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體育條例
⑴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介紹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是我國制定的學校體育工作的法律性文件。1990年2月20日經國回務院批准,隨答即於3月12日由國家教委主任李鐵映簽署國家教委第8號令,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簽署國家體委第11號令,共同發布,正式施行。5月14日,國家教委、國家體委聯合發出《關於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通知》。
⑵ 長春市體育經營活動管理條例(2019修正)
第一條為規范體育經營活動,維護消費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體育經營活動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體育經營活動,是指以營利為目的,以體育項目為內容的體育健身、競賽、表演、培訓、訓練等經營活動。
體育項目分為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和一般性體育項目。
高危險性體育項目是指國家公布的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目錄中的項目。
一般性體育項目是指除高危險性體育項目以外的其他體育項目,具體范圍由市體育行政部門公布。第三條凡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體育經營活動及其相關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均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市、縣(市)、區體育行政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體育經營活動的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體育經營活動的管理和監督工作。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從事健康有益的體育經營活動。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從事體育經營活動的組織和個人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和培養體育運動人才服務。第六條經營體育活動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符合治安、消防、衛生、環保條件的適宜場所;
(二)符合技術標準的體育場地、體育設備和體育器材;
(三)具備體育專業知識,通過崗位培訓的從業人員;
(四)符合法律、法規及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第七條經營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的,應當向市或者縣(市)體育行政部門申請辦理行政許可手續,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申請書應當包括申請人的名稱、住所,擬經營的高危險性體育項目;
(二)體育設施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說明性材料;
(三)體育場所的所有權或使用權證明;
(四)社會體育指導人員、救助人員的職業資格證明;
(五)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材料。第八條體育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經營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申請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對審核合格的,予以登記,頒發《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對審核不合格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第九條經營一般性體育項目的,應當自開辦之日起三十日內攜帶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身份證明、場地和器材設施安置平面圖、經營項目器材合格證等材料向市或者縣(市)體育行政部門備案。第十條變更名稱、場所、法定代表人、經營范圍的,須到體育行政部門辦理相關手續。第十一條從事國際性、全國性和跨市、區的經營性體育競賽、體育表演活動應當按照有關法規規定辦理相關手續。第十二條教師、指導員、救護員和體育信息咨詢、體育中介服務等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具有職業資格證書。第十三條發布體育經營活動廣告,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關手續。第十四條體育活動的名稱、徽標、旗幟及吉祥物等標志,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保護。
利用上述標志從事體育經營活動的,應當徵得權利人同意。第十五條體育經營活動應當健康文明,禁止從事具有淫穢、偽科學內容和其他有害消費者身心健康的活動。
體育經營活動中禁止賄賂、詐騙、組織賭博行為。
體育經營活動中禁止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第十六條經營者必須保證體育設施、器材的安全、正常使用,對可能危及消費者安全的事宜,應當作出說明、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並按要求配備體育專業技術人員,防止危害的發生。
經營者在體育經營活動場所接納消費者不得超出其人員容量的限制。第十七條體育、演出等場所的經營者不得接納未依法取得相應許可證件或者批准手續的體育經營活動。第十八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並享有下列權利:
(一)自主選擇活動項目;
(二)要求經營者按照承諾提供服務;
(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
(四)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受到尊重;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第十九條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體育經營活動場所、設施、設備。第二十條體育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對體育經營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執法人員執行公務時,應當出示執法證件,並不得少於兩人。
⑶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頒發於幾幾年
法律分析: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於1990年2月20日國務院批准。1990年3月12日國家教育委員會令第8號、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令第11號發布,根據2017年3月1日《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法律依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第三十一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原教育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1979年10月5日發布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和《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同時廢止。
