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條例
A. 五四青年節的設定宗旨
設定宗旨
1939年,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的時候,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決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又稱「五四青年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正式宣布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但並非全民假日,僅14至28周歲的青年可放假半天。(此處存在爭議[8])在香港、澳門主權回歸後,五四青年節雖沒有成為法定公眾假期,但亦在港澳兩地逐漸舉辦了些紀念性活動,如金紫荊廣場五四升旗禮。
在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了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1921年更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則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的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制馬克思主義。而在五四運動中,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B. 五四青年節是怎麼規定年齡和政治面貌的
你既然是預備黨員肯定退出了團的組織,意思就是說你現在不是共青團員了,雖然退團的年齡是35周歲,你可然還不到這個年齡,但你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你的思想已經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她們團圓組織活動沒有通知你這是很正常的嘛。
C. 建國後的1954年我國第一部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利屬於人民的法律文獻叫什麼是在什麼會議上分布的該文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制定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這部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至此,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人民大眾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國家體制,有力地保證了全國各族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廣泛的民主、自由和權利。這也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制度最本質的區別。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核心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原則: 1、權力屬於人民原則 2、保障公民權利原則 3、社會主義法制原則 4、民主集中制原則性質特點: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在本質上同普通法律一致。但因為它是根本法,又與普通法律有所不同,具有其特殊屬性,表現在下列4個方面。 憲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國家生活的基本原則 有的國家因此就把憲法稱為根本法或基本法。憲法除規定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外,還規定國家政權機關組織和確認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 由於憲法所規定的是國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則和制度,憲法就成為立法機關進行日常立法活動的法律基礎。因而憲法又被稱為「母法」、「最高法」,普通法律則被稱為「子法」。但是憲法也只能規定立法原則,而不能代替普通立法。
D. 5月4日青年節放假 有哪些法律支持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對5月4日青年節放假進行了相關規定。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三條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兒童節(6月1日),不滿14周歲的少年兒童放假1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
(4)五四條例擴展閱讀
青年節休假規定
1、遇公休日不另補半日假
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規定,由於青年節和3月8日婦女節等節日性質相同,都屬於針對部分群體的節日,因此,如果當年5月4日趕上周六、周日的公休日,將不另補假期。團中央有關負責人表示,上午還是下午放假並未作硬性規定,由各單位視情況而定。
2、青年節上班不享受加班費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和原勞動保障部《關於部分公民放假有關工資問題的函》規定,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都屬於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屬於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按規定用人單位無須支付加班費。只有在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勞動者加班才享受加班費待遇。
E. 歷史五四運動知識點
5.五四運動相結果:初步勝利。
6.五四運動的意義(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①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一場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後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②愛國主義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是五四運動的主旋律。
