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改
㈠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的修改決定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年12月27日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
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作如下修改:一、增加一條,作為第七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其他成年人攜帶未滿十二周歲未成年人乘車的,不得安排其乘坐在副駕駛座位;攜帶未滿四周歲的未成年人乘坐家庭乘用車,應當配備並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八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看護好未成年人,避免讓學齡前兒童獨處。」三、將第八條改為第十條,第一款修改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飲酒、流浪、沉迷網路和電子游戲;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閱讀、觀看不適合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影視節目、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賭博、吸毒、賣淫等違法行為;發現未成年人逃學、夜不歸宿的,應當及時尋找;發現有人誘騙、脅迫、教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或者未成年人保護機構報告。」四、將第十二條改為第十四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學校使用校車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取得校車使用許可,建立校車安全管理制度。校車應當符合國家標准,並由符合條件的駕駛人駕駛。校車運載學生時,學校應當配備隨車照管人員,隨車照管人員應當依法履行職責,保障學生乘坐校車安全。」第二款改為第三款,修改為:「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安全的學習和生活設施,提供的食品、葯品及學生服等學習和生活用品應當符合國家和本市的有關標准,並向家長、學生和學校教職員工公開采購情況。」五、將第十三條改為第十五條,第四款修改為:「學校和教師不得組織或者變相組織學生參加商業性活動以及與其年齡、身心健康不相適應的其他活動。」六、將第十五條改為第十七條,第二款修改為:「市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編制本市中小學生公共安全行為教材。學校應當根據教材對學生進行珍惜生命和安全防範教育,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能力。」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學校應當按照規定,制定突發事件具體應急預案,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設備、設施,進行應急知識教育,定期開展安全演練。」七、將第十七條改為第十九條,第一款修改為:「殘疾兒童、學生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依照本市有關規定,享受相應的免費待遇。」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一條:「為未成年人提供課外培訓的教育培訓機構應當建立安全保衛制度,落實安全知識教育和防範措施,保障未成年人在教育培訓活動期間的人身安全。「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應當督促有關部門加強對未成年人教育培訓機構安全工作的定期檢查。」九、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三條:「家庭乘用車、兒童安全座椅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按照有關標准和規范為購買者提供兒童安全座椅安裝、使用的技術指導和服務。「質量技監部門和工商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兒童安全座椅生產、銷售的監督。」十、將第二十二條改為第二十六條,修改為:「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酒吧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場所,應當在門口醒目位置設置全市統一的未成年人禁入標志,並禁止接納未成年人。」十一、將第二十四條改為第二十八條,第三款修改為:「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及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室內外區域禁止吸煙、飲酒。」十二、將第三十條改為第三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社區矯正人員的所在單位、就讀學校、家庭成員或者監護人、保證人應當協助社區矯正機構開展對接受社區矯正的未成年人的幫教活動。」十三、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五條,增加一項作為第四項:「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人保護事業,支持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及其他社會組織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社會服務。」十四、將第三十五條改為第三十九條,修改為:「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門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救助場所,對流浪乞討、離家出走等生活無著未成年人實施救助,承擔臨時監護責任,並會同公安等部門幫助尋找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公安機關在依法履行職責時,發現流浪乞討、離家出走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及時採取保護性措施,並護送其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場所接受救助。「城管執法部門在依法履行職責時,發現流浪乞討、離家出走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告知並協助公安或者民政部門將其護送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場所接受救助。」十五、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條:「民政部門應當對孤兒、無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其他生活無著的未成年人,通過設立兒童福利機構、委託或者購買服務等方式收留撫養。「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設立兒童福利機構。」十六、將第三十六條改為第四十一條,第三款修改為:「文化綜合執法機構應當對圖書、報刊、影視節目、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互聯網文化產品等精神文化產品加強市場監督,及時受理市民投訴和舉報,依法及時查處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精神文化產品。」十七、將第三十八條改為第四十三條,修改為:「工商行政、司法行政、質量技監、食品葯品監管、商務、綠化市容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十八、將第三十九條改為第四十四條,第一款修改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依法採取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方式方法訊問、審查和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刪去第二款。十九、增加一條,作為第五十一條:「酒吧未在門口醒目位置設置未成年人禁入標志的,由文化綜合執法機構責令改正,予以警告。酒吧接納未成年人進入的,由文化綜合執法機構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二十、部分文字修改:將第十九條中的「工讀學校」修改為「專門學校」。將第二十三條中的「營業性歌舞廳」修改為「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營業性電子游戲場所」修改為「營業性游藝娛樂場所」。此外,根據本決定對部分條款順序作相應的調整。本決定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正後重新公布。
㈡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的決定(1994)
一、第一條修改為:
「為保障青少年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使青少年在品德、智力和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二、第三條修改為:
「對青少年的保護,應當根據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堅持下列原則:
(一)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嚴;
(二)教育應當以啟發引導為主,與保護相結合;
(三)對需要特殊保護的青少年實行特殊保護。」三、第四條中「六周歲至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修改為:「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四、第五條增加第三款:
「各級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應當為青少年保護委員會辦事機構配備工作人員。」五、第六條第(一)項改為:「研究、規劃、檢查青少年保護工作」。第(二)項改為:「按所轄地區青少年數提供必要的經費,並列入財政預算。」第(五)項「培養師資,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改為「培訓青少年保護工作者,提高他們的素質。」六、第八條增加第二款:
「教育、勞動、文化、工商行政管理、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以及其他政府部門應當按各自職責,做好青少年保護工作。」七、第十二條刪去「本著為國教子的精神」的規定。第(一)項:「不要讓青少年飲酒、不得讓青少年吸煙」改為「培養青少年的意志、勞動習慣和自理能力。預防和制止青少年酗酒、吸煙、賭博、吸毒、賣淫。」第(四)項後面增加一項,作為第(五)項:
「(五)協助有關部門對有不良心理、行為的青少年進行教育矯治」。八、第十三條增加「父母離婚的,與子女不共同生活的一方,每月子女的撫養費,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付。」作為第二款。原第二款改為第三款。九、第十四條刪去「為人師表」。十、第十五條刪去「影響教學活動」。十一、第十六條中將「必要的社會勞動和社會服務」改為「社會實踐」。十二、原第十七條中將「不得辱罵、體罰學生」改為「不得對學生實施辱罵、體罰和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十三、第十八條增加「不得隨意開除學生」的規定。在第十八條後增加兩條,作為第十九條、二十條:
「第十九條未經教育行政部門許可,學校和教師不得要求學生參加與教育無關的活動。第二十條學校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對輟學學生或者違法犯罪學生落實教育、幫助措施。」十四、原第二十條改為第二十二條,並將「應及時通知家長」改為「應及時通知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十五、原第二十一條改為第二十三條,其中第二款增加:「影視、錄音、錄像、書籍、報刊、照片、圖畫、廣告、文藝節目和其他精神產品,嚴禁向青少年提供或者展示」的規定。十六、原第二十二條改為第二十四條,第二款增加「博物館、體育場等」的規定,並增加第三款:
「禁止向青少年開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娛樂設施。」十七、原第二十二條後面增加兩條作為第二十五條、二十六條:
「第二十五條營業性舞廳、游戲機室等青少年不宜進入的場所,經營者應當在門口設明顯標志,不得允許未滿十八周歲的青少年進入活動或者就業。第二十六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在學校門口設攤、堆物或者停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破壞供青少年學習、活動的場地或者房屋和設施。」十八、原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七條,並將第一款修改為:
「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少年就業或者當幫手。」十九、原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二十九條。二十、原第二十六條前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條:
「第三十條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教育本單位職工依法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二十一、原第二十六條的第一款、第二款分別改為第三十一條、三十二條:
「第三十一條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與教育部門和學校配合,為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方便。第三十二條教育部門和有關單位應當關心、愛護有創造發明或者有突出成就的青少年,為他們的學習和深造創造條件,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榮譽和成績;任何人不得侵佔、剽竊他們創造的成果。」
㈢ 怎麼安裝安全座椅
全座椅的安裝方式:
1、把安全座椅搬到後座上接上isofix介面,這樣安全座椅就會更加穩固。
2、用安全帶纏繞,安全帶連接是為了讓安全座椅上方能夠更貼合,注意綁定過後一定再進一步地理順安全帶,這樣避免後期松動。
3、安全帶綁好以後基本上就完成了安全座椅的安裝,然後在安全座椅上把安全帶隱藏一下即可。
購買安全座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有沒有isofix介面,避免買來之後不合用,也要注意車型有沒有iosfix介面。
安全座椅採用符合兒童體形特點的人體工程學造型 ,完全配合不同年齡段孩子們的生理特點 ,使兒童坐上去格外的體貼舒適 。
安裝簡單方便 ,即使是初次接觸兒童安全座椅的父母 ,也能在幾分鍾的時間內輕易將其安裝妥定;而簡潔明確的搭扣和調節系帶 ,更讓人隨時可以根據兒童生長特點進行調整 ,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各種不同型號的兒童安全座椅 ,提供各種不同針對性的妥善服務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要求的款式 。
㈣ 青少年保護法案例的分析
(1987年4月29日上海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原則通過 1987年6月20日上海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4年6月14日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的決定》修正)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障青少年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使青少年在品德、智力和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保護青少年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學校、家庭以及公民的共同責任。
青少年有自我保護的權利和自我教育的義務。
第三條 對青少年的保護,應當根據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堅持下列原則:
(一)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嚴;
(二)教育應當以啟發引導為主,與保護相結合;
(三)對需要特殊保護的青少年實行特殊保護。
第四條 本條例保護的青少年是指居住或者進入本市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第五條 市、區、縣、鄉、鎮人民政府設立青少年保護委員會。委員會主管檢查、督促、協調本條例的實施工作,討論和決定保護青少年的重大問題。
街道辦事處也應設立青少年保護委員會。
各級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應當為青少年保護委員會辦事機構配備工作人員。
第二章 國家機關保護
第六條 市、區、縣人民政府領導青少年保護工作:
(一)研究、規劃、檢查青少年保護工作;
(二)按所轄地區青少年數提供必要的經費,並列入財政預算;
(三)規劃、建設青少年活動的場所和設施;
(四)加強對視、聽、讀物和公共活動場所的管理,對不適合青少年的視、聽、讀物和活動場所應當嚴格控制;
(五)有計劃地培訓青少年保護工作者,提高他們的素質;
(六)獎勵和表彰保護青少年成績顯著的組織和教師、監護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其他人員;
(七)處理其他有關青少年保護事項。
第七條 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縣人民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做好青少年保護工作。
第八條 各級公安、司法機關應當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對為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所提出的檢舉、控告或者申訴應當及時處理,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必須依法懲處。
教育、勞動、文化、工商行政管理、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以及其他政府部門應當按各自職責,做好青少年保護工作。
第三章 家庭保護
第九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青少年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應當依法行使監護的權利,履行教育、保護和法律規定的其他義務。
