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法規評價

法規評價

發布時間: 2022-05-24 07:17:04

㈠ 開展EHS法律法規合規性評價到底有什麼作用

首先,合規性評價是組織為了履行遵守法律法規要求的承諾,建立、實施並保版持一個或多個程序權,以定期評價對適用法律法規的遵循情況的一項管理措施。

合規性評價的作用有:
(一)全面開展合規性評價,有利於提高普法工作績效,促進學法與用法的密切結合。
(二)全面開展合規性評價,有利於提高各方面的滿意度,進一步提升企業形象。
(三)全面開展合規性評價,有利於增強企業防範法律風險能力,更好地維護企業權益。

㈡ 產品相關的法律法規符合性評價如何進行

一、質量管理體系的"適宜性"
主要是從組織所建立的文件化的質量管理體系的情況看,體系的建立是否考慮了組織的許許多多的條件:如行業的特點;組織規模的大小;人員的素質能力;同時還要考慮到產品和過程的復雜性;過程的相互作用情況;顧客的特點;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等。有關的問題要是融入了文件中,那麼質量管理體系就恰到好處,能適應組織的內、外環境條件,文件的可操作性強,體系運行規范有序。

二、質量管理體系的"充分性"
質量管理體系的充分性可以從質量管理體系是否滿足了GB/T 19001-ISO 9001標準的要求。通常在評價質量管理體系時,應對每一個被評價的過程提出四個基本問題:
1、 過程是否已被識別並適當規定?
2、 職責是否已被分配?
3、 程序是否得到實施和保持?
4、 在實現所要求的結果方面,過程是否有效?
正如標准所示,質量管理體系本身就是一個過程的網路,由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過程所組成,這些過程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相互作用的。如果這當中某一過程沒有識別,也就是說過程的輸入、輸出,過程的控制方法或准則,或者過程的職責沒有明確,那麼這個過程,這些活動就會成為質量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也就是說質量管理體系存在不充分的問題。反過來說如果不存在未被考慮的活動,無論是過程,子過程,微過程,都一一被識別,被管起來也就不存在不充分的問題了。

三、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
從術語上可知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劃活動和達到策劃的結果。標准規定要按(4.1)去策劃質量管理體系,也就是說組織根據質量方針和目標去建立、實施和保持一個質量管理體系,並由體系去確保方針和目標實現,當然為了實現組織的質量目標還需要全體員工的參與,還需要最高管理者確保資源和提供相應得措施,才能實現方針和目標,因而對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的評價可以從如下六個方面去考慮:
1、 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的適宜性和實現情況;
2、 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工作環境滿足要求的能力;
3、 主要過程和關鍵活動達到和預期結果的情況;
4、 產品與顧客、法律法規和預期用途要求的符合性和穩定性;
5、 數據的收集、分析與利用、持續改進措施的有效性;
6、 內審、管理評審、糾正/預防措施等自我完善機制的有效性。

對質量管理體系「三性」的評價是不能割裂開來進行的,它們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進行評價時要綜合分析。

㈢ 適用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評價是什麼意思

這是標准化評審的內容。包括兩層意思:1、對安全生產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識專別並評價,看哪些條款屬適用於你們自己的企業;2、對照這些法律法規標准規范,檢查企業選址、平面布置、設備設施、建構築築物、人員行為、法定檢測檢驗培訓等是否符合要求。

㈣ 政治、經濟、法律評價的依據是什麼呢

  1. 評價的依據:對某人某件事的地位影響的評價,評價有三種,正面的,負面的,中性的。這是基調,其次昰程度,像我國一些老前輩,去世時用了三個偉大,有的用了兩個,有的是先進,有的是光榮,有的是積極,事件有的是影響廣泛,有的是深遠,有的是深刻。這些都是程度上的例子。評價要從人民和歷史的角度來看,對我國是否有利,對人民是否有利,對歷史的發展是否產生了積極影響,這是標准。

  2. 經濟評價的依據:國民經濟評價的概念國民經濟評價,是按合理配置稀缺資源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採用社會折現率等國民經濟評價參數,從國民經濟全局的角度出發,考察工程項目的經濟合理性。

