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法規
❶ 法律效果是什麼意思 法定效果又是什麼意思呢
債權意思主義
債權意思主義又稱債權合意主義或意思主義,以法國、日本民法為其代表。《法國民法典》第711條規定:財產所有權得因繼承、生前贈與、遺贈以及債的效果而取得或移轉。物權因法律行為而變動時,僅需由當事人訂立債權合同即可,不須以登記或交付為其成立或生效要件。《法國民法典》是把物權變動作為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來加以認識的,不承認有物權行為。以買賣契約為例,按照該民法典第1583條規定,當事人就標的物及其價金相互同意時,即使標的物尚未交付,價金尚未支付,買賣也告成立,標的物的所有權也於此時在法律上由出賣人移轉給買受人。所有權的移轉以買賣合同為根據,既不需要另有物權行為,也不需要以交付或登記作為所有權移轉的生效要件,學說稱為意思主義。在物權變動問題上,《日本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的立場相同,皆采意思主義。《日本民法典》第176條規定:物權的設定和移轉只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生效力。依第177條、第178條的規定,物權變動,非經登記或交付,不得對抗第三人。
簡單點說呢,就是你和別人說這樣東西是他的,他也表示接受了,這個東西的所有權就歸他了,不需要登記或者另外簽合同的形式來確定。也不一定要把東西交到他手上,就算東西暫時放在你這,那個東西也已經屬於他了。
債權形式主義
債權形式主義又稱折衷主義、意思主義與登記或交付之結合,以奧地利民法為其典型。物權因法律行為發生變動時,當事人間除有債權合意外,還需登記或交付的法定方式。也就是說,原則上盡管要求以交付或登記行為作為標的物所有權移轉的表徵,但並不承認所謂物權合意的存在,認為債權合同就是所有權移轉的內在動力和根本原因。可見,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之下,物權變動法律效果的發生,並非法律行為這一單一民事法律事實的作用,而是以債權合同這一法律行為與交付或登記這一事實行為的相互結合為根據。
和意思主義不同的就是形式主義除了要雙方意思表示還要形式上登記或者訂立合同才能確認物權的轉移。舉個日常的例子,你家房子要賣給別人就需要去做房產登記,只有去登記了才能說那個房子是屬於別人的了。
❷ 成都711做長期的兼職要簽合同嗎 合同後面會不會有違約金,因為怕後面家裡有事可能會辭職。
辭職後,
屬於你的東西通通可以帶走。
屬於單位東西的通通留下。
拒不交出的反映到勞動局,由勞動局責令交出。
如果你真想走人,實習期提前3天,非實習期提前30天遞交辭職通知書給老闆,到時候老闆批與不批,同意與不同意你都是叫依法走人,由此引起的後果老闆承擔,一切與你無關。
•
辭職即辭去職務,是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或勞動關系的行為。
•
辭職一般有三種情形:
一是依法立即解除勞動關系,如用人單位對職工有暴力或威脅行為強迫其勞動、不按合同約定支付工資等,職工可以隨時向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要求;
二是根據職工自己的選擇,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三是向用人單位提出申請,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合同。
•
辭職公司前 ,員工為公司工作,付出了勞動,公司應該為員工支付相應的勞動報酬,所欠工資應該補發。如不發放,屬於拖欠工資行為,是違法的行為,你可以舉報。
1、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撥打熱線12333。
2、去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申請勞動仲裁。
3、去當地人民法院打官司,申請支付令。
•
依據《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第七十七條 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第八十五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勞動者離職或者和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按照《勞動合同法》通常有如下情況:
1、用人單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的情況,勞動者書面提出解除勞動關系後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單位的批准,並可以要求支付剩餘的工資及經濟補償金(每工作1年支付1個月工資)及辦理離職手續等;
2、依據《勞動合同法》37條,勞動者提前30天提出的書面離職,不需要用人單位批准就可以離職。其中,試用期提前3天書面提出;用人單位有義務結清工資辦理離職手續。
3、用人單位也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的情況,勞動者直接提交辭職信就走人,給用人單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招聘該勞動者產生的費用,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勞動者承擔。
相關法律法規依據: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五十條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
用人單位對已經解除或者終止的勞動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備查.
•
附錄:怎樣寫辭職書
辭職申請通常由標題、稱謂、正文、結語、署名與日期五部分構成。
1、標題
在辭職信第一行正中寫上辭職信的名稱。一般辭職信由事由和文種名共同構成,即以「辭職信」為標題。標題要醒目,字體稍大。
2、稱呼
要求在標題下一行頂格處寫出接受辭職信的單位組織或領導人的名稱或姓名稱呼,並在稱呼後加冒號。
3、正文
正文是辭職信的主要部分,正文內容一般包括三部分。
首先要寫出書信辭職的內容,開門見山讓人一看便知。
其次敘述遞交書信辭職的具體理由。該項內容要求將自己有關辭職的詳細情況一一列舉出來,但要注意內容的單一性和完整性,條分縷析使人一看便知。
最後要寫出自己遞交辭職信的決心和個人的具體要求,希望領導解決的問題等。
4、結尾
結尾要求寫上表示敬意的話「此致敬禮」,意思非常明白:在此給您敬禮。
」此致敬禮「的兩種寫法
第一種寫法: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此致」,「敬禮」寫在「此致」的下一行,頂格書寫。要注意的是,「此致」後邊不加任何標點,因為這句話未完。「敬禮」後加驚嘆號,以表示祝頌的誠意和強度。
第二種寫法:正文後緊接著寫「此致」(其後不加標點),另起行頂格寫「敬禮!」
此處「敬禮」的頂格,呼應於起首對收信人的稱呼,是古代書信「抬頭」傳統的延續。古人書信為豎寫,行文涉及收信人姓名或稱呼,都要把對方的姓名或稱呼提到下一行的頂頭書寫,以示尊重。它的基本做法,為現代書信所吸收。
5、落款
辭職信的落款要求寫上辭職人的姓名及遞交辭職信的具體日期。
注意禁忌
1、不要說上司壞話。如果你認為有必要向管理層反映一下上司的問題,要盡量以委婉的言辭口頭提出。
2、不要滿紙抱怨,抨擊公司制度。
3、不要指責同事,尤其忌諱把同事的「罪行」白紙黑字寫在辭職書上。
寫作要求
1.態度懇切、措辭委婉。
2.不要批評對方。
3.含蓄性。
4.簡潔性。
寫作方法
第一段:寫出辭職的心理(當然不一定是真的,自己可以編造),你可以寫一些客套的句子。例如:經過多方面的考慮,我打算辭掉所從事的職位……,或者:因家中變故,我打算申請辭去我的工作。因此整個第一段可以這么寫:
尊敬的人力資源經理:
您好!
經過我的深思熟慮,我決定辭去我在公司所擔任的職位,我知道這對於您來說,是非常難以作決定的事情。
第二段:說明您自己考慮的辭職的時間(盡管您提出辭職經公司同意後,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將按照固定的離職日程辦理離職手續,但這樣說並不是畫蛇添足,大多數情況下,你都能夠爭取到提早離開的時間)。
例如:
我考慮在此辭呈遞交之後的2—4周內離開公司,這樣您將有時間去尋找適合的人選,來填補因我離職而造成的空缺,同時我也能夠協助您對新人進行入職培訓,使他盡快熟悉工作。另外,如果您覺得我在某個時間段內離職比較適合,不妨給我個建議或盡早告知我。
第三段:說明您在這個公司里的經驗積累,盡可能地去贊揚公司對您的栽培(不論您有多麼大的委屈和氣憤,都不應該在辭職信里表露)。
例如: 我非常重視我在「……公司」內的這段經歷,也很榮幸自己成為過「……公司」的一員,我確信我在「……公司」里的這段經歷和經驗,將為我今後的職業發展帶來非常大的利益。
最後,請務必使用親筆簽名,而且簽名要盡量剛勁,並寫好日期。
•
萬人點贊的牛人辭職通知書的美文欣賞
1、尊敬的領導們:
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雖出自古書三國,吾以為對當今之事亦有裨益。
夫今天下遭遇百年經濟危機,試看全球經濟形勢,可謂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眾廠商、工人、民工皆叫苦連天,司某人有感於此,不禁聯想自身處境,不勝傷悲呼!
司本布衣,自幼出身貧寒,躬耕於冀南邢州大地,苟全性命於當世,不求聞達於富貴,但求溫飽以殘喘。然現實殘酷之至矣,司自去歲四月上旬至本社工作至今,已一載有餘,幾度春秋幾度冬夏,時光流逝過三百餘個日日夜夜。想當初,余本一意氣少年,年少輕狂,夢想飛揚,欲於本社大展抱負,一則為集團增光添彩,二則為己身加衣增食,兩全其美之策,豈不爽哉?
惜,一年光陰,吾不僅未大展身手,且囊中羞澀,債台高築,節衣縮食,杜絕聚會。眾朋友離去者,有之;鄙視者,有之;唾棄者,有之。皆因司某昔日之優秀少年,竟完全失去自我至此所致。司每月九百大錢竟是基礎工資、崗位津貼以及誤餐補助相加之結果。
眾友雲:「甚矣,汝之不慧,竟能容忍至今,不死何為?」余汗顏,余何嘗不想多整幾兩紋銀,上對的起天、下對得起地、中間對得起空氣;然而,余出身農家,是苦皆能,是事皆忍,然終究徒勞無功,兢兢業業,溫飽未決,夫今面容竟呈老態龍鍾之相。何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故猶如千里馬,雖有千里之能,然無奈唯有餓死圈中。
司雖不才,不敢以千里馬自居,然自知亦非庸者。
人之立於當世,需一技之長,司某自視甚低,不敢自稱滿腹經綸,然應付文字之事亦不在話下;然,一載以來,每每捫心自問,無不捶胸頓足,以頭搶地,幾欲灑淚襟前。何也?漫漫長夜,孤枕難眠,輾轉反側,陋室憶昔,慚對恩師之視如顏淵,愧對同窗之贈冠學霸。
夫今每日之工作唯「清潔」二字……即打掃房屋若干、倒水端茶、擦桌抹椅、迎來送往,虛偽客套,周旋於「領導」之間。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兢兢業業,誠惶誠恐,畏有所疏漏懈怠……今扶膝自嘆,何等悲哉!
桃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年華如水,倏忽間越過春夏秋冬。茫然回首,所得幾何?
所失幾何?今不得不略作盤點:所得——物質上:工作十二月,前三月每月六百,後九月每月九百,區區數千一年來不夠司某解決溫飽,更何談穿衣遊玩,過品質生活;精神上:備受打擊煎熬,一年來新掌握一技之長,即打掃衛生,司某好歹七尺男子,本科畢業生,其不才之至,亦不應淪為清潔工之列也。
故使其當年年少輕狂之心瞬間蒼老,再無活力;一載以來,司某唯唯諾諾,伺候他人勝過關心自己,其所求,僅每日溫飽問題,然隨物價飛漲,此問題之解決亦不可得。所失——失去了時間、浪費了青春,磨去了稜角,耽誤了大好年華、愧對父母兄姐、做人尊嚴消失殆盡矣。
然,何以堂堂風華正茂之青年司某人壓抑之至,努力堅持到如今,唯一原因:在等待傳說中眾人期盼的漲工資之事而已,企滿足司某生活所需,實在可憐,怪司某年幼無知,竟傻傻苦等一年,終究未果也。
夫數千外債亦無望償還,故司某人頓悟:此處系年輕人之墳墓也,其功能:湮沒夢想、埋沒青春、消磨鬥志、毀壞稜角、耗費光陰,如是而已。故,頓悟之司某,今定不消磨於此,分道揚鑣矣。
言天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此處不留司某,司某亦不便繼續打擾貴處,既不能兩惜,何不兩離,從此,彼此相忘於江湖!以決絕的姿態!