⑷ 請概述一下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內容
第一章為總則,說明制定本條例的理由和適用的對象。還明確提出了學校體育教育的基本任務,特別指出學校體育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
第二章是體育教學。明確規定普通中小學、農業中學、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一、二年級各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明確提出體育是學生畢業入學考試的科目。
第八章獎懲。它規定了獎懲條件。
第九章附則。明確了不適用本規定並可參照本規定的院校和專業,規定同時廢止兩項暫行規定。
⑸ 淺談大學生體育鍛煉方式以及體育鍛煉途徑
大學生體育鍛煉方式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有19.3%的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59.0%的大學生有時參加體育鍛煉,有21.7%的大學生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相似的研究成果有:天津7所高校12.3%的大學生堅持體育鍛煉,65.9%的大學生有時參加體育鍛煉,而21.8%的大學生從未參加體育鍛煉;長春市大學生經常鍛煉的佔22.2%,有時鍛煉的佔60.0%,幾乎不鍛煉的佔17.8%。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有學校體育教育、體育氛圍和政策法規的實施等:首先,目前學校體育的「應試教育」現象十分突出,教學圍繞考試圈,為了考試而教學。體育鍛煉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近期效益,體育考試及格、體育達標、中考體育加分等,而諸如體育素養,體育意識、興趣、習慣和技能這些能使學生受益的體育素質被忽略。其次,周圍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氣氛和情調作為一個外界刺激因素,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產生著重要影響。對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有較大影響的是學校「體育群體」,筆者通過對大學生課余體育現狀調查發現,大學生的課余體育活動主要依靠大學生自發組織。這種活動方式和組織形式不利於學校資源的利用,也不利於高校體育的科學指導和發展。因此我們要想提高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參與率和質量,必須促進高校「體育社團」的發展,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鍛煉環境。最後,雖然教育行政部門歷來高度重視學校體育,曾多次以不同法定形式對學生的體育活動進行規定。1990年國務院批准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明確指出:「要確保學生每天有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包括體育課)。國家體委於1995年6月23日發布了《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強調學校做到保證學生每天要有一小時體育活動,每年組織學生開展二次遠足、野營活動,每年對學生進行一次身體檢查。1995年頒布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也明確規定學校應當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開展課余訓練和競賽。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但是,目前我國學校體育領域中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想把體育政策法規落到實處,而不僅僅留於形式或行政口號,要依賴於法律監督、學校領導教師的重視以及有效的輿論宣傳和導向。
4大學生體質健康等級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被調查的大學生總的體質健康不及格率為1%,及格率為31%,良好率為51%,優秀率為17%。合格率達到了教育部預計值(98%),其中及格率超出教育部預計值(23%)8個百分點,良好率超出教育部預計值(50%)1個百分點,優秀率低於教育部預計值(25%)8個百分點,可見,大學生體質健康不容樂觀。相似的研究成果有:「湖北省大學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為2.17%,及格率為37.21%,良好率為47.29%,優秀率為13.27%」(吳建喜,陳偉,曾吉等);「遼寧省大學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為10.25%,及格率為58.68%,良好率為21.13%,優秀率為9.94%」(劉賀,孫德瑞,高亭昕等);「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為1.45%和0.2%,及格率為2O.57%和28.7%,良好率為51.95%和5O.5%,優秀率為26.02%和20.6%」(胡湖,顏飛衛)。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運動不足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最主要因素;其次,飲食不合理,部分大學生熱量、脂肪攝人過多,有些大學生為減肥營養攝入不足;再次,不吃早餐、過度上網和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
5大學生體育鍛煉方式與體質健康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與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大學生體育鍛煉方式與體質健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經常參加鍛煉的大學生組體質健康優秀和良好率高於偶爾鍛煉的大學生逐漸趨於平和,運動效果顯著。」「健身鍛煉每星期至少3次,如每周少於3次,效果就不顯著。而全身持久性鍛煉(耐力鍛煉)的效果與頻度有關,頻度越多,收獲越大。」
為什麼經常參加鍛煉的大學生組體質健康優秀率和良好率高於偶爾參加鍛煉的大學生組呢?由於體育鍛煉能對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產生全面的效應。首先,體育鍛煉能改善大學生的生理功能:體育鍛煉能改善人體神經系統的功能,包括改善神經過程的均衡和靈活性,使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對內臟器官的調節能力,增強人的體質和健康水平;體育鍛煉能提高人體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包括改善體內物質代謝過程,減少脂質在血管壁的沉積,保持和增強血管壁的彈性;體育鍛煉能增強人體呼吸系統的功能,使呼吸次數增加,呼吸加深,使肺通氣量大大增加;體育鍛煉能增強人體運動系統的功能,包括使骨密質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質排列有序,並能延長骨化時間,從而增強骨的抗壓和抗扭曲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強,並能使關節變得靈活堅固,使人體健壯健美;體育鍛煉能促進消化吸收增強,使營養物質的吸收更徹底,代謝排除得更干凈;體育鍛煉能使內分泌活動更加旺盛等。
