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某有本條例規定的4種應當受到
㈠ 遼寧葫蘆島撞人的韓某犯了什麼法
韓某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15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二】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構成:
本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即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
本罪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其實施的危險方法會危害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財產安全的嚴重後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本案中韓某明知在馬路上駕車沖撞的行為會危害路上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而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屬於間接故意;
本罪客觀方面為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所謂其他危險方法是指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但與上述危險方法相當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方法。韓某在客觀上實施了駕車撞人的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其行為屬於以危險方法危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本罪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韓某的行為侵犯了事發道路上不特定人群的生命權、健康權。
360網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㈡ 勞動法問題
1、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本案中「韓某在鍛壓汽車零件時由於操作失誤被機床致傷」應當屬於工傷。
2、發生工傷事故,用人單位應當積極採取措施搶救受傷者。如果單位投保了工傷保險,單位應當在工傷發生之日起30日內向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並由工傷保險機構支付工傷醫療費。單位沒有申請工傷認定的,工傷人員或者其家屬可以自工傷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向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如果被認定為工傷,在被認定為工傷之前所發生的費用均由用人單位支付。以後發生的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可見,單位墊付醫療費是單位的義務。所以,公司不能以韓某屬於工傷參保職工,醫療費應當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而拒絕支付醫療費。
3、《工傷保險條例》第四十七條規定「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因此,對該裁決公司不能起訴,但是勞動者可以起訴。
4、本案中,2009年4月20日發生工傷事故,2009年7月1日才提起工傷認定申請,能否被認定為工傷恐怕有點懸,因為法律規定是「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不過要求單位賠償是沒錯的。
㈢ 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案例一、哥們兒義氣害了他:
每個人都有美好幸福的童年,曲哲(化名)也曾有過美好的理想。當鮮艷的紅領巾戴在他胸前的時候,慈祥的父母臉上也曾露出滿意的笑容。但他已偏離了人生軌跡,16歲就掉進了罪惡的深淵。當冰冷的手銬銬住他的雙手,當高牆電網隔斷了他和親人的團聚,他方猛醒。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曲哲出生在一個普通的雙職工家庭里。父母對他很寵愛,家庭充滿溫馨。小學時,曲哲聰明好學,讀書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且先後在班裡擔任了組長、班長、學習委員。小學畢業時,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市重點中學錄取。曲哲沉浸在父母、同學和老師的贊揚聲中。在沾沾自喜的同時,他變得狂妄自大起來。
思想開始滑坡,漸漸地和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並學會了抽煙、喝酒,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在家裡他再也聽不進父母的良言相勸,在學校更聽不進老師的諄諄教誨。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仍對曲哲抱著極大的希望。
為了使他與那些所謂的「朋友」斷絕來往,媽媽把曲哲送到省會的一所醫學院學醫,希望他能夠脫離原來的不良朋友,重新趕上去。曲哲似乎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暗下決心,再不象以前那樣。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期末考試中他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績告別了這一學期。
