括如下: 1.貶低損害殘疾人人格的責任。違反《殘疾人保障法》規定,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貶低損害殘疾人人格的,由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依據各自的職權責令改正,並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2.侵犯殘疾人教育權的責任。違反《殘疾人保障法》規定,有關教育機構拒不接收殘疾學生入學,或者在國家規定的錄取要求以外附加條件限制殘疾學生就學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3.侵犯殘疾人就業權的責任。違反《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在職工的招用等方面歧視殘疾人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殘疾人勞動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4.供養、托養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責任。違反《殘疾人保障法》規定,供養、托養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侮辱、虐待、遺棄殘疾人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5.侵犯殘疾人無障礙權的責任。違反《殘疾人保障法》規定,新建、改建和擴建建築物、道路、交通設施,不符合國家有關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准,或者對無障礙設施未進行及時維修和保護造成後果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處理。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 有哪幾條法律法規給殘疾人少年兒童以特殊的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第三章:教育

第十八條:國家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殘疾人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統一規劃,加強領導。

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殘疾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

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殘疾學生免收學費,並根據實際情況減免雜費。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殘疾學生就學。

第十九條 殘疾人教育,根據殘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按照下列要求實施:

(一)在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同時,加強身心補償和職業技術教育;

(二)依據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採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

(三)特殊教育的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方法、入學和在校年齡,可以有適度彈性。

第二十六條:殘疾幼兒教育機構、普通幼兒教育機構附設的殘疾兒童班、

特殊教育機構的學前班、殘疾兒童福利機構、殘疾兒童家庭,對殘疾兒童實施學前教育。

初級中等以下特殊教育機構和普通教育機構附設的特殊教育班,對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

高級中等以上特殊教育機構、普通教育機構附設的特殊教育班和殘疾人職業教育機構,

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實施高級中等以上文化教育、職業教育。

(4)中國殘疾人保障條例擴展閱讀

第一條

為了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發展殘疾人事業,保障殘疾人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

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

殘疾標准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條

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

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禁止侮辱、侵害殘疾人。禁止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貶低損害殘疾人人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㈤ 請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哪年施行的謝謝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於2008年4月24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國家採取輔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對殘疾人給予特別扶助,減輕或者消除殘疾影響和外界障礙,保障殘疾人權利的實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領導,綜合協調,並將殘疾人事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

(5)中國殘疾人保障條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我國仍是世界上殘疾人口最多的國家,但由於經濟水平的限制,再加上政府投入資金有限、投資項目領域較少,導致目前保障水平較低,未能形成像西方國家那樣獨立的完整的保障體系,現有的保障體系不能夠支撐我國的龐大的殘疾人群的需求。

由於生理上的弱勢和身體上的殘缺,殘疾人大多沒有參加勞動技能培訓,殘疾人素質普遍較低,就業門路窄,就業方式單一,無法真正實現穩定就業。並且殘疾人在就業、醫療等方面尋求救助時往往救助無門,受到阻礙較多。

㈥ 《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什麼時候頒布實施的

《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是在2017年1月11日國務院第161次常務會議通過頒布的,在2017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

根據《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第一條為了預防殘疾的發生、減輕殘疾程度,幫助殘疾人恢復或者補償功能,促進殘疾人平等、充分地參與社會生活,發展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事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制定本條例。

(6)中國殘疾人保障條例擴展閱讀:

《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第六條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做好所屬范圍內的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從事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的人員應當依法履行職責。

第七條社會各界應當關心、支持和參與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事業。新聞媒體應當積極開展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的公益宣傳。國家鼓勵和支持組織、個人提供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服務,捐助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事業,興建相關公益設施。

㈦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於2008年4月24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
2008年4月2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什麼時間實施

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國家有計劃地開展殘疾預防工作,加強對殘疾預防工作的領導,宣傳、普及母嬰保健和預防殘疾的知識,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預防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機制,針對遺傳、疾病、葯物、事故、災害、環境污染和其他致殘因素,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採取措施,預防殘疾的發生,減輕殘疾程度。

(8)中國殘疾人保障條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2010年4月1日起,新修訂的《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實施,允許右下肢殘疾、雙下肢殘疾以及聽力障礙、右手拇指缺失或手指末節殘缺五類人員駕駛汽車。由於身體條件限制,右下肢和雙下肢殘疾人可以申領C5駕照(准駕車型為殘疾人專用小型自動擋載客汽車)。

左下肢殘疾的人員,可以申請小型自動擋汽車准駕車型,右下肢殘疾的人員,可以申請殘疾人專用小型自動擋載客汽車准駕車型,雙下肢殘疾的人員,可以申請殘疾人專用小型自動擋載客汽車准駕車型。

㈨ 新的殘疾人保障法是什麼

2022年新一屆《中華人民共和國聾人安全保障法》安全第一。中國聾的公司老闆/官員

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內容是什麼

部分內容如下,具體見參考資料。

法律正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了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發展殘疾人事業,保障殘疾人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

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

殘疾標准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條

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

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禁止侮辱、侵害殘疾人。禁止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貶低損害殘疾人人格。

第四條

國家採取輔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對殘疾人給予特別扶助,減輕或者消除殘疾影響和外界障礙,保障殘疾人權利的實現。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領導,綜合協調,並將殘疾人事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

國務院制定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綱要,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綱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使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殘疾人工作的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有關部門做好殘疾人事業的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密切聯系殘疾人,聽取殘疾人的意見,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殘疾人工作。

(10)中國殘疾人保障條例擴展閱讀:

關於殘疾人保障法的解讀:

1、關於歧視

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禁止侮辱、侵害殘疾人。禁止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貶低損害殘疾人人格。——保障法第三條

解讀:「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是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的一大亮點。做出這一修改的主要理由是: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的范圍比禁止歧視殘疾人的范圍更寬。

我國政府已簽署的《殘疾人權利公約》中明確規定,締約國應當禁止一切基於殘疾的歧視,保證殘疾人獲得平等和有效的法律保護,使其不受基於任何原因的歧視。基於殘疾的歧視包括一切形式的歧視,包括拒絕提供合理便利。

2、關於就業

國家實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制度。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並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保障法第三十三條

解讀: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將實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上升為國家制度。按照《殘疾人就業條例》的規定,「規定的比例」具體是指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最低比例不得低於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1.5%。

具體比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規定(不得低於1.5%)。按照《殘疾人就業條例》的規定,如果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達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比例的,應當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此外,國家對安排殘疾人就業達到、超過規定比例或者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的用人單位和從事個體經營的殘疾人,依法給予稅收優惠,並在生產、經營、技術、資金、物資、場地等方面給予扶持。

3、關於社會保障

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各項社會保障的權利。政府和社會採取措施,完善對殘疾人的社會保障,保障和改善殘疾人的生活。——保障法第四十六條

解讀:殘疾人作為我國公民,當然享有作為中國公民所能享有的全部社會保障權利,同時,殘疾人作為一類特殊群體,還享有一些特殊的社會保障權利。

為此,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在第四十六條做出總括性規定的基礎上,又做出了社會保險補貼、社會救助、護理補貼和政府供養等細化規定。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熱點內容
什麼情況下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4 17:44:37 瀏覽:221
滿城哪有律師 發布:2025-02-04 17:12:56 瀏覽:863
房產聯系人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4 16:52:25 瀏覽:256
刑法宮廷劇 發布:2025-02-04 15:59:01 瀏覽:588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