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規章制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評估本省政府規章的實施效果,規范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工作,提高制度建設質量,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以下簡稱立法後評估)是指政府規章實施後,根據其立法目的,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和程序,對政府規章的立法質量、實施績效、存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等進行跟蹤調查和分析評價,並提出評估意見的制度。
本規定所稱政府規章,包括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以及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第三條政府規章的制定機關應當加強對立法後評估工作的領導和監督,並提供必要的人員、經費等保障。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和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是政府規章的評估機關。
省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負責立法後評估的組織、指導和協調工作,並對重要的、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政府規章進行立法後評估。
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對其負責組織實施的政府規章進行立法後評估。第五條其他行政機關和有關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做好立法後評估工作。第六條評估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將立法後評估的部分事項或者全部事項委託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以下統稱受委託評估單位)進行。第七條立法後評估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公眾參與的原則,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標准。第二章工作與要求第八條與政府規章實施有關的行政機關應當按照評估機關的要求,提供與政府規章實施情況有關的材料和數據,協助做好立法後評估工作。第九條評估機關應當指導、監督受委託評估單位開展立法後評估工作。受委託評估單位在委託范圍內,以評估機關名義開展評估,不得將評估工作轉委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
受委託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熟悉行政立法、行政事務和掌握評估方法技術的人員;
(二)相關人員參與評估的時間能夠得到保障;
(三)具備開展評估工作的必要設備、設施。第十條開展立法後評估工作應當全面調查了解政府規章的實施情況,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收集、分析和評估相關資料,客觀全面地作出評估。
評估機關、受委託評估單位不得預設評估結論,不得按照評估機關和工作人員的偏好取捨信息資料。第十一條立法後評估工作的方案、程序和報告,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應當向社會公開。
評估機關應當在其門戶網站上設立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專欄,登載被評估規章全文和評估情況等信息,並開設公眾意見反饋專欄,方便公眾發表意見。第十二條參加評估工作的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評估工作中涉及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予以保密。第十三條開展立法後評估工作應當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立法後評估的權利。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信函、電報、傳真和電子郵件、網上提意見等方式,向評估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第十四條有關行政機關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收集有關政府立法和行政執法的信息資料,及時進行分類整理,逐步建立健全評估信息收集系統,為開展立法後評估工作積累資料。第三章范圍與標准第十五條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應當制定年度計劃。評估計劃由政府法制機構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十六條立法後評估主要對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大影響的政府規章進行評估。
政府規章實施滿3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進行立法後評估:
(一)擬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的;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政府規章提出較多意見的;
(三)同級政府法制機構認為有必要進行立法後評估的。
根據上位法需要進行修改或者有緊急情況需要進行修改的政府規章,可以不進行立法後評估。第十七條立法後評估可以根據政府規章的具體情況,對其全部內容進行整體評估,或者對其主要內容進行部分評估。
評估機關應當重點對政府規章有關機構職責、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徵用、行政救助、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賠償、行政補償等事項進行評估。
② 廣東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 是對還是錯
是錯誤的,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設定關於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
③ 勞動部發表的規章與廣東省政府發布的政府規章,誰的法律效力更高。
採納我這個吧:
1、根據法律理論來說: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打架,由國務院裁定適用誰的。
2、在實踐中你這樣認定就好了:勞動案子有幾個可以去到國務院或最高院?都是在地方解決了,二審一般也就到中院,所以在廣東你直接使用廣東省政府的規章就一點錯都沒有,你覺得覺得的政府部門、法院會不執行自己地方制定的規定而去執行上面的規定嗎?山高皇帝遠的,誰管勞動部的規定呀。
④ 行政規章是由誰制定的
行政規章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說法。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和國務院的決定,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和發布的調整本部門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並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范性文件。
地方政府規章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和廣東省東莞市和中山市、甘肅省嘉峪關市、海南省三沙市等四個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法律依據】
《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第十條 國務院部門內設機構或者其他機構認為需要制定部門規章的,應當向該部門報請立項。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或者下級人民政府認為需要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應當向該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報請立項。
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向社會公開徵集規章制定項目建議。
⑤ 廣東省政府規章清理工作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完善政府規章清理工作機制,推動政府規章清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維護法制統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省省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清理工作,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政府規章清理,是指根據法律、法規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政府規章進行系統分析,確定其是否保留、修改、廢止或者宣布失效的政府規章管理工作制度。第三條政府規章的制定機關應當加強對政府規章清理工作的領導和監督,並提供必要的人員、經費等保障。第四條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較大的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中直駐粵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統稱制定機關的規章實施部門)對其負責組織實施的政府規章進行初步清理,提出清理意見。由兩個以上部門共同實施的,應當由主要實施部門會同其他部門聯合進行初步清理,提出清理意見。
省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較大的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以下統稱制定機關的政府法制機構)負責政府規章清理工作的組織、指導和協調,並分別對其同級的規章實施部門提出的初步清理意見進行審查,報制定機關。
其他行政機關和有關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做好政府規章的清理工作。第五條政府規章清理應當堅持合法原則,清理程序、清理結果符合法律、法規、規章等規定。第六條政府規章清理應當堅持及時原則,對與法律、法規、規章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一致的政府規章,應當及時予以修改、廢止或者宣布失效。第七條政府規章清理應當堅持民主原則,廣泛徵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第二章清理方式與標准第一節清理方式第八條政府規章清理分為單項清理、專項清理和全面清理。
單項清理是指對本行政區域內與某一行業特定事項相關的現行有效的政府規章進行清理的活動。
專項清理是指對本行政區域內與某一綜合性事項相關的現行有效的政府規章進行清理的活動。
全面清理是指對本行政區域內全部現行有效的政府規章進行清理的活動。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對政府規章進行單項清理:
(一)制定了新的某一行業法律、法規的;
(二)某一行業法律、法規已修改、廢止或者宣布失效的;
(三)其他原因需要進行單項清理的。第十條政府規章實施滿3年的,應當按照《廣東省政府規章立法後評估規定》進行評估,立法後評估報告建議修改或者廢止的,應當進行修改或者廢止。
政府規章自施行之日起5年內未進行立法後評估的,應當進行清理。第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對政府規章進行專項清理:
(一)法律、法規或者國家、省、較大的市要求進行專項清理的;
(二)制定了新的綜合性法律、法規的;
(三)某一綜合性法律、法規已修改或者廢止的;
(四)其他原因需要進行專項清理的。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對政府規章進行全面清理:
(一)國家、省或者較大的市要求的;
(二)國家、省或者較大的市的政策重大調整,需要進行清理的;
(三)其他原因需要進行全面清理的。第二節清理標准第十三條政府規章清理工作按照以下標准進行:
(一)合法性,即政府規章是否與上位法不一致或者相抵觸;
(二)合理性,即政府規章是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
(三)協調性,即政府規章之間是否協調一致;
(四)操作性,即政府規章是否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或者細化的問題;
(五)實施效果,即政府規章是否實現立法目的;
(六)其他需要清理的內容。第十四條政府規章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可以繼續適用的,予以保留。第十五條政府規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予以修改:
(一)部分內容與法律、法規不一致或者相抵觸的;
