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農民工工資的支付條例
Ⅰ 農民工工資管理辦法最新
法律分析:農民工工資管理辦法:
本辦法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建築業企業(以下簡稱企業)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農民工。本辦法所指建築業企業,是指從事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線路管道設備安裝工程、裝修工程的新建、擴建、改建活動的企業。等等。從立法目的來說,我國的工資立法目前主要還是勞動部頒行的《工資支付暫行條例》(部門規章),各省市在《工資支付暫行條例》的基礎上實行了《企業工資支付條例》,我省在此基礎上出台了《安徽省工資支付規定》。上述立法在內容上均未對農民工群體做出特別規定,而以往官方都是以政府文件的方式強調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這次將農民工工資支付上升到法規層面,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對農民工工資支付的保障,也是對歷年農民工工資政策文件的匯總和集成。《條例》開宗明義說規范農民工工資支付行為,保障農民工按時足額獲得工資,其立法價值在於追求勞資雙方關系的和諧。實踐中由於用人單位太強勢,而農民工過於弱勢,如果法律對用人單位和農民工進行同等保護,必然導致勞資雙方關系不平衡,背離勞動合同法應有的價值取向。因此,側重保護農民工付出勞動的工資報酬合法權益才能取得勞資雙方關系的相對平衡。《條例》不僅要解決勞動關系領域的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還要解決無勞動關系時的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保障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的高度重視和真切體察。
法律依據:《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 第二條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農民工,是指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的農村居民。
本條例所稱工資,是指農民工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後應當獲得的勞動報酬。
Ⅱ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明確規定
法律分析: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實行勞動用工(勞動用工實名制)管理。
法律依據:《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 第三條 農民工有按時足額獲得工資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應當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完成勞動任務。
Ⅲ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具體做了哪些規定
【導讀】保證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然後進行公布的,《條例》從落實主體責任、規范工資支付行為、明確工資清償責任、細化重點領域治理措施、強化監管手段等方面對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作了規定,那麼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具體的規定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
1、明確工資清償責任,實行全程監管
在規定用人單位為工資清償責任主體的基礎上,明確了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單位招用農民工、使用違法派遣的農民工、將工作任務發包等特殊情形下的工資清償責任。規定政府投資項目所需資金必須落實到位,不得由施工單位墊資建設,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地方視情況約談政府和部門負責人,情節嚴重的給予處分。
2、落實用人單位主體責任,細化部門監管職責
提出要堅持市場主體負責、政府依法監管、社會協同監督,壓實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發展改革、財政、公安等部門的監管責任,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以及新聞媒體作用,強化舉報投訴,實現多方共治。
3、強化監管手段,確保工資支付
明確相關部門監督檢查許可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查詢相關單位金融賬戶及房產、車輛等情況;建立用人單位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檔案和拖欠農民工工資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4、規范工資支付行為,堅持源頭治理
明確以銀行轉賬或者現金形式支付工資,不得以實物或者有價證券等其他形式替代;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工資支付周期和具體支付日期足額支付工資,編制書面工資支付台賬並至少保存3年。
5、針對工程建設領域,細化特別規定
規定工程款支付擔保、人工費用與工程款分賬、工資專用賬戶、實名制管理、施工總承包單位代發工資、工資保證金等制度。
以上條例的制定,是為了規范農民工工資支付行為,保障農民工按時足額獲得工資,同時各地也印發保障農民工工資宣傳手冊,同時也以實際行動,滿足農民工的切實需要。
Ⅳ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規定用人單位實行農民工管理
法律分析: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實行勞動用工(勞動用工實名制)管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第三條,農民工有按時足額獲得工資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應當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完成勞動任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Ⅳ 2021年拖欠農民工工資新規定有哪些
1、針對用工管理和工資支付行為不規范問題,進一步明確要落實各類企業包括建設領域施工企業依法按月足額支付工資的主體責任,強調施工總承包企業對所承包工程項目的農民工工資支付負總責。2、針對一些企業工資支付主體責任難落實問題,要求健全工資支付監控和保障制度。「針對現實中工程款與農民工工資往往捆綁在一起的問題,為保證工程款中的人工費不被挪作他用,在總結一些地方經驗基礎上,特別提出要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戶管理制度,推動農民工工資與工程材料款等相分離,要求建設單位在撥付工程款時,按照合同約定的比例或施工總承包企業提供的數額,將工程款中的人工費用單獨撥付到施工總承包企業在銀行設立的農民工工資(勞務費)專用賬戶。」3、完善企業守法誠信管理制度,建立拖欠工資企業「黑名單」制度,建立健全企業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使失信企業在全國范圍內「一處違法,處處受限」。4.是針對建設領域市場秩序不規范問題,提出加強建設資金監管、規范工程款支付和結算行為、改革工程建設領域用工方式等政策措施,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拖欠工資問題。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第二十九條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及時撥付工程款,並將人工費用及時足額撥付至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加強對施工總承包單位按時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的監督。因建設單位未按照合同約定及時撥付工程款導致農民工工資拖欠的,建設單位應當以未結清的工程款為限先行墊付被拖欠的農民工工資。建設單位應當以項目為單位建立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協調機制和工資拖欠預防機制,督促施工總承包單位加強勞動用工管理,妥善處理與農民工工資支付相關的矛盾糾紛。發生農民工集體討薪事件的,建設單位應當會同施工總承包單位及時處理,並向項目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相關行業工程建設主管部門報告有關情況。