今懇請開明之領導准許卑微無能之員工司某人辭職,不勝感激!
年*月*日
2、余今請辭,心有戚戚焉。希天山一別,取經東向,去家萬里,游學京師。寒窗十餘載,稷下 情正濃。
一朝學成,東北而望,二三之齡,風華正茂,勵心從檢,宵衣旰食。求茫茫之正義,雖碌碌而無悔。不覺春去秋來,寒書暑相易,白雲蒼狗,滄海桑田,十五年時光轉瞬即逝。然書生意氣,求之靡途。
胸中所志,塊壘難消。羈索牽絆,恍然若失。口腹之慾,自役徒然。生生所資,未見其術。仕道官途,皆為浮雲。愷悌君子,神所勞矣。風雨如晦,錦雞獨鳴。歸歟之情,眷然何以自處?
自從檢事,不求顯達於庭閭,但願無愧於寸心。雖心為形役,違以交病,然志不能片刻墮,道不曾須臾離。嘗東皋而望野,徒舒嘯而迷離,嘆何枝可依。時刻自省,經常覺悟,然朝悔其行,夕則復然。長此往復,不勝其煩。觀人情厭惡,世間冷暖,蠅營狗苟,驅去復還。《詩》曰:營營青蠅,止於樊。豈非有所示耶?是因相顧無相識,宜當長歌懷採薇。歲歲黃菊,千載東籬,伴我倦鳥,茸我衡宇。往者不可諫,來者尤可追。欲效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歸去來兮!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歸去來兮!人生幾何復幾何?曷不任性任我行?掛靴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啾啾!
丙申甲午***頓首。
3、其他奇葩辭職信:
①、天氣太冷,起不來。
②、外面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看看。
(回答者評語:寫這樣的辭職簡單容易、不需才華。)
•
辭職注意辦理下列事項:
1、交接事項。
2、還清公司所有的東西(包括領取要歸還的、申領的備用金等)
3、核對好離職當月的考勤以及結清工資。
4、領取人事部門的離職檔案,包括離職證明、社保繳納憑證、公積金金龍卡和就業失業登記證(有就領取,沒有就不領)。
5、找到下家單位後,同地區可以繼續繳納社保,公積金暫時是封存在你上一家(離職的這家單位的),需要開企業公積金接收函給上一家單位辦理公積金轉移。有人事檔案的話,到下一家單位也是要辦理接收的。
6、保存好你的勞動合同,以後辦理退休的時候用得到。
•
關於自動離職處理文件:
根據《關於自動離職與曠工除名如何界定的復函》(勞辦發[1994]48號)、《關於企業處理擅自離職職工問題的復函》(勞辦發[1993]68號)規定:自動離職指職工終止勞動關系時不履行解除手續,擅自出走離崗,或者解除手續沒有辦理完畢而離開單位。自動離職的職工須承擔違約責任,並且新錄用自動離職的職工的用人單位,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有關停薪留職的文件規定,如果職工要求停薪留職,但未經企業批准而擅自離職的,或停薪留職期滿1個月內既未要求回原單位工作,又未辦理辭職手續的,企業有權按自動離職處理。按自動離職處理是用人單位的行為。按有關行政復函規定,這里講的按自動離職處理,是指企業應依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有關規定,對其做出除名處理。為此,因按自動離職處理發生的爭議,應按除名爭議處理。企業不得因職工擅自離職而對其本單位的家屬採取辭退等懲罰性措施。企業作出株連擅自離職職工家屬的規定是不符合國家勞動管理政策的,因而也不能作為勞動仲裁的依據。
❸ 我在711做夜班小時工,每天都扔很多廢棄的食物(好燉、包子等),為啥有規定不準吃
會不會是因為杜絕還沒賣出去就被店員偷吃了的現象
❹ 鍋爐國家質保標准
1 標准匯總
1概述 標准管理是本公司技術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本標准匯總使標準的管理貫徹執行處於受控狀態,確保工程施工質量符合規定的要求。 本標准匯總是本公司鍋爐產品執行標準的依據。
2 職責
2.1 技術部是標准管理的責任部門,負責編制「標准匯總」,經技術部部長審核,質保工程師批准後發布、實施。
2.2 各相關部門對本部門標準的貫徹、實施負責。
2.3 新標準的頒布,舊標準的作廢,「標准匯總」需做修改時,應下發「技術通知單」。「技術通知單」由技術部編制,技術部部長校審。根據「技術通知單」由「標准匯總」持有者自行修改。
3 內容
3.1 法律與法規 1 2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73號 2 《鍋爐壓力器製造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令第22號 3 《鍋爐壓力容器製造許可條件》國質檢鍋〔2003〕194號 4 《鍋爐壓力容器製造許可工作程序》 國質檢鍋〔2003〕194號 5 《特種設備製造、安裝、改造、維修質量保證體系基本要求》 TSG Z0004-2007 6 《特種設備製造、安裝、改造、維修質量保證體系評審細則》 TSG Z0005-2007 7 《鍋爐壓力容器產品安全性能監督檢驗規則》 國質檢鍋〔2003〕194號 8 《鍋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 9 《鍋爐節能技術監督管理規程》 10 《鍋爐壓力容壓力管道焊工考試與管理規則》 國質檢鍋 〔2002〕109號 11 《鍋爐司爐人員考核管理規定》(2001版) 國質檢〔2001〕38號 12 《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管理規定》國質檢鍋〔2003〕249號 13 《特種設備無損檢測人員考核與監督管理規則》 國質檢鍋〔2003〕248號
作業指導文件 編號:DT/QC10101- 2014
版次:A 修改次:0 2 3.2 製造技術條件 1 JB/T10094 《工業鍋爐通用技術條件》 2 JB/T6696《電站鍋爐技術條件》 3 DL/T5047《電力建設施工及驗收技術規范(鍋爐機組篇)》 4 JB/T1609 《鍋爐鍋筒製造技術條件》(含第1號修改單) 5 JB/T1610 《鍋爐集箱製造技術條件》(含第1號修改單) 6 JB/T1611 《鍋爐管子製造技術條件》(含第1號修改單) 7 JB/T1612 《鍋爐水壓試驗技術條件》(含第1號修改單) 8 JB/T1613 《鍋爐受壓元件焊接技術條件》(含第1號修改單) 11 JB/T1614 《鍋爐受壓元件焊接接頭力學性能試驗方法》(含第1號修改單) 12 JB/T1615 《鍋爐油漆和包裝技術條件》 13 JB/T1620 《鍋爐鋼結構製造技術條件》 14 JB/T1621 《工業鍋爐煙箱、鋼制煙囪技術條件》 15 JB/T1622 《鍋爐脹接管孔尺寸及管端伸出長度》 16 JB/T1623 《鍋爐管孔中心距尺寸偏差》 17 JB/T1624 《中低壓鍋爐管子彎曲半徑》 18 JB/T1625 《工業鍋爐焊接管孔》 19 JB/T2634 《管道成型焊接件技術條件》 21 JB/T2637 《鍋爐承壓球墨鑄鐵件技術條件》 22 JB/T2639 《鍋爐承壓灰鑄鐵件技術條件》 23 JB/T3271 《鏈條爐排技術條件》 26 JB/T3375 《鍋爐用材料入廠驗收規則》 28 JB/T4308 《鍋爐產品鋼印及標記移植規定》 29 JB/T9619 《工業鍋爐脹接技術條件》 30 JB/T9626 《鍋爐鍛件技術條件》 3.3 鍋爐通用件標准 1 JB/T2190 《鍋爐人孔和頭孔裝置》 2 JB/T2191 《鍋爐手孔裝置》 3 JB/T2192 《方型鑄鐵省煤氣技術條件》 4 JB/T74 《管路法蘭技術條件》 5 JB/T81 《凸面板式焊鋼制管法蘭》 3.4無損探傷標准
作業指導文件 編號:DT/QC10101- 2014
版次:A 修改次:0 3 1 JB/T4730《承壓設備無損檢測》 3 GB11345 《鋼焊逢手工超聲波探傷方法和探傷結果質量分級》 3.5 鍋爐常用材料標准 3.5.1材料產品綜合標准 1) GB/T221 《鋼鐵產品牌號表示方法》 2) GB/T699 《優質碳素結構鋼》 3) GB/T700 《優質碳素結構鋼》 4) GB/T1348 《球墨鑄鐵件》 5) GB/T1591 《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 6) GB/T3077 《金屬結構鋼》 7) GB/T9439 《灰鑄鐵件》 8) GB/T9440 《可鍛鑄鐵件》 9) GB/T11352 《一般工程用鑄造碳鋼件》 10) GB/T15574 《鋼產品分類》 11) GB/T15575 《鋼產品標記代號》 3.5.2 鋼板: 1 GB/T247 《鋼板和鋼帶檢驗、包裝、標志及質量證明書的一般規定》 2 GB/T708 《冷軋鋼板和鋼帶的尺寸、外型、重量及允許偏差》 3 GB/T709 《熱軋鋼板和鋼帶的尺寸、外型、重量及允許偏差》 4 GB/T711 《優質碳素結構鋼熱軋厚鋼板和寬鋼帶》 5 GB713 《鍋爐和壓力容器用鋼板》 6 GB/T3274 《碳素結構鋼和低合金結構鋼熱軋厚鋼板和鋼帶》 8 GB/T13237《優質碳素結構鋼冷軋薄鋼板和鋼帶》 9 GB/T14977《熱軋鋼板表面質量的一般要求》 3.5.3 鋼管 1 GB/T2102 《鋼管的驗收、包裝標志和質量證明書》 2 GB3087 《低中壓鍋爐用無縫鋼管》 3 GB5310 《高壓鍋爐用無縫鋼管》 4 GB/T8163 《輸送流體用無縫鋼管》 5 GB13296 《鍋爐、熱交換器用不銹鋼無縫鋼管》 3.5.4 型材 1) GB/T702 《熱扎圓鋼和方鋼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2) GB/T704 《熱扎扁鋼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3) GB/T706 《熱扎工字鋼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作業指導文件
版次:A 修改次:0 4 4) GB/T707 《熱扎槽鋼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5) GB/T908 《鍛制圓鋼和方鋼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 6) GB/T2101 《型鋼驗收、包裝、 標志及質量證明書的一般規定》 3.5.5 焊接材料 1 GB/T983 《不銹鋼焊條》 2 GB/T984 《堆焊焊條》 3 GB/T2103 《鋼絲驗收、包裝、標志及質量證明書的一般規定》 4 GB/T5117 《碳鋼焊條》 5 GB/T5118 《低合金焊條》 6 GB/T5293 《埋弧焊用碳鋼焊絲和焊劑》 7 GB/T8110 《氣體保護電弧焊用碳鋼、低合鋼焊絲》 8 GB/T10044《鑄鐵焊條及焊絲》 9 GB/T10045《碳鋼葯芯焊絲》 10 GB/T12470《低合金鋼埋弧焊用焊劑》 11 GB/T14957《溶化焊用鋼絲》 12 GB/T14958《氣體保護焊用鋼絲》 13)) YB/T5092 《焊接用不銹鋼絲》 3.6 材料試驗及檢驗標准 1 GB/T222 《鋼的化學分析用試樣取樣法及成品化學成分允許偏差》 2 GB/T223.5 《鋼鐵及合金化學分析方法 還原型硅鉬酸鹽光度法測定酸熔硅含量》 3 GB/T223.59 《鋼鐵及合金化學分析方法 銻磷鉬藍光度法測定磷量》 4 GB/T223.63 《鋼鐵及合金化學分析方法 高碘酸鈉(鉀)光度法測定錳量》 5 GB/T223.68 《鋼鐵及合金化學分析方法 管式爐內燃燒後碘酸鉀滴定法測定硫含量》 6 GB/T223.69 《鋼鐵及含金化學分析法 管式爐內燃燒後氣體容量法測定碳含量》 7 GB/T224 《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法》 8 GB/T226 《鋼的低倍組織及缺陷酸蝕檢驗法》 9 GB/T228 《金屬拉伸實驗方法》 10) GB/T229 《金屬夏比缺口沖擊實驗方法》 11) GB/T231 《金屬布氏硬度試驗方法》 12) GB/T232 《金屬材料 彎管試驗方法》 13) GB/T241 《金屬管液壓試驗方法》 14) GB/T242 《金屬管 擴口試驗方法》 15) GB/T244 《金屬管 彎曲試驗方法》 16) GB/T246 《金屬管 壓扁試驗方法》
❺ 急需答案:涉及違約的受損害方解除合同的權利,各國法律確定的制度有哪些這些制度的差異和共同點有哪些
合同法定解除權是法律賦予非違約方在其自身利益遭受違約方行為嚴重損害時得以採取的一種違約救濟措施。由於此種救濟將導致雙方合同關系終止的後果,各國對其均規定了嚴格的限制條件,但在具體規定上存在著較大差異。本文擬對各主要國家的合同法或判例法以及國際統一合同法有關法定解除條件的規定進行比較、評析,以期為進一步完善我國合同法定解除制度提供參考和借鑒。
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後,沒有履行或沒有完全履行以前,當法定的條件具備時,根據一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使合同關系消滅的行為。一般說來,合同生效後,當事人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合同,但在履行過程中,有時會產生某些特定情況。例如,由於對方當事人嚴重違約,從而使債權人訂立合同的目的不能達到,這樣合同的存在對債權人來說已不具有實質意義,合同即使在以後能夠被遵守,債權人的目的仍不能達到,因此應允許債權人宣告解除合同,從而使其從已被嚴重違反的合同中解脫出來,及時消除或減少因對方違約所造成的損失。
但是,這並不是說,一旦違約都可以導致合同的解除。如果對法定解除權不加以嚴格的限制,就會導致各種交易關系輕易的消滅,既不符合鼓勵交易的目的,也不利於資源的有效利用,甚至常常會損害合同雙方的利益,特別是在一方雖已違約,但違約當事人能夠繼續履行,而非違約方願意違約方繼續履行的情形時,就應當要求違約當事人繼續履行,而不能強令當事人消滅合同關系。因為在此情況下只有繼續履行才符合當事人的訂約目的,才能更好地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
鑒於以上考慮,對非違約一方的法定解除權,各國均規定了十分嚴格的條件和限制,但由於各國合同法律制度的不統一,各國的規定存在著較大差異。本文擬對各主要國家的合同法或判例以及國際統一合同法有關法定解除條件進行比較、評析,以期為進一步完善我國《合同法》法定解除制度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英國
英國《1979年貨物買賣法》將合同條款分為兩類,一類是條件條款(conditions),也被稱為主要條款;另一類是擔保條款(warranties),也稱為次要條款。當事人違反兩類條款將會產生不同的後果。該法第11條第3款規定:違反主要條款的,將會產生一種權利解除合同;違反次要條款的,將會產生損害賠償請求權,而沒有權利拒絕接受貨物。合同條款的上述分類方法由於完全不考慮違約方違反特定合同條款所造成的實際後果有多麼嚴重,顯得過於僵硬,在有些案件中可能引起不公正。但這種分類也有一個重要的優勢,即具有確定性,雙方當事人都可以事先知道違反某個條款必須承擔什麼樣的法律後果。
