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條約和法規

條約和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5-28 06:36:32

❶ 國際條約在國內法中的適用有哪些

中國雖然沒有將國際條約納入國內法的明確規定。但是我國不少法律、法規含有「國際專條約與之發生沖屬突時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

對於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相比較的效力,一些專門的法律、法規作出了「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國際條約效力高於國內法」的規定。

(1)條約和法規擴展閱讀

國際條約在國內發生效力的前提是,國際條約在本質上是不能直接在國內適用的,必須由國家通過個別立法來實施國際條約,這種立法活動可能是立法行為,也可能是國際條約頒布或其它憲法程序。

國家一旦締結或加入某一國際國際條約,該國際條約便自動地成為國內法的一部分,從而無需轉化即可在國內法中直接適用。

❷ 建設工程的法規國際條約有哪些例子

你好,建設工程的法規國際條約如下

  1. 1988年6月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七十五屆會議上,通過了建築施工安全衛生國際標准,同年6月20日公布,編號為167號公約,為了區別1937年的公約而稱為《1988年建築業安全衛生公約》,於1991年1月11日生效。

  2. 為進一步完善我國有關建築安全衛生的立法,建立健全建築安全衛生保障體系,提高我國的建築安全衛生水平,原建設部於1996年開始申辦在我國執行第167號公約,於2001年10月27日由我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成為國際上實施167號公約的第15個國家。

  3. 167號公約共分五章44條,是建築施工安全衛生的國際標准,它在實施的過程中,強調了政府、僱主、工人三結合的原則。對於任何一項標准、措施在制定、實施和獎罰時都要由三方共同商議,以三方都能接受的原則而確定三方共同執行。

❸ 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國際條約的區別

首先,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任務形式的法律都不能與之沖突。
1.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內容涉及廣泛,對立法、行政、司法均有規定,例如《刑法》《立法法》《行政復議法》等等,效力僅次於憲法。
2.法規: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有時也有說自治法規、經濟特區經濟法規、特別行政區法規,但這些法規特殊,可以不予考慮)
行政法規:國務院制定,是規定全國行政方面的法律,如《××條例》,效力僅次於法律。
地方性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在本行政區劃內,內容涉及廣泛,但涉及行政內容時,顯然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3.規章:部門規章和地方性規章。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央人民銀行、審計署和直屬機構制定,規定的具體某一領域的行政事務,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地方性規章:省級和較大市政府制定,規定本行政區劃內的行政事務,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插曲:當規章之間沖突時,國務院裁決;當規章和地方性法規沖突時,國務院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就適用,認為適用規章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4.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是對某一類案件或者某項法律的適用作出的一個法律文件,屬於司法的范疇,效力比法律低。
5.國際條約: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締結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按以誰的名義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部門,一般都是國務院、外資部去做。規定的涉外事務,前面講的都是國內法。

