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法則法規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保護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執行。
第三條
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
第四條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路。
第六條
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負責全國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第七條
對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葯事業中做出顯著貢獻和在邊遠地區從事中醫葯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
第二章 中醫醫療機構與從業人員
第八條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並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九條
中醫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葯自身發展規律,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葯服務。
第十條
依法設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
第十一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衛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通過資格考試,並經注冊取得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服務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學的人員以及確有專長的人員,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考試,並經注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十二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相應的中醫診斷治療原則、醫療技術標准和技術操作規范。
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應當具備中醫葯基本知識以及運用中醫診療知識、技術,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條
發布中醫醫療廣告,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申請並報送有關材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自收到有關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核發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決定。對符合規定要求的,發給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未取得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不得發布中醫醫療廣告。
發布的中醫醫療廣告,其內容應當與審查批准發布的內容一致。
第三章 中醫葯教育與科研
第十四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中醫葯教育事業。
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重視中醫葯基礎理論與中醫葯臨床實踐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
第十五條
設立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置標准,並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
中醫葯教育機構的設置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中醫葯教育機構臨床教學基地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開展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葯技術人才。
第十七條
承擔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技術專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從事中醫葯專業工作30年以上並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年以上。
第十八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繼承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受聘於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從事中醫葯工作,並擔任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第十九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以及繼承人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二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完善本地區中醫葯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制定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按照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的要求,對城鄉基層衛生服務人員進行中醫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
醫療機構應當為中醫葯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創造條件。
第二十一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科學技術,將其納入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加強重點中醫葯科研機構建設。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中醫葯資源,重視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採取措施開發、推廣、應用中醫葯技術成果,促進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
第二十二條
中醫葯科學研究應當注重運用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運用中醫葯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對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的防治研究。
中醫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科研的協作攻關和中醫葯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培養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技術骨幹。
第二十三條
捐獻對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中醫診療方法和中醫葯文獻、秘方、驗方的,參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十四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
