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

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25 21:38:04

『壹』 濕地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

濕地公約
濕地公約(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s)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薩爾(Ramsar)簽訂的,故該公約又稱拉姆薩爾公約。公約的全名是:「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它是一個政府間公約,是濕地保護及其資源合理利用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框架。現在有130個締約方,共有1140個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總面積9170萬公頃。

1971年2月2日訂於拉姆薩,經1982年3月 12日議定書修正)各締約國, 承認人類同其環境的 相互依存關系;考慮到濕地的調節水份循環和維持濕地特有的動植物特別是水禽棲息地的基 本生態功能。相信濕地為具有巨大經濟、文化、科學及娛樂價值的資源,其損失將不可彌補;期望現在及將來阻止濕地的被逐步侵蝕及喪失;承認季節性遷徒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國界,因此應被視為國際性資源;確信遠見卓識的國內政策與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相結合能夠確保對濕地及其動植物的保護;

茲協議如下:

第一條

1.為本公約的目的,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

2.為本公約的目的,水禽系指生態學上依賴於濕地的鳥類。

第二條

1.各締約國應指定其領域內的適當濕地列入由依第八條所設管理局保管的國際重要濕地名冊,下稱「名冊」。每一濕地的界線應精確記述並標記在地圖上,並可包括鄰接濕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區域以及濕地范圍的島域或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特別是當其具有水禽棲息地意義時。

2.選入名冊的濕地應根據其在生態學上、植物學上、湖沼學上和水文學上的國際意義。首先應選入在所有季節對水禽具有國際重要性的濕地;

3.選入名冊的濕地不妨礙濕地所在地締約國的專屬主權權利。

4.各締約國按第九條規定簽署本公約或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時,應至少指定一處濕地列入名冊。

5.任何締約國應有權將其境內的濕地增列入名冊,擴大已列名冊的濕地的界線或由於緊急的國家利益將已列入名冊的濕地銷或縮小其范圍,並應盡早將任何上述變更通知第八條規定的負責執行局職責的有關組織或政府。

6. 各締約國在指定列入名冊的濕地時或行使變更名冊中與其領土內濕地有關的記錄時,應考慮其對水禽遷移種群的養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國際責任。

第三條

1.締約國應制定並實施其計劃以促進已列入名冊的濕地的養護並盡可能地促進其境內濕地的合理利用。

2.如其境內的及列入名冊的任何濕地的生態特徵由於技術發展、污染和其他人類干擾而已經改變,正在改變或將可能改變,各締約國應盡早相互通報。有關這些變化的情況,應不延遲地轉告按第八條所規定的負責執行局職責的組織或政府。

第四條

1. 締約國應設置濕地自然保護區,無論該濕地是否已列入名冊,以促進濕地和水禽的養護並應對其進行充分的監護。

2.締約國因其緊急的國家利益需對已列入名冊的濕地撤銷或縮小其范圍時,應盡可能地補償濕地資源的任何喪失,特別是應為水禽及保護原棲息地適當部分而在同一地區或在其他地方設立另外的自然保護區。

3. 締約國應鼓勵關於混地及其動植物的研究及數據資料和出版物的交換。

4.締約國應努力通過管理增加適當濕地上水禽的數量。

5. 締約國應促進能勝任濕地研究、管理及監護人員的訓練。

第五條

締約國應就履行本公約的義務相互協商,特別是當一片濕地跨越一個以上締約國領土或多個締約國共處同一水系時。同時,他們應盡力協調和支持有關養護濕地及其動植物的現行和未來政策與規定。

第六條

1.締約國應在必要時召集關於養護濕地和水禽的會議。

2. 這種會議應是咨詢性的,並除其他外,有權:

A.討論本公約的實施情況;

B. 討論名冊之增加和變更事項;

C. 審議關於依第三條第2款所規定的列入名冊濕地生態學特徵變化的情況;

D. 向締約國提出關於濕地及其動植物的養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一般性或具體建議;

E.要求有關國際機構就影響濕地、本質上屬於國際性的事項編制報告和統計資料。

3. 締約國應確保對濕地管理負有責任的各級機構知曉並考慮上述會議關於濕地及其動植物的養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建議。

第七條

1.締約國出席這種會議的代表,應包括以其科學、行政或其他適當職務所獲得知識和經驗而成為濕地或水禽方面專家的人士。

2.出席會議的每一締約國均應有一票表決權,建議以所投票數的簡單多數通過,但須不少於半數的締約國參加投票。

第八條

1.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國際聯盟應履行本公約執行局的職責,直至全體締約國三分之二多數委派其他組織或政府時止。

