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保護條例
㈠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㈡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十七條是什麼
摘要 第十七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窯、建房、建墳、挖砂、採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
㈢ 浙江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2018修正)
第一條為了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促進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是指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佔用的耕地。
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為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而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依照法定程序確定的特定保護區域。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四條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實行政府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並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監督實施。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本條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保護的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保護的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劃、建設、規劃、財政、水利、林業、環境保護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基本農田保護的管理工作。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應當將基本農田保護列為規劃的重要內容,明確基本農田保護的布局安排、數量指標和質量要求。
縣級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確定基本農田保護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蔬菜生產基地布局、建設、保護的指導和管理。在已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內應當有與城鎮居民生活需要相適應的蔬菜生產基地,保證必要的蔬菜生產能力。第七條符合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十條規定的耕地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
土地開發、整理後建成的標准農田和新增加的連片耕地、良種繁育基地以及其他按規定需要實行特殊保護的耕地,可以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第八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實行指標控制。省人民政府劃定的基本農田數量應當不低於國務院下達的保護數量指標,省以下各級人民政府劃定的基本農田數量不得低於上級人民政府下達的保護數量指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確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第九條基本農田保護區以鄉(鎮)為單位進行劃區定界,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由縣級人民政府設立保護標志,予以公告,並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繪制圖紙,登記造冊,建立檔案,抄送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屬於蔬菜生產基地的,應當單獨設立保護標志。
基本農田劃區定界後,應當依法驗收確認。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土地、環境保護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基本農田的地力分等定級、土壤肥力長期監測、環境污染監測和評價等工作,並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第十一條基本農田保護區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或者佔用。國家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項的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需要佔用基本農田,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徵用土地的,應當經省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報國務院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蔬菜生產基地的,報省人民政府審核前,應當徵得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建設項目佔用基本農田經依法批准後,當地人民政府應當依法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規劃,並補充劃入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基本農田。補充劃入基本農田工作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實施和驗收。第十二條經批准佔用基本農田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耕地佔用稅、耕地開墾費等有關稅費。
耕地開墾費統一納入造地改田資金,具體收繳和使用管理辦法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從事下列行為:
(一)建窯、建房、建墳、採石、采礦、挖砂、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以及排放、傾倒污染物或者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
(二)侵佔或者損壞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設施;
(三)破壞或者擅自改變基本農田保護區的保護標志。
㈣ 貴州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基本農田的特殊保護,促進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穩定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是指根據本省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而確定的長期不得佔用或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期內不得佔用的耕地。
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各級人民政府為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而劃定的區域。第三條基本農田保護應當堅持全面規劃、合理利用、用養結合、嚴格管理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作為本級人民政府目標管理和政府領導任期責任制的重要內容,並逐級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監督實施。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行政管理部門和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的保護、管理工作。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基本農田的義務,並有權對侵佔、破壞基本農田以及其他違反本條例的行為進行檢舉、控告。第二章保護區劃定第七條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應當根據當地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合理布局,相對集中,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與城市規劃、村鎮規劃相協調。第八條基本農田保護區主要包括下列耕地:
(一)縣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糧、油、煙生產基地的和名、特、優、稀、新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蔬菜生產基地;
(三)高產、穩產田土和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護設施的耕地以及經過治理、改造和正在實施改造的中低產田土;
(四)農業科研、教學和農技推廣部門的試驗地;
(五)良種繁育基地。
城市規劃區內的耕地,除城市近期建設發展規劃用地外,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和耕地保護指標,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經同級人民政府審定,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批准機關應將批准文件抄省人民政府國土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經批準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不得擅自改變,需要調整的,必須經原審批機關批准。第十條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經批准後,劃區定界工作以鄉(鎮)為單位,由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第十一條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由縣級人民政府設立保護標志,予以公告;由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行政管理部門建立檔案,並抄送同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第十二條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工作所需的經費,由國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計劃,經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保護與管理第十三條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耕地上禁止下列行為:
(一)建房、建廠、建窯、建墳、采礦、採石、挖砂、取土、開挖魚塘和種植多年生林果大;
(二)未經國務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基本農田用於開發區建設;
