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規章制度
『壹』 院感制度包括哪些
一、做好感控工作是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底線要求,是醫療機構開展診療活動中必須履行的基本職責。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敏感性,提高政治站位,樹立底線意識,重視並做好感控工作。要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及技術標准,採取有力有效措施,提高感染性疾病診療防控能力,預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傳播,杜絕醫源性感染發生,防範化解感染暴發風險,以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加強感控管理,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二、強化責任意識,落實感控制度要求
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履行主體責任,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是感控工作的第一責任人。醫療機構要切實發揮本機構感控委員會的作用,明確感控管理部門、醫務、葯學、護理、臨床檢驗以及各臨床科室的職責分工,壓實部門責任,並建立多學科、多部門協作機制,形成合力共同開展感控工作。要認真學習貫徹《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基本制度(試行)》(見附件),根據本機構實際情況,細化具體制度措施,加強全過程管理。醫療機構要加強感控人才隊伍建設,確保感控專(兼)職人員配備充足,感控隊伍專業結構合理,健全感控人員職業發展路徑和激勵機制,加大投入傾斜力度,保持感控隊伍的穩定性。
三、突出工作重點,做好重點科室感控工作
對感染性疾病病例較多,易發生人間傳播,特別是易發生醫源性感染的科室,要重點關注並加強管理。尤其要針對新生兒病房、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重症醫學科、器官(骨髓)移植病房、血液透析中心(室)、感染性疾病科、手術室、產房、急診科、口腔科、介入手術室、輸血科、內鏡室、消毒供應中心等重點部門和科室的特點,制訂並落實具體防控措施。重點科室要指定專人負責本科室感控工作,明確其崗位責任,統一接受感控管理部門業務指導,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四、開展主動監測,及時評估,降低潛在感染風險
建立完善國家級、省級、醫療機構三級感染監測控制體系,逐步實現全國范圍內醫療機構感染前瞻性目標監測。醫療機構要加強對重點科室的主動監測,對侵入性操作環節(例如手術治療、中心靜脈插管、留置導尿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透析治療、內鏡操作等)實現全覆蓋。通過主動監測,及時發現感染散發病例、感染聚集性病例和感染暴發,持續改進感控工作。醫療機構要定期開展感控風險因素科學評估,明確影響本機構感控的主要風險因素和優先干預次序。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合理設定或調整干預目標和策略。採取基於循證證據的干預措施,進行科學防控,避免防控過度和防控不足。建立並實施基於風險評估結果開展感染高危人群篩查的工作機制。醫療機構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感染監測評估工作。
『貳』 泰州市傳染病防治衛生監督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預防、控制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下列單位、場所(以下統稱應當接受傳染病防治衛生監督管理的單位、場所)的傳染病防治衛生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一)醫療衛生機構;
(二)公共場所;
(三)生活飲用水供水單位;
(四)學校;
(五)校外培訓機構;
(六)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責任單位;
(七)餐具、飲具和公用紡織品集中消毒服務單位(以下統稱消毒服務單位)。第三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保障傳染病防治監督管理經費。
市、縣級市(區)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傳染病防治衛生監督管理。
市場監督管理、生態環境、教育、住房和城鄉建設、商務、文化廣電和旅遊等其他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傳染病防治工作。第四條應當接受傳染病防治衛生監督管理的單位、場所對本單位、場所的傳染病防治工作負責,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場所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第五條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應當接受傳染病防治衛生監督管理的單位、場所,應當根據法律法規規定,按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機構要求,落實傳染病預防、控制等緊急應對措施。第二章醫療衛生機構第六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嚴格執行醫療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相關制度、規范、標准等,做好傳染病防治工作,防止傳染病的醫源性感染和醫院感染。第七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根據本單位開展的醫療服務項目,建立並落實相應的預防接種、傳染病疫情報告、傳染病疫情控制、消毒隔離、醫療廢物處置、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等傳染病防治規章制度。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每年對工作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相關制度、規范、標准等的培訓。第八條醫療衛生機構的建築設計、診療區域空間布局、設備設施、人員配備和診療流程等,應當符合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標准和傳染病防治要求。第九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並落實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當設立感染性疾病科,負責本醫療機構傳染病的預檢分診工作。未設立感染性疾病科的醫療機構應當設立傳染病分診點。感染性疾病科和傳染病分診點應當標識明確,相對獨立,通風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離條件和必要的檢查治療設備、葯品和防護用品,並且規范設置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隔離控制場所。
在有權機構發布特定傳染病預警信息後,或者按照當地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的要求,醫療機構應當加強特定傳染病的預檢、分診工作。第十條醫師在接診過程中,應當注意詢問病人有關的流行病學史、職業史,結合病人的主訴、病史、症狀、體征和相關檢查等對就診的病人進行傳染病的預檢。
經預檢為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應當將病人分診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診點就診,同時對接診處採取必要的消毒措施。第十一條醫療機構不具備傳染病救治能力時,應當及時將病人轉診到具備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診療,並將病歷資料復印件轉至相應的醫療機構。