重大中醫葯科研成果的推廣、轉讓、對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醫葯技術,應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批准,防止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
屬於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的中醫葯科研成果,確需轉讓、對外交流的,應當符合有關保守國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的投入,扶持中醫葯事業的發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中醫葯事業經費挪作他用。
國家鼓勵境內外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投資等方式扶持中醫葯事業發展。
第二十六條
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確定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應當包括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
獲得定點資格的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中醫葯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
有關單位和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加強重要中醫葯文獻資料的管理、保護和利用。
第二十九條
國家保護野生中葯材資源,扶持瀕危動植物中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葯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鼓勵建立中葯材種植、培育基地,促進短缺中葯材的開發、生產。
第三十條
與中醫葯有關的評審或者鑒定活動,應當體現中醫葯特色,遵循中醫葯自身的發展規律。
中醫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機構的評審、評估,中醫葯科研課題的立項和成果鑒定,應當成立專門的中醫葯評審、鑒定組織或者由中醫葯專家參加評審、鑒定。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中醫葯管理工作中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獲取其他利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頓,直至由原審批機關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取消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並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一)不符合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
(二)獲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未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
第三十三條
未經批准擅自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未按照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許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三十四條
中醫葯教育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審批機關予以撤銷:
(一)不符合規定的設置標準的;
(二)沒有建立符合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和國家科學技術秘密泄露,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損毀或者破壞中醫葯文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損毀或者破壞屬於國家保護文物的中醫葯文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篡改經批準的中醫醫療廣告內容的,由原審批部門撤銷廣告批准文號,1年內不受理該中醫醫療機構的廣告審批申請。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撤銷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後,應當自作出行政處理決定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通知廣告監督管理機關。廣告監督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通知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有關規定查處。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所稱中醫醫療機構,是指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中醫、中西醫結合的醫院、門診部和診所。
民族醫葯的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② 中醫葯法實施細則全文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制定本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中醫葯,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葯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葯的統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葯學體系。第三條 中醫葯事業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中醫葯在我國醫葯衛生事業中的作用。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國家鼓勵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統籌推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第五條 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第六條 國家加強中醫葯服務體系建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葯服務資源,為公民獲得中醫葯服務提供保障。國家支持社會力量投資中醫葯事業,支持組織和個人捐贈、資助中醫葯事業。第七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教育,建立適應中醫葯事業發展需要、規模適宜、結構合理、形式多樣的中醫葯教育體系,培養中醫葯人才。第八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鼓勵中醫葯科學技術創新,推廣應用中醫葯科學技術成果,保護中醫葯知識產權,提高中醫葯科學技術水平。第九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和應用。第十條 對在中醫葯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 中醫葯服務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舉辦規模適宜的中醫醫療機構,扶持有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的醫療機構發展。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應當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二條 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增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提供中醫葯服務的能力。