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農產品管理條例

農產品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29 23:30:08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關農業的法律有幾部

現行農業法律與法規有25部、農業部門規章72部。

一、 農業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二、農業行政法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葯管理條例

2.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

4.植物檢疫條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

6.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7.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8.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管理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

10.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

11.《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508號)2007.10.9

12.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2009.11.1)

13.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511號) 2007年12月1日

14.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557號)2009年7月20日

15.土地復墾條例

部門農業規章

綜合

1.農業行政許可聽證程序規定

2.農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

3.農業行政執法證件管理辦法

4.農業行政執法文書製作規范

種植業

5.進出口農作物種子(苗)管理暫行辦法

6.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

7.農作物種子標簽管理辦法

8.農作物商品種子加工包裝規定

9.主要農作物范圍規定

10.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

11.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

12.農作物種子質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辦法

13.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

14.農作物種子檢驗員考核管理辦法

15.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機構考核管理辦法

16.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抽查管理辦法

17.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

18.蠶種管理辦法

19.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

20.國外引種檢疫審批管理辦法

21農葯管理條例實施辦法

22.農葯安全使用規定

23.農葯廣告審查辦法

24.農葯限制使用管理規定

25.農葯標簽的說明與管理辦法

26.農葯廣告審查標准

27.肥料登記管理辦法

28.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外引種檢疫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

29.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94號

30.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99號

31.關於停止甲胺磷等五種高毒農葯的生產、流通、使用的公告

3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944號

33.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告第945號

科技教育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

35.農業部植物新品種復審委員會審理規定

36.農業植物新品種權代理規定

37.農業植物品種權侵權案件處理規定

38.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

39.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

40.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

41.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

42.轉基因作物田間試驗安全檢查指南

43.農業野生植物保護辦法

44.「綠色證書」制度管理辦法

市場與信息

45.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

46.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

47.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

48.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

49.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

50.關於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與商標注冊工作的通知

51.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管理辦法

52.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程序

53.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程序

54.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

55.農業生產資料監督管理工作暫行規定

56.關於清查收繳毒鼠強等禁用劇毒殺鼠劑的通知

農村合作經濟

57.農村合作經濟內部審計暫行規定

58.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暫行規定

59.村級范圍內籌資籌勞管理暫行規定

60.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

61.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

62.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章程

計劃財務

63.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辦法

64.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申報審批管理規定

65.農業基本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規定

66.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管理規定

67.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監督檢查規定

68.中央財政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69.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工作經費管理辦法

70.中央財政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71.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辦法

72.農業標准化實施示範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❷ 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監督管理辦法是什麼

相關回答如下:

第一條:為規范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行為,加強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保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本辦法所稱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是指通過集中交易市場、商場、超市、便利店等銷售食用農產品的活動。本辦法所稱集中交易市場,是指銷售食用農產品的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含農貿市場)。

第三條: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負責監督指導全國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監督指導本行政區域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市、縣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及其監督管理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原則,推進產地准出與市場准入銜接,保證市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可追溯。

第五條:縣級以上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與相關部門建立健全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協作機制。

第六條: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應當依法對入場銷售者履行管理義務,保障市場規范運行。食用農產品銷售者(以下簡稱銷售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准從事銷售活動,保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

第七條:縣級以上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信息化建設,匯總分析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加強監督管理,防範食品安全風險。

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和銷售者應當按照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的要求提供並公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數據信息。鼓勵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和銷售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採集和記錄所銷售的食用農產品信息。

第八條: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相關行業協會和食用農產品相關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督促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和銷售者履行法律義務。

相關介紹:

為加強食用農產品進入銷售市場的監督管理,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13〕24號)的規定, 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起草了《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監督管理辦法》。

按照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的原則,廣泛凝聚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現公開徵求意見。

