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河南省地方法規

河南省地方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5-23 04:02:17

❶ 河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是法律嗎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❷ 河南省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是地方法規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產管理、土地管理部門的機構設置及其職權由盛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又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房地產開發經營活

❸ 如何在匯法網查詢河南省地方法律法規工程類的

習慣用匯法網的都知道可以通過地區檢索法規也可以通過文書類型進行回檢索
首先可以在法律法規答欄目輸入要檢索的法規名稱(可以是全稱也可以是簡稱);
其次通過高級搜索來進行檢索(針對發文比較了解的用戶);
最後就是通過效力級別以及制定機構裡面去篩選。

❹ 河南省治理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條例

《河南省治理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條例》已經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於2018年6月1日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18年6月4日第一條為了治理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暢通,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貨物運輸(以下簡稱貨運)車輛超限超載的治理活動。本條例所稱超限,是指貨運車輛的車貨外廓尺寸、軸荷、總質量超過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公路交通標志標明的限載、限高、限寬、限長標准。本條例所稱超載,是指貨運車輛載物超過核定載質量。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治理貨運車輛超限超載工作的領導,將治理貨運車輛超限超載工作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體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的聯席會議制度和聯合執法機制,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並將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設治理貨運車輛超限超載信息平台和技術監控網路,並納入省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統一網路,運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水平。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治理貨運車輛超限超載工作,其所屬的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據職責分工,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治理貨運車輛超限超載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市場監督管理、自然資源、水利、應急管理等有關職能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職責分工,做好治理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有關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支持並協助有關職能部門做好本轄區內的治理貨運車輛超限超載工作。第六條企業生產、銷售的貨運車輛外廓尺寸、軸荷、質量限值等應當符合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准,其車輛技術數據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和設計規范標定。不得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安全技術標准和技術數據要求的貨運車輛。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改變貨運車輛的外廓尺寸和主要承載構件。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等不得為不符合國家安全技術標准和非法改裝的貨運車輛辦理登記、發放證照和年檢合格證明。第七條從事煤炭、鋼材、水泥、砂石等貨物裝載的集散地以及貨運站(場)的經營者(以下統稱貨運源頭單位)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明確裝載、計量、放行等有關從業人員職責,建立並落實責任追究制度;(二)配置符合國家標準的貨運計量和監控設備;(三)對貨運車輛的行駛證、車輛營運證和駕駛人從業資格證等基本信息進行登記;(四)為貨運車輛如實計重、開票、出具裝載證明;(五)建立貨運車輛裝載登記、統計制度和檔案;(六)接受執法人員的監督檢查,如實提供相關資料。第八條貨運源頭單位不得為無號牌或者無車輛行駛證、車輛營運證的貨運車輛裝載貨物;不得超過規定標准裝載貨物;不得放行超限超載貨運車輛。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交通運輸、公安、自然資源、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職能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貨運源頭單位進行監督檢查和管理。第十條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應當採取固定檢測、流動檢測、技術監控等方式對貨運車輛進行超限超載檢測。超限超載檢測設備應當依法定期進行檢定。未經檢定或者檢定不合格的檢測設備,其檢測數據不得作為執法依據。第十一條省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總量控制、適時調整的原則,提出公路超限超載檢測站設置方案,徵求省公安機關意見,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超限超載檢測站應當實行交通運輸執法人員和公安交通警察駐站聯合執法,並設置站前導流、安全設施,配備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檢測、裝卸、通訊設備。第十二條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停車區、服務區以及普通公路超限超載運輸行為多發路段,對貨運車輛開展流動檢測。第十三條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根據需要,在貨運主通道、重要橋梁入口以及貨運流量較大的路段和節點,設置車輛檢測等技術監控設備,依法查處違法超限超載運輸行為。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有權查閱和調取公路收費站貨運車輛稱重數據、照片、視頻監控等有關資料,經確認後可以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第十四條禁止超限超載貨運車輛在公路上行駛。載運不可解體物品的超限超載貨運車輛確需在公路上行駛的,貨運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並隨車攜帶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證,按照指定的時間、路線、速度行駛,並懸掛明顯標志。