❹ 國際貿易條約中適用的法律條款

國際貿易所適用的法律法規
為保證國際貿易能夠順利進行,使國際貿易得到法律的承認與保護,國際貿易業務必須符合法律規范。但由於國際貿易的當事人一般身處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具有不同的法律和制度,因此,國際貿易所適用的法律法規有較大的不同。概括起來,國際貿易所適用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國際條約、國際貿易慣例、國內法等。
一、國際商事中的主要國際條約
1、關於國際貨物買賣的公約
(1)《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海牙,1964年)
(2)《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 維也納,1980年)
(3)《聯合國國際貨物實賣時效期限公約》 (紐約,1974年)
2、關於國際貨物運輸的公約
(1)《統一提單的若干法律規則的國際公約》 (1924 年)
(2)《有關修改統一提單若干法律規則的國際公約的議定書》 (1968年)
(3)《聯合國海上貨物運輸公約》 (簡稱漢堡規則, 1978年)
(4)《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 (簡稱華沙公約,1929年)
(5)《修改華沙公約的議定書》 (簡稱海牙議定書,1955年)
(6)《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 (簡稱國際貨協,1951年)
(7)《關於鐵路貨物運輸的國際公約》 (簡稱國際貨約,1961年 )
(8)《聯合國國際貨物多式聯運公約》 (1980年)
3、 關於國際支付的公約
(1)《匯票、本票統一法公約》 (日內瓦,1930年)
(2)《解決匯票、本票法律沖突公約》 (日內瓦,1930年)
(3)《統一支票法公約》 (日內瓦,1931年)
(4)《解決支票法律沖突公約》 (日內瓦,1933年)
(5)《聯合國國際匯票與國際本票公約》 (1988年)
4、關於對外貿易管理的公約
《世界貿易組織協議》 (馬拉喀什,1994)
5、關於貿易爭端解決的公約
(1)《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 (紐約,1958年)
(2)《關於爭端解決規則和程序的諒解》 (馬拉喀什,1994年)
6、關於國際投資的公約
(1)《解決一國與他國國民投資爭議的公約》 (簡稱華盛頓公約)
(2)《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 (簡稱漢城公約,1985年)
7、關於知識產權的公約
(1)《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巴黎,1967年)
(2)《商標注冊馬德里公約》 (馬德里,1995年)
(3)《伯爾尼公約》 (伯爾尼,1971年)
(4)《世界版權公約》 (日內瓦,1971年)
二、我國的國內法所涉及的有關國際貿易的主要法律有:
(一)關於適用於國際貨物買賣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
(二)關於適用於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自1993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
(三)關於適用於國際貨款收付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四)關於適用於對外貿易管理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等。
(五)關於適用於國際商事仲裁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三、常用的國際貿易慣例
目前,在國際貿易領域常見的國際貿易慣例有:
1、國際貿易術語方面
(1)國際商會制定的《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2)國際法協會制定的《1932年華沙-牛津規則》
(3)美國全國對外貿易協會制定的《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正本》。
2、國際貨款的收付方面
(1)國際商會制定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 (國際商會第 500 號出版物) 。
(2)國際商會制定的《托收統一規則》1995年修訂本(國際商會第522號出版物)。
3、運輸與保險方面
(1)英國倫敦保險協會制定的《倫敦保險協會貨物保險條款》
(2)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制定的《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條款》
(3)國際海事委員會制定的《約克一安特衛普規則》
4、國際仲裁方面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
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國內立法的關系,不同法律制度有不同的規定。一般地,在許多國家,國際條約有自動生效和非自動生效之分。
四、國際條約、國內法及國際慣例的適用
自動生效的國際條約,一經該國批准,自動產生效力。當事人可直接援引。對於非自動生效的國際條約,即使該國批准,也不對其居民產生直接約束力,只有經該國立法機關制定了有關實施該條約的法律後,才對其居民具有約束力。國際慣例具有民間的非官方性質,因此不需要國家立法機關的批准。國際慣例多與當事人約定有關,而不與國內法或國際條約相關。在當事人的約定與其採用的國際慣例矛盾時,法院將根據當事人的意圖予以解決。

❺ 國內法律是否有高於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

對於國際條來約與國內法相比較的自效力,我國在這一問題上亦無原則性法律規定。但一些專門的法律、法規作出了「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國際條約效力高於國內法」的規定。如1986年《民法通則》第142條的規定表明,國際條約的效力高於國內民事法律的效力。其實,自1982年以來,就連續有些法律作出類似規定,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法律。如1982年《商標法》、1984年《專利法》、1985年《繼承法》、1992年《海商法》等。1982年的《民事訴訟法(試行)》 第189條首先作出了與上述《民法通則》第142條相同的規定,而1991年《民事訴訟法》重復了這樣的規定。從這些規定看來,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在國內是有直接的效力。同時,國際條約的規定若與國內法律不同時應優先適用。但是,由於這些規定僅限於個別法律,還不能說是已經在中國法律體系中完全確立了規則。不過,上述法律作出這樣的規定的事實充分說明了我國立法政策的明顯傾向,從而有「國際條約優於國內法」成為一項具有普遍性規則的可能。

❻ 中國歷史近代各個條約

1、《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約於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英國簽訂。

《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

1、割讓香港島;

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

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

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

5、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2、《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 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共五十六款,附有專條。主要內容:

(1)英國公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庄口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

(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

(3)英國人得住內地游歷、通商;

(4)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5)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

(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

(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 國待遇。

3、《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䜣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今天安門廣場東南角。另外,1887年與葡萄牙簽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稱《中葡北京條約》。

三個條約約文現存於台灣地區,典藏於台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該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4、《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馬關條約》(又稱《春帆樓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1、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

2、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3、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後增加三千萬兩「贖遼費」;

4、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

5、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徵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

6、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佔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佔領軍;

7、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5、《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中國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十一國政府簽定的一個不平等條約。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