❸ 誰有農產品交易市場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流程的案例啊

上海市食用農產品交易市場管理制度 1.市場准入管理制度 2.安全衛生質量管理制度 3.場內經營商品質量衛生檢查制度 4.經營管理活動場內公示制度 5.市場交易糾紛調解和賠償制度 6.計量管理制度 7.市場交易統計報告制度 8.重要商品購銷台帳制度 9.管理人員監督管理制度 市場准入管理制度 1.在市場經營中,應該做到遵紀守法、文明經商,服從市場管理,維護市場秩序。 2.經營者必須先辦理入場登記,服從市場安排,辦妥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等有關證、照 後,在指定攤位亮照經營,嚴禁無照經營。 3.在經營時要明碼標價、誠實經商和公平競爭,不準短斤缺兩、強買強賣、摻雜使假和欺行霸市。 4.經營者出售的各類食品,都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及食品衛生管理的有關規定。 5.各種車輛應當在指定區域有序停放。 6.市場內實行經營與住宿相分離。 安全衛生質量責任制度 1.市場經營管理者對進入本市場交易商品質量狀況承擔管理責任。 2.市場經營管理者應當與場內經營者訂立進場經營合同,經營合同可參照市商委、市工商局制定推薦的示範合同文本,並按照工商、衛生、質監等行政監管部門的有關規定,明確雙方的質量管理職責,約定雙方商品質量管理的有關權利與義務、違約責任及處置方式。 3.制訂食用農產品管理流程,明確重點管理環節和要求。 4.市場明確規定禁止銷售國家有關部門明令禁止銷售的商品。 5.按規定申領衛生許可證,辦理有關食品從業人員健康證。 6.明確環境衛生管理要求,落實衛生保潔責任措施。 場內經營商品質量衛生檢查制度 1.按有關規定檢查場內經營的肉類、豆製品、糧食及其製品等重要商品的進貨許可證明、質量檢驗合格證明等,做到貨、單相符,未經索證、驗證不應銷售。經檢查後的進貨許可證明,應當在櫃台上方明示。 2.建立安全流通檔案,對抽檢不合格的商品應當和經營者依合同約定或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3.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配置安全衛生質量檢測設施,制訂檢測工作規程和制度。 經營管理活動場內公示制度 1. 場內經營者違法經營行為和處理結果。 2. 場內經營者獲得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 3.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進場交易收費標准。 4.市場所轄地工商、衛生、質監和消協的申訴、投訴電話和地址。 5.公示內容作為經營者的誠信記錄載入市場管理檔案。 市場交易糾紛調解和賠償制度 1.認真熱情接待投訴的消費者和投訴來信、來電,仔細聽取意見並做好記錄。 2.對投訴事項認真進行調查和調解,要以事實和證據為依據,公平、公正處理投訴交易糾紛,處理完結後要填寫《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投訴情況表》。 3.對場內經營者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市場有義務對消費者實行先行賠償。 4.消費者對投訴調解不予接受的,應當告知消費者去市場所轄地工商所申訴或消協投訴解決。 計量管理制度 1.市場內的經營者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規定的計量器具,不得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計量器具。 2.對市場內使用的屬於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登記造冊,向當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備案;配合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及其指定的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做好強制檢定工作。 3.定期對經營者的計量器具進行檢查,發現不合格的,必須撤下送修,修復後經檢定合格才能使用。 4.做好市場定量包裝商品、零售商品等計量監督管理,市場票據、票證、商品標識等應當使用法定計量單位。 5. 經營者明知計量器具不合格或故意破壞計量器具准確度,偽造數據,破壞鉛(鑒)封繼續使用的,經教育後仍不悔改者,移交質監、工商等部門依法處理,直至吊銷攤位營業執照,取消場內經營權。 市場交易統計報告制度 1.按照統計法規和有關管理部門要求,認真、及時做好市場商品交易統計報表,按時上報。 2.收集、整理市場成交額、主要商品成交量等市場信息,建立統計台帳,做好基本資料登統記錄。 重要商品購銷台帳制度 1.場內經營者應當建立肉類、豆製品、糧食及其製品購銷台帳,登錄進貨渠道、許可證號、品種、數量等,台帳表式可參考《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重要商品購銷台帳》。 2.台帳登錄須憑正規有效進貨憑證,完好保存台帳及原始憑證,以備查驗。 市場管理人員監督管理制度 1.市場管理人員應當學習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市場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宣傳貫徹有關商業行政主管、工商行政管理、稅務、物價、治安、衛生、環衛、計量等法規和政策。 2.市場主要負責人和管理人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參加有關管理部門組織的管理崗位培訓考核,取得《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管理崗位資格證書》,持證上崗。 3. 按規定設置市場管理崗位,配備管理人員,明確崗位職責,責任到人。 