2.執行局職責除其他外,應為:

A.協助召集和組織第六條規定的會議;

B.保管國際重要濕地名冊並接受締約國根據第二條第五款的規定對已列入名冊的濕地增加、擴大、撤銷或縮小的通知;

C.接受締約國根據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對已列入名冊的濕地的生態特徵發生任何變化的通知;

D.將名冊的任何改變或名冊內濕地特徵的變化通知所有的締約國,並安排這些事宜在下次會議上討論;

E.將會議關於名冊變更或名冊內濕地特徵變化的建議告知各有關締約國。

第九條

1. 本公約將無限期開放供簽署。

2.聯合國或某一專門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任一成員國或國際法院的規約當事國均可以下述方式成為本公約的締約方:

A.簽署無須批准;

B.簽署有待批准,隨後再予批准;

C.加入。

3.批准或加入應以向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總幹事(以下簡稱「保存機關」)交存批准或加入文書為生效。

第十條

1.本公約應自七個國家根據第九條第2款成為本公約締約國四個月後生效。

2.此後,本公約應在其簽署無須批准或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之日後四個月對各締約國生效。

第十條之二

1.公約可按照本條在為此目的召開的締約國會議上予以修正。

2.修正建議可以由任何締約國提出。

3.所提修正案文及其理由應提交給履行執行局職責的組織或政府(以下稱為執行局)並立即由執行局轉送所有締約國。締約國對案文的任何評論應在執行局將修正案轉交締約國之日三個月內交給執行局。執行局應於提交評論最後一日後立即將至該日所提交的所有評論轉交各締約國。

4. 審議按照第3款所轉交的修正案的締約國會議應由執行局根據三分之一締約國的書面請求召集。執行局應就會議的時間和地點同締約國協商。

5.修正案以出席並參加投票的締約國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6.通過的修正案應於三分之二締約國向保存機關交存接受書之日後第四個月第一天對接受的締約國生效。對在三分之二的締約國交存接受書之後交存接受書的締約國,修正案應於其交存接受書之日後第四個月第一天生效。

第十一條

1.本公約將無限期有效。

2.任何締約國可以於公約對其生效之日起五年後以書面通知保存機關退出本公約。退出應於保存機關收到退出通知之日後四個月生效。

第十二條

1.保存機關應盡快將以下事項通知簽署和加入本公約的所有國家:

A.公約的簽署;

B.公約批准書的交存;

C.公約加入書的交存;

D.公約的生效日期;

E. 退出公約的通知。

2.一候本公約開始生效,保存人應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一百零二條將本公約向聯合國秘書處登記。

下列簽字者經正式授權,謹簽字於本公約,以資證明。

一九七一年二月二日訂於拉姆薩,正本一份,以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寫成,所有文本具有同等效力,保存於保存機關,保存機關應將核證無誤副本分送所有的締約國。

『貳』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1994年10月9日國務院令第號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第三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四條 國家採取有利於發展自然保護區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將自然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第五條 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應當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

第六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接受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用於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領導。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自然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侵佔自然保護區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控告。

第八條 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實行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

國務院林業、農業、地質礦產、水利、海洋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主管有關的自然保護區。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部門的設置和職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具體情況確定。

第九條 對建設、管理自然保護區以及在有關的科學研究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 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第十條 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夠恢復的同類自然生態系統區域;

(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

(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四)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

(五)經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他自然區域。

第十一條 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在國內外有典型意義、在科學上有重大國際影響或者有特殊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除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義或者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級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二條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國務院批准。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縣、自治縣、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跨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有關行政區域的人民政府協商一致後提出申請,並按照前兩款規定的程序審批。

建立海上自然保護區,須經國務院批准。

第十三條 申請建立自然保護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填報建立自然保護區申報書。

第十四條 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由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確定,並標明區界,予以公告。

確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應當兼顧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和適度性,以及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第十五條 自然保護區的撤銷及其性質、范圍、界線的調整或者改變,應當經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自然保護區的界標。

第十六條 自然保護區按照下列方法命名: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加「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有特殊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可以在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後加特殊保護對象的名稱。

第十七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在對全國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擬訂國家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批准實施。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或者該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規劃,按照規定的程序納入國家的、地方的或者部門的投資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十八條 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

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經批准外,也不允許進入從事科學研究活動。

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准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緩沖區外圍劃為實驗區,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認為必要時,可以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劃定一定面積的外圍保護地帶。

第三章 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第十九條 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和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職責分工,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其主管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者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二十一條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自然保護區內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自然保護區的具體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

