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防治條例
❶ 艾滋病條例何時實施
《艾滋病防治條例》2006年3月1日實施。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引起,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
艾滋病的危害有:
1、對個人的危害。生理上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發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狀況就會迅速惡化,患者身體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後被奪去生命;
2、對兒童的影響。艾滋病使千千萬萬的兒童淪為孤兒,使千萬無辜兒童被迫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還要經常忍受人們的歧視、失學、營養不良以及過重的勞動負擔
3、對家庭的危害。社會上對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種種歧視態度會殃及其家庭,他們的家庭成員和他們一樣,也要背負其沉重的心理負擔。由此容易產生家庭不和,甚至導致家庭破裂;
4、對社會的危害。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強的20-45歲的成年人,而這些成年人是社會的生產者、家庭的撫養者、國家的保衛者。艾滋病削弱了社會生產力,減緩了經濟增長,人均出生期望壽命降低,民族素質下降,國力減弱。
艾滋病預防的方法是:
1、堅持潔身自愛,不賣淫、嫖娼,避免高危性行為;
2、嚴禁吸毒,不與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輸血和使用血製品,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須刀、刮臉刀等個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預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與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接觸,切斷其傳播途徑。
【法律依據】
《艾滋病防治條例》
第一條 為了預防、控制艾滋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條例。
❷ 《艾滋病防治條例》開始實施的時間為
《艾滋病防治條例》開始實施的時間為2006年3月1日實施。
法律依據《艾滋病防治條例》第六十四條 本條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1987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1988年1月14日由衛生部、外交部、公安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旅遊局、原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外國專家局發布的《艾滋病監測管理的若干規定》同時廢止。
❸ 艾滋病感染者受我國法律保護嗎
艾滋病感染者受我國法律保護。
根據《艾滋病防治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1、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指導;
2、將感染或者發病的事實及時告知與其有性關系者;
3、就醫時,將感染或者發病的事實如實告知接診醫生;
4、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傳播艾滋病。
法律依據
《艾滋病防治條例》
第三十九條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進行艾滋病流行病學調查時,被調查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未經本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公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肖像、病史資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斷出其具體身份的信息。第四十二條 對確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醫療衛生機構的工作人員應當將其感染或者發病的事實告知本人;本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應當告知其監護人。第四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下列艾滋病防治關懷、救助措施:
(一)向農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鎮經濟困難的艾滋病病人免費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療葯品;
(二)對農村和城鎮經濟困難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適當減免抗機會性感染治療葯品的費用;
(三)向接受艾滋病咨詢、檢測的人員免費提供咨詢和初篩檢測;
(四)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產婦免費提供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治療和咨詢。
❹ 艾滋病防治條例開始實施的時間為
《艾滋病防治條例》已經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第122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2019年3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國家鼓勵和支持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紅十字會等團體協助各級人民政府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艾滋病防治條例》
第二條
艾滋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機制,加強宣傳教育,採取行為干預和關懷救助等措施,實行綜合防治。第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❺ 艾滋病防治條例》於何時開始實施
《艾滋病防治條例》是為了預防、控制艾滋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制定的條例,該條例經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第122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1、艾滋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機制,加強宣傳教育,採取行為干預和關懷救助等措施,實行綜合防治。
2、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3、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協調機制和工作責任制,對有關部門承擔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進行考核、監督,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艾滋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
4、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制定國家艾滋病防治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規定和國家艾滋病防治規劃,制定並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動計劃。
5、國家鼓勵和支持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紅十字會等團體協助各級人民政府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開展有關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規、政策和知識的宣傳教育,發展有關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業,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❻ 艾滋病防治條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
《艾滋病防治條例》是為預防、控制艾滋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制定的行政法規。
2006年1月18日經國務院第122次常務會議通過。由國務院於2006年1月29日發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2019年3月2日,國務院頒布並實施第709號國務院令,修改《艾滋病防治條例》,增加臍帶血等造血幹細胞應用價值。
《艾滋病防治條例》已經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第122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❼ 《艾滋病防治條例》於何時開始實施
《艾滋病防治條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艾滋病防治條例》是為預防、控制艾滋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制定。
2006年1月18日經國務院第122次常務會議通過。由國務院於2006年1月29日發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艾滋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機制,加強宣傳教育,採取行為干預和關懷救助等措施,實行綜合防治。
(7)艾滋防治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一條:
為了預防、控制艾滋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條例。
根據《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二條:
艾滋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機制,加強宣傳教育,採取行為干預和關懷救助等措施,實行綜合防治。
根據《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根據《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二十三條:
國家實行艾滋病自願咨詢和自願檢測制度。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指定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制定的艾滋病自願咨詢和檢測辦法,為自願接受艾滋病咨詢、檢測的人員免費提供咨詢和初篩檢測。
艾滋病預防:
1、堅持潔身自愛,不賣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為。
2、嚴禁吸毒,不與他們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輸血和使用血製品,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須刀、刮臉刀等個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姓生活中最有效的預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與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觸,切斷其傳播途徑。
❽ 艾滋病最新法律法規
艾滋病法律法規為《艾滋病防治條例》。艾滋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採取行為干預和關懷救助等措施,實行綜合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艾滋病防治條例》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教育工作,對有關部門、組織和個人開展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教育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組織工作人員學習有關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規、政策和知識;醫務人員在開展艾滋病、性病等相關疾病咨詢、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應當對就診者進行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教育。第二十二條
國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監測網路。
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制定國家艾滋病監測規劃和方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根據國家艾滋病監測規劃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區域的艾滋病監測計劃和工作方案,組織開展艾滋病監測和專題調查,掌握艾滋病疫情變化情況和流行趨勢。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對艾滋病發生、流行以及影響其發生、流行的因素開展監測活動。
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負責對出入境人員進行艾滋病監測,並將監測結果及時向衛生主管部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