(三)排放污染物、堆放固體廢棄物;
(四)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行為。第十四條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已建成的磚瓦窯等非農業建設設施,要按照規劃的要求,限期搬遷或拆除,恢復耕種。第十五條使用基本農田進行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保護農田水利設施,改善灌溉條件,防止水土流失,不斷整治耕地,提高耕地質量。第十六條基本農田保護區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
城市規劃、村鎮建設規劃應嚴格控制佔用基本農田。
交通、能源、水利等重點建設項目,確需佔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耕地的,建設單位必須持國家批准建設項目的有關文件,先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並經同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簽署意見,由省人民政府國土行政管理部門核發《基本農田佔用許可證》後,方可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貴州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規定,辦理建設用地徵用手續。第十七條徵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的,除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相關法規的規定繳納稅費外,還應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用地單位或個人負責開墾與所佔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的,必須按下列標准繳納耕地造地費:
(一)徵用一級基本農田的,應繳納征地費總額二倍的耕地造地費;
(二)徵用二級基本農田的,應繳納征地費總額一倍的耕地造地費。
因非農業建設需要,臨時使用基本農田使其遭受嚴重破壞的,按年產值徵收耕地造地費。
國家興辦的交通、能源、水利、國防軍工等大中型建設項目,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減免耕地造地費。
㈤ 湖南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控制佔用基本農田、穩定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促進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而確定的長期不能佔用的和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期內不得佔用的耕地。第三條基本農田保護必須貫徹全面規劃、合理利用、用養結合、嚴格管理的方針,堅持發展經濟與保護基本農田相結合的原則。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全體公民中進行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教育。一切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本條例,有義務保護基本農田,並有權檢舉、控告侵佔和破壞基本農田的行為。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領導,將基本農田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列入本級人民政府的目標管理,作為本級政府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確定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指標,經本級人民政府審定,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鄉級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和面積指標由本級人民政府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
全省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於四千八百萬畝,由省人民政府分解下達,保持長期穩定。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實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與下一級人民政府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鄉級人民政府應當與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
農村簽訂農業承包合同應當包括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的內容。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負責基本農田數量的管理,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佔用的審查報批制度,切實控制基本農田的數量變化,並實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基本農田質量的管理,加強基本農田地力建設、生態農業建設和地力監測,並實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利、林業、環境保護、建設、交通、財政、計劃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協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第八條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把基本農田保護工作作為重要職責,按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要求,做好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登記造冊、建立檔案、設立標志等工作,並依法查處違法行為。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基本農田監督檢查制度。省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自治州和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每兩年,縣、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人民政府每年均應組織土地管理部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執法情況進行檢查,並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和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地區行政公署的書面報告應當抄送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派駐該地區的工作機構。
鄉級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對基本農田保護執法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重大問題應當及時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處理。第十條不得擅自佔用基本農田搞小城鎮建設和其他非農業建設。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無法避開基本農田確實需要佔用的,建設單位必須按照國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湖南省土地管理實施辦法》規定的審批程序、許可權,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簽署意見,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發給《基本農田佔用許可證》。但佔用經批准劃定為一級基本農田五百畝以上的,須報國務院批准;五百畝以下的,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嚴禁越權審批、少批多佔和化整為零等非法佔用基本農田的行為。第十一條設立開發區,應當盡可能利用荒山、荒坡、荒地,不得佔用基本農田;因特殊情況需要佔用的,有關單位向省人民政府申報批准設立開發區時,必須附有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核意見。
本條例實施前未經國務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開發區,其非法佔用的基本農田,能夠恢復耕種的,一律恢復耕種;不能恢復耕種的,由當地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開墾新的耕地,或者按照本條例第十二條的規定繳納與所佔基本農田相等面積的佔用基本農田造地費。
㈥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十七條是什麼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257號)第十七條是: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窯、建房、建墳、挖砂、採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
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
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分工,依照本條例負責全國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依照本條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
鄉 (鎮) 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
㈦ 基本草原保護條例
法律分析:2011年9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6年3月30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內蒙古自治區基本草原保護條例>的決定》修正。本條例是為了對基本草原實行特殊保護,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法律依據:《基本草原保護條例》 第一條 為了對基本草原實行特殊保護,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㈧ 山東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1997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促進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穩定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是指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本省行政區域人口增長對農產品的基本需求而劃定的必須特殊保護的耕地。
