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大蕭條例子

大蕭條例子

發布時間: 2022-05-23 01:06:35

① 求1933年美國金融大蕭條和這次金融危機中的逆流而上的例子

1929年的大蕭條主要是收音機快速發展.因為很多人失業在家,而又缺少收入,所以聽收音機成了最便宜的娛樂方式.
如今的危機類似,但主題變了,變成了電影.明顯現在去影院看電影成了花費比較少的娛樂項目了.

② 列舉二十世紀以來發生的兩次經濟危機並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

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一戰後美國經濟經歷了長時間的高速增長,製造業飛速發展,成為美國實體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主要引擎,但是製造業同時帶來了大公司的誕生和勞動力的工資差異,加劇了收入的不平等。

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此次危機是由次級債券危機引發的,但歸根到底還是在於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繁榮以及長期不健康的發展。危機爆發前,美國金融市場信貸泡沫嚴重,最明顯的表現是房地產行業大量的高風險、非傳統的抵押貸款。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徵:產品積壓,企業倒閉,生產下降,失業增多。在現代經濟危機中,生產過剩往往與財政金融危機並發,商品滯銷與通貨膨脹交織。

(2)大蕭條例子擴展閱讀:

在實體經濟衰退,整體經濟下行的基本面下,一旦美國轉變貨幣政策,國際資本迴流,貨幣貶值壓力加大,這種發展模式就會難以為繼,此期間積累的各種風險也會爆發出來,中國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如果繼續放水刺激,任由貨幣貶值,物價飛漲,老百姓的積蓄將化為流水;如果迫於壓力加息,則將刺破泡沫,對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二十世紀以來,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打擊的大危機,都是在美國爆發。在這兩次大危機發生前,美國經濟都已經歷了長時期的繁榮發展,實體經濟因處於經濟長周期末端而增長動力不足,金融市場則因長期的寬松貨幣政策而一派繁榮,資產泡沫飛漲,最後為了抑制泡沫而不得不逆向加息,終於刺破泡沫,引發金融危機,進而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

③ 什麼叫做經濟大蕭條 能舉個例子么 哪位高手幫幫忙 非常感謝

經濟大蕭條通常是一種通貨緊縮的體現。在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下,投資者缺乏投資信心,不願意投資,勞動者失業沒有收入,消費者不願意消費,整個經濟處於癱瘓狀態。

