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民國褒揚條例

民國褒揚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22 13:14:04

㈠ 1980年6月4以前出台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

《革命烈士褒揚條例》(1980年6月4日國務院國發152號),此行政法規繼續有效。

㈡ 褒揚令的分析

有謂褒揚令是沿襲封建時代朝廷表彰臣民所頒謚號等傳統而來。故褒揚理由大抵出於官方立場,亦即國民政府之立場。即便是台灣「解嚴」之後,若干早年被官方視為異議者的政治與藝文人士,其貢獻雖受肯定,但褒揚理由仍必須被書寫為與民國立場一致。不過作為一種歷史文件,褒揚令仍以極為簡短扼要的方式綜述亡者的生平,反映當時政權之視角,對研究者仍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在台灣日治時期對台灣水利有極大貢獻的日本技師八田與一也獲得褒揚令,這顯示近年來官方心態的改變。

㈢ 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的條例解釋

為了貫徹執行國務院一九八○年六月四日發布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進一步做好革命烈士褒揚工作,現根據《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第九條「本條例由民政部負責解釋」的規定,就若干具體問題作如下解釋: 本條例第二條所說的「我國人民」,包括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所說的「人民解放軍」,包括前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人民武裝。所說的「革命烈士家屬」,是指革命烈士的父母、配偶、子女和未滿十六歲(編者註:現改為未滿十八周歲,下同)的弟妹,及撫養革命烈士長大的其他親屬。 本條例第三條第(二)項所說的「對敵作戰致成殘廢後不久因傷口復發死亡的」,是指對敵作戰負傷,經醫療終結評殘發證以後,一年內因傷口復發死亡。 本條例第三條第(四)項所說的「受折磨致死」,包括因執行革命任務被敵人俘虜、逮捕後堅貞不屈而在敵人獄中病故的。 本條例第三條第(五)項所說的「壯烈犧牲」,是指為保衛或搶救人民生命、國家財產和集體財產,勇於獻身,給人民群眾樹立了堪為學習榜樣的,都可批准為革命烈士。 本條例第四條所說的「因戰犧牲」,是指第三條(一)(二(三)項,所說的「因公犧牲」,是指第三條(四)(五)項。 本條例第四條所說的「革命烈士的批准機關」,適用於中央、地方國家機關及其所屬企業、事業單位,即上述單位人員犧牲後,符合革命烈士條件的,均應報請死者工作單位所在地的縣、市、市轄區人民政府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 本條例第四條、第五條所說的「其他人員」,包括實行義務兵役制的武裝、邊防、消防民警。 本條例第五條所說的「事跡特別突出」,是指死難情節特別突出。對需報民政部批准為革命烈士的,應先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審查,如認為符合革命烈士條件的,再轉報民政部審批。 本條例第六條「由民政部向革命烈士家屬頒發《革命烈士證明書》」的具體做法是:由批准機關填發《革命烈士證明書》,寄給家屬居住地的縣、市、市轄區人民政府,然後,由革命烈士家屬居住地的縣、市、市轄區人民政府填寫《革命烈士證明書》,代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通知書》,分地方和部隊兩種,分別由民政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制定。