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為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而依照法定程序劃定的區域。第三條基本農田保護的目標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佔用耕地,大力開墾新耕地,保持耕地面積基本穩定並逐步提高地力,鞏固和增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貫徹全面規劃、合理利用、用養結全、嚴格管理的方針,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保護的統一管理工作。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基本農田的農業生產、水利設施、水土保持和地力保養等有關管理工作。
計劃、財政、建設、環保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搞好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
鄉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和管理工作。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基本農田的義務,並有權對侵佔、破壞基本農田及其他違反本條例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七條對保護基本農田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規劃與劃定第八條縣級以上土地管理部門應當會同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經同級人民政府審定,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
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縣級人民政府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第九條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應當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並與城市規劃、村鎮規劃及農業發展規劃相協調。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編制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應當確定基本農田保護的指標和布局安排,並逐級分解下達。第十一條下列耕地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
(一)國務院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糧、棉、油生產基地;
(二)國務院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基地;
(三)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劃定的蔬菜生產基地;
(四)高產、穩產農田和列入改造計劃的中低產田;
(五)其它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需要給予特殊保護的耕地。第十二條基本農田分為下列三類:
(一)一類基本農田:高產穩產農田、蔬菜地和名特優新農產品基地;
(二)二類基本農田:糧、棉、油集中連片的中產農田;
(三)三類基本農田:其它已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的耕地。第十三條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工作以縣(市、區)為單位進行,由土地管理部門會同農業、水利、計劃等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所需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統籌安排。第十四條基本農田保護區應當逐塊定位、劃界、設置保護標志,建立檔案,並向上一級土地管理部門備案。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或者擅自移動基本農田保護區的保護標志。第十五條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不得擅自改變原承包者依法簽訂的農業承包合同。第十六條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由縣級人民政府予以公告。第三章保護與管理第十七條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後,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或者佔用。第十八條基本農田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擅自進行非農業建設的;
(二)棄耕造林的;
(三)造墳、挖沙、取土、燒窯等破壞耕地的;
(四)未經批准開挖漁塘、采礦的;
(五)毀壞水利和水土保持設施的;
(六)排放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的廢水、廢渣、廢氣的;
(七)其他禁止的行為。第十九條非農業基本建設一般不得佔用基本農田。因特殊情況確需佔用的,必須嚴格控制佔用面積。可以利用三類基本農田的,不得佔用一類、二類基本農田;除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外,不得佔用一類基本農田。佔用三類、二類基本農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用地審批手續;佔用一類基本農田的,必須經省人民政府審批。
㈨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257號)
(1998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7號發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促進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國家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
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是指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不得佔用的耕地。
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為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而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依照法定程序確定的特定保護區域。
第三條
基本農田保護實行全面規劃、合理利用、用養結合、嚴格保護的方針。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作為政府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的一項內容,並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監督實施。
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基本農田的義務,並有權檢舉、控告侵佔、破壞基本農田和其他違反本條例的行為。
第六條
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分工,依照本條例負責全國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依照本條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工作。
第七條
國家對在基本農田保護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第二章
劃 定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應當將基本農田保護作為規劃的一項內容,明確基本農田保護的布局安排、數量指標和質量要求。
縣級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確定基本農田保護區。
第九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的基本農田應當占本行政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體數量指標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逐級分解下達。
第十條
下列耕地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嚴格管理:
(一)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內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計劃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
(三)蔬菜生產基地;
(四)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
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鐵路、公路等交通沿線,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區周邊的耕地,應當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需要退耕還林、還牧、還湖的耕地,不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
第十一條
基本農田保護區以鄉(鎮)為單位劃區定界,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由縣級人民政府設立保護標志,予以公告,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建立檔案,並抄送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或者擅自改變基本農田保護區的保護標志。
基本農田劃區定界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確認,或者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授權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組織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確認。
第十二條
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時,不得改變土地承包者的承包經營權。
第十三條
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技術規程,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三章
保 護
第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確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本行政區域內基本農田的數量不減少。
第十五條
基本農田保護區經依法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佔用。國家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需要佔用基本農田,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徵用土地的,必須經國務院批准。
第十六條
經國務院批准佔用基本農田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補充劃入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基本農田。佔用單位應當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負責開墾與所佔基本農田的數量與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於開墾新的耕地。
