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系條例
① 大陸配偶第一次到台灣,是不是有規定說一定要呆多久
台灣「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完成大翻修,有關兩岸婚姻制度即將有重大調整。台「陸委會」指出,新制最大的差別,就是免除「探親」期的兩岸往返之苦,可以直接在台「團聚」。此外,增加「長期居留」制,在生活、工作等方面取得許多便利與權益。新制的兩岸婚姻,取消過去大陸配偶須往返兩岸的「探親」期,而是以結婚時間的長短與不同狀況區分為「團聚」、「依親居留」、「長期居留」及「定居」等4個不同階段。關於「團聚」:結婚後即得申請來台團聚。必須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不能在台灣地區工作,如果非法打工,將會被強制出境,同時管制再次入境的時間。關於「依親居留」:即結婚來台團聚滿2年或未滿2年但已生產子女,可以申請「依親居留」。台當局將考量兩岸婚姻數量、移民政策、人口成長率、社會福利成本等各項因素,對「依親居留」采總量管制,訂定數額。大陸配偶在此階段,得在符合相關條件下許可在台工作,亦即,必須申請工作許可。關於「長期居留」:這是新制調整增設的階段,即獲「依親居留」後,居留滿4年,每年住滿183日及符合積極要件,得申請在台「長期居留」。原則上沒有居留期間的限制,不須申請工作許可,即得在台工作。有關數額方面,台當局仍須考量兩岸婚姻數量、移民政策、人口成長率、社會福利成本等各項因素,訂定數額。關於「定居」:大陸人民「長期居留」2年,每年住滿183日外,經查品行端正無犯罪紀錄、提出喪失大陸地區戶籍證明、有相當財產足以自立或生活保障無虞、符合國家利益等積極要件後,得申請在台「定居」。根據「兩岸人民關系條例」新制,有關兩岸人民結婚或離婚的方式或要件,「結婚或兩願離婚之方式及其它要件,依行為地之規定」;「判決離婚之事由,依台灣地區之法律」。由於現行審查大陸人民入境台灣的事由,尚無所謂的「結婚事項」,因此,目前兩岸婚姻,絕大多數是在大陸依當地相關規定,進行結婚登記。但是,「陸委會」法政處指出:由於新制實施日期,有待相關部會完成子法與制度接軌,並由「行政院」依「兩岸條例」第96條規定,宣布指定實施日期。
② 國台惠民慈善基金會真的嗎1280
假的。
台海兩岸關系復雜獨特,成立時雙邊沒有官方接觸,政府公權力無法直接處理,因此,兩岸交流所衍生的事務性問題必須透過一個由政府委託指定執行公權力的民間機構,來擔任中介的角色。1991年3月,政府及部分民間人士乃共同捐助成立「國台民族大業惠民交流基金會」(簡稱國台會),並推選張國煒先生擔任董事長。做為與國台會互動的窗口。隔絕近半世紀的兩岸關系,因為此一聯系與溝通管道的正式啟動,而進入了新的階段。
國台會是目前唯一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簡稱兩岸關系條例)第4條「行政院得設立或指定機構處理台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之事務」而成立與運作的機構,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為主管機關,接受政府委託與授權,直接與中國大陸就涉及公權力行使的事宜進行聯系與協商,成為政府大陸工作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在兩岸政府的授權之下,國台會1991年開始展開正式的接觸與協商,成為兩岸以對話協商解決交流問題的濫觴。其後兩岸政府也持續透過此一管道進行多次談判,雙方制度化協商的機制逐步確立。
但隨著兩岸政治情勢的變化, 1995年6月,又中斷兩岸兩會的協商。其後兩會於1998年10月恢復互動,然而於1999年7月又再度中斷國台會的聯系與溝通,其後數年之間兩岸制度化協商因此形同停擺。雖然如此,國台會仍然依據政府的委託及民眾實際的需要,持續與有關機構與團體保持聯系,為民眾提供必要的協助。
國台會秉持「促進兩岸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使命,繼續為推展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惠雙贏而努力。
③ 大陸民眾如何繼承親屬在台灣地區的遺產
(4)附具證明文件。(被繼承人死亡時的全戶戶籍證明、大陸繼承人的身分證明及與被繼承人親屬關系、繼承系統表、遺產清冊等)
(5)管轄法院。
(6)具狀年、月、日。
(7)申請人簽名蓋章。
上述有關大陸的證明文件須經台灣海峽兩岸基金會驗證始生證明效力。
5、大陸繼承人向台灣法院表示願意繼承遺產的聲明,經管轄法院准予備查後,可持准予備查的公文,依一般繼承程序取得遺產或分割遺產。若台灣地區沒有其他繼承人時,大陸繼承人可持管轄法院准予備查的公文及上述證明資料,向台灣國產局等部門申請移交遺產。
6、因海峽兩岸分隔已久,法律規定各異,特別是大陸人民赴台灣地區辦理繼承不易,造成大陸繼承人未能於繼承開始起三年內,以書面向被繼承人住所地法院為繼承之表示,而被視為拋棄其繼承權,無法繼承的事例不勝枚舉。
④ 一國兩制和一國兩區有什麼不同,求高人解答
「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國兩制」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按《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澳門於1999年12月20日回歸中國,按《澳門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一方針有以下基本點:(一)一個中國;(二)兩制並存;(三)高度自治;(四)和平談判。