民政部制定的適用於地方的通知書,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統一翻印。總政治部制定的適用於部隊的通知書式樣另發。 本條例第八條「革命烈士家屬的撫恤,按照作戰犧牲軍人家屬的有關撫恤規定辦理」,具體做法是:凡本條例公布後的犧牲人員,經批准為革命烈士的,都由家屬居住地的縣、市、市轄區民政部門按照作戰犧牲軍人的撫恤標准,即革命烈士撫恤標准,發給他們家屬一次撫恤金。對革命烈士家屬生活困難的補助和優待,也由家屬居住地的縣、市、市轄區民政部門按照作戰犧牲軍人(革命烈士)家屬的有關規定辦理;革命烈士生前在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如果他們的家屬願意由原單位按有關因公犧牲或因工死亡的規定辦理,也應予以同意。 《革命烈士證明書》和一次撫恤金,一般應發給烈士的父母、配偶,具體做法是: 有父母無配偶的,發給父母。 有配偶無父母的,發給配偶。 既有父母又有配偶的,發給誰,由其父母、配偶自行商定。商定不通的,由縣、市、市轄區人民政府按下列規定發給: 《革命烈士證明書》發給父母。 一次撫恤金,半數發給父母,半數發給配偶。 沒有父母、配偶的,按下列順序發給其他親屬:(1)子女;(2)共同生活未滿十六歲的弟妹;(3)撫養烈士長大的其他親屬。無上述親屬的不發。 本條例公布以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因對敵作戰或對敵斗爭犧牲的人員,如果符合本條例第三條(一)至(四)項條件,因故未批准為烈士的,可由其家屬居住地的縣、市、市轄區人民政府審查,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補辦追認革命烈士手續。
對上述人員追認為革命烈士的,對他們家屬的一次撫恤金,仍按過去有關規定辦理: 烈士生前是軍人、機關工作人員、參戰民兵民工的,仍按財政部、民政部一九七九年一月八日《關於調整軍人、機關工作人員、參戰民兵民工犧牲、病故撫恤金標準的通知》執行,即:一九七九年二月一日以前,一九五○年十二月十一日《革命軍人犧牲、病故褒恤暫行條例》(已廢止,適用《軍人撫恤優待條例》)、《革命工作人員傷亡褒恤暫行條例》和《民兵民工傷亡撫恤暫行條例》(已廢止,適用《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公布以後犧牲的,按一九五五年制定的標准予以補發;在一九五○年上述三個條例公布以前犧牲的,不發一次撫恤金,其家屬符合享受定期定量補助條件的,發給定期定量補助費。 烈士生前在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對他們家屬的撫恤,仍由原單位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失蹤的軍人、參戰民兵民工,建國以前失蹤的軍人和因參加對敵作戰、對敵斗爭失蹤的地方工作人員,凡未發現其投敵、叛變、被俘、自殺、判刑的,都按對敵作戰犧牲處理。沒有追認為革命烈士的,經縣、市、市轄區人民政府審查批准,可以追認為革命烈士。他們家屬沒有領過一次撫恤金的,按照本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辦理。 對抗日戰爭中陣亡的國民黨官兵,自《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發布之日起,不再為他們辦理追認革命烈士的手續。過去已經辦理的,不再變動。