其次,Taylor(1985)對體育鍛煉的心理效應研究發現:體育鍛煉可增加或提高學業成績、自信心、情緒穩定性、獨立性、心理控制源內控傾向、良好心境、知覺能力、身體意象和身體能力感;Berber(1993研究報道,有規律地從事中等強度(HRn~ax的6O%一75%)活動的鍛煉者每次活動20—60min,有助於情緒改善;McDonald&Hodgdon(1991)對有氧健身鍛煉與特質人格關系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有氧健身運動在人格與評價上有積極型效果。最後鍛煉還能改善大學生的精神面貌。有利於大學生形成一種長期、系統、不懈追求的價值觀,有利於大學生建立起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
6結論與建議
1)大學生體育鍛煉方式與體質健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經常鍛煉的大學生組體質健康優秀和良好率高於偶爾鍛煉的大學生組。
2)建議對學生體育鍛煉實施干預策略。嚴格執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制定更為嚴格的實施細則,明確校長為學生體質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對校長實施「以運動鍛煉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的輪訓,考核校長的健康管理績效。
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督促學校樹立「培養:生體育鍛煉習慣優先」的教育思想,對學校體育工作實施「運動鍛煉參與率」、「運動習慣鞏固率」和「體質健康指標改善率」的三項考核。整理人論文網:www.bfblw.com
⑹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第三章 課外體育活動
第十條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生動活潑。
普通中小學版校、農業中學、職業權中學每天應當安排課間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含體育課)。
中等專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除安排有體育課、勞動課的當天外,每天應當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課外體育活動。
第十一條學校應當在學生中認真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達標活動和等級運動員制度。
學校可根據條件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遠足、野營和舉辦夏(冬)令營等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
⑺ 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的第三章 使用和服務
第十六條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應當完善服務條件,建立、健全服務規范,開展與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功能、特點相適應的服務,保障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用於開展文明、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
第十七條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應當根據其功能、特點向公眾開放,開放時間應當與當地公眾的工作時間、學習時間適當錯開。
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開放時間,不得少於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最低時限。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應當適當延長開放時間。
學校寒暑假期間,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應當增設適合學生特點的文化體育活動。
第十八條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應當向公眾公示其服務內容和開放時間。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因維修等原因需要暫時停止開放的,應當提前7日向公眾公示。
第十九條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標明設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第二十條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提供服務可以適當收取費用,收費項目和標准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批准。
第二十一條需要收取費用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應當根據設施的功能、特點對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第二十二條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可以將設施出租用於舉辦文物展覽、美術展覽、藝術培訓等文化活動。
公共體育設施管理單位不得將設施的主體部分用於非體育活動。但是,因舉辦公益性活動或者大型文化活動等特殊情況臨時出租的除外。臨時出租時間一般不得超過10日;租用期滿,租用者應當恢復原狀,不得影響該設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條公眾在使用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時,應當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損壞公共文化體育設施。
⑻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第七章 組織機構和管理
第二十三條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健全學校體育管理機構,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和檢查。
學校體育工作應當作為考核學校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普通中小學校的體育工作應當列入督導計劃。
第二十四條學校應當由一位副校(院)長主管體育工作,在制定計劃、總結工作、評選先進時,應當把體育工作列為重要內容。
第二十五條普通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規模較大的普通中學,可以建立相應的體育管理部門,配備專職幹部和管理人員。
班主任、輔導員應當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一項工作內容,教育和督促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學校的衛生部門應當與體育管理部門互相配合,搞好體育衛生工作。總務部門應當搞好學校體育工作的後勤保障。
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以及大、中學生體育協會等組織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的作用。
