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局法規
① 買賣胚胎構成什麼罪
法律分析:買賣卵子屬於違法違規行為。國家衛計委明確規定,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以任何形式募集供卵者進行商業化的供卵行為,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配子、合子、胚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之所以該行為如此猖獗,是由於在買賣卵子問題上,我國相關立法不完善。為避免類似事件反復出現,我國應當盡快建立卵子庫,同時及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增加相應懲罰手段。卵子交易刑法沒有明確規定為犯罪行為,或涉嫌非法經營罪。卵子取得必須在醫療機構進行,若醫療機構非法從事卵子交易,則涉嫌非法經營罪,情節特別嚴重的,最高可處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如果是一些無證的私人進行,或者醫生在非指定機構進行生殖輔助手術,則涉嫌非法行醫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三十六 條的規定,是指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擅自從事醫療活動,情節嚴重的行為。在本案中,兩名被告人在明知他人實施非法代孕和取卵手術的情況下,仍散布廣告、組織和協助他人實施非法代孕和取卵等行為,並致被害人重傷,兩人即使未實施手術,但也構成非法行醫罪的共犯。
② 人體胚胎的胚胎發育
從受精卵發育為一個新個體歷經復雜的演變過程,包括細胞增殖、死亡、分化、識別、遷移和功能表達,以及組織和器官的形成等。這些變化具嚴密規律,具有精細的時間順序和空間關系。來自同一受精卵的細胞,它們的基因結構是相同的,胚胎發育變化中,細胞基因的表達起決定作用,並受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胚胎發育機理是現代發育生物學中重大的研究課題。 細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是指幼稚細胞發育為具有某些特殊結構和功能的過程。如桑椹胚分化為內細胞群和滋養層兩類不同的細胞。內細胞群又分化為三個胚層,三個胚層再分化形成各種組織。又如,造血幹細胞先分化為各種造血相祖細胞,後者再分化為不同的血細胞;骨原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或軟骨細胞;精原細胞分化為精子等。這是廣義的分化概念,它包括形態結構和功能的成熟過程。狹義的或更嚴格的分化概念,是指原始的或尚未定向的細胞不可逆地轉變為某種定向細胞的時刻,它稱之為決定(determination)。細胞的決定發生在它的形態結構變化之前,它的主要標志是能合成某種特殊蛋白質(如酶、受體等),故可以用測定蛋白質、受體或酶等技術研究細胞的分化。
不同種屬動物,其早期胚胎細胞出現決定的時間不同。如無脊椎動物的卵裂球已經決定,故一部分卵裂球不能發育為完整的個體;而哺乳類的卵裂球尚未決定,其一部分卵裂球也可發育為一個完整的胚胎。如人桑椹胚若被分隔成兩團細胞,它們各自可發育為一個胎兒(單卵孿生)。 組織和器官的形態發生(morphogenesis)是通過細胞的形態變化和運動、細胞的識別和粘著、細胞增殖和死亡等過程而實現的。
1.細胞形態變化和運動 胚胎的形態發生多與細胞層的鋪展 、卷折、陷入、隆起和細胞遷移有關,而這又與細胞內微絲、微管配布引起的細胞形態變化和細胞外基質大分子物質的濃度有關。如外胚層在形成神經板、神經溝和神經管的過程中,細胞內微管先沿其兩極平行縱向排列,細胞則沿縱軸伸長形成神經板,繼而微絲平行排列於細胞頂端,細胞該端變窄,神經板逐漸下陷形成神經溝與神經管。體外培養的細胞向一個方向運動時,細胞則伸長,胞質內的微管也沿伸長和運的方向縱行排列,細胞前緣的細胞膜呈波浪狀前行運動,也是與膜下大量微絲的參與相關的。基質大分子物質如纖維粘連蛋白(fibronectin)、層粘連蛋白(laminin)、膠原、糖胺多糖等也參與細胞的運動,它們可能通過細胞膜的蛋白受體與胞質內微絲連接,從而調節微絲、微管的排列方向而引起運動。細胞通過這種方式識別這些物質的濃度梯度,從而調整運動的方向。
(1)外胚層細胞呈立方形,微絲和微管任意分布
(2)細胞變長,微管平行於長軸排列,形成神經板
(3)細胞頂部縮窄,微絲與表面平行分布,形成神經管
2.細胞識別和粘著 胚胎發育中,同類或相關細胞能彼此識別,經過遷移能按一定的模式類聚和粘著在一起,構成組織。近年認為,這是由於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受體與相關細胞細胞衣內的糖鏈結合的結果。
3.細胞增殖和死亡 胚胎時期的細胞增殖十分旺盛,其調控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已知與多種刺激相應細胞增殖的化學因子有關,如生長激素、性激素、神經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血細胞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血細胞發生的多種集落刺激因子等。許多組織的細胞還產生抑素,可抑制自身的增殖。細胞內cAMP濃度下降時,細胞分裂加快,反之減慢。