㈣ 褒揚的介紹

「褒揚」是法律行為,需依法定程序核定施行。褒揚令是國民政府依法表揚表彰對國家有巨大貢獻之公民所發之正式文告。「其第一條載明褒揚宗旨是「為褒揚國民立德、立功、立言,貢獻國家,激勵當世,垂之史冊,昭示來茲,特製定本條例。」

㈤ 「打倒孔家店」提出的時間、社會背景和主要內容

1919年的"五四"運動首次提出"打倒孔家店,由胡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創造。救出孔夫子"的口號。

社會背景:

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族,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陳獨秀所創辦的《青年》雜志(後改名為《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主要內容:

「孔家店」指孔子學說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精神﹑道德﹑文化體系。

新文化運動時,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舊道德是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新文化運動猛烈批判舊道德,於是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的口號。該口號的提出主要源於陳獨秀對封建體制使用儒家思想進行八股取士等糟粕而提出。

(5)民國褒揚條例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思想文化:

在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了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1921年更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則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的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制馬克思主義。

而在五四運動中,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

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㈥ 胡適《貞操問題》(原載《新青年》第五卷第一號,1918年)可以找得到原文嗎謝謝!!

《貞操問題》



周作人先生所譯的日本人謝野晶子的《貞操論》,(《新青年》四卷五號)我讀了很有感觸。這個問題,在世界上受了幾千年的無意識的迷信,到近幾十年中,方才有些西洋學者正式討論這問題的真意義。文學家如易卜生的《群鬼》和Thomas Hardy的《苔史》(Tess),都帶著討論這個問題。如今家庭專制最利害的日本居然也有這樣大膽的議論!這是東方文明吏上一件極可賀的事。
當周先生翻譯這篇文字的時候,北京一家很有價值的報紙登出一篇恰相反的文章。這篇文章是海寧朱爾邁的《會葬唐烈婦記》。(七月二十三四北京《中華新報》。)上半篇寫唐烈婦之死如下:
唐烈婦之死,所閱灰水,錢鹵,投河,雉經者五,前後絕食者三;又益之以砒霜,則其親試於殺人之方者凡九。自除夕上溯其夫亡之夕,凡九十有八日。夫以九死之慘毒,又歷九十八日之長,非所稱百挫於折有進而無退者乎?……
下文又借出一件「俞氏女守節」的事來替唐烈婦作陪襯:
女年十九,受海鹽張氏聘,未於歸,夫夭,女即絕食七日;家人勸之力,始進糜曰,「吾即生,必至張氏,寧服喪三年,然後歸報地下。」
最妙的是朱爾邁的論斷:
嗟乎,俞氏女蓋聞烈婦之風而興起者平?……俞氏女果能死於絕食七日之內豈不甚幸?乃為家人阻之,俞氏女亦以三年為己任,余正恐三年之間,凡一千 八十日有奇,非如烈婦之九十八日也。且絕食之後,其家人防之者百端,……雖有死之志,而無死之間,可奈何?烈婦倘能陰相之以成其節,風化所關,猗歟甚矣!
這種議論簡直是全無心肝的貞操論。俞氏女還不曾出嫁,不過因為信了那種荒謬的貞操迷信,想做那「青史上留名的事」,所以絕食尋死,想做烈女。這位朱先生要維持風化,所以忍心害理的巴望那位烈婦的英靈來幫助俞氏女趕快死了,「豈不甚幸」!這種議論可算得貞操迷信的極端代表。《儒林外史》裡面的王玉輝看他女兒殉夫死了,不但不哀痛,反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五十二回)王玉輝的女兒殉已嫁之夫,尚在情理之中。王玉輝自己「生這女兒為倫紀生色」,他看他女兒死了反覺高興,已不在情理之中了。至於這位朱先生巴望別人家的女兒替他未婚夫做烈女,說出那種「猗歟盛哉」的全無心肝的話,可不是貞操迷信的極端代表嗎?
貞操問題之中,第一無道理的,便是這個替未婚夫守節和殉烈的風俗。在文明國里,男女用自由意志,由高尚的戀愛,訂了婚約,有時男的或女的不幸死了,剩下的那一個因為生時愛情太深,故情願不再婚嫁。這是合情理的事。若在婚姻不自由之國,男女訂婚以後,女的還不知男的面長面短,有何情愛可言?不料竟有一種陋儒,用「青史上留名的事」來鼓勵無知女兒做烈女,「為倫紀生色」,「風化所關,猗歟盛矣!」我以為我們今日若要作具體的貞操論,第一步就該反對這種忍心害理的烈女論,要漸漸養成一種輿論,不但永不把這種行為看作「猗歟盛矣」可旌表褒揚的事,還要公認這是不合人情,不合天理的罪惡;還要公認勸人做烈女,罪等於故意殺人。
這不過是貞操問題的一方面。這個問題的真相,已經與謝野晶子說得很明白了。她提出幾個疑問,內中有一條是:「貞操是否單是女子必要的道德,還是男女都必要的呢?」這個疑問,在中國更為重要。中國的男子要他們的妻子替他們守貞守節,他們自己卻公然嫖妓,公然納妾,公然「弔膀子」。再嫁的婦人在社會上幾乎沒有社交的資格;再婚的男子,多妻的男子,卻一毫不損失他們的身分。這不是最不平等的事嗎?怪不得古人要請「周婆制禮」來補救「周公制禮」的不平等了。
我不是說,因為男子嫖妓,女子便該偷漢;也不是說,因為老爺有姨太太,太太便該有姨老爺。我說的是,男子嫖妓,與婦人偷漢,犯的是同等的罪惡;老爺納妾,與太太偷人,犯的也是同等的罪惡。
為什麼呢?因為貞操不是個人的事,乃是人對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乃是雙方面的事。女子尊重男子的愛情,心思專一,不肯再愛別人,這就是貞操。貞操是一個「人」對別一個「人」的一種態度。因為如此,男子對於女子,也該有同等的態度。若男子不能照樣還敬,他就是不配受這種貞操的待遇。這並不是外國進口的妖言,這乃是孔丘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丘說: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孔丘五倫之中,只說了四倫,未免有點欠缺。他理該加上一句道:
所求乎吾婦,先施之,未能也。
這才是大公無私的聖人之道!



