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
1. 濕地保護法什麼時候實施
濕地保護法將於2022年6月1日起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是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制定的法律。
2021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
1、調蓄洪水,防止自然災害。濕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水流方面功能十分顯著。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
2、降解污染物。隨著工農業生產和人類其它活動以及徑流等自然過程帶來農葯、工業污染物、有毒物質進入濕地,濕地的生物和化學過程可使有毒物質降解和轉化,使當地和下游區域受益;
3、提供水資源。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態要素,濕地是人類發展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
4、提供礦物資源。濕地中有各種礦砂和鹽類資源。中國的青藏、蒙新地區的鹼水湖和鹽湖,分布相對集中,鹽的種類齊全,儲量極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制定本法。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內從事濕地保護、利用、修復及相關管理活動,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濕地,是指具有顯著生態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於養殖的人工的水域和灘塗除外。國家對濕地實行分級管理及名錄制度。
江河、湖泊、海域等的濕地保護、利用及相關管理活動還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
2. 濕地保護條例管理規定
法律分析:《濕地保護管理規定》共有第三十五條內容。本規定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濕地。
法律依據:《濕地保護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履行《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以下簡稱「國際濕地公約」),根據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濕地。
第三條 國家對濕地實行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
3. 濕地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
濕地公約
濕地公約(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s)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薩爾(Ramsar)簽訂的,故該公約又稱拉姆薩爾公約。公約的全名是:「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它是一個政府間公約,是濕地保護及其資源合理利用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框架。現在有130個締約方,共有1140個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總面積9170萬公頃。
1971年2月2日訂於拉姆薩,經1982年3月 12日議定書修正)各締約國, 承認人類同其環境的 相互依存關系;考慮到濕地的調節水份循環和維持濕地特有的動植物特別是水禽棲息地的基 本生態功能。相信濕地為具有巨大經濟、文化、科學及娛樂價值的資源,其損失將不可彌補;期望現在及將來阻止濕地的被逐步侵蝕及喪失;承認季節性遷徒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國界,因此應被視為國際性資源;確信遠見卓識的國內政策與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相結合能夠確保對濕地及其動植物的保護;
茲協議如下:
第一條
1.為本公約的目的,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
2.為本公約的目的,水禽系指生態學上依賴於濕地的鳥類。
第二條
1.各締約國應指定其領域內的適當濕地列入由依第八條所設管理局保管的國際重要濕地名冊,下稱「名冊」。每一濕地的界線應精確記述並標記在地圖上,並可包括鄰接濕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區域以及濕地范圍的島域或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特別是當其具有水禽棲息地意義時。
2.選入名冊的濕地應根據其在生態學上、植物學上、湖沼學上和水文學上的國際意義。首先應選入在所有季節對水禽具有國際重要性的濕地;
3.選入名冊的濕地不妨礙濕地所在地締約國的專屬主權權利。
4.各締約國按第九條規定簽署本公約或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時,應至少指定一處濕地列入名冊。
5.任何締約國應有權將其境內的濕地增列入名冊,擴大已列名冊的濕地的界線或由於緊急的國家利益將已列入名冊的濕地銷或縮小其范圍,並應盡早將任何上述變更通知第八條規定的負責執行局職責的有關組織或政府。
6. 各締約國在指定列入名冊的濕地時或行使變更名冊中與其領土內濕地有關的記錄時,應考慮其對水禽遷移種群的養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國際責任。
第三條
1.締約國應制定並實施其計劃以促進已列入名冊的濕地的養護並盡可能地促進其境內濕地的合理利用。
2.如其境內的及列入名冊的任何濕地的生態特徵由於技術發展、污染和其他人類干擾而已經改變,正在改變或將可能改變,各締約國應盡早相互通報。有關這些變化的情況,應不延遲地轉告按第八條所規定的負責執行局職責的組織或政府。
第四條
1. 締約國應設置濕地自然保護區,無論該濕地是否已列入名冊,以促進濕地和水禽的養護並應對其進行充分的監護。
2.締約國因其緊急的國家利益需對已列入名冊的濕地撤銷或縮小其范圍時,應盡可能地補償濕地資源的任何喪失,特別是應為水禽及保護原棲息地適當部分而在同一地區或在其他地方設立另外的自然保護區。
3. 締約國應鼓勵關於混地及其動植物的研究及數據資料和出版物的交換。
4.締約國應努力通過管理增加適當濕地上水禽的數量。
5. 締約國應促進能勝任濕地研究、管理及監護人員的訓練。
第五條
締約國應就履行本公約的義務相互協商,特別是當一片濕地跨越一個以上締約國領土或多個締約國共處同一水系時。同時,他們應盡力協調和支持有關養護濕地及其動植物的現行和未來政策與規定。
第六條
1.締約國應在必要時召集關於養護濕地和水禽的會議。
2. 這種會議應是咨詢性的,並除其他外,有權:
A.討論本公約的實施情況;
B. 討論名冊之增加和變更事項;
C. 審議關於依第三條第2款所規定的列入名冊濕地生態學特徵變化的情況;