暑假開始了,一年未見的「鐵哥們」陳風找到了他,倆人聊起一年來的「新鮮事」。陳風提起自己與女朋友方欣因種種原因發生了矛盾,關系不斷惡化。陳風越說越氣,甚至要求曲哲幫他出口惡氣,將方欣殺掉。曲哲為了哥們義氣便答應幫忙。
第二天,他們約好時間,把方欣騙到一間沒人住的小破屋內。到了那裡,方欣感覺到有點不對勁,拔腿要走。陳風追上去將她摔倒在地,倆人便在地上扭打起來。曲哲嚇得茫然不知所措,像一個木頭人一樣一動不動。此時陳風瞪著發紅的眼睛,氣急敗壞地沖他喊:「哥們兒快點」,曲哲身不由己地跑了過去,不顧方欣苦苦哀求,殘忍的將其殺害了。一個無辜少女就這樣慘死在他們的手中。
案例二:未成年人犯罪也要負責任
2000年12月17日晚,戶縣15歲少年王某為圖好玩竟想製造火災。他先將一堆麥草點燃,但因火勢較小沒有引起他人注意,又竄到同村張某家老屋處,用火點燃一把干麥塞入門洞引起大火後,王某便躲在暗處觀看村民救火。火越燒越大,燒毀了房屋,燒死了一頭耕牛和一些用具,損失達7000餘元。法院鑒於王某未成年,遂依法作出減輕處罰判決。判處王某有期徒刑8個月,其父母賠償受害人的全部經濟損失7000餘元。
如何確定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的年齡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實施了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實施犯罪時的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為已滿××周歲。
未成年人犯罪是否負刑事責任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原則與成年人刑事案件相同,賠償責任一般應當由未成年被告人的監護人承擔。未成年被告人有個人財產的,應當由本人承擔賠償責任,不足部分由監護人予以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案例三:個別案件惡性較大,犯罪手段成人化,應增強法制教育和學生管理。
小毛和小夏兩人均為北京某職業高中學生,一天,兩人在小毛家喝了酒後在離小毛家不遠的荒僻處遇到了大明。小毛說大明跟他一直以來都有矛盾,提議一起打大明一頓。小毛和小夏二人持鐵管毆打大明的頭部等部位,持續追打致使大明死亡。當天晚上,小毛返回事發地點,確認大明死亡後,將大明掩埋。
案例四、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的缺陷是職高人群犯罪的根本原因,應當重視家庭的基礎作用。
小白是北京某中學在校生。小白的母親早年與小白的生父離婚後一直與李某同居,多年來李某脾氣不好,經常毆打小白和她的母親。
一天,在李某再次毆打小白的母親後,小白的母親在家中持鐵錘將李某殺害。小白在明知母親犯罪的情況下仍幫助母親清理現場血跡。在公安機關偵查時,小白主動交待了協助母親破壞犯罪現場、毀滅犯罪證據的事實。
案例五:愛好引導不良可能引發攀比風氣,誘發盜竊犯罪,應當正確勸誡。
小文、小宮都喜歡養寵物,尤其是外形獨特、數量稀少的寵物,可以向同學炫耀,但兩人都沒有錢去寵物店購買。後兩人經預謀,決定到寵物店偷寵物。半夜,兩人攜帶工具以撬鎖方式進入被害人的寵物店,盜竊了美洲鬣蜥三隻、古巴變色樹蜥兩只、西非巨蜥一隻,經鑒定,這幾只寵物價值兩萬五千餘元。
(3)韓某有本條例規定的4種應當受到擴展閱讀
加強未成年人法制教育:
加強法制教育。前些年,為了適應全民普法的重要,各級學校都開設了法律常識課,但隨著普法教育的深入,法制教育課不但未得到加強,反而因很多學校為與文化課沖突而削弱了。
實踐證明,在各級學校深入開展法制教育,是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有效途徑,如今是法制社會,法制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示之不可為,曉之不能為」是增強青少年法制意識的有效措施,所以,教育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在校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把它作為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學校的法制教育要結合青少年的特點,內容由淺及深,形式豐富多彩,在授課過程中,要根據內容結合學校,有的放矢的授課,同時對一些影響較大的案件可以組織學生觀模公輔、公判活動、宣傳欄、黑板報,開展法制宣傳,
努力增強學生們的法律意識,使他們自覺的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之內,懂得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增強他們抵禦違法犯罪的自覺性。
㈣ 你如何看待寧夏女子為見男友擅自逃離隔離管控這件事
愛情是自私的,但是這種自私不應該建立在侵犯他人的利益之上。寧夏的韓某明明需要居家隔離,但卻偏偏背道而馳,從家中溜走,並且乘坐計程車到達了其男友的家中!如果說韓某是潛在新冠病毒感染者,那麼,韓某要知道自己的這一行為後果會有多可怕多嚴重。如果韓某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卻在隔離期偷逃外出,可能會以一己之力,給整座城市都帶來風險和危險。
我們都知道現在新冠病毒已經變異成了載毒量非常大的德爾塔病毒,我們都知道新冠病毒現在已經成為了高傳染性的一種病毒,一旦一個人攜帶新冠病毒,可能會導致一個建築內都被感染,如此這般,細思極恐,可見韓某的行為有多大的潛在風險。雖然我們不能做有罪推論,但是我們不得不防,特殊時期請遵循防疫規定,既然社區已經規定了居家隔離,韓某不應該巧設理由,半路離開。
寧夏女子為見男友擅自逃離隔離管控,這不是愛,這份愛相當狹隘!
