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健康檢查法規
㈠ 哪條法律法規規定必須按照作業場所檢測報告確定職業健康檢查崗位類型等
依據為《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監督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9號。
《辦法》中第十條規定:
第十條 用人單位在委託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檢查時,應當如實提供下列文件、資料:
(一)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
(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及其接觸人員名冊;
(三)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評價結果。
㈡ 在職業病防治中,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接受職業健康體檢應視為正常出勤,出自哪裡什麼條款
《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於2002年3月15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討論通過,2002年3月28日發布,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組織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檢查。
勞動者接受職業健康檢查應當視同正常出勤。
但是,《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於2015年5月1日起被《職業健康檢查管理辦法》取代。《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和《職業健康檢查管理辦法》中,均未有相關條款,只對體檢頻次、費用等進行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五條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書面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職業健康檢查管理辦法》第十四條 在職業健康檢查中,用人單位應當如實提供以下職業健康檢查所需的相關資料,並承擔檢查費用(具體資料條目略)。
㈢ 職業病防治法哪條規定體檢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的職業病防治法,必須具備四個條回件:
1、患病主體答是企業、事業單位或個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
2、必須是在從事職業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
3、必須是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職業病危害因素引起的;
4、必須是國家公布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所列的職業病。
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具體的分類太多,你要去查一下才知道。
㈣ 員工離職後,職業健康體檢報告需保存多久有無相關法律規定
職業健康報告一般保存兩年。
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條 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有效時間為一年。
㈤ 《勞動法》規定職業病體檢幾年一次
《勞動法》沒有明確規定職業病體檢時間。
根據《職業健康專監護管理辦法》,目前職業病監管形式屬是:現場(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正常的有每二年一次體檢;現場檢測超標的每年體檢一次。
㈥ 煤礦企業職業健康檢查有哪些規定
威海晶合了解到,煤礦企業職業健康檢查應符合以下規定要求:
1.對接觸職業危害的從業人員,煤礦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從業人員。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生產經營單位承擔。
2.煤礦企業不得安排未經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從業人員從事接觸職業危害的作業;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從業人員從事其所禁忌的作業;對在職業健康檢查中發現有與所從事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的從業人員,應當調離原工作崗位,並妥善安置;對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從業人員,不得解除或者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3.煤礦企業應當為從業人員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並按照規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4.從業人員離開煤礦企業時,有權索取本人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煤礦企業應當如實、無償提供,並在所提供的復印件上簽章。
㈦ 職業健康法律法規技術標准有哪些
相關法律法規有以下:
1、《國家職業衛生標准管理辦法》
2、《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
3、《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管理辦法》
4、《職業性健康檢查管理規定》
5、《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
6、《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7)職業健康檢查法規擴展閱讀:
我國已廢止相關法律法規有以下:
1、《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
實施環境:為了規范職業病危害事故的調查處理,及時有效地控制職業病危害事故,減輕職業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損害,2002年3月15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辦法。
廢止時間:本辦法2010年12月28日廢止。
2、《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
實施環境:為了規范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工作,加強職業病危害項目的監督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以下簡稱《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辦法。
《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管理辦法》已於2002年3月15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討論通過,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廢止時間:自2012年6月1日
3、《預防性健康檢查管理辦法》
實施環境:預防性健康檢查管理辦法,為加強衛生監督管理,保證預防性健康檢查的質量,依據國家現行有關衛生法律、法規的規定,特製定本辦法。預防性健康檢查是指對食品、飲用水生產經營人員、直接從事化妝品生產的人員、公共場所直接為顧客服務的人員、有害作業人員、放射工作人員以及在校學生等按國家有關衛生法律、法規規定所進行的從業前、從業和就學期間的健康檢查。
廢止時間:2016年01月19日
4、《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
實施環境:為了加強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工作,維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廢止時間:2012年6月29日廢止
㈧ 職業健康檢查應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這句話正確嗎
不正確。
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職業健康檢查,應當在開展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向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備案。備案的具體辦法由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依據本辦法制定,並向社會公布。
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備案的醫療衛生機構名單、地址、檢查類別和項目等相關信息,並告知核發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核發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在該機構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副本備注欄註明檢查類別和項目等信息。
承擔職業健康檢查的醫療衛生機構(以下簡稱職業健康檢查機構)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涉及放射檢查項目的還應當持有《放射診療許可證》;具有相應的職業健康檢查場所、候檢場所和檢驗室,建築總面積不少於400平方米,每個獨立的檢查室使用面積不少於6平方米;具有與備案開展的職業健康檢查類別和項目相適應的執業醫師、護士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
至少具有1名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執業醫師;具有與備案開展的職業健康檢查類別和項目相適應的儀器、設備,具有相應職業衛生生物監測能力;開展外出職業健康檢查,應當具有相應的職業健康檢查儀器、設備、專用車輛等條件;建立職業健康檢查質量管理制度;具有與職業健康檢查信息報告相應的條件。
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備案時,應當提交證明其符合以上條件的有關資料。
㈨ 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
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為了加強工礦商貿生產經營單位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的監督管理,強化生產經營單位職業危害防治的主體責任,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保障從業人員生命安全和健康而頒布的。
產生職業危害的建設項目應當在初步設計階段編制職業危害防治專篇。職業危害防治專篇應當報送建設項目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存在職業危害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危害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結果。對產生嚴重職業危害的作業崗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產生職業危害的種類、後果、預防和應急處置措施等內容。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為從業人員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並按照規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從業人員離開生產經營單位時,有權索取本人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如實、無償提供,並在所提供的復印件上簽章。
對接觸職業危害的從業人員,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從業人員。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生產經營單位承擔。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安排未經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從業人員從事接觸職業危害的作業;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從業人員從事其所禁忌的作業;對在職業健康檢查中發現有與所從事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的從業人員,應當調離原工作崗位,並妥善安置;對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從業人員,不得解除或者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法律依據
《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
第三十五條 作業場所使用有毒物品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申請辦理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