(二)國家政策重大調整,政府規章的部分內容與之不適應的;
(三)部分內容明顯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
(四)部分內容的程序性、可操作性不強,需要予以細化和完善的;
(五)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的;
(六)其他原因需要予以修改的。
⑥ 廣東省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2009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行政機構設置,加強編制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設置、職責配置、編制核定以及對機構編制工作的監督管理。第三條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工作,應當按照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適應全面履行職能的需要,遵循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第四條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的核定必須依照國家和省規定的程序審批,不得擅自變動。
依照國家和省規定的程序設置的機構和核定的編制,是錄用、聘用、調配工作人員、配備領導成員和核撥經費的依據。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按照管理許可權具體負責機構設置、職責配置和編制管理工作,並對下級機構編制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機構編制、人員工資與財政預算相互制約的機制,在設置機構、核定編制時,應當充分考慮財政的供養能力。機構實有人員不得突破規定的編制。
對擅自設置機構和增加編制的,不得核撥財政資金或者挪用其他資金安排其經費。對擅自超編使用的人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安等部門不得為其辦理調配、核定工資、戶口遷移等手續。第七條上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不得干預下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置和編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級人民政府設立與其業務對口的機構或者提高機構規格,不得要求為其業務對口的機構配備或者增加編制。第八條行政機構應當每年向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提供其機構編制管理的情況報告,並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配合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做好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工作。第九條行政機構應當建立機構編制政務公開制度,對不涉及國家秘密的機構、職責、編制和人員配備情況,通過有效形式依法向社會公開。第二章機構設置管理第十條行政機構設置應當遵守國家和省的規定,以職責的科學配置為基礎,綜合設置,做到職責明確、分工合理、機構精簡、權責一致、決策和執行相協調,但不得超過國家和省規定的限額。
行政機構應當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適時調整。但是,在一屆政府任期內,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應當保持相對穩定。第十一條行政機構的設立、撤銷、合並或者變更規格、名稱,由本級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審核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立、撤銷或者合並,應當依法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鎮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立、撤銷或者合並,應當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備案。第十二條設立行政機構的方案,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設立機構的必要性、合法性和可行性;
(二)機構的名稱、職責、規格和隸屬關系;
(三)內設機構的名稱、職責和規格;
(四)與業務相近的行政機構職責的劃分;
(五)機構所需的編制。
撤銷或者合並行政機構的方案,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撤銷或者合並機構的理由;
(二)撤銷或者合並機構後職責的消失、轉移情況;
(三)撤銷或者合並機構後編制的調整和人員的分流安置。第十三條行政機構的職責應當依法確定。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在確定行政機構的職責前,應當徵求相關部門的意見。第十四條行政機構職責相同或者相近的,一般應由一個行政機構承擔。必須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行政機構承擔職責的,應當明確職責分工。
行政機構之間對職責劃分有異議的,應當主動協商解決。協商一致的,報本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備案;協商不一致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協調,由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徵求有關部門意見後提出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第十五條行政機構需要調整職責的,由該行政機構提出方案,經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徵求有關部門意見並審核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六條省、市、縣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最高規格分別為正廳級、正處級、正科級;鎮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為正股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⑦ 廣東省人民政府令第153號--省政府決定廢止的政府規章目錄
廣東省人民政府令
(第153號)