我這篇文字剛才做完,又在上海報上看見陳烈女殉夫的事。今先記此事大略如下:
陳烈女名宛珍,紹興縣人,三世居上海。年十七,字王遠甫之子菁士。菁士於本年三月廿三日病死,年十八歲。陳女聞死耗,即沐浴更衣,潛自仰葯。其家人覺察,倉皇施救,已無及。女乃泫然曰:「兒志早決,生雖未獲見夫,歿或相從地下……」言訖,遂死,死時距其未婚夫之死僅三時而已。(此據上海紹興同鄉會所出徵文啟。)
過了兩天,又見上海縣知事呈江蘇省長請子褒揚的呈文,中說:
呈為陳烈女行實可風,造冊具書證明,請予按例褒揚事。……(事實略)……茲據呈稱,……並開具事實,附送褒揚費銀六元前來。……知事復查無異。除先給予「貞烈可風」匾額,以資旌表外,謹援《褒揚條例》……之規定,造具清冊,並附證明書,連同褒揚費,一並備文呈送,仰祈鑒核,俯賜咨行內務部將陳烈女按例褒揚,實為德便。
我讀了這篇呈文,方才知道我們中華民國居然還有什麼《褒揚條例》。於是我把那些條例尋來一看,只見第一條九種可褒揚的行誼的第二款便是「婦女節烈貞操可以風世者」;第七款是「著述書籍,製造器用,於學術技藝或發明或改良之功者」;第九款是「年逾百歲者」!一個人偶然活到了一百歲,居然也可以與學術技藝上的著作發明享受同等的褒揚!這已是不倫不類可笑得很了。再看那條例《施行細則》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的「婦女節烈貞操可以風世者」如下:
第二條:《褒揚條例》第一條第二款所稱之「節」婦,其守節年限自三十歲以前守節至五十歲以後者。但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節已及六年者同。
第三條:同條款所稱之「烈」婦「烈」女,凡遇強暴不從致死,或羞忿自盡,及夫亡殉節者,屬之。
第四條:同條款所稱之「貞」女,守貞年限與節婦同。其在夫家守貞身故,及未符年例而身故者,亦屬之。
以上各條乃是中國貞操問題的中心點。第二條褒揚「自三十歲以前守節至五十歲以後」的節婦,是中國法律明明認三十歲以下的寡婦不該再嫁;再嫁為不道德。第三條褒揚 「夫亡殉節」的烈婦烈女,是中國法律明明鼓勵婦人自殺以殉夫;明明鼓勵未嫁女子自殺以殉未嫁之夫。第四條褒揚未嫁女子替未婚亡夫守貞二十年以上,是中國法律明明說未嫁而喪夫的女子不該再嫁人,再嫁便是不道德。
這是中國法律對於貞操問題的規定。
依我個人的意思看來,這三種規定都沒有成立的理由。
第一,寡婦再嫁問題 這全是一個個人問題。婦人若是對她已死的丈夫真有割不斷的情義,她自己不忍再嫁;或是已有了孩子,不肯再嫁;或是年紀已大,不能再嫁;或是家道殷實,不愁衣食,不必再嫁;——婦人處於這種境地,自然守節不嫁。還有一些婦人,對她丈夫,或有怨心,或無恩意,年紀又輕,不肯拋棄人生正當的家庭快樂;或是沒有兒女,家又貧苦,不能度日;——婦人處於這種境遇沒有守節的理由,為個人計,為社會計,為人道計,都該勸她改嫁。貞操乃是夫婦相待的一種態度。夫婦之間愛情深了,恩誼厚了,無論誰生誰死,無論生時死後,都不忍把這愛情移於別人,這便是貞操。夫妻之間若沒有愛情恩意,即沒有貞操可說。若不問夫婦之間有無可以永久不變的愛情,若不問做丈夫的配不配受他妻子的操貞,只曉得主張做妻子的總該替她丈夫守節;這是一偏的貞操論,這是不合人情公理的倫理。再者,貞操的道德,「照各人境遇體質的不同,有時能守,有時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只曉得說「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用程子語)這是忍心害理,男子專制的貞操論。——以上所說,大旨只要指出寡婦應否再嫁全是個人問題,有個人恩情上,體質上,家計上種種不同的理由,不可偏於一方面主張不近情理的守節。因為如此,故我極端反對國家用法律的規定來褒揚守節不嫁的寡婦。褒揚守節的寡婦,即是說寡婦再嫁為不道德,即是主張一偏的貞操論。法律既不能斷定寡婦再嫁為不道德,即不該褒揚不嫁的寡婦。
第二,烈婦殉夫問題 寡婦守節最正當的理由是夫婦間的愛情。婦人殉夫最正當的理由也是夫婦間的愛情。愛情深了,生離尚且不能堪,何況死別?再加以宗教的迷信,以為死後可以夫婦團圓。因此有許多婦人,夫死之後,情願殺身從夫於地下。這個不屬於貞操問題。但我以為無論如何,這也是個人恩愛問題,應由個人自由意志去決定。無論如何,法律總不該正式褒揚婦人自殺殉夫的舉動。一來呢,殉夫既由於個人的恩愛,何須用法律來褒揚鼓勵?二來呢,殉夫若由於死後團圓的迷信,更不該有法律的褒揚了。三來呢,若用法律來褒揚殉夫的烈婦,有一些好名的婦人,便要藉此博一個「青史留名」;是法律的褒揚反發生一種沽名釣譽,作偽不誠的行為了!