胚胎發生中廣泛存在細胞定時死亡現象,稱程序性細胞死亡(apoptosis)。它是器官正常發生的重要因素,唯其機制不明。如人胚的尾芽和鰓的定期消失;早期手和足都形似槳板,在預定指或趾之間的細胞死亡後,才能形成指或趾。又如循環系統發生過程中的某段動脈或靜脈的定時退化、女性中腎管的定期退化、男性中腎旁管的定期消失等都屬此例。 在胚胎的細胞分化和形態發生中,組織或細胞之間常是互以對方為條件而相互影響的。當相互作用的一方導致另一方的發育發生變化時,稱此現象為誘導(inction)。誘導的實例甚多,如脊索誘導其背側的外胚層發生神經管;眼發生中的視泡誘導表面外胚層發生晶狀體;肢芽中胚層誘導表面外胚層形成頂嵴,後者決定肢體的形態發育。還有多層次誘導現象,如視泡誘導形成晶狀體,後者再誘導表面外胚層和鄰近的間充質形成角膜。相互誘導作用的事例如在是腎的發生中,輸尿管芽誘導生後腎組織形成腎小管,生後腎組織又誘導輸尿管芽分支形成集合小管。誘導作用具有嚴格的組織特異性和發育時期的限制,若過程受到干擾,改變原有的時空關系,就可能發生先天性畸形。關於誘導作用的機理,雖有不少實驗研究,但迄今仍無明確結論。
③ 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
法律分析: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的,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九條 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④ 人獸胚胎的理論的提出
2008年7月5日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的一項決議令世界嘩然。該項決議宣布,人類與動物細胞混合起來製造胚胎並用於醫學研究原則上可以開展,該機構將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申請,逐個進行審查。
這項決議立刻在世界范圍引起了爭論,焦點是這項決議會否導致怪物「卡美拉」的誕生,從而顛覆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一旦科學的追求試圖突破人類道德的框架,最後的平衡和底線該由誰掌握?
經過一年多慎重考慮,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於2008年1月17日宣布:「許可委員會認為,兩份申請符合所有法律規定,現向他們頒發一年期科研許可證,兩項研究須在各自的具體限制條件下展開。」
2008年4月1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研究人員稱,他們成功培育出了人獸混合胚胎。這一天,距離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批准該項研究不足三個月。
在此項研究中,紐卡斯爾大學把從人類皮膚細胞中提取的DNA注入來自母牛卵巢的卵子,卵子的所有遺傳物質已經基本上被去除。經過在實驗室的3天發育,他們最終得到了所謂的人獸混合胚胎。目前,這個已經存活了幾天的人獸混合胚胎,含有32個細胞,研究人員希望它能繼續生長到第6天,再從中取出幹細胞供研究。
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2008年7月5日決定,批准研究人員用動物卵子和人體遺傳物質混合形成胚胎,為醫學研究提供幹細胞來源。這一決定引起巨大爭議,支持者和反對者相持不下。
⑤ 冷凍胚胎犯法嗎
在涉及人類輔助生殖的具體司法實踐中,法院在裁判案件時,勢必都會面對一個最基本的法律問題:人體胚胎在法律上是如何界定的,抑或到底應該如何界定?目前,關於人體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我國法律法規並未進行明確的界定
【法律依據】
主體說認為,人類胚胎不僅不能用民法「物」的標准衡量,而且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器官,而是男女兩個人精子與卵子結合產生的生命體。民法物的使用價值具有消費性,胚胎不能用於消費,也不具有民法物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 更有學者指出,作為一種更接近人而非物的人格體,涉及胚胎的法律調整應當在利益衡量的基礎上立足於人格權法的角度來進行。 我們認為,雖然主體說抑或人格體說的觀點對於生命的尊重及其法律適用存在生命倫理上的支撐,但是將尚未移入母體子宮孕育的冷凍胚胎視為生命抑或人格承載體,可能存在「矯枉過正」的理論疑問。事實上,我國法律對於胎兒預留份額這一繼承權的規定也隱約透漏著這樣的解釋,即只有當受精胚胎在母體孕育的過程中才能被視為生命體,從而可以享有繼承權。
客體說認為,將尚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冷凍胚胎作為人來保護,在民法上是說不通的。民法上的物分為倫理物、特殊物和普通物三個類型,將冷凍胚胎等脫離人體的器官和組織作為民法領域中的倫理物,而不是將其作為主體,能夠體現其特殊的法律屬性和法律地位,能夠得到民法的充分保護,因而沒有必要將其界定為主體。因此,既然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是物,那麼在物的所有權人死亡後,冷凍胚胎當然就成為遺產,是繼承人繼承的標的。 將物的類型區分為倫理物、特殊物與普通物的觀點,在整體上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將包含人類生命潛能的冷凍胚胎納入到倫理物的范疇,進而適用關於物的繼承、贈送等相關民法規定,恐怕在現有法律關於人類輔助生殖等不健全的背景下會造成觀念、操作上的混亂。
折中說認為,冷凍胚胎既不屬於人,也不屬於純粹的物,而是介於人和物之間的蘊含未來生命潛能的特殊之「物體」。對於該特殊之物,既不能適用人格權法的規定,也不能適用物的民法規定,因而人們在處置冷凍胚胎時應該受到雙重約束,也將賦予胚胎比一般之物更多的保護。
⑥ 論文:關於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產生的法律問題及其立法
第一節 概 述
一,人工生殖技術的概念
人工生殖技術,是指用現代科學和醫學的技術,方法改變性與生殖的聯系或代替人類生殖過程中的某一環節或全部過程.