③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的意義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五四運動的意義: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賽先生科學,德先生民主。1949年後,中共闡述為:愛國,自救,科學,民主。一說:不屈不撓、憂國憂民、敢於奉獻、敢於斗爭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五四運動之《北京學界全體宣言》
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要求並吞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山東大勢一去,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破壞,中國就亡了!所以我們學界今天排隊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道:
「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
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
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五四運動的意義:思想文化
在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了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 1921年更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則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的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制馬克思主義。而在五四運動中,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五四運動的意義:對外關系
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平會議上簽字,這並不代表中國的利益和權益能夠保留下來,相反,刺激了日本吞並中國,排擠其他列強的速度。由於北京政府的失敗,各地軍閥利用北京政府的無力,相互攻伐,加劇了中國的內亂。
1921年到1922年召開了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提出「十項原則」,山東問題得到解決,日本把青島交還給中華民國政府但是膠濟鐵路仍由日本控制,山東實際仍由日本控制,中國權益沒有恢復。
不過,中國雖在巴黎和會上遭到了外交失敗,但戰後的國際形勢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
首先,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龐大的俄國羅曼諾夫王朝崩潰了,歐洲最古老的奧匈哈布斯堡王朝被革命推翻,德國也發生了革命,獲勝的協約國方面則是戰債山積,忙於善後,已無法再在遠東推進強硬推進政策;
其次,大戰也破了列強一致對華行動的可能性,德國暫時陷入衰運中,奧匈帝國已不復存在,美國參議院不批准《凡爾賽和約》,表示了美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要採取單獨行動的趨勢,曾經成為北京「太上政府」的北京公使團已沒有往日的顯赫聲勢了;
第三,中國因簽署《對奧合約》而得以加入國聯,隨即又先後簽署了《對匈合約》和《對土合約》,次年中國首任駐國聯代表顧維鈞當選為國聯理事會非常任理事,1921年8月又當選為國聯理事會主席,中國的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有所提高;
第四,日本雖然利用大戰擴展了在華勢力,並通過《凡爾賽和約》強取了山東權益,打破了外國在華「均勢」,但由於中國拒絕《凡爾賽和約》,已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不得不再三要求直接與中國交涉山東問題,而一再遭到中國的拒絕;
第五,在戰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經過五四愛國運動,各種國民外交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中國人民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實現民族獨立的潮流空前高漲。
五四運動的意義:社會經濟
學生和群眾的抵制日貨,一定條件下刺激了民族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一戰的結束,中國的社會經濟依然無法擺脫遭受日本欺凌的厄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多雷西·歐查德(Dorothy J. Orchard)總結說,無論如何,」中國使用』抵制』這一經濟武器,是現代經濟史最有啟示的篇章。」
五四運動的意義:教育變革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自動主義」「自律輔導主義」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動下,教育界引起巨 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廢除學監制,在「開放女禁」呼聲下,1919年秋,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嶺南大學開始破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婦女權利在五四影響下發生變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壬戊學制),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教育得到革新。
五四運動的意義:文學藝術
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深遠。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文學巨匠,如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郭沫若、郁達夫等。
五四運動的意義:政治變革