④ 「大蕭條」和「新政」分別指什麼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新政,是指對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進行革新的運動。比較著名的例子如中國清朝末年的新政、美國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新政等,這些新政均對當時以及其後的社會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1933年初,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就佔了1/3。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美國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從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1929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加強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並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對穩定局勢,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間,羅斯福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這兩個法律成了整個新政的左膀右臂。羅斯福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在得到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說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他們的貢獻將是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的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中小企業的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1700多萬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維持生計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但這部分財源相對於如此龐大的失業大軍,無異於杯水車薪。解決這一復雜的社會問題,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辦到。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項措施,就是促請國會通過的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該計劃專門吸收年齡在18歲到25歲,身強力壯而失業率偏高的青年人,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築、開辟森林防火線和設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25萬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個營地勞動。到美國參戰前,先後有200多萬青年在這個機構中工作過,他們開辟了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和大量國有公園。平均每人每期干9個月,月工資中拿出絕大部分作贍家費,這樣在整個社會擴大了救濟面和相應的購買力。對於千千萬萬依賴州、市養活的人們,羅斯福還敦促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救濟機構,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的使用比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救濟貧民和失業者。新政期間,全美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可分成兩大系統:以從事長期目標的工程計劃為主的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後撥額40多億美元)和民用工程署(投資近10億美元),後者在全國范圍內興建了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梁、堤坎、下水道系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築物,先後吸引了400萬人工作,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後來又繼續建立了幾個新的工賑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撥款50億美元興辦的工程興辦署和專門針對青年人的全國青年總署,二者總計雇傭人員達2300萬,佔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180億美元,美國政府藉此修築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不僅為工匠、非熟練工人和建築業是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給成千上萬的失業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計。這一筆錢經過工人的口袋、通過不同渠道和消費,又回到了資本家手中,成為以政府投資刺激私人消費和個人投資的「引動水」。 從1935年開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著重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新政成果。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為此,制定了《社會保險法》,法律規定,凡年滿65歲退休的工資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養老金。關於失業保險,羅斯福解釋說:「它不僅有助於個人避免在今後被解僱時去依靠救濟,而且通過維持購買力還將緩解一下經濟困難的沖擊。」保險金的來源,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僱主各交付相當工人工資1%的保險費,另一半則由聯邦政府撥付。這個社會保險法,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願望,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 1937年5月24日,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受到廣泛注意的關於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認「我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從事農業或工業,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們必須銘記我們的目標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現在營養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們知道,當我們工人的一大部分還沒有就業的時候,超時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資是不能提高國民收入的。」由國會沒有對法案採取行動,1937年10月12日,羅斯福再次提出,直到1938年6月14日通過。這就是《公平勞動標准法》(又稱《工資工時法》),它的主要條款包括每周40小時工時,每小時40分最低工資;禁止使用16歲以下童工,在危險性工業中禁止使用18歲以下工人。關於最低工資的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日後陸續有所調整。這些社會立法,雖屬社會改良的范疇,但對廣大人民特別是工資勞動者甚有好處。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對5萬美元純收入和4萬美元遺產徵收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徵收75%;公司稅過去一律是13.75%,根據1935年稅法,公司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12.5%,5萬美元以上者增加為15%。 到1939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於美國走出危機。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至800萬,恢復了國民對國家制度的信心,擺脫了法西斯主義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為後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誠然,羅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國家資本主義,以克服經濟危機,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新政」是他醫治資本主義社會的疾病在常規療法不能奏效的情況下試用的一種試驗性的療法。事實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每每成為他的政敵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為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後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但是,只要我們真正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審視「新政」,就不難看出,「新政」號准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脈搏,「使人們能夠重返工作,使我們的企業重新活躍起來」的口號,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充分喚起了他們的積極性。羅斯福把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保證公民就業作為政府的責任,尤其是以工賑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項目,不僅大大緩解了失業困難,刺激了經濟的早日復甦,而且許多基礎設施建設使美國經濟受益無窮。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發生大蕭條的措施和政策,為美國投入二次大戰及戰後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

⑤ 哪位能談談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話題

1929年,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前因1美國不靠干科學技術的人工作為第一致富順序,2生產工業農業產品為第二致富順序,3靠全民炒股買空賣空為第一致富順序,4靠賣軍火給一戰歐洲,5靠賣房地產為致富順序。後果,民主黨代表窮人的 羅斯福總統上台,為了保護富人共和黨的利益,違反公平公正,不讓投機的資本家倒閉,然後再國家收購,再安排窮人在原工作公司工作,而是採取國家干預國家經濟,救富人公司的金融股票市,拿國家全體窮民的錢,第一救國家和大富資本家,不讓倒閉,富資本家沒受損失,後一步才是間接安排窮人,大量失業者,國家拿錢先給大資本家,讓資本家後給窮人安排工作,發工資,
歷史影響就是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形成一個例子;就是資本家旱澇保收,敢投機造成危機,出了危機事,反正有國家出面救市,拿全國窮人的錢給大資本家補貼,任何時候資本家都不虧,都是全國窮人最後墊底掏錢。
具體表現:是給全國還不起 住大面積樓房幾十年貸款的窮人貸款買樓房,---窮人本身住的起小樓房,但住不起大面積樓房,還款信用等級不夠還錢叫次級房貸,--蓋樓房錢。從那來,就從全世界各個國家,拿的錢,共同投資建成樓房,賣了房收幾十年房貸款,現美國窮人都住大樓房了,錢要還房款,沒多餘錢買別的國家出口商品,別的國家廠商就金融危機了

⑥ 在2010-2020之間,我國發生怎樣的經濟蕭條,以及我國採取怎樣的措施,具體事例中包含數據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我國經濟蕭條,推出4萬億救市。2009年房價飛漲。2019年疫情……