(三)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四)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

(五)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

(六)在不影響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組織開展參觀、旅遊等活動。

第二十三條 管理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國家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

第二十四條 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在自然保護區設置公安派出機構,維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條 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單位、居民和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的人員,必須遵守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第二十六條 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 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必須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原有居民確有必要遷出的,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八條 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開展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因教學科研的目的,需要進入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從事非破壞性的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

從事前款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將其活動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

第二十九條 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在自然保護區組織參觀、旅遊活動的,必須按照批準的方案進行,並加強管理;進入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嚴禁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

第三十條 自然保護區的內部未分區的,依照本條例有關核心區和緩沖區的規定管理。

第三十一條 外國人進入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事先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報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外國人,應當遵守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

第三十二條 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建設其他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採取補救措施。

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建設的項目,不得損害自然保護區內的環境質量;已造成損害的,應當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決定由法律、法規規定的機關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按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三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護區污染或者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責令其改正,並可以根據不同情節處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一)擅自移動或者破壞自然保護區界標的;

(二)未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或者在自然保護區內不服從管理機構管理的;

(三)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內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的單位和個人,不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活動成果副本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除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給予處罰的以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對自然保護區造成破壞的,可以處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給予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二)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的;

(三)不按照批準的方案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給自然保護區造成損失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賠償損失。

第三十九條 妨礙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給予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自然保護區重大污染或者破壞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章 附則

第四十二條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辦法。

第四十三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四條 本條例自1994年12月1日起施行。

『叄』 東營市濕地保護政策

核心提示:為了加強濕地保護和管理,增強濕地生態功能,建設生態城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家林業局《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做出如下辦法........(保護政策如下)

第十五條 嚴格控制開墾或者佔用重要濕地。對開墾、佔用或者改變用途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補救措施,限期恢復濕地的自然狀況。

因公共利益或者重點建設項目需要徵收或者徵用重要濕地的,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國土資源部門在辦理用地審批手續前應當徵求同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意見。

第十六條 禁止在重要濕地內從事下列活動:

(一)擅自排放濕地蓄水;

(二)擅自開墾農田、挖塘養殖、開發鹽田、采礦等,改變自然濕地用途;

(三)擅自取土、挖溝、築壩、燒荒、砍伐林木、割草、放牧等,破壞野生動物繁殖區及其棲息地;

(四)非法採集、獵捕野生動植物,撿拾鳥卵或者採用滅絕性方式捕撈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

(五)傾倒固體廢棄物,投放危害水體、水生生物的化學物品,排放污水或者有毒有害氣體,污染濕地生態環境;

(六)擅自引入外來物種;

(七)其他破壞濕地的行為。

第十七條 建立濕地補水制度。濕地生態用水由濕地保護單位提出用水意見,經水利、黃河河口管理等部門核定後,納入市、縣區用水總量控制計劃。

市、縣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濕地水利設施建設,對缺水退化的重要濕地有計劃地進行恢復改造。

第三章 濕地利用

第十八條 開發利用濕地資源,應當符合濕地保護規劃,在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不得改變濕地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不得超出濕地資源的再生能力,不得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

第十九條 在重要濕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辦理審批手續前,應當徵求林業等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

經批準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按照批準的保護方案進行。

第二十條 在重要濕地進行工程項目的建設,應當經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工程項目的施工,應當對周圍景觀、水體、植被採取有效保護措施;竣工後,應當及時清理現場,恢復原狀。

第二十一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濕地污染或者破壞的,應當及時採取處理措施,通知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或者個人,並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二十二條 開發利用濕地應當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修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

市、縣區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規范各種濕地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補償主體、補償對象、補償方式、補償標准等。

第四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三條 市、縣區人民政府建立濕地保護檢查、考核和獎懲制度,定期對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十四條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定期開展濕地資源調查,監測濕地資源變化,提出重要濕地名錄及其范圍,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第二十五條 國土資源部門應當會同林業等部門依法做好濕地登記、確權、發證等工作,為濕地保護和管理提供依據。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的,由林業、自然保護區、城市管理、國土資源等行政管理部門依法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濕地保護管理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肆』 依照《自然保護區條例》的規定,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是 選項:

第十條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內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容區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夠恢復的同類自然生態系統區域;

(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

(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四)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

(五)經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他自然區域。
所以選擇BCDE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伍』 對濕地保護區劃定有異議怎麼辦

