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徵信法規

徵信法規

發布時間: 2020-12-23 06:36:51

❶ 公民違反那些法定法規徵信會拉黑

各地政府的徵信平台標准規范不盡相同

❷ 商業銀行應如何有效貫徹徵信業法規和規章

加強徵信監管關鍵在於提高對商業銀行徵信監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

(一)要充分認識徵信監管是人民銀行履行徵信管理職能的集中體現

2003年國務院在人民銀行「三定」方案中正式賦予人民銀行徵信管理的職責。2009年和2011年在國務院法制辦發布的兩次《徵信管理條例》(意見徵求稿)中也明確提出: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徵信機構及其業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人民銀行作為徵信監管部門,通過監管手段規范商業銀行徵信業務是有效履行職能的需要。

(二)要充分認識徵信監管是維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的客觀需求

徵信系統中收集了企業和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基本信息、信貸信息及稅收、公積金、行政處罰、獎勵等非銀行信息,這些信息涉及企業及個人隱私,需要在信息披露和保護隱私之間保持一種平衡,保證商業銀行「有條件」地採集、保存、使用徵信數據。此外,在徵信數據的採集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錯誤信息,及時糾正錯誤信息也是維護信息主體合法利益的內容。為了保護企業和個人的合法權益,防止企業及個人信息不被濫用,保障被徵信人的知情、異議和糾錯等權力,需要人民銀行實施徵信監管,維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

(三)要充分認識徵信監管是信貸徵信業健康發展的保障

信貸徵信業的主要載體是兩大徵信系統,而商業銀行是徵信系統中最大的信息提供方和信息應用方。商業銀行通過查詢徵信系統,核實借款人的信用狀況,防範金融風險。同時將信貸信息錄入相關資料庫,完善徵信系統,在大量的徵信信息中,銀行貸款記錄佔了90%以上。當前,商業銀行在行業自律上有所欠缺,具體表現為:內部制度建設不完善、崗位責任落實不到位、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權益保護意識不強。這些現象導致徵信系統數據不準、信息主體利益受到侵害,阻礙了徵信系統正常功能的發揮,影響信貸徵信業的正常發展。因此需要加強對商業銀行徵信的監管,保證徵信系統的公信力,推動信貸徵信業的健康發展。

(四)從當前徵信工作實際出發,建議採取措施提高對商業銀行的徵信監管水平

1.完善徵信制度。規章制度是對商業銀行實施監管的基礎,由於徵信立法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程序,即便《條例》出台,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把徵信工作過程中各方面的關系理順。因此我們要提前考慮,根據實際需要完善相關制度,研究制定企業徵信系統的相關管理辦法,修改和完善現有的《個人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對信用信息採集、查詢使用、異議處理、安全管理及違規處罰作出明確規定,改善現在對商業銀行,提高對商業銀行徵信管理的規范化和程序化,為正常開展徵信監管提供保障。