如果一項條款未被制定法加以分類,法院依據該條款在合同中的重要性來決定其是一個主要條款,還是一個次要條款,其檢驗的標準是,是否一項特定的許諾涉及事情的根基,以至於如果不履行這項許諾,就會使合同其它部分的履行實質上不同於非違約方的預期。例如,同樣是由於生病不能按時履行合同中的義務,在Poussard v. Spiers(1876)一案中,歌手違反合同未能如約參加演出,使整個合同無法履行,被告有權解除合同,另找他人代替原告,而Bettini v. Gye(1876)一案中,歌手未能如約參加排演,並不影響合同如約履行,原告仍然可以按約參加演出,所以被告不能解除合同。另外,當事人也可以在合同中對條款進行分類,指出某些條款是主要條款,另一些條款是次要條款,這與(1979年貨物買賣法)中的分類具有相同的含義。但在一些情況下,當事人的分類也不是決定性的。但一般而言,只要當事人清楚地說明了違反某個合同條款的後果,法院就願意判決當事人的分類是有效的。
自從1962年的一個案例之後,英國法院開始承認那些無法歸屬的條款為「中間條款」。對於這類條款,法院主要考慮的是違反該條款實際造成的後果是否嚴重到足以根本性地破壞合同目的,從而決定非違約方是否有權解除合同。但是,在英國法院的實踐中,還是首先要考慮所違反條款屬於主要條款還是次要條款,再考慮違反合同的後果。如果前者可以明確,則再無必要考慮後者。
英國法院的實踐中還有三種特殊的違反合同的情況:
一是預先違反合同;
二是違反合同只涉及分期履行合同中的一個小部分;
三是違反合同的結果並不影響實際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只是影響了合同的商業盈利性。
在第一種情形中,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預先聲明他不打算履行合同義務,或者使自己處於一種不可能履行合同的狀況,那麼,對方當事人有權解除合同,並且可以立即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也可以等待合同的履行期限屆滿時,再看對方當事人是否准備履行合同,如不履行的,再向法院起訴。此處賦予非違約方立即起訴的權利旨在使無辜的當事人遭受的損失盡快獲得補償。如果非違約方選擇了等待對方履行,此時合同依然有效,而非違約方為了履行自己的義務,可以產生一些合理的費用,在期限屆滿以後再以對方根本性違反合同提出解除合同和賠償請求。對此英國的學術界與法官們有很大的爭議,因為在對方當事人清楚地表明了預先違反合同的意圖之後,履行合同顯然是不必要的,由此而產生的費用也完全浪費了,而且也與受害方減輕損失的義務相矛盾。同時非違約一方也可能承擔在期限到來時,他自己可能會違反合同,反而使原來違約一方獲得了解除合同的權利。
對於分期履行的合同,當事人違反其中一次履行的行為,是否能夠授權對方當事人解除合同,其實質上依然是決定該種違反是否屬於前述的根本性違反合同目的,這要取決於每個案件中的合同條款和具體情況。比如買賣合同中,法院並不單純考慮當事人違反合同所涉貨物在合同規定的貨物總量中所佔的比例,還要結合具體情況決定該種違反的後果,從而判斷是否構成了根本性的違反合同。
除此之外,還可能出現一種法定解除的可能,一方當事人履行了他的主要義務,只是在次要的方面違反了合同,其結果並沒有影響繼續履行合同的實際可能性,只是在商業上,這樣做不太合理,以致在事實上根本違反了合同。
(二)美國
英國法關於條件和擔保條款的區分,對於美國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但《統一商法典》(下稱U.C.C.)並未明確區分條件和擔保條款。U.C.C.在第 2-703條和2-711條分別規定了買賣合同賣方和買方的各種救濟,其中就有法定解除權的行使。第2-612條規定了分批交貨合同的違約救濟,並明確規定:「一批或多批貨物,如果因不符合合同或存在其它違約而使整個合同的價值嚴重降低,即構成違反整個合同。」U.C.C.第2-610條則規定了「預前毀約」時非違約方的救濟措施。美國判例法往往通過判斷是否存在「嚴重違約」或「完全違約」來決定合同一方的違約行為能否成為另一方解除合同的理由。因此, 「嚴重違約」實際上就是非違約方行使法定解除權的條件,而如何來決定「嚴重違約」又純屬一個事實問題,需要法官在個案中依據具體情況做出決定。
就合同的履行,依據不同程度通常可分為三種:
(1)完全履行;
(2)基本履行;
(3)嚴重違約。後兩種履行情形屬於違約行為。由此,決定合同一方的違約行為能否成為另一方解除合同的理由即是要決定該種違約屬於基本履行還是嚴重違約。基本履行指當事人一方基本履行了合同義務,僅在履行中稍有背離。依據基本履行理論,如果(1)違約履行僅僅輕微低於合理期待的目標和(2)此種輕微背離非為惡意,則非違約方不能解除合同。所以法院需要分析事實,判定該履行行為是「基本履行」還是「嚴重違反」。美國合同法學者綜合不同意見認為以下是法院判斷「基本履行」或「嚴重違反」合同的依據:
(1)受損害一方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了他所合理預期的從合同中應得的利益;
(2)受損害一方的損失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適當彌補的;
(3)如果受損害一方終止履行,有過失一方在多大程度上會遭受侵害;
(4)有過失一方彌補過失的可信度;以及(5)有過失一方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善意」與「公平交易」准則。
美國法中沒有「遲延履行」的概念,因此對於不能按時履行是否可以使相對方解除合同義務法院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美國法院在分析過程中通常首先要決定約定的履行期限是否構成一項先決條件(condition precedent)。一般來說,美國法院並不認為履行期限條款是一項先決條件。另外也可以考慮該種逾期履行屬於上述「基本履行」還是「嚴重違反」合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在合理的時間內履行均屬於「基本履行」。但如果合同明確規定嚴格按照預定時間履行非常重要,即「time is of the essence」,則按時履行是一項先決條件,違反這一條件將會使非違約方得以解除其合同義務。如果缺少上述的明確約定,在違約一方僅略遲於約定日期履行時,美國法院一般不願就此使非違約方解除合同。但也有一些例外情況需要特殊對待。比如在選擇權合同(option contract)的情形,一項期限為30天的選擇權在第31天行使即為無效。又如雖然在合同中未明確規定,但合同標的物的特殊用途使合同雙方均意識到按時履行的重要性,如一批聖誕禮物的買賣合同的履行就必須在節前履行。
美國U.C.C.在總結了英美國家的判例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採納了預期違約制度。該法典第2-610條不僅肯定了美國判例確立的在明示預期違約情況下非違約方享有的選擇救濟措施的權利,而且還增加了非違約方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而為了准確地判定默示預期違約,U.C.C.第2-609條規定,當一方有合理理由認為對方不能正常履約時,他可以書面形式要求對方提供正常履約的充分保證。如果對方沒有在最長不超過30天的合理時間內按當時情況提供履約的充分保證,則構成默示預期違約。由於單純地預見到對方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並不意味著對方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美國法將提供保證作為其他救濟手段適用的前提,消除了主觀「預見」所帶來的隨意性,限制了對合同解除權的濫用,因而更為合理,值得我國借鑒。
(三)德國
《德國債法現代化法》於2002年1月1日生效,是自《德國民法典》問世以來最重大,最深刻的一次改革。
新文本第323條是關於雙務合同情形法定解除權的特殊規則,它適用於雙務合同中一切違反義務的情形,包括不給付、遲延給付和不良給付,且不再限於牽連性主給付義務,亦應適用於從給付義務或者其他附隨義務,其中不良給付情況下的法定解除權是首次被引入到《德國民法典》中,第323條的適用范圍顯著擴大。該條第1款規定債權人必須為債務人指定一個適當的後續履行期間,並且期間必須屆滿未果。這是解除的一個要件;在第2款規定了一些免於指定期間的情形;第3款規定了以警告代替指定期間的情形;第4款規定了預期違反時的解除;第5款規定在單純一部給付的情形,債務人原則上只能進行一部解除。只有在債務人對一部給付不具有利益時,其才可以進行總體解除。在不良給付的情形,以違反義務為不顯著為限,債權人不得解除合同;第6款規定在債權人應對解除原因承擔單獨責任、或者承擔主要責任時,或者在債權陷於受領遲延時,排除解除的權利。
新文本第324條規定,即使只是違反新法第241條第2款規定的不涉及給付的附隨義務,債權人仍可以解除合同。依新法第324條解除合同,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件:
一、必須為雙務合同;
二、必須違反新法第241條第2款的保護義務;
三、不能夠苛求債權人信守合同。但在違反此種義務影響到主給付,並使給付不能依約履行時,適用新法第323條。
新文本第321條規定了不安抗辯權制度,在期間屆滿相對方仍然欠缺給付能力時,先為給付義務人可以解除合同。在此情形上,准用第323條。該條將舊文本中「財產在訂約後明顯減少」的不安抗辯權適用前提擴大為「欠缺給付能力」,借鑒了英美法系中的預期違約制度的適用前提,也與第323條所規定的預期違約制度相照應。
新文本第326條第5款規定:「債務人依第275條第1款至第3款不需要給付的,債權人可以解除合同;對於解除,准用第323條,並且無需指定期間。」第275條第1款調整的是所謂「事實不能」,即根本就不能夠履行給付的情形;第2款調整的是所謂「事實不能」,即給付雖然在理論上為可能、但卻不會為任何理性的債權人所認真期待的情形;第3款則對應由債務人親自履行給付、即專屬給付的情形做出了特別的規定。
(四)CISG
CISG的第49條規定了賣方違約時買方可以解除合同的條件。該條第1款列舉了買方可以解除合同的兩種情形:(1)「賣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本公約中的任何義務,構成根本違約」;(2)在賣方不交貨時,買方依據第47條規定的程序給了賣方履行的寬期限,而賣方在寬期限內仍不交貨或他聲明將不交貨。類似地,CISG的第64條規定了買方違約時賣方可以解除合同的條件,列舉了以下兩種情形:(1)「買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本公約中的任何義務,構成根本違約」;(2)在買方沒有按合同規定的日期履行時,賣方依據第63條規定的程序給予買方履行的寬期限,而買方在寬期限內仍不交貨或聲明將不履行義務,包括不接收貨物或不支付貨款。另外,CISG的第72條規定了在履行合同日期到來之前,當事人構成預期根本違約的條件,可以解除合同。第73條指出分批交貨合同中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其中任何一批貨物義務構成根本違約,另一方當事人可宣布合同對該批貨物無效;若另一方斷定今後各批貨物履行也將根本違約,可宣告解除整個合同。
綜合以上條款可知,CISG中規定的法定解除條件大體可分為兩種情形:一是一方當事人根本違約(分為實際根本違約和預期違約),二是當一方當事人的違約尚不足以構成根本違約時逾額外期限而不履行。
CISG沒有採納英國《1979年貨物買賣法》將條款分為條件和擔保的作法,而是通過確立根本違約這一制度,將合同後果與合同目的實現結合起來,以違約嚴重性來確定解除合同的條件。依據CISG第25條的規定,構成根本違約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第一,違約的後果使受害人蒙受損害,這里所述的損害(detriment)是廣義的,包括了商業利益損失,標的物損壞,商業機會損失等多種情況;
第二,「以致於實質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此處所稱「實質上」,意味著對當事人重大合同利益的剝奪,因此表明了一種違約後果的嚴重性:「以致於」則表明違約行為和另一方蒙受的重大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
第三,違約方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情況下也預知會發生根本違約的結果。在這里,CISG為貫徹過錯責任原則,採用了主客觀標准來確定違約人的故意問題。
CISG規定以上三個必備條件嚴格限定了根本違約的構成,但有時也限制了非違約方法定解除權的行使。例如,違約人對結果的預知程度在不同的案件中是不同的,倘若違約人對結果的預知很少,甚至根本沒有預知,而違約的結果實際上造成重大損害,在此情況下,因為違約方的行為不構成根本違約,則非違約方仍必須受已被嚴重違反的合同的拘束,盡管合同的履行對他已經沒有意義,也不能解除合同,這顯然不妥。本來違約人能否預見,那是一個過錯程度問題,不應影響到解除權的實際行使。所以CISG規定的「可預見性」要件,使其不如美國《統一商法典》僅根據具體違約程度來確定是否可解除合同,更有利於保護非違約方。
第72條在預期根本違約時非違約方可宣布解除合同,在執行中更應慎之又慎,既要「明顯看出對方當事人將根本違約」,又要履行該條第2款規定的通知程序,否則屬不適當地解除合同,導致非違約方可能不僅在履行期到來時應該接受對方當事人提供的履約,同時還要承擔本身構成根本違約的風險。該條第3款是關於明示預期違約的規定,大致相當於U.C.C.第2-610條的規定。所不同的是CISG僅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要求對方作出保證,而並未如同美國法那樣,將其列為其它救濟手段的前提,這就可能會導致解約權的濫用。
按照CISG第47條和第63條的規定,對方當事人的遲延履行實際上賦予了非違約方一項選擇的權利,從字面意義上講,他可以不利用寬限期程序,直接宣布解除合同,也可以給出一個寬限期,逾額外期限不履行,再解除合同。而從功能上講,這兩項條款正是為了確定在遲延履行在哪個時間點才構成根本違約,從而確定非違約方可以解除合同的時間。這種寬限期程序使等待履行的非違約方消除了相對方逾期不履行是否足以構成解約權的不確定性,減輕了非違約方可能承擔的不當解除的風險。
(五)中國
我國《合同法》第94條規定了法定解除的條件。合同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2)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義務;
(3)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的;