第三,貞女烈女問題 未嫁而夫死的女子,守貞不嫁的,是「貞女」;殺身殉夫的是「烈女」。我上文說過,夫婦之間若沒有恩愛,即沒有貞操可說。依此看來,那未嫁的女子,對於她丈夫有何恩愛?既無恩愛,更有何貞操可守?我說到這里,有個朋友駁我道,「這話別人說了還可,胡適之可不該說這話。為什麼呢?你自己曾做過一首詩,詩里有一段道:
我不認得他,他不認得我,我卻常念他,這是為什麼?
豈不因我們,分定常相親?由分生情意,所以非路人。
海外土生子,生不識故里,終有故鄉情,其理亦如此。
依你這詩的理論看來,豈不是已訂婚而未嫁娶的男女因為名分已定,也會有一種情意。既有了情意,自然發生貞操問題。你如今又說未婚嫁的男女沒有恩愛,故也沒有貞操可說,可不是自相矛盾嗎?」
我聽了這段駁論,幾乎開口不得。想了一想,我才回答道:我那首詩所說名分上發生的情意,自然是有的;若沒有那種名分上的情意,中國的舊式婚姻決不能存在。如舊日女子聽人說他未婚夫的事,即面紅害羞,即留神注意,可見她對她未婚夫實有這種名分上所發生的情誼。但這種情誼完全屬於理想的。這種理想的情誼往往因實際上的反證,遂完全消滅。如女子懸想一個可愛的丈夫,及到嫁時,只見一個極下流不堪的男子,她如何能堅持那從前理想中的情誼呢?我承認名分可以發生一種情誼,我並且希望一切名分都能發生相當的情誼。但這種理想的情誼,依我看來實在不夠發生終身不嫁的貞操,更不夠發生殺身殉夫的節烈。即使我更讓一步,承認中國有些女子,例如吳趼人《恨海》里那個浪子的聘妻,深中了聖賢經傳的毒,由名分上真能生出極濃摯的情誼,無論她未婚夫如何淫盪,人格如何墮落,依舊貞一不變。試問我們在這個文明時代,是否應該贊成提倡這種盲從的貞操?這種盲從的貞操,只值得一句「其愚不可及也」的評論,卻不值得法律的褒揚。法律既許未嫁的女子夫死再嫁,便不該褒揚處女守貞。至於法律褒揚無辜女子自殺以殉不曾見面的丈夫,那更是男子專制時代的風俗,不該存在於現今的世界。
總而言之,我對於中國人的貞操問題,有三層意見。
第一,這個問題,從前的人都看作「天經地義」,一味盲從,全不研究「貞操」兩字究竟有何意義。我們生在今日,無論提倡何種道德,總該想想那種道德的真意義是什麼。墨子說得好:
子墨子問於儒者曰,「何故為樂?」日,「樂以為樂也。」子墨子日,「子未我應也。今我問日,『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也』,則子告我為室之故矣。今我問曰,『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是猶曰,『何故為室?』曰,『室以為室也。』」(公孟篇)
今試問人「貞操是什麼?」或「為什麼你褒揚貞操?」他一定回答道,「貞操就是貞操。我因為這是貞操,故褒揚他。」這種「室以為室也」的論理,便是今日道德思想宣告破產的證據。故我做這篇文字的第一個主意只是要大家知道「貞操」這個問題並不是「天經地義」,是可以徹底研究,可以反復討論的。
第二,我以為貞操是男女相待的一種態度,乃是雙方交互的道德,不是偏於女子一方面的。由這個前提,便生出幾條引申的意見:(一)男子對於女子,丈夫對於妻子,也應有貞操的態度;(二)男子做不貞操的行為,如嫖妓娶妾之類,社會上應該用對待不貞婦女的態度來對待他;(三)婦女對於無貞操的丈夫,沒有守貞操的責任;(四)社會法律既不認嫖妓納妾為不道德,便不該褒揚女子的「節烈貞操」。
第三,我絕對的反對褒揚貞操的法律。我的理由是:
(一)貞操既是個人男女雙方對待的一種態度,誠意的貞操是完全自動的道德,不容有外部的干涉,不須有法律的提倡。
(二)若用法律的褒揚為提倡貞操的方法,勢必至造成許多沽名釣譽,不誠不實,無意識的貞操舉動。
(三)在現代社會,許多貞操問題,如寡婦再嫁,處女守貞,等等問題的是非得失,卻都還有討論餘地,法律不當以武斷的態度制定褒貶的規條。
(四)法律既不獎勵男子的貞操,又不懲男子的不貞操,便不該單獨提倡女子的貞操。
(五)以近世人道主義的眼光看來,褒揚烈婦烈女殺身殉夫,都是野蠻殘忍的法律,這種法律,在今日沒有存在的地位。