負責患者接送、轉運的車輛,應當按照相關要求做好消毒工作。第三章公共場所、生活飲用水第十二條公共場所經營者和生活飲用水供水單位應當建立衛生管理制度,制訂傳染病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或者方案,開展傳染病防控知識教育和培訓。第十三條公共場所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從業人員和生活飲用水供水單位直接從事供水、管水的人員應當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證明後方可上崗。
公共場所經營者和生活飲用水供水單位應當對工作人員開展每日健康監測,有發熱、腹瀉等病症以及手部創傷或者感染的人員,應當暫停工作。第十四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保持公共場所空氣流通,室內空氣質量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公共場所經營者提供給顧客使用的生活飲用水應當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要求。游泳場(館)和公共浴室水質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公共場所經營者提供給顧客使用的用品用具應當保證衛生安全,可以反復使用的用品用具應當一客一換,按照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潔。禁止重復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根據經營規模、項目設置清洗、消毒、保潔、盥洗等設施設備和公共衛生間,建立衛生設施設備維護制度,定期檢查衛生設施設備,確保其正常運行。
『叄』 2021年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
《2021年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的目的是完善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並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認真督導規章制度落實情況。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保證醫療安全。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於潛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廣義地講,醫院感染的對象包括住院病人、醫院工作人員、門急診就診病人、探視者和病人家屬等,這些人在醫院的區域里獲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稱為醫院感染,但由於就診病人、探視者和病人家屬在醫院的時間短暫,獲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復雜,常難以確定感染是否來自醫院,故實際上醫院感染的對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醫院工作人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條 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類傳染病以及依法確定採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的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的;
(二)拒絕按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出的衛生要求,對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場所和物品進行消毒處理的;
(三)准許或者縱容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從事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的;
(四)出售、運輸疫區中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或者可能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物品,未進行消毒處理的;
(五)拒絕執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甲類傳染病的范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確定。
『肆』 發熱門診與感染性疾病科室醫務人員的防護級別為
發熱門診與感染性疾病科室醫務人員的防護級別為一級防護。
1、一級防護:適用於發熱、門、急診醫務人員。
2、二級防護:適用於進入疑似和確診患者留觀室、隔離病區(房)醫務人員;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患者使用過物品等醫務人員;轉運患者醫務人員和司機。
3、三級防護:適用於為實施可引發氣溶膠操作醫務人員。
(4)感染性疾病科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一級防護:嚴格執行手衛生。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黏膜的防護。
二級防護:嚴格遵守標准預防的原則。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進入隔離病房、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隔離衣或防護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三級防護:可引發氣溶膠的操作包括氣管內插管、霧化治療、誘發痰液的檢查、支氣管鏡、呼吸道痰液抽吸、氣管切口的護理、胸腔物理治療、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壓通氣、高頻震盪通氣、復甦操作、死後肺組織活檢等。
『伍』 傳染病管理辦法
《傳染病防治管理制度》
為認真貫徹實施《傳染病防治法》,保證疫情報告的及時性、准確性、完整性和傳染病的科學管理,特製定傳染病管理制度。
一、執行職務的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為傳染病責任報告人。
二、門診醫生診治病人,必須登記門診日誌,要求登記項目准確、完整、字體清楚。
三、責任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種染性非典肺炎以及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原攜帶者和疑似病人時,城鎮6小時內、農村於1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防疫站報告,並同時報出傳染病報告卡。發現乙類傳染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病人,城鎮12小時內,農村於24小時內、丙類傳染病24小時內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四、責任報告人發觀麻疹、白喉、百日咳、脊灰、流腦、乙腦、傷寒及副傷寒、鉤體、瘧疾、出血熱等我市重點管理的傳染病及疑似病人,以最快方式報告防疫站並配合檢診。
五、責任報告人填寫傳染病報告卡片應准確、完整、字體清楚,在規定時間內及時交醫院指定的疫情管理人員。
六、診治傳染病病人時,要按規定作好消毒、隔離措施。
七、疫情管理人員要按規定作好疫情的收集報告工作,每月一次傳染病漏報自查,做好門診日誌、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疫情旬報、傳染病花名冊、自查統計、獎懲情況等資料並存檔。
八、責任報告人、疫情管理人、醫院負責人不履行職責,違反以上規定,按《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陸』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診點應當採取幾級防護措施