Ⅵ 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2020年5月實施,之前的怎麼辦
法律分析: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在實施前,產生拖欠農民工工資糾紛的,可以通過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申請勞動仲裁等方式追討工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第十四條 勞動保障監察以日常巡視檢查、審查用人單位按照要求報送的書面材料以及接受舉報投訴等形式進行。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為用人單位有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需要進行調查處理的,應當及時立案。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組織應當設立舉報、投訴信箱和電話。對因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應急預案,迅速會同有關部門處理。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分別責令限期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勞動者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差額或者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照應付金額50%以上1倍以下的標准計算,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報酬的;(二)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三)解除勞動合同未依法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
Ⅶ 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是什麼
2019年12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由司法部、人社部起草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草案。《條例》明確了各方責任,用法律手段治理欠薪頑症。
明確各方責任,構建共治體系
《條例》明確了用人單位主體責任、地方政府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等責任。要求用人單位通過銀行轉賬或者現金形式支付工資,不得以實物或者有價證券等其他形式替代,按照與農民工約定的工資支付周期和具體支付日期足額支付工資。
明確地方政府的屬地監管責任,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對轄區內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負責。規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中承擔組織協調、管理指導、監督檢查和查處有關案件職責;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按照職責履行行業監管責任,督辦因違法發包、轉包、違法分包、掛靠、拖欠工程款等導致的欠薪案件;明確了發展改革、財政、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門相應職責。
堅持問題導向 打造工程建設領域工資支付「綠色通道」
針對建設資金不到位、建築市場秩序和施工企業用工管理不規范等問題,規定建設單位未滿足施工所需資金安排的,不得開工建設或者頒發施工許可證,建設單位應當向施工單位提供工程款支付擔保。
規定農民工工資實行專用賬戶管理,建設單位將人工費用與其他工程款分賬管理,按時單獨撥付到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撥付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規定推行分包單位委託施工總承包單位代發工資,施工總承包單位通過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直接將工資支付到農民工本人的銀行賬戶。規定施工總承包單位或者分包單位應當依法與所招用的農民工訂立勞動合同並進行實名登記,
施工總承包單位應當對分包單位勞動用工實施監督管理,掌握施工現場用工、考勤、工資支付等情況,分包單位直接負責對所招用農民工的管理等。要求施工總承包單位按規定存儲工資保證金或者以金融機構保函替代工資保證金等。
加強事前事中事後監管 扎緊不敢欠 不能欠的制度籠子
事前預防上要求地方政府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台,實現部門之間工程項目審批、資金落實、施工許可、勞動用工、工資支付等信息共享。
事中監管上要求加強勞動合同簽訂、工資支付等方面的監督檢查。規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在調查處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時,經批准可以依法查詢單位金融賬戶和房產、車輛等情況。
對政府投資項目政府投資資金不到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政府投資項目違規建設導致欠薪的,發生法定情形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可以請求公安機關等有關部門協助處理,對拖欠農民工工資涉嫌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明確對重大欠薪違法行為向社會公布,對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實施聯合懲戒。
Ⅷ 農民工工資應當以什麼形式發放
農民工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通過銀行轉賬或者現金支付給農民工本人形式發放對於工資支付形式與周期。工資是指僱主或者法定用人單位依據法律規定、或行業規定、或根據與員工之間的約定,以貨幣形式對員工的勞動所支付的報酬。
【法律依據】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第三條
農民工有按時足額獲得工資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應當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完成勞動任務。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第十一條
農民工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通過銀行轉賬或者現金支付給農民工本人,不得以實物或者有價證券等其他形式替代。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與農民工書面約定或者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規定的工資支付周期和具體支付日期足額支付工資。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第十三條
實行月、周、日、小時工資制的,按照月、周、日、小時為周期支付工資;實行計件工資制的,工資支付周期由雙方依法約定。
Ⅸ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的規定是什麼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於2020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第一次為保障農民工群體權益制定專門法規,針對工資支付行為不規范、工程建設領域欠薪突出、監管手段不足等實際問題對症施策,為農民工按時足額獲得工資建立了系統化的特殊保護制度,開啟了依法治理欠薪的新階段。
以下,就《條例》制定的相關情況作簡要解讀。
規范農民工工資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