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
1. 山西省陽泉市對房屋拆遷補償是什麼政策或有什麼規定
我不是復制了一大段的敷衍你,這是最標準的監管,
不同的房屋拆遷建設(如住房,綠色建築)給你一個輕微的補償標准之間的差距,但是這是一個硬指標。
我家是雲南路隧道膜,和火車站直線距離200米,為一個大型的,多工位補償,但窮人的補償10%,這是我們不
該地區,我們有這二類區,但是當他們重新劃區,處心積慮給我們差了一個檔次。
你們再沒有下一個文件?補償標準的文件,寫的很詳細,你誰知道更良好的研究。
反正,我的經驗是不到25平方米的房子最上,不管多少,你補到45米了價格。有超過70萬平方米的大房子得到它。 40幾平方的小戶型最受苦
------------------------------------- -----------
第二十七條拆遷住宅房屋實施房屋補償的,按照下列規定:
(一個)按照拆遷住房面積補償; (二)增加了10萬平方米住房改善面積;
(三)拆遷房屋面積?少於25平方米,按照25平方米計算;
(四)被拆遷房屋面積的面積?住房改善和不足45平方米的,根據到45平方米補償,拆遷面積拆除按照價格差異新建商品住房銷售的百分之五十支付房款;
(五)已購買公共住宅,住宅面積和公共房屋拆遷城市住宅房屋拆遷其他地區或租公共住房制度改革政策面積大於25平方米,本款不適用於第3段;公共住宅面積和拆遷住房面積和住房改善面積大於45平方米的,不適用的規定第四段。
實際上用於補償多餘的住房面積應該是賠償的一部分由被拆遷房屋的補償按照支付房款的商品住房的銷售價格。補償被拆遷房屋產權歸。
實施的當地房屋拆遷補償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支付第一款,第二款的替代貨幣補償或異地房屋補償被拆遷房款。
第二十八條拆遷住宅房屋貨幣補償的,按照本條例第27條,拆遷房屋面積計算方法,按照新建商品住房拆遷面積?住房改善面積,銷售價格結算拆遷補償,拆遷房屋面積的面積?住房改善和不足45平方米部分拆遷區域新建商品住房解決50%的銷售價格(但不低於同期經濟適用住房的平均銷售價格),包括在拆遷補償。
拆遷補償以貨幣形式支付給拆遷被拆遷。
第二十九條拆遷住宅房屋實行異地房屋補償,搬遷應提供按照條例計算的拆遷補償價格相當於房屋拆遷的第28條。補償和異地房屋拆遷補償價格存在差異,雙方應相互結算差價。
補償被拆遷房屋產權擁有。
==============================
公式是很麻煩的,大多數人都不要指望,很壞人們可以計算出大腦。如果你不這樣做的拆拆嗎?報告給他們的建築面積?你的家,給你家什麼條件的房子,一共有多少錢,他給你的,你算出來的
2. 山西省拆遷補償標准
法律分析:1、房屋補償標准:樓房(二層以上)每平方米補償3300元。搗(預)制磚砼結構房屋每平方米補償2800元。磚瓦房每平方米補償2400元。平(草)房每平方米補償1900元。2、其他地上(下)附著物補償標准:倉房每平方米補償920元。室外水泥地坪每平方米補償165元。沼氣池每個補償4600元。廁所每平方米補償190-300元。豬雞舍每平方米補償150-260元。塑料大棚每平方米補償165-280元。菜窖每平方米補償180-330元。磚石牆每延長米補償190元。格柵(含工藝格柵欄)每延長米補償450元。大門樓每個補償2400元。飲用水井(含壓水設備)每眼補償1000元。農家排灌水井(含泵水設備)每眼補償15000元。排灌大井(含設備)每眼補償3萬元。排水管(塑料管、鑄鐵)每延長米補償80-150元。電話移機補助費每戶200元。有線電視遷移補助費每戶300元。墳每座補償5000元。3、異地安置補助費(包括宅地、配套設施、租房費等)每戶2萬元等等。
法律依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八條 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要徵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3. 太原市房屋拆遷法具體的內容是什麼了
不是《太原市房屋拆遷法》原名叫《太原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
2002年8月30日太原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2002年9月28日山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批准。太原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太原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修訂案)》已經2002年9月28日山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批准,現予公布施行。
1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房屋拆遷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根據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凡在本市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促進城市改造,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和保護文物古跡。
第四條拆遷人應當依照本辦法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第五條市房地產管理部門負責對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房地產管理部門房屋拆遷工作。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
2拆遷管理
第六條拆遷管理的單位應當向市房地產管理部門申請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
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時,應當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規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安置資金證明。
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方可實施拆遷。
房屋拆遷許可證核準的差遣范圍,不得超越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核定的用地范圍。
第七條拆遷方案應當包括:
(一)拆遷范圍、方式、時間;
(二)拆遷范圍內房屋的基本情況;
(三)各種補償費用概算;
(四)產權調換房屋的標准和地點;
(五)臨時過渡方式;
(六)周轉房准備情況。
第八條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應當在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之日起5日內發布拆遷公告,公布拆遷人、拆遷范圍、建設項目、拆遷過渡方式、拆遷期限等。
拆遷人應當及時將公布內容告之被拆遷人。
第九條拆遷范圍確定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租賃房屋;
(四)分列房屋戶名。
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必須經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批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1年。
第十條拆遷人應當在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內實施房屋拆遷。
需要延長拆遷期限的,拆遷人應當在拆遷期限屆滿15日前,向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提出拆遷申請,拆遷期限一般不得超過1年。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延期拆遷申請之日起10日內給予答復。
第十一條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房地產管理部門不得作為拆遷人,不得接受拆遷委託。
拆遷人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備案。
第十二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訂立拆遷合同、安置協議。實行貨幣補償的,協議書要載明補償金額、付款方式、搬遷期限;實行產權調換的,協議要載明安置用房面積和安置地點、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三條拆遷市房地產管理部門代管的房屋,在拆遷前應當做好房屋狀況記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必須經公證機關公證,並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四條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十五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當事人要求仲裁的,應當提出書面申請,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裁決。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市人民政府裁決。裁決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做出書面裁決。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裁決書送達之日起3個月向人民法院起訴。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拆遷安置用房、周轉用房的,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第十六條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市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七條尚未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建設項目轉讓的,應當經市房地產管理部門同意,辦理房屋拆遷許可證變更手續,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應當將變更後的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相關內容予以公告。原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有關權利、義務隨之轉嫁給受讓人。項目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書面通知被搬遷人,並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予以公告。
第十八條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資金應當全部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應當對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