家庭其他成年人有協助青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教育、保護青少年的責任。
第十條 父母應當保護青少年子女的身體健康,保證他們必要的物質生活和醫療保健條件。
第十一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保障青少年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受教育的權利,保證適齡青少年接受法律規定的義務教育。
第十二條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言行和正確的方針教育、影響和管束青少年子女或者被監護人,並遵守下列各項規定:
(一)關心和指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培養青少年的意志、勞動習慣和自理能力。預防和制止青少年酗酒、吸煙、賭博、吸毒、賣淫。不得讓青少年觀看、閱讀不適合青少年的視、聽、讀物和進入不適合青少年的活動場所;
(二)教育青少年遵紀守法。發現青少年逃學、逃夜,應當及時尋找,耐心教育;發現有人誘騙、脅迫、教唆青少年違法犯罪時,應當及時向公安、司法機關報告;
(三)關心青少年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及時給予指導。發現青少年早戀,要教育、勸阻;
(四)學習教育青少年的科學方法,接受家庭教育機構的指導。對青少年不應溺愛、放任,不得辱罵、體罰。沒有監護措施,不得讓青少年分戶獨居;
(五)協助有關部門對有不良心理、行為的青少年進行教育矯治;
(六)不得縱容、教唆青少年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不得包庇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行為。
第十三條 生父母對其非婚生子女,繼父母對受其撫養的繼子女,養父母對其養子女,離婚父母對其子女,都必須依法履行撫養、教育、保護的義務,不得歧視、虐待或者遺棄。
父母離婚的,與子女不共同生活的一方,每月給子女的撫養費,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付。
父母離婚後,撫養方不適宜繼續撫養子女的,另一方可以向原受理機關提出變更撫養的請求;經調解不成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第四章 學校保護
第十四條 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在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重視對青少年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質。
學校教師應當以自身良好的言行影響和教育學生。
第十五條 學校和教師應當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應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衛生保健條件;應當保證學生休息、文娛、體育和課外活動的時間,不得額外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得將學生的活動設施、場地移作他用。
第十六條 學校和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生活指導,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引導學生觀看、閱讀有益的視、聽、讀物。對進入青春期的學生應當適時進行青春期教育。發現學生早戀,應當會同家長教育、勸阻。
第十七條 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得對學生實施辱罵、體罰和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第十八條 教師對後進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或者放任不管,不得擅自停止學生上課,不得隨意開除學生。
第十九條 未經教育行政部門許可,學校和教師不得要求學生參加與教育無關的活動。
第二十條 學校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對輟學學生或者違法犯罪學生落實教育、幫助措施。
第二十一條 學校和教師對在校學生中的孤兒、離婚家庭子女、再婚家庭子女、非婚生子女以及殘疾學生應當採取保護性措施,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生活和文體活動方面的困難,教育其他學生尊重愛護他們。
第二十二條 學校應當建立教師家訪制度,密切與家長的聯系,並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發現學生曠課、逃學和其他不良行為,應當及時通知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並會同他們教育學生改正。
第五章 社會保護
第二十三條 影視、文化、出版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和人員要為青少年創作、出版、發行、展出、演出、播放適合青少年特點,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的影視、錄音、錄像、書籍、報刊、照片、圖畫、文藝節目和其他精神產品。
凡向青少年提供精神產品的單位和人員,都應當對產品的內容、情節負責;內容、情節不適宜青少年觀看、閱讀,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視、錄音、錄像、書籍、報刊、照片、圖畫、廣告、文藝節目和其他精神產品,嚴禁向青少年提供或者展示。
第二十四條 公園、娛樂、體育等場所要有人指導青少年開展活動,勸阻、制止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為。
影院、劇場、博物館、體育場等文體活動場所應當定期開放青少年專場,並對青少年實行優惠。
禁止向青少年開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娛樂設施。
第二十五條 營業性舞廳、游戲機室等青少年不宜進入的場所,經營者應當在門口設明顯標志,不得允許未滿十八周歲的青少年進入活動或者就業。
第二十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學校門口設攤、堆物或者停車。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破壞供青少年學習、活動的場地或者房屋和設施。
第二十七條 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青少年就業和當幫手。
不得讓未滿十八周歲的青少年從事有毒、有害或者危險的生產作業以及過重的勞動。
第二十八條 禁止任何人誘騙、脅迫、教唆青少年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第二十九條 公民有義務勸阻、制止青少年的不良行為。發現逃夜青少年,應當向公安機關或者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報告。
容留逃夜青少年的,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報告。
第三十條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教育本單位職工依法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第三十一條 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應當與教育部門和學校配合,為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方便。
第三十二條 教育部門和有關單位應當關心、愛護有創造發明或者有突出成就的青少年,為他們的學習和深造創造條件,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榮譽和成績;任何人不得侵佔、剽竊他們創造的成果。
第三十三條 衛生部門應當向青少年宣傳生理、衛生、保健知識,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衛生保健條件,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第三十四條 民政部門應當依法收容遣送流浪、乞討、露宿街頭的青少年。
第三十五條 各級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社會團體應當協助人民政府做好青少年保護工作,並會同教育部門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提供咨詢服務,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第三十六條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分別在街道辦事處和鄉、鎮人民政府指導下開展青少年保護工作:
(一)關心青少年課余和假期生活,配合學校教師指導青少年開展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
(二)關心和幫助無教育能力的家庭、缺損家庭教育管理青少年子女,指導青少年學習和料理生活;
(三)協同公安部門、學校與家庭對有違法和輕微犯罪行為的青少年及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的青少年進行幫助教育。
第六章 青少年自我保護
第三十七條 青少年應當自覺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自尊、自愛、自強,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和身體健康的公民:
(一)勤奮學習,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學、法律知識和勞動技能,提高辨別是非和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
(二)遵守社會公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敬愛父母,尊重教師,敬老愛幼,艱苦樸素,不做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事情。應當誠實謙虛、接受別人的幫助教育,克服缺點,改正錯誤;
(三)遵紀守法,不吸煙、不飲酒,不打架罵人、不賭博、不早戀、不逃夜逃學、不參加封建迷信活動、不進入僅向成年人開放的娛樂場所、不觀看不良的影視讀物、不做其他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四)努力鍛煉身體,講究衛生,增強體質;
(五)青少年之間應當團結友愛,互學互助,共同進步。
第三十八條 青少年對於侵犯自己人身權、財產權、受教育權、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的行為,有依法檢舉、控告和訴訟的權利。
第三十九條 共青團、青年聯合會、學生聯合會、少年先鋒隊應當帶領青少年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反映他們的合理要求,同侵害青少年的行為作斗爭,並根據青少年的特點,開展各種有益活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第七章 特殊保護
第一節 嬰幼兒的保護
第四十條 不得侵犯嬰幼兒的人身、財產權利,受撫養、教育權利,禁止下列行為:
(一)溺嬰或者拐騙、拐賣、綁架、遺棄嬰幼兒;
(二)虐待、猥褻嬰幼兒或者以其他手段傷害嬰幼兒;
(三)侵佔、污染、破壞嬰幼兒娛樂場所和托幼設施;
(四)剋扣、挪用、侵佔嬰幼兒的伙食、福利費用和物資;
(五)生產、銷售、提供有害嬰幼兒身心健康的嬰幼兒食品、葯品、玩具、用具。
第四十一條 發生危急情況時,應當首先保護和營救嬰幼兒。
第四十二條 托兒所、幼兒園應當做好保育、教育工作,創造慈愛、安全和適宜嬰幼兒生理、心理特點的環境,促進嬰幼兒在體質、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諧發展。
第二節 有生理缺陷的青少年的保護
第四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單位應當重視特殊教育的師資培養,為盲、聾、啞、殘、弱智青少年舉辦特殊教育學校和輔讀班;建立康復治療機構,提供康復醫療服務。
第四十四條 禁止歧視、侮辱、虐待生理上有缺陷的青少年;禁止誘騙、脅迫、教唆他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第三節 有特殊情況的青少年的保護
第四十五條 無人撫養的孤兒,由民政局設立的福利機構負責撫養和教育管理。
第四十六條 不服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管教,並經常曠課、逃學、逃夜的青少年,由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出申請或者學校提出報告,經教育、公安部門批准,送工讀學校設立的短訓班,進行預防性的教育保護。
第四節 女青少年的保護
第四十七條 國家機關、家庭、學校、社會都應當重視對女青少年的保護,根據女青少年的特點進行生理、心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女青少年自我保護的能力。
第四十八條 學校和企業、事業單位在招生、招工中,不得歧視女青少年。
第四十九條 禁止侮辱、猥褻女青少年;禁止與未滿十八周歲的女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禁止容留、誘騙、脅迫、教唆女青少年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第八章 違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矯治與安置
第一節 教育、矯治機構和審批程序
第五十條 教育、公安、司法行政部門分設教育、矯治機構:
(一)工讀學校;
(二)少年管教所。
第五十一條 年滿十三周歲,有違法或者輕微犯罪行為的青少年學生,經學校和有關部門教育不改的,由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出申請或者學校提出報告,經教育、公安機關批准後,送工讀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未滿十三周歲,有危害社會的行為,經學校和有關部門教育不改,家庭確無管教條件的學生,由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出申請或者學校提出報告,經教育、公安機關批准後,送工讀學校低齡班接受義務教育。
第五十二條 年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八周歲,有嚴重違法或者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經市勞動教養管理委員會審查批准勞動教養或者經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送少年管教所。
第二節 訊問、審查和審理
第五十三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別建立專門的預審科、檢察科、審判庭,採取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方式方法訊問、審查和審理青少年案件。
第五十四條 違法或者犯罪青少年在羈押期間應當同成年人犯分押分管。
第五十五條 公安、司法機關在審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時,應當取得青少年保護委員會、教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有關方面的協助,共同做好青少年被告人的教育和挽救工作。
第五十六條 青少年犯罪案件偵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後,經檢察院許可,律師可以提前介入案件的審理。
第五十七條 對青少年犯罪案件或者其他違法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青少年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青少年的資料。
第三節 教育、矯治與安置
第五十八條 工讀學校應當堅持「挽救孩子、造就人才、立足教育、科學育人」的方針,以轉變學生思想為主,進行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
工讀學校實行強制性保護措施,學生必須集體住宿,根據學校規定放假。
不得侵犯工讀學校結業的青少年的升學、就業權利。
第五十九條 少年管教所應當堅持「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針,對違法犯罪青少年進行教育改造,組織他們勞動和學習技藝。
少年管教所對違法犯罪青少年應當按違法犯罪的不同性質分類管理,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文化、道德、法制、技藝教育。
第六十條 工讀學校、少年管教所的教師、幹部和其他工作人員應當尊重違法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關心他們的健康,不得辱罵、體罰。
學校、少年管教所及其他有關部門,不得向社會披露青少年個人所犯罪錯的資料。
第六十一條 公安、司法機關應當加強對免予起訴、免予刑事處罰或者被判緩刑的青少年進行教育、考察。
第六十二條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學校應當為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人民法院免予刑事處罰或者宣告緩刑以及勞動教養期滿、刑滿釋放的青少年提供健康成長的條件,維護他們升學、就業的權利。
第六十三條 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和原學校、單位、地區應當積極配合教育、矯治單位做好他們的思想轉化工作。教育、矯治單位應當會同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和原學校、單位、地區做好工讀學校結業和勞動教養期滿、刑滿釋放後的教育轉化工作。
第九章 控告、檢舉與違反本條例的處理辦法
第一節 控告、檢舉
第六十四條 任何組織和公民發現有違反本條例的行為,有權向管轄單位或者有關部門提出控告、檢舉。
控告、檢舉必須實事求是。不得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
第六十五條 受理控告、檢舉的單位應當調查核實控告、檢舉的事實,並將調查意見或者處理結果答復控告、檢舉人。
禁止對控告、檢舉人打擊報復。
提出控告、檢舉的青少年或者其他公民,若有遭到報復的跡象,受理單位和公安機關應當採取保護措施,保障其本人與家庭安全。
第二節 處 罰
