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管理條例
⑴ 遼寧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根據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事務、是指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與國家、社會、公民之間的公共事務。第三條我省行政區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或者由本級人民政府指定管理宗教事務的部門(以下簡稱宗教事務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和監督。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照各自的職責,協助做好宗教事務工作。第五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正常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第六條宗教團體應當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支配。第七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行政、司法和教育制度的活動。第二章宗教團體第八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縣(含縣級市、區)以上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基督教協會等宗教團體。第九條成立宗教團體應當依照國家有關社會團體管理的規定提出申請,經市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後,到本級人民政府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核准登記,依法取得法人資格。第十條宗教團體應當按照各自的章程開展活動。第十一條宗教團體可以進行宗教文化學術研究活動。第十二條開辦宗教院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舉辦宗教教職人員培訓班、義工培訓班,應當經市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第三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三條設立開展宗教活動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及其他固定處所,應當按照《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和《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辦法》履行登記手續。
宗教活動場所終止、合並、遷移以及變更登記,應當到原登記機關及有關部門辦理手續。第十四條各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建立由信教公民組成的管理組織。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組織應當制定管理章程,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第十五條新建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須經市人民政府審核,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到有關部門辦理手續。第十六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接受信教群眾自願捐獻的布施、乜貼和奉獻。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宗教活動場所內經營宗教用品和宗教類出版物。第十七條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舉行宗教活動、安置宗教教職人員、塑神像和佛像,設置功德箱;不得接受布施、乜貼、奉獻和其他宗教性質捐贈;不得銷售或者散發用於傳教的宗教出版物。第十八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宗教活動場所內設立商業、服務業網點或者舉辦陳列、展覽等活動,必須徵得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再到有關部門辦理手續;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拍攝電影、電視片,必須徵得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和市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再到有關部門辦理手續。第十九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興辦以自養為目的的企業或社會公益事業,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予以支持。第二十條宗教活動場所常住人員和外來暫住人員,應當遵守有關戶籍管理的規定。第二十一條宗教活動場所禁止進行危害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活動,以及利用宗教進行的其他非法活動。第四章宗教教職人員第二十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教職人員,是指佛教的比丘、比丘尼、活佛、喇嘛,道教的乾道、坤道,伊斯蘭教的阿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師、教士、長老。第二十三條宗教教職人員的身份由省有關宗教團體認定和解除,並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二十四條宗教教職人員應當依照本宗教規定的職責,在確定的區域內主持宗教活動。
宗教教職人員應邀跨縣、市主持宗教活動的,應當經其宗教團體、宗教活動行為地的縣或者市宗教團體同意,並報當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二十五條邀請、招聘省外宗教教職人員到我省主持宗教活動或者任職,省外邀請、招聘我省宗教教職人員到省外主持宗教活動或者任職,須經本級宗教團體提出,省有關宗教團體同意,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⑵ 宗教事務條例規范是什麼
法律分析:宗教事故條例規范是為了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危害宗教和睦和社會和諧而制定的關於規范宗教事務管理的法律法規,其主要原則有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
法律依據:《宗教事務條例規范》
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不信教公民)。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第三條宗教事務管理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
⑶ 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規定宗教教職人員經宗教團體認定報什麼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
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規定,宗教教職人員經宗教團體認定,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可以從事宗教教務活動。
一、關於宗教事務條例
《宗教事務條例》宗教事務管理明確了必須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防止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 條例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宗教界的合法權益,管理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 條例對宗教團體、宗教大學、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員工、宗教活動、宗教財產的管理作了具體規定。
二、宗教事務條例的規定
2.1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等違法活動。
2.2、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在不同宗教之間、同一宗教內部以及信教公民和非信教公民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不得宣傳、支持、扶持宗教極端主義,不得利用宗教破壞民族團結、分裂國家、進行恐怖活動。
2.3、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負責相關的行政管理工作。
另外,大規模的宗教活動必須按照批准通知書上記載的要求按照宗教禮儀進行,不得違反本條例第四條、第五條的有關規定。 主辦的宗教團體、寺觀教會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發生,保證大規模宗教活動安全有序地進行。 大型宗教活動舉辦地的鄉級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實施必要的管理和指導。
⑷ 山東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仰宗教的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正常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