❸ 徵信管理條例法律效力高於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頒布單位】 最高人民法院 【發文字型大小】 法釋〔2011〕17號 【頒布時間】 2011-7-29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10年12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05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為正確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行政審判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下列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向行政機關申請獲取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拒絕提供或者逾期不予答復的; (二)認為行政機關提供的政府信息不符合其在申請中要求的內容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適當形式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主動公開或者依他人申請公開政府信息侵犯其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 (四)認為行政機關提供的與其自身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不準確,要求該行政機關予以更正,該行政機關拒絕更正、逾期不予答復或者不予轉送有權機關處理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政府信息公開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可以一並或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因申請內容不明確,行政機關要求申請人作出更改、補充且對申請人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告知行為; (二)要求行政機關提供政府公報、報紙、雜志、書籍等公開出版物,行政機關予以拒絕的; (三)要求行政機關為其製作、搜集政府信息,或者對若干政府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加工,行政機關予以拒絕的; (四)行政程序中的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以政府信息公開名義申請查閱案卷材料,行政機關告知其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的。 第三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主動公開政府信息義務,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告知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對行政機關的答復或者逾期不予答復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門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以作出答復的機關為被告;逾期未作出答復的,以受理申請的機關為被告。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主動公開政府信息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以公開該政府信息的機關為被告。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公開政府信息的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以該組織為被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以在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上署名的機關為被告: (一)政府信息公開與否的答復依法報經有權機關批準的; (二)政府信息是否可以公開系由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確定的; (三)行政機關在公開政府信息前與有關行政機關進行溝通、確認的。 第五條 被告拒絕向原告提供政府信息的,應當對拒絕的根據以及履行法定告知和說明理由義務的情況舉證。 因公共利益決定公開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政府信息的,被告應當對認定公共利益以及不公開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理由進行舉證和說明。 被告拒絕更正與原告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的,應當對拒絕的理由進行舉證和說明。 被告能夠證明政府信息涉及國家秘密,請求在訴訟中不予提交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被告主張政府信息不存在,原告能夠提供該政府信息系由被告製作或者保存的相關線索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 被告以政府信息與申請人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無關為由不予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原告對特殊需要事由作出說明。 原告起訴被告拒絕更正政府信息記錄的,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過更正申請以及政府信息與其自身相關且記錄不準確的事實根據。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應當視情採取適當的審理方式,以避免泄露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政府信息。 第七條 政府信息由被告的檔案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保管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 政府信息已經移交各級國家檔案館的,依照有關檔案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八條 政府信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不予公開范圍。 政府信息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但權利人同意公開,或者不公開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第九條 被告對依法應當公開的政府信息拒絕或者部分拒絕公開的,人民法院應當撤銷或者部分撤銷被訴不予公開決定,並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公開。尚需被告調查、裁量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重新答復。 被告提供的政府信息不符合申請人要求的內容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適當形式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按照申請人要求的內容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適當形式提供。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不予公開的政府信息內容可以作區分處理的,應當判決被告限期公開可以公開的內容。 被告依法應當更正而不更正與原告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更正。尚需被告調查、裁量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重新答復。被告無權更正的,判決其轉送有權更正的行政機關處理。 第十條 被告對原告要求公開或者更正政府信息的申請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答復。原告一並請求判決被告公開或者更正政府信息且理由成立的,參照第九條的規定處理。 第十一條 被告公開政府信息涉及原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且不存在公共利益等法定事由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確認公開政府信息的行為違法,並可以責令被告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害的,根據原告請求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政府信息尚未公開的,應當判決行政機關不得公開。 訴訟期間,原告申請停止公開涉及其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公開該政府信息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公開不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裁定暫時停止公開。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已經履行法定告知或者說明理由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一)不屬於政府信息、政府信息不存在、依法屬於不予公開范圍或者依法不屬於被告公開的; (二)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已經向公眾公開,被告已經告知申請人獲取該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徑的; (三)起訴被告逾期不予答復,理由不成立的; (四)以政府信息侵犯其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為由反對公開,理由不成立的; (五)要求被告更正與其自身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理由不成立的; (六)不能合理說明申請獲取政府信息系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且被告據此不予提供的; (七)無法按照申請人要求的形式提供政府信息,且被告已通過安排申請人查閱相關資料、提供復製件或者其他適當形式提供的; (八)其他應當判決駁回訴訟請求的情形。 第十三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釋及規范性文件,凡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按本規定執行。 (http://bbs.dqdail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7829)

❹ 現在國家有哪些規范個人誠信徵信的法律

2002年國家正式出台來《徵信管理條例源(草案)》,其主要內容是對「誰來徵信、如何徵信、誰來監督、法律責任」等有關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進一步規范了我國的信用徵信市場及行為。2005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對個人信息的採集、保存及使用等方面進行了規范,規定了授權查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查詢記錄、違規處罰等措施,嚴格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這也標志著我國個人信用徵信行業走上了法律正軌。此外,廣東、江蘇、湖南、浙江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為了規范個人信用徵信市場及行為,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也紛紛出台了相應的信用法律法規,在規范個人信用徵信行為問題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深圳市個人信用徵信及信用評級管理辦法》、《上海市個人信用徵信管理試行辦法》、《江蘇省個人信用徵信管理暫行辦法》等)。

