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海環條例

海環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30 00:41:50

㈠ 寧德市三都澳海域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三都澳海域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三都澳海域環境的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三都澳海域內從事養殖、航行、勘探、開發、旅遊、科學研究、船舶修造與拆解以及其他活動,或者在毗鄰三都澳海域的陸域內從事影響海域環境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三都澳海域環境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陸海統籌、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第四條三都澳海域環境保護工作實行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部門依法監管和海上聯合執法相結合的管理機制。第五條市、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將三都澳海域環境保護納入本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目標,建立和實施海域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與評價制度,嚴格控制各類污染物排放,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海洋環境監督管理,實現三都澳近岸海域水質達到國家和省考核標准。

有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做好三都澳海域環境保護相關工作,並指導村(居)委會配合做好三都澳海域環境保護工作。第六條市、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海洋生態建設、海洋污染防治等海洋環境保護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並建立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第七條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派出機構負責對所轄區域內三都澳海域污染和陸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定期統一發布生態水環境質量信息。

市、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所轄范圍內漁業生產活動和漁港水域內非軍事船舶產生的海洋環境污染的監督管理。

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海事、港口、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林業、水利、公安、海警、衛生健康、應急管理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三都澳海域環境保護工作。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鼓勵海洋環境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開展保護海洋環境的公益性活動。

報刊、廣播、電視和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海洋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增強社會公眾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三都澳海域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損害三都澳海域環境的單位和個人以及海洋環境監督管理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進行監督和檢舉,因海域環境污染損害其合法權益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

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三都澳海域內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訴訟。第二章海域污染防治第十條市、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國土空間規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綜合分析海洋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編制海水養殖水域灘塗規劃,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並根據實際需要設置界標。

嚴禁在禁止養殖區,以及軍事管理區、航道、錨地范圍內從事海水養殖活動。

在養殖區和限制養殖區內應當依法持證從事海水養殖活動。第十一條在三都澳海域從事海水養殖生產,應當科學確定養殖密度,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合理投餌、施肥,推廣使用人工配合飼料,逐步減少冰鮮雜魚等直接投喂。養殖用葯應當符合國家漁葯安全使用的規定和標准。第十二條三都澳海域養殖單位和個人對海水養殖、捕撈過程中產生的病死魚、飼料袋等垃圾應當集中收集,運至陸地場所作無害化處理、循環再利用或者其他環保措施處置,禁止將生產、生活垃圾直排入海。第十三條三都澳海域養殖單位和個人應當對漁排養殖管理房化糞池進行改造,建設生態凈化池,實現養殖生活污水達標排放。

三都澳海域近岸從事海水池塘和工廠化養殖生產的養殖單位和個人,應當建設生態凈化池或人工濕地等尾水處理設施,養殖尾水經處理後達標排放。第十四條海水養殖設施禁止使用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的泡沫製品、塑料瓶,以及其他不符合海洋環境保護要求的建造材料。本條例公布前使用泡沫製品、塑料瓶等作為海水養殖設施的,應當在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時限內予以清除並改造升級。

市、有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為養殖單位和個人改造升級養殖設施提供指導和服務,對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環保型海水養殖設施實行政策扶持。

㈡ 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201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海洋資源,改善海洋環境,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管轄海域內從事航行、勘探、開發、生產、旅遊、科學研究及其他活動,或者在本省沿海陸域內從事影響本省管轄海域海洋環境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

在本省管轄海域以外,造成本省管轄海域污染和海洋生態環境破壞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本條例執行。第三條海洋環境保護應當統籌規劃,實行開發與保護、損害與擔責、維護與受益相結合的原則。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鼓勵海洋環境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單位和個人投資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恢復、建設和治理,廣泛開展海洋環境保護的對外合作與交流,促進海洋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第四條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簡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下同)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統一監督管理的部門,對所管轄海域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指導、協調和監督,並負責防治本行政區域內陸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簡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下同)負責所管轄海域的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組織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評價和科學研究,負責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和海洋傾倒廢棄物以及其他有關海洋開發利用活動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組織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

海事管理機構依法負責所管轄港區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港區水域外非漁業、非軍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並負責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對在所管轄海域航行、停泊和作業的外國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輪檢查處理。船舶污染事故給漁業、海洋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吸收漁業、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參與調查處理。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簡稱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下同)負責所管轄漁港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漁港水域外漁業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負責保護管轄海域的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工作,並調查處理前款規定污染事故以外的漁業污染事故。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海洋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的單位和個人以及海洋環境監督管理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進行監督和檢舉,因海洋環境污染損害其合法權益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

