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農作物種子實施細則的說明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農作物種子實施細則》的說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我部於1989年5月草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農作物種子實施細則》初稿,組織有關部門及種子站(公司)站長(經理)討論修改後,11月以徵求意見稿致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農業(農林、農牧、農牧漁業、農墾)廳(局)、國務院法制局、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家技術監督局、商業部、財政部等有關單位廣泛徵求意見,並於1990年5月、1991月1月召開了細則的修改討論座談會,最後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農作物種子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現將有關問題說明如下:一、 關於細則的指導思想細則主要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的有關章節逐章逐條提出了必須遵循的有關法規制度、以及具體管理辦法等,總的是要體現放開、搞活、管好的原則,並強調了條例規定的有關優惠扶持的政策,全面確保條例的貫徹執行。二、 關於細則中有關具體問題的說明(一) 總則:根據我國具體情況,明確規定了農作物種子的范圍,種子的類別,種子工作的方向;種子管理機構、種子公司的主要職責和任務;並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對種子事業給予的優惠及在種子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以體現國家對促進種子工作全面發展的原則。(二) 種質資源管理:為有計劃地搜集、整理、鑒定、保存和利用種質資源,細則規定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范圍,授權管理的單位,資源保存的制度以及引進交換、出售種質資源的報批、報檢程序、辦法及手續,以加強種質資源的管理。(三) 品種選育與審定:在鼓勵農作物新品種(包括雜交種組合)選育的基礎上,規定了農作物品種的國家和省二級審定製度,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人員組成和任務,報審農作物新品種應具備的條件及報審程序。對未經審定和審定未通過的品種規定不得經營、生產推廣、報獎和廣告,以防止某些潔名釣譽者貪圖私利坑害農民。(四) 種子生產:全國每年生產用種約125億公斤,而種子生產基地提供的種子為50億公斤,約佔全國用種量的40%。近幾年來,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種子生產量不斷增加,90%以上由種子公司統一生產。無論商品種子或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生產自用的常規良種都必須保證種子質量。因此細則對種子生產規定必須實行計劃管理和實行《種子生產許可證》制度,為了防止雜交種子生產畸多畸少,並規定雜交種子生產計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主管部門根據各地計劃統一制定。為了保證種子質量,提出了生產商品種子應具備的條件,必須執行的技術規程、檢疫規程,以及種子質量須達地方或國家規定的等級標准。同時鼓勵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生產自用的常規良種,以保證農業生產用種。(五) 種子經營:細則主要規定了經營雜交種子實行計劃管理制度。據1988、1989兩年不完全統計,全國雜交稻種子省間調劑0.5億公斤,省內調劑1億公斤,雜交玉米種子省間調劑1億公斤,省內調劑1.5億公斤;兩雜合計間調劑1.5億公斤,省內調劑2.5億公斤,約占總需種量的40%(兩雜種子的經營量約占需種量的95%)。為了使省間種子調劑做到計劃供應,逐步克服年間畸多畸少造成市場混亂,影響生產的現象,細則明確規定了省間和省內農作物雜交種子經營,均需納入省級種子管理機構計劃;農業部種子管理機構負責協調省間經營計劃,並督促檢查省間調劑計劃的落實。細則還規定了經營種子實行《種子經營許可證》制度,以及經營種子應具備的條件,種子流通過程中有關部門的責任和各個環節審批手續。為加強農作物種子進出口業務的管理,細則規定凡進出口商品種子的單位,必須定期向同級種子管理機構報送進出口種子的種類及數量。(六) 罰則:經與國務院法制局及我部政策體改法規司共同商討研究制度。凡違反本細則有關規定的,由農業主管部門按情節輕重給予通報、警告、批評、行政處罰、沒收種子和違法所得,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以罰款等。給使用者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責令賠償直接損失和可利利益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的第六章
第二十六條各級農業、林業主管部門的種子檢驗機構及其委託單位負責種子質量的檢驗工作;植物檢疫機構負責種子病蟲害的檢疫工作。
第二十七條種子檢驗機構和植物檢疫機構負責對國營、集體和個人生產、經營和使用的種子進行抽檢。
第二十八條確定保存的種質資源入庫前應當向當地植物檢疫機構申請檢疫。
第二十九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和林木良種基地做病蟲害接種試驗。
到海南省南繁基地繁殖種子的,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主管部門報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批准,並依照規定進行檢疫。