五四運動使蘇俄在中國播下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種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國民黨的改組便充分顯 示出當時布爾什維克革命是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認為當時對暴力革命的絕對化,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是一種破壞而非建設作用。
五四運動以後,工人罷工和政治斗爭依然不斷,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歷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五四運動的意義: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五四運動是一次自覺發動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作了准備。中國大陸一直存在紀念五四運動的活動,尤其在黨活動中被視為重要紀念,各級黨組織、共青團組織、學校、機關都對其形式非常重視,每年都有大型的紀念活動。
但是近些年來社會上也對於五四運動進行了種種反思。例如南懷瑾先生就批評五四運動「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學者唐小兵曾撰文《曹汝霖的」五四「記憶(外一篇)》,認為曹汝霖對五四運動中學生暴力行為的描述表示」這還算是一種比較價值中立的敘述。他認為後來歷史教科書里對「五四」的宏大敘述逐漸地建構了一個關於「五四」愛國運動的完整譜系,而在「五四」運動中發生的具體細節,尤其是當事人中間被暴力一方的記憶,似乎隱沒不彰。
綜上所述,五四運動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三,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民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首贊
+1
平台聲明
F. 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是什麼
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是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6)五四條例擴展閱讀:
思想文化
五四運動時上海女學生遊行示威在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了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1921年更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
梁啟超和梁漱溟則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的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制馬克思主義。而在五四運動中,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
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G. 五四憲法的頒布和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都和哪一個會議有關
憲法》第2條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第3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
H. 五四青年節放假的規定
根據相關規定,五四青年節要放假半天,但這一規定沒有明確放假適用人群的年齡上限。2008年4月,經相關部門同意,「青年節」放假適用人群為14至28周歲的青年,3億多青年將於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方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則:「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響」,方法沒有明確放假年紀的上限。
節日意義:
在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了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1921年更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則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的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制馬克思主義。
而在五四運動中,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I. 五四憲法有沒有單章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五四憲法開新中國憲法之先河。以後的三部憲法,體例和基本的規定都以五四憲法為藍本。五四憲法是以蘇聯1936年憲法(斯大林憲法)為範本的,五四憲法的獨特性,其實也就是五四憲法之於斯大林憲法的不同之處。本文意圖對五四憲法在公民權利義務的規定上的特點,作一簡單的分析。
在分析之前首先列舉出兩部憲法關於公民權利義務的規定[1]。
我國五四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按憲法條文的先後順序)是:平等權、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表達自由(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住宅通信居住遷徙權、勞動權、休息權、獲得物質幫助權、受教育權、科學文化權、婦女的平等權與婚姻家庭母親兒童的特殊權利、控告權和取得賠償權、華僑的權利以及外國人的居留權。關於公民的義務,五四憲法規定有四大項:遵守規則的義務、愛護和保衛公共財產的義務、依法納稅的義務、保衛祖國和參加武裝組織的義務。
蘇聯1936年憲法對公民權利(同樣按憲法條文的先後順序)則是:勞動權、休息權、物質幫助權、受教育權、婦女的平等權、公民的平等權、信仰自由、表達自由、人身自由、住宅通信自由、外國人的居留權。關於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蘇聯1936年憲法有專章(第十一章)的規定。關於公民的義務,蘇聯憲法規定有三項:遵守規范的義務、愛護和保衛公共財產的義務、依法服兵役和保衛祖國的義務。