第十五條經檢測認定的超限超載貨運車輛,載運可解體物品的,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扣留車輛並責令承運人自行卸載、分裝;拒不卸載、分裝的,可以代為卸載、分裝,所需費用由承運人承擔。未經許可超限超載運輸不可解體物品的,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扣留車輛,並告知承運人到有關部門申請辦理公路超限運輸許可手續。第十六條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貨運車輛進行超限超載檢測,不得收取檢測費用;對依法扣留的超限超載貨運車輛,不得收取停車費用。第十七條貨運車輛駕駛人應當按照指示標志或者執法人員的指揮駛入指定的區域接受超限超載檢測。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故意堵塞超限超載檢測站點通行車道、強行通過超限超載檢測站點或者以其他方式擾亂超限超載檢測秩序;不得採取短途駁載、安裝影響檢測裝置等方式逃避檢測。第十八條新建高速公路的建設管理單位應當在高速公路入口設置超限超載檢測設備、勸返車道和卸貨場。已建高速公路的經營者應當對高速公路入口進行改造,加裝超限超載檢測設備。高速公路經營者不得放行超限超載貨運車輛駛入高速公路,應當對超限超載貨運車輛實施勸返。超限超載貨運車輛故意堵塞收費站、擾亂交通秩序的,高速公路經營者應當及時報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或者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依法進行處理。第十九條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實行公路超限超載貨運車輛信息系統信息共享,並將違法超限超載運輸行為記錄向社會公布。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應當將貨運車輛、貨運車輛駕駛人、道路運輸企業、貨運源頭單位違法超限超載運輸行為納入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實施聯合懲戒。第二十條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中發現應當由其他職能部門處理的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抄告其他職能部門。相關部門應當依法查處,並向抄告部門反饋處理結果。第二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舉報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安全技術標准和技術數據要求或者非法改裝貨運車輛、貨運源頭單位非法裝載、貨運車輛超限超載和執法人員濫用職權等違法行為。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等有關職能部門應當公布舉報電話、電子信箱等。接到舉報的部門應當按照職責許可權,在規定期限內調查處理,向舉報人反饋,並為其保密;對查證屬實的,應當給予舉報人獎勵。第二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超限超載治理工作的監督檢查,對嚴重超限超載或者因超限超載造成嚴重後果的貨運車輛進行責任倒查。倒查中涉及貨運車輛生產、銷售或者改裝企業、貨運源頭單位、車輛所有人責任的,由有關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涉及有關監督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責任的,由所在單位或者監察機關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二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六條第一款規定的,由工業和信息化、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依法處罰。違反本條例第六條第二款規定的,由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責令拆解,並依法予以罰款。第二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七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由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第二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八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由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責令改正,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第二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的,由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責令消除違法行為,並依法處罰。因超限超載運輸造成公路橋梁損壞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二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故意堵塞超限超載檢測站點通行車道、強行通過超限超載檢測站點或者以其他方式擾亂超限超載檢測秩序的,由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強制拖離或者扣留車輛,並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採取短途駁載、安裝影響檢測裝置等方式逃避檢測的,由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責令改正,並處一萬元罰款。第二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三款規定,高速公路經營者放行超限超載貨運車輛駛入高速公路的,由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沒收放行車輛的全部通行費,並按照每輛次處二千元罰款。第二十九條貨運車輛一年內違法超限超載運輸超過三次的,由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吊銷該車輛的車輛營運證。貨運車輛駕駛人一年內違法超限超載運輸超過三次的,由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其停止從事營業性運輸。道路運輸企業一年內違法超限超載運輸的貨運車輛超過本單位貨運車輛總數百分之十的,由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停業整頓;超過百分之三十的,依法吊銷其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並向社會公告。第三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治理貨運車輛超限超載的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對非法生產、改裝、銷售貨運車輛的行為不依法查處的;(二)對不符合國家安全技術標准和非法改裝的貨運車輛予以登記、發放證照或者年檢合格證明的;(三)對貨運源頭單位違法超限超載運輸行為不依法查處的;(四)違規處罰、放行超限超載貨運車輛或者違規辦理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證的;(五)接到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或者執法人員違法行為的投訴、舉報,未及時組織核查並依法處理的;(六)對有關部門抄告的信息不及時依法查處的;(七)索取、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的;(八)其他濫用職權、徇私舞弊和玩忽職守的行為。第三十一條本條例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下一篇