拆遷人應當在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設立拆遷補償安置資金專門帳戶,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與拆遷人、出具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的金融機構三方簽訂《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監督協議》,明確資金的使用、審批程序及違反協議的法律責任等。
第十九條拆遷人在完成房屋拆除後15日內向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提交書面報告及有關檔案資料。
拆遷人應當將被拆遷人房屋的土地使用權證房屋所有權證繳回原發證機關並辦理注銷登記。屬於公有房屋的,房屋產權人應當將房屋租賃證統一收回並注銷登記。
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應當建立房屋拆遷檔案管理制度,加強對房屋拆遷檔案資料的管理。
3拆遷補償安置
第二十條拆遷人應當依照本辦法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拆除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二十一條拆遷補償以實行貨幣補償為主,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
拆遷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二條被拆遷房屋的建築面積、用途以市房地產管理部門頒發的房屋所有權證為准;未標注用途的,以產權檔案記錄為准;未記錄用途的,以規劃部門的認定為准。
第二十三條貨幣補償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結構、建築面積等因素,按照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
第二十四條房屋拆遷評估應當由相應等級的房地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拆遷人應當將評估報告送市房地產管理部門備案。
估價時點以房屋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為准。
第二十五條拆遷當事人對評估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在被告知評估結果之日起5日內,委託其他房地產評估機構重新評估。評估結果在規定的誤差范圍之內,原評估結果有效,評估費用由委託方支付;評估結果超過誤差范圍的,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組織專家進行鑒定後作出裁決,費用由過失的評估機構承擔。
第二十六條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的,有權要求拆遷人提供的安置用房建築面積不少於被拆遷房屋的建築面積,拆遷人和被拆遷人應當按照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和提供安置用房的價格,結清產權調換差價。
第二十七條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第二十八條拆遷政府直管公有住房或者單位自管公房的,承租人享有優先購房的權利,承租人向產權人支付購房款後,拆遷人對承租人進行補償、安置;實行產權調換的產權人可易地安置承租人,易地安置應當在規劃市區內,且住房面積不低於原住房面積;享受社會最低生活保障的承租人,無力自行解決住房的,給予妥善安置。
第二十九條拆遷房改住房時,被拆遷人購買全部產權的,可以選擇貨幣補償或者產權調換;不購買全部產權的,可以按產權比例給予貨幣補償。
第三十條拆遷公益事業用房的,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給予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第三十一條拆除非住宅房屋,實行貨幣補償的,依照本辦法第二十三條予以補償;實行產權調換的,按房地產市場評估價結算產權調換的差價。在安置前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拆遷人按評估結果給予補償。
第三十二條拆遷房屋在拆遷公告規定的拆遷期限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拆遷人提出補償安置方案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批准,並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後實施拆遷:
(一)產權或者使用權糾紛尚未解決的;
(二)產權人下落不明的;
(三)房屋共有人不能協商達成一致意見的。
第三十三條新建的安置用房應當做到設施完善,符合國家安全質量標准,並經建築工程質量監督等有關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交付使用。
第三十四條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在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安排住處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遷人提供的周轉房的,拆遷人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拆遷人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安排住處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應當自逾期之日起增加臨時安置補助費;對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自逾期之日起付給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三十五條採取過渡安置的,安置房屋為多層建築的,過渡期限為2年;屬高層建築的,過渡期限不得超過3年。
拆遷人不得擅自延長過渡期限,周轉房的使用人應按時騰退周轉房。
4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拆遷人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未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擅自實施拆遷的,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並處已經拆遷房屋建築面積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拆遷人違反本辦法的規定,以欺詐手段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並處拆遷補助安置資金1%以上3%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八條拆遷人違反本辦法的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限期改正,可以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3%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
(一)未按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實施房屋拆遷的;
(二)委託不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的;
(三)擅自延長拆遷期限的。
第三十九條接受委託的拆遷單位違反本辦法的規定,轉讓拆遷業務的,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合同約定的拆遷服務費25%以上50%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妨礙房地產管理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市房地產管理部門違反本辦法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後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或者對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附則
第四十二條本辦法所稱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本辦法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
本辦法所稱房屋承租人,是指與被拆遷人具有合法房屋租賃關系的單位或者個人。
第四十三條在本市城市規劃區外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四十四條市人民政府依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
第四十五條本辦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1995年7月28日太原市人大常委會發布的《太原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4. 山西省農村煤礦采空區拆遷條例有哪些內容
http://cx.sxei.cn/article.asp?articleid=119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規范城市房屋拆遷行為,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合法有序進行,根據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本省城市規劃區內的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拆遷當事人包括拆遷人、被拆遷人、被拆遷房屋承租人,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權人。 第四條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有利於改善城市環境和居民居住條件,有利於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跡。 第五條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負責管理房屋拆遷工作的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房屋拆遷作。 第二章拆遷管理 第六條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城市舊區改造控制性詳細規劃,並依法報經批准。城市房屋拆遷的街區應當具有批準的修建性詳細規劃。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舊區改造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城市房屋拆遷的中長期計劃和年度計劃。房屋拆遷年度計劃應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對涉及拆遷的建設項目,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前,應當以適當形式予以公示,充分聽取擬拆遷范圍內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建設項目規劃一經批准,建設單位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必須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重新審批。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批准其變更前,應當重新進行公示。 不符合前三款規定的,不得實施房屋拆遷。 第七條拆遷房屋的單位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申請房屋拆遷許可證,應當向房屋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以下簡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六)產權清晰、無爭議的安置用房證明。前款第四項規定的拆遷計劃,應當包括拆遷范圍、拆遷方式、拆遷期限、工程開工和竣工時間;拆遷方案應當包括拆遷補償安置資金預算、臨時周轉用房和用於產權調換安置用房的安排。還有很多!···