一、頗有意味的權利排序
排名的先後在中國歷來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在當年奉行「一邊倒」國策的背景下,顛覆社會主義老大哥關於憲法權利排序的成例,這種做法所隱藏的集體無意識,耐人尋味。
斯大林憲法和五四憲法都產生於穩固的政權,政府都無須特別急迫地爭取人民的支持,所以,不像法國1792年憲法、蘇俄1918年憲法和我黨的1931年蘇維埃憲法大綱將人民權利、也即政府對人民的許諾作為憲法最醒目的內容,[2]這兩部憲法最關注的都是政府性質的規定和政府權力的安排,公民權利在這兩部憲法中只處於相對次要的內容。這是宏觀上五四憲法和斯大林憲法在公民權利的定位上的共同之處。但在公民權利的內部,斯大林憲法和五四憲法的關注點有所不同。這種不同反映在對於公民權利的排序上。
蘇聯憲法對公民權利的排位順序,首先是公民的社會性權利,然後是政治權利,最後是關於公民個人的權利即國際民權公約所言的公民權利。
蘇聯憲法的這一排位,其理論上的理由是很清楚的。依照正統的社會主義理論,以原子式的、獨立的個人作為基礎性理論預設的(古典)自由主義是不可接受的,[3]在階級社會,不是個人先於社會,而是社會先於個人,權利的社會性是壓倒個體性的,純粹個人權利並不真實[4]。資產階級的法律理論將平等、自治和理性的個體作為整個法律秩序的基石,因此,在公民權利(即消極的個體權利)、政治權利以及社會性權利這三種基本權利中,象徵著個體完整性的公民權利—在資產階級法律秩序中—處於最基本的地位,政治權利一方面被認為屬於抽象的個人的基本權利,一方面被認為主要功能在於保衛公民權利,社會性權利在資產階級法律秩序中只不過起著輔助性的作用。正統的社會主義法制理論決不會承認這種資產階級的法律觀念。由於物質生活資料被認為是所有權利的基礎,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排位最後的社會性權利(公民福利),勢必排列在無產階級政權之下的公民權利的最前列,在此之後是參與性的公民的政治權利,最後才是公民個人的權利。
更清楚地說明正統社會主義之以社會為本位的是,蘇式社會主義法律理論將表達自由歸之於政治自由而非公民自由的范疇。雖然表達自由同時兼具公民消極的個體權利和從屬於社會性的公共生活的權利這兩種屬性,但資本主義社會更強調表達自由個體性,而社會主義更強調表達自由的社會性。
但五四憲法並沒有遵守蘇聯1936年憲法關於公民權利之社會性權利—政治權利—公民(個體性)權利的這一排序,而是基本上採取政治權利—個體權利—社會性權利的這一排序。我國的制憲者們並沒有對這種排序進行理論上的論證,但這種排序對中國人而言似乎是順理成章的:蘇聯革命和建設的經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以及上千年的中國歷史傳統,都將政權或者說印把子看做第一重要的問題;由於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思想從來沒有在中國占據統治地位,中國共產黨人無須像俄國布爾什維克那樣強調新政權和資產階級政權、新政權依賴的意識形態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區別;我們對於經典馬克思主義了解得並不充分,並沒有深悟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資產階級人權理論的批判,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五四憲法在公民權利上選擇政治掛帥,就成了一種歷史的必然。由於建國之初巨大的財政困難,制憲者很清楚地認為無力保障實現國家承擔積極作為義務的社會性權利,所以,社會性權力在五四憲法中被排在公民權利規范的末端。
五四憲法關於公民權利的排序當然也有我黨憲法性文件方面的歷史傳承。1931年《蘇維埃憲法大綱》首先規定的是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然後才是個人自由權;1939年的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和1941年的《陝甘寧邊區實症綱領》依次規定的是政治權利、個人自由權和社會性權利;1946年的《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依次規定的是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對個人自由權則沒有做出規定;1949年的《共同綱領》規定的權力順序和後來的五四、七八憲法和八二憲法完全一樣。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是我國最意識形態化、最強調斗私滅修的時期,因此,七五年憲法將社會權利排在政治權利之後,而將個人自由權排在最末端。
雖然我黨所有的憲法性文件都將政治權利、特別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放在公民權利的首要位置,但這些憲法性文件都沒有關於選舉的具體規定。與此相對照的是,從1918年的蘇俄憲法到1936年的斯大林憲法,都會在憲法文本中詳細規定選舉的方式和程序。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兩國歷史傳統的不同:俄國曾經有過真實的選舉制度,俄國布爾什維克是通過選舉的方式獲得政權的,其後的蘇聯共產黨必須證明自己的權力是通過嚴肅的選舉獲得的;與此相反,中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選舉的歷史,我黨的統治權也不是通過選舉而是通過軍事斗爭獲得的,因此,憲法對人民參政的權利、對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實現,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具體權利規定上的特點
五四憲法在平等權、社會權、結社權的規定上與斯大林憲法有所不同。五四憲法還規定了斯大林憲法所沒有的遷徙權、外僑的權利和公民的控告權。之所以有這些具體規定上的不同,部分地是因為當時中國的物質現實的制約,主要的原因則在於制憲者的意識狀態,即五四憲法制定者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中國政治傳統本身對制憲者的影響。
(1)對平等權的明確規定
1.馬克思關於平等權的思想