  3. 法律評價的依據:在我國法律的實現的評價標准具有很大的復雜性
    大體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法的實現的情況:
    1、刑事案件的發案率、案件種類、破案率以及對犯罪分子的制裁情況;
    2、法律的社會功能和社會目的是否有效實現及其程度;
    3、社會大眾對社會生活中安全、秩序、公正等法律價值的切身的體會;
    4、人們按照法律規定的行為模式行為的程度;
    5、各類合同的履約率與違約率
    6、人們對法律的了解程度、法律意識以及法治觀念的提高或提高的程度;
    7、與他國或地區的法律實施情況進行可比性研究;
    8、有關法律的成本與收益的比率。
    等等多種具體的評價標准決定著我們法的實現情況。

㈤ 環評的評價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預防因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後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
第三條編制本法第九條所規定的范圍內的規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照本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四條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客觀、公開、公正,綜合考慮規劃或者建設項目實施後對各種環境因素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第五條國家鼓勵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以適當方式參與環境影響評價。
第六條國家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資料庫和評價指標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對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技術規范進行科學研究,建立必要的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科學性。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建立和完善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資料庫和評價指標體系。
第二章
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第七條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
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應當對規劃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作出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一並報送規劃審批機關。
未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草案,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八條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應當在該專項規劃草案上報審批前,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並向審批該專項規劃的機關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
前款所列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按照本法第七條的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九條依照本法第七條、第八條的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報國務院批准。
第十條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實施該規劃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
(二)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三)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
第十一條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規劃,應當在該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採取其他形式,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但是,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編制機關應當認真考慮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的意見,並應當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意見採納或者不採納的說明。
第十二條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在報批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一並附送審批機關審查;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十三條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審批專項規劃草案,作出決策前,應當先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部門召集有關部門代表和專家組成審查小組,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查。審查小組應當提出書面審查意見。
參加前款規定的審查小組的專家,應當從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設立的專家庫內的相關專業的專家名單中,以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
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審批的專項規劃,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十四條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
在審批中未採納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的,應當作出說明,並存檔備查。
第十五條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規劃實施後,編制機關應當及時組織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並將評價結果報告審批機關;發現有明顯不良環境影響的,應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
第三章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第十六條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實行分類管理。
建設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組織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以下統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價;
(二)可能造成輕度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
(三)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公布。
第十七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建設項目概況;
(二)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現狀;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
(四)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措施及其技術、經濟論證;
(五)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
(六)對建設項目實施環境監測的建議;
(七)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設項目,還必須有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環境影響報告表和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內容和格式,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避免與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相重復。
作為一項整體建設項目的規劃,按照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不進行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已經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所包含的具體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建設單位可以簡化。
第十九條接受委託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應當經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審查合格後,頒發資質證書,按照資質證書規定的等級和評價范圍,從事環境影響評價服務,並對評價結論負責。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的資質條件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已取得資質證書的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的名單,應當予以公布。
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不得與負責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審批部門存在任何利益關系。
第二十條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由具有相應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機構編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建設單位指定對其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機構。
第二十一條除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前,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者採取其他形式,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建設單位報批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附具對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採納或者不採納的說明。
第二十二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建設單位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有行業主管部門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經行業主管部門預審後,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辦理。
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六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登記表之日起十五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預審、審核、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第二十三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下列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核設施、絕密工程等特殊性質的建設項目;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
(三)由國務院審批的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
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許可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建設項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區域的不良環境影響,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爭議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二十四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批准後,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採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過五年,方決定該項目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報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原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之日起十日內,將審核意見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第二十五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法律規定的審批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後未予批準的,該項目審批部門不得批准其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第二十六條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應當同時實施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部門審批意見中提出的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第二十七條在項目建設、運行過程中產生不符合經審批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情形的,建設單位應當組織環境影響的後評價,採取改進措施,並報原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部門和建設項目審批部門備案;原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部門也可以責成建設單位進行環境影響的後評價,採取改進措施。
第二十八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後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跟蹤檢查,對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破壞的,應當查清原因、查明責任。對屬於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編制不實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屬於審批部門工作人員失職、瀆職,對依法不應批準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予以批準的,依照本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規劃編制機關違反本法規定,組織環境影響評價時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條規劃審批機關對依法應當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而未編寫的規劃草案,依法應當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而未附送的專項規劃草案,違法予以批準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重新報批或者報請重新審核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擅自開工建設的,由有權審批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辦手續的,可以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建設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有前兩款所列違法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二條建設項目依法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而未評價,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依法批准,審批部門擅自批准該項目建設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接受委託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技術服務的機構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不負責任或者弄虛作假,致使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失實的,由授予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吊銷其資質證書,並處所收費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四條負責預審、審核、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部門在審批中收取費用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退還;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五條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違法批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六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要求對本轄區的縣級人民政府編制的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本法第二章的規定製定。
第三十七條軍事設施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辦法,由中央軍事委員會依照本法的原則制定。
第三十八條本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㈥ 社會政策與法規評估的標准有哪些系答案