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應當建立接受公眾舉報、反映情況的信息渠道,並向社會公告。

鼓勵與支持單位和個人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公益性活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保護、改善海洋環境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六條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根據海洋功能區劃和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擬定本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重點海域環境整治與修復規劃,經省計劃行政主管部門銜接平衡,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沿海市、縣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根據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重點海域環境整治與修復規劃,擬定本市、縣海洋環境保護實施計劃和重點海域整治與修復實施計劃,經同級計劃行政主管部門銜接平衡,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環境保護、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七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與相鄰沿海省、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家有關機構的合作,共同做好長江三角洲近海海域及浙閩相鄰海域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本省與相鄰省、直轄市的合作要求,建立海洋環境保護區域合作組織,做好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海洋生態建設與修復工作。

沿海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重點海域海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做好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第八條省環境保護、海洋等有關部門根據本省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和經濟、技術條件,可以對國家海洋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擬定地方海洋環境質量標准,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防治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加入的國際條約,制定本規定。第二條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有關作業活動,是指船舶裝卸、過駁、清艙、洗艙、油料供受、修造、打撈、拆解、污染危害性貨物裝箱、充罐、污染清除以及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業等活動。第三條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主管全國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防治工作。
國家海事管理機構負責監督管理全國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防治工作。
各級海事管理機構根據職責許可權,具體負責監督管理本轄區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防治工作。第二章一般規定第四條船舶的結構、設備、器材應當符合國家有關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船舶檢驗規范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加入的國際條約的要求,並按照國家規定取得相應的合格證書。第五條船舶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加入的國際條約的要求,取得並隨船攜帶相應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證書、文書。
海事管理機構應當向社會公布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證書、文書目錄,並及時更新。第六條中國籍船舶持有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證書、文書由國家海事管理機構或者其認可的機構簽發;外國籍船舶持有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證書、文書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加入的國際條約的要求。第七條船員應當具有相應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並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的規定參加相應的培訓、考試,持有有效的適任證書或者相應的培訓合格證明。
從事有關作業活動的單位應當組織本單位作業人員進行操作技能、設備使用、作業程序、安全防護和應急反應等專業培訓,確保作業人員具備相關安全和防治污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第八條港口、碼頭、裝卸站和從事船舶修造作業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配備相應的污染監視設施和污染物接收設施。
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有關作業活動的其他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配備相應的防治污染設備和器材。第九條船舶從事下列作業活動,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行政許可條件規定》的規定,取得海事管理機構的許可,並遵守相關操作規程,落實安全和防治污染措施:
(一)在沿海港口進行舷外拷鏟、油漆作業或者使用焚燒爐的;
(二)在港區水域內洗艙、清艙、驅氣以及排放壓載水的;
(三)沖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質的甲板的;
(四)進行船舶水上拆解、打撈、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業的。第十條海事管理機構在依法審批3萬載重噸以上油輪的貨艙清艙、1萬噸以上散裝液體污染危害性貨物過駁以及沉船打撈、油輪拆解等存在較大污染風險的作業活動時,可以要求申請人進行作業方案可行性研究。第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應當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第三章船舶污染物的排放與接收第十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航行、停泊、作業的船舶排放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質污水、廢氣等污染物以及壓載水,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有關標准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加入的國際條約的規定。第十三條船舶不得向依法劃定的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濱風景名勝區、重要漁業水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海域排放污染物。
依法設立本條第一款規定的需要特別保護的海域的,應當在適當的區域配套設置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和應急設備器材。第十四條船舶應當將不符合第十二條規定排放要求以及依法禁止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排入具備相應接收能力的港口接收設施或者委託具備相應接收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單位接收。
船舶委託船舶污染物接收單位進行污染物接收作業的,其船舶經營人應當在作業前明確指定所委託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單位。

㈣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2016)

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6年3月30日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