摘要 第一,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總體上是比較科學規范的。《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等一大批法規,明確了自然保護區設立調整的各項要求。尤其是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設立上,國家建立了科學考察、規劃論證、省級政府申報、材料初審、實地考察、遙感監測、評審委員會審查、公示徵求意見、意見反饋、社會公告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制度,所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由國務院審定批准建立。地方級自然保護區也是參照這套程序設立的。

『陸』 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

《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是國家濕地公園范圍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不得重疊或者交叉。

國家濕地公園應當按照總體規劃確定的范圍進行標樁定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和挪動界標。禁止擅自徵收、佔用國家濕地公園的土地。確需徵收、佔用的,用地單位應當徵求省級林業主管部門的意見後,方可依法辦理相關手續。由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報國家林業局備案。

(6)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擴展閱讀:

《辦法》明確,申請設立國家濕地公園,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濕地生態系統在全國或者區域范圍內具有典型性;或者濕地區域生態地位重要;或者濕地主體生態功能具有典型示範性;或者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貴、瀕危的野生生物物種。

二是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學研究、宣傳教育和文化價值。

三是成為省級濕地公園兩年以上(含兩年)。

四是保護管理機構和制度健全。

五是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實施良好。

六是土地權屬清晰,相關權利主體同意作為國家濕地公園。

七是濕地保護、科研監測、科普宣傳教育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柒』 濕地保護條例管理規定

法律分析:《濕地保護管理規定》共有第三十五條內容。本規定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濕地。

法律依據:《濕地保護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履行《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以下簡稱「國際濕地公約」),根據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濕地。

第三條 國家對濕地實行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

『捌』 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規范性文件

中國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目前有以下法律法規:
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後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法規,還有一些司法解釋《關於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運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中國還加入了一些重要的國際公約和組織,如《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等。
另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等還有各自的地方性法規。
野生動植物既是自然資源,更是生態資源,是自然生態系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動植物資源屬國家所有,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玖』 《自然保護區》是如何分級、分區的

《自然保護區》分級:

1、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指在全國或全球具有極高的科學、文化和經濟價值,並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護區。

2、省(自治區、直轄市)級自然保護區,是指在本轄區或所屬生物地理省內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和經濟價值以及休息、娛樂、觀賞價值,並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護區。

3、市(自治州)級和縣(自治縣、旗、縣級市)級自然保護區,是指在本轄區或本地區內具有較為重要的科學、文化、經濟價值以及娛樂、休息、觀賞的價值,並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分區:

1、自然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是指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共同組成的生態系統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一類自然保護區,下分5個類型。

2、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3 、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4、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指以荒漠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5、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指以水生和陸棲生物及共生境共同形成的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6、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指以海洋、海岸生物與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7、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指以野生植物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植物和重要經濟植物種種群及其自然生境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8、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指以野生動物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動物和重要經濟動物種種群及其自然生境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9、古生物遣跡類型生然保護區,是指以古人類、古生物化石產地和活動遣跡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10、地質遣跡類型自然保護區,是指以特殊地質構造、地質剖面、奇特地質景觀、珍稀礦物、奇泉、瀑布、地質災害遣跡等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9)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擴展閱讀:

國家級自然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其生態系統在全球或在國內所屬生物氣候帶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其生態系統中具有在全球稀有、在國內僅有的生物群或生境類型;

3、其生態系統被認為在國內所屬生物氣候帶中具有高度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4、其生態系統尚未遭到人為破壞或破壞很輕,保持著良好的自然性;

5 、其生態系統完整或基本完整,保護區擁有足以維持這種完整性所需的面積,包括具備 1000公頃以上面積的核心區和相應面積的緩沖區。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

『拾』 誰知道國家或部門對濕地保護訂立的法律法規

您好:
我國目前沒有針對濕地而立的法律,不過有一系列法律法規涉及到濕地保護。
其中與回濕地保護有答關的法律主要有:《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法》、《水土保持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與濕地保護有關的主要行政法規有:《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森林法實施條例》、《河道管理條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管理辦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
希望答案對您有幫助。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野人歸鄉記 發布:2025-02-04 00:44:52 瀏覽:82
經濟法聯系實際對社會的作用 發布:2025-02-03 23:45:19 瀏覽:988
河北省城鄉規劃條例2016 發布:2025-02-03 23:11:40 瀏覽:465
五年來的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2-03 22:44:31 瀏覽:191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8 發布:2025-02-03 22:20:24 瀏覽:162
婚姻法與物權法的碰撞 發布:2025-02-03 22:20:23 瀏覽:775
香港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3 21:56:18 瀏覽:122
青島市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3 21:21:22 瀏覽:761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