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核污染條例

核污染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28 02:12:39

❶ 核電廠場內核事故應急計劃,場外核事故應急計劃內容規定有哪些

第一條為了加強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控制和減少核事故危害,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可能或者已經引起放射性物質釋放、造成重大輻射後果的核電廠核事故(以下簡稱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
第三條核事故應急管理工作實行常備不懈,積極兼容,統一指揮,大力協同,保護公眾,保護環境的方針。[2]

❷ 我國的核與輻射安全法規體系包括那些層次,分別舉列

核安全領域的法規體系與我國其他的法規體系差不多,但也有其特點。
第一層,內最高層是法,主要是放射性容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是全國人大審議,國家主席發布的;
第二層,是國務院條例,主要是核設施安全管理條例、核安全設備監督管理條例、放射性物質運輸條例等,還有一些正在制定,這些條例由國務院發布。
第三層,是部門規章,就是國家核安全局發布的制度,比如選址安全規定、設計安全規定等的。
除此之外,可以延伸的第四層,就是技術層次的文件,比如常說的核安全導則類文件。
另外一方面,國家和行業標准也是要遵守的,比如GB18871、6249等的,都是強制性標准,應該與第三層平行看待

❸ 國家最新核輻射安全限度標准規定是多少

核安全相關的標准非常多。分為幾類:

國家法規:有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核安全設備監督管理條例、運輸條例等。

部門規章:廠址選擇安全規定、設計安全規定、運行安全規定等等。

規章導則:廠址選擇、設計、運行、放廢等相關的導則要求。

國家標准: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及輻射源安全基本標准、GB6249-2011 核動力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這個太多了。

還有行業標准。

(3)核污染條例擴展閱讀:

輻射危害

最大的長期健康風險是癌症。通常當體細胞受損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時,它們會自我消除。當這種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時,細胞獲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斷地分裂,這就演化成癌症。

我們的機體有許多機制來阻止細胞癌變,並替換受損的組織。然而輻射所帶來的損害可以嚴重攪亂機體中的這些機制,從而讓癌症風險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機體不能很好的修復輻射帶來的對化學鍵的破壞和改變,我們的基因里有可能會產生突變。

這些突變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症風險,還有可能被傳遞下去,使得輻射的作用在子孫身上展現出來。這些作用包括頭部與腦部、眼部發育缺陷、生長緩慢和嚴重的認知學習缺陷。

健康受損程度取決於暴露在輻射中的時間以及放射性物質的衰變中產生電離輻射的強度。它能破壞人體組織里分子和原子之間的化學鍵,可能對人體重要的生化結構與功能產生嚴重影響。

我們的身體會嘗試修復這些損傷,但是有時損傷過於嚴重或涉及太多組織與臟器,以至於不可能修復。而且,身體在自然修復過程中,也很可能產生錯誤。最容易為輻射所傷的身體部分包括腸胃上皮細胞以及生成血細胞的那些骨髓細胞。

❹ 核輻射標准

法律分析:核輻射有自身的計量標准,不同輻射劑量對人體的影響會不同。短時間的輻射劑量低於100毫西弗,對人體沒有危害。高於4000毫西弗時,對人體是致命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 第五十二條 核材料、放射性廢物的托運人應當在運輸中採取有效的輻射防護和安全保衛措施,對運輸中的核安全負責。乏燃料、高水平放射性廢物的托運人應當向國務院核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提交有關核安全分析報告,經審查批准後方可開展運輸活動。核材料、放射性廢物的承運人應當依法取得國家規定的運輸資質。