第三十條由於不可抗力的原因,改變種植計劃,需供應達不到國家或者地方質量標準的農作物種子的,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供應達不到國家或者地方質量標準的林木種子的,必須經省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批准。
種子調撥出縣(市)的,經調進地植物檢疫機構檢疫合格後,方可種植。
第三十一條農作物種子和林木種子的檢驗,應當執行《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牧草種子檢驗規程》和《林木種子檢驗方法》等有關國家標准。
第三十二條種子檢驗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時,應當持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林業主管部門核發的《種子檢驗員證》並佩帶標志;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其執行公務。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農作物種子實施細則的細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農作物種子包括糧、棉、油、麻、桑、茶、糖、煙、果菜、葯、花卉、牧草、綠肥及其他種用的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等繁殖材料。
第三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種子選育、生產、經營、使用和管理工作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實施細則。
第四條 農作物種子實行以計劃供應為主,使用者選留為輔,逐步實現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准化,定期更新更換生產用種。
第五條 種子類別分為育種家種子、原種、良種。
育種家種子:指育種家育成的遺傳性狀穩定的品種或親本的最初一批種子。
原種:指用育種家種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種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的達到原種質量標準的種子。
良種:指用常規種原種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和雜交種達到良種質量標準的種子。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的農業主管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農作物種子工作,其執行機構是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設置的種子管理機構。
第七條 種子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種子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並組織實施種子發展建設規劃;
(三)負責種子計劃、生產、經營和品種及種子質量的管理;
(四)簽發和管理《種子生產許可證》、《種子經營許可證》、《種子質量合格證》;
(五)會同有關部門查處違法生產、經營種子的單位和個人;
(六)培訓種子技術和管理人員。
種子管理人員在執行公務時,應持有《中國種子管理員證》和佩戴《中國種子管理》胸章。縣級農業主管部門可根據需要,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聘請兼職種子管理員,接受種子管理機構委託行使種子檢查、監督職能。
第八條 各級農業部門的種子公司是種子生產經營的主渠道,負責按計劃生產供應良種。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積極扶持種子事業發展,在資金、貸款、稅收及化肥、柴油等物質供應上給予優惠。
第十條 國營原(良)種場是國家種子生產的主要基地,應堅持以繁殖原(良)種為主。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給予扶持。任何單位不得侵犯國營原(良)種場的土地和國家資產。 第十二條 農作物種質資源均屬國家財富、受國家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害國家規定保護的種質資源。
第十三條 農作物種質資源的范圍,包括本細則第二條所指的繁殖材料和近緣野生植物以及人工創造的各種植物遺傳材料。
第十四條 國家有計劃搜集、整理、鑒定、保存和利用農作物種質資源,具體工作由農業部授權中國農業科學院品種資源研究所(下稱中國農科院品資所)組織實施。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管理工作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主管部門授權的有關單位負責。
第十五條 農作物種質資源實行長期、中期兩級保存制度。長期保存由中國農科院品資所負責,中期保存由中國農科院有關作物專業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科院負責。
第十六條 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對外交換和試驗研究用的少量種子的國外引進,由中國農科院品資所統一歸口管理。
第十七條 國家鼓勵有關單位或個人,積極從國外引進農作物種質資源,引進後必須將作物種類,品種原文名稱,來源地,原產地,引入時間以及有關資料,報中國農科院品資所統一登記、譯名和編目,同時附適量種子供鑒定、保存。利用其資源要徵得引進單位或個人同意,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條 為了防止國外危險性病、蟲、雜草傳入我國,任何引種單位或個人,必須嚴格按照植物檢疫部門的有關規定,辦理國外引種申報、審批、報檢手續,並進行隔離檢疫試種。