第六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尚不夠行政處罰的,由行為人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視情節輕重,進行批評教育,責令改正或者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六)項、第十三條第一款、第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四十條第(一)、(二)項、第四十四條、第六十五條第二款,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從重予以行政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的,由公安機關處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下罰款;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九條,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處警告,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第二十四條第三款、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四十條第(三)、(五)項,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視情節輕重處以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沒收非法所得或者處以罰款。罰款數額由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六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對其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賠償或者承擔其他民事責任。
第六十九條 危害青少年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節 處理程序
第七十條 管轄單位對違反本條例的事件,受理後的處理,最遲不得超過三個月。處理決定應當通知行為人並告知被害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
第七十一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分通知書之日起十日內,向作出處理決定的單位的上一級主管機關申訴,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當事人對依照本條例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或者在三個月內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十章 附 則
第七十二條 本條例的解釋權屬於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七十三條 本條例自1987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的決定
(1994年6月14日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1994年6月14日公布施行)
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決定對《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作如下修正和補充:
一、第一條修改為:
「為保障青少年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使青少年在品德、智力和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二、第三條修改為:
「對青少年的保護,應當根據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堅持下列原則:
(一)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嚴;
(二)教育應當以啟發引導為主,與保護相結合;
(三)對需要特殊保護的青少年實行特殊保護。」
三、第四條中「六周歲至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修改為:「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四、第五條增加第三款:
「各級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應當為青少年保護委員會辦事機構配備工作人員。」
五、第六條第(一)項改為:「研究、規劃、檢查青少年保護工作」。
第(二)項改為:「按所轄地區青少年數提供必要的經費,並列入財政預算。」
第(五)項「培養師資,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改為「培訓青少年保護工作者,提高他們的素質。」
六、第八條增加第二款:
「教育、勞動、文化、工商行政管理、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以及其他政府部門應當按各自職責,做好青少年保護工作。」
七、第十二條刪去「本著為國教子的精神」的規定。
第(一)項:「不要讓青少年飲酒、不得讓青少年吸煙」改為「培養青少年的意志、勞動習慣和自理能力。預防和制止青少年酗酒、吸煙、賭博、吸毒、賣淫。」
第(四)項後面增加一項,作為第(五)項:
「(五)協助有關部門對有不良心理、行為的青少年進行教育矯治」。
八、第十三條增加「父母離婚的,與子女不共同生活的一方,每月給子女的撫養費,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給付。」作為第二款。原第二款改為第三款。
九、第十四條刪去「為人師表」。
十、第十五條刪去「影響教學活動」。
十一、第十六條中將「必要的社會勞動和社會服務」改為「社會實踐」。
十二、原第十七條中將「不得辱罵、體罰學生」改為「不得對學生實施辱罵、體罰和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十三、第十八條增加「不得隨意開除學生」的規定。在第十八條後增加兩條,作為第十九條、二十條:
「第十九條 未經教育行政部門許可,學校和教師不得要求學生參加與教育無關的活動。
第二十條 學校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對輟學學生或者違法犯罪學生落實教育、幫助措施。」
十四、原第二十條改為第二十二條,並將「應及時通知家長」改為「應及時通知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
十五、原第二十一條改為第二十三條,其中第二款增加:「影視、錄音、錄像、書籍、報刊、照片、圖畫、廣告、文藝節目和其他精神產品,嚴禁向青少年提供或者展示」的規定。
十六、原第二十二條改為第二十四條,第二款增加「博物館、體育場等」的規定,並增加第三款:
「禁止向青少年開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娛樂設施。」
十七、原第二十二條後面增加兩條作為第二十五條、二十六條:
「第二十五條 營業性舞廳、游戲機室等青少年不宜進入的場所,經營者應當在門口設明顯標志,不得允許未滿十八周歲的青少年進入活動或者就業。
第二十六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在學校門口設攤、堆物或者停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破壞供青少年學習、活動的場地或者房屋和設施。」
十八、原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七條,並將第一款修改為:
「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青少年就業或者當幫手。」
十九、原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二十九條。
二十、原第二十六條前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條:
㈤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的保護適用本條例。第三條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
(三)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
(四)教育與保護相結合。第四條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第五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領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討論和決定保護未成年人的重大事項。
市和區縣、鄉鎮人民政府以及街道辦事處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上級人民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
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工會、青年聯合會、學生聯合會、少年先鋒隊、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紅十字會及其他有關社會團體,按照各自職責,協助各級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第二章家庭保護第六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保證其必要的物質、精神生活和醫療保健條件;保障未成年人充分的休息和娛樂時間;關心未成年人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變化和思想、道德狀況,並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對未成年人不溺愛、不放任、不辱罵、不體罰。