❺ 法律規定哪些情況下可不經本人查詢信用記錄

徵信機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徵信業務,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徵信業務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並對外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分、信用評級等的業務活動。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收集、整理、保存與履行職責相關的信用信息,或對外提供本單位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依法應當公開的信息的活動除外。 本條例所稱的徵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從事前款規定的徵信業務的法人。 本條例所稱的信用信息是指能夠反映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信用狀況的信息,包括: (一)基本信息,即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身份識別、職業和居住地址等信息; (二)信用交易信息,即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貸款、使用貸記卡或准貸記卡、賒銷、擔保、合同履行等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的與信用有關的交易記錄; (三)其他信息,即與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信用狀況密切相關的行政處罰信息、法院強制執行信息、企業環境保護信息等社會公共信息。
第三條
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徵信機構及其業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派出機構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授權范圍內,履行監督管理職責。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徵信機構有關業務接受其他監管部門監督管理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條
國家依法保障徵信市場的健康發展,對從事個人徵信業務和從事法人及其他組織徵信業務實行區別管理。

❻ 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業務的法規條文

第四條 個人可到徵信中心或當地的查詢機構申請查詢本人的信用報告或代理他人查詢信用報告。
第五條 申請查詢本人的信用報告時應提供以下材料:
(一)本人有效身份證件的原件及復印件,並留有效身份證件復印件備查。
(二)如實填寫《個人信用報告本人查詢申請表》(見附表1)。
第六條 代理他人提交查詢申請時應提供以下材料:
(一)委託人和代理人有效身份證件原件及復印件,並留有效身份證件復印件備查;
(二)委託人授權查詢委託書;
(三)代理人如實填寫《個人信用報告本人查詢申請表》。
第七條 縣級以上(含縣級)司法機關和其他依據法律規定有查詢許可權的行政管理部門(以下合稱司法部門)可到當地的查詢機構申請查詢相關涉案人員的信用報告。申請司法查詢時應提交下列資料:
(一)司法部門簽發的個人信用報告協查函或介紹信(包含情況說明和查詢原因,被查詢人的姓名、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二)申請司法查詢的經辦人員的工作證件原件及復印件;
(三)申請司法查詢的經辦人員應如實填寫《個人信用報告司法查詢申請表》(見附表2)。
第八條 接到查詢申請後,查詢機構應根據第五、六、七條的規定對申請人(指本人、代理人或司法部門經辦人員)提供的資料當場進行審核。
第九條 對於現場受理的查詢申請,已開通查詢終端的查詢機構應當場進行查詢,並列印查詢結果交申請人簽收。
第十條 未開通查詢終端的查詢機構應將現場受理的查詢申請登記到《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申請登記表》(見附表3,下稱申請登記表)中,並在當日下班前通過專用電子郵箱把申請登記表發送至徵信中心。
第十一條 對於各地查詢機構轉交的查詢申請,徵信中心應在2個工作日內予以處理,並通過專用電子郵箱將查詢結果返給各地查詢機構。
第十二條 未開通查詢終端的查詢機構接收到徵信中心返回的查詢結果後,應在2個工作日內按照事先約定的接收方式將查詢結果反饋給申請人。申請人可以事先約定的接收方式包括:
(一)現場領取,申請人在約定日期內到當初提交申請的查詢機構領取查詢結果。
現場領取查詢結果時,申請人要出示有效身份證件和查詢申請表,並在申請表接收人處簽字。
本人直接提交查詢申請的,不能委託其他人領取。委託他人提交查詢申請的,只能由委託人或代理人前往領取。
(二)電子郵件或郵寄,查詢機構在約定日期內發出電子郵件或特快專遞。
申請人應事先在申請表上註明電子郵箱或詳細通訊地址。郵寄的費用由申請人承擔。