第十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向國外提供(包括交換、出售)種質資源,應按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分類管理辦法辦理報批手續。 第二十條 農作物新品種(包括雜交組合)的選育,由縣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統一規劃,組織有關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進行。
國家鼓勵集體和個人選育農作物新品種。
第二十一條 農作物品種審定實行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審定製度。
第二十二條 農業部設立的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負責協調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工作,審定跨省推廣的新品種,以及需由國家審定的品種。
第二十三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農業主管部門設立的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作物品種審定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審定委員會認為必要時,可委託省轄市(地、州、盟)農作物品種審定組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品種審定工作。
第二十四條 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由農業行政、種子部門、農業科學院(所)農業院校和有關單位推薦的專業人員組成。
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由農業部任命,省級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由省級人民政府或農業主管部門任命。
第二十五條 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任務:
(一)貫徹執行有關農作物品種審定工作的規章、制度、辦法;
(二)領導和組織新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
(三)審定新品種;
(四)對已推廣的品種和新品種的示範、繁育、推廣工作提出建議;
(五)辦理品種審定工作的有關事宜。
第二十六條 農作物品種審定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農業事業費預算。
第二十七條 報審品種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主要遺傳性狀必須穩定一致,與其他品種有明顯的區別;
(二)需經連續2~3年的區域試驗和1~2年的生產試驗(兩項試驗可交叉進行);
(三)產量水平要求高於當地同類型的主要推廣品種原種的5%,並經統計分析增產顯著。
產量雖與當地同類型的主要推廣品種的原種相近,但在品質、成熟期、抗病(蟲)性、抗逆性等有一項乃至多項性狀表現突出。
第二十八條 報審外省已審定的引進品種,應附外省有關審定資料,並進行不少於兩年的生產試驗。
第二十九條 報審品種應附有選育(引種)經過報告,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報告,栽培技術要點,抗病(蟲)性鑒定,品質分析報告,以及植株(籽粒)照片。雜交種應提供親本資料及制種技術資料。
抗性鑒定和品質分析報告,應由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可的專業單位簽署。
第三十條 對未具備組織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條件的某些農作物或特需品種,報審時應附有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指定場所進行性狀鑒定和多點品種比較試驗報告。
第三十一條 報審程序為選育(引進)單位或個人提出申請,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向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報請審定的品種,選育(引進)單位或個人提出申請後,需由本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和國家區域試驗組織單位簽署推薦意見。
第三十二條 經審定通過的品種,由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發給品種審定合格證書。
審定合格的新品種由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議定名,編號登記,並由農業主管部門公布。
第三十三條 未經審定或審定未通過的品種不得經營、生產推廣、報獎和廣告。
第三十四條 審定未通過的品種,如選育單位或個人有異議時,可進一步提供有關材料,向原審定委員會申請復審一次。
第三十五條 凡報審手續符合要求,材料齊全者,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應於收到申請後的1年內完成審定工作。
第三十六條 審定通過的品種在生產利用過程中,如發現有不可克服的弱點,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應提出停止推廣建議,並由農業主管部門發布公告。
第三十七條 參加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的品種,申請單位應交納試驗補助費用,其費用標准由同級農業主管部門會同物價部門制定。
第三十八條 農作物新品種(親本)和種子生產技術實行有償轉讓,具體辦法按國家有關技術轉讓規定辦理。 第三十九條 種子生產實行計劃管理。
商品常規種子的生產,納入縣以上各級種子管理機構的計劃。