D. 向締約國提出關於濕地及其動植物的養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一般性或具體建議;
E.要求有關國際機構就影響濕地、本質上屬於國際性的事項編制報告和統計資料。
3. 締約國應確保對濕地管理負有責任的各級機構知曉並考慮上述會議關於濕地及其動植物的養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建議。
第七條
1.締約國出席這種會議的代表,應包括以其科學、行政或其他適當職務所獲得知識和經驗而成為濕地或水禽方面專家的人士。
2.出席會議的每一締約國均應有一票表決權,建議以所投票數的簡單多數通過,但須不少於半數的締約國參加投票。
第八條
1.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國際聯盟應履行本公約執行局的職責,直至全體締約國三分之二多數委派其他組織或政府時止。
2.執行局職責除其他外,應為:
A.協助召集和組織第六條規定的會議;
B.保管國際重要濕地名冊並接受締約國根據第二條第五款的規定對已列入名冊的濕地增加、擴大、撤銷或縮小的通知;
C.接受締約國根據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對已列入名冊的濕地的生態特徵發生任何變化的通知;
D.將名冊的任何改變或名冊內濕地特徵的變化通知所有的締約國,並安排這些事宜在下次會議上討論;
E.將會議關於名冊變更或名冊內濕地特徵變化的建議告知各有關締約國。
第九條
1. 本公約將無限期開放供簽署。
2.聯合國或某一專門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任一成員國或國際法院的規約當事國均可以下述方式成為本公約的締約方:
A.簽署無須批准;
B.簽署有待批准,隨後再予批准;
C.加入。
3.批准或加入應以向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總幹事(以下簡稱「保存機關」)交存批准或加入文書為生效。
第十條
1.本公約應自七個國家根據第九條第2款成為本公約締約國四個月後生效。
2.此後,本公約應在其簽署無須批准或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之日後四個月對各締約國生效。
第十條之二
1.公約可按照本條在為此目的召開的締約國會議上予以修正。
2.修正建議可以由任何締約國提出。
3.所提修正案文及其理由應提交給履行執行局職責的組織或政府(以下稱為執行局)並立即由執行局轉送所有締約國。締約國對案文的任何評論應在執行局將修正案轉交締約國之日三個月內交給執行局。執行局應於提交評論最後一日後立即將至該日所提交的所有評論轉交各締約國。
4. 審議按照第3款所轉交的修正案的締約國會議應由執行局根據三分之一締約國的書面請求召集。執行局應就會議的時間和地點同締約國協商。
5.修正案以出席並參加投票的締約國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6.通過的修正案應於三分之二締約國向保存機關交存接受書之日後第四個月第一天對接受的締約國生效。對在三分之二的締約國交存接受書之後交存接受書的締約國,修正案應於其交存接受書之日後第四個月第一天生效。
第十一條
1.本公約將無限期有效。
2.任何締約國可以於公約對其生效之日起五年後以書面通知保存機關退出本公約。退出應於保存機關收到退出通知之日後四個月生效。
第十二條
1.保存機關應盡快將以下事項通知簽署和加入本公約的所有國家:
A.公約的簽署;
B.公約批准書的交存;
C.公約加入書的交存;
D.公約的生效日期;
E. 退出公約的通知。
2.一候本公約開始生效,保存人應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一百零二條將本公約向聯合國秘書處登記。
下列簽字者經正式授權,謹簽字於本公約,以資證明。
一九七一年二月二日訂於拉姆薩,正本一份,以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寫成,所有文本具有同等效力,保存於保存機關,保存機關應將核證無誤副本分送所有的締約國。
4. 第36條規定國家建立濕地生態保護什麼制度
第三十六條 國家建立濕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事權劃分原則加大對重要濕地保護的財政投入,加大對重要濕地所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國家鼓勵濕地生態保護地區與濕地生態受益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市場機制進行地區間生態保護補償。
因生態保護等公共利益需要,造成濕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補償。
5. 中國有關濕地保護的法律內容是哪些
1.國家級立法
(1)《土地管理法》
為了加強土地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我國於1986年頒布了《土地管理法》,該法於1998年進行了最新一次修改,除了進一步完善土地權屬、土地規劃、土地徵用及補償等制度外。該法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其立法宗旨和指導思想,在內容上更加強調土地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協調,增加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土地使用總量控制制度等內容,體現了資源立法上的許多新發展和新要求。1998年國務院還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將具體落實《土地管理法》的各項制度。
(2)《海洋環境保護法》
為了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管理,我國於1982年頒布了《海洋環境保護法》,1999年修訂後的《海洋環境保護法》除了對原有的限期治理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和海洋環境污染民事損害賠償制度的內容作了必要的充實外,還根據現實需要,新規定了若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制度、重點海域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海洋環境標准制度、排污收費和傾倒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對嚴重污染海洋環境的落後工藝和落後設備的淘汰制度、海洋環境監測和監視信息管理制度、海洋污染事故應急制度、現場檢查制度、船舶油污保險和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制度等。
(3)《漁業法》
1986年頒布的《漁業法》於2000年進行修訂,新《漁業法》的頒布實施,突出了漁業資源和漁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強調國家對水域的統一規劃,修改並完善養殖證制度,注重了重要養殖水域的保護,規范了水產苗種管理,增加了養殖病害防治的規定。同時,還注重捕撈強度的控制,強調捕撈業的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