5. 山西征地拆遷補償方案
《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條例》中關於拆遷補償與安置第二十條 拆遷人應當依法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除國家另有規定外,被拆遷人可以依法選擇拆遷補償方式。被拆遷房屋的貨幣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根據其區位、用途、結構型式、建築面積、裝飾裝修等因素,由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房屋拆遷價格評估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二十一條 被拆遷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補償;(一)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二)拆遷范圍確定並公告後,新建房屋和擴建、改建房屋的部分。第二十二條 被拆遷房屋的建築面積,依據房屋所有權證的記載確認。被拆遷房屋的用途,以房屋所有權證的記載為准;房屋所有權證未記載用途的,由設區的市、縣(市)房屋所有權登記管理部門依據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的合法有效文件進行確認。第二十三條 因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經營者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拆遷范圍內產權性質為住宅,拆遷許可證頒發前已依法取得營業執照的,拆遷人應當根據其經營年限及納稅實際情況給予適當補償。前兩款規定的具體補償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二十四條拆遷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幼兒園等用於社會公益事業的房屋及其附屬物,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第二十五條房屋拆遷中涉及軍事設施、教堂、寺廟、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房屋拆遷中涉及古樹名木的,應當依法予以保護;其他花木、綠地,按照城市規劃不能保留的,拆遷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補栽、補種或者補償。第二十六條城市房屋拆遷需要遷移公共設施或者各種管線的,由所有權人按照城市規劃自行遷移,所需遷移費用,由拆遷人給予補償。補償金額和支付方式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第二十七條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被拆遷人有權要求拆遷人提供的安置用房不小於被拆遷房屋原建築面積。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結算被拆遷房屋和安置用房的差價。被拆遷房屋和安置用房的價格按照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拆遷人應當協助被拆遷人辦理安置用房的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並提供必要的證明文件。第二十八條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被拆遷人,僅有一處住宅房屋且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小於45平方米,實行產權調換的,拆遷人應當提供建築面積不小於45平方米的成套住宅作為安置用房,安置用房45平方米以內的部分不結算差價,超過45平方米的部分,按房地產市場價格結算。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將享受前款規定條件的被拆遷人,在拆遷范圍內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第二十九條 拆遷人提供的安置用房,必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符合有關技術、質量、安全標准。第三十條安置用房為期房的,低層和多層房屋的過渡期限不得超過2年;中高層和高層房屋的過渡期限不得超過3年。過渡期限應當自被拆遷人搬遷之日起計算。第三十一條在房屋拆遷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解決住房的,拆遷人應當自被拆遷人搬遷之月起3個月內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按照當地租賃與被拆遷房屋相當面積、區域的住宅房屋所需費用的平均價格確定。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遷人提供的周轉房的,拆遷人不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因拆遷人的責任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解決住房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拆遷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按照原規定標準的3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拆遷人已提供周轉用房的,除繼續提供周轉用房外,還應當自逾期之月起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第三十二條被拆遷房屋實行貨幣補償的,拆遷人應當在支付被拆遷人房屋補償安置資金時,一並支付搬遷補助費;被拆遷房屋有承租人的,拆遷人應當將搬遷補助費支付承租人。被拆遷房屋實行產權調換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的搬遷補助費。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從周轉房遷往安置用房時,拆遷人應當再次支付搬遷補助費。第三十三 條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6. 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實施細則2014年實用嗎
晉城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晉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發布單位: 晉城市人民政府
晉市政發(1993)77號
1993年11月19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及駐市各單位:
《晉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暫行辦法》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印發,望遵照執行。
晉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根據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國家建設部《城市房屋拆遷單位管理規定》及山西省建設廳《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單位管理實施辦法》等規定,結合我市實際民政部制定辦法。
第二條:凡在本市規劃區域內土地上,因城市建設須拆遷的房屋及其附屬物引起的搬遷、安置、補償等事宜,均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是房屋拆遷的主管部門,負責本市房屋拆遷的管理和組織實施工作。拆遷工作要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實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
第四條:拆遷後的土地,由市土地管理部門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注銷土地使用後,新的用地單位的個人,可通過出讓或劃拔的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
第五條:各級政府的職能機構,金融、法律機關等都要協助辦理拆遷、安置等一系列工作。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六條:市區拆遷管理總的原則是,市統一領導者,市、區、街道辦事處分級管理,逐級申報。
第七條:市拆遷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貫徹、執行有關城市建設拆遷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監督、指導市、區拆遷管理部門、拆遷單位和拆遷人依法實施拆遷。
三、負責對拆遷承辦單位進行資質審查,頒發《房屋拆遷資格證》。
四、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
五、處理和裁決拆遷安置糾紛。
六、查處違反拆遷有關法律、法規的行為。
七、委託拆遷者的委託合同。
八、拆遷申請報告。
第十條:取得拆遷許可證的拆遷人,應委託經市拆遷主管部門批准,取得拆遷資格的專業拆遷承辦單位負責拆遷,並簽訂委託拆遷協議書,報拆遷主管部門備案。未經市拆遷居主管部門批准,不得自行實施拆遷。
第十一條:拆遷實施前,市拆遷主管部門應向拆遷范圍內的確良被拆遷人發布公告,公布拆遷人、拆遷承辦單位、拆遷期限、回遷期限等;拆遷地的拆遷主動管部門和拆管承辦人,負責向拆遷范圍內的被拆遷人宣傳拆遷有關規定和工作制度。