雜交種子的生產計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主管部門根據各地計劃統一制定。凡出省繁殖制種需經雙方省級種子管理機構批准。
商品種子生產應簽訂預約合同。
第四十條 生產商品種子實行《種子生產許可證》制度。
凡從事農作物種子生產的單位和個人均需向所在地縣級以上的種子管理機構申請辦理《種子生產許可證》,按照指定的作物種類、產地和規模生產。許可證有效期為種子的一個生產周期。
第四十一條 生產商品種子應具備的條件:
(一)有一定規模的生產種子的基地,並具備繁制良種的隔離、栽培條件;
(二)有熟悉種子生產技術的專業人員;
(三)生產的種子的品種應是審定通過的品種;
(四)生產的種子應納入當地種子管理機構的計劃。
第四十二條 生產出口種子的單位憑出口繁種合同,向所在省級種子管理機構申請《種子生產許可證》。
第四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有計劃地建設種子生產基地,實行專業化生產。種子基地應按計劃承擔種子生產任務。
第四十四條 各級農業種子部門在農村建立的特約種子生產基地的糧油定購任務,按照收購的種子數量,由縣以上人民政府核減。
國營原(良)種場的糧油國家定購任務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減免。
各級種子部門的種子生產收購計劃報同級人民政府下達。種子生產基地按計劃交售種子,國家應供應不低於收購同類產品的掛鉤物資。
第四十五條 生產商品種子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執行種子生產技術規程和種苗產地檢疫規程。交售的種子必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等級標准。
生產商品種子的單位要接受種子管理機構的檢查。
第四十六條 種子生產基地交售種子時應附有該批種子的田間檢驗結果單和產地檢疫合格證。
第四十七條 國家鼓勵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生產自用的常規良種。 第四十八條 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經營實行計劃管理。省內雜交種子經營納入省級種子管理機構計劃。
省間雜交種子經營計劃,由雙方分別納入本省調入調出計劃,按購銷合同實行計劃管理。農業部種子管理機構組織協調平衡。
第四十九條 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由縣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單位組織經營。被指定組織經營的單位要承擔本行政區域內生產用種和餘缺調劑任務。
農作物常規種子實行在縣以上種子管理機構計劃指導下的多渠道經營。
第五十條 經營農作物種子實行《種子經營許可證》制度。
凡從事農作物種子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均須向所在地縣級以上種子管理機構申請辦理《種子經營許可證》,憑證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按照指定的作物種類和地點經營。
第五十一條 經營種子應具備的條件:
(一)具有能正確識別和鑒定所經營種子的種類和質量的技術人員;
(二)具有能正確掌握種子貯藏技術的保管人員;
(三)具有同經營種類、數量相適應的營業場所,貯藏保管設施和檢驗種子質量的儀器設備;
(四)具有與經營種子種類和數量相適應的自有資金及獨立承擔經濟(民事)責任的能力;
(五)具有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
第五十二條 經營種子的單位和個人每年到種子管理機構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分別辦理驗證。
第五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優先保證種子基地的種子收購。凡列入種子生產計劃的生產單位和個人要履行合同,種子經營單位要按合同收購。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到種子生產基地搶購套購種子。
第五十四條 經營的種子,應經過精選加工、分級包裝,確保種子質量。嚴禁摻雜使假,以次充好。
大包裝種子可以分裝,但分裝單位必須對種子質量負責。
第五十五條 凡進出口商品種子的單位必須定期向同級農業種子管理機構報送進出口種子作物種類、品種名稱、數量、質量和產地等。
第五十六條 農作物種子調運計劃實行歸口管理。調出縣境的種子,向當地縣級以上種子管理機構辦理准運手續。調出省的種子,向省級種子管理機構辦理准運證明。
交通運輸部門憑《種子質量合格證》、《植物檢疫證》和准運證明,優先安排運輸。
郵寄出縣的種子,必須附有《植物檢疫證》。
第五十七條 經營農作物種子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種子管理和工商、技術監督、物價、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五十八條 各級農作物種子管理機構的種子檢驗部門及其委託單位,負責種子質量檢驗工作。其任務是貫徹種子檢驗管理辦法及有關種子檢驗的技術規程;承擔種子質量監督、抽檢和仲裁檢驗;接受生產經營單位的委託檢驗;組織經驗交流和技術培訓。
種子生產、經營單位的檢驗室應配備專職種子檢驗員和檢驗儀器設備,負責本單位種子的自檢工作。
第五十九條 農作物種子的檢驗方法和技術必須執行《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和《牧草種子檢驗規程》等國家標准。
第六十條 凡生產、經營和儲備的農作物種子必須進行檢驗。種子質量必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質量標准。經營的種子應附有《種子質量合格證》。
第六十一條 《種子質量合格證》必須由生產經營單位的持有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廳(局)核發的《種子檢驗員證》的檢驗員簽發,並加蓋種子檢驗專用章。