人工生殖技術,從廣義上說,包括控制生育技術和輔助生育技術兩個方面.從狹義上說,就是指輔助生殖技術.控制生育技術是將性與生殖分離,主要解決人口數量問題;而輔助生育技術是將生殖與性分離,主要解決不育問題.
(一)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是指用人工方式將精液注人女性體內以取代性交途徑使其妊娠的一種方法.根據精液來源的不同,人工授精分為夫精人工授精(AIH),即使用丈夫的精子所進行的人工授精;供精人工授精(AID),即使用供精者的精於所進行的人工授精.
(二)體外受精
體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又叫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Embryo Transfer,IVF—ET),是指從女性體內取出卵子,在器皿內培養後,加入經技術處理的精子,待卵子受精後,繼續培養,到形成早期胚胎時,再轉移到子宮內著床,發育成胎兒直至分娩的技術.由於受孕過程的最早階段發生在體外試管內,因此俗稱試管嬰兒技術,生育出來的嬰兒稱為"試管嬰兒".
體外受精主要解決女性不孕問題,對於開展人類胚胎學和遺傳工程學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代孕母親
代孕母親(Surrogate Mother),是指代人妊娠的婦女.代孕母親或用他人的受精卵植入自己的子宮妊娠,或用自己的卵子人工授精後妊娠,分娩後孩子交給委託人撫養.代孕母親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
二,人工生殖技術立法的意義
人工生殖技術利用得當,造福人類,利用不當則危害人類.而通過立法可以促進其健康發展,造福人類,防止其異化對社會造成的危害:①人工生殖技術應用,推廣於社會,不是一個單純的,孤立的科技問題,它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傳統習俗與道德觀念的強烈沖擊.立法可以克服社會的某些阻礙作用,促進生殖技術與社會的協調,②人工生殖技術的使用過程有時並不安全.如操作人員失誤造成患者懷錯孕,引發嬰兒爭奪戰,患者因生殖技術而感染上艾滋病等.立法可以保障生殖技術的安全,並禁止生殖技術商業化,保證其純潔性;
③人工生殖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自然生殖的環節,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立法可以明確有關嬰兒的法律地位,父母子女身份,使生殖技術產生的復雜人際關系得到理順,有助於家庭的和睦,社會的穩定,有助於充分保障公民的生育權利,促進計劃生育.
第二節 國外人工生殖技術立法
一,人工授精引發的法律問題及相關立法
(一)誰是AID嬰兒的父親
AID嬰兒可以說有兩個父親:一個是生物學父親(遺傳學意義上的父親),即供精者;一個是養育父親(社會學意義上的父親),即生母之夫.那麼,誰是AID嬰兒法律上的父親 許多國家的法律認為,養育父親與嬰兒雖無生物學上的血緣關系,但夫妻合意進行人工授精的行為,已表達了願將嬰兒作為夫妻雙方共同子女的意思表示,所以應視其為嬰兒的親生父親.
(二)AlD嬰兒的法律地位
1967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法律規定,凡由指定的開業醫生進行的AID,並附有夫妻雙方同意書的,AID嬰兒對其生母的丈夫,具有婚生子女的身份.目前,美國已有25個州制定了這樣的專門法規.丹麥人工授精法案規定,在丈夫同意下出生的AID子女,具有婚生子女的身份.日本自1957年第一例人工授精嬰兒誕生以來,以民法學家為主開展的對AID嬰兒的法律地位,即應否視為嫡子的問題進行了幾十年的討論,仍未取得一致意見.英國則將AID嬰兒視為非婚生子女.從發展趨勢看,多數國家傾向於主張夫妻合意的AID子女應推定為婚生子女,與生母之夫的關系視為親生父子關系.妻子進行AID,如果丈夫不知情或未曾同意,他對嬰兒有否認權.
(三)AID的法制化管理
從各國的情況來看,AID應用管理中存在不少問題:如缺乏統一的技術准則;很少對供精者進行遺傳學檢查;同一份精液被多次使用的情況很普遍,增大了近親婚配的危險;由於操作者的工作失誤或玩忽職守造成的事故時有發生,等等.因此不少國家都在加強人工授精管理方面的立法,以建立起人工授精管理法律制度.如加拿大實行有償人工授精製度,規定只能在指定的醫院進行,可享受保險,對出生的嬰兒要詳細記載,定期隨訪.法國法律規定,對婚姻關系穩定,男方確無生育能力以及有遺傳性疾病的夫婦可以免費從本國的13個精子庫中獲得精子進行人工授精.