第十二條:拆遷范圍確定後,市拆遷主管部門通知公安部門,停止辦理向拆遷范圍內遷入居民工戶口和居民分戶,因出生、軍人復轉退、婚嫁等確須入戶或者分戶的,經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方可辦理。
第十三條:拆遷承辦單位或拆遷人應按《房拆遷許可證》。批準的拆遷范圍、搬遷期限和拆遷期限實施拆遷,不準擅自改變范圍的拆遷期限。
第十四條:拆遷承辦單位或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按本辦法規定,就安置地點,安置面積、補償辦法,進戶時間。有關經費用發放以及違約責任等項 內容,在拆遷前訂立書面協議。
第十五條:拆遷承辦單位或拆遷人與被遷人經辦商達不成協議的,可向市房屋拆遷主管部門申請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不服的,可在接到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訴訟期間有,拆遷人已被拆遷人作了安置或臨遷用戶的,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第十六條:拆遷承辦單位或拆遷人在被拆遷人遷時,應向被遷人出具《搬遷驗收單》。(包括被拆遷房屋使用人姓名和名稱,被拆遷房屋的產權性質、地址、面積、拆遷時間和協議簽訂時間等),被拆遷人必須服從建設需要按時搬遷,不得借故拖延阻礙建設施工,不準妨礙拆遷人員執行公務。
第十七條:被拆遷人超過規定的搬遷期限不搬遷時,由市拆遷主管部門作出責令限期搬遷的決定,過期不搬遷的,由市拆管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拆遷。
第十八條:在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拆遷承辦單位或拆遷人不準對搬遷的被拆遷人,停止供電,供熱、供氣、不準拆未搬遷的被拆人房屋。
第十九條:在拆遷范圍內,自發布拆遷公告之日起,不準自行新建、擴建、翻建、改建房屋及其附屬物,不準改變房屋用途,不準自行房產交易和房屋互換。
第二十條:拆遷承辦單位接受委託拆遷時,應按規定標准推向拆遷人收取拆遷費。
第二十一條:拆遷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應認真履行職責,嚴格執法,秉公辦事,不準利用職權循私舞弊。
第三章 拆遷管理
第二十二條:房屋拆遷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一、拆遷單位或拆遷人對被的房屋所有權人應給予妥善安置,合理補償,做到先安置,後拆房。
7. 幫我找一些關於國家、山西省關於拆遷法的一些規定和法律條款
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規范城市房屋拆遷行為,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合法有序進行,根據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城市規劃區內的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拆遷當事人包括拆遷人、被拆遷人、被拆遷房屋承租人,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權人。
第四條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有利於改善城市環境和居民居住條件,有利於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跡。
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負責管理房屋拆遷工作的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房屋拆遷作。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六條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城市舊區改造控制性詳細規劃,並依法報經批准。城市房屋拆遷的街區應當具有批準的修建性詳細規劃。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舊區改造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城市房屋拆遷的中長期計劃和年度計劃。房屋拆遷年度計劃應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對涉及拆遷的建設項目,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前,應當以適當形式予以公示,充分聽取擬拆遷范圍內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建設項目規劃一經批准,建設單位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必須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重新審批。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批准其變更前,應當重新進行公示。
不符合前三款規定的,不得實施房屋拆遷。
第七條 拆遷房屋的單位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申請房屋拆遷許可證,應當向房屋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以下簡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六)產權清晰、無爭議的安置用房證明。前款第四項規定的拆遷計劃,應當包括拆遷范圍、拆遷方式、拆遷期限、工程開工和竣工時間;拆遷方案應當包括拆遷補償安置資金預算、臨時周轉用房和用於產權調換安置用房的安排。
第八條 拆遷房屋的單位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時,其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不得低於拆遷總預算的百分之八十,拆遷房屋的單位提供的用於安置的現房價值可以折價計入,但不得高於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的百分之三十,安置用房的價值依據拆遷房屋的單位提供的評估機構的評估報告確定;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的不足部分由拆遷房屋的單位在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規定的期限內補足。
第九條 拆遷補償安置資金應當專款專用,拆遷房屋的單位不得以抽逃、轉移等方挪作他用。
拆遷房屋的單位應當與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簽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資金專款使用協議,並在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時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十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房屋拆遷單位的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經審查符合本條例第七、八、九條規定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不符合其規定的,不予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並應當作出書面答復,說明理由。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拆遷人實施拆遷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十一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之日起5日內,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事項,在拆遷范圍內予以公告。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應當向被拆遷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十二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據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確定拆遷范圍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及其附屬物;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建立新的房屋租賃關系。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應當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1年。
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書面通知拆遷范圍內已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單位和個人停止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新建、改建和擴建。
第十三條 拆遷人應當自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之日起5日內,在拆遷范圍內公示下列內容,公示時間不得少於30日:
(一)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二)房屋拆遷許可證;
(三)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四)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落實情況;
(五)其他需要公示的內容。
第十四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法簽訂書面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依法簽訂書面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人應當自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簽訂之日起15日內,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第十五條 實行貨幣補償的,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被拆遷房屋的地點、建築面積、結構型式、層次、戶型、朝向和土地使用權取得方式等基本情況;
(二)貨幣補償金額及其支付辦法和期限;
(三)搬遷期限;
(四)搬遷補助費、其他拆遷補償費用及其支付辦法和期限;
(五)違約責任與爭議解決方式;