❺ 針對核電站,我國什麼制定了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

針對核電站,我國國務院制定了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

❻ 中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有哪些

中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有:
一、監管部門和管理體制
監管部門及其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八條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其它有關部門依據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對有關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國務院公安、衛生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和本條例的規定,對有關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它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和本條例的規定,對本行政區域內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在《關於放射源安全監管部門職責分工的通知》(中央編辦發[2003]17號)中明確規定了各有關部門的管理職責和分工,具體內容如下:
(1)環保部門(核安全主管部門)負責放射源的生產、進出口、銷售、使用、運輸、貯存和廢棄處置安全的統一監管。
制定和組織實施放射源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
建立並實施放射源登記管理制度;
根據輻射工作單位提供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輻射安全評價報告書和職業病危害評價報告書等核發放射源安全許可證,並通報同級公安部門;
負責放射源的生產、進出口、銷售、使用、運輸、貯存和廢棄處置領域從事輻射安全關鍵崗位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的資格管理;
負責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的應急、調查處理和定級定性工作,並將有關情況通報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
協助公安部門監控追繳丟失、被盜的放射源;
組織開展放射源安全技術研究。
(2)衛生部門負責放射源的職業病危害評價管理工作;負責放射源診療技術和醫用輻射機構的准入管理;參與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應急工作,負責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的醫療應急。
(3)公安部門負責對放射源的安全保衛和道路運輸安全的監管;負責丟失和被盜放射源的立案、偵察和追繳;參與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應急工作。

(4)商務部門會同環保部門(核安全主管部門)公布放射源進出口管理目錄。
(5)海關根據放射源進出口管理目錄,驗憑環保部門(核安全主管部門)核發的放射源安全許可文件辦理海關進出口手續。
(6)鐵路、交通、民航部門分別負責放射源鐵路、水運、航空運輸和放射源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運輸單位及運輸工具、人員的監管。
(7)郵政部門負責郵寄放射源的安全監督檢查。
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根據環保部門(核安全主管部門)確定的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的性質和級別,負責有關國際信息通報工作。
二、環保部門的管理體制
目前中國已形成了一個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輻射安全管理司(核安全管理司)為領導,各省、市、縣(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參加的放射源監管網路。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放射源生產單位實行統一監督管理;負責建立放射源進出口和銷售管理目錄;組織制定專項行動計劃,負責專項行動執行情況的督察和驗收;負責各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運行前的批准。
各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放射源使用、運輸、貯存和處置單位的統一監督管理;負責組織本省各級環保部門開展放射源專項行動;負責本地區城市放射性廢物庫的安全運行。
各市、縣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省級環保部門的組織下,對轄區內放射源安全狀況實施監督檢查。
(一)、環保部門和建設單位的具體職責:
1、放射源全過程監管
放射源安全管理涉及放射源的生產、進出口、銷售、使用、運輸、貯存和處置等環節,即放射源從「生」到「死」的全過程。它在各個環節之間的流向見圖1。《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頒布以後,明確了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放射源安全管理中的主導地位。為進一步加強放射源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公眾健康,減少事故隱患,必須明確環保部門與建設單位的各自職責。
2、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監管職責:

(1) 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2) 執行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制度;
(3) 執行許可證制度;
(4) 放射源動態審批備案監管;
(5) 執法監督檢查;
(6) 領導事故應急及善後工作;
(7) 建立密封源分布與流向動態資料庫。
3、 建設單位(許可、注冊)應履行的主要經營職責
(1) 建設(或租用)符合輻射防護要求的廠房或營業場所;
(2) 選用先進工藝和設備,開展清潔生產;
(3) 建立具有輻射專業知識的職工隊伍(主管和操作人員);配製相應的
輻射監測設備;建立職工的個人劑量檔案;
(4) 制定輻射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應急方案;
(5) 委託環境監測、環境評價機構編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
登記表,以及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報告;
(6) 申領《輻射安全許可證》,辦理日後的變更、注銷事項;
(7) 接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常規監督檢查;
(8) 依法對其造成的輻射危害承擔責任。
就放射源安全管理而言,許可證制度和審批備案制度是管理部門與建設單位之間互動成分較多的事項。
三、輻射環境安全管理法規及相關標准
(一)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年
4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2005年
5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第253號令,1998年
6、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2006年
7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第13號令,2001年
8、 《放射性環境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局,第3號令,1990年
9 、《城市放射性廢物管理辦法》(87)環放字第239號,1987年
10、 《建設城市放射性廢物庫的暫行規定》,1984年
(二)放射源管理與輻射防護標准
1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准》(GB18871-2002)
2、 《密封放射源 一般要求和分級》(GB4075-2003)
3、 《使用密封放射源的放射衛生防護標准》(GB16354-1996)
4 、《含密封源儀表的放射衛生防護標准》(GB16368-1996)
5 、《油(氣)田測井用密封型放射源衛生防護標准》(GBZ142-2002)
6、 《油(氣)田測井用非密封型放射源衛生防護標准》(GBZ118-2002)
7、 《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規定》(GB11806-2004)
8、 《放射性廢物管理規定》(GB14500-2002)
9 、《放射性廢物的分類》(GB9133-1995)
10、《輻射源和實踐的豁免管理原則》(GB13367-92)