冰島有50多個人工授精受孕點,由於人口稀少,為避免血緣婚配,特意從丹麥引進精子.南非規定要詳細記錄供精者身高,年齡,眼睛,頭發和皮膚的顏色,人種,宗教,職業,教育程度和愛好,受者也需要接受相同內容的檢查,並保證在生理,身體,社會和精神方面適合人工授精.英國不禁止任何人包括單身婦女接受人工授精,但能否對單身婦女進行人工授精則應由不孕治療中心的專家做出決定.在做決定時要充分考慮未來孩子的幸福及孩子未來是否需要和承認父親.匈牙利法律規定,只能是在本國定居,年齡在40歲以下,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經醫生同意不能自然懷孕的婦女才可進行人工授精.
德國法律規定,人工授精只許在婚姻關系內(夫婦)進行.美國1986年立法嚴令禁止使用新鮮的精液進行人工授精,以防止息者感染上艾滋病.利比亞刑法規定,以暴力,威脅和欺騙手段對婦女進行人工授精的任何人應處以監禁,婦女同意人工授精的也要處以監禁.
二,體外受精引發的法律問題及相關立法
(一)誰是lVF嬰兒的父母
在IVF中,因配子來源和妊娠場所的不同,造成試管嬰兒有多個母親,多個父親的復雜情況.在沒有其他變數階情況下,一個IVF孩子最多可能有5個父母:提供遺傳物質精子和卵的父親和母親,提供孕育環境十月懷胎的母親,僅僅承擔養育義務的父母.從而將AID提出的"誰是父親"的問題,擴大為"誰是試管嬰兒的父母"的問題.
各國的法律觀念一般認為,生下嬰兒的婦女應當是孩子的合法母親.如1990年英國《人生育和胚胎法》規定,一個由植入體內的胚胎或精子和卵子而孕育孩子的婦女應被視為該名孩子的母親,而非其他婦女.因此,盡管試管嬰兒與准備充當孩子養育父母的夫婦雙方無任何遺傳關系,仍應確定這對夫婦為孩子的合法父母.因為孩子的遺傳父母僅僅是分別提供了精子和卵子,他們互不認識,更談不上有合法的婚姻關系及養育孩子的合意.而養育父母則不同,他們有合法的婚姻關系,有作為孩子的父母的共同願望,因此應視試管嬰兒為他們的婚生子女,享有婚生子女的一切權利.
(二)受精卵和胚胎的處置
1.受精卵和胚胎的法律地位.即受精卵和胚胎是不是人 是否享有繼承權 銷毀或丟棄多餘的胚胎是否構成殺人 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是人,因此應尊重他們,不應把他們作為工具,手段來使用,不應未經主人同意就處理掉他們.另一種意見認為不是人,不應該具有同人一樣的法律地位.
2.胚胎的研究與處置.胚胎研究意義重大:可以改善體外受精技術;有利於移植胎兒組織治病;有可能解開癌的秘密,有助於征服癌症;可以了解先天性疾病和流產及不孕的原因,有利於及早發現遺傳或染色體畸形以及有利於發展新的避孕葯具等.但是,它也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但各國對此認識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立法.
與體外受精和胚胎研究相關的還有胚胎冷藏和保管問題.英國《人生育和胚胎法》規定,配子的最長保管期為10年,胚胎的保管期為5年,任何配子或胚胎的保管期都不能超過其法定保管期限,准許在保管期後任由它死去.法國《生命科學與人權》法律草案建議,冷凍胚胎在保存5年後,在其親生父母由於死亡,離婚,分居而不再是夫妻後必須銷毀,但也可以轉贈給其他夫婦.同時,各國法律都禁止商業性獲取胚胎.
3.限制胚胎植入子宮的數額.生殖技術的一個副作用是比自然妊娠多胎率明顯上升.多胎妊娠對孕婦及胎兒的危險是顯而易見的,且加重了多胎家庭的負擔.多胎妊娠的解決方法之一就是減胎術,這在今天雖已是較安全的手段,但因倫理道德和情感方面的問題而難被接受.因此一些國家如英,德和比利時已有立法限制胚胎移植的數目.如德國《胚胎保護法》規定移植進子宮的胚胎限制為3個.
4.遺傳物質的來源.根據英國法律,如果沒有捐精人的書面許可,任何人也不能使用捐獻的精子.德國《胚胎保護法》不允許用已死亡的人的精子或卵子進行體外受精.
三,代孕母親引發的法律問題及相關立法
(一)誰是孩子的父母
這有以下幾種情況:①生者為母.不論精子,卵子由誰提供,生育嬰兒的婦女與其丈夫是嬰兒的父母.如澳大利亞的法令規定,生育嬰兒的母親及其丈夫為嬰兒的法律父母.②根據遺傳學來確定親子關系.如英國規定提供精子和卵子的男女為嬰兒的父母.③按契約約定來確定親子關系.即代孕母親所生的嬰兒為委託方夫婦的子女.如美國新澤西,密執安等州的法律規定,嬰兒的父母是委託代生的那對夫婦.