民國七年七月

本篇最初發表於1918年7月《新青年》第5卷第1號,署名胡適。後收入《胡適文存》。

㈦ 1914年的歷史紀事

1月白朗軍連續破光山、潢川、商城、霍山、6安等縣城,旋即活動於霍山、6安間,部眾達6、7千人。
1月4日 北大校長何燏時辭職,由胡仁源繼任。
1月10日 袁世凱下令停止全部參眾兩院議員職務,並著手修改約法。26日,公布《約法會議組織條例》。
1月19日 袁為滅口,派人將宋案兇犯應桂馨暗殺於京津路上的火車內。
是月上旬章太炎被袁軟禁於北京龍泉寺。 2月7日 袁世凱通令各省,以春秋兩丁為祀孔日。
2月10日 英駐華公使請英政府參照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在京設立清華學校辦法,在漢口英租界設立大學1所。
2月12日熊希齡辭職,外交總長孫寶琦兼代國務總理。
2月27日 白朗軍出現於武勝關,武漢震動。同日,趙秉鈞在直隸都督兼民政長任內暴死。
2月28日 袁世凱下令解散各省議會。
是月 教育部令各學校、商店將教科書中刊有孫文、黃興照片及對孫、黃贊揚之詞一律刪除凈盡。
是月山東樂陵縣農民抗稅,擊斃縣知事。 3月2日 袁世凱公布《治安警察條例》,禁止政治結社及同盟罷工,規定學生不得政治結社,也不得參加政治集會。
3月8日 白朗軍攻克老河口。
3月9日 袁世凱令設清史館,9月1日開館,趙爾巽為館長。
3月11日 袁世凱頒布維護綱常名教的《褒揚條例》。
是月山西盂縣農民聚眾抗稅,攻打縣城。
是月安徽定遠縣藕塘地方農民起事,號稱「江淮義俠軍」,據縣城。 4月1日 袁世凱公布《報紙條例》,限制言論自由。
4月8日 白朗軍在陝西連續攻破(雩卩)縣、乾縣、永壽等縣城。14日破邠縣,20日破鳳翔。
4月9日康有為在《不忍》雜志發表《以孔教為國教配天議》。
4月26日 南苑航空學校的4架法式雙翼機在陝西開始用於偵察白朗軍。 5月1日 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廢止《臨時約法》,擴大總統許可權,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同日,撤消國務院,設政事堂於總統府,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
5月10日 章士釗在日本東京創刊《甲寅》雜志,於上海發行。
5月19日 教育部批准北京私立民國大學、私立中華大學、私立明德大學、私立中國公學立案。
5月20日 袁世凱公布《地方保衛團條例》,加強地方統治。
5月23日 袁世凱公布省、道、縣制,省設巡按使,道設道尹,縣設知事。
5月25日 國史館成立,6月17日開館。
5月31日 安徽潁州大刀會舉事,旋遭鎮壓而失敗。
是月奉天安東縣農民展開抗稅斗爭。 6月2日 白朗軍在甘肅與趙倜部激戰,白朗本人負傷。
6月10日中國留美學生在美發起組織「中國科學社」,次年1月在上海創辦《科學雜志》。
6月22日 中華革命黨在東京召開第一次大會,孫中山被選為總理。
6月28日①教育部呈准籌辦歷史博物館。②斐迪南夫婦被刺殺
6月30日 袁世凱將各省都督改稱將軍。同日,黃興由日去美。
是月下旬 白朗軍返回河南。
是月 直隸臨榆、永年、行唐等縣農民連續進行抗稅斗爭。 7月8日 中華革命黨在東京舉行成立大會,孫中山正式任總理職。
7月11日 駐日公使陸宗輿照會日本政府,要求取消孫中山等人的在日活動。
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8月1日至4日 德國對俄、法、英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8月3日 白朗受傷後死於河南魯山,起義軍完全失敗。
8月6日 北京政府就歐戰爆發發表中立宣言。
8月8日 日本軍艦出現於青島海面。
8月13日 德國願將膠州灣租借地直接歸還中國,日駐華使館代辦警告外交次長曹汝霖,不準中國接受德建議。
8月15日 清華學校男生100名,女生10名,以及自費男女生若幹人,乘船赴美留學。從本年起,清華每隔1年選派10名女生赴美留學。
8月20日日置益抵北京任日本駐華公使。
8月23日 日本對德宣戰,旋即派軍於9月2日在山東龍口登陸。10月6日,佔領膠濟路全線。11月7日,日軍攻佔青島。至此,德國在山東的勢力范圍全部為日本控制。 9月1日 北美旅鴿「瑪莎」在美國一家動物園里去世,全美國報紙和電視台全部都報道了這條新聞,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後一隻旅鴿。
9月21日 教育部通飭全國,要求學生慎守中國在歐戰中的中立態度,言論交際不可偏激
9月25日 日本借口對德宣戰,侵佔山東濰縣車站。 10月4日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設京兆尹,轄20縣。
10月19日 日軍在山東平度縣出示「斬律5條」,規定「如該村有1人妨礙日軍行動者,將全村人民盡處斬刑。」
是月 上海招商局、太古、怡和3輪船公司中國海員舉行總同盟罷工。
是月 浙江東陽縣人民起事,焚縣署。 12月6日山東省各界推定代表上京請願,要求北京政府交涉撤退膠濟路日軍。
12月23日 袁世凱在天壇舉行祀天禮。
12月28日 約法會議通過《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改為10年並可連任,繼任人由現任總統推薦。
是月福建長太縣農民進行抗糧斗爭。四川涪陵縣農民3千餘人起事,與反動軍隊搏鬥。江西萬年縣農民起事,焚縣署。
是年李根源等未加入中華革命黨的原同盟會會員100餘人,在東京組織歐事研究會。
是年 上海鋸泥水木等業工人罷工。
轉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圖書館
是年,現在嘉興學院,曾用名寧屬縣立甲種商業學校成立。