第十三條 國家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第十四條 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並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范圍、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范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擬訂,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核、發布。第十五條 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人員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通過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並進行執業注冊。中醫醫師資格考試的內容應當體現中醫葯特點。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由至少兩名中醫醫師推薦,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組織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後,即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按照考核內容進行執業注冊後,即可在注冊的執業范圍內,以個人開業的方式或者在醫療機構內從事中醫醫療活動。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中醫葯技術方法的安全風險擬訂本款規定人員的分類考核辦法,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核、發布。第十六條 中醫醫療機構配備醫務人員應當以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為主,主要提供中醫葯服務;經考試取得醫師資格的中醫醫師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培訓、考核合格後,可以在執業活動中採用與其專業相關的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在醫療活動中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當有利於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以及有條件的村衛生室應當合理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並運用和推廣適宜的中醫葯技術方法。第十七條 開展中醫葯服務,應當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葯技術方法,並符合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的中醫葯服務基本要求。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發展中醫葯預防、保健服務,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其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統籌實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發揮中醫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葯應急物資、設備、設施、技術與人才資源儲備。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第十九條 醫療機構發布中醫醫療廣告,應當經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審查批准;未經審查批准,不得發布。發布的中醫醫療廣告內容應當與經審查批準的內容相符合,並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有關規定。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中醫葯服務的監督檢查,並將下列事項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一)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師是否超出規定的范圍開展醫療活動;
(二)開展中醫葯服務是否符合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的中醫葯服務基本要求;
(三)中醫醫療廣告發布行為是否符合本法的規定。中醫葯主管部門依法開展監督檢查,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或者阻撓。
③ 《中醫葯法》實施後需要進一步制定的辦法有哪些
1月9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2017年全國中醫葯工作會議上表示要在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前,抓緊研究制訂中醫診所備案管理、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分類考核、經典名方注冊、醫療機構中葯飲片炮製及制劑備案管理、中醫養生保健規范等配套法規制度,確保法律的各項規定得到全面落實。還要依據《中醫葯法》,對現行的規章制度進行全面清理。各地也要以此為依據,制定或修訂地方性法規。
④ 中醫葯法規
法律分析: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並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
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范圍、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范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擬訂,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核、發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 第十四條 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並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范圍、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范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擬訂,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核、發布。
⑤ 中醫治療法則有哪些
發汗法(解表法)
本法是服用葯物使病人發汗,通過發汗驅除在表之邪,故在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時應用。汗法還有透疹(透表)作用,故當麻疹初起、疹將透未透之際,宜發汗以透疹;發汗又能消腫,故亦用於水腫病症,特別是水腫初起,上半身腫較著者。但運用汗法的原則是必須具有表證。由於表證主要有表寒、表熱兩型,故汗法又有辛溫發汗和辛涼發汗的不同。
發汗解表以汗出邪去為度,過汗可以傷津,甚至汗出不止,引致虛脫;體質素虛的人,根據情況可配伍補益等法進行治療。
清熱法
本法是用寒涼葯物以清熱,用於熱證。具體應用時尚應分辨是氣分熱、營分熱、實熱、虛熱、何臟腑熱等不同,而選用不同治法。如熱在氣分,熱熾津傷,可用甘寒清熱,因寒能清熱,甘能生津養陰之故。如熱在氣分,或為實熱,可用苦寒清熱,因苦能瀉下助寒以瀉火解熱。如熱在營血,可清營涼血。如邪熱傷陰,水不制火,因養陰清熱。此外臟腑之熱,因各臟腑病症表現之不同,宜分別採用清臟腑熱的方法。
清熱法不宜久用,特別是苦寒清熱,常能損害脾胃,影響消化。
瀉下法
一般是指通下大便,以排除腸內積滯。無論腸中實熱之便秘,或熱結旁流,以及腸垢結滯的痢疾,均可應用寒瀉下,實熱隨瀉下而去。腸中冷積,可用溫下之法,溫以去寒,瀉下以去積。虛性便秘,用潤滑之劑以通大便,為緩下通便法。此外,對於實證腹水,亦可通過峻瀉以逐水,而選用下法。
下法用於里實證時,常為急下以祛邪,用之不當,或久用亦能傷正。
溫里法
本法是用溫熱葯祛除寒邪,用於里寒證。溫熱葯既可祛寒,又可扶陽,故對寒邪直中,或陽虛生寒者,可用溫中祛寒法,對陽氣虛脫者則用回陽救逆(回陽固脫)法。
溫法用之過度,亦能傷陰。
祛濕法