(二)代孕是否合法
代孕母親以收取報酬為目的,出租子宮,被他人看作生育機器,是對婦女尊嚴的侵犯,也變相地使嬰兒成為商品;加之有的母親替女兒代孕,姐姐替妹妹代孕,祖母替孫女代孕,造成家庭倫理關系混亂.因此,不少國家立法禁止代孕母親.如瑞典認為,代孕母親是違背法律基本原則的,所以代生協議是無效的.1992年法國《生物倫理法律草案》禁止代孕母親,那些已替人懷孕的婦女只能將生下的孩子歸為已有,否則要追究其法律責任.1985年英國《代孕協議》法案規定,對從事商業性代孕行為和刊登與代孕有關的廣告行為要進行刑事制裁.德國《胚胎保護法》規定,受精卵只能由親生母親的子宮來孕育,如果植入其他婦女(代孕母親)的子宮,醫生和代理機構將受處罰.
第三節 我國人工生殖技術立法
一,我國人工生殖技術應用和立法現狀
(一)人工生殖技術研究和應用
我國人工生殖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比發達國家起步要晚,但發展相當迅速.目前,上海,廣州,哈爾濱,杭州等地都開展了體外受精技術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己趕上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二)人工生殖技術立法
為了制止一些單位濫用人工生殖技術,1989年衛生部發出關於嚴禁用醫療技術鑒定胎兒性別和濫用人工授精技術的緊急通知規定,人工授精除用於科學研究外,其他醫療保健機構一律不得開展.為了保證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安全,有效和健康發展,規范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和管理,保障人民身體健康,2001年2月20日衛生部頒布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和《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同年5月14日衛生部發布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人類精子庫基本標准和技術規范》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並於2003年6月修訂後重新公布.衛生部從2001年起論證,批准了一批可以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可以設置精子庫的醫療機構.
為了解決供精人工授精所生嬰兒的法律地位,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有關司法解釋中指出,"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一致同意進行人工授精,所生子女應視為夫妻雙方的婚生子女".
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
(一)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目的和倫理原則
1.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目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規定,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應當以醫療為目的,並符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倫理原則和有關法律規定.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應當在經過批準的醫療機構中進行.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配子,合子,胚胎.禁止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
2.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倫理原則.為安全,有效,合理地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保障個人,家庭以及後代的健康和利益,維護社會公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必須遵守以下倫理原則:①有利於患者的原則;②知情同意的原則;③保護後代的原則;④社會公益原則;⑤保密原則;⑥嚴防商業化的原則;⑦倫理監督的原則.
(二)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審批
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機構必須是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或持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並應當符合下列條件:①具有與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相適應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②具有與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相適應的技術和設備;③沒有醫學倫理委員會;④符合衛生部制定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的要求.
申請開展供精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一胚胎移植技術及其衍生技術的醫療機構,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初審意見,衛生部審批.申請開展夫精人工授精技術的醫療機構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批並報衛生部備案.
(三)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實施
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當符合衛生部制定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的要求.遵循知情同意原則,並簽署知情同意書.涉及倫理問題的,應當提交醫學倫理委員會討論.醫療機構應當與衛生部批準的人類精於庫簽訂供精協議;嚴禁私自采精;應當索取精子檢驗合格證明.醫療機構應當為當事人保密,不得泄露有關信息.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不得進行性別選擇,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技術檔案管理制度.供精人工授精醫療行為方面的醫療技術檔案和法律文書應當永久保存.
1.遵守《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從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各類醫療機構和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必須遵守《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在技術操作上嚴格掌握各項不同輔助生殖技術的適應證並排除禁忌證.健全,完善病案管理制度,隨訪制度等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手冊並切實付諸實施.涉及倫理問題的,應當提交醫學倫理委員會討論.
2.簽署知情同意書.實施人工授精的機構,在實施授精前,必須與不育夫婦簽訂《知情同意書》及《多胎妊娠減胎術同意書》.供精人工授精只能從持有衛生部批准證書的人類精子庫獲得精源,並必須向人類精子庫反饋妊娠,子代以及受者使用冷凍精液後是否出現性傳播疾病的臨床信息等情況,記錄檔案應永久保存;每一位供精者的冷凍精液最多隻能使5名婦女受孕; 對每一位受者都應進行隨訪;並對供受精者雙方的檔案按規定保密.
實施體外受精與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術的機構,必須遵守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條例的規定,並同不育夫婦簽署相關技術的《知情同意書》和《多胎妊娠減胎術同意書》;對於多胎妊娠必須實施減胎術,避免雙胎,嚴禁三胎和三胎以上的妊娠分娩.對於供精體外受精與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術,還必須向供精的人類精子庫及時准確地反饋受者的妊娠和子代等相關信息.
3.實施技術人員的行為准則.《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規定,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人員應當做到4個"必須"和11項"禁止".4個"必須"是:①嚴格遵守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律法規;②嚴格遵守知情同意,知情選擇的自願原則:③尊重患者隱私權;④在同一治療周期中,配子和合子必須來自同一男性和同一女性.