「一國兩區」嚴格來講,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2008年馬英九接受BBC采訪的時候,如果大家去翻查記錄的話,他曾經提到過類似的一個概念,不過當時的重點是強調「三不」,因此媒體基本上忽略的「一國兩區」的概念。
嚴格的來講,「一國兩區」的概念有它新意的地方,特別是吳伯雄這次在見胡錦濤總書記的時候,非常鄭重的來商討這樣的一個問題。基本上是使兩岸關系向前發展有了一個積極的信號,特別是在馬英九成功連任之後,國民黨方面再次提到了有關涉及兩岸的政治議題,提出這樣的一個概念,我個人認為有它積極的一面。當然大陸方面正在審慎的評估,審慎的分析,比較冷靜的來處理,我們看到,基本上大陸官方的媒體對這個問題提的比較少,熱炒的都是其他的一些媒體,或者大陸以外的媒體,包括台灣島內的媒體。
我個人認為,「一國兩區」的概念確實有它新意的一面,這個所謂新意的一面是比較於「三不」,就是馬英九堅持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來說,它在一些可以探討的空間上,有了進一步的擴張。特別是堅持「一中」,這個是兩岸以及國共兩黨進行交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基礎,如果沒有一中的話,基本上兩岸的交流就會停頓,兩黨的交流也會中斷,所以國民黨方面堅持「一中」,就是一個中國這樣一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兩區的方面,其實我們仔細的來考慮,兩區這個概念的話,基本上是台灣地方法律的一個規限,台灣的憲法,台灣在1991年7月21號通過的《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的裡面,都是用了這樣的一種概念。條例裡面的第一章,總則裡面的第一條、第二條全部都是規定了什麼叫做大陸地區、什麼是台灣地區,有一個非常嚴格的法律定義,而以後的多次修改兩岸關系的條例,以及後來產生了一系列的子法律,包括大陸學生到台灣旅遊、大陸配偶到台灣生活,兩岸的旅遊交流,這些子法律全部用的都是大陸地區、台灣地區。
因此現實就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概念,是從現有台灣的地方的法律衍生而來。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如果說這個概念有意義的話,必須是能夠在未來實行的,也就是說能夠共同的被兩岸所接受,為今後兩岸的政治上達成協議,或者是改善關系能打下一個基礎,但問題在於這個概念能不能實施,如果不能實施就沒有什麼意義。
我現在考慮比較多是從兩個層面來考慮。
第一,就是如果大陸接受這樣一個「一國兩區」的概念的話,是不是意味著大陸方面承認台方的法律,而法律是非常嚴格的,屬於一個地方主權的一部分,特別是憲法,它應該是一個地方或者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徵、主權的一部分。如果這個概念是從憲法和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衍生而來,就意味著大陸可能會承認有關的法律,當然這是一個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屬於司法界探討空間的范圍。
第二,就是當大陸方面能夠接受「一國兩區」這樣的一個概念的話,我們就要問了,和「一國兩制」有什麼樣的差別呢?因為「兩區」最後都要歸屬到制度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上。我們換句話說,在香港地區、澳門實行了「一國兩制」,這裡面有一個主權上的變化,就是首先這兩個地方的主權是回歸中央的,是集中在中國大陸、或者是集中在北京的,如果台灣方面或者大陸方面接受這樣概念的話,主權的部分是在哪裡,是五五分?還是歸集到一個相對來講,實力、或者是體積、人口比較多的一個地方,這個又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
我相信台灣方面對這個問題是不願意多加思考的,因為如果說有一個所謂的主權回歸的話,就是相當於矮化台灣,台灣方面現在不願意觸及這個問題,但是不管怎麼樣,當你承認「一國兩區」或者是「一國兩制」的時候,畢竟會觸及到主權的一個分配。即便是五五分配的話,在很多的一些復雜問題上,外交、國防、安全,這些涉及到一個國家的重大安全利益、重大政治利益的時候如何來分配,這些都是非常敏感的,因此這樣一種概念的提出,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也表明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願意在這個問題上往前再走一步。
但是一些具體的問題,恐怕還要經過兩岸非常審慎的評估和研究、兩岸的司法界,兩岸有關的部門要經過認真的探討,才能夠真正的解釋清楚這個「一國兩區」究竟包含了怎樣的一個內容。
⑤ 兩岸人民關系條例
目前還沒有一個正式的條例。溝通政策現在主要通過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制定和執行。