(4)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5)法律規定的其它情形。從這個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合同法》主要參考了CISG的作法,規定法定解除的條件主要為預期根本違約,實際根本違約以及逾額外期限仍不履行三種情形,採用「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說法,拋棄了預見性理論主觀標准,減少了因此而造成的在確定根本違約方面的隨意性現象以及對債權人保護不利的因素。
一般而言,預期違約制度是英美法系國家特有的合同法制度,而不安抗辯權制度是大陸法系國家合同法的一項特有制度。我國《合同法》充分借鑒了這兩大制度以及CISG行之有效的經驗,對預期違約制度和不安抗辯權制度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也有人認為我國同時規定這兩種制度有重復規定之嫌。持這種觀點的人實際上混淆了這兩種制度。它們雖然相似,但也有顯著的區別,如二者產生的前提條件不同,依據原因不同,救濟方式不同。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可以使債權人在不同的情形選擇更有利於自己的救濟措施,從而加強了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另外《德國民法典》新文本也同時規定了這兩種制度,從實例的角度說明我國《合同法》這樣立法的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合同法》將不可抗力單獨列出作為一項法定解除的條件。一方面從各國立法看,各國均未將其單獨列為一項法定解除的條件。如《德國民法典》新文本僅在第326條第5款的規定在給付障礙的情形下,債權人可以解除合同。英美法系國家則用合同落空原則解決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問題,確認合同解除。但這種解除不經過當事人的解除行為,而是由法官裁決。CISG規定非違約方僅在不可抗力導致出現公約法定解除的情形下才可以解除合同;另一方面,法定解除作為一項違約救濟措施,其發生的基本條件是違約行為本身,而不是引起該違約行為的具體事由。因此在不可抗力引起一方根本違約或逾額外期限不履行的情形時,非違約方的法定解除權並非源於不可抗力本身而是源於不可抗力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因而無論從各國的通行作法還是從法定解除自身內涵看,均沒有必要將不可抗力單獨列為法定解除條件之一,我國將其單獨列出不利於法定解除立法體系的簡潔和明確,容易引起混亂。
從立法結構上看,我國法定解除及其條件被規定在「合同權利義務終止」一章中,這種安排也是比較獨特的。如前所述,合同法定解除根本上是非違約方的一種救濟措施,是法律賦予非違約方在對方違約的情況下保護自身利益的手段。它與損害賠償,實際履行等相並列而存在。CISG、PICC、PECL及U.C.C等均將法定解除規定在違約補救部分。我國的作法實際上是捨本逐末。合同法定解除導致合同終止,但其更重要、更核心的意義在於為非違約方提供了一種救濟措施。所以我國應仿效各國通行的作法,將法定解除及其條件規定在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或救濟措施專章中,這樣更符合法定解除的本質,更有利於其在社會經濟交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比較以上各國立法和判例,我們可以看出,由於法定解除直接導致雙方當事人之間合同終結的法律後果,所以非違約方僅僅有權在嚴格的法定條件下宣告解除合同。因此,確定法定解除條件是否成就非常關鍵。各國均以不同規定確立了具體的法定解除條件。我國統一合同法以 「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為標准,借鑒CISG的作法,將合同後果與合同目的實現結合起來確定合同法定解除的條件,較以前三部合同法來講,已是向前大大邁了一步,但仍顯得太籠統,在實踐中因現實情況的復雜多樣而顯得操作性不強,對於具體情形下當事人是否可以行使法定解除權往往會引起很大的爭議,又因立法體例的不清晰,使作為一項違約救濟措施的法定解除權不能為當事人有效利用。我國有必要在借鑒各國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針對不同情況下的違約制訂更為具體詳細的規則,通過完善立法結構和相關法律概念,明確合同法定解除條件。這樣,一方面可使合同雙方預知何種違約行為將導致合同法定解除從而在履約過程中謹慎行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合同的法定解除,達到維護交易安全和穩定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使非違約方在合同法定解除條件成就時充分利用法定解除這一救濟措施來減少因對方嚴重違約所造成的損失,也可以使違約方在條件未成就時,有效地阻卻非違約方不當地行使解除權,以維護自身的利益。
❻ 關於股票一點常識,知道的回答下
1、現在我國股票交易稅率是:印花稅千分之一(單邊收取),
另外還有手續費(最高千分之三)。上海證券交易所還要收取過戶費千分之一(按股票數量算,不足一千股收一元錢)
證券公司收取手續費可以不同,只要不超過千分之三就行。有的證券公司收取手續費因人而異,一般視資金量大小或者成交量多少而定。具體多少你可以和證券公司談。
舉例:你和證券公司談定手續費為千分之二,如果你買進某隻上海股票1000股,成交價格為10.00元,你共需支付資金:10.00*1000*(1+0.001+0.002)+1=10031.00(元)
其中10元是印花稅,20元是手續費,1元是過戶費。
2、什麼是除權
上市公司以股票股利分配給股東,也就是公司的盈餘轉為增資時,或進行配股時,就要對股價進行除權。上市公司將盈餘以現金分配給股東,股價就要除息。
股票除權的過程:當一家上市公司宣布送股或配股時,在紅股尚未分配,配股尚未配股之前,該股票被稱為含權股票。要辦理除權手續的股份公司先要報主管機關核定,在准予除權後,該公司即可確定股權登記基準日和除權基準日。凡在股權登記日擁有該股票的股東,就享有領取或認購股權的權利,即可參加分紅或配股。除權日(一般為股權登記日的次交易日)確定後,在除權當天,上海證券交易所會依據分紅的不同在股票簡稱上進行提示,在股票名稱前加XR為除權,XD為除息,DR為權息同除。除權當天會出現除權報價,除權報價的計算會因分紅或有償配股而不同,其全面的公式如下:除權價=(除權前一日收盤價+配股價X配股價-每股派息)/(1+配股比率+送股比率)
除權日的開盤價不一定等於除權價,除權價僅是除權日開盤價的一個參考價格。當實際開盤價高於這一理論價格時,就稱為填權,在冊股東即可獲利;反之實際開盤價低於這一理論價格時,就稱為貼權,填權和貼權是股票除權後的兩種可能,它與整個市場的狀況、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送配的比例等多種因素有關,並沒有確定的規律可循,但一般來說,上市公司股票通過送配以後除權,其單位價格下降,流動性進一步加強,上升的空間也相對增加。不過,這並不能讓上市公司任意送配,它也要根據企業自身的經營情況和國家有關法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如何辦理配股
配股是指上市公司在獲得必要的批准後,向其現有股東提出配股建議,使現有股東可按其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認購配股股份的行為。配股是上市公司發行新股的方式之一。
配股的運作程序如下:首先由上市公司確定股權登記基準日,股東在股權登記日持有股票,獲得配股權利或得到配股權證,然後配股權證進行掛牌交易(目前,A股不進行權證交易),交易結束後,擁有配股權利的股東在指定的繳款期內在券商處通過交易所按比例購買配股股份。交易所規定,配股繳款期過後,配股無法補辦,視同股東自動放棄配股權利。目前,A股配股包括四部分:一部分是向社會公眾股東配售,一般稱為「**配股」或「**A1配」,滬市的掛牌代碼為「700***」,深市為「8***」,這一部分認購後會馬上流通,其餘三種配股在國家有關政策未出台前,不得流通。它們分別是:國家股和社會法人股配股權轉讓給社會公眾股股東配售部分,一般稱為「**轉讓」或「**A2配」、「**轉配」,滬市掛牌代碼為「710***」,深市為「3***」,這一部分是由於目前國家股和法人股尚不能流通,各上市公司的國家股和法人股股東由於資金等方面的原因在配股時放棄配股權利或轉讓配股權利給社會公眾股股東而形成的;再有一部分為前次轉配股股東認購配
股部分,一般稱為「**轉配」,代碼為「701***」,這是根據「同股同權」的原則產生的,即上次參加轉配股股東參加本次配股;還有就是前次轉配股股東認購國家股和法人股配股權轉讓部分,一般稱為「**轉轉」,代碼為「711***」,也屬於不流通部分。配股結束後,可流通部分證券交易所在收到上市公司有關配股的股份報告和驗資報告後安排上市流通,獲配流通部分會在獲配股票流通起始日自動到股東帳戶開始流通交易。
送紅股是上市公司將本年的利潤留在公司里,發放股票作為紅利,從而將利潤轉化為股本。送紅股後,公司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的總額結構並沒有發生改變,但總股本增大了,同時每股凈資產降低了。而轉增股本則是指公司將資本公積轉化為股本,轉增股本並沒有改變股東的權益,但卻增加了股本的規模,因而客觀結果與送紅股相似。轉增股本與送紅股的本質區別在於,紅股來自公司的年度稅後利潤,只有在公司有盈餘的情況下,才能向股東送紅股;而轉增股本卻來自於資本公積,它可以不受公司本年度可分配利潤的多少及時間的限制,只要將公司帳面上的資本公積減少~些,增加相應的注冊資本金就可以了,因此,轉增股本嚴格地說並不是對股東的分紅回報。
3、證券投資咨詢公司
——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又稱證券投資顧問公司, 是指對證券投資者和客戶的投融資、證券交易活動和資本營運提供咨詢服務的專業機構。
們現在說的基金通常指證券投資基金
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間接的證券投資方式。基金管理公司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託管人(即具有資格的銀行)託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投資,然後共擔投資風險、分享收益。根據不同標准,可以將證券投資基金劃分為不同的種類:
———根據基金單位是否可增加或贖回,可分為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不上市交易,一般通過銀行申購和贖回,基金規模不固定;封閉式基金有固定的存續期,期間基金規模固定,一般在證券交易場所上市交易,投資者通過二級市場買賣基金單位。
———根據組織形態的不同,可分為公司型基金和契約型基金。基金通過發行基金股份成立投資基金公司的形式設立,通常稱為公司型基金;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和投資人三方通過基金契約設立,通常稱為契約型基金。目前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均為契約型基金。
———根據投資風險與收益的不同,可分為成長型、收入型和平衡型基金。
———根據投資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期貨基金等。
根據投資對象的不同,證券投資基金可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混合型基金等。60%以上的基金資產投資於股票的,為股票基金;80%以上的基金資產投資於債券的,為債券基金;僅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的,為貨幣市場基金;投資於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並且股票投資和債券投資的比例不符合債券、股票基金規定的,為混合基金。 從投資風險角度看,幾種基金給投資人帶來的風險是不同的。其中股票基金風險最高,貨幣市場基金風險最小,債券基金的風險居中。相同品種的投資基金由於投資風格和策略不同,風險也會有所區別。例如股票型基金按風險程度又可分為:平衡型、穩健型、指數型、成長型、增長型。當然,風險度越大,收益率相應也會越高;風險小,收益也相應要低一些。
4、除了權證,其它的當天買入,第二天才能賣出,就是常說的T+1
❼ 汽車技術等級劃分與評定的不要法規標准依據有哪些
按照交通運輸部2016年3月1日實施的《道路運輸車輛技術管理規定》,車輛的運行和使用回首先要滿足基本技術答條件:車輛技術狀況要符合國家標准《道路運輸車輛綜合性能要求和檢驗方法》(GB18565—2016),車輛技術等級要達到《道路運輸車輛技術等級劃分和評定要求》(JT/T 198—2016)規定的二級以上,新進入道路運輸市場的車輛燃料消耗量要符合行業標准《營運客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測量方法》(JT 711—2016)、《營運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測量方法》(JT 719—2016)
的要求。
❽ 精神損失
查找相關文章介紹給你,希望能有所幫助。
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
「摘 要」根據現有司法解釋的規定,受害人因人身或精神遭受被告人侵害的,根據現有的司法解釋,在刑事附事民事訴訟中是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這對受害人來說,是極不公平的。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應當以民事侵權理論來認識並處理受害人這一請求。
「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