11項"禁止"是:①禁止無醫學指征的性別選擇;②禁止實施代孕技術; ③禁止實施胚胎贈送;④禁止實施以治療不育為目的的人卵胞漿移植及核移植技術;⑤禁止人類與異種配子的雜交;禁止人類體內移植異種配子,合子和胚胎;禁止異種體內移植人類配子,合子和胚胎;⑥禁止以生殖為目的對人類配子,合子和胚胎進行基因操作;⑦禁止實施近親間的精子和卵子結合;⑧禁止在患者不知情和不自願的情況下,將配子,合子和胚胎轉送他人或進行科學研究;⑨禁止給不符合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規和條例規定的夫婦和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⑩禁止開展人類嵌合體胚胎試驗研究;11,禁止克隆人.
三,人類精子庫管理
(一)人類精子庫管理的目的
《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規定,規范人類精子庫管理是為了保證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安全,有效應用和健康發展,保障人民健康.人類精子庫,是指以治療不育症以及預防遺傳病等為目的,利用超低溫冷凍技術,採集,檢測,保存和提供精子的機構.
人類精子庫必須設置在醫療機構內.精子的採集和提供應當遵守當事人自願和符合社會倫理原則.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進行精子的採集與提供活動.
(二)人類精於庫的基本任務
根據《人類精子庫基本標准和技術規范》的規定,人類精子庫的基本任務是:①對供精者進行嚴格的醫學和醫學遺傳學篩查,並建立完整的資料庫;②對供精者的精液進行冷凍保存,用於治療不育症,提供生殖保險等服務;③向持有衛生部供精人工授精或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批准證書的機構提供健康合格的冷凍精液和相關服務;④建立一整套監控機制,以確保每位供精者的精液標本最多隻能使5名婦女受孕,⑤人類精子庫除上述基本任務外,還可開展精子庫及其相應的生殖醫學方面的研究,如:供精者的研究,冷藏技術的研究和人類精子庫計算機管理系統的研究等.
(三)人類精子庫的倫理原則
為了促進人類精於庫安全,有效,合理地採集,保存和提供精子,保障供精者和受者個人,家庭,後代的健康和權益,維護社會公益,人類精於庫也必須遵守以下倫理原則:①有利於供受者的原則;②知情同意的原則;③保護後代的原則;④社會公益原則;⑤保密原則;⑥嚴防商業化的原則;⑦倫理監督的原則.
(四)人類精子庫的審批
設置人類精子庫應當經衛生部批准.人類精子庫必須設置在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或持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執業許可證》的省級以上(含省級)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內,並符合《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的規定條件:①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②設有醫學倫理委員會;③具有與採集,檢測,保存和提供精子相適應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④具有與採集,檢測,保存和提供精子相適應的技術和儀器設備;⑤具有對供精者進行篩查的技術能力;⑥應當符合衛生部制定的《人類精子庫基本標准》.
(五)精於的採集與提供
精子的採集和提供應當在經過批準的醫療機構中進行,嚴格遵守衛生部制定的《人類精子庫技術規范》和各項技術操作規程.供精者應當是年齡在22—45周歲之間的健康男性,且只能在一個人類精子庫中供精.人類精子庫應當對供精者進行健康檢查和嚴格篩選,不得採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人員的精液:①有遺傳病家族史或者患遺傳性疾病;②精神病患者;③傳染病患者或者病源攜帶者;④長期接觸放射線和有害物質者;⑤精液檢查不合格者;⑥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
人類精子庫應當和供精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採集精子後,應當進行檢驗和篩查.精於冷凍6個月後,經復檢合格,方可向獲批准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提供,並提交檢驗結果.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不得向醫療機構提供.嚴禁向醫療機構提供新鮮精子;嚴禁向未經批准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提供精子.一個供精者的精子最多隻能提供給5名婦女受孕.人類精子庫應當建立供精者檔案,對供精者的詳細資料和精子使用情況進行計算機管理並永久保存.人類精子庫應當為供精者和受精者保密,未經供精者和受精者同意不得泄露有關信息.
(六)人類精子庫技術規范
1.供精者基本條件:①供精者必須原籍為中國公民;②供精者贈精是一種自願的人道主義行為;③供精者必須達到供精者健康檢查標准;④供精者對所供精液的用途,權利和義務完全知情並簽訂供精知情同意書.
2.自精保存者基本條件:①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時,有合理的醫療要求,如取精困難者和少,弱精症者;②出於"生殖保險"目的:需保存精子以備將來生育者;男性在其接受致畸劑量的射線,葯品,有毒物質,絕育手術之前,以及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需保存精子准備將來生育等情況下要求保存精液;③申請者須了解有關精子冷凍,保存和復甦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影響,並簽訂知情同意書.