㈤ 工傷保險賠償問題,有律師來幫個忙誒
向你推薦一篇文章,很有價值:
受害人能否享受工傷和交通事故雙重賠償
朱奇偉
在現實中,因第三人侵權引起的工傷事故時有發生,比如職工在上下班途中被他人違章駕駛的機動車撞傷,就是非常典型的因第三人侵權引起的工傷。那麼工傷職工在獲得侵害人的賠償後,還能否再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呢?
對於這個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給司法實踐造成了很大的困惑;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貫徹《工傷條例》的實施意見中,規定如有第三方責任賠償的部分,用人單位或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再支付相關待遇。這樣的規定沒有法律依據,與《工傷條例》的規定相抵觸,侵害工傷職工依《工傷條例》獲得工傷保險救濟的權利,直接影響到工傷職工的切身利益。因此,非常有必要對這一問題做一個清晰的分析,以便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筆者試以手頭一案例對這一問題作一探討:
一案情介紹:
韓某是某公司的駕駛員,2004年7月31日在前往南京聯系業務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後經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搶救無效於2004年10月20日死亡。後經法院主持調解,交通肇事者及其保險公司與韓某的親屬就交通事故賠償金達成調解協議,按協議共計需向韓某的親屬賠償380000元。事故處理後,韓某的親屬多次要求韓某所屬公司按《工傷保險條例》對韓某之死給予工傷補償,同時向該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2005年2月25日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作出了韓某死亡屬工傷的工傷認定決定書。之後,韓某親屬以韓某身前所在公司作為被申訴人,向該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就韓某死後的工傷補償問題申請仲裁。2005年6月27日,該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認為「韓某是交通事故引起的因工死亡,在已先進行交通事故的民事賠償情況下,工傷待遇應本著補足民事賠償低於工傷待遇差額的原則處理。被訴人有關申訴人重復享受工傷待遇的主張於法無據,不應支持的意見,本委予以支持」2005年7月,韓某親屬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裁決,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公司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支付張某親屬應得的工傷保險待遇,即喪葬費、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親屬供養 撫恤金;並負擔本案訴訟費用。
被告公司辯稱,原告之親屬韓某系我公司員工。韓某在我公司上班期間因工死亡之事屬實。但韓某是死於交通事故,經法院調解,其親屬從交通肇事者處可得到交通事故賠償金380000元,我公司不應再向原告支付工傷事故的相應補助金。
二、法律評析
本案爭執的焦點問題是,職工因交通事故導致工傷,在已得到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後,還能否再享受工傷待遇?