(六)當事人認為需要明確的其他事項。
第十六條 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除載明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一)、(三)、(四)、(五)、(六)項事項外,還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安置用房的地點、建築面積、結構型式、層次、戶型和朝向等情況;
(二)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三)周轉用房地點、建築面積、結構型式、層次及水、電、氣、暖等生活設施情況;
(四)房屋產權調換差價結算辦法和時間;
(五)臨時安置補助費支付辦法和期限。
第十七條 拆遷補償安置資金和對被拆遷人的安置不落實的,不得實施拆遷。
第十八條 在拆遷期限內,拆遷人不得實施造成未搬遷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用水、用電、用氣、取暖中斷以及排污、交通阻斷等影響生產、生活的行為。
第十九條 被拆遷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拆遷人提出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後實施拆遷:
(一)有產權糾紛的;
(二)產權人下落不明的;
(三)暫時無法確定產權人的。房屋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三章 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二十條 拆遷人應當依法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除國家另有規定外,被拆遷人可以依法選擇拆遷補償方式。
被拆遷房屋的貨幣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根據其區位、用途、結構型式、建築面積、裝飾裝修等因素,由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房屋拆遷價格評估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一條 被拆遷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補償;
(一)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
(二)拆遷范圍確定並公告後,新建房屋和擴建、改建房屋的部分。
第二十二條 被拆遷房屋的建築面積,依據房屋所有權證的記載確認。
被拆遷房屋的用途,以房屋所有權證的記載為准;房屋所有權證未記載用途的,由設區的市、縣(市)房屋所有權登記管理部門依據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的合法有效文件進行確認。
第二十三條 因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經營者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拆遷范圍內產權性質為住宅,拆遷許可證頒發前已依法取得營業執照的,拆遷人應當根據其經營年限及納稅實際情況給予適當補償。
前兩款規定的具體補償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條 拆遷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幼兒園等用於社會公益事業的房屋及其附屬物,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五條 房屋拆遷中涉及軍事設施、教堂、寺廟、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房屋拆遷中涉及古樹名木的,應當依法予以保護;其他花木、綠地,按照城市規劃不能保留的,拆遷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補栽、補種或者補償。
第二十六條 城市房屋拆遷需要遷移公共設施或者各種管線的,由所有權人按照城市規劃自行遷移,所需遷移費用,由拆遷人給予補償。補償金額和支付方式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
第二十七條 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被拆遷人有權要求拆遷人提供的安置用房不小於被拆遷房屋原建築面積。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結算被拆遷房屋和安置用房的差價。
被拆遷房屋和安置用房的價格按照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
拆遷人應當協助被拆遷人辦理安置用房的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並提供必要的證明文件。
第二十八條 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被拆遷人,僅有一處住宅房屋且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小於45平方米,實行產權調換的,拆遷人應當提供建築面積不小於45平方米的成套住宅作為安置用房,安置用房45平方米以內的部分不結算差價,超過45平方米的部分,按房地產市場價格結算。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將享受前款規定條件的被拆遷人,在拆遷范圍內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十九條 拆遷人提供的安置用房,必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符合有關技術、質量、安全標准。
第三十條 安置用房為期房的,低層和多層房屋的過渡期限不得超過2年;中高層和高層房屋的過渡期限不得超過3年。過渡期限應當自被拆遷人搬遷之日起計算。
第三十一條 在房屋拆遷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解決住房的,拆遷人應當自被拆遷人搬遷之月起3個月內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按照當地租賃與被拆遷房屋相當面積、區域的住宅房屋所需費用的平均價格確定。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遷人提供的周轉房的,拆遷人不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因拆遷人的責任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解決住房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拆遷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按照原規定標準的3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拆遷人已提供周轉用房的,除繼續提供周轉用房外,還應當自逾期之月起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三十二條 被拆遷房屋實行貨幣補償的,拆遷人應當在支付被拆遷人房屋補償安置資金時,一並支付搬遷補助費;被拆遷房屋有承租人的,拆遷人應當將搬遷補助費支付承租人。
被拆遷房屋實行產權調換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的搬遷補助費。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從周轉房遷往安置用房時,拆遷人應當再次支付搬遷補助費。
第三十三條 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第四章 拆遷評估
第三十四條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房屋拆遷價格評估辦法,每年制定並公布一次當地不同區位的房屋拆遷評估指導價。
第三十五條 拆遷人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應當委託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依據房屋拆遷評估指導價對被拆遷房屋進行評估,確定拆遷范圍內被拆遷房屋補償標准參考價格,並將被拆遷房屋的評估因素、評估依據等主要情況在被拆遷范圍內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時間不得少於10日。
第三十六條 被拆遷房屋的評估應當由具有房地產價格評估資質的機構依據房屋拆遷評估指導價進行評估。
房地產價格評估應當遵守房地產估價規范,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房地產價格評估報告應當由注冊房地產估價師簽字並經其所在評估機構蓋章。
第三十七條 設區的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建立房地產價格評估技術鑒定專家庫。
技術鑒定專家應當具備連續從事房地產價格評估工作5年以上執業經歷的注冊房地產估價師資格。
第三十八條 房屋拆遷價格評估的估價時點為房屋拆遷許可證頒發之日;延長拆遷期限的,估價時點為批准延長拆遷期限之日。
第三十九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就房屋拆遷補償價格達不成協議的,應當在10日內協商確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協商不成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組織拆遷人、被拆遷人隨機抽取具有房地產價格評估
資質的房地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前款規定的評估費用由拆遷人支付。
第四十條 房屋拆遷當事人應當協助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進行評估,提供有關資料,配合實地勘察。
第四十一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對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認可的,依照該評估結果進行補償。對評估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委託其他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重新進行評估。評估費用由委託方支付。
重新評估結果與原評估結果的誤差范圍在3%之內的,採用原評估結果。重新評估結果與原評估結果的誤差范圍超過3%的,房屋拆遷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所在地設區的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組織拆遷人、被拆遷人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5人以上的專家組成房地產價格評估技術鑒定專家委員會,對評估結果進行鑒定。經鑒定維持其中一個評估結果的,鑒定費用由申請鑒定的當事人承擔;經鑒定需要重新評估的,重新評估的費用和鑒定費用由原來兩個評估機構分攤。