4.制訂市場管理人員行為規范和自律規定,強化規范服務意識,接受消費者和有關管理部門監督。 上海市工業消費品交易市場管理制度 1.市場准入管理制度 2.商品質量責任承諾制度 3.場內經營商品質量檢查制度 4.經營管理活動場內公示制度 5.市場交易糾紛調解和賠償制度 6.計量管理制度 7.市場交易統計報告制度 8.重要商品購銷台帳制度 9.管理人員監督管理制度 10.專項管理制度 市場准入管理制度 1.在市場經營中,應該做到遵紀守法、文明經商,服從市場管理,維護市場秩序。 2.經營者必須先辦理入場登記,服從市場安排,辦妥營業執照等有關證、照後,在指定攤位亮照經營,嚴禁無照經營。 3.市場經營中應當嚴把商品進貨關,場內經營者必須提供商品進貨單位有效憑證。特約經銷品牌商品的場內經營者,應當提供授權證明。 4.在經營時要明碼標價、誠實經商和公平競爭,不準強買強賣、摻雜使假和欺行霸市。 5.各種車輛應當在指定區域有序停放。 6.市場內實行經營與住宿相分離。 商品質量責任承諾制度 1.市場經營管理者對進入本市場交易商品質量狀況承擔管理責任。 2.市場經營管理者應當與場內經營者訂立進場經營合同,經營合同可參照市商委、市工商局制定推薦的示範合同文本,並按照工商、衛生、質監等行政監管部門的有關規定,明確雙方的質量管理職責,約定雙方商品質量管理的有關權利與義務、違約責任及處置方式。 3.制訂重要商品管理流程,明確重點管理環節和要求,規范售後服務。 場內經營商品質量檢查制度 1.按有關規定查驗場內經營商品的質量檢驗合格證明,並和專業質量檢測機構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對場內經營商品進行質量抽檢。 2.建立安全流通檔案,對抽檢不合格的商品和經營者依合同約定或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3.對電器產品、建築裝潢材料、傢俱、汽車配件、服裝等重點商品,配合有關管理部門,加強質量、安全性能檢驗和許可證明的檢查. 經營管理活動場內公示制度 1.場內經營者違法經營行為和處理結果。 2.場內經營者獲得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 3.市場所轄地工商、衛生、質監和消協的申訴、投訴電話和地址。 4.公示內容作為經營者的誠信記錄載入市場管理檔案。 市場交易糾紛調解和賠償制度 1.認真熱情接待投訴的消費者和投訴來信、來電,仔細聽取意見並做好記錄。 2.對投訴事項認真進行調查和調解,要以事實和證據為依據,公平、公正處理投訴交易糾紛,處理完結後要填寫《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投訴情況表》。 3.對場內經營者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市場有義務對消費者實行先行賠償。 4.消費者對投訴調解不予接受的,應當告知消費者去市場所轄地工商所申訴或消協投訴解決。 計量管理制度 1.市場內的經營者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規定的計量器具,不得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計量器具。 2.對市場內使用的屬於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登記造冊,向當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備案;配合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及其指定的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做好強制檢定工作。 3.定期對經營者的計量器具進行檢查,發現不合格的,必須撤下送修,修復後經檢定合格才能使用。 4.做好市場定量包裝商品、零售商品等計量監督管理,市場票據、票證、商品標識等應當使用法定計量單位。 5.經營者明知計量器具不合格或故意破壞計量器具准確度,偽造數據,破壞鉛(鑒)封繼續使用的,經教育後仍不悔改者,移交質監、工商等部門依法處理,直至吊銷攤位營業執照,取消場內經營權。 市場交易統計報告制度 1.按照有關管理部門要求,認真、及時做好市場商品交易統計報表,按時上報。 2.收集、整理市場成交額、主要商品成交量等市場信息,建立統計台帳。 重要商品購銷台帳制度 1.場內經營者經營的重要商品,即電線、開關等實施強制性認證的電器產品、馳名商標、地方著名商標商品,鋼材、化工原料、有色金屬等重要生產資料商品必須向具有合法經營資格的供貨單位采購,並保存有關證明、進貨發票等。 2.建立電器產品、馳名商標或者地方著名商標的商品和重要生產資料商品等重要商品的場內經營購銷台帳,規范登錄,加強進貨源頭管理,實行誠信經營,台帳表式可參照《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馳名商標或地方著名商標商品購台帳》。 市場管理人員監督管理制度 1.市場管理人員應當學習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市場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宣傳貫徹有關商業行政主管、工商行政管理、稅務、物價、治安、衛生、環衛、計量等法規和政策。 2.市場主要負責人和管理人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參加有關管理部門組織的管理崗位培訓考核,取得《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場管理崗位資格證書》,持證上崗。 3.按規定設置市場管理崗位,配備管理人員,明確崗位職責,責任到人。 4.制訂市場管理人員行為規范和自律規定,強化規范服務意識,接受消費者和有關管理部門監督。 專項管理制度 文物、圖書等商品交易市場,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市場規范管理要求,制定專項管理制度。