⑦ 西方的經濟大蕭條是為什麼產生的對世界產生了什麼結果

1929年的10月份發生了近代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股災,從1929開始到1933年結束,是所謂的大蕭條時代。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次股災嚴重的打擊了西方經濟,進而影響了西方政治與社會呢?讓我們重新審視那個歷史事件,從中尋找答案,得出有益的啟發。


大蕭條時期的人們

下一場風暴正在路上

大蕭條對於西方經濟來說雖然破壞力很大,然而大蕭條也促使新經濟發展模式的誕生,就是政府主導下的對自由經濟的干預,其中貨幣的投放是政府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2018美國的M2應該已經達到了13.9萬億美元,這是1929年不可想像的數值,可見在凱恩斯主義指導下,西方經濟的貨幣投放量多麼驚人。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持續增發的貨幣雖然解決了自由經濟發展所需的大量貨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解決了上世紀初的全球性通貨緊縮問題,然而凱恩斯主義又催生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貨幣的膨脹化,如果說通貨緊縮會傷害經濟的發展,那麼通貨膨脹會引發社會動盪,進而變革。

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代,通貨膨脹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現在面臨的已經不是通貨不足,而是貨幣過度發行,這才是事關多數人財富的大事。自由競爭下財富會相對集中,當達到又一個貧富差距的高峰期時,凱恩斯重生恐怕都沒法解決問題。

⑧ 通貨緊縮的生活例子是什麼

通貨緊縮的生活例子:

1、世紀90年代末,中國經濟發展減緩,投資減少,加上東南亞的經濟危機,更使經濟進一步緊縮,政府為了加大投資,進行了調息幾年間從高達的12%的利率調整到不到3%。

2、有1000塊,能買100各麵包(正常價格水平下),通過緊縮的情況下,價格水平是普遍下降的,這時候可能麵包成了5塊錢一個,就能買200個麵包了。也就是說,通貨緊縮使得麵包價格下降。

3、通貨緊縮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始於1929年9月4日股市崩盤的大蕭條。在那些年裡,通貨膨脹率下降到負數,有時低於-10%。

許多人要麼被解僱,要麼沒有得到足夠的工資,這意味著他們沒有錢花。大蕭條時期的失業率接近25%。在1930-1933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即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值——的增長降到了零以下,這意味著該國的生產價值在下降。

通貨緊縮概念:

市場上流通的紙幣量少於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升值、物價普遍持續下跌的狀況。

影響危害:

1、加速經濟衰退

通貨緊縮導致的經濟衰退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物價的持續、普遍下跌使得企業產品價格下跌,企業利潤減少甚至虧損,這將嚴重打擊生產者的積極性,使生產者減少生產甚至停產,結果社會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

二是物價的持續、普遍下跌使實際利率升高,這將有利於債權人而損害債務人的利益。而社會上的債務人大多是生產者和投資者,債務負擔的加重無疑會影響他們的生產與投資活動,從而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

三是物價下跌引起的企業利潤減少和生產積極性降低,將使失業率上升,實際就業率低於充分就業率,實際經濟增長低於自然增長。

2、導致社會財富縮水

通貨緊縮發生時,全社會總物價水平下降,企業的產品價格自然也跟著下降,企業的利潤隨之減少。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業資產的市場價格也相應降低。

3、分配負面效應顯現

企業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由於產品價格的降低,使企業利潤減少,而實際利率升高,使作為債務人的企業的收入又進一步向債權人轉移,這又加重了企業的困難。

為維持生計,企業只有選擇籌集更多的債務來進行周轉,這樣企業的債務總量勢必增加,其債務負擔更加沉重,由此企業在財富再分配的過程中將處於更加惡劣的位置。如此循環往復,這種財富的分配效應不斷得到加強。

4、可能引發銀行危機

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有利於債權人而有損於債務人。通貨緊縮使貨幣越來越昂貴。這實際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債務負擔,使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從而導致銀行形成大量不良資產,甚至使銀行倒閉,金融體系崩潰。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通貨緊縮