《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6項規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即在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中,存在著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賠償的重疊。在司法實踐中,對該情形,應如何適用法律,就成為一個爭點和難點。
根據原勞動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8條的規定,由於交通事故引起的工 傷,交通事故賠償已給付了醫療費、喪葬費、護理費、殘疾用具費、誤工工資的,企業 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不再支付相應待遇(交通事故賠償的誤工工資相當於工傷津貼) ;已給付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的,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或者一次性 傷殘補償金不再發給(但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低於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亡補 助金或者一次性傷殘補償金的,由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補足差額部分)。 根據上述規定,員工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工傷待遇與交通事故賠償是不能重復享受 的。
但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對此不再作相應規定。而200 3年12月26日公布,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 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定,勞動者因工傷事故受到人身損 害,按《工傷保險條例》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的, 勞動者可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工傷保險關系與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當《工傷保險條例》不再規定「取得了交通事故賠償,就不再支付相應工傷待遇」時,勞動者完全 可以既依《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又依《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的規定獲得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即工傷待遇與交通事故賠償可以兼得,本案中的韓某親屬可獲得工傷和交通事故損害的雙重賠償。
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韓某親屬可獲得工傷和交通事故損害的雙重賠償。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交通事故造成工傷後,工傷補償與侵權賠償能否雙重賠償不能適用《合同法》第122條有關「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要求受害人只能擇一請求賠償」的規定。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關於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規定。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主要特徵有:l、必須是同一不法行為。如果行為人實施兩個以上的不法行為引起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同時發生的,應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定,承擔不同的責任。2、同一不法行為既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又符合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使兩個民事責任在同一不法行為上並存。3、必須是同一民事主體。引起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同時發生的同一不法行為,是由一個民事主體實施的。這一不法行為同時符合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其可能承擔雙重責任的主體是同一人,其可能享有雙重請求權的主體也是同一人。 4、只能發生同一給付內容。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同時並存,相互沖突,但當事人只能獲得一次給付滿足,如同時並存獲多次滿足,對行為人是不公平的。
交通事故造成工傷後,二種請求權的基礎不同,承擔賠償責任的主體也是不同的,法律性質不同。因道路交通事故導致的人身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是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易言之,即賠償權利人向賠償義務人,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向造成損害的第三人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賠償責任人為第三人,承擔的是民事侵權責任,是屬於私法領域規定的賠償。工傷保險賠償請求權的基礎是基於當事人之間的勞動關系進而產生的工傷保險待遇請求權。也可以說,遭受道路交通事故傷害的職工或者職工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者向用人單位,依據《勞動法》和《條例》的規定,主張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請求權,補償責任人是勞動保險機構或用人單位,承擔的是社會工傷保險責任,是屬於公法領域規定的賠償。一屬公法領域,另一屬私法領域,兩者性質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因此,在因交通事故造成工傷後,工傷補償與侵權賠償不是同一民事責任的競合,不能參照適用《合同法》第122條關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要求受害人只能擇一請求賠償的規定。由第三人侵權引起的工傷,《工傷條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規並沒有規定當事人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救濟方式。所以,工傷職工當然有權同時選擇兩種救濟方式,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二、享有工傷待遇是法律賦予勞動者的權利,也是保險機構和用人單位法定的義務,必須依法予以執行,扣減工傷保險待遇的做法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我國《勞動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勞動者在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的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另外,《工傷保險條例》第五章專門對工傷保險待遇的具體內容作了明確的規定。