❺ 河南省地方性法規在哪發布網站

河南省政府網,河南省人大網

❻ 河南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內容有什麼

第一條為加強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改善村莊和集鎮生產、生活環境,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國務院《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及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制定和實施村莊和集鎮(以下簡稱村鎮)規劃,以及在村鎮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必須遵守國務院《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和本條例。國家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的建設除外。城市規劃區內村鎮的規劃和實施,國家《城市規劃法》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對本條例的實施進行監督檢查。鄉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其具體工作由鄉級村鎮建設管理機構負責。第四條村鎮規劃建設,應當以現有村鎮為基礎,堅持合理布局、節約用地的原則,全面規劃,正確引導,依靠群眾,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第五條鼓勵村鎮規劃建設管理的科學研究,支持在村鎮建設中推廣先進技術,採用新工藝、新材料、新結構。第二章村鎮規劃的制定第六條村鎮建設必須編制村鎮規劃。鄉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集鎮規劃的編制;組織各村民委員會編制村莊建設規劃。第七條村鎮規劃的編制,應當以縣域規劃和縣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並與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江河流域規劃等專業規劃相協調,符合國家和省有關村鎮規劃的技術標准。村鎮規劃的編制應遵循下列原則:(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結合當地自然環境、資源條件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統籌兼顧,綜合部署村鎮的各項建設;(二)處理好近期建設與遠景發展、改造與新建的關系,使村鎮建設的規模、速度、標准,同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相適應;(三)合理用地,節約用地,各項建設應當充分利用原有建設用地,新建、擴建工程及住宅應當盡量不佔用耕地和林地;(四)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合理安排住宅、鄉鎮企業、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的布局,引導鄉鎮工業向工業區集中,並適當留有發展餘地;(五)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綠化和村容鎮貌、環境衛生建設。地處洪澇、地震、滑坡等自然災害易發地區的村鎮,應當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在村鎮總體規劃中制定防災措施。第八條村鎮規劃分為村鎮總體規劃、集鎮建設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村鎮總體規劃即鄉(鎮)域規劃,是鄉級行政區域內村鎮布點規劃及相應的各項建設的整體部署,規劃期限為十五至二十年。其內容主要包括:鄉級行政區域的村鎮布點,村鎮的位置、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村鎮的交通、供水、供電、郵電、商業、綠化等生產和生活服務設施的配置。第九條村莊、集鎮的建設規劃,應當在村鎮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具體安排村莊、集鎮的各項建設,其規劃期限,近期為三至五年,遠期為十五至二十年。集鎮建設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住宅、鄉(鎮)村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等各項建設的用地布局、用地規模,有關的技術經濟指標,近期建設工程以及重點地段建設具體安排。村莊建設規劃的主要內容,可以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參照集鎮建設規劃的編制內容,主要對住宅和供水、供電、道路、綠化、環境衛生以及生產配套設施作出具體安排。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鄉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集鎮需要遷建的,應經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村莊的遷建,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條村鎮總體規劃、集鎮建設規劃,必須經鄉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同意,由鄉級人民政府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村莊建設規劃,必須經村民會議討論同意,由鄉級人民政府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一條村鎮規劃批准後,由鄉級人民政府公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經鄉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村民會議同意,鄉級人民政府可以對集鎮建設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進行局部調整,並報縣級人民政府備案。涉及村鎮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總體布局重大變更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第十條規定的程序辦理。第三章村鎮規劃的實施第十二條村鎮規劃的實施應當根據當地經濟條件和大多數村(居)民的意願,量力而行,逐步實施。提倡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第十三條在村鎮進行的各項建設必須服從規劃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規劃布局和用地的調整,不得阻撓規劃的實施。因實施規劃進行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給單位或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按照縣級人民政府規定的標准給予補償。第十四條宅基地必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根據當地人口和土地情況所確定的用地標准審批。村民建住宅,應當向村民委員會提出建房申請。對符合用地條件,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內空閑地和其他土地的,經村民委員會徵求村民意見並討論同意後,由鄉級人民政府根據村鎮規劃審查批准。鄉級人民政府應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需要使用耕地的,按有關的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辦理。村民翻建住宅,應當符合規劃的要求,經村民委員會同意。城鎮非農業戶口居民在村鎮范圍內需要使用集體所有的土地建住宅的,應當先經其所在單位或者居民委員會同意,向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後,按照規定的程序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戶的職工、退伍軍人和離休、退休幹部以及回鄉定居的華僑、港澳台同胞,在村鎮范圍內需要使用集體所有的土地建住宅的,經村民委員會同意,按照規定的程序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五條村鎮新建、擴建各類企業,建設單位或個人須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的項目建議書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選址定點,經審查同意核發選址意見書後,方可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用地。第十六條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必須經鄉級人民政府審核,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並核發選址意見書後,建設單位方可向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用地。第十七條按照本條例第十五條、第十六條規定申請村鎮建設工程選址的,按照審批許可權,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核發選址意見書。第四章設計、施工管理第十八條興建鄉(鎮)村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和二層及二層以上樓房住宅等建築工程,必須由取得相應設計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設計,或者選用通用設計、標准設計建設單位或個人要求使用標准設計、通用設計的,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鄉級人民政府可以提供通用設計和標准設計圖紙。