❹ 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監督管理辦法

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

第一章

第一條 為規范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行為,加強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保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本辦法所稱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是指通過集中交易市場、商場、超市、便利店等銷售食用農產品的活動。本辦法所稱集中交易市場,是指銷售食用農產品的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含農貿市場)。


第二十三條 銷售者應當具有與其銷售的食用農產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銷售和貯存場所,保持場所環境整潔,並與有毒、有害場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適當的距離。

第二十四條 銷售者應當具有與其銷售的食用農產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銷售設備或者設施。銷售冷藏、冷凍食用農產品的,應當配備與銷售品種相適應的冷藏、冷凍設施,並符合保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所需要的溫度、濕度和環境等特殊要求。鼓勵採用冷鏈、凈菜上市、畜禽產品冷鮮上市等方式銷售食用農產品。

第二十五條 禁止銷售下列食用農產品:(一)使用國家禁止的獸葯和劇毒、高毒農葯,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的;(二)致病性微生物、農葯殘留、獸葯殘留、生物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准限量的;(三)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四)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獸、水產動物肉類;(六)未按規定進行檢疫或者檢疫不合格的肉類;(七)未按規定進行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八)使用的保鮮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和包裝材料等食品相關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九)被包裝材料、容器、運輸工具等污染的;(十)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超過保質期的;(十一)國家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銷售的;(十二)標注虛假的食用農產品產地、生產者名稱、生產者地址,或者標注偽造、冒用的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十三)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規或者食品安全標準的。

第二十六條 銷售者采購食用農產品,應當按照規定查驗相關證明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采購和銷售。銷售者應當建立食用農產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記錄食用農產品名稱、數量、進貨日期以及供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並保存相關憑證。記錄和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於6個月。實行統一配送銷售方式的食用農產品銷售企業,可以由企業總部統一建立進貨查驗記錄制度;所屬各銷售門店應當保存總部的配送清單以及相應的合格證明文件。配送清單和合格證明文件保存期限不得少於6個月。從事食用農產品批發業務的銷售企業,應當建立食用農產品銷售記錄制度,如實記錄批發食用農產品名稱、數量、銷售日期以及購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並保存相關憑證。記錄和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於6個月。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銷售企業採用掃描、拍照、數據交換、電子表格等方式,建立食用農產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

第二十七條 銷售者貯存食用農產品,應當定期檢查庫存,及時清理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用農產品。銷售者貯存食用農產品,應當如實記錄食用農產品名稱、產地、貯存日期、生產者或者供貨者名稱或者姓名、聯系方式等內容,並在貯存場所保存記錄。記錄和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於6個月。

第二十八條 銷售者租賃倉庫的,應當選擇能夠保障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食用農產品貯存服務提供者。貯存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貯存食用農產品,履行下列義務:(一)如實向所在地縣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其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姓名、社會信用代碼或者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以及所提供服務的銷售者名稱、貯存的食用農產品品種、數量等信息;(二)查驗所提供服務的銷售者的營業執照或者身份證明和食用農產品產地或者來源證明、合格證明文件,並建立進出貨台賬,記錄食用農產品名稱、產地、貯存日期、出貨日期、銷售者名稱或者姓名、聯系方式等。進出貨台賬和相關證明材料保存期限不得少於6個月;(三)保證貯存食用農產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污染,保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所需的溫度、濕度和環境等特殊要求,不得將食用農產品與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貯存;(四)貯存肉類凍品應當查驗並留存檢疫合格證明、肉類檢驗合格證明等證明文件;(五)貯存進口食用農產品,應當查驗並記錄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出具的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等證明文件;(六)定期檢查庫存食用農產品,發現銷售者有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制止並立即報告所在地縣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第二十九條 銷售者自行運輸或者委託承運人運輸食用農產品的,運輸容器、工具和設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污染,並符合保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所需的溫度、濕度和環境等特殊要求,不得將食用農產品與有毒、有害物品一同運輸。承運人應當按照有關部門的規定履行相關食品安全義務。