由此可見,獲得工傷保險待遇,是國家法律強制規定,是社會保障機構或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是受害人基於勞動者的身份,依法所應享受的權利。如果職工發生事故並依法認定為工傷的,作為給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就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支付保險待遇,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是不能減少法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的,否則就是不合法的。如果用人單位沒有參加工傷保險,職工發生工傷,按照《工傷條例》第六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承擔《保險條例》規定的全部工傷保險待遇(包括本應由工傷保險基金負擔的部分)。用人單位同樣也不得以侵權第三人賠償了相關費用而拒絕支付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
同時,《工傷條例》及其他法律也並沒有賦予保險機構和用人單位對因侵權引起工傷的侵害人享有代位求償權,用人單位和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要求工傷職工必須先向侵害人索賠後才能申請工傷保險待遇,也不能從工傷職工應享有的保險待遇中扣減其從侵害人處獲得賠償款項。
第三、實行雙重賠償符合我國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立法意圖,也並不會增加企業的負擔。
《工傷保險條例》第一條規定「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工人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這表明我國實行工傷保險目的在於加強對勞動者的生命、健康和財產的保護,保證能夠在遭遇工傷事故時獲得及時的救助和補償,維持其本人或遺屬的正常生活,而不是讓用人單位規避本應由其自己承擔並有能力承擔的責任。實際上在工傷保險中的賠償責任已經由用人單位的個別責任轉化為由社保機構承擔的普遍的社會責任,成為國家承擔的社會保障義務。用人單位即使對自己的員工所發生的工傷事故,也僅負間接的補償責任。只要用人單位依法足額繳納了工傷保險費,就意味其完成了補償責任。我國社會保險保障制度,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強制繳納工傷保險,也就是說,不發生工傷事故,也必須繳納工傷保險費用。如果用人單位違背法律法規,未繳納工傷保險,而由其單獨承擔工傷賠償費用,是其因自身過錯導致的責任承擔,當然不存在增加負擔問題。
第四、1996年勞動部頒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部發[1996]266號文)其第二十八條已經不能適用
1996年勞動部頒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部發[1996]266號文)其第二十八條:「由於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應當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及有關規定處理。交通事故賠償已給付了的部分,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不再支付,而且規定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先期墊付有關費用的,職工或其親屬獲得交通事故賠償後應當予以償還。但交通事故賠償給付的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低於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或者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的,由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補足差額部分。」這實質是規定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應當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及有關規定處理。也就是說,該《辦法》對工傷保險與民事侵權賠償採取的是不可兼得,相互抵免的方式,這也是主張因第三人侵權引起的工傷不能獲得雙重賠償者的主要法律依據。但其現已不能適用,理由如下:
1、從法律效力等級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規定來看,原勞動部制定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屬於部門規章,而且只是試行辦法,在其上位法《工傷保險條例》沒有規定兩種請求權重疊時的處理規則的情況下,規定以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替代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請求權,違反了《立法法》的規定。其次,根據《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第37條第1款的規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的制定機關發現與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其他上位法的規定不一致的,或者與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其他上位法相抵觸的,應當及時修改或者廢止。因此,在《工傷保險條例》施行後,應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而不能適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的規定。
2、從《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8條規定本身來看,也不能得出《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的賠償項目和標准全部替代《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規定的保險待遇的結論,如《試行辦法》第28條第3項的規定。
3、從江蘇省的實際來看,2005年4月1日施行的《江蘇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第四十條明確規定,作為原《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的具體配套規定的《江蘇城鎮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規定》已廢止。在現行有效的《江蘇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中已經取消了與《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二十八條有關的規定。
4、從其它法律的規定來看,《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8條規定也已不能適用。首先,該條規定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已明令廢止。其次,因為最高院《人身損害》司法解釋的出台,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已定性為物質損失,已經不同於原來屬於精神損害表現形式的定性,所以,《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中有關原有關相互抵免的賠償項目的性質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實質內容已經發生質的不同的情況下,繼續適用也是沒有依據的。