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由於其特有的價值,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受到重視。對於因侵犯人身權犯罪行為造成的精神損失,受害人可否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我國理論界對此問題也一直爭論不休。《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早有定論。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 「受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在此,立法上運用了「物質損失」這一詞語,可見精神損失不在賠償之列。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維護農村穩定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對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明確限定為「賠償僅限於犯罪行為直接造成的物質損失,不包括精神損失和間接造成的物質損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法釋〔2000〕47號)第一條第二款則明確規定,「對於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精神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至此,這一爭論在法律規定上塵埃落定。
顯然這一司法解釋,沒有突破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從法律上講,也不應當有所突破),因此,雖然這一司法解釋在法律適用上予以了明確,但是,在理論上仍難以自圓其說,和其他司法解釋也矛盾重重,其合理性和公正性仍受到質疑,筆者認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應當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賠。這是因為:
一、精神損害賠償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已經得到認可。
精神損失是相對於物質損失而言的,是指公民因其人身權受到他人的不法侵害,而致其心理上的損害,「例如精神上、肉體上之痛苦,因喪失肢體而擾亂生活之苦痛,因容貌損毀而致將來婚姻、就業困難之精神上的痛苦……」〔1〕由此可見,相對於物質損失而言,精神損失是人身權受到侵犯的後果。精神損害賠償在我國民法理論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犯的,……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及其他有關的司法解釋也對精神損害賠償作了相應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如1992年《關於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中關於「安慰撫恤金」的規定,其實質是承認了精神損害;實踐中,因公民人格權受到侵犯得到賠償的也早有判例。理論界對此卻已經有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即對於侵害公民人身權的行為,只要造成了公民精神上的痛苦,就應當賠償精神損失。根據社會實踐的發展,最高人民法院也適應這一發展要求,於2001年2月26日作出了《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從司法實踐上直接明確了精神損害賠償的合法性。因此,隨著我國民法理論的發展,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已經確立,這就不排除犯罪行為同時侵犯公民人身權時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因此,附帶民事訴訟中賠償范圍應當包括精神損害賠償。
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不僅是滯後的,而且自相矛盾,應當及時予以修訂。這是因為:
首先,從立法技術上來講,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民事賠償部分, 應否包括精神損害賠償,應當由實體法特別是民法加以規定,並且對其構成要件、賠償數額等加以規定,而刑事訴訟法作為程序法,這樣生硬地將精神損害賠償予以排除,本身就不符合立法技術要求。
其次,從法律規範本身來看,也矛盾重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百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除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外,還應當適用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1〕7號)第一條規定,自然人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權受到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這就造成了同樣是侵權行為,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民事賠償部分依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對侵犯人身權的行為可以判令賠償精神損失,而刑事訴訟法以及基於此規定而做出的司示解釋又將精神損失明確排除在賠償之列,而民法通則和刑事訴訟法又都是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使審判人員無所適從,其矛盾之處由此可見一斑。
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立法的矛盾。在刑事訴訟法修訂的過程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民法理論界中尚未有定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一並解決因犯罪行為而引起的民事賠償,從而節省司法資源,但是,如果因為民法理論上的模糊而造成了刑事審判的過分遲延,則又有悖於立法精神,所以刑事訴訟法未將其納入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因此,主要是解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的刑事訴訟法當然不可能超越這一客觀現實,將精神損害賠償列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這與我國當時的立法環境以及立法水平都有很大關系。但是,隨著我國民法理論的發展,這一條規定矛盾之處顯而易見。
三、侵犯人身權的犯罪行為符合民法的精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
某些犯罪行為,從刑法的角度來說,是一種犯罪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從民法的角度看又是一種侵權行為,既然如此,民法的有關規定和理論同樣適用。侵犯人身權的犯罪行為,作為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完全符合民法理論中的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即有侵權行為,有損害後果,侵權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侵權人有過錯。因此,犯罪行為只要符合精神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當然應當允許受害者就此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四、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其性質根本不同,不能因為承擔了刑事責任就可以免除其民事責任。
目前,司法實踐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侵犯公民人身權的犯罪,並未造成實際的財產損失,如果承擔了刑事責任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無異於雙重處罰,因此,不宜再承擔民事責任。筆者認為,刑事責任是國家對嚴重違法行為的一種制裁,其代表的是國家的利益,顯示的是國家對犯罪行為的否認。因此,在其功能上就更多地表現為國家意志力,只要構成了犯罪,國家就會從保護整個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法制的立場上去對犯罪分子進行追究。而讓犯罪分子承擔民事責任,其功能則是為了使因犯罪行為而形成的損失得到恢復,其作用主要體現為對受害人的補償。雖然國家對犯罪分子的懲罰,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對受害人予以精神上的安慰,但是,其最大功能則體現了國家對犯罪行為的處罰。另外,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在責任形式、法律後果等方面都有著根本的不同之處,二者不具有排他性,因此,不能因為承擔了刑事責任就可以免除其民事責任。
五、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包括精神損害賠償有利於更有力地打擊犯罪。
在我國,侵害公民人身權,給受害人造成精神上的損失的犯罪行為大量存在,有些如強奸、殺人、侮辱、毀容等犯罪行為更是層出不窮。由於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中不包括精神損失,因此,有些受害人出於自身原因的考慮,特別是害怕犯罪行為人承擔了刑事責任後,對其自身沒有任何補償,因而在行為人願「以錢贖罪」的情況下,不願通過刑事訴訟解決,而是通過「私了」解決問題,由被告人給予補償而了結。這就造成了有些違法行為由於受害人沒有告發甚至不願告發而不能受到及時懲處,給社會埋下了隱患,這與我國刑法打擊犯罪的根本目的是相違背的,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刑事附帶事訴訟中包括精神損害賠償,無疑加大了對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犯罪的發生。同時,也提高了公民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的積極性,有利於更有力地打擊犯罪。
六、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中包括精神損失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則。
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生活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生活質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就意味著,侵犯人身權的犯罪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失,即精神上的痛苦有時比物質損失更重大,如傷害致人傷殘,以毀容手段傷害,強奸等,給受害人造成的物質損失可能是比較小的,而對受害人造成的巨大的心靈創傷,也許受害人一輩子也難以擺脫心靈陰影。「雖然金錢不能完全彌補受侵害的精神利益,但可以使受害人在其他方面得到精神的享受,在此情況下,金錢是民法唯一可以採用的使受害人得到滿足的方法。」〔2〕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O三條的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侵犯公民人身權的犯罪行為,對受害人的傷害,遠遠大於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如果不承擔相應民事責任的話,不僅是不公平的,也是對犯罪行為的縱容。一般的侵權行為,尚且要對受害人予以精神上的賠償,相對於一般侵權行為而言,犯罪行為對受害人的侵權程度理為嚴重,然而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受害人反而得不到賠償,這勢必造成適用法律上的不公平。
七、將精神損害賠償列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符合世界立法的趨勢。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公民對精神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和這一世界潮流相一致,民法理論中關於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而且不斷地發展、完善。我國台灣司法判例認為,「若姦淫未滿14歲的女子,以強奸罪論處,……應確定行為人不法侵害被害人的身體、健康及名譽,受害人遭受非財產上的損害,可訴求給付慰撫金。(見台灣最高法院六十六年台上字第3484號判例)」(3)「台灣精神損害賠償的客體即人格利益保護的范圍不僅體現在民法上,而且也體現在刑法等法律上:……刑法上受保護的有信用權、秘密權、貞操權等」(4)。目前,世界上有部分國家如德國, 已經確立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的制度,這對保護受害人、打擊犯罪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如同精神損害賠償從無到有一樣,對犯罪行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也會成為必然。