經2010年12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屆65次常務會議通過,決定廢止《廣東省營業性撞球場(室)管理暫行辦法》等20項政府規章(目錄附後),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 長 黃華華
二O-O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省政府決定廢止的政府規章目錄
序號
名稱
發布、修訂日期
及文號
說明
l
廣東省營業性桌
球場(室)管理暫
行辦法1986年5月2日粵府辦[1986]
80號發布,1998年1月18日粵
府令第35號修訂營業性撞球場(室)的管理體制已
變更,由體育主管部門依法管理。
2
廣東省鄉鎮渡口
管理辦法
1986年9月9日粵府辦[1986]
146號發布,1997年12月31日粵
府令第33號修訂,2002年5月28
日粵府令第75號第二次修訂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
安全管理條例》關於鄉鎮渡口管理
的規定,也不符合我省水上交通安
全管理體制改革後的實際。
3
廣東省實驗動物
管理辦法1988年3月5日粵府函[1988]
136號發布已被《廣東省實驗動物管理條例》
所替代。
4
廣東省對外商投
資企業征免房產
稅若干規定1988年3月31日粵府函[1988]
178號發布,2002年5月28日粵
府令第75號修訂制定依據《城市房地產稅暫行條
例》已被國務院第546號令廢止。
5
廣東省檔案館開
放檔案實施細則1988年4月1日粵府辦[1988]
33號發布制定依據《檔案館開放檔案暫行辦
法》已被國家檔案局明令廢止。
6
廣東省沿海港口
船舶治安管理辦
法1988年7月9日粵府[1988]
115號發布
已不適應當前沿海港口治安管理工
作需要。
序號
名稱
發布、修訂日期
及文號
說明
7
廣東省民用爆炸
物品管理實施細
則
1989年5月12日粵府[1989]
61號發布,1998年1月18日粵
府令第35號修訂
制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爆
炸物品管理條例》(國發(1984)5
號)已被《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
條例》(國務院令第466號)所替
代。
8
廣東省涉外經濟
合同檔案管理規
定
1989年11月15日粵府[1989]
14l號發布
制定依據《涉外經濟合同法》已於
1999年10月1日被廢止。
9
廣東省徵收超標
准排污費實施辦
法
1990年9月3日粵府[1990]
74號發布,1998年4月28日粵
府令第36號修訂,2002年5月
28日粵府令第75號第二次修訂
制定依據《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
已被國務院2003年頒布的《排污
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明令廢止。
10
廣東省城鎮個人
建造住宅管理規
定
1991年5月20日粵府[1991]
57號發布
制定依據《城鎮個人建造住宅管理
辦法》已被廢止。
11
廣東省省屬、中
央、部隊駐穗企
業、事業單位女職
工生育保險辦法
1992年3月17日粵府函[1992]
45號發布
主要內容已被《廣東省生育保險規
定》所替代。
12
廣東省道路運輸
服務業管理辦法
1992年9月19日粵府(1992)130
號發布,1997年12月31日粵府
令第33號修訂制定依據《公路運輸管理暫行條
例》已於2004年被交通部令第8
號廢止。
13
廣東省淺海灘塗
水產增養殖保護
管理規定1994年1月12日粵府(1994)
4號發布,1997年12月31日粵
府令第33號修訂主要內容已被《廣東省漁業管理條
例》和農業部《養殖權證登記管理
辦法》所替代。
14
廣東省企業職工
最低工資規定
1994年8月22日粵府[1994]
100號發布
主要內容已被原勞動保障部2004
年頒布的《最低工資規定》所涵
蓋;部分內容與《勞動合同法》、
《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相抵觸。
15
廣東省城鎮解困
房建設管理規定
1994年9月10日粵府(1994)106
號發布,1997年12月31日粵府
令第33號修訂
已被新的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
政策所替代。
16
廣東省檔案違法
行為處罰辦法
1995年6月26日粵府[1995)
48號發布,1998年1月18日粵
府令第35號修訂
與《行政處罰法》有關規定不一
致。
序號
名稱
發布、修訂日期
及文號
說明
17
廣東省價格調節
基金管理規定
1995年7月10日粵府(1995)
59號發布,1998年1月18日粵
府令第35號修訂已被2009年11月頒布的《廣東省
價格調節基金管理規定》(粵府令
第141號)所替代。
18
廣東省地方預算
執行情況審計監
督實施辦法1995年10月19日粵府(1995)
88號發布
主要內容已被新制定的《廣東省預
算執行審計條例》所替代。
19
廣東省經濟開發
試驗區管理暫行
規定1996年11月21日粵府令第7
號發布相關優惠政策規定與當前實際不
符。
20
廣東省外商投資
造林管理辦法
1997年8月1日粵府令第22號
發布,2002年5月28日粵府令
第75號修訂與林權制度改革政策以及內外資權
利同等原則不相適應。
⑧ 廣東省的地方政府規章有哪些
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深圳市政府、珠海市政府、汕頭市政府依法制定的規章都是。
⑨ 廣東省人大制定了哪些關於環境保護的法規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2004-9-24)
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內管理條例(2004年修正)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容(2004-7-29)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整治污染加強環境保護議案的辦理情況報告》的決議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 省人民政府(2002-1-16)
廣東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1998-6-22)
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1997年修正)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1997-10-16)
廣州市環境保護條例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1997-6-20)
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199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