因此,筆者認為《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現已被《工傷保險條例》取代,已不具有法律效力了。仍然沿襲舊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的做法,只是深受《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影響,沒有認識到這一變化。
第五、處理工傷事故,採用雙重賠償兼得的方式,有例可循,有法可依,也是我國工傷賠償立法的趨勢。
1)、1996年勞動部頒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部發[1996]266號文)其第二十八條:「由於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應當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及有關規定處理。交通事故賠償已給付了的部分,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不再支付,而且規定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先期墊付有關費用的,職工或其親屬獲得交通事故賠償後應當予以償還。但交通事故賠償給付的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低於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或者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的,由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補足差額部分。」這實質主張因第三人侵權引起的工傷不能獲得雙重賠償。但這一規定已不能適用,具體理由上一條已經闡明。
2)、2002年我國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52條的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同年頒布的《安全生產法》第48條也規定:因生產安全受到損失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該規定首次提出職工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還能享有民事侵權賠償請求權,《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規定的「雙重賠償」雖然與本文所講的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雙重賠償」有所區別,但從立法上體現了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可雙重賠償」的立法意圖。
3)、2004年1月1日始開始施行的國務院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不再規定「取得了交通事故賠償,就不再支付相應工傷待遇」 ,既然法律明確取消了禁止,其實質就是允許雙重賠償。 勞動者完全 可以既依《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又依《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的規定獲得交通事故損害賠償。
4)、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第二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上述規定的第一款是規范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工傷保險關系,因此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工傷條例》的規定處理。另外,該規定從另一個角度明確了發生工傷的職工不能向用人單位提出人身損害賠償,只能按照《工傷條例》的規定向用人單位要求工傷保險待遇,不能再以人身損害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第二款是規范用人單位以外的侵權第三人與被侵害職工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非常明確地規定勞動者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損害賠償應當支持。所以,當工傷事故與第三人侵權發生競合,受害職工可以分別依照不同的法律獲得救濟。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該款延續了《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立法思路,明確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的,勞動者可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該條款成為受害職工得到雙重賠償的重要法律依據。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新聞發布會上,黃松有副院長在答記者問中也講到「如果勞動者遭受工傷,是由於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賠償責任。例如職工因工出差遭遇交通事故,工傷職工雖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對交通肇事負有責任的第三人仍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可見,其也是比較贊成雙重賠償的觀點。5)、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續一)》(徵求意見稿)中,對工傷事故賠償請求權作出以下規定:「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受到傷害,在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後,又請求用人單位依法給予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雖然該徵求意見稿尚不具有法律效力,但這也進一步表明採取雙重賠償兼得的方式處理工傷事故,是我國工傷補償立法的發展趨勢。
其次,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過程中沒有要求肇事方賠償的費用,不能視為原告也是對工傷保險關系中的當事人的放棄,在工傷保險關系處理的程序中,有關費用仍然可以向工傷保險關系的當事人主張
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與工傷待遇的補償,二者請求權的基礎不同,承擔賠償責任的主體也是不同的,法律性質不同。
道路交通事故導致的人身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是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即賠償權利人向賠償義務人,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向造成損害的第三人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賠償責任人為第三人,承擔的是民事侵權責任,是屬於私法領域規定的賠償。