第三十條 銷售企業應當建立健全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備必要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對職工進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方案,依法從事食用農產品銷售活動。鼓勵銷售企業配備相應的檢驗設備和檢驗人員,加強食用農產品檢驗工作。

第三十一條 銷售者應當建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對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進行檢查,發現不符合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應當立即停止銷售並採取整改措施;有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潛在風險的,應當立即停止銷售並向所在地縣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第三十二條 銷售按照規定應當包裝或者附加標簽的食用農產品,在包裝或者附加標簽後方可銷售。包裝或者標簽上應當按照規定標注食用農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等內容;對保質期有要求的,應當標注保質期;保質期與貯藏條件有關的,應當予以標明;有分級標准或者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應當標明產品質量等級或者食品添加劑名稱。食用農產品標簽所用文字應當使用規范的中文,標注的內容應當清楚、明顯,不得含有虛假、錯誤或者其他誤導性內容。

第三十三條 銷售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認證的食用農產品以及省級以上農業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需要包裝銷售的食用農產品應當包裝,並標注相應標志和發證機構,鮮活畜、禽、水產品等除外。

第三十四條 銷售未包裝的食用農產品,應當在攤位(櫃台)明顯位置如實公布食用農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名稱或者姓名等信息。鼓勵採取附加標簽、標示帶、說明書等方式標明食用農產名稱、產地、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名稱或者姓名、保存條件以及最佳食用期等內容。

第三十五條 進口食用農產品的包裝或者標簽應當符合我國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並載明原產地,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進口鮮凍肉類產品的包裝應當標明產品名稱、原產國(地區)、生產企業名稱、地址以及企業注冊號、生產批號;外包裝上應當以中文標明規格、產地、目的地、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溫度等內容。分裝銷售的進口食用農產品,應當在包裝上保留原進口食用農產品全部信息以及分裝企業、分裝時間、地點、保質期等信息。

第三十六條 銷售者發現其銷售的食用農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應當立即停止銷售,通知相關生產經營者、消費者,並記錄停止銷售和通知情況。由於銷售者的原因造成其銷售的食用農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銷售者應當召回。對於停止銷售的食用農產品,銷售者應當按照要求採取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場。但是,因標簽、標志或者說明書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而被召回的食用農產品,在採取補救措施且能保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情況下可以繼續銷售;銷售時應當向消費者明示補救措施。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銷售者應當將食用農產品停止銷售、召回和處理情況向所在地縣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配合政府有關部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並記錄相關情況。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銷售者未依照本辦法停止銷售或者召回的,縣級以上地方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責令其停止銷售或者召回。

❺ 我國已經頒布的涉及到農產品質量的法律法規有哪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以及行政法規,中央以及農業部文件等。


一、 國家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

二、行政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葯管理條例

三、地方法規


四、中央文件

1、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

2、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業標准化工作的通知》

3、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認真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4、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