1、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詳情為賠償4.5億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億兩);

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❼ 法則和條約意思是一樣嗎

意思不一樣:
1)法則
1.規律:自然~。
2.法規。
3.模範;榜樣。

2)條約
指確定締約方權利和義務關系的任何協議,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稱。狹義上的條約則是指以條約為名稱的、有關政治、經濟、法律等重要問題的、有效期較長的國際協議。例如,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1967年《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領事條約》等。

❽ 請問金融市場制度都有哪些法律法規,規章,規范,公約,條約,協議

1.條約,這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就有關重大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問題達成內的協議容,如邊界條約,領事條約等. 2.公約,它通常是多國就某一重大問題舉行國際會議,而締結的多邊公約.公約的內容多系造法性的行為規則和其它制度,如, 3.協定,協定常為適用於具體問題的國際協議,如貿易協定,郵電協定等. 你說的協議可能想說的是協定吧,協議這個名詞和法律這個名詞一樣,范圍更廣了,不是具體的國際法名詞哦.

❾ 條約,合約,公約的區別

一、意思不同。

1、條約,是指確定締約方權利和義務關系的任何協議,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稱。

狹義上的條約則是指以條約為名稱的、有關政治、經濟、法律等重要問題的、有效期較長的國際協議。

例如,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1967年《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領事條約》等。

2、合同(或合約),是雙方當事人基於意思表示合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為私法自治的主要表現。

一般而言,合同是指私法上的法律行為,可分為債權合同(例如買賣)、物權合同(例如所有權移轉登記)及身份合同(例如結婚)等,不過在公法上也可能存在合同關系。

在民法上,狹義的合同(即債權合同)為債之發生的原因之一,而一般僅稱合同時所指稱者也多屬債權合同。

合同行為並不等於「合同書」,一份合同書中可能包含不只一個合同行為;合同行為也不以做成書面為必要,合同原則上為諾成且不要物的法律行為,只有在例外情形,基於特殊考量(例如公益)時法律會明文要求。

3、公約,是指用來稱呼在國際組織主持下或國際會議上通過的關於某一個專門領域的規則的多邊條約。

例如,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等。


(9)條約和法規擴展閱讀:

公約的特點:

1.公眾約定性

約定性是公約的突出特點之一。公約雖有約束性,但它不是有關管理部門制定的強制性的法規,而是訂約單位或訂約人自願協商締結公共約法。

它一般不產生於行政管理部門,而是產生於社會團體或民眾之間,有一定的民間特色。它不是正式的法律和法規,對參與者只有道德約束力,沒有法律效應。

2.長期適用性

公約所涉及的內容一般都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因而公約也具有長期適用性,不會在短時間之內就因為時過境遷而成為廢文。

制定公約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要選擇大家共同關心的、有長期意義的原則性事項寫入公約。如果發現原有的公約已經過時,則要討論制定新的公約來取代它。

3.集體監督性

公約一經共眾認定,就是訂約人的行為和道德規范,每個人都有履行公約的義務,不得違反。

同時,它也是人們互相監督的依據,每個人也都有以公約為准則監督別人的義務。一旦發現有違背公約的行為,大家都有權進行批評和譴責。

4.基本原則性

公約的內容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一些基本道德准則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原則要求,一般不涉及具體的行動方法和實施措施,不像細則那樣詳盡具體,因而公約大多短小精悍。

5.一致認同性

公約是在一個公共協商的基礎上擬定的,應得到每個締約者的認同。就一般情況而言,有棄權票,不影響公約的通過,但有否決票則公約不能被通過,即每個制定者擁有「一票否決權」。

在特殊情況下,在有否決票的情況下可以強制通過,但投否決票者可以選擇不加入該公約,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就沒有加入該公約,所以美國科考船進入中國南海而不受該公約的約束。

❿ 一般的條約怎麼寫有哪些內容

你要寫條約?