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決定對《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作如下修改:
將第三十一條修改為:「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報告書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之前,必須徵求海洋、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應當依法進行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核准,並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接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核准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之前,必須徵求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㈤ 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2016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管轄海域內從事航行、勘探、開發、生產、旅遊、科學研究及其他活動,或者在本省沿海陸域內從事影響海洋環境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在本省管轄海域以外從事影響海洋環境活動,造成本省管轄海域污染損害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本條例執行。第三條海洋環境保護應當統籌規劃,海陸兼顧,堅持預防為主,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並重。第四條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堅持環保優先方針,採取有利於海洋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加大海洋環境保護投入,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工作。
海洋生態建設、海洋環境監測等海洋環境保護所需資金,由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海洋環境保護需要和本地區實際情況統籌安排,並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作為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的部門,對本級政府管轄海域內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指導、協調和監督,並負責防治本行政區域內陸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級政府管轄海域的海洋環境監督管理,組織海洋環境調查、監測、監視、評價和科學研究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負責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和海洋傾倒廢棄物以及其它有關海洋開發活動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海事管理機構依法負責所轄港區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港區水域外非漁業、非軍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並負責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對在所管轄海域航行、停泊和作業的外國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輪檢查處理。船舶污染事故給漁業造成損害的,應當吸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參與調查處理。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所管轄漁港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漁港水域外漁業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負責本級政府管轄海域的漁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並調查處理前款規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漁業污染事故。第六條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情況納入沿海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任期責任目標,實行責任考核、追究制度。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本地區海洋環境質量狀況、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實施情況等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情況。第七條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開展保護海洋環境的公益性活動。對舉報污染海洋環境違法行為和保護、改善海洋環境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八條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海事管理機構和沿海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省海洋功能區劃,編制本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重點海域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經省發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門綜合平衡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本省重點海域名錄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沿海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和省有關部門擬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第九條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包括海洋環境保護目標、主要任務、主要措施、對各部門和沿海各地區的要求以及海洋生態建設項目的安排等內容。
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與環境保護規劃、沿海開發總體規劃、海域使用規劃等相銜接。第十條沿海設區的市、縣(市、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等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海事管理機構,根據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重點海域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實施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一條省及設區的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組織對本級政府管轄海域內的近海和重點海域進行海洋資源與環境的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海洋化學、海洋生物與生態等近岸海洋環境狀況、主要入海河口污染物排放等基本情況。

㈥ 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2016修正)

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管轄的海域以及沿海陸域內從事影響海洋環境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在本省管轄海域以外,造成本省管轄海域污染的,依照國家有關法律和本條例執行。第三條海洋環境保護應當遵循海河統籌、海陸兼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第四條沿海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環保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指導、協調和監督,並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陸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的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沿海縣級以上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海洋與漁業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海洋環境實施監督管理,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組織海洋環境調查、監測、監視、評價和科學研究,負責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海洋污染防治工作;負責所轄漁港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漁港水域外漁業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以及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並按照職責調查處理漁業污染事故。

海事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海事部門)負責所轄港區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港區水域外非漁業、非軍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並負責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

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第五條海洋與漁業、環保、海事等部門應當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共同做好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對海洋污染事故或者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的違法行為,可以進行聯合調查、聯合執法。

因陸源污染物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或者船舶污染事故給漁業造成損害的,環保部門或者海事部門調查處理時,應當吸收海洋與漁業部門參加。

前款規定的海洋污染事故以外的漁業污染事故,海洋與漁業部門調查處理時,涉及其他監督管理部門的,應當吸收其他監督管理部門參加。第六條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海洋生態建設、海洋環境監測等海洋環境保護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並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逐步加大資金投入。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鼓勵海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七條省海洋與漁業部門應當會同省環保等有關部門擬定全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重點海域環境保護專項規劃,並按程序報批後實施。

沿海設區的市、縣(市、區)海洋與漁業部門應當會同同級環保等有關部門,根據上一級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重點海域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擬定本行政區域海洋環境保護規劃,並按程序報批。

重點海域名錄由省海洋與漁業部門商有關部門擬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第八條沿海設區的市以上的海洋與漁業部門應當定期發布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或者專項通報。

海洋與漁業等部門應當向環保部門提供編制環境質量公報所必需的海洋環境監測資料;環保等部門應當向海洋與漁業部門提供與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有關的資料。第九條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實施防治赤潮災害應急預案,做好防治工作。

沿海縣級以上海洋與漁業部門應當加強赤潮監測、監視、預警、預報和信息發布;發生赤潮時,應當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並逐級上報省海洋與漁業部門。

單位和個人發現赤潮時,應當及時向當地海洋與漁業部門報告。第十條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制定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發生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時,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應急預案,採取措施,消除或者減輕污染危害。

海洋環境污染事故危及人體健康和海洋生物資源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有關情況向可能受到污染損害的單位和公眾通報或者公告。第十一條具有特殊地理條件、生態系統、生物與非生物資源及海洋開發利用特殊需要的區域,可以劃定為海洋特別保護區。