佔用基本農田的單位應當按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將所佔用基本農田耕作層的土壤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第十七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窯、建房、建墳、挖砂、採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
第十八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基本農田。經國務院批準的重點建設項目佔用基本農田的,滿1年不使用而又可以耕種並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基本農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1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2年未使用的,經國務院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重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
承包經營基本農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2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基本農田。
第十九條
國家提倡和鼓勵農業生產者對其經營的基本農田施用有機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葯。利用基本農田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保持和培肥地力。
第二十條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基本農田地力分等定級辦法,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基本農田地力分等定級,並建立檔案。
第二十一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定期評定基本農田地力等級。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逐步建立基本農田地力與施肥效益長期定位監測網點,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基本農田地力變化狀況報告以及相應的地力保護措施,並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施肥指導服務。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基本農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和評價,並定期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環境質量與發展趨勢的報告。
第二十四條
經國務院批准佔用基本農田興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應當有基本農田環境保護方案。
第二十五條
向基本農田保護區提供肥料和作為肥料的城市垃圾、污泥的,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准。
第二十六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基本農田環境污染事故的,當事人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四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七條
在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地方,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與下一級人民政府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與縣級人民政府簽訂的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的要求,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
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基本農田的范圍、面積、地塊;
(二)基本農田的地力等級;
(三)保護措施;
(四)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
(五)獎勵與處罰。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監督檢查制度,定期組織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對基本農田保護情況進行檢查,將檢查情況書面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被檢查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拒絕。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破壞基本農田的行為,有權責令糾正。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從重給予處罰:
(一)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基本農田的;
(二)超過批准數量,非法佔用基本農田的;
(三)非法批准佔用基本農田的;
(四)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基本農田的。
第三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應當將耕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而不劃入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破壞或者擅自改變基本農田保護區標志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恢復原狀,可以處10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佔用基本農田建窯、建房、建墳、挖砂、採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從事其他活動破壞基本農田,毀壞種植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治理,恢復原種植條件,處佔用基本農田的耕地開墾費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四條
侵佔、挪用基本農田的耕地開墾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將其他農業生產用地劃為保護區。保護區內的其他農業生產用地的保護和管理,可以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94年8月18日國務院發布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同時廢止。
㈩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是為了保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維護網路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制定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直接關繫到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和公共利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保護成為維護國家網路安全的重中之重。
網路安全標準是保障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技術要素。從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識別認定、安全防護、檢查評估、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各個方面,都離不開標準的規范和引領。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相關標准為各行業各領域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識別提供指導,為提高運營者自身安全防護能力和水平提供技術支撐,為規范開展安全檢查與評估提供標准依據,為統籌協調相關領域信息共享、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考核評價等提供方法指引,為保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安全提供標准化支撐。網路安全標准化工作為築牢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屏障,維護國家網路安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三十九條 國家網信部門應當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保護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風險進行抽查檢測,提出改進措施,必要時可以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網路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檢測評估;
(二)定期組織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進行網路安全應急演練,提高應對網路安全事件的水平和協同配合能力;
(三)促進有關部門、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以及有關研究機構、網路安全服務機構等之間的網路安全信息共享;
(四)對網路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與網路功能的恢復等,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
第三十八條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當自行或者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其網路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評估,並將檢測評估情況和改進措施報送相關負責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工作的部門。
第三十四條 除本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還應當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
(一)設置專門安全管理機構和安全管理負責人,並對該負責人和關鍵崗位的人員進行安全背景審查;
(二)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網路安全教育、技術培訓和技能考核;
(三)對重要系統和資料庫進行容災備份;
(四)制定網路安全事件應急預案,並定期進行演練;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