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切實加強食品添加劑監管的通知

6、農業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見

五、農業部文件

1、農業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葯管理工作的意見

2、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

3、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

4、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評審員管理辦法

5、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

6、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辦法

7、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

❻ 黑龍江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農作物種子的管理和建設,保護品種選育者和種子生產者、經營者及使用者的正當權益,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根據國家有關種子工作的方針、政策,結合我省情況,特製定《黑龍江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指的農作物種子包括糧食、油料、薯類、麻類、甜菜、蔬菜、煙草、瓜果、葯材、飼料、牧草、綠肥等農業生產上種植用的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等繁殖材料。第三條 本條例適用於農作物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及使用的一切單位和個人。第四條 農業生產必須使用良種,要逐步實行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准化,有計劃地組織供種(簡稱「四化一供」)。目前還不能實行計劃供種的地方,要組織指導好廣大農民自用種子的選留。第五條 省種子管理局負責管理全省種子工作,其任務是:
(1)執行和監督執行國家有關農作物種子的方針、政策和法規;(2)制定並監督實施農作物良種繁育、推廣規劃;(3)制定種子繁育、推廣和經營管理的制度;(4)負責品種試驗、示範和審定的組織工作;(5)制定農作物原(良)種生產和種子檢驗、倉儲、包裝等技術標准,保證種子質量;(6)培訓種子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7)對種子企事業單位實行管理和指導。
地、市、縣種子管理處、站除執行上款的(1)、(2)、(3)、(4)、(6)、(7)等項外,還負責組織農作物品種的審查,並組織種子公司做好「四化一供」和指導農民自用種子的選留。
省、地、市、縣種子公司的任務是負責本公司經營范圍內的農作物種子生產、加工、檢驗、經營、推廣工作。
國營農場總局和煙草、輕紡、醫葯系統(糖用甜菜、亞麻、煙草、葯材下同)可根據需要設立專業種子公司,負責本系統的種子經營管理業務。專業公司在種子業務上受省種子管理局的管理和指導。第二章 科研育種第六條 農作物育種單位和育種者,要從當地生產需要出發選育新品種。農作物的品種選育,必須符合適期成熟、高產、優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育種目標。第七條 育種單位或個人在培育新品種的同時,要根據該品種的特徵、特性研究出一套相適應的栽培技術,提供生產上應用。第八條 除國家組織的攻關項目外,全省農作物的育種和與育種有關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技術研究方面的協作,在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的主持下,由省農業科學院負責組織。第九條 全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的搜集、整理、保存、供應、研究和利用,由省農業科學院負責組織和辦理。第十條 凡從國外引入的品種資源,必須經過檢疫、隔離試種,確認無檢疫對象後,方可利用。
從國外引入品種資源,須將引種名單、說明書以及少量種子送交省農業科學院登記、編號和保存。
凡向國外提供農作物品種資源,按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關於農作物品種資源對外交換的有關規定辦理。第三章 品種審定第十一條 農作物新品種實行省一級統一審定的制度。第十二條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和地、市以及國營農場總局品種審查委員會,由有關部門的領導、專家和農民代表等組成,按不同作物設專業組。
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的職責是:(1)審定省內選育的新品種及外地引入的品種;(2)確定品種推廣區域;(3)重新審定需擴大推廣區域和在推廣中需終止推廣或縮小推廣范圍的品種;(4)審定參加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品系、品種和雜交種及其親本,並組織品種試驗工作;(5)新品種與新創造的品種資源的登記、編號、命名、發布和頒發證書。
各地、市和國營農場總局的品種審查委員會,輔助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做好上述工作。第十三條 向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報審的品種,必須按照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辦理。需報國家審定的品種,由省審定委員會推薦。第十四條 凡是審定通過的農作物新品種,育種單位必須向種子推廣部門提供原原種,由指定的種子生產單位加速繁殖、推廣。第十五條 未經審定或審定不合格的品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任意散發或用於生產,不得報獎,不得經營、推廣和宣傳。第四章 種子生產第十六條 種子生產要按照原原種—原種—良種的程序進行。原種一代必須採用原原種直接繁殖,或用株(穗)行圃、株(穗)系圃、混系繁殖圃(簡稱「三圃」)法生產。良種應用原種或用原種生產出來的良種進行生產。嚴禁用配製雜交種的父本種子和投入大田生產的種子作繁殖用種。

❼ 農產品質量管理方面的規定有哪些

(1)農產品質量標准管理

農產品質量標準是對農產品進行檢驗的依據,對於規范農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農業標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我國加快農產品質量標准制訂、修訂步伐,已累計出台國家標准800餘項、行業標准2380項、地方標准8000餘項,形成了以國家和行業標准為主體、地方標准為配套、企業標准為補充的農業標准體系。(2)農產品產地質量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具有監管農產品產地質量的職責。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根據農產品品種特性和生產區域大氣、土壤、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狀況等因素,認為不適宜特定農產品生產的,提出禁止生產的區域,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質超過規定標準的區域生產、捕撈、採集食用農產品和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

同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改善農產品的生產條件,包括:禁止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向農產品產地排放或者傾倒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農業生產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固體廢物,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監督農產品生產者合理使用化肥、農葯、獸葯、農用薄膜等化工產品,防止對農產品產地造成污染。(3)農產品生產質量管理

