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囑法規最早
A. 現存關於遺囑繼承的最早的法規產生於
我國現存關於遺囑繼承的最早法規產生於唐代,是唐代制訂。
國外遺囑繼承製度最早產生於羅馬法。在《十二銅表法》中首次正式肯定了遺囑繼承的存在。在《十二銅表法》第五表第三條中規定:「凡以遺囑處分自己財產,或對其家屬指定監護人的,具有法律上效力。」這是羅馬法遺囑自由原則的起源。《十二表法》中的遺囑自由包括指定繼承人、委派監護人、解放奴隸、遺贈等內容。
延伸知識:
我國迄今所知最旱的遺囑是出現在漢代(漢稱遺囑為「先令」,顏師古注口:「先令者一,預為遺令也」)。但現存關於遺囑繼承的最早法規是唐代制訂、宋代沿用的《喪葬令》。此外,北宋的戶絕條貫、南宋的戶令都有關於遺囑繼承的規定,但無論是《喪葬令》、北宋戶絕條貫還是南宋戶令都對遺囑繼承作了種種限制。一是把「身喪戶絕」或「則產無承分人」作為遺囑繼承適用的前提。如《喪葬令》規定:「諸身喪戶絕者,余財並與女,無女者,均入以次近親,無親戚者,官為檢校。若亡人在日,自有遺囑處分,證驗分明者,不用此令」。北宋天聖四年提出了「戶絕條貫」:「今後戶絕之家,若亡人遺囑,證驗分明,依遺囑施行。」南宋戶令規定:「諸則產無承分人,願遺囑與內外緦麻以上親者,聽自陳,官給公憑。」
B. 我國關於遺囑繼承的法規最早產生於什麼朝
繼承遺囑繼承跟定繼承
我民規定公民處自合所財產權利繼承死亡前自合所財產進行處其死效充體現我律公民財產保護種處應符合律規定應充考慮、婦、童、胎及殘疾源利益違反律規定遺囑受律保護
《繼承》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公民立遺囑財產指定由定繼承外或數繼承規定遺囑繼承定繼承外其由誰繼承由繼承前所立遺囑決定繼承前其定繼承履行贍養義務定繼承外其卻盡贍養義務使繼承照顧精神慰藉繼承前立遺囑指定盡贍養義務(定繼承外)繼承其遺產合受律保護
定繼承指繼承沒其遺產處理立遺囑情況,由律直接規定繼承范圍、繼承順序、遺產配原則種繼承形式
C. 遺囑以最先還是最後的為准
遺囑內容相抵時以最後立的為准。
【法律分析】
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遺囑人可以撤銷或者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遺囑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數份內容相抵觸的遺囑,其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後所立公證遺囑為准;沒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後所立的遺囑為准。現實生活中,下列情況經常導致遺囑無效:遺囑形式欠缺導致無效。如代書遺囑無見證人,或見證人身份不適。遺囑內容違反民法典強制性規定,如遺囑未保留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遺產份額,遺產處理時,應當為該繼承人留下必要的遺產,所剩餘的部分,才可參照遺囑確定的分配原則處理。遺囑人誤將他人財物作為遺產處理。如遺囑處分了屬於國家、集體或他人所有的財產,遺囑的這部分內容應當認定為無效。遺囑人生前變更或撤銷遺囑。如遺囑人生前的行為與遺囑的意思表示相反,而使遺囑處分的財產在繼承開始前滅失、部分滅失或所有權轉移、部分轉移的,遺囑視為被撤銷或部分被撤銷。在遺囑部分無效的情形下,只能執行其有效部分。訂立遺囑,並不是由被繼承人親自寫的遺囑就一定有效。當然,即使是由他人代筆寫的遺囑,也不見得就一定無效。一般在按照遺囑繼承的時候,先要確定遺囑是否有效力。若是同時存在多份遺囑的話,還要搞清楚,究竟應當按照哪一份遺囑的內容來繼承遺產。如果所有的遺囑均認定無效,往往這個時候就按照法定繼承來分配遺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條 遺囑人可以撤回、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立遺囑後,遺囑人實施與遺囑內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為的,視為對遺囑相關內容的撤回。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准。
D. 現存關於遺囑繼承的最早的法規產生於什麼朝代
是唐代
E. 遺囑繼承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遺囑繼承優先於法定繼承,只有無有效遺囑情況下,才進行法定繼承。有效遺囑必須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其真實意思表示所立遺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 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
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
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
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
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欺詐、脅迫所立的遺囑無效。