3.人類精子庫不得開展的工作:①人類精子庫不得向未取得衛生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批准證書的機構提供精液;②不得提供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精液;③不得提供新鮮精液進行供精人工授精,精液冷凍保存需經半年檢疫期並經復檢合格後,才能提供臨床使用;④不得實施非醫學指征的,以性別選擇生育為目的的精子分離技術:⑤不得提供2人或2人以上的混合精液;⑥不得採集,保存和使用未簽署供精知情同意書者的精液;⑦人類精於庫工作人員及其家屬不得供精,⑧設置人類精於庫的科室不得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其專職人員不得參與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⑦ 英國為什麼要通過人工授精與胚胎法案
爭議最大的就是允許在醫學目的下培養人獸混合胚胎 理由: 科研人員把人類的DNA注入到幾乎所有基因物質都被移除的動物卵子中,從而製造出一個混合胚胎。這種胚胎99%以上的遺傳物質都屬於人類,可用於提取研究用胚胎幹細胞。幹細胞可以分化成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在器官移植和探尋由帶有遺傳缺陷的幹細胞所導致的帕金森氏症、脊髓性肌萎縮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病因方面都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⑧ 如何看待中國首例冷凍胚胎案處理
國內首例因爭奪冷凍人體胚胎處置權引發的案件一審宣判,引發各方對相關法律及倫理問題的思考。 一場車禍,奪去了一對年輕夫妻的生命,留下了四位無助的失獨父母。夫妻二人保存在醫院里的冷凍胚胎,成為雙方父母最後的慰藉。為了取得冷凍胚胎,雙方父母打起了官司,醫院也牽涉其中。5月15日,國內首例因爭奪冷凍胚胎處置權引發的繼承糾紛案在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一審宣判。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繼續由醫院保存冷凍胚胎。 冷凍的人體胚胎,能不能繼承?這起罕見的案件背後,有許多復雜的法律和倫理難題需要解開。 判決 冷凍胚胎不能繼承 家住江蘇宜興的小沈與小劉,因自然生育存在困難,2012年8月,他們來到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採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手術(俗稱「試管嬰兒」)繁育後代。取得受精卵後,醫院為了防範病症,並未立即進行新鮮胚胎移植,而是當天冷凍了四枚胚胎。胚胎移植原本定於2013年3月25日進行,但就在手術前幾天,小沈與小劉遭遇車禍,不幸死亡。 保存在南京鼓樓醫院的四枚冷凍胚胎,成為雙方父母延續「香火」的唯一希望。為此,雙方父母經過多次交涉,開了各種證明,希望獲得胚胎處置權。但是院方明確表示,不能將冷凍胚胎交給他們。 院方表示,對於「試管嬰兒」技術及相關管理問題,衛生部門已有規定。作為醫療機構,院方不可能違反規定而對少數個人特殊對待。對於老人的請求,他們只能報以同情。 無奈之下,2013年11月,死者小沈的父母選擇與親家「對簿公堂」,要求獲得兒子兒媳遺留的冷凍胚胎的監管和處置權,並將醫院列為第二被告。光明日報記者事後了解到,其實原告與被告的共同目的都是想從醫院取回冷凍胚胎。有業內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現「告親家」的一幕,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訴訟策略。他們認為,這比直接起訴醫院勝算要大。 宜興法院審理後認為,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施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手術過程中產生的受精胚胎具有發展為生命的潛能,是含有未來生命特徵的特殊之物,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樣任意轉讓或繼承,不能成為繼承的標的。同時,夫妻雙方對權利的行使應受到限制,即必須符合法律法規,不違背社會倫理和道德,並且必須以生育為目的,不能捐贈、買賣胚胎等。本案中小沈和小劉夫妻均已死亡,通過手術達到生育的目的已無法實現,故他們手術中留下的胚胎所享有的受限制的權利不能被繼承,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宣判現場,雙方父母情緒激動。小沈的父親當庭表示,將選擇上訴。 爭議 胚胎在法律上的「尷尬」 「屬於自己孩子的東西,孩子沒了以後,為什麼就不屬於我了?」死者小沈的父親認為,自己當然有權利繼承這四枚冷凍胚胎。而醫院方面則認為,冷凍胚胎不具有財產屬性,原被告雙方都無法繼承,也無權行使死者的生育權。 我國繼承法明確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因此,只有首先明確胚胎的法律屬性,才能決定雙方父母是否有權繼承和處置。 「冷凍胚胎不屬於繼承法意義上的遺產。我認為該案的判決理由是成立的,判決結果是公正的。」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燕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冷凍胚胎具有發展為生命的可能,不能任意轉讓和繼承。她還說,為避免對以生殖為目的胚胎的濫用,國外的人工生殖立法均對胚胎的轉讓予以限制,規定胚胎儲存機構只有徵得胚胎所有人同意,方可進行一定范圍的胚胎轉讓。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強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法院得出冷凍胚胎「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樣任意轉讓或繼承」的結論,說理並不充分。本案當事人的目的不是「任意轉讓」,而是保管和管理。而且,法院宣判並未說明冷凍胚胎究竟特殊到什麼程度,以至於不能繼承。「法律只是禁止任何人持有和繼承毒品、槍支彈葯等物,而對冷凍胚胎沒有明確規定。雖然胚胎是否是物存在爭議,但在胚胎的父母死亡的情況下,其父母的繼承人應當有權對胚胎主張權利。」 學術界對本案判決結果意見不一,折射出胚胎在法律地位上的「尷尬」。「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體外胚胎就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即使到了今天,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依然是法律上的盲點。」孟強說。 孟強告訴記者,對胚胎的法律地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主體說,直接將胚胎認定為人,享有一般自然人的民事主體地位;二是客體說,將胚胎視為物,不能享有民事主體的地位;三是折中說,既不承認胚胎取得人的主體地位,也不把胚胎簡單視為一團細胞組成的物,而是把胚胎看作從物到人的中介,賦予比一般物更多的保護。 「無論是何種觀點,胚胎權利的行使,都必須符合一定的原則,即尊重胚胎父母的意願、出於保護胚胎的目的、不違反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等。」孟強說。 但是,在具體個案中如何認定,往往很難找到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答案。
⑨ 我國關胎兒性別鑒定法律規定