(4)《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年10月27日頒布的《海域使用管理法》,取代了原有的《國家海域使用管理暫行定》,主要有以下主要制度:海洋功能區劃制度、海域使用的申請與審批制度、海域使用權制度、海域使用權制度、海域使用金制度和海域使用的監督檢查制度。海域使用管理法的頒布,是促進中國海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保證,是中國海洋開發從無序、無度、無償狀態轉變為科學合理、協調、有序局面的分水嶺。
此外,國務院和國土資源國家海洋局、環保局和農業部等部門還頒布了《土地復墾規定》、《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違法案件處理暫行辦法》、《海域使用權登記辦法》、《海域使用申請審批暫行辦法》、《海域使用權爭議調解處理辦法》、《海洋行政處罰實施條例》、《漁業捕撈許可證管理辦法 》、《漁業行政處罰規定》等。
2.地方立法
廣東省制定了《廣東省土地管理實施辦法》、《廣東省徵用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各項補償費管理辦法》、《廣東省土地權屬糾紛處理條例》、《廣東海域使用管理規定》、《關於<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規定>的修改決定》、《廣東省海域使用費徵收暫行標准》、《廣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廣東省漁業管理實施辦法》,《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建設人工魚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決議》、《廣東省淺海灘塗水產增養殖保護管理規定》等,一些縣市也制定了關於海域使用管理、漁業開發的規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制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管理實施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漁業管理實施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漁業管理實施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域使用管理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漁業管理實施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苗種管理辦法》等。
海南省海洋廳制定了《海南省海域使用可行性論證管理規定(試行)》、《海南省海域使用可行性論證工作指南(試行)》、《海南省海域使用項目檔案管理規定(試行)》、1998年9月海南省人大頒布了《海南省紅樹林保護規定》。
6. 保護濕地的措施
一、從宏觀引導方面完善濕地保護規劃。按照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2002—2030年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制訂更有針對性的、分階段實施的工程實施規劃,並認真抓好落實。
二、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推進濕地保護的制度建設。按照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總體要求,有計劃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濕地保護制度、退化濕地恢復制度、濕地生態效應補償制度、濕地保護紅線制度、濕地生態系統評價制度、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動態監測和預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使濕地保護形成較為完整的制度框架。
三、強化依法「治濕」,制訂出台全國濕地保護條例。雖然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有一些有關濕地保護的內容,但多數都是針對濕地保護的單一元素設置的,零碎、分散,其完整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操作性都遠遠跟不上工作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濕地資源調查監測、濕地佔用徵用的監督管理、各種破壞行為的處罰等,包括怎樣更好地履行國際公約,都缺乏一些更明確的、更有操作性的、更管用的條款和規定,所以很有必要從國家層面出台一部專門針對濕地保護的行政法規。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我們把濕地作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重要的生態系統,從加強整體保護的角度做出規定,規范行為;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我們各個部門形成合力,更好地履行國際公約。
四、著眼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提升,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對那些功能退化的沼澤、河流、湖泊、濱海濕地等,通過採取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恢復、生態補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恢復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五、強調科學「管濕」,提升濕地保護管理的科技支撐水平。重點針對濕地保護模式、濕地退化機理及修復關鍵技術,以及科學合理利用濕地的模式等重要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提高整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7. 誰知道國家或部門對濕地保護訂立的法律法規
您好:
我國目前沒有針對濕地而立的法律,不過有一系列法律法規涉及到濕地保護。
其中與回濕地保護有答關的法律主要有:《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法》、《水土保持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與濕地保護有關的主要行政法規有:《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森林法實施條例》、《河道管理條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管理辦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
希望答案對您有幫助。
8.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濕地