偽造的遺囑無效。
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
F. 法律規定遺囑是在什麼時間公布的
1,法律沒有規定遺囑必須在什麼時間公布,一般是在被繼承人去世後,繼承開始時公布遺囑
2,如果在繼承開始後,有人隱匿遺囑,損害其他繼承人權利的,可以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二年內提起訴訟
3,可以參考《繼承法》相關規定:
第二條 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
第五條 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第八條 繼承權糾紛提起訴訟的期限為二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
G. 最先的遺囑
法律分析:遺囑是指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對其遺產或其他事務所作的個人處理,並於創立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
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
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
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
H. 依據民法典的規定遺囑人不可以撤回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十條遺囑人可以撤銷、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准。
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二條遺囑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數份內容相抵觸的遺囑,其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後所立的公證遺囑為准。
《繼承法》第二十條規定,遺囑人可以撤銷、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後的遺囑為准。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
這里所說的公證遺囑不得撤銷,指的是不得被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撤銷或變更,但經過一定的法定程序仍可以撤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二條規定,遺囑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數份內容相抵觸的遺囑,其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後所立的公證遺囑為准。由此可知,最早立的公證遺囑可以被後立的公證遺囑撤銷或變更。
(8)遺囑法規最早擴展閱讀:
遺囑是於遺囑人死亡繼承開始之時才發生 法律效力的法律行為,是遺囑人單方的意思表示,因此,在遺囑發生效力前,遺囑人可以隨時變更或撤銷所立的遺囑。不須徵得任何人的同意,也不必有任何的事由,只要撤銷、變更遺囑的意思是出於遺囑人的本意即可。
不知遺囑是否公證過,公證遺囑變更或撤銷是有條件的:
一、遺囑變更、撤銷時,遺囑人須具有遺囑能力。
遺囑人設立遺囑後喪失遺囑能力的,於喪失遺囑能力後恢復遺囑能力前對遺囑的變更、撤銷不發生變更、撤銷的效力,原來的遺囑仍有效。
二、遺囑的變更、撤銷須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偽造的遺囑的變更和撤銷,不為遺囑人的意思表示,當然不能發生遺囑變更和撤銷的效力。遺囑人因受脅迫、受欺詐而變更、撤銷遺囑的,不發生遺囑變更、撤銷的法律後果,原遺囑仍有效,利害關系人可以主張撤銷遺囑人的遺囑變更和撤銷的意思表示。
I. 我國關於遺囑繼承的法規最早產生於什麼朝代
首先質疑一下提問者:
如果您是學生或法學愛好者,就該自己去查書或者cnki,而不應該指望網路;
如果你是問著玩——我不認為在這樣專業的問題上較真有什麼好玩——真要較真,還得自己去尋找答案。
我試著整理了一下中國法制史關於繼承部分,從夏商周一直看到秦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均難查到相關法規;較為詳細的中國法制史當屬張晉藩先生的《中華法制文明的演進》(法律出版社,2010),該書p.251記載了我國最初的遺囑繼承——漢朝最初將遺囑稱為「先令」。據稱,江蘇揚州儀征胥浦一百零一號漢墓出土的《先令券書》竹簡,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遺囑繼承實證。但漢代雖有遺囑繼承實例,卻難查證相關法規依據;推測出自西漢中後期的「春秋決獄」參考的儒家經典及東漢的律令解釋。
另,張著p.515又提到,在唐代遺囑處分的基礎上,兩宋的遺囑繼承也有所發展,並列舉當時的案例集《名公書判清明集》為證。
再查下去頭都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