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對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進行修改,允許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那麼,對哪些犯罪行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呢?筆者認為,根據民法有相關理論,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公民因其人身權受到他人不法侵害,並產生精神痛苦和損害,由行為人通過給付一定財產賠償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很顯然,並不是所有的犯罪行為都要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只有侵犯公民人身權的犯罪行為,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下列幾種犯罪則應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侵犯公民的人身健康權,造成公民傷殘的,即故意傷害致人傷殘的;剝奪公民的生命權的,如故意殺人、過失致人死亡;侵犯公民的人格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的犯罪,如侮辱罪、侮辱婦女罪、強奸罪。當然,一些雙重客體的犯罪如果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也應當承擔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如搶劫過程中致人傷亡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作為民事訴訟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實體審理上,當然應當以民法通則及有關的民法理論為依據,具體分析,作到不枉不縱,才能更好地打擊犯罪,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人身傷亡精神損害賠償研究
--------------------------------------------------------------------------------
侵權行為或侵權事故致人傷亡,不僅給受害方造成財產損失,而且給直接與間接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影響受害人的身心健康、美好生活與前途。精神損害即非財產上的損害或損失,乃侵權人侵害受害人人身、人格權利而致其心理上的損害,「例如精神上、肉體上之痛苦,因喪失肢體而擾亂生活之苦痛,因容貌毀損致將來婚姻、就業困難之精神上之苦痛,由於失業、廢業或不得不轉業之苦痛,因後遺症而對將來所生精神上之苦痛,因婚姻或婚約破裂所生感情上之痛苦、失望、不滿、怨恨等精神上之痛苦等是。」〔1 〕人身傷亡之精神損害是指受害人因他人侵害其生命權、身體權與健康權而產生的損害,即受害人因人身傷亡所生之精神或肉體上之損害,包括受害人的肉體痛苦、精神折磨、喪失生活享受、生命縮短、喪失親人之痛苦等。對這類精神損害是否賠償,權利主體及賠償范圍等問題,中外民法理論界不無爭論,各國立法與實踐中也存在不同的作法。本文結合中外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對本問題予以研究。
一、精神損害賠償之理論與實踐演進
對於精神損害是否賠償,在理論上經歷了從否定到肯定的發展過程。國外否定說的理論根據是:(1)精神損害是無形的和非金錢性的,這種損害不應當轉換成一種金錢術語,對悲傷、疼痛、折磨和喪親之痛等精神損害進行賠償,是人類感情的商業化,玷污了自然人受害者與社會;〔2〕(2)損害賠償制度的目的在於消除損害,使權利恢復到損害前的狀況,而身體上的痛苦,失去親人的悲傷等不能用金錢恢復或消除;〔3〕(3)人格是高尚的,人的生命、身體不是商品,不能用金錢評價,否則就等於將人視為商品,從而降低人的價值。如果將非財產利益與財產利益視為同一,並對精神損害進行金錢賠償是違反國民感情的。 〔4〕(4)精神損害無法計量,如進行賠償, 會給法官以很大的自由裁量權。〔5 〕我國傳統的民法學者否定精神損害賠償的理由有目的論和無法補償論。目的論認為,否定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是與資產階級的精神損害賠償劃清界線,「只有資產階級才認為感情上的痛苦是可以用金錢醫治的,可以象商品那樣換取貨幣。在社會主義國家裡,人是社會最寶貴的財富,人的生命健康不能用金錢估價,所以對人身的侵害只能在引起財產上的損失時,行為人才負責任。」「資產階級對人身侵害所造成的生理上、精神上的痛苦,認為可以用金錢補償,可以象商品一樣換取貨幣,而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認為社會上最寶貴的財富是人的健康和生命,是不能用金錢來估價的。」無法補償說認為「對人身造成的損害(傷、殘、死)是無法補償的更不能用金錢賠償」,〔6 〕因而與人身傷害相隨的精神損害也是無法補償的,不能用金錢賠償。
國外肯定精神損害賠償的理論根據是:精神損害是一種真實的損害,拒絕賠償將導致對受害人困苦的明顯的法律與社會冷漠,精神受到傷害的人會持續性地感到社會和法律是極端殘忍的:在一個經濟的社會里,金錢是一種具有很高的價值判斷標准,被廣泛用來衡量和確定有形和無形財產的價值,如果一個社會承諾保護人的身心健康的義務,則必須對精神損害給予賠償;賠償可以恢復受害人的自身的價值感並消除其被殘忍對待的感覺;〔7〕雖然金錢不能完全彌補受侵害的精神利益,但可以使受害人在其他方面得到的精神享受,在此情況下,金錢是是民法唯一可以採用的使受害人得到滿足的方法;〔8 〕精神損害賠償是以改變人所處的生物內環境為主要目的,促使內環境向好的方向發展,幫助受害人消除因侵權行為所受的消極影響,盡快恢復身心上的健康。〔9 〕精神損害賠償具有補償與懲罰雙重功能,在受害人傷亡的情況下,確認精神損害賠償實際上是對受害人進行補償,損害不涉及人的生命或身體時,則具有懲罰性。〔10〕
在19世紀末,雖然德國民法理論界的否定主義觀點因德國反對精神損害賠償的國民感情占支配地位而大量存在,但肯定主義為主流。 〔11 〕肯定主義不僅成為德國民法典確認人身傷亡之精神損害賠償的基礎,而且對其他國家的理論研究產生重大影響,形成肯定主義的多種學說,〔12〕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為現代各國侵權行為法理論與實踐所普遍接受。
對人身傷亡之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確認首推德國民法典。其第253條規定,「損害為非財產上之損害者,僅以法律規定的情形為限,始得請求金錢賠償。」即精神損害賠償適用於法定情形。這種限制是指:(1)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和第847條第1款所規定的情形,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身體……者,對被害人負損害賠償的義務」:「不法侵害他人的身體或健康……被害人所受侵害雖非財產上的損失,亦得因受損害,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2 )適用於特別法所規定的情形,如《帝國責任法》、《僱傭法》、《船員法》等。但德國民法典中的人身傷亡之精神損害賠償僅限於直接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日本民法的規定較德民法典進步,確認了受傷者與死者的近親屬之損害賠償。《日本民法》第710、711條規定,身體受到傷害的受害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享有非財產損害的賠償請求權,但對未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死者在受害與死亡之間這段時間、植物人是否享有此項權利未作規定。《瑞士民法典》在保證人格權之規定上較法、德民法進步,但對人身傷亡的精神損害賠償明確排除。(註:瑞士民法典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定適用范圍為侵害姓名權(29條)、違反婚約(93)條、離婚(151條)確認生父之訴(318條)。)有關人身傷害精神損害賠償(慰撫金)體現於《瑞士債務法》,其第47條規定,「對於致死或傷害,法院得斟酌特殊情事,允許受害人或死者遺族,以相當金額之賠償」,該金錢賠償即包括了慰撫金。《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規定「任何人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失而致使損害發生的人,對他人負賠償的責任」中之「損害」是否包括精神損害,則不明確,司法實踐認為可以包括精神損害,因而司法判例對本條進行擴大適用,如法國長期的司法實踐認為子女受害而亡, 應賠償其父母的精神損失。(註:法國法院在1961年11月24日的一項判決中指出精神損害賠償的理由為:對於兒子的死亡,即使不去證明給他的父親所造成了物質上的損害,或已經導致父親的生存條件受到破壞,或父親根本未提出此種權利的主張,兒子死亡導致父親精神上的痛苦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構成應當予以賠償的理由。)前東南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早期民法否認人身傷亡之精神損害賠償,但自60年代以後得以逐漸承認此種損害賠償。如前民主德國民法典第 338條第3款規定,「由於健康受損而在參加社交生活方面受到限制,受害人有權得到合理的補償;如果健康損害使受害人的幸福嚴重地或在短期內受到影響,應給予賠償」。南斯拉夫《關於債務關系的法律》第155、200條規定了精神損害的定義(即「對他人造成生理、心理的和引起恐懼的損害」)及其賠償原則(法院判決精神損害賠償時必須注意「被害人利益的大小和該項賠償的目的」和「賠償不應主張違反其本身性質及社會目的之趨勢」)〔13〕。
綜觀英美國家的判例法,精神損害的范圍大致有幾類:(1 )疼痛與折磨(pain and suffering),即人身傷亡造成的受害人肉體上的不適、痛苦和情緒上的創傷。〔14〕(2)精神打擊(mental shock),一般是指目睹了事故發生或事故受害人的親屬受到傷害。就此項損害而言,最初判例常常認定受害人須遭受直接的有形損害,但其後將該規則擴大到包括精神打擊所遭受的有形損害的情形,如精神錯亂、神經衰弱、痛心疾首。〔15〕(3)喪失對生活的享受(loss of amenities or enjoyment of life),即受害人因受侵害使其不能享受生活現實或將來的生活而引起的損失。 〔 16〕( 4 )壽命縮短損失( loss of shortened expectation of life),指受在人因身體傷殘致壽命縮短、喪失對未來生命存在之追求所引起的損失。 ( 5 )喪親之痛 (distress of loss of relative),指受害人死亡而致其親人失去原有的情愛、照顧、陪伴、安慰和保護等所產生的精神痛苦。〔17〕
在我國歷史上,人身傷亡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首先出現於《大清民律草案》,隨後出現於《民國民律草案》,至正式通過的民國《民法》才完備。民國《民法》第 18、194、195條完整地體現了我國現代人身傷亡精神損害賠償,即侵害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我國歷史上民國時期和現行台灣地區民法典承日、德民法典關於精神損害賠償之主要規定確認人身傷亡的精神損害賠償,「不法侵害他人身體、健康……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註:我國台灣民法第195條。)「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註:我國台灣民法第194條。)新中國成立以後,對國內人身傷亡精神損害賠償不予承認,只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涉外人身傷亡索賠之規范性文件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中或暗或明地予以承認。前一種情況如1982 年交通部在《關於遠洋船員死亡事故對外索賠標準的通知》中的「安慰撫恤金」和1992年最高法院在《關於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試行)》(簡稱《1992年規定》)中的「安撫費」。此種承認是基於外國法律中明確承認人身傷亡的精神損害賠償,為保護我國受害人及其親屬的利益、公平處理涉外人身傷亡賠償關系不得已而為之,並非真正地充分認識到精神損害賠償的性質與作用而為之。直到目前為止,《民法通則》與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仍然沒有確認國內人身傷亡賠償案件的精神損害賠償。(註:《民法通則》與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簡稱《1988年意見》)所確認的精神損害賠償僅限於侵害公民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所引起的精神損害。見民法通則第120條、最高法院《1988年意見》第150條。)
我國明確承認並普遍適用於涉外海上人身傷亡之精神損害賠償者為最高人民法院《1992的規定》。依其規定,「安撫費」是指對受傷致殘者和死者遺屬的精神損失的賠償。在我國的法律與實踐中,在《民法通則》實施前,人身傷亡受害人或其親人的精神損害賠償主要包括在各種名稱的撫恤金。從交通部門的行政規章與解釋看,我國當時的法律法規與實踐只承認死者家屬因親人死亡所受精神損害的賠償,不承認殘廢者的精神損害賠償。直到1985年的「格奧丁多夫」案,才明確地提出人身傷殘的精神損害賠償。侵權損害賠償基本法——《民法通則》雖然未規定人身傷亡之精神損害賠償,但精神損害賠償作為一項侵權賠償的規則得到了確認。司法實踐尤其是涉外人身傷亡損害賠償的審判實踐肯定了受害人或死者家屬的精神損害賠償。
綜觀各國法律與實踐,可得出以下結論:(1 )人身傷亡之精神損害賠償作為侵權損害賠償的一個重要項目在中外法律理論與實踐中得到普通承認。(2)精神損害因其受損害的價值根本無法精神地計算,各國法律與司法實踐採用非量化的損害項目來處理。(3 )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與權利人進行適當限制。就權利人而言,一般限於傷殘者本人和死者的父母、配偶、子女,就精神損害的內容而言,一般限於人身傷害所引起的肉體上的疼痛、痛苦和心理上的損害。(4 )對於下述情形的精神損害,各國持對立的作法:受害人未死,受害人的近親屬所遭受的精神損害,受害人死亡後,法律規定以外其他近親屬所受精神損害;受害人在受傷害之時至死亡之時這一期間所受精神損害;植物人的精神損害賠償;精神障礙者的精神損害。