一般來說,資本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念是自由(消極自由),這種自由觀是與機會平等、與形式意義上的平等連在一起的。所有的社會主義思想都認定資本主義社會的消極自由不過是以形式上的自由掩蓋實際上的不自由,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們一開始就置身於不平等的物質生活條件,這種不平等的物質生活條件使得形式上的平等成為一種純粹的諷刺(這即法郎士所謂塞納河邊挨餓的自由)。以此,社會主義認定只有達成物質生活條件的人人平等、即實質意義的平等,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從這層意義而言,實質意義上的平等構成社會主義的最基本的價值。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實質意義的平等意味著個人和人類的徹底解放,這種人類的徹底解放必須經過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無產階級專政及其後的社會主義建設這兩個階段,在無產階級專政階段,掌握政權的無產階級直截了當地宣布無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優越地位,而在社會主義階段,階級和階級壓迫已成為過去,只是由於物質條件的局限,還不可能實現按需分配,因而還只能實現資產階級所宣揚的形式平等,只能容忍這種形式平等之下的實質性的不平等。但這時候的實質性不平等不再帶有剝削和壓迫的性質。[5]
2.蘇聯(蘇俄)憲法對平等權的規定
與資產階級政權宣揚的不分階級的、建立在公民標准上的平等觀不同,無產階級專政的憲法必須同時照顧公民和階級這兩個標准,而這兩個標准之間無疑有著內在的張力。
1918年的蘇俄憲法第22條規定了種族和民族之間的、超越於一般法律之上的平等權:「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承認公民不分種族及民族享有平等權利的同時,宣布在這一基礎上容許任何特權或特許,以及對於少數民族的任何壓迫或對其平等權利的任何限制,均違背共和國的各項根本法律。」,但蘇俄憲法明確地拒絕給予所有的蘇聯公民以平等的權利:1918年憲法第5章明確規定只有勞動者才享有真正的信仰自由、表達自由、集會(包括遊行示威)自由、結社自由,只有工人和貧農才享有免費接受教育的權利,雖然全體公民均有保衛祖國的義務,但武裝保衛革命的光榮權利只屬於勞動者。為使工人階級能夠在一個擁有龐大農業人口的國家掌握統治權,1918年蘇俄憲法和1924年的蘇聯憲法都對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參政權進行差別規定:這兩部憲法都規定城市人口每二萬五千人選出一名最高蘇維埃代表,而農村人口每十二萬五千人選出一名最高蘇維埃代表。
斯大林憲法將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憲法化和固定化的同時,十分強調國家作為專政機器的特徵,這就不但與馬克思的教導相沖突,而且也與列寧和他的布爾什維克們曾經堅持的理念相左了:1918年憲法(第9條)規定該憲法的任務是「建立沒有階級劃分、沒有國家權力的社會主義」,現在社會主義建成了,但卻仍然存在階級劃分(不然就無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了),國家權力不但存在而且更加登峰造極。但社會主義的建成意味著資產階級統治的終結,這時候再提階級沖突和對特定階級的鎮壓就顯得無的放矢,所以,斯大林憲法同時出現全體國民(公民)的政權和勞動者的政權這兩個存在著內在矛盾的概念:憲法一方面宣布繼續「無產階級專政」(第2條)和「一切權利屬於城鄉勞動者」(第3條),並宣布「不勞動者不得食」(第12條),一方面又以公民為標准規定普遍性的權利,特別是規定一切公民都有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斯大林憲法改變了1918年憲法和1924年憲法在選舉權上對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區別待遇,而實現徹底的「普遍、平等、直接的選舉制」。[6]既然政權只能屬於勞動者,那些不勞動的人為什麼能夠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呢?為什麼要給予他們以各種權利呢?斯大林憲法並沒有解釋。不管怎樣,斯大林在《關於蘇聯憲法草案的報告》中宣稱:「蘇聯新憲法草案的特點,就在於它完全沒有這類附帶條件和限制。它根本不分什麼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認為所有公民都是積極的。它不承認男性和女性、『定居者』和『暫居者』、有產者和無產者、受過教育者和未受過教育者有權利上的差別,認為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權利。決定每個公民在社會上的地位的,不是財產狀況,不是民族出身,不是性別,不是職位,而是各人的能力和各人的勞動。」[7]
3.五四憲法對法律上的平等權的明確規定
按照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五四憲法制定時期的中國,還屬於階級專政—雖然還不是純粹的無產階級專政,而是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的時期[8],這時對社會的內部分類,就應該依階級來進行,超越階級觀念的公民概念就只具有次要性的意義。在這樣的時期,在所有公民中實施形式平等還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可能出現的實質平等了。但五四憲法對平等權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五四憲法第85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斯大林憲法在規定階級區分和階級專政的同時,又規定平等的公民權利,這雖然與原初的馬列主義相矛盾,但畢竟,按照當時蘇聯的理論,蘇聯社會已經消滅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之間體現為一種親密友愛的關系,所以規定公民之間在權利上的平等,至少還有某些表面上的理由。五四憲法本身強調國內之間的階級斗爭,強調各階級之間的嚴格區分,而且國內實際的政治生活仍然是以階級斗爭掛帥,批准五四憲法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也是實行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的差別待遇(每一人大代表代表的農村人口數,是每一人大代表代表的城市人口數的8倍),這時候明確地規定普泛的、以個體公民為標準的平等權,就顯得太不合邏輯了。七五憲法和七八憲法取消了平等權的規定,這種做法雖然在後來受到嚴厲的批判,但卻與這兩部憲法強調的階級斗爭的理念有著邏輯上的一致。