⑼ 吉林省全民健身條例(2017修改)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保障公民參加全民健身活動的合法權益,提高公民身體素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全民健身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建立和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村地區和城市社區等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促進全民健身事業均衡協調發展。第四條全民健身工作實行政府統籌協調、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共同支持、公民積極參與的機制。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體育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全民健身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與全民健身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體育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全民健身的科學研究,發掘、整理民族、民間傳統健身項目,開發適合本地特點的全民健身項目,開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推廣科學的健身方法。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組織開展轄區內的全民健身活動。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文體活動站、文體活動室的建設。
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政府和有關部門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為轄區內的單位、組織和公民參與健身活動提供服務。第七條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人民團體應當結合各自特點,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第八條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站等大眾傳播媒體應當加強對全民健身的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增強公民健身意識。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全民健身的投入。
體育彩票公益金應當按照國家規定,重點用於組織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國民體質監測和全民健身設施的建設、管理與維護,並逐步提高對農村地區和城市社區的投入比例。
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建設社會福利設施時,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設置適合老年人和殘疾人健身活動的設施。
鼓勵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投資興建全民健身設施,舉辦健身活動,為全民健身事業提供捐贈或者贊助。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全民健身活動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體育主管部門應當舉辦以推動全民健身為目的的群眾性體育活動。每年六月至十月組織開展全省「全民健身百日行」系列活動。第十二條縣級人民政府體育主管部門應當在傳統節日和農閑季節組織開展與農村生產勞動和文化生活相適應的全民健身活動。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健全體育總會組織,發揮體育群眾團體組織作用,服務於全民健身活動。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等應當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活動組織,有計劃地組織和開展經常性的全民健身活動。第十四條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依法建立體育協會、健身俱樂部、健身輔導站(點)等體育社會組織,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宣傳普及健身知識。
各級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行業體育協會和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等體育社會組織,應當根據組織章程和各自特點,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第十五條學校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課時開設體育課,組織開展廣播體操、眼保健操和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確保學生每天至少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學校每年至少要舉辦一次全校運動會。
學校應當加強對學生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引導和管理,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檔案,定期對學生進行體質監測。第十六條社區居民委員會應當結合社區特點,組織開展小型多樣的體育健身活動。
村民委員會應當結合農村特點,組織開展適合農民參加的體育健身活動。第十七條公民參加全民健身活動,應當遵守健身場所的規章制度,愛護健身設施,維護健身環境,不得影響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第十八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健身活動宣揚封建迷信、違背社會公德、擾亂公共秩序、損害公民身心健康。第三章全民健身設施第十九條本條例所稱全民健身設施,是指公共體育設施和其他向公眾開放用於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設施。
本條例所稱公共體育設施,是指由各級人民政府舉辦或者社會力量舉辦的,向公眾開放用於開展體育活動的公益性體育場(館)等的建築物、場地和設備。
⑽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2004)
一、廢止《吉林省工業勞動衛生管理條例》。二、《吉林省勞動保護條例》第四十三條第五項「會同建設行政部門對建築施工企業進行安全資格審查認證;」刪除。三、《吉林省勞動力市場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用人單位和各類職業介紹機構利用廣播、電視、報紙、期刊及其他媒介向社會發布招工、招聘廣告和簡章前,必須到當地縣級以上勞動行政部門或其委託的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審批手續。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準張貼、傳播或通過新聞媒介向社會發布招工、招聘廣告和簡章。」刪除。
第三十條「用人單位招用農村或外埠勞動力,必須經用人單位所在地縣級以上勞動行政部門或其委託的就業服務機構批准。具體辦法,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執行。」刪除。
第三十九條中「或者第二十六條」刪除。
第四十條中「第三十條」刪除。
第四十一條「對違反本條例第三十條規定的,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刪除。四、《吉林省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十四條「機動車、助力車和殘疾人專用車,未經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參加鑒定或者鑒定不合格的,不得申報生產企業目錄和產品目錄。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對未編入產品目錄的車輛不準核發牌證。」刪除。