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循序損害公民身份健康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第三條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或者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管理宗教事務的部門(以下統稱宗教事務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其他有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履行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第二章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第五條成立宗教團體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相應的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後,向民政部門申請登記,並由該宗教事務部門報上一級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六條宗教團體可以進行宗教文化學術交流和研究。
出版、印刷或者復制和發行宗教出版物,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七條全省性宗教團體經省人民政府批准,並依法辦理登記手續後,可以開辦宗教院校。宗教團體向宗教事務部門申報獲准後,可以進行宗教性培訓。第八條宗教教職人員應當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守所在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各項規章制度。
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認定或者解除,應當報相應的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九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固定的處所和名稱;
(二)有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信仰宗教的公民;
(三)有信仰宗教的公民組成的管理組織;
(四)有主持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各宗教規定的人員;
(五)有管理規章;
(六)有合法的經濟收入。第十條設立宗教活動場所,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宗教事務部門申請登記。宗教活動場所變更和終止的,應當向原登記機關辦理有關手續。第十一條新建、重建、拆除、遷移寺觀教堂,由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提出申請,經當地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報省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後,依法辦理有關手續。
新建露天宗教塑像,必須經省宗教事務部門報省人民政府同意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十二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辦以自養為目的的企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組織開展社會公益活動。第十三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依法所有或者管理使用的財產和收入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損毀和挪用。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應當依法向房產、土地管理部門分別申領房屋、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並向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第十四條宗教房產因城市規劃建設需要拆遷的,應當徵得相關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和上一級宗教事務部門的同意。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作出妥善安置或者合理補償。第十五條宗教活動場所的常住人員和外來暫住人員,應當遵守戶籍管理的規定。第十六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接受個人和單位自願捐獻的布施、奉獻、乜貼和其他捐贈。第十七條經宗教事務部門批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宗教團體可以在其管理的范圍內,經銷宗教用品、宗教藝術品、宗教出版物。第十八條在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院校內設立商業、服務網點,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等活動,必須徵得該宗教活動場所、宗教院校管理組織和縣級以上宗教事務部門的同意後,再到有關部門辦理手續。第十九條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或者位於風景名勝區的宗教活動場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管理、保護文物和保護環境,並接受有關部門的指導和監督。第二十條非宗教組織不得設立寺觀教堂和功德箱等宗教設施不得接受和變相接受各種宗教性捐贈;不得舉行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動不得建造露天宗教塑像和宗教標志物。第三章宗教活動第二十一條宗教活動應當在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教規條件的其他人員主持。
應信仰宗教的公民要求,宗教教職人員可以按照宗教教義、教規和傳統做法,在宗教活動場所、醫院、殯儀館、墓地舉行婚禮、終傅、追思、祭奠等儀式。
信仰宗教的公民可以按照宗教傳統在本人住(居)所內過宗教生活。
⑸ 宗教事務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范宗教事務管理,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稱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第三條國家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維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第四條各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在友好、平等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在對外經濟、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動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條件。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負責有關的行政管理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聽取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見,協調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第二章宗教團體第六條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和注銷,應當依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登記。
宗教團體章程應當符合《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
宗教團體按照章程開展活動,受法律保護。第七條宗教團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編印宗教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出版公開發行的宗教出版物,按照國家出版管理的規定辦理。
涉及宗教內容的出版物,應當符合《出版管理條例》的規定,並不得含有下列內容:
(一)破壞信教公民與不信教公民和睦相處的;
(二)破壞不同宗教之間和睦以及宗教內部和睦的;
(三)歧視、侮辱信教公民或者不信教公民的;
(四)宣揚宗教極端主義的;
(五)違背宗教的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的。第八條 設立宗教院校,應當由全國性宗教團體向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或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宗教團體向擬設立的宗教院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提出意見,對擬同意的,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全國性宗教團體的申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設立宗教院校的報告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第九條設立宗教院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明確的培養目標、辦學章程和課程設置計劃;
(二)有符合培養條件的生源;
(三)有必要的辦學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
(四)有教學任務和辦學規模所必需的教學場所、設施設備;
(五)有專職的院校負責人、合格的專職教師和內部管理組織;