第十九條承擔村鎮建築工程施工任務的單位,必須具有縣級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施工資質等級證書,承擔與其資質等級相應的施工任務。異地施工的,須到建設項目所在地的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從事村鎮建築施工的個體工匠,必須到鄉級人民政府村鎮建設管理機構登記,方可承擔建築施工任務。嚴禁無證或超越規定范圍承擔建築設計、施工任務。第二十條施工單位和個體工匠應當確保施工質量,嚴格按照批準的規劃、設計圖紙和有關技術規范、標准施工,禁止使用不符合工程質量要求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構件。施工質量不合格的,施工單位和個體工匠應無償修理或返工;造成損失的,應依法賠償。第二十一條在村鎮從事建築構件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持有縣級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資質證書。嚴禁出售不合格的建築構件。第二十二條村鎮內的各項建設工程開工前,必須按照下列規定辦理開工建設手續:(一)鄉(鎮)村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等建設工程,建設單位和個人必須持有關證件和相應的建築設計圖,向縣級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開工申請,經審查批准,領取建築許可證,並經驗線後方可開工。(二)住宅建設,建設單位或個人持有關證件向鄉級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審查同意,核發批准證件;對邊遠村莊和村民居住分散的村莊,鄉級人民政府可以委託村民委員會辦理住宅建設開工的審批手續。住宅建設,經村民委員會驗線後方可開工。對符合開工建設條件的,按照審批許可權,審批機關應自接到建設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核發證件,並及時驗線。第二十三條經批准建設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審定的建設位置、用地面積、建築設計圖和環境設計要求等進行建設,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須報原審批機關批准。自領取建築許可證件之日起一年內未開工建設又未申請延期的,建築許可證件自行失效。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鄉級人民政府村鎮建設管理機構應當加強村鎮建設工程施工質量的監督檢查。鄉(鎮)村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等建設工程竣工後,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檢查驗收,驗收合格後,方可交付使用。第五章房屋、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管理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村鎮的房屋產權、產籍實行統一管理,依法保護房屋所有人的合法權益。第二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財力,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於扶持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重點村鎮公共設施建設。集鎮規劃確定的公共設施建設項目,應當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並組織實施,從集鎮收取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應當用於集鎮公共設施的維護和建設,不得挪作他用。第二十六條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村鎮飲用水源,加強供水管理,水質應達到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有條件的地方,應當集中供水。第二十七條在村鎮新建、改建、擴建企業,必須遵守國家和本省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防止污染村鎮環境。第二十八條未經鄉級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村鎮的街道、廣場、市場和車站等場所修建臨時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第二十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保證房屋的使用安全,維護村鎮的公共設施,不得破壞或者損毀村鎮的道路、橋梁、供排水、防洪、灌溉、水文、供電和綠化等設施。第三十條鄉級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當加強對村容鎮貌和環境衛生的宣傳、管理工作,組織制定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的環境衛生治理措施,並定期檢查落實情況。禁止在村鎮規劃區內的街道、學校、廣場、市場和車站等公共場所堆放垃圾、糞便。第三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村鎮內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文物古跡、古樹名木、風景名勝、軍事設施和防汛設施、測量標志,以及鐵路、郵電、通信、輸變電、輸油(氣)管道、交通運輸等設施,不得損壞。第三十二條鄉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村鎮規劃建設檔案,對規劃建設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件、圖紙、資料等應及時整理歸檔。第六章法律責任第三十三條違反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未按規劃審批程序批淮或弄虛作假騙取批准而取得建設用地批准文件的,所取得的建設用地批准文件無效,佔用的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責令退回;屬於農村居民住宅建設的,可以由鄉級人民政府責令退回。對違法審批土地的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第三十四條未按村鎮規劃實施審批程序批准或者違反規劃的規定進行建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處罰;屬於村(居)民建住宅的,可以由鄉級人民政府給予處罰:(一)嚴重影響村鎮規劃的,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或者沒收違法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二)影響村鎮規劃,尚可採取改正措施的,責令限期改正,可並處以土建工程造價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的罰款。第三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設計或施工、生產或出售,限期改正,可並處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罰款:(一)無資質證書或未按經營范圍承擔設計、施工任務和生產建築構件的;(二)未按設計圖紙施工或者擅自修改設計圖紙的;(三)不按有關技術規范、標准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質量要求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構件的;取得設計或者施工資質證書的勘察設計、施工單位,為無證單位提供資質證書,超過規定的經營范圍承擔設計、施工任務或者設計、施工質量不符合要求,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設計或者施工資質證書。第三十六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鄉級人民政府按照下列規定給予處罰:(一)損壞村鎮房屋和村鎮公共設施的,責令限期修復或賠償損失,可並處以五百元以下罰款;(二)在公共場所亂堆糞便、垃圾、柴草和建築材料,破壞村容鎮貌和環境衛生的,責令限期清除治理;(三)擅自在村鎮街道、廣場、市場、公共綠地和車站等公共場所修建臨時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的,責令限期拆除。可並處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罰款。第三十七條損毀村鎮內的文物古跡、古樹名木、風景名勝、軍事設施、防汛設施、測量標志,以及鐵路、郵電、通信、輸變電、輸油(氣)管道、交通運輸等設施的;造成村鎮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阻礙村鎮建設管理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或阻撓依法批準的建設工程施工,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三十九條村鎮建設管理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其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第七章附則第四十一條未設鎮建制的國有農場、林場等場部及其基層居民點的規劃建設管理,分別由其主管部門負責,參照本條例執行。建制鎮規劃建設管理依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第四十二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鄉級人民政府在辦理村鎮建設證照時,只准收取工本費,工本費標准由省物價部門核定。第四十三條本條例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本省過去有關規定,凡與本條例不一致的,均按本條例規定執行。