第十三條 在信用報告查詢收費的相關管理制度出台以前,查詢部門提供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時暫不收費。 第十四條 各查詢機構必須安排專人負責受理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明確崗位職責及A、B角,並將A、B角配備情況報徵信中心備案。
第十五條 徵信中心負責統一創建和管理各查詢機構的查詢用戶。
第十六條 各查詢機構的查詢人員發生變動時,應書面通知徵信中心的用戶管理員停用原查詢人員使用的查詢用戶,並申請新的查詢用戶。
各查詢機構申請新的查詢用戶時,應填寫《徵信中心查詢用戶申請表》(見附表4)。
第十七條 各用戶要專人專用,不得私自轉給他人使用,更不能設置「公共用戶」。
第十八條 各用戶必須妥善保管自己的密碼,第一次登錄系統後必須立即更改密碼,至少每個月更改一次自己的密碼,密碼要符合復雜性規定。
第十九條 各用戶必須為工作中知悉的個人信用信息保密,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及《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篡改、毀損、泄露或非法使用個人信用信息,不得與自然人、法人、其它組織惡意串通,提供虛假信用報告。
第二十條 各用戶離開操作台時,必須退出系統。 第二十一條 查詢機構要對所有查詢相關的紙質和電子檔案資料整理歸檔。檔案資料按照一事一檔,編號管理的原則進行。檔案資料包括查詢申請人提供的查詢申請書、有效身份證件復印件、委託人授權委託書、司法部門簽發的個人信用報告協查函或介紹信、查詢申請登記表等。
第二十二條 查詢機構要安排專門的檔案櫃存放信用報告查詢的相關檔案,並做好對檔案存放地的防火、防潮、防蟲、防鼠等「八防」安全措施。
第二十三條 檔案資料的借閱應當嚴格限定范圍,無查詢機構主管的審批,任何人不得擅自查詢、借閱和復制檔案資料。
第二十四條 查詢機構要按業務檔案管理規定對檔案資料(包括相關文件)進行管理。
第二十五條 信用報告查詢相關檔案資料保管期限為三年,到期可對檔案資料進行銷毀。對檔案資料的銷毀要遵照《中國人民銀行檔案管理規定》(銀辦發[2004]259號)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章 監督檢查及責任追究
第二十六條 查詢機構應定期開展自查;各徵信分中心要對轄內查詢機構的執行情況開展定期或不定期檢查。
第二十七條 有違反本規程及其他相關規定的行為,造成個人信用信息被泄露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第六章 附 則
第二十八條 本規程解釋權屬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
第二十九條 本規程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1、個人信用報告本人查詢申請表
2、個人信用報告司法查詢申請表
3、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申請登記表
4、徵信中心查詢用戶申請表
個人信用報告本人查詢申請表
編號: 信用報告編號:
申請信息(必填)
申請人姓名 證件類型 證件號碼
出生日期 性別 戶籍地址
手機號碼 固定電話 電子郵箱
學歷 □研究生及以上 □本科 □大專 □技術學校 □高中 □初中及以下
學位 □名譽博士 □博士 □碩士 □學士 □其他
婚姻狀況 □未婚 □已婚 □喪偶 □離婚
單位名稱 單位地址及郵編
職務 □高級領導 □中級領導 □一般員工 □其他
住宅地址及郵編
查詢原因(請選擇): □ 了解本人信用記錄 □ 申請信用卡被拒,需查詢
□ 異議申請需要 □ 為他人擔保被拒,需查詢
□ 申請貸款被拒,需查詢 □ 其它原因,請註明:
領取方式(請選擇):
□當場領取
□於______日內到查詢機構領取
□電子郵件 電子郵箱_____________________
□郵寄 通訊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郵編_______
代理人信息
代理人姓名 證件類型 證件號碼
手機號碼 固定電話 電子郵箱
申請人或代理人簽名
申請人或代理人(簽字): 領取人(簽字): 領取日期: 年 月 日
以下由查詢機構工作人員填寫
查詢機構 查詢機構聯系人
查詢機構聯系電話 查詢機構電子郵箱
查詢機構地址及郵編
受理人(簽字): 受理日期: 年 月 日
註:此表一式兩聯,查詢機構和查詢申請人分別保存,並作為查詢申請人領取信用報告的憑證。
個人信用報告司法查詢申請表
編號: 信用報告編號:
以下由查詢申請單位填寫(必填)
查詢申請
單位名稱 聯系電話
經辦人員 經辦人員
工作證號碼
協助查詢函或介紹信字型大小
被查詢人姓名、證件類型、證件號碼:
查詢用途:
領取人(簽字): 領取日期: 年 月 日
以下由查詢機構工作人員填寫
查詢機構 查詢機構聯系人
查詢機構聯系電話 查詢機構電子郵箱
查詢機構地址及郵編
受理人(簽字): 受理日期: 年 月 日
備註:
註:此表一式兩聯,查詢機構和查詢申請單位分別保存,並作為查詢申請單位領取信用報告的憑證。
個人信用信息查詢申請登記表
接收機構:
接收機構聯系人、電話:
查詢申請表編號 日期 被查詢人姓名 被查詢人有效證件類型 被查詢人證件號碼 查詢申請人聯系方式 查詢原因 備注
註:此表在尚未開通查詢用戶的查詢機構上傳查詢申請時使用
附表4
徵信中心查詢用戶申請表
機構名稱:(蓋章)
用戶名 用戶姓名 所屬部門 聯系電話 通訊地址 郵編 備注
填表人: 年 月 日