值得提及的是,五四憲法規定的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與八二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應該具有相同的含義,它們都不是單純指執法的平等,而是還意味著法律的平等保護,意味著法律本身必須符合平等原則。彭真在第一屆全國人大討論憲法草案的發言中就將五四憲法所規定的「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等同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將平等權規范解釋為「在法律上獲得實際的平等地位」和「人人遵守法律,人人在法律上平等」。[9]但現行憲法理論大多將八二憲法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釋為單純的執法平等,而不包括平等權對於立法機構的約束。比如周葉中版的高教「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就將八二憲法的平等權規范解釋為「既包括司法平等,即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又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10]理論上而言,這種對現行憲法的平等權規范的解釋應該是值得商榷的。
(2)薄弱的社會權
蘇聯制定1936年憲法之時,斯大林已經全面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殘酷的大清洗正如火如茶地進行,領導者需要用美好的意識形態來顯示自己統治的優越性並以此爭取底層群眾的支持。蘇聯領導人利用的這種美好的意識形態當然是優越於資產階級法權的、經典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強調權利的物質基礎的意識形態,由此,蘇聯1936年憲法對公民的社會性權利、特別是物質方面的權利規定得非常詳盡。比如對於公民的休息權,蘇聯憲法規定為:「工人及職員工作時間規定為八小時,從事勞動條件困難之職業者工作時間縮減為七小時至六小時,勞動條件特別困難車間中工作時間縮減為四小時;規定工人及職員每年保留原薪之休假;廣泛設立之療養所,休養所及俱樂部概供勞動者享用。」對於物質幫助權,蘇聯憲法規定為:「國家出資為
J. 五四青年節
五四青年節源於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青年節期間,中國各地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青年們還要集中進行各種社會志願和社會實踐活動,還有許多地方在青年節期間舉行成人儀式。
節日起源
編輯
事件介紹
大學生在天安門前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再加上歐洲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巴黎和約」的簽訂,引爆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條件。
爆發原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
上海響應北京斷而運動
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此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禮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不合法條件。但結果,北洋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居然准備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最終,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1919年4月30日還是簽訂了《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其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主要經過
1919年4月24日,梁啟超從巴黎致電到國
還我青島
民外交協會:「對德國事,聞將以青島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爭結果,英法為所動。吾若認此,不啻加繩自縛,請警告政府及國民,嚴責各全權(代表),萬勿署名,以示決心。」
4月29-30日,參加巴黎和會的英美法3國代表召開會議,日本代表應邀出席,議定了凡爾賽和約關於山東問題的條款(第156、157、158條),將德國在山東所攫取的權益讓與日本。
1919年5月1日,中國談判代表、外交總長陸征祥將此事電告北京政府,並稱如不簽約,則對撤廢領事裁判權、取消庚子賠款、關稅自主及賠償損失等等有所不利。北京政府外交委員會(總統府智囊機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不簽約。上海《大陸報》「北京通訊"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國代表團來電,謂關於索還膠州租借之對日外交戰爭,業已失敗。」
1919年5月2日,北京政府以密電通知在巴黎的中國代表可以
五四運動
簽約。外交委員會事務長林長民在《晨報》、《國民公報》撰文呼籲:"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願合四萬萬眾誓死圖之。"北大校長蔡元培將外交失敗消息通報學生。
1919年5月3日,北京各界緊急磋商對策。當晚北大學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禮堂召開學生大會,並約請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學校代表參加,大會決定於4日(星期天)舉行示威遊行,地點:天安門。
1919年5月4日上午10時,各校學生代表在法政專門學校召開碰頭會,商定了遊行路線。一些准備以暴力行動懲辦國賊的學生寫下遺書。下午1時,北京學生3000餘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天安門,現場懸掛北大學生"還我青島"血書。在短暫的集會演說之後,隊伍向使館區進發。行至東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攔,學生遂推舉代表請求會見4國公使。僅美國使館人員接受了學生的
學生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
陳詞書,英法意使館均以公使不在為由拒絕接受。3000餘名學生在烈日下整整曬了兩個小時,見使館區不能通過,更加義憤滿腔,隊伍轉向趙家樓曹汝霖住宅。學生們邊行進,邊宣傳,"許多人民看見掉淚,許多西洋人看見脫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淚"。(《每周評論》1919年5月11日)下午4時許,學生涌至曹宅前。北京高師數理部學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內並打開宅門,學生大隊湧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駐日公使章宗祥。學生遍尋曹汝霖不著,激憤之下,於4時30分左右怒燒其宅。之後軍警趕到,搜捕學生,被捕者共32人。1919年5月5日,北京各大專學校總罷課。遠在郊外、未參加4日行動的清華學生宣布"從今日起與各校一致行動"。