家庭其他成年人有協助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教育、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第七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指導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鼓勵、支持其參加家庭勞動、社會公益勞動以及各類積極健康的文體活動、社會交往活動,增強其自學、自理和自律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第八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飲酒;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閱讀、觀看不適合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影視節目、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賭博、吸毒、賣淫等違法行為;發現未成年人逃學、夜不歸宿的,應當及時尋找;發現有人誘騙、脅迫、教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或者未成年人保護機構報告。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應當進行教育,並協助有關部門對其進行矯治。第九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接受學校和家庭教育機構的指導,學習正確的教育和監護方法,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言行和正確的方法教育、影響和保護未成年人。第三章學校保護第十條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和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
學校應當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制度,並明確一名學校負責人分管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第十一條教師應當恪守職業道德,以自身良好的品德、言行影響和教育學生,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得對學生實施辱罵、體罰和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第十二條學校應當建立安全保衛制度,非學校人員未經許可不得進入學校。食堂、學生宿舍、傳達室等場所必須配備符合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規定條件的人員。
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安全的學習和生活設施,提供的食品、葯品應當符合國家和本市的有關標准。
在教育教學活動期間發生涉及學生人身、財產安全事件的,學校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立即會同有關部門處理。第十三條學校應當按照教學計劃和課程要求開展教學活動,積極探索和改進教育方法,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學校實行免試就近入學,並予以公示。
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舉行或者變相舉行與入學掛鉤的選拔考試或者測試;不得張榜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名次;不得推銷或者變相推銷練習冊、習題集等教輔材料。
學校不得組織學生參加與教育無關的商業性活動。
學校應當保證學生休息、文娛、體育、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時間,不得將學生的活動設施、場地移作他用。
㈥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正案(草案)》關於強制使用兒童座椅的部分,通過幾率有多大。
依法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淺議公民隱私權的構成及其法律保護丹陽市雲林中學洪雲俊一家報紙最近刊發一則新聞:某縣一所農村中學公布了學生的期中考試分數表,成績很差的一名男生因感到羞辱而自殺。該生家長怒上法庭狀告學校侵犯了孩子的分數隱私權,請求法庭追究學校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這則新聞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關注。人們透過這個案件,捕捉到一個在我國法律沒有明確條文界定,但隨著現代文明、現代教育的發展又無法迴避的敏感話題。近年來,因隱私權被侵害走上法庭討說法的例子舉不勝舉。應該說4264成年人的隱私權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保障5而法律對未成年人隱私權是什麼態度呢?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而「隱私權」作為法律概念其內容並沒有在任何一部法律中界定。事實上,未成年人的隱私權與學校、家庭的教育權也出現了一定的對立和沖突。在被調查的150多名中小學生中,68%的學生不知道什麼是「隱私」;30%的學生知道隱私是屬於個人的事;有75%的學生討厭家長和老師強迫他們說出不想說的事。在被調查的50名中小學教師中b有70%的小學教師否定小學生有隱私權;10%的小學教師和55%的中學教師認為,學生可以有一定的隱私權,這有利於保護他們的自尊,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人格;有21%的中學教師反對中學生有隱私權。在被調查的家長中,80%的學生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心遠遠高於對孩子情緒情感的關心;78%的家長對孩子的一些具體問題既感困惑,又缺乏相應合理的了解方式;只有11.5%的家長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的變化和個性心理的培養。未成年人的隱私包括哪些內容?法律界人士認為,隱私權隨著生命的誕生而誕生,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結束,隱私是與生命有關的個人私事,范圍很廣。學生的通信、日記、身體隱疾及家庭情況等都屬於隱私。另外,學生的情緒、情感變化,小發明、小實驗、肖像等也都屬於隱私之列。有時有必要將學生的獎懲、生理特點、心理變化、生活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成績等作為隱私加以保護。在現實生活中,要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與義務,使孩子們的身心都能夠健康成長,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問題也應受到關注。既承認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又履行學校、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權和監護權綰尾拍蓯谷卟⑿脅匯#巧緇嶁枰致鄣囊淮笪侍狻!∫弧ⅰ∫餃ǖ男緯裳馗鎩∫劍⑽奈校潁椋觶幔悖幸印⒚孛堋⑺較輪饉肌T諶死嚶啥鎦型牙攵鮒保檬髕ぁ⑹饕墩謐∠綠蹇梢運凳僑死嘈叱苤淖畛趺確ⅰT讜既死啵械男形際槍模湃壕印⑷菏場⑿孕形彩槍納睿鞘鋇娜死嗌緇嵯嘍運凳敲揮幸嬌裳緣摹5比死嗝確⒘誦叱芤饈逗螅叫緣男孕形濟孛芙校鞘比死嗟囊街幌抻諶頌逄厥獠課緩土叫約淶拿孛埽諶菔窒琳丫弒噶艘降幕咎卣鰨庖徊糠幟諶菀彩塹貝降鬧饕諶蕁!∨ド緇岷頭飩ㄉ緇岬囊焦勰畹玫澆徊降姆⒄梗諶菀哺臃岣唬蠖際僑頌迕孛芎土叫悅孛艿難由歟橇俗∷⒏鋈松畹確矯妗5庖皇逼詰囊焦鄣淖畲筇氐閌峭持握呦磧形尷摶絞艿窖廈鼙;ぃ煌持沃握嘸負蹺摶嬌裳浴9糯泄醞持握叩囊接醒廈鞣殺;す娑ǎ乜忌櫨鋅噠兜墓娑ǎ端渦掏場飯娑ǎ褐罾蝗牘磐蕉輳蝗胗潘擼魅Ю錚歉吡俟姓擼揭荒輟4誘廡┕娑ㄖ鋅梢鑰闖鐾持握咭焦鄣某墒歟皇敲揮姓攵園儺沾籩誚斜;ぁ!〗什准睹裰韝錈校緯閃俗什准兜囊焦郟嚀逄逑至巳嗣嵌運繳鈄雜傻目釋妥非螅矗嘞氯模荊
㈦ 副駕駛能抱孩子嗎會扣分嗎
根據全國范圍內實行的駕照管理辦法的最新法律依據是公安部123號令,副駕駛位置家長是否可以抱著孩子坐《公安部123號令》裡面沒有明確規定。即副駕駛坐14歲以下小孩,沒有規定扣分和罰款。
相關地方規定:
1、按照《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辦法》
第四十二條第二項規定:「機動車前排不得乘坐未滿十二周歲的未成年人,後排搭載學齡前兒童的,按規定使用專用座椅」。
第六十四條規定:「行人、乘車人、非機動車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關於道路通行規定的,處五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罰款。」私家車大人抱小孩坐副駕駛座是違法行為,乘車人會受到五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罰款處理。
2、2013年12月27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改決定》,規定同時明確,要為未滿4周歲未成年人配備並使用兒童安全座椅,且禁止未滿12周歲者坐副駕駛。
上海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人民代表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的決定》,該決定已於2014年3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根據決定作相應修正後將重新公布。
在《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改決定》明確規定未滿4周歲乘車應配安全座椅,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其他成年人攜帶未滿12周歲未成年人乘車的,不得安排其乘坐在副駕駛座位;攜帶未滿4周歲的未成年人乘坐家庭乘用車,應配備並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