⑨ 求經濟大蕭條(1919-1933)對美國社會的影響,美國政策的影響,對2戰的影響。。。。。詳細點謝謝

自次貸危機逐步衍生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後,我就一直想找些關於1929到1933的大蕭條的書來看。趁著聖誕到元旦的休假時間,在圖書館找到了默里.巴思巴德的《美國大蕭條》來看。我本來是想看那種以史實為主的書,但是這本書談理論的部分還是比較多。不過,由於這個理論和我之前接觸到的理論不同,感覺很新穎,認真閱讀之後發現確實頗有些道理。

書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對研究大蕭條問題的各種理論的簡述和評價;後一部分是對美國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介紹和分析,從而對作者所支持的理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論證。

對於這場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大蕭條,各路經濟學家有不同的解釋。但總體而言,比較有影響力也為大眾所熟知的是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理論,或者是加一個「相對」,即生產相對過剩和消費相對不足。作者對這些理論都予以了批駁。

針對生產過剩理論,作者提出,我們看到的經濟蕭條是整個經濟體幾乎所有行業的全面蕭條,如果是因為生產過剩造成的,那應該出現全面的生產過剩才符合邏輯。但是,事實上在蕭條中,出現生產過剩的只是部分行業而已。

消費不足理論一方面與生產過剩理論相聯系,即太多的產出已經超過人們消費水平,另外一方面又涉及到收入分配問題,即認為由於收入不斷像富人集中,窮人得到的少,由於窮人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大(一般認為富人消費水平高但偏重於奢侈品消費,這對經濟的幫助有限)而消費能力得不到提高,最後導致經濟蕭條。針對該理論,作者提出,通常人們的消費是維持在一個較穩定的水平上,而且有一個最低消費水平;各行業精明的經營者們有能力對人們的未來消費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斷(關於這一點,作者有詳細解釋,即經營者雖然良莠不齊,但是總體而言應該是精明而有預見性的。否則的話,大部分經營者都會失敗,行業也就垮了。這顯然不符合經濟中的實際情況),從而作出最佳生產量的決策,總體而言,應該與人們的消費水平相差不大。另外,作者也舉出了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證實所謂富人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小的理論不一定成立;同時,富人積累的財富會轉化為投資來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如果消費不足理論成立的話,那麼蕭條應該主要發生在消費品行業而非生產資料行業,而現實中卻恰與此相反,即生產資料行業(或資本品行業)在經濟蕭條中會受到更大的打擊。

作者支持的理論是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即蕭條乃是信貸擴張引起的。該理論認為,人們的時間偏好水平(偏好現在則多消費,偏好未來則多儲蓄)決定了自己的收入中消費和投資(即儲蓄,儲蓄會轉化為投資)所佔的比例。而時間偏好水平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穩定的。在沒有中央銀行的時代,數目眾多的銀行各行其事,任何一家銀行如果敢大規模的放貸,都會面臨因遭到擠兌而倒閉的風險。因此,此時銀行的准備金水平會比較高,整個經濟的信貸擴張力度較低。當中央銀行成立後,各銀行開始採取統一的較低的准備金率,這就使信貸擴張水平得到提升。同時,中央銀行還可以按照政府的指示,通過特定的操作向金融市場注入資金,從而進一步提高信貸擴張的力度。由於整個經濟體中的貨幣量大幅增加,貸款利率會下降,經營者會被這一信號誤導,以為人們的消費-投資比例發生變化,從而作出加大對生產資料行業(或資本品行業)的投資的決策。當通貨膨脹滲透到整個社會中時,舊有的消費-投資比例被重新確認,人們發現,之前的投資是錯誤的,於是信貸開始收縮,投資開始被清算,蕭條來臨。(關於消費-投資比例理論,作者所用篇幅不多,我尚未充分理解)也就是說,繁榮時對生產資料行業(或資本品行業)的投資過多,而蕭條就是對這些錯誤的投資進行清算。政府若想讓蕭條盡快過去,經濟盡快好轉,就不應該干預清算的進程,讓清算過程自然的迅速的進行。
本書後一部分對美國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結果表明,在大蕭條之前,確實出現了貨幣供應量的大量增加,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大蕭條開始時才停止。同時,胡佛總統在任時期對經濟採取了眾多強有力的干預措施,經濟不但沒有好轉,反而不斷惡化。(注意:這一史實與我們以前看到的各類教科書不一致,我們曾經被灌輸的觀點是,胡佛在大蕭條開始後對經濟採取放任的態度,導致局勢惡化,而羅斯福上台後才開始大刀闊斧的干預經濟,最後將美國從深淵中救出。這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歷史書與真實歷史可能有巨大的差別。)