①農業投入品的生產許可與監督抽查。對可能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葯、獸葯、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獸醫器械,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實行許可制度。各級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農業投入品進行監督抽查,並公布抽查結果,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②農產品生產檔案記錄。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記載事項包括使用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動物疫病、植物病蟲草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收獲、屠宰或者捕撈的日期。農產品生產記錄應當保存兩年。

③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農產品生產者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或者休葯期的規定,防止危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自行或者委託檢測機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檢測。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對其成員應當及時提供生產技術服務,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加強自律管理。(4)農產品包裝和標識質量管理

①農產品包裝與標識的要求。包裝上市的農產品,應當在包裝上標注或者附加標識,標明品名、產地、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名稱、生產日期。有分級標准或者使用添加劑的,還應當標明產品質量等級或者添加劑名稱。不能包裝的農產品,應當採取附加標簽、標識牌、標識帶、說明書等形式標明農產品的品名、生產地、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名稱等內容。其目的是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②對於特定農產品的要求。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規定在銷售時應當包裝和附加標識的農產品,應當按照規定包裝或者附加標識後方可銷售;屬於轉基因生物的農產品,應當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規定進行標識;依法需要實施檢疫的動植物及其產品,應當附具檢疫合格的標志、證明;農產品在包裝、保鮮、貯存、運輸中使用的保鮮劑、防腐劑和添加劑等材料,應當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范;銷售的農產品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生產者可以申請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農產品質量符合國家規定的有關優質農產品標準的,生產者可以申請使用相應的農產品質量標志。(5)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管理

①農產品不得上市銷售的情形。含有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葯、獸葯或者其他化學物質的,農葯、獸葯等化學物質殘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蟲、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使用的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等材料不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范的,其他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

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生產中或者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進行監督抽查。監督抽查結果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許可權予以公布,以保障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知情權;監督抽查檢測應當委託具有相應的檢測條件和能力的檢測機構承擔,並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費用,被抽查人對監督抽查結果有異議的,可以申請復檢;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可以對生產、銷售的農產品進行現場檢查,查閱、復制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的記錄和其他資料,調查了解相關情況,對經檢測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有權查封、扣押;對檢查發現的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產品,責令停止銷售,並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監督銷毀。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各種違法行為的處理、處罰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❽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了哪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本制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從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出發,遵循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客觀規律,針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環節和關鍵點,確立了相關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8項:

(1)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分工制度。

(2)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強制性實施制度。

(3)農產品產地管理制度。

(4)農產品包裝與標識制度。

(5)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制度。

(6)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制度。

(7)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和評估制度。

(8)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度。

❾ 大連市農產品市場准入管理辦法(2004修訂)