1.總體原則:公共政策的評價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價值判斷,然而判斷必須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所以事實判斷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政策評價要堅持價值與事實的有機結合,堅持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標准。
2.具體標准。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公共政策評價標准大致有八個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所投入的各項資源的質與量以及分配狀況。(2)績效。即依據具體明確的目標,分析公共政策對客觀事物與公共政策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影響。績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動的結果,又包含民眾心目中認定的滿意程度。(3)效率。即投入工作量與績效之間的一種比例關系,通常表現為政策投入與政策效果的比率。(4)充分性。即滿足人們需要、價值或機會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績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產生的績效在社會不同群體之間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共政策的類型不一樣,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與觀點也不一樣。(6)適當性。即公共政策目標和所表現出的價值偏好,以及所依據的假設是否合適。具體地說,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標是否是社會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與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7)執行力。即探求影響公共政策成敗的原因,進而導致因果模型的構建。(8)社會發展總指標。即對社會狀態與發展的數量進行描述與分析,既反映過去的動向,又可作為社會現狀的說明,其特徵是以描述性指針為主。

㈦ 法律評價的標準是什麼

在我國法律的實現的評價標准具有很大的復雜性
大體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法的實現的情況:
1、刑事案件的發案率、案件種類、破案率以及對犯罪分子的制裁情況;
2、法律的社會功能和社會目的是否有效實現及其程度;
3、社會大眾對社會生活中安全、秩序、自由、公正、公共福利等法律價值的切身感受;
4、人們按照法律規定的行為模式行為的程度;
5、各類合同的履約率與違約率,各種糾紛的發案率及結案率;
6、人們對法律的了解程度、法律意識以及法治觀念的提高或提高的程度;
7、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實施情況進行可比性研究;
8、有關法律活動的成本與收益的比率。
等等多種具體的評價標准決定著我們法的實現情況。

㈧ 2022年法律法規合規性評價

你在安全或環境中工作嗎?不管是什麼,都要逐一查看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標準的條款。不需要評估所有條款,只要涉及到企業自身應該做什麼,提取相關條款並進行評估即可。評價符合性的標准:企業規章制度中是否提及條款內容,是否有具體措施和記錄。

㈨ 安全生產標准化法律法規評估是什麼意思

正式名稱是 法律法規符合性(18001里是「合規性」)評價
1 將適用於本企業的各級法律、法規、標准等進行識別和獲取(可以向當地政府部門或安監局索取)
2 對適用於本企業的各級法律、法規、標准中的條款 對照本企業現狀進行評價
3 對評價出的不符合項提出整改意見
4 按期整改
5 重新評價 如仍有不符合項 繼續整改 直到全部符合

熱點內容
公司頒布規章制度後的結束語 發布:2025-02-04 10:37:18 瀏覽:907
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0:37:10 瀏覽:358
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確定 發布:2025-02-04 10:35:44 瀏覽:605
招募刑辯法律援助律師 發布:2025-02-04 10:08:03 瀏覽:559
網路輿論與司法審判 發布:2025-02-04 10:02:38 瀏覽:631
2016年訴訟法收費標准 發布:2025-02-04 09:55:14 瀏覽:841
商法之商 發布:2025-02-04 09:23:02 瀏覽:154
工商局合同科向群眾宣傳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09:09:19 瀏覽:363
疫情防控司法所 發布:2025-02-04 08:50:42 瀏覽: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監督員 發布:2025-02-04 08:49:16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