1919年5月7日,經蔡元培為首的校長團斡旋,被捕學生返校,學生復課。
1919年5月9日,為愛護北大
新青年
,蔡元培懷著復雜的心情秘密出走。
1919年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學生再次總罷課,之後開展演講、抵制日貨、發行愛國日刊等活動,並組織"護魯義勇隊"。
1919年6月3日,北京學生因政府為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辯護,舉行大規模街頭演講,當日170多名學生被捕。次日,北京學生出動比3日多一倍的人數上街演講,當日700多名學生被捕。被捕學生太多,學校亦征作監獄。
1919年6月5日,全國各大城市罷課、罷工、罷市,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800餘名被監禁的學生獲釋。
1919年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銷曹、章、陸職務。
1919年6月23日,徐世昌會見山東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電令陸征祥從緩簽字。
1919年6月28日,中國全權代表陸征祥拒絕在凡爾賽對德和約上簽字。實際上,中國代表由於住所被中國留法學生和工人包圍,已無法外出赴會。
成果意義
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活動內容
五四核心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
國務院總理與大學生共度五四青年節
民主、科學」。
應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赴後繼,英勇奮斗,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現。
五四精神就是升華了的愛國精神。
節日意義
在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了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1921年更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則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的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制馬克思主義。而在五四運動中,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休假規定
法定節日
中國共青團團徽
按照國務院公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規定,「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這一規定沒有明確放假適用人群的年齡上限。
2008年4月,經國務院法制辦同意,「青年節」放假適用人群為14至28周歲的青年,3億多青年將於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
此次進一步明確年齡上限後,將有3億多年齡在14至28周歲之間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節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到社會對青年的關愛。
有關解讀
規定:遇公休日不另補半日假
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規定,由於青年節和3月8日婦女節等節日性質相同,都屬於針對部分群體的節日,因此,如果當年5月4日趕上周六、周日的公休日,將不另補假期。團中央有關負責人表示,上午還是下午放假並未作硬性規定,由各單位視情況而定。
青年節上班不享受加班費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和原勞動保障部《關於部分公民放假有關工資問題的函》規定,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都屬於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屬於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按規定用人單位無須支付加班費。只有在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勞動者加班才享受加班費待遇。
設定宗旨
1939年,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的時候,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決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又稱「五四青年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正式宣布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但並非全民假日,僅14至28周歲的青年可放假半天。(此處存在爭議[8] )在香港、澳門主權回歸後,五四青年節雖沒有成為法定公眾假期,但亦在港澳兩地逐漸舉辦了些紀念性活動,如金紫荊廣場五四升旗禮。
在台灣,青年節則於1954年時改訂為「三二九青年節」,以紀念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殉難的青年烈士。
青年劃分
中國標准
民國進步青年形象
共青團
共青團章程第一條對團員的年齡作出了明確規定:年齡在14周歲以上,28周歲以下的中國青年,承認團的章程,願意參加團組織並在其中積極工作、執行團的決議和按期交納團費的,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團員年滿28周歲,沒有擔任團內職務的,應該辦理離團手續。這意味著,此次享受假期青年的年齡限制和團員恰好一致。
國家統計局
統計部門對青少年的劃分是0歲至14歲。
對老年人的劃分標准有兩個,分別是60歲以上,65歲以上,但是對青年年齡段沒有劃分。
國際標准
聯合國
曾在一份文件中把14歲至25歲的人稱為「青年人口」。
五四青年運動浮雕
世界衛生組織
44歲以下的人被列為青年;45~59歲的人被列為中年;60~74歲的人為較老年(漸近老年);75~89歲的人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