(六)布局合理。第十條全國性宗教團體可以根據本宗教的需要按照規定選派和接收宗教留學人員。第十一條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公民前往國外朝覲,由伊斯蘭教全國性宗教團體負責組織。第三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二條 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一般應當在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內舉行,由宗教活動場所或者宗教團體組織,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主持,按照教義教規進行。第十三條 籌備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由宗教團體向擬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擬同意的,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報告之日起30日內,對擬同意設立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的,提出審核意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對設立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的,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擬同意設立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的報告之日起3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宗教團體在宗教活動場所的設立申請獲批准後,方可辦理該宗教活動場所的籌建事項。
⑹ 黑龍江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事務,是指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與國家、社會、群眾之間存在的社會公共事務。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第五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及正常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第六條宗教行為、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違反國家憲法、法律、法規的活動。
宗教行為、宗教活動不得干預國家行政、司法、教育。第七條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應當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不受外國勢力支配。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是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各自的職責,協助做好宗教事務工作。第二章宗教活動第九條宗教活動應當在宗教活動場所和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認可的場合內進行。第十條信仰宗教的公民可以在宗教活動場所內,按照各教的教義、教規和習慣進行宗教活動,也可以在自己家裡過宗教生活。第十一條信仰宗教的公民集體舉行宗教活動,應當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規定條件的人員主持。第十二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不同信仰或者不同宗教之間的宣傳和爭論,也不得在宗教活動場所以外傳教。第十三條宗教活動不得影響社會秩序、生產秩序、生活秩序、教學秩序,不得損害公民身心健康。第三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四條設立開展宗教活動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及其他固定處所,應當按照國務院《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的規定,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申請,按照有關規定履行登記手續,具備法人條件的,發給宗教活動場所法人登記證。
非宗教單位不得設立宗教活動場所、設置宗教設施,舉行宗教性活動。第十五條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建立管理組織,實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務、財務、接待、安全、防火等各項管理制度,接受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行政管理和監督。第十六條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應當接受當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年度檢查。第十七條新建、翻建、擴建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報省宗教事務部門批准或備案,然後到有關部門辦理手續。第十八條宗教活動場所終止、合並、遷移以及變更登記,應當向原登記機關及有關部門辦理手續;其中終止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宗教活動場所的財產。第十九條宗教活動場所可以接受社會團體和公民自願的布施、乜貼、奉獻和其他捐贈。
非宗教活動場所和非宗教團體不得接受或者變相接受布施、乜貼、奉獻和其他宗教性捐贈。第二十條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在場所內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營宗教用品和合法的宗教出版物。第二十一條有關單位和個人在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范圍內設立商業、服務業網點,或者舉辦陳列、展覽、拍攝電影、電視片等活動,必須徵得該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同意後,到有關部門辦理手續。第二十二條宗教活動場所的常住人員和外來暫住人員,應當遵守戶籍管理的規定。第二十三條宗教活動場所內嚴禁卜卦、算命、看相、求簽、測字、看風水、驅鬼治病等活動。第四章宗教團體第二十四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省佛教協會、省道教協會、省伊斯蘭教協會、省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黑龍江教區、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省基督教協會、中華東正教會哈爾濱教會,以及在省和市、縣(市區)其他依法成立的宗教團體。第二十五條成立宗教團體應當依照國家有關社會團體管理的規定提出申請,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查同意後,到登記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具備法人條件的依法取得法人資格。第二十六條宗教團體應當接受政府的行政管理,在堅持其宗旨,按照各自的章程開展活動的同時,應當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執行有關宗教法律、法規、政策,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仰宗教的公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法制教育,維護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的合法權益、組織或協助組織正常的宗教活動。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管理條例
非宗教團體、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組織、舉行宗教活動,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獻,意在保護經過國務院、民族宗教管局批准審核的合法宗教團體活動。避免非法組織利用宗教進行賺取暴利,顛覆政權。
⑻ 貴州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是指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本條例所稱宗教事務是指宗教與國家、社會、個人之間存在的各項社會公共事務。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應遵守本條例。第四條宗教團體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國外勢力的支配。第五條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預國家行政、司法、學校教育和社會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第六條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宗教事務的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鄉級人民政府應按各自職責做好宗教事務工作。第二章宗教團體第八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是指信教公民依法成立的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基督教協會及其他依法成立的宗教組織。第九條宗教團體必須依照國家有關社會團體登記管理規定,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向相應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登記。經核准登記後方可進行活動。具備法人條件的,依法取得法人資格。第十條宗教團體應遵守憲法、法律、法規,接受當地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