什麼是條約?
條約是國際法主體之間依國際法締結的據以確定其相互權利和義務的書面協議。如同盟互助條約、和平友好條約、邊界條約、貿易投資協定等雙邊條約或多邊條約。而自然人、法人與國家或其他國際法主體參訂的協議無論其內容或性質如何重要,都不是條約而只能是契約。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
第一條 宗旨

本公約的宗旨是促進合作,以便更有效地預防和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

第二條 術語的使用

在本公約中:

(一)「有組織犯罪集團」系指由三人或多人所組成的、在一定時期內存在的、為了實施一項或多項嚴重犯罪或根據本公約確立的犯罪以直接或間接獲得金錢或其他物質利益而一致行動的有組織結構的集團;

(二)「嚴重犯罪」系指構成可受到最高刑至少四年的剝奪自由或更嚴厲處罰的犯罪的行為;

(三)「有組織結構的集團」系指並非為了立即實施一項犯罪而隨意組成的集團,但不必要求確定成員職責,也不必要求成員的連續性或完善的組織結構;

(四)「財產」系指各種資產,不論其為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動產或不動產、有形的或無形的,以及證明對這些資產所有權或權益的法律文件或文書;

(五)「犯罪所得」系指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犯罪而產生或獲得的任何財產;

(六)「凍結」或「扣押」系指根據法院或其他主管當局的命令暫時禁止財產轉移、轉換、處置或移動或對之實行暫時性扣留或控制;

(七)「沒收」,在適用情況下還包括「充公」,系指根據法院或其他主管當局的命令對財產實行永久剝奪;

(八)「上游犯罪」系指由其產生的所得可能成為本公約第六條所定義的犯罪的對象的任何犯罪;

(九)「控制下交付」系指在主管當局知情並由其進行監測的情況下允許非法或可疑貨物運出、通過或運入一國或多國領土的一種做法,其目的在於偵查某項犯罪並辨認參與該項犯罪的人員;

(十)「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系指由某一區域的一些主權國家組成的組織,其成員國已將處理本公約范圍內事務的許可權轉交該組織,而且該組織已按照其內部程序獲得簽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本公約的正式授權;本公約所述「締約國」應在這類組織的許可權范圍內適用於這些組織。

第三條 適用范圍

一、本公約除非另有規定,應適用於對下述跨國的且涉及有組織犯罪集團的犯罪的預防、偵查和起訴:

(一)依照本公約第五條、第六條、第八條和第二十三條確立的犯罪;

(二)本公約第二條所界定的嚴重犯罪。

二、就本條第一款而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屬跨國犯罪:

(一)在一個以上國家實施的犯罪;

(二)雖在一國實施,但其准備、籌劃、指揮或控制的實質性部分發生在另一國的犯罪;

(三)犯罪在一國實施,但涉及在一個以上國家從事犯罪活動的有組織犯罪集團;

(四)犯罪在一國實施,但對於另一國有重大影響。

第四條 保護主權

一、在履行其根據本公約所承擔的義務時,締約國應恪守各國主權平等和領土完整原則和不幹涉別國內政原則。

二、本公約的任何規定均不賦予締約國在另一國領土內行使管轄權和履行該另一國本國法律規定的專屬於該國當局的職能的權利。

第五條 參加有組織犯罪集團行為的刑事定罪

一、各締約國均應採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將下列故意行為規定為刑事犯罪:

(一)下列任何一種或兩種有別於未遂或既遂的犯罪的行為:

1、為直接或間接獲得金錢或其他物質利益而與一人或多人約定實施嚴重犯罪,如果本國法律要求,還須有其中一名參與者為促進上述約定的實施的行為或涉及有組織犯罪集團;

2、明知有組織犯罪集團的目標和一般犯罪活動或其實施有關犯罪的目的而積極參與下述活動的行為:

(1)有組織犯罪集團的犯罪活動;

(2)明知其本人的參與將有助於實現上述犯罪目標的該有組織犯罪集團的其他活動;

(二)組織、指揮、協助、教唆、促使或參謀實施涉及有組織犯罪集團的嚴重犯罪。

二、本條第一款所指的明知、故意、目標、目的或約定可以從客觀實際情況推定。

三、其本國法律要求根據本條第一款(一)項1目確立的犯罪須涉及有組織犯罪集團方可成立的締約國,應確保其本國法律涵蓋所有涉及有組織犯罪集團的嚴重犯罪。這些締約國以及其法律要求根據本條第一款(一)項1目確立的犯罪須有促進約定的實施的行為方可成立的締約國,應在其簽署本公約或交存其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本公約的文書時將此情況通知聯合國秘書長。

第六條 洗錢行為的刑事定罪

一、各締約國均應依照其本國法律基本原則採取必要的立法及其他措施,將下列故意行為規定為刑事犯罪:

(一)1、明知財產為犯罪所得,為隱瞞或掩飾該財產的非法來源,或為協助任何參與實施上游犯罪者逃避其行為的法律後果而轉換或轉讓財產;

2、明知財產為犯罪所得而隱瞞或掩飾該財產的真實性質來源、所在地、處置、轉移、所有權或有關的權利;

(二)在符合其本國法律制度基本概念的情況下:

1、在得到財產時,明知其為犯罪所得而仍獲取、佔有或使用;

2、參與、合夥或共謀實施,實施未遂,以及協助、教唆、促使和參謀實施本條所確立的任何犯罪。

二、為實施或適用本條第一款:

(一)各締約國均應尋求將本條第一款適用於范圍最為廣泛的上游犯罪;

(二)各締約國均應將本公約第二條所界定的所有嚴重犯罪和根據本公約第五條、第八條和第二十三條確立的犯罪列為上游犯罪。締約國立法中如果明確列出上游犯罪清單,則至少應在這類清單中列出與有組織犯罪集團有關的范圍廣泛的各種犯罪;

(三)就(二)項而言,上游犯罪應包括在有關締約國刑事管轄權范圍之內和之外發生的犯罪。但是,如果犯罪發生在一締約國刑事管轄權范圍以外,則只有該行為根據其發生時所在國本國法律為刑事犯罪,而且若發生在實施或適用本條的締約國時根據該國法律也構成刑事犯罪時才構成上游犯罪;

(四)各締約國均應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供其實施本條的法律以及這類法律隨後的任何修改的副本或說明;

(五)如果締約國本國法律基本原則要求,則可以規定本條第一款所列犯罪不適用於實施上游犯罪的人;

(六)本條第一款所規定的作為犯罪要素的明知、故意或目的可根據客觀實際情況推定。

第七條 打擊洗錢活動的措施

一、各締約國均應:

(一)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建立對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在適當情況下對其他特別易被用於洗錢的機構的綜合性國內管理和監督制度,以便制止並查明各種形式的洗錢。這種制度應強調驗證客戶身份、保持記錄和報告可疑的交易等項規定;

(二)在不影響本公約第十八條和第二十七條的情況下,確保行政、管理、執法和其他負責打擊洗錢的當局(本國法律許可時可包括司法當局)能夠根據其本國法律規定的條件,在國家和國際一級開展合作和交換信息,並應為此目的考慮建立作為國家級中心的金融情報機構,以收集、分析和傳播有關潛在的洗錢活動的信息。

二、締約國應考慮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調查和監督現金和有關流通票據出入本國國境的情況,但須有保障措施以確保情報的妥善使用且不致以任何方式妨礙合法資本的流動。這類措施可包括要求個人和企業報告大額現金和有關流通票據的跨境劃撥。

三、在建立本條所規定的國內管理和監督制度時,吁請締約國在不影響本公約的任何其他條款的情況下將各種區域、區域間和多邊組織的有關反洗錢倡議作為指南。

四、締約國應努力為打擊洗錢而發展和促進司法、執法和金融管理當局間的全球、區域、分區域和雙邊合作。

第八條 腐敗行為的刑事定罪

一、各締約國均應採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將下列故意行為規定為刑事犯罪:

(一)直接或間接向公職人員許諾、提議給予或給予該公職人員或其他人員或實體不應有的好處,以使該公職人員在執行公務時作為或不作為;

(二)公職人員為其本人或其他人員或實體直接或間接索取或接受不應有的好處,以作為其在執行公務時作為或不作為的條件。

二、各締約國均應考慮採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以便將本條第一款所述涉及外國公職人員或國際公務員的行為規定為刑事犯罪。各締約國同樣也應考慮將其他形式的腐敗行為規定為刑事犯罪。

三、各締約國還應採取必要的措施,將作為共犯參與根據本條所確立的犯罪規定為刑事犯罪。

四、本公約本條第一款和第九條中的「公職人員」,系指任職者任職地國法律所界定的且適用於該國刑法的公職人員或提供公共服務的人員。

第九條 反腐敗措施

一、除本公約第八條所列各項措施外,各締約國均應在適當時並在符合其法律制度的情況下,採取立法、行政或其他有效措施,以促進公職人員廉潔奉公,並預防、調查和懲治腐敗行為。