濕在中焦,濕阻較輕,可用芳香化濕。芳香之物可使氣機流暢,改善消化機能,故可使輕度之濕隨之而去。濕阻較重,便用苦溫燥濕,因苦味能燥濕,溫性亦燥,苦溫燥性較烈,可去重症之濕。前二者統稱化濕。如濕與熱邪結合,便應根據濕和熱的輕重,一面清熱,一面化濕,稱清化濕熱法。濕在下焦,則當淡滲利濕,能過利尿以祛濕。中焦濕邪較重;亦可結合利濕法。
應用化濕、利濕之法亦應慎重,過用亦可傷津。
祛痰法
治痰之法有化痰、消痰、滌痰(豁痰)3種。一般的痰,多用化痰法。化是逐漸化除之意。辨別痰之寒熱,結合痰之成因,選用不同化痰之法。如為熱痰,宜用清化熱痰法;如為濕痰,宜用燥濕化痰法;如為寒痰,宜用溫化寒痰法。如痰濁凝滯,化之不去,則用消痰法。痰濁內阻,氣逆喘促,用消痰法可使痰消氣順,哮喘乃平。痰濁凝滯經絡,如痰核、瘰癧,亦用消痰法以散結。頑疾停聚,化痰、消痰均不能去,則用滌痰(豁痰)法。「滌」是盪滌攻逐之意,使粘痰瀉下而出,多用於中風、癲狂、痰涎壅塞。
理氣法
氣之為病,一為氣虛,一為氣滯,一為氣逆。氣虛應用補氣法,氣滯、氣逆則用理氣法。理氣可使氣機舒暢,滯可行,逆可降。氣滯多見於肝、胃、腸,應用舒氣、行氣之法以消除脅脹腹滿。氣滯重則用破氣法。氣逆用降氣之法,以消除胃氣上逆之惡心、嘔吐、呃逆以及肺氣上逆之咳喘。
在應用行氣、化痰、利濕、活血、瀉下等法時,常配合理氣法,以免造成氣滯,並有助於祛除病邪。
理氣法所用之葯大多辛香而燥,重用久用能耗氣、散氣和傷津,對血虛、陰虛以及火旺等症,用之宜慎。
祛淤法
血淤應祛淤,各種病症如痛症、內臟腫塊、經閉、瘡瘍等凡是由於血淤所致者,皆當祛淤。淤血輕者應活血祛淤,常與理氣法配合;淤血重者則當攻逐血淤,常與瀉下法配合。
止血法
止血、嘔血、咯血、便血、尿血、血崩等各種出血均可用止血法。但治療出血除緊急採取止血措施之外,還應針對其出血原因進行治療。如由熱而致出血,則當清熱涼血止血;如因氣虛不能攝血,則當益氣止血。出血初起,禁用大劑涼血止血,以防淤血內停。
消散法
一為消導,一為消積。消導法主要用於飲食停滯,以消化導下。消積法用於凝結有形的腫塊,這種腫塊多由氣血痰淤,逐漸凝結而成,故用消積法使其逐漸消散。消散法與瀉下法近似,但有不同。消散法雖能消導逐邪,但不如瀉下法之猛攻急下,而是逐漸消散,緩以圖功。
補益法
本法用於虛證。具體應用時應分析氣血、陰陽、臟腑諸虛之不同,而分別採用不同的補法。氣虛補氣(益氣)、血虛補血(養血),陰虛宜滋陰(養陰、補陰、育陰),陰虛陽亢,宜滋陰潛陽,陽虛宜助陽(溫陽),有時在正虛邪存時亦可使用補虛扶正的方法以祛邪。
應用補法必須照顧脾胃,如脾胃虛弱,不僅影響飲食的消化吸收,也影響葯物的吸收而使補法達不到應有的作用。
和解法
臨床上,凡是不能用前述諸法治療的疾病常採用和解法。和解是調和的意思,它有祛邪扶正、調整臟腑偏盛偏衰之作用。如外感病中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非發汗、清熱、瀉下等法所能解決的,常採用和解法驅除病邪。又如雜病中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腸胃不和等,均可採用和解法以調節肝脾、肝胃的盛衰,而使之恢復正常。
上述各種治法,可以單獨應用,但對病情復雜者,單用一法不能解決時,常數法合用。如表裡俱急,內外邪盛,便應「汗下並用」(表裡雙解)。如上熱下寒或上寒下熱,便應「溫清並用」。
如體質素虛,感受實邪,或病邪不解,正氣漸衰,以致正虛邪實,便應「攻補兼施」。如此配合應用,才能收到更好的療效。
⑥ 關於中醫葯的最高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葯工作,國家發展現代醫葯和我國傳統醫葯,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保護人的健康,近年來,中醫葯發展如火如荼。
以公立中醫醫院改革為重點,推動了深化醫改中醫葯工作取得新進展,推進國家基本葯物中葯品種的規范使用,全面實施中醫葯服務百姓健康推進行動,推動了中醫葯更加惠及百姓,以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為切入點,推動了中醫葯繼承創新體系建設。
⑦ 中醫葯法規定醫療機構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
法律分析: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是為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制定的法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
第十二條 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增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提供中醫葯服務的能力。
⑧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的文件通知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關於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徵求意見稿)》回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答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公眾健康,原衛生部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報送國務院審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經徵求有關方面意見及多次調研,會同衛生計生委、中醫葯局對送審稿進行了認真研究修改,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為進一步聽取社會各界對中醫葯立法的意見和建議,提高立法質量,現將徵求意見稿全文公布,徵求意見。有關單位和各界人士可在2014年8月23日前,通過以下方式提出意見:
(一)登錄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網址:略),通過網站首頁左側的《法規規章草案意見徵集系統》,對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
(二)通過信函方式將意見寄至北京市2067信箱(郵政編碼:略),並請在信封上註明「中醫葯法徵求意見」字樣。
(三)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將意見發送至:略。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2014年7月24日
⑨ 什麼叫中醫從治法則
從治又叫反治。
反治是指順從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由於採用的方葯性質與病症中的假象的性質相同,故又稱為「從治」。
反治法適用於疾病的徵象與其本質不完全吻合的病症。反治法主要包括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⑩ 中醫葯法將於什麼時候正式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於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是為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制定的法律。
中醫葯,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葯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葯的統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葯學體系。
中醫葯事業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中醫葯在我國醫葯衛生事業中的作用。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國家鼓勵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統籌推進中醫葯事業發展。
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
國家加強中醫葯服務體系建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葯服務資源,為公民獲得中醫葯服務提供保障。
國家支持社會力量投資中醫葯事業,支持組織和個人捐贈、資助中醫葯事業。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
第十三條 國家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
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