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法規
㈠ 法律法規的修正是什麼意思
我國法律的修改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修正,另一種是修訂。法律的修正與修訂主要有以下區別:第一,修改的內容不同法律的修正是指法定機關對法律的部分條款進行的修改,是局部的或者個別的修改。如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於2005年10月27日通過的《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只對個人所得稅法的兩條內容作了修改。當然有時法律的修正條款不少,但從總體上來看還是局部的,不是全局的修改,只能是修正,不是修訂。法律的修訂則是指法定機關對法律進行全面的修改,是整體的修改。如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於2005年10月27日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對該法進行了全面修改,產生了一部新的公司法。
第二,審議的內容不同
法律的修正通常提出修正案草案,審議機關的審議是針對修正案草案進行的,未作修改的部分不審議。如2005年9月30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修正案(草案)〉的議案》,2006年2月25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二十次會議,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向常委會作《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修正案(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常委會對審計法修正的條款內容進行了審議。
法律的修訂通常提出全面的修訂草案,審議機關的審議是針對草案文本的全部內容,而不是針對修改內容進行審議,如公司法的修訂。
第三,表決的內容不同
法律的修正,在表決通過時,通過的是修改某某法律的決定或者修正案,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
法律的修訂,表決通過的是整個修訂草案,如公司法的修訂。
第四,公布的方式不同
法律的修正,其公布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公布修改決定,即國家主席發布主席令公布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修改決定,再由有關部門根據修改決定將修正後的法律予以重新公布。如2006年2月28日第48號國家主席令公布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在該修改決定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相應調整,重新公布」,據此,有關部門重新公布了審計法,並寫明「根據2006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修正」。另一種是公布法律修正案,即國家主席發布主席令公布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修正案,法律文本不重新公布,原法律條文保持不動,引用法律時可直接引用法律修正案的條文。如1997年刑法頒布實施後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六個刑法修正案,刑法條文仍保持不動。
法律的修訂,沒有修改決定,國家主席令直接公布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法律文本全文,如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
第五,生效日期不同
採用修正方式修改的法律,只對修正的條款規定一個新的生效日期,原法律的生效日期不變,即未修正的條款的生效日期仍為原法律的生效日期。如審計法的修正就是如此。審計法修正的條款自 2006年6月1日起施行,審計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施行日期仍是原審計法規定的「本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未作任何修改,也不能作出修改。
採用修訂方式修改的法律,對原法律規定的生效日期必須作出修改,另行規定新的生效日期。如原公司法是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的,2005年修訂後的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本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㈡ 最高法強調同和稀泥說不!為何法律法規還要不斷修正
在已經舉辦的全國最高法院院長會議中,提出在法院民事審判領域,要堅持弘揚法律的公平正義跟和稀泥的做法堅決說不。在會議中最高法明確的不和稀泥的堅決態度,意思就是在民事案件中司法可以同情弱者,但是對於違反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序良俗的行為不予保護,不予支持,不能遷就縱容錯誤。可能不免有的人要疑惑,為什麼已經制定的法律法規要修正,這其實是與現實社會的進步有關聯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說明。
一、社會不斷進步,各種事物和認識也在不斷的推進。法律制定是基於當前社會的現狀來進行的,但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可能會出現一些新奇的事物和看法。我們的認識也會不斷的進步,道德方面的規定也在不斷的改進,所以法律法規的修正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事情在沒有出現時不需要被規范,但是在出現之後就有可能需要被規范。
以上就是我對於本次最高法院會議的看法。小夥伴們有什麼想說的嗎?可以在評論區交流互動。
㈢ 普通法律的修改程序
p普通法律是以憲法為基礎,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般立法程序制定、頒發的用以規范某種社會關系或社會關系某一方面行為規則的規范性文件。
「憲法性法律」的對稱。
規定某種社會關系或社會關系某一方面行為規則的規范性文件。
由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一般立法程序制定和頒發;它以憲法為依據,法律效力次於憲法。
如我國的刑法、民法通則等均為普通法律。
憲法屬於母法,而普通法律屬於子法。
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識。
憲法的制定步驟和內容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憲法既具有一切法律的共同特點,又具有與一般法律不同的特徵,主要是:第一,憲法的內容不同於一般法律。
一般法律的內容只涉及社會生活的某一個方面、某一個領域。
憲法的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根本問題,它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准則。
第二,憲法是制定一般法律的依據。
一切法律都要以憲法為依據。
正如人們通常所說的,憲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
第三,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正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憲法的修改程序比制定、修改一般法律更嚴格。
憲法第六十四條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
」「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憲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障國家權力有序運行,規范和制約國家權力。
憲法通過賦予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機關公共權力,使國家權力在憲法設定的軌道上有序運行,避免國家權力缺位、越位和錯位。
二是確認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
在人民主權原則下,憲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體現,人民通過憲法使自己的基本權利得到最明確的確認和最有效的保障。
三是調整國家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在國家的各種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是由憲法來規范和調整的,如國家與公民的關系、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及其他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憲法是社會穩定的調節器和安全閥,對於解決各種重大社會矛盾和沖突,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贊同1| 評論
憲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和普通法律有什麼不同?