(7)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改擴展閱讀:
屬於以下情形之一,未造成後果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予以警告:
(一)在限速低於60公里/小時的公路上超過規定車速50%以下的;
(二)駕駛中型以上客貨車、校車、危化品運輸車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超過規定車速10%以下的;
(三)駕駛中型以上客貨車、校車、危化品運輸車以外的機動車超過規定車速10%以下的;
(四)駕駛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低於規定時速20%以下的。
新規對4種情形只警告不罰款不扣分的要求,是一項體現人性化執法的措施。但交警指出,這些要求並不是鼓勵超速,即便是上述4種情形,也已構成交通違法行為,仍將被抓拍記錄,只是處罰上有所調整。
而如果這些行為造成後果,仍將被追究責任。交警提醒,駕車上路安全第一,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切勿超速。
㈧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的介紹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經2004年11月25日次上海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6會議通過,根據2013年12月27日上海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10次會議《關於修改〈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的決定》修正。該《條例》分總則、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國家機關保護、自我保護、法律責任、附則8章56條,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0日上海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通過的《上海市青少年保護條例》予以廢止。
㈨ 上海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介紹100字
黨和未成年人的國家保護非常重視,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以保護未成年人,有力地推動了未成年人保護的發展利益。 2006年,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進行了全面修訂。近年來,未成年人及與工作有關的刑法,刑事訴訟法,婚姻法保護的條款,也是它已經進行了更改。我省1994年許多規定,制定了「在中國的未成年人保護Act>江蘇省<People's共和國」(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要求的上位法。因此,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全省未成年人保護的實際情況,對未成年人保護新規的發展,取代實施的現有方式,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的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未成年人工作,關繫到家庭的幸福,社會和諧的未來,民族的,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胡錦濤強調,在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會議,以加強立法和執法,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對於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照顧,社會氛圍,幫助未成年人,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人才發展的形成。加強未成年人的本地立法,以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為我省促進江蘇構建和諧社會保護未成年人的保護,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本條例的未成年人保護的開發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需要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未成年人是一個需要優先考慮的優先保護特殊群體的發展。目前,全省有近20萬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保護任重道遠。 1994年頒布了我省實施辦法,至今已經15年了。十五年來,全省社會環境,保護未成年人,物質文化條件的改善,我們能夠提供更多更好的全方位保護未成年人。此外,全省各地,並已積累了大量的未成年人,好做法的保護好經驗,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我們還應該培養未成年人保護的一個新的條件地方性法規,根據全省推進未成年人更健康的成長。
(三)未成年人監護條例的發展是適應社會轉型,需要處理與未成年人的新情況,新問題的保護。自改革開放以來,未成年人,新問題,新變化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特點的價值觀,而不是成人保護工作遇到了許多新情況。由於農民工子女就學的,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的監護和教育,幫助貧困家庭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城市無家可歸者援助等問題;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犯罪率上升,特別是在校學生,喪失管道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犯罪國外突出的問題,和低齡化,團伙,模仿,暴力傾向,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嚴重缺乏青少年活動,有未成年人如此難以實施的社會矯正的嚴重不當行為。針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開發新的法規,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的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營造良好的社會對健康成長的利益的保護未成年人環境。經過/> 2
<br,「條例(草案)」,於2008年未成年人監護條例省人大的起草過程
保護被列入立法計劃,對省人大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並不保證省級迅速研究起草工作計劃和具體方案提出了指導方針的基礎上,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為全省的經驗和做法進行全面總結。今年二月,內務司法委員會和未保險省委辦公廳,省人大,並邀請專家參與建立監管起草小組,正式啟動起草工作。二月至六月,團隊起草的草案,該草案調控草擬的數量。然後一直到連雲港,南通,蘇州,鎮江,徐州,進行調查研究,聽取未成年人組織,教育部門,文化部門,司法機關,群眾團體,社區,學校,學者,教師,學生和其他感興趣的保護當事人和意見和建議各方,有關條例草案已提出了六項重大。常委會還分管領導的領導下起草小組,視察上海,青海,寧夏等地保護未成年人的立法情況。在八月初,內務司法委員會,省人大常委會集中在意見再次各個方面,形成了「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印發市人大和省有關部門作進一步的評論。 8月25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的省人大常委會召開座談會直接從修訂聽到到省級機關19個部門和這些部門和市人大代表的意見綜合反饋,進行了全面改版,「形成條例(草案)「委員會草案,並徵求了一些常設委員會的意見。在整個起草過程中邀請了省人大法制委員會,提前同志參加。 9月5日省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對「條例(草案)」進行了審議。按照「江蘇省發展和批准,地方性法規」,現在「條例(草案)」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
3,「條例(草案)」起草的原則和理念
「條例(草案)」充分吸收各方,關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銜接,重點工作的意見解決我省突出問題未成年人的保護存在,匯集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最新發展,擴大保護未成年人,明確執法機構,充實和完善相關內容的權利和利益的范圍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一)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關於」為主要立法依據,從省情出發,確定了「條例(草案)」的內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了全面修訂從原來的56條文72,其中有25個新增加的,實質性的變化上的11人文字性32製成,只有四個沒有改變原來的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護未成年人的進步也相當不同和國家。基於這兩個因素要考慮幾個可行性研究後,起草小組,並聽取專家的意見,決定跳出的實施方法,命名為「江蘇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草案)」立法草案的框架,在參考以「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基礎設施,根據省的工作實踐,豐富和完善相關內容,適度創新,同時法規「江蘇省<中國對未成年人保護法人民共和國」取消現行的手段「以更好地反映我省地方特色,增強法規的可操作性。