❼ 如何查詢河南省地方法律法規,工程類的。

建議去河南省人大常委會查詢。

河南省地方立法條例 :

河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專會第五次會議於2016年1月屬31日審議通過了《河南省地方立法條例》,現予公布。《河南省地方立法條例》於2016年1月31日起施行。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河南省地方立法條例

  • 發布部門

    河南省人大(含常委會)

  • 發布日期

    2016.01.31

  • 實施日期

    2016.01.31

  • 時效性

    現行有效

  • 效力級別

    省級地方性法規

  • 法規類別

    人大立法

❽ 河南省與勞動法相關的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規定的產假少於90天的與全國性法規相抵觸,屬於無效,應以全國版性的法規為權准。地方性法規規定的產假高於90天的(比如100天)與全國性法規不抵觸,以地方性法規為准。關鍵看地方性法規是否與全國性法規相抵觸。全國性法規明令禁止的,地方性法規不得規定,全國性法規沒有禁止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規定。

❾ 河南省 農業地方性法規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地方立法程序規定
(2001年2月21日河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地方性法規案的提出
第三章 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表決地方性法規案程序
第四章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表決地方性法規案程序
第五章 批准地方性法規程序
第六章 地方性法規的公布與備案
第七章 地方性法規的解釋
第八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地方立法程序,健全地方立法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和廢止地方性法規,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和廢止地方性法規,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地方立法應當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
地方立法應當從本省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突出地方特色,為本省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改革開放服務。
第四條 地方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遵循社會主義民主和公開的原則,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地方立法活動。
地方立法應當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第二章 地方性法規案的提出
第五條 提出地方性法規案,應當同時提出地方性法規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資料。
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修改或廢止該地方性法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內容。
第六條 省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七條 一個代表團或者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第八條 向省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地方性法規案,在省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規定第四章的規定審議後,決定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第九條 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地方性法規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地方性法規草案發給代表。
第十條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主任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或辦事機構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主任會議認為地方性法規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第十一條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聯名,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或辦事機構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或辦事機構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十二條 受主任會議委託,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
第十三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地方性法規草案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第十四條 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的地方性法規案,在列入會議議程前,提案人有權撤回。
第十五條 交付省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表決未獲得通過的地方性法規案,如果提案人認為必須制定該地方性法規,可以按照本規
定重新提出,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交付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未獲得通過的地方性法規案,如果提案人認為必須制定該地方性法規,可以按照本規定重新提出,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第三章 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表決地方性法規案程序
第十六條 列入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各代表團審議地方性法規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各代表團審議地方性法規案時,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十七條 列入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第十八條 列入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地方性法規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修改報告和地方性法規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修改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十九條 列入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地方性法規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主席團常務主席也可以就地方性法規案中的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第二十條 列入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地方性法規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二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省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
第二十二條 地方性法規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地方性法規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四章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表決地方性法規案程序
第二十三條 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案,有關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應當就制定該地方性法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該地方性法規案中的專門性問題提出審議意見,並在六個月內向主任會議報告。
第二十四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一般應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也可以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
第二十五條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地方性法規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辦事機構的審議意見的報告,並將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書面修改建議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由分組會議進行初步審議。
在分組會議審議時,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辦事機構,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第二十六條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地方性法規案後六個月內,法制委員會應當向主任會議報告,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
第二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地方性法規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制委員會關於地方性法規草案審議修改情況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制委員會提出的地方性法規草案修改稿進一步審議。
第二十八條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地方性法規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地方性法規案時,根據小組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二十九條 常務委員會審議地方性法規案時,對地方性法規草案中的主要問題,經主任會議決定召開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進行討論。