憲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要求更加嚴格,一般來說,憲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成立「制憲會議」、「憲法修改委員會」等立憲或修憲機構,憲法或憲法修正案在通過和生效一般要經過立憲機關全體成員的2/3、甚至3/4的多數贊成,一般法只需立法機關過半數通過即可生效。
什麼是法律制定?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按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 規定,其制定程序可分為立項、起草、審查、決定與公布四個步驟。
(1) 立項。
國務院每年年初編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計劃。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提前向國務院申請 立項,並說明申請立項的依據,立項項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擬確 立的主要制度。
立法工作計劃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編制,並報國務 院審批。
(2) 起草。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
由國務院的一個 或者幾個部門負責具體起草工作,也可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 者組織起草,起草行政法規除應遵循立法法確定的原則,符合憲 法、法律的規定外,還應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 府職能向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轉變;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體現行政機關權責統一原則。
(3) 審查。
行政法規的送審稿先由國務院的法制機構免責 審査。
審查中如發現制定行政法規的基本條件不成熟或者對規定 的制度爭議較大,或者送審手續不完備的,國務院法制機構可以緩 辦或者退回起草部門。
對准備送審的送審稿,國務院法制機構應 將其(或者其涉及的主要問題)發送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 府、有關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重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經報國務 院同意還可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
(4) 決定與公布。
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或國務院審批的行政法規草案經國務院法制機構根據審議意見進行修改,形成修 改稿後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實施。
簽署公布後應及時在國 務院公報及在全國發行的報紙上刊登。
行政法規一般在公布之曰 起的30日後施行。
有些涉及國家安全、貨幣政策、外匯匯率的確 定,以及其他設立即施行的行政法規,也可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A、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 B、憲法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兩者是不同的劃分標准所對應的劃分類別,法律既可以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
㈣ 我國近兩年新頒布或新修訂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修訂後的抄《刑事訴訟法》;為配合襲刑訴法實施,最高人民法院12月24日公布《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公安部修訂《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
修訂《民事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施行時未結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
《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 、
修訂《中小學校財務制度》
修訂《高等學校財務制度》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
《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准》
《葯品和醫療器械行政處罰裁量適用規則》
《性病防治管理辦法》
《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
修訂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修訂了《人身傷害鑒定標准》
以及11月1日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
㈤ 《反壟斷法》時隔13年首次修改,被修改的條例有哪些
《反壟斷法》的《修正草案》當中,第十條和第二十二條當中都增加了數據演算法約束條款;第十七條明確了轉售價格維持、以及第十八條針對橫向壟斷協議的處理;還新增了第十九條等相關條例的修訂和補充。《反壟斷法》的修改是重中之重,如何進一步的完善和實行,需要各有關部門的幫助和執行。
除了以上這些,對於行政、法律責任部分等壟斷制度之前的一些規則漏洞,進行了修正和補充,在反壟斷面前沒有任何特殊性,即使行政機構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則也會受到相應的處罰。這次《反壟斷法》的修改將更加的完善有關制度,加大懲罰力度,為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提供了確切的法律條例和有力的保障。
㈥ 修定法律還是修訂法律
一、對於法律法規的修改,一般稱之為修訂或者修正,而不能稱為修定。
二、修正與修訂的區別:
第一,審議的內容和通過的對象不同。