精神損害是一種肉體上、心理上的非正常狀態,是無形的、抽象的、無法准確計算的,但對其給予賠償並作為確定侵權損害賠償的一項原則,已為各國立法與司法實踐普通認同。在現代社會里,對精神損害進行金錢賠償,可慰籍受害人,填補其損失,提高受害人人身價值和尊嚴,維護受害人的利益,懲罰加害方的侵害行為,有助於防止侵害生命、身體、健康權的侵權行為,穩定社會秩序。享受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人包括健全之人、死亡者、植物人、年幼者、精神障礙者等直接受害人和因直接受害人而遭受損害的間接受害人。間接受害人的范圍應以其與直接受害人間是否具有法律上的親屬關系為原則,以事實上的扶養關系、共同生活關系為補充,不應局限於父母、子女與配偶,不僅在直接受害人死亡的情況下,間接受害人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而且在直接受害人受到嚴重傷害的情況上,如喪失全部或絕大部分勞動能力,間接受害人也應享有此項權利。應賠償的精神損害除與人身傷亡相伴隨而生的肉體上的疼痛外還包括因傷害而產生的精神上的悲傷、憂慮、疾病(即精神病學意義上的傷害,英美法一般稱神經上的打擊以及純精神損害。前述英美判例法所確認的精神損害范圍可以借鑒。由於精神損害是無法准確加以計算的,對其賠償額可以進行適當限制。
二、人身傷亡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算定
我國有關主管部門對侵權行為或侵權事故致人身傷亡所產生的精神損害賠償在以前標以「死亡撫恤金」、「殘廢撫恤金」、「安慰撫恤金」等術語,或包括在其中。司法實踐自1992年使用「安撫費」一詞。從「撫恤」「安慰」「安撫」的字面上理解,均包含安慰、安撫、同情、周濟之意。無論使用上述何種名稱,都從本質上混淆了實際的精神損害與給予同情的補償之間的關系,這些名稱只起到同情和安慰作用,而不是起賠償作用。使用這些術語,好像加害人對受害人的損害沒有任何過錯或不承擔任何責任,加害人對受害人所受的精神損害進行賠償是無辜的。精神損害與財產損害一樣是受害人實在的損害,加害人對這些損害進行賠償也是實在的賠償,是法律要求加害人對其行為後果承擔責任的必然,而不是一種由加害人
❾ 記者卧底了7-11曝光後廚亂象,觸碰食品安全底線要承擔什麼法律後果
每年的315消費者權益日都會有各種內幕被曝光,在今年也不例外。在近兩天以來,一些知名的生產企業以及品牌店面都被曝光出相關的食品生產黑幕,比如有較為火爆的則是雙匯火腿腸的生產車間以及711便利店,又再度重新刷新了消費者的認知,近日有媒體記者卧底711北京某店,曝光了後廚的亂象,也引發全網的關注。
711作為一家全球知名的連鎖便利店,其後廚的食品製作亂象實在令人堪憂,所衍生出來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事關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對於許多上班一族而言,24小時便利店也給許多人提供的更多的便利,但是在此背後卻暗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食品安全黑幕,想必一經曝光,消費者還敢光顧嗎。
所以對於經營飲食的相關企業而言,餐飲安全也是他們的立身之本,假如不重視本身食品出品的安全監管,一旦涉及食安問題,不但使得自己的經營信譽以及市場品牌遭受重創,甚至還會因此背負上一定的法律責任,所以說食安問題真的一刻不容得疏忽。
❿ 哪位大俠能說說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對於物權共有權處分方面的法律規定嗎
什麼是無權處分行為
--------------------------------------------------------------------------------
作者: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法院·蔣華勝
一、處分和處分行為的內涵處分作為民法上的基本概念,其包括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指權利人對物或權利加以變更或消滅,使其形態加以改變,如把木材加工成桌椅;法律上的處分是指通過法律行為,改變所有物的法律狀態,如租借,轉讓,設定他物權。1要使物或權利發生處分上的效力,不僅要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為債權行為(如買賣合同),而且還要使物權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發生變動,(如動產之交付或不動產之登記),使其價值得以實現,實現交易目的。誠如梁慧星先生所言,法律行為可分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前者是發生債權債務之行為,故又稱為債權行為,如租賃、保證;後者是指使特定權利直接發生得喪變更之行為,如抵押權的設定行為,商標權的轉讓行為。動產或不動產的買賣雖然屬於債權行為,但是債權的行使或債務的履行結果將導致物權的移轉、變更,因此既包含負擔行為,也包含處分行為2,這是我國大陸學界目前的主要觀點。
我國台灣學者對處分行為涵義的研究可謂精細深入,就法律意義而言,他們認為,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相當於我國大陸學者的通常觀點,但是,狹義上的理解,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因為處分行為有自己的特質,它能使物權直接發生變動3.就上文的論述而言,處分行為的涵義的確有進一步作精細研究的必要,在不同的場合,其有不同的內涵,故吾人應審慎探討,以克濟事。無權處分行為是大陸法系民法上的特定概念,但大陸法系各國的法制背景不同,人們對之理解也不同,概言之,對於無權處分行為的理解和物權變動模式有極大的關系,通過對大陸法系主要國家的物權變動模式進行考察,可以對無權處分行為的內涵有一個清晰的理解。
二、非物權行為立法模式下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的歷史考察
(一)法國模式: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並未採納物權行為理論,把債權行為作為物權變動的原因,認為物權變動是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一個法律行為應該有債權發生和物權變動的雙重效果,故只要合同雙方當事人訂立的合同生效,則標的物的所有權理所當然移轉,力求對債權行為和物權變動作一體化把握,而沒有作嚴格的區分。法國民法典第711條規定:財產所有權,因繼承、生前贈子、遺贈以及債的效果而取得或移轉;該法典第1583條作了進一步規定,當事人雙方就標的物及其價金,相互同意時,既使標的物尚未交付時,價金尚未交付,買賣合同即告成立,而標的物所有權即由出賣人移轉於買受人。由上規定可以看出,僅依當事人之間的合意,物權就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動。這一立法的原因是法國民法中並無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的嚴格區分,因此在法國民法中,並沒有形式主義的物權立法,把物權變動作為債權行為的內容,學者把以法國為代表的物權變動模式,稱為法國模式。4在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下,對債權行為和物權變動作統一的把握,只要債權行為有效,物權變動自然發生,債權行為內包括物權變動即處分行為。因此法國民法上的處分行為的內涵是作廣義的理解的,在這種物權變動模式下,當事人有充分的意思自治,並且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債權行為本身就是處分行為,根據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的,無效,從而將作為無權處分行為之典型形態的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規定為無效。無權處分他人之物的合同無效,是法國在其物權變動模式下的必然的選擇,根據其法律的規定,買賣合同生效,標的物的所有權自然移轉,物權變動是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物權變動本身沒有自己的構成要件,所以讓無權處分人買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生效,則權利人的物權喪失,買受人完整地取得了真實權利人的標的物所有權,對無權處分行為來說,這樣嚴重違背民法的公正理念,損害真實權利人的利益,只能從反面對其進行限制,對買賣合同的效力進行徹底的否定來保護真實權利人的利益,所以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無效。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有其突出的缺點,物權自意思表示一致時發生移轉,由於這一移轉沒有公示,缺乏公信力,第三人很難辯認物權變動的外部表徵,這對交易安全非常不利。同時,物權自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時移轉,由於沒有公示方法,容易導致物權重復現象,違背物權的一物一權主義原則,為無權處分行為的實行打開了方便之門。法國法將債權法上的規定和物權法上的規定混在一起,此種方法妨礙了法律的適用,也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是鼓勵交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優化資源的配置。在法國的物權變動模式下,無權處分行為作無效的理解,有檢討的必要。法國民法典對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的效力的否定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當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崇尚自由的資產階級本著對人的充分尊重,堅持契約自由,重視對所有權的保障,充分相信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創造能力。5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法國民法典就把先在哲學或政治等其他方面表現出來的觀念或趨向法的方面反映出來,各國都依賴法學家在法律上反映新的哲學和政治思想與制定法的新門類。6法國民法典就無權處分行為而言,是對羅馬法的反動,羅馬法是承認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的效力的,烏爾比安在《論薩賓》上說:毫無疑問的是,可以出賣他人之物的,事實上,這是個買賣契約,只不過物可以從買受人手裡被追奪。法國法將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規定為無效,這和羅馬法根本不同。羅馬法通過使買賣合同有效,但是物權並不移轉來保護真實權利人的利益,而法國通過對買賣合同效力的否定來保護真實權利人的利益,雖然兩者的目的相同,但是路徑不同。法國法的規定,並非是立法上的唯一選擇,法國的選擇原因是,當時的社會彌漫著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認為人的價值超乎一切萬物,個人之意思應受到絕對尊重,因而個人之意思所致,萬物應該因應而變化。7鑒於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的局限性,法國的法學家對其提出了批評,認為不加選擇的把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宣布無效,不符合社會經濟和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要求,主張該條的適用范圍應受到限制8.近年來,法國學者針對1599條的不足採取實際行動,力圖將其解釋為相對無效,而非絕對無效,表明了就買賣他人之物而訂立的合同,並非一概無效9,法官在具體適用法律時,往往改變了民法典的規定。
(二)日本模式:盡管日本民法典的物權變動模式,繼受了法國模式,主張買賣合同成立,標的物的所有權移轉,但在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效力問題上,並未追隨法國,日本民法典第560規定,以他人權利為買賣標的時,出賣人負取得該權利並移轉了買受人的義務,其第561規定,於前條情形,出賣人不能取得其賣掉的權利並不移轉於買受人,買受人可以解除契約。可見,在日本民法上,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是生效合同,日本民法典在物權變動模式上,雖然採取了與法國一致的立場,但在出賣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問題上,並未采法國法的立場,說明了買賣合同生效只能說明標的物的所有權移轉的可能性,根據日本民法典第177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取得、喪失和變更,非依登記法規定進行登記,不得以之對抗第三人,其第178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讓與,除非將該動產交付,不得以之對抗第三人,可見根據日本民法典的規定,雖然物權發生變動,買受人取得物權,但其不能在交付或登記前對抗第三人,這與法理相矛盾,既然買受人自買賣合同成立之日起,就已經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但其所取得的所有權未經登記或交付,卻不能對抗第三人,這與所有權的性質不符。10所以出賣他人之物,買受人取得的只是虛擬的物權,並不具有物權的性質,從而也雄辯地說明了,僅有債權行為,並不當然有真正意義上物權變動的發生,債權行為並不能包括狹義的處分行為的內容,作為無權處分行為之典型形態的出賣他人之物而訂立的合同,僅指債權合同,原則上應為有效。
三、承認物權行為立法模式下的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的歷史考察