二、各締約國均應採取措施,確保本國當局在預防、調查和懲治公職人員腐敗行為方面採取有效行動,包括使該當局具備適當的獨立性,以免其行動受到不適當的影響。

第十條 法人責任

一、各締約國均應採取符合其法律原則的必要措施,確定法人參與涉及有組織犯罪集團的嚴重犯罪和實施根據本公約第五條、第六條、第八條和第二十三條確立的犯罪時應承擔的責任。

二、在不違反締約國法律原則的情況下,法人責任可包括刑事、民事或行政責任。

三、法人責任不應影響實施此種犯罪的自然人的刑事責任。

四、各締約國均應特別確保使根據本條負有責任的法人受到有效、適度和勸阻性的刑事或非刑事制裁,包括金錢制裁。

第十一條 起訴、判決和制裁

一、各締約國均應使根據本公約第五條、第六條、第八條和第二十三條確立的犯罪受到與其嚴重性相當的制裁。

二、為因本公約所涵蓋的犯罪起訴某人而行使本國法律規定的法律裁量權時,各締約國均應努力確保針對這些犯罪的執法措施取得最大成效,並適當考慮到震懾此種犯罪的必要性。

三、就根據本公約第五條、第六條、第八條和第二十三條確立的犯罪而言,各締約國均應根據其本國法律並在適當考慮到被告方權利的情況下採取適當措施,力求確保所規定的與審判或上訴前釋放的裁決有關的條件考慮到確保被告人在其後的刑事訴訟中出庭的需要。

四、各締約國均應確保其法院和其他有關當局在考慮早釋或假釋已被判定犯有本公約所涵蓋的犯罪者的可能性時,顧及此種犯罪的嚴重性。

五、各締約國均應在適當情況下在其本國法律中對於本公約所涵蓋的任何犯罪規定一個較長的追訴時效期限,並在被指控犯罪的人逃避司法處置時規定更長的期限。

六、本公約的任何規定,概不影響根據本公約確立的犯罪和適用的法律辯護理由或決定行為合法性的其他法律原則只應由締約國本國法律加以闡明,而且此種犯罪應根據該法律予以起訴和處罰的原則。

第十二條 沒收和扣押

一、締約國應在本國法律制度的范圍內盡最大可能採取必要措施,以便能夠沒收:

(一)來自本公約所涵蓋的犯罪的犯罪所得或價值與其相當的財產;

(二)用於或擬用於本公約所涵蓋的犯罪的財產、設備或其他工具。

二、締約國應採取必要措施,辨認、追查、凍結或扣押本條第一款所述任何物品,以便最終予以沒收。

三、如果犯罪所得已經部分或全部轉變或轉化為其他財產,則應對此類財產適用本條所述措施。

四、如果犯罪所得已與從合法來源獲得的財產相混合,則應在不影響凍結權或扣押權的情況下沒收這類財產,沒收價值可達混合於其中的犯罪所得的估計價值。

五、對於來自犯罪所得、來自由犯罪所得轉變或轉化而成的財產或已與犯罪所得相混合的財產所產生的收入或其他利益,也應適用本條所述措施,其方式和程度與處置犯罪所得相同。

六、為本公約本條和第十三條的目的,各締約國均應使其法院或其他主管當局有權下令提供或扣押銀行、財務或商務記錄。締約國不得以銀行保密為由拒絕按照本款規定採取行動。

七、締約國可考慮要求由犯罪的人證明應予沒收的涉嫌犯罪所得或其他財產的合法來源,但此種要求應符合其本國法律原則和司法及其他程序的性質。

八、不得對本條規定作損害善意第三人權利的解釋。

九、本條任何規定均不得影響本條所述措施應根據締約國本國法律規定予以確定和實施的原則。

第十三條 沒收事宜的國際合作

一、締約國在收到對本公約所涵蓋的一項犯罪擁有管轄權的另一締約國關於沒收本公約第十二條第一款所述的、位於被請求國領土內的犯罪所得、財產、設備或其他工具的請求後,應在本國國內法律制度的范圍內盡最大可能:

(一)將此種請求提交其主管當局,以便取得沒收令並在取得沒收令時予以執行;

(二)將請求締約國領土內的法院根據本公約第十二條第一款簽發的沒收令提交主管當局,以便按請求的范圍予以執行,只要該沒收令涉及第十二條第一款所述的、位於被請求締約國領土內的犯罪所得、財產、設備或其他工具。