❼ 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多久上傳一次,是否有法律法規時間規定

人民銀行規定,各發抄卡銀行都需將客戶的消費及還款記錄定期上傳,不可篡改。銀行也不會對您的使用記錄做出任何不良的評價,只是如實的反饋您的歷史使用記
錄,不加任何主觀判斷。若您後續辦理貸款業務,放貸行會綜合參考您的信用記錄,並不僅針對某段時間,若能堅持保持良好的消費和還款記錄,則會不斷增加您的信用度。
信用卡還款信息會被央行徵信系統滾動記錄24個月,也就是信用卡逾期還款產生的不良信用記錄會在徵信系統里保存兩年。如果用卡終止,對應的記錄也不再滾
動,而是長時間保存下來。因此,信用卡發生逾期還款後,最好不要還清欠款後立即注銷信用卡,而應該堅持再用卡兩年以上,且保持期間的信用良好,這樣就能靠
滾動記錄把不良記錄從徵信系統里去掉。
《徵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

❽ 徵信業的發展與監管內容,不同國家徵信業發展的模式以及使用的法律法規

我在為你說的徵信業的發展與監管內容不同,國家徵信業發展的模式以及使用的法律規范都是不同的。但是目的都是一個。

❾ 我國首部徵信業法規是

《徵信業管理條例》2002年國務院頒布。

❿ 徵信業務管理條例規定哪些情況可以

徵信管理條例(Drafts the letter act of administration ;Credit Regulations)是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為了進一步增強徵信管理條例立法專工作的透明屬度,提高該條例的立法質量,於2009年10月13日全文公布的法律法規,並於2012年12月26日國務院第228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條例具體內容:http://ke..com/link?url=q4wB39ZMJ_3oh_V-R-_b2bW0TW5aZlpHL9EP63JCuq

熱點內容
刑法犯罪錢 發布:2025-04-04 22:27:51 瀏覽:786
金塔司法局 發布:2025-04-04 22:20:55 瀏覽:219
惠陽法院領導 發布:2025-04-04 21:57:12 瀏覽:276
企業的消防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04 21:56:57 瀏覽:445
民事訴訟法的正確規則 發布:2025-04-04 21:55:39 瀏覽:29
法治陽光照我成長徵文 發布:2025-04-04 21:51:09 瀏覽:67
現代法治源頭 發布:2025-04-04 21:50:21 瀏覽:111
刑事訴訟法證據不足是哪一條 發布:2025-04-04 21:39:10 瀏覽:827
無罪的罪人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4-04 21:35:14 瀏覽:563
2015新婚姻法許多姑娘看完不想結婚了 發布:2025-04-04 21:32:24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