第一條為促進本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保障城鄉居民消費安全,根據國務院、省政府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產品,是指由種植或養殖形成的,未經加工或者經初級加工,可供人類食用的蔬菜、水果、水產品及畜產品。
本辦法所稱市場准入,是指對經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經檢測符合國家。
省、市質量衛生安全指標要求的農產品,准予進入市場經營;對未經認證或經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禁止進入市場經營銷售的管理制度。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大連市行政區域內經營銷售農產品的各類市場。第四條大連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領導全市農產品的市場准入工作,下設辦公室(設在市農村經濟發展局)負責農產品市場准入的組織、協調、指導等工作。
各縣(市)、區政府,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下稱先導區)管委會,按照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做好所轄區域內農產品市場准入工作。第五條各有關部門應按照職責和下列分工,做好農產品市場准入的監督、管理工作:
市農村經濟管理部門負責農產品進入市場前生產領域的監督管理,指導生產基地和農村產地批發市場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自檢機制。
市商業部門負責商品流通領域行業管理,指導城區市場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自檢機制。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進入流通領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依法查處假冒偽劣農產品以及超過國家和地方強制性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
市衛生部門負責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進行衛生安全抽查和監督。
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組織地方農業標准技術規范的制定、備案和發布工作並會同農業等部門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管。
市環境保護部門負責對影響農產品質量的生產環境及污染源進行監督管理。
市海洋與漁業部門負責漁業水域生產環境的監督管理。
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負責入境農產品的檢驗檢疫和監督管理。第六條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的原則,實行農產品市場准入制度。
首批實行准入的市場范圍為: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城區大型商場、超市、連鎖店、集貿市場及區市縣專業批發市場。
首批實行市場准入的農產品種類及檢測重點為:蔬菜、水果、畜產品。蔬菜。水果重點檢測其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葯殘留,畜產品重點抽檢豬肉中鹽酸克倫特羅(俗稱瘦肉精)違禁葯物。
其他農產品市場准入的范圍、種類及檢測重點,由市領導小組逐步向社會公告。第七條市及縣(市)、區人民政府、先導區管委會,應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制檢驗、檢測制度,形成農產品生產者、經銷者和市場開辦者嚴格自檢、委託社會中介檢驗檢測機構檢驗和執法機關監督抽檢相結合的檢驗檢測體系。第八條農產品生產者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規定和產品產地環境標准等相關技術規范組織生產,從生產源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並在產品上市前進行速測自檢。第九條經具有認證資格機構認證的農產品,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實行入市免檢制度,憑認證證書和專用標志直接進入市場銷售。國外入境上市農產品憑入境檢驗檢疫證書進入市場經銷。第十條經農村經濟管理部門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品,實行索證抽檢制度。憑產地認定證書和近期產品檢測合格證明可以直接進入市場銷售;無近期產品檢測合格證明的,進行現場抽檢,合格後方可進入市場銷售。實行定點屠宰的畜產品,按照《大連市生豬屠宰及產品流通管理規定》進入市場銷售。
外省、市調入本市銷售的畜產品(包括動物、動物產品),需提前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提出申請,經批准取得「動物及動物產品准購證」後方可調入。第十一條未取得認證或認定的農產品,實行現場檢測制度,由市場開辦者現場檢測合格後,允許進入市場銷售。第十二條市場開辦者要建立農產品驗證、檢測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告示制度,設立葯殘檢測室和專業檢測人員,採用先進的檢驗、檢測手段、技術和設備,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進行銷前驗證與檢測。對檢測結果有異議的農產品,要委託有資質的產品質量檢測機構進行定量檢測,並將檢測結果及時掛牌公布。

❿ 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2017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農產品生產及其他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均應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農產品,是指來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本條例所稱農業投入品,是指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或者添加的物質,包括種子、種苗、種畜禽、農葯、肥料、獸葯、飼料、飼料添加劑等農業生產資料和農膜、獸醫器械、植保機械等農用工程物資,以及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或者添加有可能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其他物質。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協調機制,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和措施,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質監、衛生、食品葯品監督、商務、環保、林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農產品生產活動的指導、監督,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責任。第六條支持、引導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依法成立、加入農產品生產經營專業合作社或者行業協會。
農產品生產經營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為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提供信息、技術服務,指導其依法從事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農產品生產經營行業協會可以制定並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業規范。第二章農產品產地第七條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農產品產地安全標准。第八條鼓勵、支持農產品生產者按照國家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並取得認定證書。
取得認定證書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的生產者,可以在產地設置相應的標示牌。第九條取得認定證書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不得變更其名稱、范圍、面積、生產種類;確需變更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經原認定機關批准。
禁止假冒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的名義生產農產品。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根據農產品品種特性和生產區域大氣、土壤、水體有毒有害物質狀況等因素,認為某一區域不適宜特定農產品生產的,應當提出劃定禁止生產區的建議,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禁止生產區設置標示牌,載明禁止生產區地點、范圍、面積和禁止生產的農產品種類等內容。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和損毀標示牌。第十一條禁止生產區標示牌載明內容發生變更或者產地環境改善並符合農產品產地安全標準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提出調整建議,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禁止生產區經批准調整後,應當變更標示牌內容或者撤除標示牌。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安全監測管理制度,定期對農產品產地安全進行調查、監測和評價,編制農產品產地安全狀況及發展趨勢年度報告,並予以公告。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下列區域設置農產品產地安全監測點:
(一)工礦企業周邊的農產品生產區;
(二)污水灌溉區;
(三)城市郊區農產品生產區;
(四)重要農產品生產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及地方特色農產品生產區;
(五)其他需要監測的區域。第十四條禁止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向農產品產地排放或者傾倒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農業生產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固體廢物,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第十五條因發生事故或者突發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農產品產地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採取控制措施,並立即向當地環保、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收到報告的部門應當立即到現場調查處理,同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