㈧ 五四精神的背景

五四運動背景: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族,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陳獨秀所創辦的《青年雜志》(後改名為《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五四運動的影響: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在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了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1921年更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則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的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制馬克思主義。

而在五四運動中,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五四運動以後,工人罷工和政治斗爭依然不斷,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歷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㈨ 烈士褒揚條例第三章第十三條怎樣界定

因公犧牲一詞應該有著嚴格的界定。該詞與「因公死亡」(又叫工傷死亡)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因公,不應爭議,同等概念,而犧牲和死亡,其本質屬性雖然相同(都是失去生命),犧牲的內涵和外延小於死亡。一般犧牲,場面壯烈而凝重,且有獻身者的主觀性,按照犧牲一詞原意,主觀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因公死亡,有死亡者的非主觀性,既無意性。因公犧牲一定是因公死亡,而因公死亡不一定是因公犧牲。譬如:某公務員在崗位中去衛生間摔倒致死,可以認定「因公死亡」(或工傷死亡),卻不應認定為「因公犧牲」;同理,某農民在閑暇時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獻身,就應該認定為「因公犧牲」而不應認定為一般「死亡」。尤其應該強調的是:在我國,「因公犧牲」者,按國務院頒發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第三條第二款第(五)項,將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一俟獲得此稱號,犧牲者將依法享受相應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因此,「因公犧牲」一詞不可濫用,尤其是在政府公文和輿論宣傳中。【定義】為保衛或搶救人民生命、國家財產和集體財產慷慨赴死獻出生命的行為,稱為「因公犧牲」。