第六十二條 持證檢驗員應具備的條件:
(一)具有中專(或相當中專)以上的文化水平;
(二)直接從事種子專職檢驗技術工作3年以上;
(三)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部門業務考核合格。
第六十三條 凡申請委託檢驗和仲裁檢驗的單位和個人均需支付檢驗費用。其收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主管部門會同物價部門制定。
第六十四條 調出縣的種子,由調出單位負責檢驗,調入單位復檢。由於不可抗力的原因,需調撥達不到國家或地方質量標準的農作物種子時,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種子質量由調入單位檢驗,調出單位予以協助。
第六十五條 各級種子管理機構的種子檢驗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時,應當持有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廳(局)核發的由農業部種子管理機構統一製作的《種子檢驗員證》。
第六十六條 為保護農業生產,防止危險性病蟲雜草蔓延,凡從事種子選育、生產、經營和管理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植物檢疫法規和規定。 第六十七條 國家實行分級儲備種子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自然災害發生規律,確定救災備荒農作物種子收儲數量。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負責儲備一定數量的救災備荒種子。
地方儲備救災備荒種子的部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各生產單位和農戶應儲備自用的救災備荒種子。
第六十八條 國家儲備救災備荒種子所需的資金由同級財政部門撥款或給予貼息貸款解決。儲備種子產生的政策性虧損,由同級財政部門給予適當補貼。
第六十九條 救災備荒種子儲備計劃報當地政府批准下達,動用儲備種子應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各級政府應有計劃地建設種子儲備庫,保證儲備計劃的落實。
第七十條 救災備荒的種子應分品種儲備,加強管理,定期檢查保證質量。
第七十一條 經營推廣未經審定或審定未通過品種的種子,由農業主管部門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沒收種子和違法所得。給使用者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責令賠償直接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
第七十二條 未按規定領取《種子生產許可證》生產種子的,由農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可並處違法所得3倍以內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0000元,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並處10000元以下罰款;未按規定領取《種子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經營種子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規定處罰。
第七十三條 銷售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種子,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的,種子檢驗員有權制止其經營活動和扣押種子。
第七十四條 在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做病蟲害接種試驗的,農業主管部門有權制止;造成危害的責令賠償損失,並可處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七十五條 在區域試驗、示範、審定和種子生產、加工、檢驗、檢疫、儲藏、經營、推廣、承運、管理工作中,不負責任,弄虛作假者,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或行政處分,造成損失的,賠償經濟損失。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六條 偽造篡改檢驗、檢疫等證明的,由當地農業主管部門建議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分,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經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七條 對無理干涉或妨礙種子管理和檢疫檢驗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由公安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做出處罰決定的上一級管理機構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申請復議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七十九條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託種子管理機構實施行政處罰。 第八十條 本實施細則中的直接損失是指購種費;可得利益損失是指因種子造成的該作物產量與前三年平均產量的減產損失部分。
第八十一條 本實施細則由農業部負責解釋。
第八十二條 本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㈣ 有哪些「給法學界出難題」的案件
1、有人把你人肉搜索出所有的身份信息,然後發到網上讓網民對你網暴,你去法院要怎麼起訴?
