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事故條例351
Ⅰ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一)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及要求;(二)當事人提交的材料和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的調查材料;(三)對鑒定過程的說明;(四)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五)醫療過失行為與人身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六)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責任程度;(七)醫療事故等級;(八)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
法律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51號 第三十一條 專家鑒定組應當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個體差異,作出鑒定結論,並製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鑒定結論以專家鑒定組成員的過半數通過。鑒定過程應當如實記載。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一)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及要求;(二)當事人提交的材料和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的調查材料;(三)對鑒定過程的說明;(四)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五)醫療過失行為與人身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六)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責任程度;(七)醫療事故等級;(八)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
Ⅱ 醫療事故去哪裡投訴而且有執法權力的
1、投訴建議到當地衛計委的醫政科,這也是符合您要求的唯一渠道。不建議到醫院,那樣表面說批評什麼的實際上沒什麼大用
2、投訴是要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然白耽擱時間
3、醫療事故最好做醫療事故鑒定,便於日後的維權,這也是必備的
4、您可以到一些平台發布投訴,利用網路的影響力,比如找良醫網專門有投訴曝光頻道
Ⅲ 醫療事故怎麼投訴
【醫療糾紛投訴的處理】
1、及時保留證據
醫療糾紛發生後,患者及家屬應及時向醫療單位或其主管部門投訴,提出查處要求,在此過程中,及時要求行為人及科室主任寫清事情經過,並將用過的醫療器械封存。如果病人死亡,及時保護屍體,並向所屬主管部門要求醫療鑒定。
2、處理過程
醫療單位或其主管部門接到投訴後會立即指派專人妥善保管原始資料,封存有關醫療物品,防止病程塗改、偽造、隱匿、銷毀。如病人死亡會主動提出屍體解剖,如果沒有,病人家屬應提醒。然後主管部門會組織醫療行政管理部門展開調查,並形成調查報告,必要時會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個體開業的醫務人員、鄉村醫生發生的醫療糾紛由批准開業的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調查、處理。
3、處理後果
如系一般醫療糾紛,在調查後,則可由醫務部(處,科)與病人協商解決。如病人或家屬不能接受,則將調查結果報醫療糾紛處理領導小組或醫療單位領導。一般醫院都有醫療投訴辦公室,可以向其反應,如其搪塞,應要求見醫院領導。
4、醫院會將醫療糾紛處理領導小組或醫療單位處理意見與病人或家屬商談,爭取協調解決
如確屬醫療單位問題,必要時予以經濟補償或賠償。醫療糾紛的發生和處理情況應報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5、如糾紛仍未能解決,建議患者或家屬進行醫療事故鑒定
患者或患者近親屬可向醫院所屬的區醫學會申請,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有異議,可以自收到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原受理醫療事故爭議申請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或由雙方共同委託省、自治區、直轄市醫學會組織再次鑒定。
6、如病人或家屬對一級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最終鑒定結論仍然不服,則可訴諸法院
患者或患者近親屬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身體情況受到損害之日起1年內,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Ⅳ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屬於法律還是行政法規
法律寬泛,包括行政法規。嚴格意義上講,法律是人大制定,行政法規是部門制定,從這點講,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是行政法規。
Ⅳ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自什麼時候開始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 2002 年 4 月 4 日特發布國務院第 351 號令,公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並於 2002 年 9 月 1 日起實施, 目的 正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下簡稱《條例》)第一條所述「為了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制定本條例。」
據新華社訊第351號國務院令公布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新華社今天受權全文播發。這個條例分總則、醫療事故的預防與處置、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醫療事故的行政處理與監督、醫療事故的賠償、罰則、附則共7章、63條。這個條例將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9日國務院發布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同時廢止。條例施行前已經處理結案的醫療事故爭議,不再重新處理。
新條例重在預防
衛生部負責人表示,國務院發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重點之一,是突出了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及降低醫療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條例規定了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範、處理醫療事故的預案,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條例要求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常規,恪守職業道德。醫療機構要設立質量監控部門或配備專職或兼職人員,監督醫療服務工作,檢查執業情況,受理患者投訴,提供咨詢服務。條例對醫療機構書寫和保管病案也作出了詳細規定。
增加醫療事故賠償
新條例同現行辦法相比,整整增加了一章內容:醫療事故賠償。條例規定發生醫療事故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醫患雙方當事人可以自願選擇雙方協商、申請行政調解或者提出民事訴訟三種方式解決。具體的賠償數額由各地依照條例的規定,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
醫學會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新條例與現行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相比,進行重大調整的一條是,今後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工作不再由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改由醫學會負責。根據新條例規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分為兩級:設區的市級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級地方醫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必要時,中華醫學會可以對疑難、復雜並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組織技術鑒定工作。
加大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責任
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今天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新條例擴大了現行《醫療事故處理辦法》中關於醫療事故的內涵,同時加大了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責任。新條例中,將醫療事故明確定義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的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明確醫療事故的過錯原則,並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將醫療事故分為四級,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的為一級醫療事故,其他三級醫療事故分別造成患者中度、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一般功能障礙,或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後果。條例取消了技術事故和責任事故的劃分。
患者有權復印及復制病歷等資料
對醫療事故鑒定所必須的證據材料——病歷及相關材料,新條例給了患者明確的說法:患者有權復印及復制病歷等資料,醫療機構應當提供復印或者復制服務,並在復印的病歷資料上加蓋證明印記,復印的過程應當有患者在場。
法醫也參加患者死因傷殘等級鑒定
衛生部負責人近日就國務院發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回答了新華社記者的問題。這位負責人說,涉及患者死因、傷殘等級鑒定的,除醫學專家外,還要抽取法醫參加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