海洋特別保護區的選劃、建設和管理,由省海洋與漁業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製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㈦ 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防治污染損害,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自治區管轄海域內從事航行、勘探、開發、工程建設、生產、旅遊、科學研究以及其他活動,或者在沿海陸域內從事影響海洋環境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在本自治區管轄海域以外,造成本自治區管轄海域污染和海洋生態環境破壞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和本條例執行。第三條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保護體系、防災減災和污染防治能力建設,及時解決海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將海洋環境保護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列入環境保護目標考核體系,並將海洋環境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四條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統一監督管理的部門,應當對本級人民政府管轄海域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指導、協調和監督,並負責防治本行政區域內陸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對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級人民政府管轄海域的海洋環境監督管理,組織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評價和科學研究,負責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和海洋傾倒廢棄物對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作。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林業、水行政等行政主管部門和海事管理機構,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履行海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第五條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鼓勵、支持海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產;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以及舉報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的行為,鼓勵社會投資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海洋環境監督管理第六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等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重點海域區域性海洋環境保護規劃、自治區海洋功能區劃,編制自治區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和公布後實施。

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包括海洋環境保護目標、主要任務、主要措施、海洋環境污染應急能力建設、重點海域、海洋生態建設項目安排以及對自治區有關部門和沿海設區的市、縣的要求等內容。

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應當與環境保護規劃以及有關沿海開發規劃等相銜接。第七條沿海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漁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和海事管理機構,根據自治區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海洋環境保護實施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和公布後實施,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海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八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環境保護、標准化等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自治區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和經濟技術條件,對國家海洋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擬定自治區海洋環境質量標准,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和公布後實施。第九條沿海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海洋自然災害和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預警聯動機制。

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海洋環境監測網路,加強對海洋自然災害和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監測、監視、預警、預報以及信息管理工作,建立海洋環境監測、監視資料共享機制,並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海洋環境質量標准、環境監測、監視標准及規范,定期對所管轄海域的海洋環境質量作出評價並報告本級人民政府。

依法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分別負責各自所轄水域海洋環境的監測、監視。第十條海洋環境質量評價內容包括海洋化學、海洋生物與生態以及近岸海洋環境狀況、主要入海河口和排污口污染物排放等基本情況。第十一條沿海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向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編制環境質量公報所需的海洋環境監測資料。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同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供與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有關的資料。

㈧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2015)

一、將第三十二條修改為:「嚴格控制向海域傾倒廢棄物。確需傾倒的,應當向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申領傾廢許可證,接受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二、將第三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之前,應當徵求海洋、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刪去第四款。三、將第四十七條第二款修改為:「違反《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本條例規定進行工程建設、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以及污染事故對漁業資源、海洋生態、海洋保護區造成破壞,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法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向責任人提出損害賠償要求,所得賠償應當全部用於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四、將第四十八條第四項、第五項修改為:「(四)海洋工程的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未轉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海岸、海洋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批准、核准前未依法徵求有關部門意見的;
「(五)違反規定批准、核准環境影響報告書的」。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正,重新公布。

㈨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適用本條例。第三條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第五條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根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需要,組織編制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規劃,報國務院批准後公布實施。
沿海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務院批準的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規劃,並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組織編制相應的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規劃。第六條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沿海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反應機制,並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預案。第七條海事管理機構應當根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需要,會同海洋主管部門建立健全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監測、監視機制,加強對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監測、監視。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應當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第二章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一般規定第十條船舶的結構、設備、器材應當符合國家有關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技術規范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要求。
船舶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要求,取得並隨船攜帶相應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證書、文書。第十一條中國籍船舶的所有人、經營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按照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規定,建立健全安全營運和防治船舶污染管理體系。
海事管理機構應當對安全營運和防治船舶污染管理體系進行審核,審核合格的,發給符合證明和相應的船舶安全管理證書。第十二條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的單位應當配備與其裝卸貨物種類和吞吐能力或者修造船舶能力相適應的污染監視設施和污染物接收設施,並使其處於良好狀態。第十三條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作業活動的單位應當制定有關安全營運和防治污染的管理制度,按照國家有關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規范和標准,配備相應的防治污染設備和器材。
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從事船舶修造、打撈、拆解等作業活動的單位,應當定期檢查、維護配備的防治污染設備和器材,確保防治污染設備和器材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要求。第十四條船舶所有人、經營人或者管理人應當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應急預案,並報海事管理機構批准。
港口、碼頭、裝卸站的經營人以及有關作業單位應當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的應急預案,並報海事管理機構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船舶、港口、碼頭、裝卸站以及其他有關作業單位應當按照應急預案,定期組織演練,並做好相應記錄。第三章船舶污染物的排放和接收第十五條船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向海洋排放的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質污水、廢氣等污染物以及壓載水,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以及相關標準的要求。
船舶應當將不符合前款規定的排放要求的污染物排入港口接收設施或者由船舶污染物接收單位接收。
船舶不得向依法劃定的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濱風景名勝區、重要漁業水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海域排放船舶污染物。第十六條船舶處置污染物,應當在相應的記錄簿內如實記錄。
船舶應當將使用完畢的船舶垃圾記錄簿在船舶上保留2年;將使用完畢的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質污水記錄簿在船舶上保留3年。第十七條船舶污染物接收單位從事船舶垃圾、殘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有害物質污水接收作業,應當編製作業方案,遵守相關操作規程,並採取必要的防污染措施。船舶污染物接收單位應當將船舶污染物接收情況按照規定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