從2001年的「微軟陳自瑤事件」開始,就有了「人肉搜索」這個詞。但我國的「人肉搜索第一案」是姜岩自殺事件引起的王菲(不是王靖雯)被人肉搜索後維權案。
北京女白領姜岩懷疑丈夫王菲有外遇,在自殺前兩個月,她通過「北飛的候鳥」個人博客以日記形式在博客上連載了自己的心路歷程,認為王菲與他人有不正當關系,自己的婚姻很失敗,等等。
姜岩自殺前,把博客密碼告訴了一個網友;自殺後,該網友將其博客的密碼告訴了其姐姐姜紅,後姜岩的博客被打開。
再之後,大旗網、天涯社區以及「北飛的候鳥」博客上都出現了該事件的相關專題文章,甚至有聲討王菲的文章,相關文章里披露了王菲的詳細個人信息。廣大網民通過網路辱罵王菲,甚至前往現實中王菲的信息進行騷擾。
2008年3月18日,王菲將大旗網、天涯網、北飛的候鳥三家網站起訴至法院。但此時就發現一件很尷尬的事情:這個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王菲的個人信息被披露,其隱私權被侵犯。但是翻開法律,「隱私」這個詞,在《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精神衛生法》、《執業醫師法》、《律師法》等幾十部法律里都有使用,但是偏偏就是最重要的《民法通則》裡面沒有。
這個問題,司法實務中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把隱私權解釋為名譽權的一部分,所以最後這個案件,是以「名譽權」糾紛來審理的。
一直到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才正式確立了民事權益包括「隱私權」,並且規定,利用網路實施的侵害行為,規定網路用戶和服務提供者應承擔侵權責任。而後,在2017年的《民法總則》裡面,也正式把隱私權與名譽權並列為公民的權利之一。
在去年公布、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民法典》中,才正式、完整地對隱私權以及個人信息保護作了相關的規定。
#民法典宣傳# 1/1
2、「蛋殼腦袋」案怎麼處理?
所謂「蛋殼腦袋」,即被害人的身體有異於常人,腦袋像蛋殼一樣脆弱,在遭受同等外力傷害時,可能一般人不會受太嚴重的傷害,但「蛋殼腦袋者」卻可能重傷甚至死亡。
這種輕微暴力致異常體質者死亡的案件要如何處理,法學界至今也沒有明確、無爭議的答案。
這類案例非常多,不去詳細列舉某一例了。而且隨便一搜就有大量的相關文章。簡單來說,實務做法首先還是考慮定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其次是過失致人死亡罪,最後才有極少數案件認
㈤ 2003年5月27日,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一起種子賠償糾紛案時,發生法律沖突問題。在庭審中,就
矛盾應出在兩部法律之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與河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不應該有抵觸之處
㈥ 與種子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至少12部
1、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2004修正)
2、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
3、 農業部公告2005年第563號——發放《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單位名單;農業部——2005年10月31日
4、農作物種子檢驗員考核大綱;農業部——2005年08月12日
5、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農業部——2001年02月26日
6、關於發放《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單位名單第十五批的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06年03月10日
7、農業部關於加強種子管理工作的意見;農業部——2009年12月03日
8、貴州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02年10月01日
9、農業部關於公布農業部批準的農作物種子檢驗員名單(第一批)的公告;農業部——2006年04月21日
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決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04年08月28日
11、農作物種子標簽管理辦法;農業部——2001年02月26日
12、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唐山市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唐山市農作物種子管理辦法>的決定》的決定;唐山市人大常委會——2002年08月05日
13、江西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江西省人大常委會——2005年03月31日
14、農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發布《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農業部/工商行政管理總局——1996年04月16日
15、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種子條例;內蒙古自治人大常委會——2001年08月01日
16、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修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2001年05月26日
17、山東省農業廳關於加強農作物種子檢驗員隊伍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山東省農業廳——2005年12月13日
18、 海關總署關於「十一五」期間進口種子(苗)種畜(禽)魚種(苗)和種用野生動植物種源稅收問題的通知;海關總署——2006年03月03日
19、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辦法;河北省人大常委會——2001年11月21日
20、黑龍江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 1992年04月28日
21、河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試行)〔已修正〕
朋友,這是我找到的,您看看行不?