二、對本公約所涵蓋的一項犯罪擁有管轄權的另一締約國提出請求後,被請求締約國應採取措施,辨認、追查和凍結或扣押本公約第十二條第一款所述犯罪所得、財產、設備或其他工具,以便由請求締約國或根據本條第一款所述請求由被請求締約國下令最終予以沒收。

三、本公約第十八條的規定可經適當變通適用於本條。除第十八條第十五款規定提供的資料以外,根據本條所提出的請求還應包括:

(一)與本條第一款(一)項有關的請求,應有關於擬予沒收的財產的說明以及關於請求締約國所依據的事實的充分陳述,以便被請求締約國能夠根據本國法律取得沒收令;

(二)與本條第一款(二)項有關的請求,應有請求締約國據以簽發請求的、法律上可接受的沒收令副本、事實陳述和關於請求執行沒收令的范圍的資料;

(三)與本條第二款有關的請求,應有請求締約國所依據的事實陳述以及對請求採取的行動的說明。

四、被請求締約國根據本條第一款和第二款作出的決定或採取的行動,應符合並遵循其本國法律及程序規則的規定或可能約束其與請求締約國關系的任何雙邊或多邊條約、協定或安排的規定。

五、各締約國均應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供有關實施本條的任何法律和法規以及這類法律和法規隨後的任何修改的副本或說明。

六、如果某一締約國以存在有關條約作為採取本條第一款和第二款所述措施的條件,則該締約國應將本公約視為必要而充分的條約依據。

七、如果請求中所涉犯罪並非本公約所涵蓋的犯罪,締約國可拒絕提供本條所規定的合作。

八、不得對本條規定作損害善意第三人權利的解釋。

九、締約國應考慮締結雙邊或多邊條約、協定或安排,以增強根據本條開展的國際合作的有效性。

第十四條 沒收的犯罪所得或財產的處置

一、締約國依照本公約第十二條或第十三條第一款沒收的犯罪所得或財產應由該締約國根據其本國法律和行政程序予以處置。

二、根據本公約第十三條的規定應另一締約國請求採取行動的締約國,應在本國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根據請求優先考慮將沒收的犯罪所得或財產交還請求締約國,以便其對犯罪被害人進行賠償,或者將這類犯罪所得或財產歸還合法所有人。

三、一締約國應另一締約國請求按照本公約第十二條和第十三條規定採取行動時,可特別考慮就下述事項締結協定或安排:

(一)將與這類犯罪所得或財產價值相當的款項,或變賣這類犯罪所得或財產所獲款項,或這類款項的一部分捐給根據本公約第三十條第二款(三)項所指定的賬戶和專門從事打擊有組織犯罪工作的政府間機構;

(二)根據本國法律或行政程序,經常地或逐案地與其他締約國分享這類犯罪所得或財產或變賣這類犯罪所得或財產所獲款項。

第十五條 管轄權

一、各締約國在下列情況下應採取必要措施,以確立對根據本公約第五條、第六條、第八條和第二十三條確立犯罪的管轄權:

(一)犯罪發生在該締約國領域內;

(二)犯罪發生在犯罪時懸掛該締約國國旗的船隻或已根據該締約國法律注冊的航空器內。

二、在不違反本公約第四條規定的情況下,締約國在下列情況下還可對任何此種犯罪確立其管轄權:

(一)犯罪系針對該締約國國民;

(二)犯罪者為該締約國國民或在其境內有慣常居所的無國籍人;

(三)該犯罪系:

1、發生在本國領域以外的、根據本公約第五條第一款確立的犯罪,目的是在本國領域內實施嚴重犯罪;

2、發生在本國領域以外的、根據本公約第六條第一款(二)項2目確立的犯罪,目的是在其領域內進行本公約第六條第一款(一)項1目或2目或(二)項1目確立的犯罪。

三、為了本公約第十六條第十款的目的,各締約國應採取必要措施,在被指控人在其領域內而其僅因該人系其本國國民而不予引渡時,確立其對本公約所涵蓋的犯罪的管轄權。

四、各締約國還可採取必要措施,在被指控人在其領域內而其不引渡該人時確立其對本公約所涵蓋的犯罪的管轄權。

五、如果根據本條第一款或第二款行使其管轄權的締約國被告知或通過其他途徑獲悉另一個或數個締約國正在對同一行為進行偵查、起訴或審判程序,這些國家的主管當局應酌情相互磋商,以便協調行動。