(二)堅持法治統一原則,處理與其他法律法規的關系。保護涉及面廣的未成年人范圍內,許多法律民事,刑事,行政和社會方面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內容,因此,起草了「條例(草案)」的時候,我們高度重視應對,以協調統一和國家法律銜接,行政相關問題法規及相關政策和全省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條例(草案)」,一般是不能重復的,有的只用於橋接的要求;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或規定不很具體,「條例(草案)」在最好的做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例如,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明確了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責任,但更多的原則。 「條例(草案)」專門設立了國家機構,以保護對上位法有關規定,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的地方國家機關各級要加強未成年人的勞動職責分工工作的保護一章。
(三),以解決存在於省內都不能保證工作的突出問題,該展主要展出地方立法。一些地方立法要抓住主要矛盾,要設法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目前,面向全省未成年人保護的主要問題是:保護未成年人的主要責任不明確,不充分的工作機制問題,父母不履行校園周邊和校園安全問題,未成年人友好的建築和開放式問題監護問題,網路沉溺問題的未成年人,保護外國工人的未成年子女,留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這些都是「條例(草案)」,以嘗試解決的重點。此外,「條例(草案)」也吸收了全省各地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以保護未成年人,江蘇轉化的吸收特性,以反映條款。
四,有幾個問題應該注意
(一)結構「條例(草案)」,基本沿用了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的總體結構,增加了「特殊保護」一章,而當局的司法保護,以保護內容納入國家一章中,「法律責任」一章擴展為「獎罰「這樣的治療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
一,」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政府各級領導,加強國家機關各級角色的責任。調研過程中,有太多的單位,以反映代表,不好操作的原則。因此,「條例(草案)」建立「國家機關保護」這一章中,涉及未成年人的器官和排序的部門的保護,細化機構的職責和義務,加強法規的可操作性。
二,「特殊保護」一章,是落實省,在重新制定保留措施的特點,特別保護和內容的主要目的是擴展和延伸,富含條款未成年子女的外國工人和未成年人留下這兩個群體的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使有針對性的「條例(草案)」更現實和有關規定。
三,「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司法保護已專門設立了一章,並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地方立法無權做出大的突破這一點,主要著眼於提高補充一些規定,並納入「國家機關保護」一章。
四,「獎勵與懲罰」一章中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法律責任」一章細化,補充和擴展。增加教育的表彰和獎勵條款,以幫助未成年人傑出成就的八類行為,實施獎勵的健康成長。違反了四種行為,處罰的規定,並建立不同的金額。
(二)工作
工作機制機制,未成年人保護
上是不完美的,是主要的原因,未成年人保護困擾多年的工作,同時也是「條例(草案)「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 「條例(草案)」總則第一條至第五條,未成年人工作機制的保護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未成年人的全面保護被認為是家庭,學校,政府機構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其次,領導的責任是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各級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的指導,協調和監督職責,為地方國家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的各級職務。第三,提供社會組織,居民,村民委員會等群眾組織的協調保障工作。通過明確責任,理順關系,政府領導人的建立和發展,有關國家機關履行職責和分工,在為保護未成年人的社會保護協調機制的各個方面。
(3)對未成年人的家庭保護
家庭承擔的重要責任的保護,如何在家庭環境,父母的情況下履行監護如何往往影響甚至決定孩子的一生。未成年人很有自己的特點決定了家庭的需要給予特別的關心和愛護。 「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四保」是排名第一的家庭保護。由於更高的法律已經作出更加全面,系統的要求,「條例(草案)」,旨在改進,增加一些條文,以加強家庭和家長在未成年人教育保護的獨特作用,突出學習,生活交流和教育的生理,心理方面,強調未成年人,保護財產權利的隱私,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8條的規定禁止性規范,還專門設置監護人指定的資格。這些規定反映了法治和江蘇的水平了良好的基礎。
(4)學校保護
「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教育」,「義務教育法」,「教師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如使學校和次要方面的其他法律更加全面,系統和明確的規定,但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 「條例(草案)」有針對性的細化和補充的有關規定。如果學校的規定,「不得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學校應保證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集體活動。規定「在節假日期間,中小學圖書館,體育館等文化體育設施,互聯網接入服務及其他設施應開放給學生免費或優惠的。」,「學校應當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互聯網服務設施」,規定「應配備一個健康的學校輔導人員,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要求學校應當建立健全校園安全制度,並強調「在緊急情況下,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應當撤離,並優先救護車接送學生。」上述兩個規定,補充和完善了上位法,也充分體現了地方立法省的特點。
(5)關於國家當局保護委員會未成年人保護的
「國家機關保護」一章,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勞動和社會保障,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和其他部門的職責要明確,司法機關處理特定任務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並作出相關規定。還集中在地方人民政府的規定,各級三個強制性安全責任,活動的規劃和建設,文化市場管理。
(6)關於社會保障
(草案)「,」社會保護一章的補充增加了未成年人免費或優惠開放活動范圍,公共使命和工作場所安全的責任,娛樂圈的建立和管理,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公共媒體,渠道和保護未成年人設法保護未成年人等的合法權益。
(7)上/>禁用未成年人,被遺棄兒童,孤兒,流浪乞討等生活無未成年人處於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的特殊保護
<br,那裡有不良行為的嚴重人權未成年人保護和教育往往不到位。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民工的南部地區聚集了大量的未成年子女,蘇聯留守在農村地區蘇北大量未成年人,他們的學校安全,生活護理,心理疏導,情感交流,等等,都成為沒有重要的新成人的保護問題。為了保護未成年人在上述幾個特殊利益,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相繼出台了一些法規和政策。 「條例(草案)」根據這些規定,原則和精神的政策,專門設立第6章,「特保」,五未成年人保護的特殊對象,不同的內容和要求,即保護方法。例如,為了解決未成年人的生活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掉隊,心理,情緒,並明確規定了父母,當地政府和學校,社會團體對各自的責任。本章是我省的主要特徵之一,「條例(草案)」是從「保護未成年人」等省市有關規定,實施方式不同。
如上所述,「條例(草案)」請要考慮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