第五章 拆遷糾紛裁決
第四十二條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四十三條 房屋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當事人可以向被拆遷房屋所在地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申請裁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向被拆遷房屋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申請裁決。
第四十四條 申請裁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申請人是拆遷當事人;
(二)有明確的被申請人;
(三)有具體的裁決請求、事實與理由;
(四)申請人提出申請的時間最遲不得超過拆遷期限屆滿前30日。
第四十五條 申請裁決的當事人,應當向裁決機關提交書面申請,同時按照被申請人人數提交申請書副本。
申請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工作單位、身份證明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的姓名、職務;
(二)裁決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三)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身份證明和住所;
(四)其他需要說明的內容。
第四十六條 申請人是拆遷人的,還應當提供下列資料:
(一)房屋拆遷許可證;
(二)被拆遷房屋和安置用房的結構、建築面積、平面示意圖以及相應的評估報告;
(三)其他需要提供的資料。因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拒絕配合,拆遷人無法提供被拆遷房屋結構、建築面積、平面示意圖及其評估報告的,可以在申請書中做出說明並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裁決機關經核實情況屬實的,可以受理。
第四十七條 申請人是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的,還應當提供下列資料:
(一)房屋所有權證明或者租賃關系證明;
(二)戶口簿、身份證等合法身份證明;
(三)其他需要提供的資料。
第四十八條 裁決機關應當自收到裁決申請書之日起10日內進行審查。符合受理條件的,向申請人發送受理通知書;不符合受理條件的,向申請人發送不予受理通知書,並說明理由。
裁決機關應當自受理裁決申請之日起10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自收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10日內向裁決機關提交書面答復。
第四十九條 裁決機關裁決城市房屋拆遷糾紛,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自受理申請裁決之日起30日內作出裁決。
第五十條 裁決機關裁決城市房屋拆遷糾紛,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裁決機關工作人員與裁決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裁決機關裁決時,當事人要求舉行聽證的,裁決機關應當組織聽證。
第五十一條 拆遷當事人對裁決機關不予受理裁決申請的決定,或者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十二條 拆遷人依照本條例規定已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對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提供安置用房、周轉用房,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在拆遷期限內,因拆遷人的行為造成未搬遷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用水、用電、用氣、取暖中斷以及排污、交通阻斷等影響生產、生活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以3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拆遷人應當依法給予賠償。
第五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有關規定,房地產評估價格顯失公正的,評估結果無效;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房地產評估機構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並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房地產評估機構給予警告、依法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六條、第五十條規定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違反本條例規定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
(二)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後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或者對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
(三)未按本條例規定發布拆遷公告的;
(四)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實施房屋拆遷的;
(五)違反本條例規定實施強制拆遷的;
(六)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其他行為。有前款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五十七條 在本省城市規劃區外的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五十八條 在本省城市規劃區內的集體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五十九條 本條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補助與補償標准暫行辦法
第一條為規范城市房屋拆遷補償、補助行為,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健康有序進行,根據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本省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對城市房屋拆遷搬遷補助、臨時安置補助(過渡期)和經營性用房停產、停業補償,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支付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以被拆遷房屋的房屋所有權證和房屋權屬檔案記載的建築面積為依據計算。
第四條被拆遷房屋實行貨幣補償的,一次性支付6個月的臨時安置補助費;實行回遷安置的,按協議約定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五條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已經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被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支付給房屋承租人。
第六條拆遷住宅房屋,一次性支付搬遷補助費的標准為:
(一)設區的市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在30平方米(含30平方米,下同)以下的,一次性支付搬遷補助費200—300元;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超過30平方米的,每平方米支付搬遷補助費7—10元。
(二)縣(市)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下的,一次性支付搬遷補助費150—200元;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超過30平方米的,每平方米支付搬遷補助費5—7元。
(三)建制鎮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下的,一次性支付搬遷補助費90—200元;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超過30平方米的,每平方米支付搬遷補助費3—5元。
第七條拆遷非住宅房屋,一次性支付搬遷補助費的標准為:
(一)設區的市商業營業用房每平方米支付15—20元,生產用房每平方米支付20—25元,辦公用房每平方米支付10—12元,倉儲用房每平方米支付15—20元。
(二)縣(市)商業營業用房每平方米支付10—15元,生產用房每平方米支付15—20元,辦公用房每平方米支付7—10元,倉儲用房每平方米支付10—15元。
(三)建制鎮商業營業用房每平方米支付7—10元,生產用房每平方米支付10—15元,辦公用房每平方米支付5—7元,倉儲用房每平方米支付7—10元。
第八條實行貨幣補償和現房產權調換的,按照本辦法第六條和第七條規定支付搬遷補助費;實行期房產權調換的,按照本辦法第六條和第七條規定支付兩次搬遷補助費。
第九條被拆遷人自行過渡的,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過渡費)的標准為:
(一)設區的市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下的,月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120—200元;超過30平方米的,每平方米月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4—6元。
(二)縣(市)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下的,月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90—150元;超過30平方米的,每平方米月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3—4元。
(三)建制鎮被拆遷房屋建築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下的,月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60—100元;超過30平方米的,每平方米月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2—4元。
第十條拆遷經營性、生產型非住宅房屋或者拆遷許可證頒發前已依法取得營業執照的住宅房屋,拆遷人應當根據被拆遷人在拆遷公告發布的上一年度納稅情況給予經濟補償。經濟補償包括工資補償和經營補償兩部分。經營補償金額按照實際納稅額計算;沒有納稅的,不予補償。