本書作者所支持的乃是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但這理論流派一直沒能成為主流經濟學理論。原因我想並不復雜。因為這一學派把經濟蕭條歸咎於政府,認為政府天生就有使信貸擴張從而產生通貨膨脹的沖動並最終導致經濟蕭條。這顯然得不到政客們的認同。而面對蕭條,該學派又認為不能加以干預,而應讓清算過程迅速自然的進行(即放任企業的破產,員工的失業等)。這又讓蕭條中深受其害的普通民眾難以接受。

雖然很可能是一種長期都得不到政府和大眾輿論支持的理論,但是很諷刺的是,這一理論很有可能是正確的。

從我自己的理解來看,雖然這一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工具,即消費-投資比例,我還沒有弄明白,但是整體的邏輯我還是認同的。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在經濟發展中,各個行業出現周期性或隨機的波動是正常的,但是出現所有行業全面的繁榮或蕭條應該是一個極小概率的現象。但實際上繁榮和蕭條交替出現,幾乎已成為經濟發展的規律。這其中必有某種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而這種因素很有可能就是信貸擴張。經濟繁榮階段都有一個重要特徵,那就是投資大量增加。如果只是依賴經濟個體積蓄起來的自有資金來投資,那麼投資會更謹慎(因為都是自己的錢),投資規模也會更理性(自己的錢有限)。但實際經濟中並非如此,經濟繁榮階段的投資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信貸擴張,依賴銀行的資金。正因如此,投資的規模被放大了。而正如索羅斯的理論所示,繁榮時期會有一個自我增強的現象,即投資多了,更多人得到錢,消費增加,反過來有促使投資進一步增加。當人們終於有一些危機感,開始關注經濟基本面時,他們發現,原來增加的投資很多都是錯誤的浪費行為,於是繁榮就結束了,蕭條來臨。

當下正在發生的經濟蕭條也能再次印證該理論的說法。雖然次貸危機始於復雜的衍生品交易,但是從本質上看,其實仍然是信貸擴張所導致的房地產投資過熱所導致的危機。如果不是銀行資金大規模進入,美國房地產根本不會走出這樣暴漲暴跌的行情,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次貸危機並導致如今的局面。

按照奧地利學派的理論,蕭條發生後必須讓清算過程盡快進行才能最快走出蕭條。但是很顯然,這種應對思路很難得到各國政府的認同和採納。相反,各國政府大規模的干預計劃層出不窮,其中中國4萬億計劃尤為醒目。如果這些計劃都得以實施,對浪費的投資的清算將為拖延更長的時間,想要經濟自然的走出谷底也必然會花很長的時間。
按照奧地利學派的觀點,應對蕭條時政府的干預只會拖延走出蕭條的時間。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各國政府都在不遺餘力的採取干預措施。這是否意味著,這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蕭條將會持續較長時間(至少是4到5年)?

對這次危機的發展進程來看,我的理解是:自從911事件後,美聯儲不斷降息,推動了美元在美國乃至全球的泛濫;這導致投資的增加,而投資的增加帶動經濟的增長和消費的增長,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投資的增加;在這樣的過程中房地產泡沫不斷吹大,泡沫大則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當泡沫破裂,各路資金損失慘重;一夜之間,資本為了避險都變保守了,出現信貸收縮,實業界也開始受影響;次貸泡沫的破裂也導致股市崩盤,民眾的積蓄被削減,而相關行業內的從業人員大量失去工作,民眾的消費能力下降,消費信心下降,這又導致實業界受更大的打擊,從而出現經濟蕭條。

目前的狀況是,民眾對經濟下滑已經有了預期,但眼下還存在不少樂觀情緒。只有等到上市公司08年年報公布後民眾才能看出危機到底有多麼嚴重。屆時,民眾的心理將更加悲觀,經濟很有可能出現大的衰退。