我們應該按照《濕地保護管理規定》來保護濕地。主要措施及條款如下:
第十七條 國際重要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應當建立濕地生態預警機制,制定實施管理計劃,開展動態監測,建立數據檔案。
第十八條 因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造成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退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調查,指導國際重要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制定實施補救方案,並向同級人民政府和國家林業局報告。
因工程建設等造成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退化甚至消失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督促、指導項目建設單位限期恢復,並向同級人民政府和國家林業局報告;對逾期不予恢復或者確實無法恢復的,由國家林業局會商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後,按照有關規定處理。
第十九條 具備自然保護區設立條件的濕地,應當依法建立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和管理按照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條 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合理利用濕地資源、開展濕地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目的,並可供開展生態旅遊等活動的濕地,可以建立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分為國家濕地公園和地方濕地公園。
第二十一條 建立國家濕地公園,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濕地生態系統在全國或者區域范圍內具有典型性;或者區域地位重要;或者濕地主體生態功能具有典型示範性;或者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或者生物物種獨特。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學研究、宣傳教育和文化價值。
第二十二條 申請建立國家濕地公園的,應當編制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
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是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管理、試點驗收、批復命名、檢查評估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三條 建立國家濕地公園,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向國家林業局提出申請,並提交總體規劃等相關材料。
國家林業局在收到申請後,對提交的有關材料組織論證審核,對符合條件的,同意其開展試點。
試點期限不超過5年。對試點期限內具備驗收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可以向國家林業局提出驗收申請,經國家林業局組織驗收合格的,予以批復並命名為國家濕地公園。
在試點期限內不申請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且整改後仍不合格的,國家林業局應當取消其國家濕地公園試點資格。
第二十四條 國家林業局組織開展國家濕地公園的檢查和評估工作。
因管理不善導致國家濕地公園條件喪失的,或者對存在問題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符合要求的,國家林業局應當撤銷國家濕地公園的命名,並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五條 地方濕地公園的建立和管理,按照地方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指導國家重要濕地、國際重要濕地、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並按照相關規定製定專門的法規或者規章,加強保護管理。
第二十七條 因保護濕地給濕地所有者或者經營者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補償。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及有關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應當組織開展退化濕地恢復工作,恢復濕地功能或者擴大濕地面積。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及有關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應當開展濕地動態監測,並在濕地資源調查和監測的基礎上,建立和更新濕地資源檔案。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對開展生態旅遊等利用濕地資源的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
第三十一條 除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在濕地內禁止從事下列活動:
(一)開(圍)墾濕地,放牧、捕撈;
(二)填埋、排干濕地或者擅自改變濕地用途;
(三)取用或者截斷濕地水源;
(四)挖砂、取土、開礦;
(五)排放生活污水、工業廢水;
(六)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魚類洄遊通道,採挖野生植物或者獵捕野生動物;
(七)引進外來物種;
(八)其他破壞濕地及其生態功能的活動。
第三十二條 工程建設應當不佔或者少佔濕地。確需徵收或者佔用的,用地單位應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並給予補償。
臨時佔用濕地的,期限不得超過2年;臨時佔用期限屆滿,佔用單位應當對所佔濕地進行生態修復。
第三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同級人民政府的組織下建立濕地生態補水協調機制,保障濕地生態用水需求。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協調、組織、開展濕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承擔濕地有害生物防治的具體工作。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開展濕地保護執法活動,對破壞濕地的違法行為依法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