㈦ 洛陽玉米種子案––人大職權與司法獨立相關問題:1,河南省的《種子管理條例》與《種子法》發生沖突,法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上位法效力大於下位法,法自然是比條例有效力。省版高院對於中院有權錯誤判決是可以更改的,人大的話法律沒規定,不過人大有監督權,一般事難道人大,如果人大站在你一邊,會給法院施壓。如果是錯判,首先是省高院能管,其次檢察院也能管,畢竟是我國的監督機關,人大也有監督權,不過貌似沒有具體的更改程序,能做的也就是提個醒抗個議神馬的。希望能幫到你!
㈧ 地方法律違背憲法的案例
李慧娟法官的判決
2003年1月25日,洛陽市中級法院開庭審理一起因種子糾紛引起的賠償案件。此案經過法院、市人大等有關單位的協調,法院根據全國性法律作出了判決。然而,判決書中的一段話卻引出了大問題,30歲的助理審判員李慧娟寫道:「《種子法》實施後,玉米種子的價格已由市場調節,《河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作為法律階位較低的地方性法規,其與《種子法》相沖突的條(原文如此,應為條款)自然無效……」李慧娟宣告了河南省人大通過的地方性法規不再具有法律效力。這一判決在當地政法和全國法學界引起不少議論。
在河南省人大和省高級法院的直接要求下,洛陽中院撤銷了李慧娟的審判長職務,並免去其助理審判員資格。這一處理決定未必不正確,因為,根據憲法第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3條第3款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據此,法院在行使審判權時,確實無權對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進行評判。不過,盡管李慧娟的做法不夠審慎,但由她所引起的爭議,喚起了各界對司法審查和違憲審查問題的再度關注。
當然,「司法審查」與「違憲審查」是大不相同的。李慧娟在種子糾紛案中的判決,就屬於司法審查活動:即在具體的案件中,為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法官面對相互沖突之法律作出選擇。李慧娟選擇了全國性法律,並據此而宣告地方性法規的某些條文無效。假如實行判例法制度,則至少在河南省境內,其他法官援引或參考該判決,就可能使河南省種子條例失效。也就是說,法官對法律進行事後審查要成為一項制度,必須輔之以遵循先例的規則,而目前的司法制度並不認可這一規則。
李慧娟的判決是根據全國性法律宣告地方性法規無效,因而並不屬於違憲審查,而是「合法性審查」,而且由於沒有遵循先例原則,因而其效力是非常有限的。假如法官在具體案件中以成文憲法為依據對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規和政令進行審查,則叫做「違憲審查」,或者更准確地說是,叫做司法性的違憲審查。
㈨ 鄭州市農作物種子經營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規范農作物種子市場經營秩序,保障農作物種子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農作物種子(以下簡稱種子)的經營管理活動。第三條市、縣(市)、上街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種子經營管理工作,其所屬的種子管理機構具體負責本轄區內種子市場的監督管理工作。區(不含上街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辦法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轄區內的種子經營管理工作,其所屬的種子管理機構具體負責本轄區內種子經營的監督管理工作。工商行政、質量技術監督、公安等有關部門應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種子經營管理工作。第四條種子經營者對其銷售的種子質量負責,其銷售的種子應當達到國家規定的質量標准,並適宜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種植。種子經營者銷售的主要農作物種子的品種應當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的范圍以國家和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公布的為准。第五條種子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從事種子經營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和農業部《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規定的條件,並按法定程序取得種子經營許可證。第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辦理種子經營許可證:
(一)專門經營不再分裝的包裝種子的;
(二)受依法取得種子經營許可證的種子經營者以書面委託經營種子的;
(三)按照經營許可證規定的有效區域設立分支機構的;
(四)農民個人出售、串換自繁自用的剩餘常規種子的。
有前款第(一)、(二)、(三)項情形的,種子經營者應當在辦理或變更工商登記注冊手續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持營業執照、經營場地使用證明、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身份證明等有關材料到市或縣(市)、上街區種子管理機構備案。受依法取得種子經營許可證的種子經營者以書面委託代銷其種子的,還應當提交代銷合同和委託方的種子經營許可證。第七條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在推廣應用前,推廣者應當持種子的品種來源、品種特徵特性、栽培技術要點、品種生產試驗情況等材料到市或縣(市)、上街區種子管理機構登記。第八條市、縣(市)、上街區種子管理機構受理農作物種子備案或登記申請後,對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即時辦理備案或登記手續,發給相應的證明文件。
市、縣(市)、上街區種子管理機構辦理農作物種子備案、登記手續,不得收取任何費用。第九條種子經營者委託銷售和委託代銷種子的,應當在種子經營許可證規定的有效區域和經營范圍內委託,並與受委託方簽訂書面代銷合同,明確代銷的品種、數量、期限及雙方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
禁止受委託方再委託其他單位和個人代銷種子。第十條種子經營者銷售種子應當向購種者開具有效憑證。農民出售、串換個人自繁自用的剩餘常規種子,購種人要求開具有效憑證的,出售人應當如實出具載有品種名稱、產地、數量、價格及出售人姓名、住址和聯系方式等內容的憑證。第十一條禁止銷售下列種子:
(一)假種子;
(二)劣種子;
(三)應當審定而未經審定通過的主要農作物種子;
(四)應當包裝而未包裝的種子;
(五)沒有標簽或者標簽內容、樣式不符合規定的種子;
(六)冒充自繁自用剩餘的常規種子;
(七)未作明顯文字標注的轉基因種子;
(八)法律、法規規定禁止銷售的其他種子。第十二條種子經營者發布廣告時,其發布的種子廣告內容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和有關廣告法律、法規的規定。農作物種子的性狀描述應當與審定公告或登記內容相一致。
廣告經營者、發布者在發布廣告時,應當查驗種子生產者或經營者的營業執照、種子生產許可證或者經營許可證,以及該品種的審定或登記證明,並對廣告內容進行核實。第十三條種子經營者批量銷售種子時,交易雙方可按約定對該批種子封存留樣,分別保存。因種子純度發生爭議時,以該樣品的鑒定結果為爭議處理的依據。
種子經營者或使用者可委託有檢驗資質的種子質量檢測機構對種子的發芽率、凈度和水分進行復檢。
㈩ 法律法規違反憲法的案例有那些
法律法規違反憲法的案例如下:
舉例女會計投江自殺案。
案例:江南二月的一個深夜,凄冷的月色中,一個瘦弱的姑娘正在江邊徘徊著,當一片浮雲遮住了月色的時候,她終於狠了狠心,一頭扎向江中??。「機構廠會計小陳自殺了」的消息震動了整個縣城。人們在惋惜之餘,不禁止要問:這個正值妙齡的姑娘,為什麼要走上絕路呢?事還得從半年前說起。
剛從財會學校畢業的小陳被分配到機構廠當會計。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她逐漸發現廠長高某不遵守財經制度,隨意花錢,濫發獎金,經常用公款請客送禮,大吃大喝。工作認真負責的小陳向高某嚴肅的提出了嚴格財經制度的建議,並向上級機關反映了高某的經濟問題。高某為此對小陳懷恨在心,尋機報復。他利用職權在各種會議上指責小陳有個人野心,吃裡扒外。在工作中也對小陳百般進行刁難。二個月前,小陳因病休息了十天,他竟誣蔑小陳故意怠工,撤了小陳的會計職務,派人封了小陳的辦公桌。小陳上班後,他又一直不給安排工作。這一系列的打擊使小陳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壓力,終於走投無路,投水自盡。這是一起引起社會轟動的案件,高某的行為已構成了報復陷害罪,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5年。
評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我國刑法第254條明確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案被告人高某因小陳向廠里提出了嚴格財經制度的建議並向上級機關反映了他的經濟問題,就利用職權、假公濟私對小陳進行種種報復,造成了小陳被迫自殺的嚴重後果,必須依法予以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