根據《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
第八條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診點應當採取標准防護措施,按照規范嚴格消毒,並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處理醫療廢物。
標准防護如下:
主要是降低從醫院內已知或未知來源傳播微生物的危險性,感染來源包含所有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汗液除外)、以及不完整的皮膚和黏膜等。其主要措施如下:
⒈洗手
當可能接觸感染源時,為避免病原菌之散播及保護醫院中的所有成員,因此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洗手措施。照顧病人及准備病人用物前後、處理檢體後均需洗手。
⒉手套
當接觸感染源時,則需戴手套,處理完立即脫掉手套並洗手。
⒊隔離衣
有被感染源污染工作服之可能時穿著。原則上一個病人使用一件隔離衣,使用後,污染之隔離衣應立即脫掉並洗手。
⒋護目鏡
有被感染源濺污臉部之可能時配戴。
⒌用具及設備
受病人血液、體液等感染源污染之儀器設備,應以消毒劑徹底清潔;若只能單次使用之器具,使用後應丟棄勿重覆使用。
⒍環境清潔
定期且徹底做好環境清潔、消毒工作,尤其是病人單位及常接觸之表面,詳細內容請參照手冊第一章。
⒎針頭、注射器、尖銳物等需丟棄於抗針刺容器內,使用後之針頭盡量不回套,若必須回套則使用單手套針。
貳、傳播途徑為基準之防護(Transmission-basedPrecaution):
Ⅳ -5
根據《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
第二條 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當設立感染性疾病科,具體負責本醫療機構傳染病的分診工作,並對本醫療機構的傳染病預檢、分診工作進行組織管理。
沒有設立感染性疾病科的醫療機構應當設立傳染病分診點。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診點應當標識明確,相對獨立,通風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離條件和必要的防護用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防護措施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
『柒』 醫院疫情防控管理制度
法律分析:1、院傳染病防治管理實施醫院、科室、責任人三級管理制度,院部有一名主管院長負責傳染病疫情管理工作。
2、根據傳染病報告程序落實疫情報告責任,各科室必須明確職責,落實責任。根據規定認真做好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不得漏報、遲報、謊報、瞞報。
3、醫務科、感染性疾病科負責監督檢查傳染病疫情上報工作,實施每周小結,每月有總結。
4、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必須責令及時更正並根據情況實施處罰。
5、凡漏報、遲報,未造成傳染病疫情播散、暴發、流行者給予50元處罰,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情節嚴重者,根據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處理,科室主任負連帶責任。
6、對工作督導不力,檢查不及時造成漏報不能及時發現者,對責任科室(醫務科、感染性疾病科)及責任人給予100元罰款處理。
7、對累計漏報、遲報超過3例者,扣除責任人當月工資、資金,並通報全員,科室主任負連帶責任。
8、全年發現傳染病漏報超過5例者,扣除主管院長及醫務科責任人年終資金,並給予警告處分。
9、責任報告人、疫情管理人員、網路直報人員由於工作不負責任,出現重大傳染病誤報事故,扣除3個月工資、全年獎金,全院通報批評,給予記過處分;情節嚴重,造成嚴重後果者,按下崗處理,違反法規者依法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二條 國家對傳染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
第四條 各級政府領導傳染病防治工作,制定傳染病防治規劃,並組織實施。
第五條 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傳染病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各類衛生防疫機構按照專業分工承擔責任范圍內的傳染病監測管理工作。
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承擔責任范圍內的傳染病防治管理任務,並接受有關衛生防疫機構的業務指導。
軍隊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
『捌』 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
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如下:
1、醫療機構應當設立感染性疾病科或傳染病分診點,具備消毒隔離條件和必要的防護用品,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消毒和處理醫療廢物;
2、從事預檢、分診的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認真執行臨床技術操作規范、常規以及有關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醫師在接診過程中,應當按要求對病人進行傳染病的預檢,預檢為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應當將病人分診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診點就診,同時對接診處採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據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周期、流行趨勢和上級部門的要求,做好特定傳染病的預檢、分診工作,初步排除特定傳染病後,再到相應的普通科室就診;
5、對呼吸道等特殊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應當依法採取隔離或者控制傳播措施,並按照規定對病人的陪同人員和其他密切接觸人員採取醫學觀察及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6、不具備傳染病救治能力的,應當及時將病人轉診到具備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診療,並將病歷資料復印件轉至相應的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第二條 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當設立感染性疾病科,具體負責本醫療機構傳染病的分診工作,並對本醫療機構的傳染病預檢、分診工作進行組織管理。
沒有設立感染性疾病科的醫療機構應當設立傳染病分診點。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診點應當標識明確,相對獨立,通風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離條件和必要的防護用品。
第三條 醫療機構各科室的醫師在接診過程中,應當注意詢問病人有關的流行病學史、職業史,結合病人的主訴、病史、症狀和體征等對來診的病人進行傳染病的預檢。
經預檢為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應當將病人分診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診點就診,同時對接診處採取必要的消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