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宣傳銀行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農民工工資支付行為,保障農民工按時足額獲得工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有關法律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農民工,是指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的農村居民。
本條例所稱工資,是指農民工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後應當獲得的勞動報酬。
第三條 農民工有按時足額獲得工資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拖欠農民工工資。
農民工應當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完成勞動任務。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負責,建立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健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目標責任制,並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進行考核和監督的內容。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矛盾的排查和調處工作,防範和化解矛盾,及時調解糾紛。
第五條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應當堅持市場主體負責、政府依法監管、社會協同監督,按照源頭治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標本兼治的要求,依法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第六條 用人單位實行農民工勞動用工實名制管理,與招用的農民工書面約定或者通過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規定工資支付標准、支付時間、支付方式等內容。
第七條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的組織協調、管理指導和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的監督檢查,查處有關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
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相關行業工程建設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履行行業監管責任,督辦因違法發包、轉包、違法分包、掛靠、拖欠工程款等導致的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
發展改革等部門按照職責負責政府投資項目的審批管理,依法審查政府投資項目的資金來源和籌措方式,按規定及時安排政府投資,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組織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失信聯合懲戒對象依法依規予以限制和懲戒。
財政部門負責政府投資資金的預算管理,根據經批準的預算按規定及時足額撥付政府投資資金。
公安機關負責及時受理、偵辦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依法處置因農民工工資拖欠引發的社會治安案件。
司法行政、自然資源、人民銀行、審計、國有資產管理、稅務、市場監管、金融監管等部門,按照職責做好與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相關的工作。
第八條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等組織按照職責依法維護農民工獲得工資的權利。
第九條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法律法規政策的公益宣傳和先進典型的報道,依法加強對拖欠農民工工資違法行為的輿論監督,引導用人單位增強依法用工、按時足額支付工資的法律意識,引導農民工依法維權。
第十條 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有權依法投訴,或者申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和提起訴訟。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有權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舉報。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公開舉報投訴電話、網站等渠道,依法接受對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為的舉報、投訴。對於舉報、投訴的處理實行首問負責制,屬於本部門受理的,應當依法及時處理;不屬於本部門受理的,應當及時轉送相關部門,相關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告知舉報、投訴人。
第二章 工資支付形式與周期
第
十一條 農民工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通過銀行轉賬或者現金支付給農民工本人,不得以實物或者有價證券等其他形式替代。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與農民工書面約定或者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規定的工資支付周期和具體支付日期足額支付工資。
第十三條 實行月、周、日、小時工資制的,按照月、周、日、小時為周期支付工資;實行計件工資制的,工資支付周期由雙方依法約定。
第十四條 用人單位與農民工書面約定或者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規定的具體支付日期,可以在農民工提供勞動的當期或者次期。具體支付日期遇法定節假日或者休息日的,應當在法定節假日或者休息日前支付。
用人單位因不可抗力未能在支付日期支付工資的,應當在不可抗力消除後及時支付。
第十五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工資支付周期編制書面工資支付台賬,並至少保存3年。
書面工資支付台賬應當包括用人單位名稱,支付周期,支付日期,支付對象姓名、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工作時間,應發工資項目及數額,代扣、代繳、扣除項目和數額,實發工資數額,銀行代發工資憑證或者農民工簽字等內容。
用人單位向農民工支付工資時,應當提供農民工本人的工資清單。
⑵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的規定是什麼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於2020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第一次為保障農民工群體權益制定專門法規,針對工資支付行為不規范、工程建設領域欠薪突出、監管手段不足等實際問題對症施策,為農民工按時足額獲得工資建立了系統化的特殊保護制度,開啟了依法治理欠薪的新階段。
以下,就《條例》制定的相關情況作簡要解讀。
規范農民工工資支付
⑶ 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辦法
2020收官之月!把好最後質量安全關口,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保網
2、保障工程款與農民工工資支付
2020年11月5日,國務院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開展根治欠薪冬季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從2020年11月6日至2021年春節前,在全國組織開展根治欠薪冬季專項行動。文件提出以《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為抓手,對工程建設領域的農民工工資欠薪行為進行重點排查整治,排查內容包括:
1
排查用人單位依法按時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情況;
2
政府投資工程項目、國企項目及各類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審批管理、資金監管和工程款(人工費)按期足額撥付情況;
3
工程建設領域落實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施工總承包單位代發工資、農民工實名制管理、工資保證金存儲、維權信息公示等保障工資支付制度情況;
4
依法處置拖欠農民工工資違法行為,嚴厲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情況;
5
對欠薪違法行為依法依規實施信用懲戒情況;
6
對根治欠薪工作失職失責行為依法依規追究責任情況。