㈩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的具體內容

本條例所稱陸地污染源(簡稱陸源),是指從陸地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場所、設施等。
本條例所稱陸源污染物是指由前款陸源排放的污染物。 禁止在岸灘擅自堆放、棄置和處理固體廢棄物。確需臨時堆放、處理固體廢棄物的,必須按照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審批程序,提出書面申請。其主要內容包括:
(一)申請單位的名稱、地址;
(二)堆放、處理的地點和佔地面積;
(三)固體廢棄物的種類、成分,年堆放量、處理量,積存堆放、處理的總量和堆放高度;
(四)固體廢棄物堆放、處理的期限,最終處置方式;
(五)堆放、處理固體廢棄物可能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損害;
(六)防止堆放、處理固體廢棄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的技術和措施;
(七)審批機關認為需要說明的其他事項。
現有的固體廢棄物臨時堆放、處理場地,未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補辦審批手續。 被批准設置廢棄物堆放場、處理場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建造防護堤和防滲漏、防揚塵等設施,經批准設置廢棄物堆放場、處理場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使用。
在批准使用的廢棄物堆放場、處理場內,不得擅自堆放、棄置未經批準的其他種類的廢棄物。不得露天堆放含劇毒、放射性、易溶解和易揮發性物質的廢棄物;非露天堆放上述廢棄物,不得作為最終處置方式。 禁止在岸灘採用不正當的稀釋、滲透方式排放有毒、有害廢水。
第十四條 禁止向海域排放含高、中放射性物質的廢水。向海域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質的廢水,必須執行國家有關放射防護的規定和標准。 沿海相鄰或者相向地區向同一海域排放陸源污染物的,由有關地方人民政
府協商制定共同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的措施。 一切單位和個人造成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事故時,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並在事故發生後四十八小時內,向當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作出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類型和排放污染物的數量、經濟損失、人員受害等情況的初步報告,並抄送有關部門。事故查清後,應當向當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作出書面報告,並附有關證明文件。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接到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事故的初步報告
後,應當立即會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消除或者減輕污染,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或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授權的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違反本條例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罰款:
(一)拒報或者謊報排污申報登記事項的;
(二)拒絕、阻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中弄虛作假的。 違反本條例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以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經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和原批准部門批准,擅自改變污染物排放的種類、增加污染物排放的數量、濃度或者拆除、閑置污染物處理設施的;
(二)在本條例第八條第一款規定的區域內興建排污口的。 違反本條例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以一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處以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在岸灘採用不正當的稀釋、滲透方式排放有毒、有害廢水的;
(二)向海域排放含高、中放射性物質的廢水的;
(三)向海域排放油類、酸液、鹼液和毒液的;
(四)向岸灘棄置失效或者禁用的葯物和葯具的;
(五)向海域排放含油廢水、含病原體廢水、含熱廢水、含低放射性物質廢水、含有害重金屬廢水和其他工業廢水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和有關規定或者將處理後的殘渣棄置入海的;
(六)未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擅自在岸灘堆放、棄置和處理廢棄物或者在廢棄物堆放場、處理場內,擅自堆放、處理未經批準的其他種類的廢棄物或者露天堆放含劇毒、放射性、易溶解和易揮發性物質的廢棄物的。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本條例自一九九O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