第三十條 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或辦事機構審議地方性法規案時,必須邀請其他有關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或辦事機構的人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根據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派人說明情況。
第三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案在常務委員會第一次分組會議審議後,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辦事機構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地方性法規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審議修改情況的報告和地方性法規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修改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辦事機構的重要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辦事機構反饋。
法制委員會審議地方性法規案時,必須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辦事機構的人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二條 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辦事機構之間對地方性法規草案的重要問題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向主任會議報告。
第三十三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辦事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第三十四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重要地方性法規案,經主任會議決定,可以將地方性法規草案公布,徵求意見。
第三十五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地方性法規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任會議同意,並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對該地方性法規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三十六條 地方性法規案經常務委員會三次會議審議後,仍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任會議同意,可以暫不付表決,由法制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第三十七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地方性法規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地方性法規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主任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地方性法規案終止審議。
第三十八條 地方性法規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地方性法規草案表決稿,由主任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第五章 批准地方性法規程序
第三十九條 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時,應附上制定該地方性法規的說明及其有關材料,送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第四十條 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由法制委員會審查後,向主任會議提出審查情況的報告,由主任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
第四十一條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經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
第四十二條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時,報請批准該地方性法規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人應到會作說明,並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第四十三條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第四十四條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經過審議發現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本省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按以下規定之一辦理:
(一)不批准;
(二)修改後批准;
(三)由報請批准機關進行修改後,依照程序重新報請批准。
第四十五條 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經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由主任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未獲得通過的,如果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有必要制定該地方性法規,可以按照本規定重新提出,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第六章 地方性法規的公布與備案
第四十六條 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大會主席團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經批准後,由該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公布地方性法規應當載明該地方性法規的制定機關、批准機關,通過、批准和施行日期。
第四十七條 地方性法規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會議通過後送達的十日內,在《河南日報》上公布,並應當及時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在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第四十八條 地方性法規部分條文被修改的,必須公布新的地方性法規文本。
地方性法規被廢止的,應當公布廢止該地方
性法規的決定、決議。
第四十九條 地方性法規應當在公布後三十日內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第七章 地方性法規的解釋
第五十條 地方性法規解釋權屬於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地方性法規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地方性法規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地方性法規依據的。
第五十一條 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和省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或辦事機構以及省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地方性法規解釋要求。
第五十二條 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研究擬訂地方性法規解釋草案,由主任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
第五十三條 地方性法規解釋草案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審議、修改,提出地方性法規解釋草案表決稿。
第五十四條 地方性法規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十五條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地方性法規解釋同地方性法規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十六條 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可以對有關地方性法規具體問題的書面詢問進行研究,提出答復意見,經主任會議同意後,予以答復。
第五十七條 較大的市地方性法規的解釋,應當經該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由該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並公布。
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對該市地方性法規具體問題的書面詢問進行研究,予以答復,並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八章 附則
第五十八條 地方性法規的修改和廢止統一由法制委員會審議,一般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
第五十九條 本規定自2001年4月1日起施行。1985年2月12日河南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的《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程序(試行)》同時廢止。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臨聘人員適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04 12:46:29 瀏覽:281
銀行放貸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12:02:27 瀏覽:172
出售非賣品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1:24:23 瀏覽:189
公司頒布規章制度後的結束語 發布:2025-02-04 10:37:18 瀏覽:907
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0:37:10 瀏覽:358
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確定 發布:2025-02-04 10:35:44 瀏覽:605
招募刑辯法律援助律師 發布:2025-02-04 10:08:03 瀏覽:559
網路輿論與司法審判 發布:2025-02-04 10:02:38 瀏覽:631
2016年訴訟法收費標准 發布:2025-02-04 09:55:14 瀏覽:841
商法之商 發布:2025-02-04 09:23:02 瀏覽: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