第十八條「機動車在車籍以外駐點超過三個月的,須到駐點所在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進行登記,並接受管理。」刪除。
第三十四條「機動車駕駛員到外地駐點駕駛車輛超過三個月的,須到駐點所在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進行登記,並接受管理。」刪除。
第四十條第二款「貨運機動車在公路上行駛,距離超過二十五公里必須附載乘員的,須經縣(市、區)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批准。」刪除。
第四十二條「車輛在道路上載運易燃、易爆、劇毒等危險品時,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向當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申領准運證,並按指定的時間、路線、地點行駛和停放。」修改為:「機動車載運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學物品以及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物品,應當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後,按照指定的時間、路線、速度行駛,懸掛警示標志並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第六十六條「在公路兩側開山放炮,危及道路交通安全的,須經縣(市、區)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審批。開山放炮的單位應在放炮區域設有專人維護秩序。」刪除。
第七十條「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對公共停車場(庫)的停車車位數、出入口位置、停車場(庫)內交通標志線設計進行審核。」「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公共停車場(庫)建設設計方案的審核,應徵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同意,方可辦理施工手續。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在停車場(庫)建設竣工後,參加驗收。經驗收合格的方准使用。」刪除。
第七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道路作為停車場(庫),或者擅自改變停車場(庫)的使用性質。需臨時佔用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建設的停車場(庫)作非停車場(庫)用的,應當徵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同意。需要改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建設的停車場(庫)使用性質的,須經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對於佔用道路作為停車場(庫)或者擅自改變停車場(庫)使用性質的,應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公安機關強制清除。」修改為:「除法律、法規規定的之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城市道路作為停車場(庫)。對於佔用城市道路作為停車場(庫)的,應當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公安機關強制清除。」五、《吉林省消防條例》第二十四條「從事自動消防系統工程的消防工程專業承包企業,必須經過省級公安消防機構初審,方可申辦企業施工資質。」「設置自動消防系統的工程,投入使用前,應由建設單位報省公安消防機構進行檢驗,檢驗合格後,方可投入使用。」刪除。
第三十一條「維修消防器材的單位,須經省公安消防機構審查同意。」「經銷消防器材的單位,須經市(州)公安消防機構審查同意。」刪除。六、《吉林省體育經營活動管理條例》第七條「申請從事體育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均須符合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條件,向本條例第八條、第九條規定的相關的體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核同意後,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辦理其他有關審批、登記手續。」修改為:「申請從事體育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均須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辦理有關手續。」
第八條「從事國際性、全國性和跨省級行政區域范圍的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經營活動,由省體育行政部門審核,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後進行。」刪除。
第九條「本省體育行政部門辦理體育經營活動審核手續,按照下列規定進行:(一)跨市(州)行政區域以及省體育行政部門所屬單位申請經營的,由省體育行政部門審核;(二)市(州)所屬單位申請經營的,由市(州)體育行政部門審核;(三)縣(市、區)、鄉(鎮)所屬單位和個人申請經營的,由縣(市、區)體育行政部門審核;(四)其他單位、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台灣、澳門以及國外人員申請經營的,由市(州)體育行政部門審核;(五)上級體育行政部門負責審核的體育經營活動可以授權下級體育行政部門審核。」刪除。
第十條「在從事體育經營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合並或者分立經營場所以及變更經營者、經營項目或者經營地點的,須事先到原辦理審核、審批、登記手續的機關辦理變更手續。」刪除。
第十一條「體育活動經營者從事體育經營活動的時間超過一年的,必須接受法律、法規規定的年度檢驗。」刪除。
第十二條「體育行政部門審核體育經營活動必須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條件進行,並在接到申請人的書面申請材料之日起,按照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的期限辦理完結。對於符合條件的,予以同意;對於不符合條件,不予同意的,書面通知申請人。」刪除。
第十三條「本省體育行政部門審核體育經營活動的期限:(一)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經營活動為10日;(二)其他體育經營活動為30日;(三)法律、法規對於審核期限另有規定的,按照規定辦理。」刪除。
第十八條「對違反本條例規定,未經體育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從事體育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責令其停業,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刪除。
第十九條「對於違反本條例規定,未到體育行政部門辦理體育經營活動變更手續的,給予警告,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其停業,並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刪除。
第二十條「對於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以及未到有關部門辦理審批、登記、變更或者年度檢驗手續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予以處罰。」修改為:「對於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