㈩ 褒揚的法律條例介紹

褒揚令之法源是1931年7月11日由立法院制訂的《褒揚條例》,目前的法條是1986年更正公告的。褒揚的條件依法規定如下:
褒揚條例第二條規定: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依本條例褒揚之:
(1) 致力國民革命大業,對國家民族有特殊貢獻者。
(2) 參預戡亂建國大計,應變有方,臨難不苟,卓著忠勤,具有勛績者。
(3) 執行國策,折沖壇坫,在外交或國際事務上有重大成就者。
(4) 興辦教育文化事業,發揚中華文化,具有特殊貢獻者。
(5) 冒險犯難,忠貞不拔,壯烈成仁者。
(6) 有重要學術貢獻及著述,為當世所推重者。
(7) 有重要發明,確屬有裨國計民生者。
(8) 德行崇劭,流風廣被,足以轉移習尚,為世楷模者。
(9) 團結僑胞,激勵愛國情操,有特殊事跡者。
(10) 捐獻財物,熱心公益,績效昭著者。
(11) 其他對國家社會有特殊貢獻,足堪褒揚者。
受褒揚者之事跡,必須經由行政院院會通過。對已故者實行「明令褒揚」,生者實行明令褒揚或頒匾。一般明令褒揚對象皆是亡故者。法人團體受褒揚,僅能給予頒匾。外國人合於條件,亦可褒揚。 (一)
中華民國 20 年 7 月 4 日 制定16條
中華民國 20 年 7 月 11 日公布
中華民國 75 年 11 月 18 日 修正全文10條
中華民國 75 年 11 月 28 日公布
第一條
合於左列各款之一者,得依本條例之規定褒揚之:
一、德行優異。
二、熱心公益。
第二條
前條第一款所稱之德行優異,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足以保存固有之道德者屬之。第二款所稱之熱心公益,凡創辦教育慈善及其他公益之事業,或因辦理此等事業而捐助款項者屬之。
第三條
合於第一條各款之一者,得由其本籍之鄉鄰親屬,或事跡表著所在地之公正人民,詳列事實,呈請縣市政府轉呈省政府咨請內政部請予褒揚。
第四條
縣、市政府查訪有合於第一條各款之一者,亦得詳征事實,呈由省政府轉咨內政部請予褒揚。
第五條
前二條之市政府,如系直隸行政院者,得逕咨內政部。
第六條
受褒揚人之事實,縣市政府、省政府、內政部均有確實調查之責,其由鄉鄰親屬呈請者,並取具當地公正人民二人以上之證明書。
第七條
內政部據咨呈之事實,加以審核,擬具褒揚方法,呈請行政院轉呈國民政府行之。
第八條
褒揚方法如下:
一、匾額。
二、褒章。
第九條
受褒揚人於呈請時亡故,或亡故後呈請者,僅得頒給匾額。
第十條
給予匾額或褒章時並附給褒揚證書。
前項匾額褒章及證書,均不得徵收費用。
第十一條
褒揚事實具備本條例第一條所列各款者,得呈請加給褒辭。但同一事實,不得受兩次褒揚。
第十二條
呈請褒揚者,除詳敘事實外,應依式填列清冊五份,一存縣市政府,一存省政府,一存內政部,一存行政院,一存國民政府。但直隸行政院之市,無須經省政府。
第十三條
受褒揚後,查明事實系屬虛偽者,除撤銷原案外,並追繳褒揚品。
第十四條
送致褒揚品,由該管縣市政府行之。
第十五條
本條例施行細則及第八條之褒章式樣、第十條之褒揚證書式樣、第十二條之清冊式樣,均由內政部定之。
第十六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二)
中華民國 20 年 7 月 4 日 制定16條
中華民國 20 年 7 月 11 日公布
中華民國 75 年 11 月 18 日 修正全文10條
中華民國 75 年 11 月 28 日公布
第一條 (立法理由)
為褒揚國民立德、立功、立言,貢獻國家,激勵當世,垂之史冊,昭示來茲,特製定本條例。
第二條 (褒揚之依據)
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依本條例褒揚之:
一、致力國民革命大業,對國家民族有特殊貢獻者。
二、參預戡亂建國大計,應變有方,臨難不苟,卓著忠勤,具有勛績者。
三、執行國策,折沖壇坫,在外交或國際事務上有重大成就者。
四、興辨教育文化事業,發揚中華文化,具有特殊貢獻者。
五、冒險犯難,忠貞不拔,壯烈成仁者。
六、有重要學術貢獻及著述,為當世所推重者。
七、有重要發明,確屬有裨國計民生者。
八、德行崇劭,流風廣被,足以轉移習尚,為世楷模者。
九、團結僑胞,激勵愛國情操,有特殊事跡者。
十、捐獻財物,熱心公益,績效昭著者。
十一、其他對國家社會有特殊貢獻,足堪褒揚者。
第三條 (褒揚方式)
褒揚方式如左:
一、明令褒揚。
二、題頒匾額。
前項第一款以受褒揚人逝世者為限。
第四條 (呈請之程序)
明令褒揚或題頒匾額,除總統特頒者外,須經行政院之呈請。呈請明令褒揚,應綜其生平事跡,提經行政院會議通過。
第五條 (入祀忠烈祠之規定)
受褒揚人事跡合於第二條第一款、第二款者逝世後,或合於第五款者,得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或地方忠烈祠。
第六條 (受褒揚人之生平事績)
受明令褒揚人,其生平事跡得宣付國史館,並列入省(市)縣(市)志。
第七條 (撤銷原案之事由)
受褒揚後,查明事跡為不實者,除撤銷原褒揚案外,並追繳褒揚品。
第八條 (外國人得褒揚之依據)
外國人合於第二條各款情事之一者,得褒揚之。
第九條 (施行細則)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行政院會同考試院定之。
第十條 (施行日)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熱點內容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
兩高司法解釋最新 發布:2025-02-04 13:55:39 瀏覽:682
李榮凱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04 13:55:26 瀏覽:233
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類 發布:2025-02-04 13:49:52 瀏覽:403
專利壟斷條例 發布:2025-02-04 13:48:26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