如何走出衰退呢?我的看法是,一方面是要讓現有的浪費的投資盡快被清算,從而為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需要有一個新興行業帶頭,來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讓浪費的投資盡快被清算其實很簡單,只要政府不過多干預就行。而新興行業的興起,則比較困難。我認為,能夠將經濟帶出蕭條的行業必須滿足這樣的條件,即能夠大幅提高現有經濟體的效率或是帶來大量可供利用的低成本資源。為什麼要具備這樣的條件?我們來看看歷史。遠一點來看,工業革命的起源應該是蒸汽機的發明,這極大的提高人們的生產效率;近一點來看,石油化工行業的興起,帶來了石油資源的大規模利用,從而使現代工業大規模發展,石油也被成為是現代工業的血液;再近一點,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IT行業的發展,全面提升了各行業的生產效率,從而帶來了美國經濟上世紀90年代的迅速發展。那麼,這一次能有什麼行業來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呢?我個人比較看好新能源行業,尤其是太陽能行業。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枯竭,我認為石油資源逐漸稀缺導致石油價格不斷提高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果能尋找到新的低成本的替代能源(最好是清潔能源),那將是人類發展中的又一重大突破。

所謂經濟發展,我理解其實質就是經濟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經濟生產成本的降低。在如今經濟中石油的依賴程度過高,石油價格上升必然導致經濟生產成本的提高,而在IT技術廣泛運用的情況下,要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暫時還沒有出現新的技術來支持,我們只能期望出現石油的替代品來降低經濟生產的成本,而這類研究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如果要想經濟自身的力量走出蕭條走向良性發展,需要讓清算過程自然迅速的進行,而即使這樣,由於信心很難馬上回復,走出蕭條也需要較長時間。更何況,各種政府還在大量的干預。因此我認為,走出這次的經濟蕭條更多還是必須指望可能出現的新興行業。什麼時候新興行業的技術成熟了開始大規模運用了,我們也就可以作出經濟開始走出蕭條的判斷了。個人認為,至少在如今技術進展不明的情況下,不少評論認為明後年就能走出蕭條的看法過於樂觀。

⑩ 1920年美國大蕭條是什麼那時人們怎麼了為什麼美國大蕭條會發生

20年代美國沒有大蕭條吧?應該是1930年,美國那時候是柯立芝繁榮時期,經濟非常好的。

到了1930年,確切說是1929年,由於商品大量豐富,市場已經飽和了。比如說你買了一個鉛筆盒,然後文具廠有錢賺,但是你得等到你的鉛筆盒壞了才會去買新的,而你鉛筆盒壞掉的時候沒人去買鉛筆盒,文具廠如果東西賣不出去就會有危機。更嚴重的是他的錢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借的(通過金融手段,美國當時候股票非常流行,通過股票投機,可以讓很多人一夜之間發橫財。)如果借的錢還不起,那麼借錢的人也會跟著破產,因為借錢給別人的人,他的錢也是從別人那裡借來的。這樣下去就會有很多人破產了(當然就是給你舉個例子,你不買鉛筆盒別人也會去買,這個需求還是有的,但是當大家啥都不買的時候,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下是會發生巨大危機的)

熱點內容
經濟法自然人 發布:2025-02-04 15:43:42 瀏覽:739
行政法庭審筆錄 發布:2025-02-04 15:22:21 瀏覽:280
民事訴訟法是民告官嗎 發布:2025-02-04 15:06:06 瀏覽:876
國家法官學院新校區 發布:2025-02-04 14:39:00 瀏覽:126
2014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試題 發布:2025-02-04 14:26:57 瀏覽:706
最新勞動法保胎怎麼發工資 發布:2025-02-04 14:12:58 瀏覽:161
兩高司法解釋最新 發布:2025-02-04 13:55:39 瀏覽:682
李榮凱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04 13:55:26 瀏覽:233
違反工會法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類 發布:2025-02-04 13:49:52 瀏覽:403
專利壟斷條例 發布:2025-02-04 13:48:26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