❼ 一個地區核輻射了,要怎麼消除,

1、核污染去除方法:物理法、化學法、電化學法、物理一化學聯用法、微生物清除法、焚燒、超級壓縮法和土壤核污染去除方法如鏟土去污、深翻客土、可剝離性膜、森林修復等,並分析了各種去除方法的優缺點。加強管理削減核污染源、加強現有處理方法的聯用、開發微生物處理新技術和開發基因工程修復植物。

2、一旦核反應堆的安全殼出現破損,就要盡量把釋放的污染物控制在廠區內,同時控制地下水水源和土壤。避免放射物質和灰塵碰在一起,否則將會隨著流動的空氣擴散。

3、核電站平時也會給周圍居民發放應急物品,如碘制劑,一旦發生核泄漏就服用。

4、盡量避免外出,盡量留在室內密閉空間。如果一定要出門,就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並盡量減少裸露的皮膚和空氣接觸。

5、如果核電站發生泄漏,附近居民首先應該撤離,距離防護是第一位的。



(7)核污染條例擴展閱讀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見於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內臟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變等。

其中,核輻射導致的全身外照射損傷主要出現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現為惡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假愈期」患者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症狀有所緩解。嚴重的發展到了極期則有感染、出血和胃腸症狀。經恰當治療後上述症狀逐漸緩解。

而局部照射損傷是隨受照劑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現紅斑、水腫、乾性脫皮和濕性脫皮、起水泡、疼痛、壞死、壞疽或脫發等症狀。局部皮膚損傷通常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嚴重者常規方法難以治癒。不過,外照射多見於核電站工作人員。

體內污染引起的內照射一般沒有明顯的早期症狀。除非攝入量很高,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❽ 我國現行關於輻射安全和放射防護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我國現行關於輻射安全和放射防護的法律法規如下:
1、國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環境安全要求、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聯合發布。國家建立放射性污染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組織環境監測網路,對放射性污染實施監測管理;
2、運輸放射性物質和含放射源的射線裝置,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
3、放射性物質和射線裝置應當設置明顯的放射性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生產、銷售、使用、貯存、處置放射性物質和射線裝置的場所,以及運輸放射性物質和含放射源的射線裝置的工具,應當設置明顯的放射性標志;
4、核設施選址,應當進行科學論證,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在辦理核設施選址審批手續前,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未經批准,有關部門不得辦理核設施選址批准文件;
5、核設施營運單位在進行核設施建造、裝料、運行、退役等活動前,必須按照國務院有關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的規定,申請領取核設施建造、運行許可證和辦理裝料、退役等審批手續;
6、核設施營運單位領取有關許可證或者批准文件後,方可進行相應的建造、裝料、運行、退役等活動;
7、核設施營運單位應當在申請領取核設施建造、運行許可證和辦理退役審批手續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未經批准,有關部門不得頒發許可證和辦理批准文件;
8、與核設施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條 生產放射性同位素的單位申請領取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設有專門的輻射安全與環境保護管理機構;
(二)有不少於5名核物理、放射化學、核醫學和輻射防護等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不少於1名。生產半衰期大於60天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單位,前項所指的專業技術人員應當不少於30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不少於6名;
(三)從事輻射工作的人員必須通過輻射安全和防護專業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和考核,其中輻射安全關鍵崗位應當由注冊核安全工程師擔任。