工傷保險賠償請求權的基礎是基於當事人之間的勞動關系進而產生的工傷保險待遇請求權。也可以說,遭受道路交通事故傷害的職工或者職工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者向用人單位,依據《勞動法》和《條例》的規定,主張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請求權,補償責任人是勞動保險機構或用人單位,承擔的是社會工傷保險責任,是屬於公法領域規定的賠償。一屬公法領域,另一屬私法領域,兩者性質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綜上,因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與工傷待遇補償的請求權的基礎不同,承擔賠償責任的主體也是不同的,法律性質不同。根本是兩個不可相互替代的處理,所以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程序中沒有要求肇事方賠償的費用或者放棄的費用,不能視為也已對工傷保險關系程序中的對方當事人的放棄。因此,筆者認為: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程序中沒有要求肇事方賠償的費用或者放棄的費用,在工傷保險關系處理的程序中,仍然可以向工傷保險關系的當事人主張。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工傷職工在獲得侵權責任人的賠償後,仍有權依據《工傷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筆者在此也呼籲有關部門能盡快出台相關規定,明確勞動者在獲得侵害人的賠償後仍然有權享受全部的工傷保險待遇。
願以上文章能對你有所幫助。
㈥ 勞動法案例分析
(1)韓強所受傷害肯定可認定為工傷,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規定第一點「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2)1、如果公司為韓強購買了工傷保險,則韓強可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發給住院伙食補助費。 根據最新《工傷保險條例》的第30條規定「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准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2、如果沒有為其購買工傷保險,則應由公司全部承擔醫療費。
(3)1、2008年7月1日到11月1日這個期間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工傷需支付4個月的雙倍工資。
2、合同兩年,試用期最長2個月,約定3個月,不合法,第3個月工資應該按轉正工資計算。
3、韓強工傷發生後所在單位沒有在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是職工本人提出),所以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4、韓強住院期間的工資福利待遇不變,應由用人單位按月支付。
(4)如果該公司要起訴的話,參照最低工資960的標准,韓強的工資為3000,超過了最低工資的3倍2880元,也就是說,公司可參照2880元的標准支付賠償。
㈦ 請根據下列材料擬寫一份民事起訴狀
找律師代書吧。
縱橫法律網 韋鋒律師
㈧ 辯護詞寫作 請根據下列材料擬寫一份辯護詞: 2006年9月6日早上8時許,韓某(男,40歲,XX省XX縣XX鄉人
審判長、審判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及《律師法》第二十五條之規定,××律師事務所依法接受本案被告人韓某(男,40歲,XX省XX縣XX鄉人,住XX市XX區XX村)的委託,指派我擔任韓某的辯護人。接受委託後,我仔細查閱了全部案件材料,並會見了被告人,還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取證工作。經過認真的調查和嚴密的分析,我認為起訴書在認定事實上定性不當。理由如下:
關於本案中公訴書認定韓某構成犯罪的認定:
XX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認為,劉女士的死是由於韓某的毆打行為造成的,韓某的行為與劉女士的死亡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韓某應當預見到毆打他人可能造成他人傷亡的後果,由於沒有預見而致使劉女士死亡,屬於疏忽大意的過失,應當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因而向XX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辯護人認為,劉女士的死純屬意外事件,韓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理由是:如果要追究韓某過失致人死亡罪,那麼前提和依據應當是韓某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但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所謂「應當預見」應當是指在正常情況下,按照正常理智的一般人基於日常生活、工作經驗所能夠預見到的情形。劉女士在外表上與一般人毫無異常,韓某不可能預見到劉女士是「特異體質人」,也不可能預見到自己的一拳就能致劉女士受傷甚至於死亡。韓某不具有過失犯罪中所要求的「預見義務」,因而其行為屬於《刑法》第十六條所規定的由於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不構成犯罪。
綜上所述
辯護人認為本案韓某不具有過失犯罪中所要求的「預見義務」,因而其行為屬於《刑法》第十六條所規定的由於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不構成犯罪。本案應認定劉女士的死純屬意外事件,被告人韓某不構成犯罪。
辯護人:××律師
××年××月××日
㈨ 新紀律處分條例為什麼不對牽連違紀作出規定
新《紀律處分條例》第二十三條,對此已經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一人有本條例規定的兩種以上(含兩種)應當受到黨紀處分的違紀行為,應當合並處理,按其數種違紀行為中應當受到的最高處分加重一檔給予處分;其中一種違紀行為應當受到開除黨籍處分的,應當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舉例說明:
李某,黨員,某縣農業局局長。2016年春節前,李某讓會計韓某用擴大開支范圍方式騙取了3萬元財政資金,並將該款項購買禮品在春節期間贈送給了縣委縣政府的三位相關領導。
定性及處理建議:
李某在春節期間,違反規定讓會計韓某用擴大開支范圍的方式騙取財政資金,構成騙取財政資金違法行為。李某用騙取的財政資金公款送禮,構成用公款購買贈送、發放禮品違紀行為。騙取財政資金財政違法行為與用公款購買贈送、發放禮品違紀行為屬於牽連關系,應當按照從一重且從重處罰原則,依據新《條例》第九十六條之規定,追究李某的黨紀責任。
一點提醒:
在執紀實踐中,經常遇到贈送禮金行為,有向公務人員及親屬贈送的,有用公款購買禮品贈送的。有些執紀審理人員認為,上述行為均是一種送禮違紀行為。事實上,對違紀行為性質認定和歸結,應從新《條例》規制的具體違紀行為專屬特徵概念和四要件構成的視角給予准確的認定。同時應當從一重且從重處罰。
㈩ 急,案例分析!
答復如下:
(1)按照國家的三包規定,家用錄音機屬於國家規定的三包范圍,那麼按照《三包規定》第9條的規定,產品自售出7日內,發生性能故障,消費者可以選擇退貨、更換或修理。退貨時,銷售者應按發票價一次退清貨款。本案中,王某購買的收錄機屬性能故障,次日完全有權要求商場退貨或予以更換,商場的規定無效。
(2)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民訴法的的規定,王某可以通過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此糾紛,也可以向有關部門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