拆遷公告發布前,雖已獲取營業執照,尚無納稅行為的不予補償;拆遷公告發布前,已停產、停業的,不予補償。
第十一條拆遷經營性非住宅房屋,造成停業的,補償標准為:
工資補償應當根據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備案的勞動用工合同在冊(在崗)人員,按本企業上一年度人均月工資標准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經營補償根據上一年度月平均納稅情況給予一次性補償。
造成全部停業的,補償期限不超過6個月;造成部分停業的,補償期限不超過3個月。
第十二條拆遷生產型工業企業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的,補償標准為:
工資補償應當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提供的被拆遷單位在冊(在崗、繳納勞動保險)的人員名冊,按本企業上一年度人均月工資標准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經營補償根據上一年度月平均納稅額給予一次性補償。
造成全部停產的,補償期限不超過6個月;造成部分停產的,補償期限不超過3個月;非正常生產的企業,工資補償按前款規定標準的一半補償,期限不超過6個月。
第十三條拆遷許可證頒發前已依法取得營業執照的住宅房屋,補償標准為:
工資補償根據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備案的勞動用工合同的在冊(在崗)人員,按本企業上一年度人均月工資標准給予一次性補償;未簽訂勞動用工合同的不予補償。
經營補償根據上一年度月平均納稅額給予一次性補償;未納稅的不予補償。
造成全部停業的,補償期限不超過6個月;造成部分停業的,補償期限不超過3個月。
第十四條拆遷出租的非住宅房屋,已簽訂租賃合同的,並在被拆遷房屋所在地房地產管理部門登記備案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和承租人的補償標准為:
(一)根據租賃合同約定的租金標准,給予被拆遷人3個月的一次性經濟補償。
(二)根據本辦法第七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規定的補償標准,給予承租人經濟補償。
未簽訂租賃合同或者租賃合同未到房地產管理部門登記備案的,不予補償。
第十五條城市房屋拆遷補助與補償的具體標准,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組織建設(房地產)、物價、勞動保障等有關部門,根據本辦法,結合本地實際制定。
第十六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8. 晉中市城市房屋拆遷補償管理辦法
www.zhaoj148.com 提供專業的拆遷法律服務臨政發[2005]32號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臨汾、侯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直各委、辦、局、直屬事業單位,各駐臨單位:
《臨汾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辦法》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
二OO五年六月十三日
臨汾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辦法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城市房屋拆遷工作的合法有序進行,根據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價格評估辦法》與《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補助與補償標准暫行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本市城市規劃區內的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入補償、安置的,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拆遷當事人包括拆遷人、被拆遷人、被拆遷房屋承租人。
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房屋承租人是指公房租用憑證或經房地產管理部門登記備案的房屋租賃合同載明的房屋承租人。
第四條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有利於改善城市環境和居民居住條件,有利於保護歷史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跡。
第五條 臨汾市建設局是本市負責城市房屋拆遷工作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辦法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
各縣(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房屋拆遷管理工作。
市、縣、區政府有關部門或單位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積極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房屋拆遷工作。
市、縣(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六條 市、縣(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城市舊區改造控制性詳細規劃,並依法報經批准。城市房屋拆遷的街區應當具有批準的修建性詳細規劃。
各縣(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舊區改造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城市房屋拆遷的中長期計劃和年度計劃。各縣(市)房屋拆遷年度計劃應當報臨汾市人民政府備案。
對涉及拆遷的建設項目,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前,應當以適當形式予以公示,充分聽取擬拆遷范圍內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建設項目規劃一經批准,建設單位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必須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重新審批。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批准其變更前,應當重新進行公示。
不符合前三款規定的,不得實施房屋拆遷。
第七條 拆遷房屋的單位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作為拆遷人實施拆遷。
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不得作為拆遷人,不得接受拆遷委託。
第八條 拆遷人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拆遷委託合同。
被委託的拆遷單位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二)實施拆遷時,應出示委託書。
第九條 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應當向房屋所在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六)產權清晰、無爭議的安置用房證明。
前款第四項規定的拆遷計劃,應當包括拆遷范圍、拆遷方式、拆遷期限、工程開工和竣工時間;拆遷方案應當包括拆遷補償安置資金預算、臨時周轉用房和用於產權調換安置用房的安排。
第十條 拆遷房屋的單位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時,其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不得低於總預算的百分之八十,拆遷房屋的單位提供的用於安置的現房價值可以折價計入,但不得高於拆遷補償
安置資金的百分之三十。安置用房的價值依據拆遷房屋的單位提
供的評估機構的評估報告確定。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的不足部分應
由拆遷房屋的單位在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期限內補足。
第十一條 拆遷補償安置資金應當專款專用,拆遷房屋的單位不得以抽逃、轉移等方式挪作他用。
拆遷房屋的單位應當與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簽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資金專款使用協議,並在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時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十二條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房屋拆遷單位的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經審查符合本辦法第九、十、十一條規定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不符合其規定的,不予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並應當作出書面答復,說明理由。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拆遷入
實施拆遷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十三條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之日起5日內,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事項,在拆遷范圍內予以公告。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拆遷人應當向被拆遷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十四條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確定拆遷范圍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及其附屬物;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建立新的房屋租賃關系。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有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應當經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1年。
第十五條 拆遷人應當自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之日起5日內,在拆遷范圍內公示下列內容,公示時間不得少於30日:
(一)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二)房屋拆遷許可證;
(三)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四)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落實情況;
(五)其他需要公示的內容。
第十六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法簽訂書面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依法簽訂書面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房屋承租人以公房租用憑證或經房地產管理部門登記備案的房屋租賃合同載明的房屋承租人為准。
拆遷人應當自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簽訂之日起15日內,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七條 實行貨幣補償的,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被拆遷房屋的地點、建築面積、結構型式、層次、戶型、朝向和土地使用權取得方式等基本情況;
(二)貨幣補償金額及其支付辦法和期限;
(三)搬遷期限;
(四)搬遷補助費、其它拆遷補償費用及其支付辦法和期限;
(五)違約責任與爭議解決方式;
(六)當事人認為需要明確的其它事項。
第十八條 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除載明本辦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一)(三)(四)(五)(六)項事項外,還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安置用房的地點、建築面積、結構型式、層次、戶型和朝向等情況;
(二)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三)周轉用房地點、建築面積、結構型式、層次及水、電、氣、暖等生活設施情況;
(四)房屋產權調換差價結算辦法和時間;
(五)臨時安置補助費支付辦法和期限。
第十九條 拆遷補償資金和對被拆遷入的安置不落實的得實施拆遷。
第二十條 在拆遷期限內,拆遷人不得實施造成未搬遷的被
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用水、用電、用氣、取暖中斷以及排污、交通阻斷等影響生產、生活的行為。
第二十一條 被拆遷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拆遷人提出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經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實施拆
遷:
(一)有產權糾紛的;
(二)產權人下落不明的;
(三)暫時無法確定產權人的;
房屋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三章 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二十二條 拆遷人應當依法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除國家另有規定外,被拆遷人可依法選擇拆遷補償方式。
被拆遷房屋的貨幣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根據房屋的區位、用途、結構形式、建築面積、裝飾裝修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
第二十三條 被拆遷房屋的性質和面積以房屋權屬證書及權屬檔案的記載為准。
對被拆遷房屋的性質有異議的,應當由房地產管理部門依據城市規劃主管部門提供的合法有效文件進行確認。對被拆遷房屋的面積有異議的,可以委託具有房產測繪資格的房產測繪單位測算。
第二十四條 被拆遷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補償:
(一)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
(二)拆遷范圍確定並公告後,新建房屋和擴建、改建房屋的部分。
第二十五條 拆遷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幼兒園等用於社會公益事業的房屋及其附屬物,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拆遷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9. 城鎮危舊房屋改造拆遷如何賠償
一、 房屋拆遷補償標准 根據被拆遷房屋的結構形式、建築面積、裝飾裝修等因素,依照《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和《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價格評估辦法》,由區財政評審中心評審後作出補償。 1、磚混結構樓房每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元。 2、現澆平房每平方米建築面積650元。 3、樓板平房每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元。 4、混合結構窯洞每平方米建築面積550元。 5、磚石窯洞每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元。 6、磚窯洞每平方米建築面積450元。 7、土窯洞每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元。 8、簡易房每平方米建築面積50元。 9、無門、無窗結構不全的土窯洞、土胚房每平方米建築面積30元。 二、附屬設施補償標准: 1、磚石圍牆:35~45元/m2 2、土圍牆:20元/m2 3、廁所:200~700元/個 4、花欄:30~50元/m 5、輸水管道:20~30元/米 6、旱井:1000~2000元/口 7、石砌渠:10~30元/米 8、土水渠:7~12元/米 9、草坪:6~10元/m2 10、花:5~10元/株 11、大灌木:10~30元/穴 12、綠籬:80~120元/m2 13、闊葉樹:15~120元/株 14、針葉樹:6~150元/株 15、掛果樹:50~300元/株 16、未掛果樹:10~50元/株 17、成才樹:80~180元/株(胸徑≥15cm) 18、苗圃:3000~5000元/畝 19、樹苗(分品種):0.5~3元/株(1cm<胸徑≤3cm) 4~80元/株(3cm<胸徑≤15cm) 20、月台及院內鋪砌:8~30元/m2 21、基礎:按建築面積30~70元/m2 22、菜窖:按建築面積50~90元(磚)/m2 30~45元(土)/m2 23、溫室:13000元/畝 24、影壁:35~100元/m2 25、大門:300~1000/個 26、水窖(容積):85~130元/m3 27、涵洞:450~1000元/m 28、排水管道:20~30元/m 29、護坡(表面積):20~40元/m2 30、雞舍:6~8元/m2 31、豬圈:30~150元/m2 32、雜棚:柱頭高2米以內,30元/m2;柱頭高2米以上,每高0.1米,增加1元/m2,以3米為限 33、線桿(標准線桿):300~500元/根(企業搬遷變壓器按電力部門預(決)算的60%補償) 34、電話:50元/部 35、有線電視:300元/戶 36、自來水:500元/戶 37、電網改造:400元/表 38、太陽能:400元/台 39、家用取暖鍋爐:500~2000元/個 40、衛生間潔具:500~1000元/套 41、室內裝潢:50~150元/平方米 42、炕:50~500元/盤 43、檢查井:600/個 44、噴灌管道:15~30元/米 45、火灶:60~200/個 46、噴頭:120~300元/個 47、廣告牌:25~30元/m2 48、硬化:40元/m2 49、不銹鋼欄桿:120元/米 50、彩鋼吊頂:40~50元/m2 51、鋼架樓梯:按長度300元/米 混凝土樓梯:按長度200元/米 52、寬頻:450元/部 53、人工井:1000~7000元/口 54、台階:(投影面積)10~35元/m2 55、石碾、石磨:100元/個 56、其他未例項目根據勘驗另行定價 三、臨時安置補償標准 選擇安置補償的被拆遷人,自行過渡的,由拆遷人支付臨時過渡費。 臨時安置補助費(過渡費)的標准為;房屋建築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下(含30平方米)的,月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120—200元;超過30平方米的,每平方米每月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4—6元。每戶每月最高過渡費為600元,過渡期為18—24個月(按實際過渡期結算)。由拆遷人提供周轉用房的,不再支付臨時過渡費。
10. 山西拆遷補償
法律分析:一、拆遷范圍
河東社區樹脂廠家屬院以南、太行南路以西、規劃南環路以北,白水河公園以東(具體范圍詳見改造拆遷范圍圖)。
二、拆遷實施主體
河東社區居民委員會。
三、拆遷時間
以拆遷主體發布拆遷通告之日起實施。
四、住宅房屋補償
拆遷住宅房屋,被拆遷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
具體補償應查詢相應房型及面積需要。
法律依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八條 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徵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條 國家徵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擬申請徵收土地的,應當開展擬徵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並將徵收范圍、土地現狀、徵收目的、補償標准、安置方式和社會保障等在擬徵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公告至少三十日,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多數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為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召開聽證會,並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
擬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不動產權屬證明材料辦理補償登記。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測算並落實有關費用,保證足額到位,與擬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就補償、安置等簽訂協議;個別確實難以達成協議的,應當在申請徵收土地時如實說明。
相關前期工作完成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申請徵收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