《通知》還提出,對企業一時難以解決拖欠工資或企業主欠薪逃匿的,要通過及時動用工資保證金、應急周轉金或其他渠道籌措資金,清償欠薪或墊付部分工資(基本生活費),幫助被拖欠工資農民工解決臨時生活困難,確保社會穩定。
目前,各地方紛紛響應中央號召,積極開展冬季欠薪整治活動,如北京全市開展冬季專項行動統一執法日活動,全面啟動根治欠薪冬季專項行動;天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組織召開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及根治欠薪冬季專項行動部署會;湖南省印發《湖南省2020年根治欠薪百日攻堅冬季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等。
此外,2020年9月23日住建部印發《關於落實建設單位工程質量首要責任的通知》提出,要准確把握落實建設單位工程質量首要責任內涵,要求推行施工過程結算,建設單位向施工單位提供工程款支付擔保。毫無疑問,這對於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有著積極作用。
響應住建部通知要求,近日來,各地在具體建設管理工作中積極落實建設單位工程質量首要責任,如此次山東省10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屋建築和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生產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將「突出建設單位首要責任」單獨列明,並明確規定「凡因工程款撥付影響施工安全的,要嚴肅追究建設單位法定代表人和項目負責人的責任」,這也促進著建設單位工程款支付履約,有利於保障年終工程款與農民工工資支付。
歲末年終向來是各類質量安全事故、工程款與農民工支付問題的多發時間。只有把好最後的工程質量安全關口,落實建設單位工程款支付責任,保障農民工工資發放,才能令包括廣大農民工群體在內的建築行業人員、建築市場監管人員、房屋建築消費者過上安心年、放心年。
⑷ 那本法律書有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
關於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的相關信息,可以咨詢一下這方面的法律人士
⑸ 建築施工企業如何防範拖欠農民工工資
不難發現,此次南京市建委出台《通知》,一方面是為了確保《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監督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對於今年上線的「南京市建築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台」的推廣:通過將項目實名制登記和管理、項目農民工資專戶和工資代發管理、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管理、項目人臉實時考勤管理全面匯集至南京市建築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台,《通知》也有助於進一步發揮信息化手段在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中的作用,為農民工工資支付長效機制築牢技術防線。
此前,為保證「工資支付有《條例》,民工維權有保障」,南京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圍繞宣傳《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南京市舉辦了「送法進工地」活動,並製作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口袋書》等普法材料;圍繞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南京市向建設單位發放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告知書」,還常態化開展了排查、抽查和通報工作。此次南京加大農民工工資支付不良行為處理力度,更將有力推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落深落細落實。
⑹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具體做了哪些規定
【導讀】保證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然後進行公布的,《條例》從落實主體責任、規范工資支付行為、明確工資清償責任、細化重點領域治理措施、強化監管手段等方面對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作了規定,那麼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具體的規定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1、明確工資清償責任,實行全程監管
在規定用人單位為工資清償責任主體的基礎上,明確了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單位招用農民工、使用違法派遣的農民工、將工作任務發包等特殊情形下的工資清償責任。規定政府投資項目所需資金必須落實到位,不得由施工單位墊資建設,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地方視情況約談政府和部門負責人,情節嚴重的給予處分。
2、落實用人單位主體責任,細化部門監管職責
提出要堅持市場主體負責、政府依法監管、社會協同監督,壓實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發展改革、財政、公安等部門的監管責任,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以及新聞媒體作用,強化舉報投訴,實現多方共治。
3、強化監管手段,確保工資支付
明確相關部門監督檢查許可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查詢相關單位金融賬戶及房產、車輛等情況;建立用人單位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檔案和拖欠農民工工資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4、規范工資支付行為,堅持源頭治理
明確以銀行轉賬或者現金形式支付工資,不得以實物或者有價證券等其他形式替代;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工資支付周期和具體支付日期足額支付工資,編制書面工資支付台賬並至少保存3年。
5、針對工程建設領域,細化特別規定
規定工程款支付擔保、人工費用與工程款分賬、工資專用賬戶、實名制管理、施工總承包單位代發工資、工資保證金等制度。
以上條例的制定,是為了規范農民工工資支付行為,保障農民工按時足額獲得工資,同時各地也印發保障農民工工資宣傳手冊,同時也以實際行動,滿足農民工的切實需要。
⑺ 農民工工資拖欠支付的相關規定
3、貫徹法治
當然,法律的威力在於法條,更在於執行:立法層面的吐故納新需要司法層面的與時俱進和執法層面的及時跟進。只有執法、司法、仲裁、輿論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方能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為構成對企業「不敢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法律震懾,各級人民法院應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准確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依法公正審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拖欠工資民事案件等;各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應優化工資爭議案件處理機制,力求嚴格執法。
為提升農民工的法律維權意識,主管部門應遵循「誰執法誰普法,誰管理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原則履行普法責任,與此同時應暢通「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的維權渠道,強化農民工工資利益受到侵害時的權力救濟。
此外,根治欠薪工作需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對於某些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職能部門有必要建立健全欠薪風險預警機制,通過監測企業運行境況與薪資發放情況實現多元共治;對於某些行業拖欠農民工工資風氣,職能部門有必要根治拖欠源頭、規范支付行為,對症下葯實現抽薪止沸。此外,大數據、雲計算、移動智能終端等信息網路技術也可在治欠保支工作中加大應用。
根治欠薪需用鐵腕——只有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依靠源頭預防、動態監管、失信懲戒相結合的制度保障體系,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從「不能欠」法律意識到「不敢欠」執法威懾再到「不想欠」道德自覺的閉環,才能確保實現2020年基本無拖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