修正情況下,盡管根據修改決定草案或者修正案草案修改後的整個修正文本草案也會印發立法機關,但整個修正文本草案只是一個便於立法者了解法律全貌的參閱文件,不是審議內容,立法機關審議的僅僅是修改決定草案或者修正案草案,對修改決定草案或者修正案草案以外的內容不予審議。修訂是對法律的全面修改,因此向立法機關提出的是整個法律修訂草案文本,立法機關審議的也是修訂草案文本的全部內容,而不是僅針對修改內容進行審議。相應的,法律的修正,表決通過的是修改決定或者修正案,而不是根據修改決定或者修正案作相應修正的整個修正文本。而法律的修訂,表決通過的是整個修訂文本。
第二,公布的對象不同。
法律的修正,因採用修改決定和修正案形式的不同,其公布對象也不同。採用修改決定形式的,修改決定本身都要規定:「某某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因此採用這種修正形式的要公布兩個文件,即修改決定和整個修正文本。而採用修正案形式的,修正案本身並沒有規定:「某某法根據本修正案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因此,採用這種修正形式的,僅需公布修正案即可。 法律的修訂,因是對法律進行全面修訂,所以不單獨制定修改決定或者修正案,而是直接在法律文本中修改相關條文,最後通過的也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修訂文本,因此直接公布一個修訂文本即可。
第三,生效的時間不同。
採用修正方式修改的法律,同時有兩個生效時間,其中修改決定或者修正案有一個新的生效時間,原法律的生效時間不變,即未修正條款的生效時間仍為原法律的生效時間。如2001年商標法的修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規定:「本決定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但原商標法關於生效時間的規定未作改動,仍舊是:「本法自1983年3月1日起施行。」採用修訂方式修改的法律,因為修改的內容較多,實際上相當於制定了一個新的法律,因此需要另行規定新的生效日期,這就意味著無論是修改的內容還是沒有修改的內容,均按照新的生效日期開始施行。如1979年刑法是從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1997年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本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相應的,修正情況下,修改的條文適用新的生效時間,因此是「新法」,而未修改的條文仍適用原來的生效時間,因此仍舊是「原法」。修訂情況下,修改的條文和未修改的條文均適用一個新生效時間,因此無論是修改的條文還是未修改的條文都是「新法」。
㈦ 法律修訂與修正的區別
法律的修正與修訂主要有以下區別:
審議的內容不同:
1、法律的修正通常提出修正案草案,審議機關的審議是針對修正案草案進行的,未作修改的部分不審議。
2、法律的修訂通常提出全面的修訂草案,審議機關的審議是針對草案文本的全部內容,而不是針對修改內容進行審議。
表決的內容不同:
1、法律的修正,在表決通過時,通過的是修改某某法律的決定或者修正案。
2、法律的修訂,表決通過的是整個修訂草案,如公司法的修訂。
公布的方式不同:
1、法律的修正,公布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公布修改決定,即國家主席發布主席令公布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修改決定,再由有關部門根據修改決定將修正後的法律予以重新公布。
2、法律的修訂,沒有修改決定,國家主席令直接公布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法律文本全文。
(7)修正法規擴展閱讀:
1、法律修改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路徑。法律修訂、法律修正和法律修正案是我國法律修改的三種方式,這三種法律修改方式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各有優勢,立法機關根據需要適時地選擇一種方式或交替使用多種方式對法律進行修改。
2、我國法律的修改,立法機關在運用這三種法律修改方式時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法律修改已經成為立法工作重點的背景下,立法機關應當著手完善法律修改方式以提升法律修改的效果。
㈧ 如何修訂法律法規
憲法只能復由全國人大來修訂和制定,製法律只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修訂和制定,行政法規可由國務院直接修訂,部門規章可由國務院責令部門直接修訂,地方性法規可由制定該法規的地方人大修訂,如果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相沖突,由國務院進行裁決,如果是國務院認定適用地方性法規,則可以直接決定適用,但如果是國務院認定適用部門規章,則需要報請全國人大決定。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只要不違反憲法,可由當地立法機關自主修訂。實踐中,最高院和最高檢的司法解釋也能實際上修改和擴充法律條文內容。
㈨ 法律法規修正後,整個法律法規的生效日期是原生效日期還是現行修改的日期呢
法律法規中如有新修訂的內容,生效日期是現行修改的日期。未修訂的專內容,生效屬日期是原生效日期。
比如憲法,是82年12月4日頒布的,2004年又進行了修訂,生效日期就寫1982年12月4日,2004年修訂的,生效時間就是2004年。
㈩ 修正後的法律怎麼適用
個人理解,經修訂的法律法規,其施行的時間應區別對待。對於未修訂的部分,其施行時間仍應是該法原來規定的施行時間,對於修訂的內容,應從修訂內容公布之日起施行。
也就是說,對未修訂的部分,施行時間不變,還是原來的施行時間。而對於修訂的內容,從修訂內容公布之日起(如果修訂決定另有規定的,應依照規定)施行。如果將其與本機關制定的其他同位階的法律法規相比較誰是新法誰是舊法,應按法律法規的內容是否修訂分別作出判斷。該法施行的時間如果早於本機關制定的其他同位階的法律法規,未修訂的部分仍屬於舊法,修訂的部分如果晚於本機關制定的其他同位階的法律法規的,修訂部分應屬於新法,在適用時就應適用修訂的內容。因此,對於經修訂的法律法規來說, 不宜簡單的按照法律法規原來規定的施行時間或者修訂內容公布的時間與本機關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規比較新舊,而應對未修訂部分與修訂部分區別對待。適用經修訂的法律法規時,也應注意不同內容的法條在施行時間上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