六、在不影響一般國際法准則的情況下,本公約不排除締約國行使其依據本國法律確立的任何刑事管轄權。

第十六條 引渡

一、本條應適用於本公約所涵蓋的犯罪,或第三條第一款(一)項或(二)項所述犯罪涉及有組織犯罪集團且被請求引渡人位於被請求締約國境內的情況,條件是引渡請求所依據的犯罪是按請求締約國和被請求締約國本國法律均應受到處罰的犯罪。

二、如果引渡請求包括幾項獨立的嚴重犯罪,其中某些犯罪不在本條范圍之內,被請求締約國也可對這些犯罪適用本條的規定。

三、本條適用的各項犯罪均應視為締約國之間現行的任何引渡條約中的可引渡的犯罪。各締約國承諾將此種犯罪作為可引渡的犯罪列入它們之間擬締結的每一項引渡條約。

四、以訂有條約為引渡條件的締約國如接到未與之訂有引渡條約的另一締約國的引渡請求,可將本公約視為對本條所適用的任何犯罪予以引渡的法律依據。

五、以訂有條約為引渡條件的締約國應:

(一)在交存本公約批准書、接受書、核准書或加入書時通知聯合國秘書長,說明其是否將把本公約作為與本公約其他締約國進行引渡合作的法律依據;

(二)如其不以本公約作為引渡合作的法律依據,則在適當情況下尋求與本公約其他締約國締結引渡條約,以執行本條規定。

六、不以訂有條約為引渡條件的締約國應承認本條所適用的犯罪為它們之間可相互引渡的犯罪。

七、引渡應符合被請求締約國本國法律或適用的引渡條約所規定的條件,其中特別包括關於引渡的最低限度刑罰要求和被請求締約國可據以拒絕引渡的理由等條件。

八、對於本條所適用的任何犯罪,締約國應在符合本國法律的情況下,努力加快引渡程序並簡化與之有關的證據要求。

九、在不違背本國法律及其引渡條約規定的情況下,被請求締約國可在認定情況必要而且緊迫時,應請求締約國的請求,拘留其境內的被請求引渡人或採取其他適當措施,以確保該人在進行引渡程序時在場。

十、被指控人所在的締約國如果僅以罪犯系本國國民為由不就本條所適用的犯罪將其引渡,則有義務在要求引渡的締約國提出請求時,將該案提交給其主管當局以便起訴,而不得有任何不應有的延誤。這些當局應以與根據本國法律針對性質嚴重的其他任何犯罪所採用的方式相同的方式作出決定和進行訴訟程序。有關締約國應相互合作,特別是在程序和證據方面,以確保這類起訴的效果。

十一、如果締約國本國法律規定,允許引渡或移交其國民須以該人將被送還本國,就引渡或移交請求所涉審判、訴訟中作出的判決服刑為條件,且該締約國和尋求引渡該人的締約國也同意這一選擇以及可能認為適宜的其他條件,則此種有條件引渡或移交即足以解除該締約國根據本條第十款所承擔的義務。

十二、如為執行判決而提出的引渡請求由於被請求引渡人為被請求締約國的國民而遭到拒絕,被請求國應在其本國法律允許並且符合該法律的要求的情況下,根據請求國的請求,考慮執行按請求國本國法律作出的判刑或剩餘刑期。

十三、在對任何人就本條所適用的犯罪進行訴訟時,應確保其在訴訟的所有階段受到公平待遇,包括享有其所在國本國法律所提供的一切權利和保障。

十四、如果被請求締約國有充分理由認為提出該請求是為了以某人的性別、種族、宗教、國籍、族裔或政治觀點為由對其進行起訴或處罰,或按該請求行事將使該人的地位因上述任一原因而受到損害,則不得對本公約的任何規定作規定了被請求國的引渡義務的解釋。

十五、締約國不得僅以犯罪也被視為涉及財政事項為由而拒絕引渡。

十六、被請求締約國在拒絕引渡前應在適當情況下與請求締約國磋商,以使其有充分機會陳述自己的意見和介紹與其指控有關的資料。

十七、各締約國均應尋求締結雙邊和多邊協定或安排,以執行引渡或加強引渡的有效性。

第十七條 被判刑人員的移交

締約國可考慮締結雙邊或多邊協定或安排,將因犯有本公約所涉犯罪而被判監禁或其他形式剝奪自由的人員移交其本國服滿刑期。

對不起,本條約內容太多了,共41條.這里只能為你上傳一部分了.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