我國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介紹、組織孕婦實施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衛計委發布消息,5月1日起實施,非法鑒定胎兒性別最高罰3萬。
國家衛計委發布消息,國家衛生計生委、工商總局、食品葯品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修訂的《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已正式出台,將於今年5月1日起施行。
出生人口性別比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的人口指標,正常范圍是103至107。
我國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別結構失衡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波及人口最多的國家。國家衛計委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攀升,從1982年的108.47上升到2004年的121.18。而從2008年之後,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雖逐漸下降,但仍然處於偏高狀態,2015年仍高達113.51。
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是指除經醫學診斷胎兒可能為伴性遺傳病等需要進行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以外,所進行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
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
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
禁止「兩非」行為,符合法定生育條件,除下列情形外,不得實施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
胎兒患嚴重遺傳性疾病的;
胎兒有嚴重缺陷的;
因患嚴重疾病,繼續妊娠可能危及孕婦生命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孕婦健康的;
法律法規規定的或醫學上認為確有必要終止妊娠的其他情形。
介紹、組織鑒定最高罰3萬
值得注意的是,介紹、組織孕婦實施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或者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非法機構風險大
到非法機構實施終止妊娠手術,可能會造成術中大出血、流產不凈、術中術後感染,更有甚者造成宮頸或宮腔粘連,導致終身不孕。因此,選擇具有《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才能得到合法的保障。
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
實施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應當由醫療衛生機構組織三名以上具有臨床經驗和醫學遺傳學知識,並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的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集體審核。經診斷,確需人工終止妊娠的,應當出具醫學診斷報告,並由醫療衛生機構通報當地縣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
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守規定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工作場所設置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的醒目標志。
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超聲診斷、染色體檢測、人工終止妊娠手術管理等相關制度。
實施人工終止妊娠手術的機構應當在手術前登記、查驗受術者身份證明信息,並及時將手術實施情況通報當地縣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
違規實施依法處置
1違反規定利用相關技術為他人實施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或者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的。
2對未取得母嬰保健技術許可的醫療衛生機構或者人員擅自從事終止妊娠手術的、從事母嬰保健技術服務的人員出具虛假的醫學需要的人工終止妊娠相關醫學診斷意見書或者證明的。
對醫療衛生機構的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不得發布違法「兩非」廣告
新規還提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包括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職責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含有胎兒性別鑒定和人工終止妊娠內容的廣告實施監管,違法發布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規范葯品及器械管理
新規建立終止妊娠葯品以及超聲診斷儀、染色體檢測專用設備等醫療器械管理制度。對終止妊娠葯品實行目錄管理,建立終止妊娠葯品銷售、采購、使用登記制度,禁止葯品零售企業銷售終止妊娠葯品。
⑩ 胚胎的胚胎科學
1998年柯林頓曾經簽署法案,禁止向人-動物卵細胞核移植研究撥款。大家可能還記得韓國科學家黃禹錫,他曾首次成功克隆過狗,還宣稱克隆過人類胚胎。但是他宣稱的人類胚胎克隆的研究被揭露造假並有償購買了人類卵子,後者是為韓國的法律所不容許的。
運用其他動物的卵子可以某種程度上緩解人類卵子資源有限的情況。我國正是世界上最早開展這一類研究的國家,早在2003年8月,時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的盛慧珍領導的研究小組運用克隆技術,從外科廢棄的皮膚組織中提取細胞,並將這些細胞融合到兔子的去核卵母細胞中,成功獲得數百個融合胚胎,並提取得到了胚胎幹細胞。( 該項研究已中斷 )
2007年9月5日,英國「人工受精與胚胎學管理局」(HFEA)通過了一項法案,允許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開展第四類人獸合體研究,並且規定採用這種技術獲得的胚胎必須在發育第14天之前銷毀。此後,來自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和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的三間實驗室獲准進行此類研究。這也是《每日郵報》里提到的「三年內」的由來,那155個混合胚胎,都是第四類技術的結果。也就是說,它們都是合法的,這些實驗更談不上秘密。2008年4月1日,紐卡斯爾大學萊利·阿姆斯壯小組(Lyle Armstrong)製造出了人—牛混合胚胎,當時在媒體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每日郵報》在4月2日也跟進發出了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