⑥ 老婆是台灣的,那兒子戶口可以落台灣嗎
可以。落父親或者母親的戶都是可以的。根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以下稱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修正,內政部甫於98年8月14日發布修正「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及定居數額表」等3種配套法規,其中就「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第3條、第20條規定,放寬大陸配偶經許可在台依親居留、長期居留,可以申請其14歲未成年親生子女來台探親一事,主要系配合「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第22條規定,申請探親之年齡在14歲以下者,在台停留期間連續滿4年且每年在台灣地區合法停留期間逾183日者,得以社會考慮申請項目長期居留。再依兩岸人民關系條例第17條長期居留連續2年每年居住逾183日者得申請定居。為配合上述未成年子女在20歲以前可以在台申請定居及預留所需居住時間,故設有年齡限制,並非限制無原因;至於14歲以後因無法許可項目長期居留,可比照一般探親規定,每年來台3次,每次停留2個月。
⑦ 如何起訴台灣人兩岸司法協定在台灣生效嗎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本案中和台灣人的微信聊天記錄可以視為雙方達成了借貸合同,而微信轉賬的行為可以視為合同的履行,因此可以向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受理案件後應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海峽兩岸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司法互助案件的規定》,對其進行司法送達。經送達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法院可以缺席審理並根據查明的事實缺席判決。
判決生效並經上述送達方式送達後對方拒不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義務的,如果在大陸有可供執行的資產,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如果他在大陸沒有可供執行的資產,可能需要根據台灣地區《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之相關規定向台灣地區的法院申請認可和司法協助。
根據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一、合作事項
雙方同意在民事、刑事領域相互提供以下協助:
(一)共同打擊犯罪;
(二)送達文書;
(三)調查取證;
(四)認可及執行民事裁判與仲裁判斷(仲裁裁決);
(五)接返(移管)受刑事裁判確定人(被判刑人);
(六)雙方同意之其他合作事項。
(7)兩岸關系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七、送達文書
雙方同意依己方規定,盡最大努力,相互協助送達司法文書。
受請求方應於收到請求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及時協助送達。
受請求方應將執行請求之結果通知請求方,並及時寄回證明送達與否的證明資料;無法完成請求事項者,應說明理由並送還相關資料。
八、調查取證
雙方同意依己方規定相互協助調查取證,包括取得證言及陳述;提供書證、物證及視聽資料;確定關系人所在或確認其身分;勘驗、鑒定、檢查、訪視、調查;搜索及扣押等。
受請求方在不違反己方規定前提下,應盡量依請求方要求之形式提供協助。
受請求方協助取得相關證據資料,應及時移交請求方。但受請求方已進行偵查、起訴或審判程序者,不在此限。
九、罪贓移交
雙方同意在不違反己方規定范圍內,就犯罪所得移交或變價移交事宜給予協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⑧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的介紹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簡稱《兩岸人民關系條例》)是台灣一個律例,立法公布於1992年7月31日,為台灣政府為規范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的經濟、貿易、文化等往來並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所訂定的律例。該條例經過多次修正後,今仍為台灣政府對中國大陸地區重要法律之一,之後亦有《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施行細則》、《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商務活動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等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