(一)德國模式:作為物權形式主義的代表,德國民法堅持債權與物權的嚴格區分,認為在物權變動過程中,存在性質不同的兩個法律行為-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債權行為是負擔行為,它使當事人享有債權和承擔債務,即債上請求權。物權行為是處分行為,它是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行為,堅持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正如謝在全先生言: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互分離,而且是獨立於債權行為之外,就是物權行為的獨立性。11基於這種嚴格區分的物權變動模式下,一個物權變動過程被分成兩個不同的行為,即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負擔行為是債權行為,當事人之間的意思合致即可成立,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處分行為直接發生物權變動,使物權發生移轉。有負擔行為不一定能發生物權變動,僅有負擔行為,對物權不進行動產交付或不動產物權之登記,物權沒有發生變動。即使動產已交付或不動產已登記,如果沒有法律上的原因,還是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物權變動後之權利歸屬能否得到法律確認的原因,就是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問題。
德國民法典將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認定為效力待定,指的是處分行為的效力待定,債權行為是有效的,根據德國民法典第185條規定:(1)經權利人允許,無權利人對標的物進行的處分,亦為有效;(2)處分人取得標的物,或者權利人成為處分人的繼承人而對其遺產負無限責任時,前項處分亦為有效。就允許而言,第185條第1款只是明確規定,經事先允許的,非權利人可以為有效的處分,亦即處分授權。第185第第2款第一句第一種情形是:非權利人所為的處分並非自始無效,而是效力未定,其效力是可以補正的,處分人取得標的物亦即非權利人自己變成權利人時處分有效,他在接受自己的處分的約束。12德國民法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堅持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認為物權變動的構成要件由物權契約加上公示行為(動產之交付與不動產之登記)構成13,物權變動的效果並不是債權行為的當然結果,而是堅持物權與債權相分離的原則,德國民法典的這種體系,有其突出的優點。
首先,德國民法典的體系為世界上大多數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所繼受,說明了德國民法體系的科學性。德國民法堅持物權與債權的嚴格分離,明確區分兩種法律行為的不同性質,有利於民法概念的精確把握和民法的體系化建設,對提高人們的法學水平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於維護合同秩序的穩定,堅持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分離,物權行為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有利於維護合同秩序;如果以物權變動是債權行為之當然結果14,則不符合生活實際,因為除了佔有改定等特殊情況外,只有債權行為,不一定能發生物權變動,否則合同責任就沒有意義,而且也不會有違約責任的產生。同時,把物權變動效果作為債權行為的內容,也使合同的約束力視同兒戲,作為合同主要條款的物權變動,如果沒有發生當事人所追求的結果,就宣布合同無效,很難維持合同效力的穩定。尤其在無權處分行為的場合,債權行為效力不受物權行為的影響,如果沒有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債務人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可以有效地使債權人得到法律的救濟。
(二)我國台灣地區: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對德國民法中有關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繼受15,其第118條規定: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台灣地區的學者通說認為,此處的處分系指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債權行為)在內,例如甲擅將乙寄存的某畫作為已有出售與丙,並依讓與合意交付之,該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契約有效,物權行為系無權處分,效力未定16.概言之,在上述兩種物權變動模式下,對處分行為內涵的理解大相徑庭,如前所述,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是一個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債權行為是負擔行為,它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是債上請求權,它不能直接導致物權變動。
法國民法簡化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但其意思主義的立法模式是以犧牲分離主義立法的合理性為代價的,把對交易便簡的要求推向極端,但是它無法解決與傳統物權理論的沖突。就無權處分而言,法國民法典第1599條規定,就他人之物所成立的買賣無效,這顯然混淆了買賣合同和物權變動的性質,把出賣人有處分權作為債權合同的特別生效要件,這種立法的結果就是把無權處分行為規定無效。日本民法改變了對無權處分行為無效的不足,認定無權處分行為是有效的,區分了債權合同和物權變動,認識到債權合同和物權變動不具有必然的同一性。德國民法就無權處分行為而言,僅指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在效力認定問題上,債權行為有效,處分行為效力未定。
我國民法理論上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認為物權行為是人工的雕琢,它實際上不過對單一的法律行為有兩個相異的觀察方式而已。今以捏造兩種互為獨立之契約,這完全是擬制的,不僅會混亂現實的法律過程,實施法亦會因極端之形式思考而受妨害。17我國的物權變動不同於法國和日本,而是採取了債權行為+公示行為(交付或登記)的債權形式主義,僅有意思表示尚不足以發生物權變動,還需要履行特定的形式,由於債權行為同時也是物權變動的主要生效要件,所以債權行為無效時,物權變動不發生,債權行為有效時物權變動不當然發生。我們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的認定,也應以此為基礎,無權處分行為不指物權行為或狹義的處分行為,而是指無權利人以自己的名義和相對人訂立的無權處分的合同,在我國目前的物權變動模式下,只能作此理解,所以本文論述的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就是指無權利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相對人訂立的債權合同的效力。
比較法研究是民法上的基本方法,這種吸收和借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比較與取合過程;不同的物權變動立法模式下,對無權處分行為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並且都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作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我們在進行立法研究時,應進行合理的選擇,使其與我國現行的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相協調,做到民法的邏輯化和體系化,法是秩序和正義的綜合體18,這正是我們進行法律理論研究時的行為准則。我國合同法上的無權處分行為僅指債權合同,這是研究我國合同性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的前提和邏輯起點。
無權處分行為在我國指的是無處分權的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相對人訂立的債權合同,有合同法上的依據。第一,從體系安排上說,德國和我國之台灣地區將無權處分行為制度規定在民法總則上,起著統率作用,處分僅指直接使物權發生變動的行為。我國有關無權處分行為制度不是規定在民法總則,而是規定在合同法總則里,就很難作德國、我國台灣地區的理解而只能作合同法里的制度。第二,我國合同法把無權處分行為的制度規定在合同法的第三章合同的效力里,由於我國傳統理論不承認物權行為的存在,這樣我國的合同法里的無權處分行為指的就是無權處分合同。在合同的效力的統轄下,我國合同法上的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當然僅指無權處分合同。第三,我國民法上對無權處分行為制度的設計之初,有給予了他制度上的定位。1995年1月《統一合同法建議草案稿》(第一稿)第46條規定,以處分他人財產權利為內容的合同,經權利人追認或行為人於定約後取得處分權的,合同自始有效。行為人不能取得處分權的,權利人又不追認的,無效,但其無效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1996年5月—6月的修改,考慮到實踐中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處分共有財產的行為與其類似,並照顧到無權處分行為與善意取得制度的關系,遂於第44條(第三稿)規定,無權處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而訂立的合同,未經權利人追認或行為人於合同成立後未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無效,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而訂立合同的,該合同無效,無處分權分人處分他人財產或者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善意相對人因交付或登記取得該財產的,受法律保護,1997年5月14日徵求意見稿(第4稿)對第三稿的規定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和簡化,將兩款合為一款,即其第31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或者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善意相對人因交付或登記已經取得該財產的,合同視為有效,但該財產對處分權人具有特殊作用的除外。1998年9月4日公布的《合同法草案》則再度將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並入一般的無權處分,其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讓權利人追認或無權處分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19。從合同法起草人對該制度的設計宗旨來看,債權合同本身就是處分行為,應無疑義,也是我國學界的主要觀點。
通過上文的歷史考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立法體例下,人們對無權處分行為的理解不同,但這並不妨礙在實際生活中具體應用,只要我們設計好了精細的法律制度,它一定能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注釋:
1 李雙元:《比較民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頁。
2 梁慧星:《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頁3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頁4 孫憲忠:「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分原則」,《法學研究》1999年第5期,第31頁。
5 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狀與未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頁。
6 勒內。達維達:《當代主要法律體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頁。
7 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狀與未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頁。
8 轉引自劉家安:「論出賣他人之物合同的效力」,《民商法學縱論-江平教授七十華祝賀文集》,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 我妻榮:《物權法》,岩波書店1983年版,第75頁。
10 李永軍:「我國民法上真的不存在物權行為嗎」,《法律科學》1998年第4期,第57頁。
11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第67頁。
12 [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71—772頁。
13 王澤鑒:《民法物權 通則。所有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9 頁。
14 梁慧星:「我國民法是否承認物權行為」,《法學研究》1989年第6期,第59頁。
15 史尚寬:《民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05頁。
16 王澤鑒:《民法物權 通則。所有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頁。
17 劉德寬:《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22頁。
18 [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頁。
19 孫鵬:《合同法熱點問題研究》,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