宗教團體應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實施有關宗教的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維護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宗教團體應實行民主辦教,建立和完善人事、財務、教務等管理制度,按本團體章程開展活動。第十一條宗教團體可進行宗教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
出版、復制、製作、印刷和發行宗教書刊、宗教印刷品、宗教音像製品,應經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內部使用和編印的宗教經像書刊,不得在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外發行、銷售。第十二條宗教院校由省宗教團體開辦,並按國家有關規定報批。
宗教團體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可以舉辦宗教教職人員進修班、培訓班。第十三條宗教團體依法可申辦以自養為目的企業、事業,舉辦社會公益事業。第三章宗教教職人員第十四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教職人員是指佛教的僧、尼,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蘭教的阿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師、教師、長老以及宗教團體認定的其他人員。第十五條宗教教職人員的教職身份須經宗教活動場所管理組織申報,當地宗教團體審查,由省宗教團體按規定程序認定發證,並向該宗教教職人員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辭去、被解除宗教教職的人員,由省宗教團體收回其宗教教職資格證書,並通報原備案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
宗教教職人員教職資格證書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監制。第十六條宗教教職人員應依法履行教職,在規定的教務區域內開展宗教活動,並接受所在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組織、宗教團體和當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務所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監督。
辭去、被解除宗教教職或未經認定發證、備案的人員不得主持宗教活動。第十七條宗教教職人員可從事宗教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參與所在宗教活動場所的管理,保護宗教活動場所的建築設施、文物和環境。第十八條邀請外省宗教教職人員來本省以及本省宗教教職人員應邀赴外省主持宗教活動,須經省宗教團體同意,並事先報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跨規定的教務區域進行宗教教務活動須經當地和活動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行政主管部門同意。第四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九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開展宗教活動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和其他固定處所。
宗教活動場所應依法進行登記、年檢。具備法人條件的,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宗教活動場所終止、合並、遷移或變更登記內容應向原登記機關辦理相應手續。
⑼ 湖南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宗教事務,是指本省行政區域內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與國家、社會、公民之間的公共事務。第三條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和不同教派的公民應當互相尊重。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違法活動。第四條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信仰宗教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宗教合法財產和依法開展的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第五條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應當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不受外國勢力的干預和支配。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論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事務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有關宗教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協助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的宗教工作。第二章宗教團體第七條本條例所稱宗教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佛教協會、道教協會、伊斯蘭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和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等宗教組織。
成立宗教團體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審查同意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備案。第八條宗教團體應當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並接受當地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和民政部門的指導、監督和管理。
宗教團體的章程應當符合憲法、法律和法規。第九條宗教團體應當對宗教教職人員和信仰宗教的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法制教育,按照教規指導教務,維護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和信仰宗教公民的合法權益。第十條宗教團體可以進行宗教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同意,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批准手續後,可以編輯、發行宗教出版物。第三章宗教教職人員第十一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教職人員,是指佛教的比丘、比丘尼,道教的道士,伊斯蘭教的阿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基督教的牧師、教師、長老、傳道等。第十二條宗教教職人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和法規,愛國愛教,品行端正,有相應的宗教學識。第十三條宗教教職人員的身份,由省宗教團體或者其授權的宗教團體認定,由其所屬的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報所在地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登記,並報省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備案。第十四條宗教教職人員可以依照教規在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依法認可的臨時場所主持或者參與主持宗教活動。未取得宗教教職人員身份的,不得主持或者參與主持宗教活動。第十五條宗教教職人員在省內跨教務活動區域主持或者參與主持宗教活動,須經派出地和接受地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同意,並由宗教團體或者宗教活動場所報所在地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備案。
宗教教職人員出省主持或者參與主持宗教活動以及外省宗教教職人員來本省主持或者參與主持宗教活動,須事先由其所屬的宗教團體提出,經省宗教團體同意並報省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備案。第四章宗教活動場所第十六條本條例所稱宗教活動場所,是指開展宗教活動的佛教寺閹、道教宮觀、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及其他固定處所。
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規定,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部門申請登記,並接受登記機關的年度檢查。宗教活動場所終止、合並,應當到原登記機關辦理有關手續。第十七條開放原有房屋尚存的寺觀教堂,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改建、擴建寺觀教堂和新設立寺觀教堂外的宗教固定處所,報自治州、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和新建寺觀教堂,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恢復開放已經被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原有寺觀教堂,改建、擴建、重建和新建寺觀教堂,除按照前款規定報經批准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其他手續。
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不得擅自設立露天佛(神)像。