❾ 核泄漏的公約法規

為實現核能利用安全,通過規定各締約方義務和建立公約實施機制來確保核安全能得到良好監督管理的國際公約。1994年6月17日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其總部維也納舉行的外交會議通過。1994年9月20日起開放供簽署。一般性義務主要是:各締約方應在其本國法律上的框架內採取為履行本公約規定義務所必需的立法、監管和行政措施及其他步驟。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於2003年6月28日通過,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在總結中國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實踐經驗、借鑒國外防治放射性污染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對放射性污染防治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核設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核技術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鈾(釷)礦和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放射性廢物的管理等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問題,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是1986年10月由國務院頒布的中國第一部針對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的法規。《條例》總則闡明了制定目的是為保證民用核設施的建造和營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人員和公眾的健康,保護環境,促進核能事業的順利發展。《條例》中規定了以核電廠、反應堆、核燃料循環設施以及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設施為監督對象,明確了在民用核設施的選址、設計、建造、運行和退役的過程中必須貫徹安全第一的方針。 (英文: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 INES)是根據核電廠事故對安全的影響作為分類,使傳媒和公眾更易了解的標准。INES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核能機構(NEA)設計,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監察。 級別 名稱 描述 實例 0級 偏差 安全上無重要意義 2004年關西電力美濱發電所3號機2次系配管損壞事故等 1級 異常 超出規定運行范圍的異常情況,可能由於設備故障,人為差錯、或規程有問題引起 2004年關西電力美濱發電站3號機、2次冷卻水配管蒸汽噴出等 2級 事件 安全措施明顯失效,但仍具有足夠縱深防禦,仍能處理進一步發生的問題。導致工作人員所受劑量超過規定年劑量限值的事件和/或導致在核設施設計未預計的區域內存在明顯放射性,並要求糾正行動的事件。 1991年關西電力美濱發電站2號機・蒸汽發生器導熱管損傷等 3級 重大事件 放射性向外釋放超過規定限值,使用權受照射最多的廠外人員受到十分之幾毫希沃特量級劑量的照射。無需廠外保護性措施。導致工作人員受到足以產生急性健康影響劑量的廠內事件和/或導致污染擴散的事件。安全系統再發生一點問題就會變成事故狀態的事件,或者如果出現某些始發事件,安全系統已不能阻止事故發生的狀況。 1955年至1979年英國塞拉菲爾德核電廠事件
2011年3月11日本福島縣福島第二核電廠:第一、二、四號機組 4級 沒有明顯廠外風險的事故 放射性向外釋放,使受照射最多的廠外個人受到幾毫希沃特量級劑量的照射。由於這種釋放,除當地可能需要採取食品管制行動外,一般不需要廠外保護性行動。核裝置明顯損壞。這類事故可能包括造成重大廠內修復困難的核裝置損壞。例如:動力堆的局部堆芯熔化和反應堆設施的可比擬的事件。一個或多個工作人員受到很可能發生早期死亡的過量照射。 1973年英國溫茨凱爾後處理裝置事故、1980年法國聖洛朗核電廠事故、1983年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臨界裝置事故。 5級 具有廠外風險的事故 放射性物質向外釋放(等效放射性超過1014~1015BqI-131)。這種釋放可能導致需要部分執行應急計劃的防護措施,以降低健康影響的可能性。核裝置嚴重損壞,這可能涉及動力堆的堆芯大部分嚴重操作,重大臨界事故或者引起在核設施內大量放射性釋放的重大火災或爆炸事件。 1957年英國溫茨凱爾反應堆事故、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泄漏事故。 6級 重大事故 放射性物質向外釋放數量上,(等效放射性超過1015~1016BqI-131),這種釋放可能導致需要全面執行地方應急計劃的防護措施,以限制嚴重的健康影響。 1957年蘇聯基斯迪姆後處理裝置(現屬俄羅斯)事故。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3號機組事故。 7級 特大事故 大型核裝置(如動力堆堆芯)的大部分放射性物質向外釋放,典型地應包括長壽命和短壽命的放射性裂變產物的混合物(數量上,等效放射性超過1016BqI-131)。這種釋放可能有急性健康影響;在大范圍地區(可能涉及一個以上國家)有慢性健康影響;有長期的環境後果。 1986年蘇聯(現屬烏克蘭)切爾諾貝利事故。
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❿ 日本欲修改規定,允許放射性核廢物,各國的反應如何

眾所周知,核輻射廢物的處理是要消耗巨額的資金和人力的投入,而且還有時間的投入。日本雖然是個島國,但是他們主要發展重工業,這就意味著存在很多核輻射廢物。對於核輻射廢物的處理,日本主要是以儲存的方式稀釋。但由於儲存的過多,造成空間的浪費,日本卻有打算將核輻射廢物排入大海。

對於喪心病狂的日本,將核廢水投放海洋,如果聯合國沒有及時制止,在未來的幾十年,一定會殃及全球海洋,嚴重阻礙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希望日本不要為了一時的利益,毀了未來的發展。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